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开发基本上都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当地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缺乏规划、盲目开发与民主保障机制缺失、乡村特色文化受到威胁以及缺乏良好的可实施的旅游参与项目等现实问题。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应该怎么去避免与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明确乡村旅游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乡村旅游的开发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力途径。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旅游者的各种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新动力,为其他部门、其他行业开辟新的生产门路提供了可能。旅游业对调整一、二、三产业经济结构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强势的第三产业,在农村发展旅游可以在优化和升级农村产业结构的同时,增进劳动力就业,加快农村致富步伐,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乡村旅游的开发会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很多农民加入到旅游的行业来,奉献给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旅游事业,并通过旅游这条途径增加其收入,对新农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加收入,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农民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走上致富之路。
二、做好乡村旅游开发规划,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阶段,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发存在盲目性,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同时引发恶性竞争。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从政府部门到乡村旅游经营者,都应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意义,树立新的乡村旅游开发观,将旅游开发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要正确理解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和功能优势,认清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充分认识农业不仅是农村的主导产业,而且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协调好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政府必须要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制定政策,完善机制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既要使新农村建设覆盖到乡村旅游发展的始终,又要使支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及新农村建设各项优惠政策倾斜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开发乡村旅游投资数额较大的企业或农户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帮助;乡村旅游节点道路连接,要纳入交通规划优先建设;乡村旅游点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要纳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优先解决。条件允许时可设立乡村旅游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从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管理服务等措施的落实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为农村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规范乡村旅游服务,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仅需要加强旅游“硬件”设施的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软件”服务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健全规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配套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规范乡村旅游的接待服务标准,提高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开展争创“星级农家乐”活动,大力倡导合法经营,诚信服务。要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营造整洁、安宁的村容村貌,打造良好的乡村旅游软环境。同时,乡村旅游的投资经营主体是农民,要把乡村旅游做活、做大、做强,首先必须采取多种灵活适宜的形式,坚持把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旅游专业知识、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知识及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结合起来,使其在创新理念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的技能和水平。
四、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
加大政策服务与投资,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新思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政府必须改变职能,调整思路,首先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中,研究好利用好当前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有关政策,用改革发展的思路来破解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土地、资金等难题,结合实际,在明确乡村旅游业范围界定的前提下,规划、出台有助于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政策。各级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进工商业资本,允许农民用林木等资源入股。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对部分改变土地使用性质,仍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按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用地规定执行。此外,建设、农业、规划、等相关部门,也应将乡村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优先考虑,提升乡村旅游点交通的通达力,给乡村旅游发展最大的支持和优先。
总之,探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依据乡村的特色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象,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农;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要统筹好城区与乡村的经济进展,就要化解资金的欠缺难题。构建新模式农村所用到的资金,主体性渠道包含了政府与农业性市场。最近几年,乡村的政府都认知到支农性投入的必要价值,采纳了力度较大的对策;但从宏观看,支农类别的资金,还暴露出构架不完善、投入量不充足等弊病,这限制了资金效用的现实发挥。因此,有必要创设多元性的绩效评判系统,增添运用财政来支撑乡村经济的力度。
