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1
项目名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导航计划项目负责部办:宣传部项目负责人:穆音项目完成时限:2009年3月-2009年2月
一、工作目标1、以青少年导航计划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2、制定《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为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导向。3、加强各级团组织、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4、通过项目实施,切实有效地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重点解决一些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5、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各级团组织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培养、树立一批工作典型。
二、资源利用1、紧密结合中央、省、市先后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要求精神,把握当前全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空前重视的有利契机。2、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的基本职能和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优势优势,依托各级团、队组织为项目提供组织依靠。3、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以冠名的形式,借助商家为项目提供物质保障。4、积极与青少年发展相关的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活动,借助其工作优势,为项目的实施提供政策保障。
三、推进步骤一项目启动。1、利用新闻媒体向社会推出青少年导航计划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3月4日起在牡丹江晨报开设“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专栏、3月中旬在牡丹江日报开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报道;联合新娅技校赞助制播,3月下旬起,在牡丹江电视台开展“新丹江、新青年、新形象”主题公益广告宣传。2、指导基层启动导航计划活动。3月份,制定印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导航计划活动方案》。二开展“百题万人”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制定出台《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实施办法:1、3月中旬,联合市委宣传部、新闻单位、高校教育部门共同设计、制定《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状况调查问卷》。2、3月中下旬,通过组织渠道发放问卷、社会渠道联合新闻媒体开展调查讨论、网络渠道进行网上意见征求等三种方式,对万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进行调查。3月底,回收调查问卷,组织学生统计调查结果。3、在调查的基础上,组织有关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专家对调查情况进行整理,形成《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报市有关领导、有关部门批阅、转发。4、4月初,联合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形成《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4月下旬,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订。争取在“五四”前联合相关部门以市政府的名义正式出台《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5、5月-6月,在全市开展《牡丹江市青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宣传活动。在“青年文明社区”内辟建永久性宣传墙和知识宣传栏。印制宣传品在学校班级、社区楼道、网吧等各类青少年活动场所张贴。三开展“新丹江、新青年、新形象”主题教育活动。1、组建“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公民道德”报告团,开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巡回宣讲活动。聘请雷锋入团审批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等8名先进人物代表组成巡回宣讲团。从3月2日开始,深入中小学校开展“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宣讲活动。同时,指导各城区分别开展宣讲活动。2、开展“践行‘三个代表’,争做时代新人”主题读书活动。4月份,举办牡丹江市第五届青少年读书节,举行“三个代表”学习报告会,开展学习型团组织创建方案征集评比活动。3、开展青少年“五讲五做”、“六德”教育活动。4、开展“三个代表”网上知识竞赛。3月底,组织设计竞赛试题,并制作相关竞赛网页。4月上旬,组织学生进行网上答卷。4月下旬,组织评比表彰。5、开展纪念“五四”运动85周年系列活动,举办第30届“五四”火炬接力赛。6、8月份,开展全市青少年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活动。四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文化活动方面:8-10月份,组织开展金秋节社区青少年综艺大舞台、乡村青年文化节和国庆55周年纪念活动。志愿服务方面:全年开展团员服务区、青年志愿者“一送四助”、“爱心超市”、大学生志愿者公益课堂、志愿者注册等道德实践活动。五加强典型培养。根据具体工作内容分类确定重点联系单位及示范单位:略
四、标志性成果与效益分析通过项目实施,《牡丹江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导航计划活动》成为全市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牡丹江市青少年行为规范》成为全市青少年道德行为守则,为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筑当代青少年的精神支柱发挥作用。从青少年的日常规范和言行举止入手,“优化”青少年的一言一行,展现新时期青少年的新形象,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整体优化。结合基本道德规范,制定出台《牡丹少年文明行为规范》,倡导文明新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导航计划项目书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我们可以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形成和表现的德性,看做是教师的美德。教师的美德是教师的一种优秀品格,或者说卓越的人格品质,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品格,这一种是理性的,不是通过道德评价来衡量的,另外一种是教师追求教育的伦理理想和道德价值而获得的道德性的人格品质。这两种品质都是好教师之为好教师的核心,它们都是在教师的专业工作中形成的,也就是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的专业品质包括:教育机智、教育热忱、敏锐、教育幽默、简明清晰、深刻、创造等等。教师的伦理德性包括:仁慈、温和、耐性、通达乐观、明智、公正、节制、希望、正派、诚实、信赖、友谊、智慧、真诚、宽容、理解、信任、欣赏等。如果说教育培养的公民不是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机器,而是一个有理性精神、有德性和有个性的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那么,公民整体的人格品质的发展就是教育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根本就不是狭隘地教给人以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不是程式化的、固定的知识传授过程,教师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学科知识教学或专业能力实践的过程,而是一种整体的伦理实践。其中,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出色地承担自己的伦理义务,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人格品质的提升是他的专业工作的核心。教师教育最为重要的内容是针对教师的道德教育,应把教师的伦理道德品格的培育、教师的教育目的感和价值感、教师的伦理实践智慧等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专业伦理是构成教师之优秀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的教育行动实现教育价值的基础。我们的教师发展需要一场真正的转型,从技能和专业为中心的教师发展转向以完整的道德品质发展中心的教师教育。这是一场非常重要而且亟须的教师教育的变革。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在全社会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只有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感激之情,然后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这种情感扩展到身边的人,直至整个社会。感恩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