一、支农类财政评判概述
对于支出类别财政的评判,也称为支出型效益的判断。这种针对绩效展开的测评,指的是运用产出的根本性原理和既定的解析手段,来判别和评析这种绩效的流程。财政类别支出的涵盖较广,可以指代具体性类别的支出状态,也可以指代预算类单位在运用此种资金时的状态。
因此,在展开支出活动的绩效评判时,通常依据评判主体的差异,而划分这种测评的类别。采纳最广的,是依据分支项目的差异,来展开支出的测评。支农功能的支出,作为侧重性的财政类别支出,必然涵盖在评判绩效的整体工作内。
由此可见,用于支撑农业类别的财政属性支出,构成了绩效性测评的侧重内涵。在测评这类财政的运转实效时,不仅要顾及配置财政的直接性结果,还要顾及多重的间接性后果。这种间接属性的运转后果,包含了再次配置资金带来的侧面性和环节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测评的实际内涵,要包含有经济层次、生态与社会层次等的评估。
与发达类国家比照而言,在构建新农村的总括指引下,我们的支出型绩效评判工作还在起步。最近几年内,随着乡村市场机制的构造,财政凸显了安排和协调乡村内资源的效用。新模式的农村构建,要求我们摸索构建全新测评机制的大致思路。许多省份在少数的乡村试点,展开了绩效评判的试验性工作;之后,又在整体的省份以内拓展这样的试点,构建小型的多重试验点,累积了绩效测评的关联经验。
二、针对性的评价对策
农业类别的专门法规,明晰了支农的必要性投入:包含主干性河湖整治、预防乡村洪灾、引水和浇灌类别的投入。同时,针对侧重性的流通点、棉花或粮食产出点、教育及科研、气象科技层次的投入,也要涵盖在里面。那么,怎样客观鉴别出支农类别资金的运转绩效呢?在这个评价流程中,采纳绝对量化或抽象化的指标,都是难以精准判断的。因此,要依据支出类别的管控要求,来确立适当性的实效类判断机制;根据差异性的支农活动属性,来构建针对性很强的测评标准。
1.构造总括性的机制。支农类别的财政性投入,归属于国有属性的资金,构成管控和运作资金的必然成分。将评判这一类别绩效的现实活动,融入到法规的总括系统,有助于强调国有属性的财产管控,提升财务类别资金的运作实效。
政府要采纳法规的模式,来明晰评判绩效的有关工作,在总体性支农程序中的中心性价值;并将评判的现实成果,当做查验投资类别行为的侧重根据。要设定管控国有属性资产、投资类别的有关规则,提升这一层次的立法速度,保证评判领域的活动有依据性,提升测评数值的权威。
同时,要构造专门评估支农类别支出的机制,确定出规划、管控和决定等程序的测评指标。具备了财政属性的部门,属于宏观层次中的经济管控部门,要执行好乡村的预算,掌控主体性的预算属性、规模层级和流向,并予以查验。
这样的专用性部门,要独立于具备规划与管控职责的那些部门,不宜插手乡级政府的投入对策设定,防止测评结果失真。要制备一种完整的会计类别表单,纳入支农类别支出所含范围、途径、规模、进展态势等数值。要构建出整体性的资料库,构造优良的评估基础。
2.测评的主客体。在新模式农村的建造中,财政类别的支出,折射着乡村政府在支农类对策中的选取。准确的对策选取,可以化解市场的各类欠缺。如果政府供应了用来支农的公用属性产品,那么财政层次的支出,就代表了这类供应的总括成本。具体而言,这个类别的成本,涵盖了行政属性、事业属性和生产属性的支出几类,它们都要被当做评判财政效用的现实对象。依照安排的实际资金走向,支农类别的支出,又划分为多样的类型。
3.评估的内涵。依照现存行政属性管理的层级,所安排的农业类别机构,要实现常规化的运作,并构成财政性供应的实际对象。因此,评判财政类别支出的效益时,不仅要顾及到供应的现实程度,还要采纳比对的对策,来解析行政属性机构的运作效能,判别用来支撑它们运作的那部分资金,是否真的促动了新农村的政务层次建设和机构缩减。
现存模式的事业类别单位,可以划归三种级别:即供应单纯公用属性产品的单位、供应科技属性公用产品的单位,以及存有经营属性的单位。依据支农属性的财政界限,前两个类别的单位,要由乡村的预算来供给运作成本,因此,绩效的测评也要凸显社会模式的效益评判;而针对存有经营属性的单位来讲,测评的着眼点则在于整合多重效益上面,重点将所供应的各类支农属性资金放在一起比对,查看运作效应。
三、结语
在构建新农村的总括要求下,要展开高效性的评判绩效活动,就要着手落实对农村预算的改造,提升预算类别资金的运用安全性、规则性和成效性。目前,在判断支农性财政绩效的活动中,还存有指标片面、欠缺客观性等难题。要构造一种完整的绩效评判体系,就要确定评价中的可行指标、可行对策和架构,保证乡村财政管控的精密化和效率化,发挥出支农所用资金的最优效用。
参考文献:
[1]王鹏.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2(09).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学体育;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49-01
农村小学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主体,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无论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实施层面上,农村小学都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体育,无疑面临着新的困境。农村体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小学体育,认真研究农村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把握住本次改革的良好机遇,探寻合理的发展对策,才能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对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教学内容多样性等方面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方面提出了个人观点。
一、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按兴趣的起因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都是必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在农村,只有小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才会把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视为一种快乐体验(例如通过体育活动进行交友、健身、休闲、亲子沟通等),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爱动好玩,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小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并且是持续的兴趣,他才会积极参加,努力学习,从中享受快乐,并逐步养成习惯,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所以,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乐园。如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不会感兴趣。但准备活动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体育活动健康安全开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在实践中如“单脚跳”教学,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生活事物或自然现象创造各种跳(只要单脚就行),这样学生既动身子又动脑子,各种花样的跳便诞生了,袋鼠跳、飞船跳、等等,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了。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二、创新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学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学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学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4
一、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土地流转的增多,流转规模的扩大,虽然各级政府和合同管理机关加强了管理,然而在土地流转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概括,当下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土地流转产权主体模糊,存在非农现象
农民才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产权主体,可是当下存在不少不遵从农民意愿、将土地承包关系进行肆意变更的现象。有的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非农现象,村级组织或者乡镇政府通过行政行为进行土地的强制流转,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影响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形成。 就笔者所在的旺隆镇来说,旺隆镇有10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总人口21650人。64个村民小组,农户5206户,承包经营耕地面积22743亩,这其中有少部分的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从农户个人意愿,土地流转存在产权主体问题。
(二)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较少,流转成本过大
当下,我国的土地评估以及测量评级等的中介机构数量还非常少,造成集体经济包办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的现象一直存在。在土地流转中介机构较少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组织既担当着中介的角色,同时还是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这就使得其不可避免要对一般的交易主体产生干涉甚至侵害行为,导致农户的土地流转成本过大,降低了土地流转的效率。旺隆镇的土地撂荒现象呈上升趋势,主要体现在一些农户全家外出务工, 未向村组退还承包地而一走了之, 致使土地无人耕种, 此外,因劳力弱而无力耕种土地撂荒情况也较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更深层原因正是由于缺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导致较大的土地流转成本抑制了农户的土地流转积极性,致使撂荒现象严重。
(三)土地流转市场机制缺失,地区差异较大
在当前土地流转发展状况下,不少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转包费用以及租金等的形成都缺乏正当的市场竞争,人为决定土地流转价格的现象层出不穷,极易导致土地流转交易双方意见出现分歧,造成合同纠纷的发生。而且土地流转合同内容条款不全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权利与义务不明,没有违约责任、纠纷处理等,没有委托而双方签字代签、印章不齐等,为合同纠纷埋下隐患。这种现象正是由于当前的土地流转尚缺失完善的市场机制造成的,而且该问题呈现出比较大的区域差别性,在不同的地区出现的几率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些因素使得当前的农村土地流转陷入恶性循环,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就旺隆镇而言,其土地主要是流转入专业合作社和其它主体,土地流转入股或者承包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这也是限制农村土地流转全方位发展的瓶颈。
(四)土地流转社保制度缺乏,农民利益受损
土地流转社保制度的缺乏,使得不少地区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不能够对农民利益进行切实保障,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流转社保制度缺失,在旺隆镇的具体表现为: 一是土地租期过长而且租金过低,使农户权益受到损害。二是土地收益分配监管力度不大,分配制度不合理。三是土地流转后农民再就业情形不乐观,造成农民失地又失业。此外,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实际流转过程中,有少部分为口头合同,这主要存在于农户与农户之间因相互信任而以口头约定为准,说明农户的法律意识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还需加大普法教育,以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合法利益受到侵害。
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经过上文的概括和分析,我们已经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发挥土地流转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对策的讨论,笔者认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确保流转主体
土地是具有重要作用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产权制度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促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首先就要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确保土地流转主体,主要有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明确财产归属关系,也就是要明确财产的所有人是谁。二是要清楚不同产权主体的权责关系,实现权责分明。因此,我们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国家现有的一些法律制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健全土地流转责任主体约束机制,防止产生非经济原因的损失。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够有效保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够健康持续流转下去。
(二)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平台,规范法规建设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需要经历非常繁琐的过程,加上交易的主体双方大都不知晓正确的交易程序,因而就非常需要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发挥一定的纽带作用。缺乏土地流转的中介结构,就会相对减少土地流转机会,造成流转风险和成本的加大。因此,政府必须大力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平台,加强相应的法律建设。要增加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的数量和提高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素质,确保中介机构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同时还要坚决贯彻相关的土地流转法律制度,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可操作性。
(三)创新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平衡地区差异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创新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建立风险处理体系着手进行解决。在土地承包所有权进行流转的过程中,业主应该受到契约或者合同等的约束作用,同时还应缴纳相应比例金额的风险保证金给土地所有者,将风险保证金当作土地流转承包业主不能履行合约时的赔付和补偿,通过这样的方式创新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避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造成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此外,政府 还应该致力于平衡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促进不同农村地区的协调同步发展,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体城镇化水平的建设和提高,促进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四)深化土地流转社保措施,改善利益分配
为确保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必须深化土地流转过程中以及之后的社保措施,改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使得农民能够降低对土地的依赖度。改善当下的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不仅要改变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不受侵害,还要深化土地流转社保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界定低保对象,同时补充完善低保标准,在农村地区努力做到应保尽保,改善农民在土地流转前后的生活水平。二是要贯彻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农村地区应该加强新农合的宣传,加强对新农合的社会监督以及民主管理,大力引导农民参与到新农合体系当中,解决农民中存在的“因病致贫”现象。三是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土地完成流转之后,针对因土地流转而造成的农民失地失业的现象,养老保险制度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更好适应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维持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稳定开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良好开展不仅能够满足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有利于促进多形式经营活动的发展,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针对当下农村流转工作存在的主体模糊、成本过大、机制缺失以及制度缺乏等问题,社会和政府应该从加强土地流转的规范管理、培育健康市场平台、创新市场机制以及深化社保措施等方面进行整改,这样才能够切实保障农村土地流转的良好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刘卫柏.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及政策建议.经济纵横,2012(03).
朱敏.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011(01).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括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必然包括“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在内。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起着导航作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是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基础,小学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的重任,同时也是培养少年儿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村体育教育发展的成败,关系到提高新一代农民身体素质目标的实现。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发展比较落后,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大多是以注入式教学为主,“放羊式”教学仍然很普遍。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发展与创新。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困境
2.1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紧缺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主要涉及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器材设备资源等方面。相对城市小学而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可谓僧多粥少。在体育师资方面,相当多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配备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数量匮乏,兼职教师数量过多;专职体育教师的配备数量远远不能满实际需要,尤其是村级小学。在场地器材方面,农村小学由于经费有限,场地往往非常简陋,器材也很陈旧匮乏。基础设施极度匮乏,让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的信心受挫。尽管资源不能决定一切,但资源短缺却是农村小学体育教学难以创新的主要障碍之一。
2.2相关教育主管机构与学校创新认识不足
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显然离不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己经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社会利益也日趋呈现多元化,社会对服务性政府的呼声日高。但计划经济及传统社会所留下的惯性仍阻碍中国各级政府的社会转型。虽然素质教育和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人心所向,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甚至一些学校管理者对创新认识明显不足。即使举国上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之际,他们仍习惯于发号施令,大搞形式主义,进行所谓的“材料”创新,而不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加强舆论引导,为创新制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显然难以满足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现实要求。
2.3农村体育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体育创新意识不够
如果对目前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历史追踪,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很多项目是在民间流行后才被主流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换句话说,很多体育创新来自于草根阶层,而草根阶层之所以能够具有这种创新能力,就在于人们能够从这种运动中获得快乐和享受。换言之,创新来源于生活,需要有群众的参与。
然而,由于建国后相当长时间国内推行的是竞技教育,体育教学往往是为了培养有天赋的运动员。这就大大削弱了人们进行快乐运动的兴趣。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举国掀起了一阵运动热,大众体育”、“全民健身”理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在农村,无论学生,还是家长,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学从业者仍对体育教学创新仍缺乏深刻认识,显然束缚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空间。
2.4相关理论研究滞后
理论研宄是人们进行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没有科研的积累,知识的传承,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无异于缘木求鱼。然而,目前国内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研宄明显滞后,理论储备明显不足。这是由于三方面的原因所导致:一是国内学界对农村小学体育研宄重视不够,二是相关部门科研投入不够,三是缺乏一支稳定的科研教学团队。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思考
3.1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
要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个难得的机遇,充实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资源。首先,要用政策吸引人才,充实专职体育教师队伍。定期培训现有的体育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其次,要加快农村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设施的提升,不仅可以大幅度改善农村小学教学条件,也有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摸索和创新。
3.2主管部门及领导应高度重视,用制度来保障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思想解放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需要不断推动体制创新。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学校小学体育教育要发展创新,需要有一整套制度措施保障才能完成。因此,对于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而言,政府要做的是用制度去保障此类创新的进行。
3.3以人为本,激发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学生及群众的创新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自然离不开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学生及群众这个根本。应该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等创造性的完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将这些传统体育活动引进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增进教师、学生和群众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教师、学生及群众参与不仅有利于相互交流,也可能因观念冲突而导致创新。
3.4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加大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科研投入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范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
随着我国农业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得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本文通过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与当前农业产品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接受能力较差
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来说,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都是直接向农民进行推广,但由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对技术人员所提出的科学技术不感兴趣。农民每年的收入来源都是靠农业,而农民对新科学技术给农业所带来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所以,在面向农民推广新技术时,他们的接受速度普遍较慢,一般情况下,都要自己亲眼所见才能接受这种新的科学技术。
1.2 推广机制不灵活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直接由该地区的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当地政府部门对于推广工作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还被政府部门安排做其它工作。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政府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管理不到位所造成的。另外,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没有建立相关的激励制度,造成技术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缺乏积极性[1],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渐渐失去了兴趣。
1.3 推广能力较弱
在面向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部分推广人员严重缺乏推广工作的积极性,不愿意深入农村进行推广,其对农民的服务意识较差。同时,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多流于形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懂得理论知识,并没有真正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很难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2]。还有部门地区的农业推广部门推广设备较差,严重缺乏推广资金,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推广技术的不断发展。
2 当前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和创新措施
2.1 不断完善推广队伍,优化推广设施和条件
首先,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通过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推广队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其次,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间的合作,让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不仅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真正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最后,国家应该大力支持,给予更多的资金购买现代信息技术研究设施,完善推广工作环境以及各方面的条件,提高推广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同时,扶持建立相关的培训技术学校、图书馆等,给予农民更多学习科学技术的渠道。
2.2 加强推广力量和渠道,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制
(1)及时合并和精简农业推广机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率,统一管理技术人员,分出一部分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并长期驻扎在农村,更好地为农民提供科学技术帮助[3]。(2)建立健全相关的组织体系,优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根据该地区的农产品特点,重新规划改造或合并以前的农机、农技等,建立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动农业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所分流的一部分技术人员:一方面不断扩充推广技术队伍,另一方面提高工作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最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2.3 不断地改革机制,创新用人制度,强化市场开发与运作
想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做得更好,首先,需要改革相关人事方面的制度,对推广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分别以编制的形式进行管理。而推广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让文化素质、技术水平高和懂得科学管理的人胜任这样的工作岗位。其次,建立相关的工作量考核制度。通过实行“1+1”的考核制度,促进推广技术人员树立良好的推广意识,走技术人员与农民群众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快速地将新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后,因自然环境或其它因素造成的风险问题,不应全部都由农民承担。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就要提高农业推广技术体系的力度,激励农民把新型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从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以及农业新技术的快速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红维,吕月河,张亮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 究――基于河北省640个农户的调查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