三、找到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针对目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 我认为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入手, 形成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网络。当今青少年的知识结构复杂,他们个性突出,具有独立性。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和网络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他们渴求自由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这就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增加了难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增加课时,而在于如何改革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使之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道德教育不只是思想品德课的责任,而是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都应承担的责任, 同时也是家庭、社会这两种隐性教育的共同责任。
四、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当前,网络已融入现实社会,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青少年作为社会上最为活跃的整体,已成为接触网络最早,受网络影响最深、最广的一族。的确,网络汇集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成果,有助于青少年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但网络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大量不健康的东西,有的甚至语言粗俗、格调低下,如不善加引导,这将给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世界带来消极影响。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疏堵并举的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健全网上教育阵地,充实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内容,开设青少年网吧,大力倡导“网络文明公约”,组织开展“健康网上行、网络视频课堂、网页设计大赛”等健康有益的活动,把青少年吸引到传播先进文化的网站,使他们健康上网。
五、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3
[关键词] 网络文化 青少年 思想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正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迅速普及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受网络文化影响最为深刻最为广泛的莫过于作为网络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网络文化中的各种因素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同时对青少年的思想信念、道德观念、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严峻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讲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形成的物质性和精神性财物的总和;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就是通过电脑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及由此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念的聚合。作为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延伸,网络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1.网络文化的自由性。“自由是网络之魂”。网络文化的核心是自由、开放性。在网络社会里,每个人都是主体,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你地理位置的远或近,经济收入的多与少、教育水平的高或低,随时随地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平等自由地进行信息文化的制造、交流与利用。因此网络世界绝对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民主的世界、平等的世界。
2.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所处的环境在现实生活当中是不存在的,是一个模拟的空间,这样网民就不再是海德格尔所说的现实世界中的“常人”了。网络空间,是与我们平时生活于其中的物理空间相区别又自身独立的新的空间存在形态。它是通过数字符号0与1的形式――“比特”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从而把信息数字化了。现实生活中网民的相貌、身材、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被“屏蔽”了,使得网民及其行为具有某种程度的隐蔽性,因而卡西尔说:“人不再生活在单纯的物理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网络使“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里中,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
3.网络文化的动态性。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上信息更新的快捷性,二是网上信息传递的快速性。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使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成为可能,满足了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信息是一种资源,是支持民主的大梁,但是当信息为集权所控制时民主也就被削弱了。网络文化的动态性突破了信息沟通、信息获取途径上的局限,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4.网络文化的开放性。“网络是一个具有高度活力的开放系统,能够无限扩展,只要能够在网络中沟通,亦即只要能分享相同的沟通符码,就能整合入新的节点”。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型的网络,这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也是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世界上除了关系国家安全的网站修了防火墙以防御非法入侵者外,其他所有的网站则无一例外地对每一位网民开放。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文化的共享与交流就成为可能。网络上的每一种文化产品和信息资源,不分男女老少谁都可以尽情享用。相隔千里之外的读者可以同时翻阅同一本书的同一页,也可以阅读同一则新闻并同时把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写在同一个版页之上。
二、网络文化给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文化既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同时网络文化也给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致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挑战之一,网络文化内容的多元性导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受到不良干扰。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网络文化多元内容的广泛传播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同志曾深刻指出:“我们把大门打开了,好的东西进来了,一些坏的东西也会进来,敌对势力也会趁机做文章,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在思想、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对我们施加影响和进行渗透。”因此,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占领网络上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新领域,以遏制多元的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2.挑战之二,网络文化的发展易于导致青少年学生交际能力下降,人际关系淡化。参与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社会活动是青少年学生逐步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但是,网络的出现虽然使每一个人能够同世界各地的任何一个人进行交流,扩大了交际范围,但是这种互联网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电脑这一“中介”,是一种“人――机――人”的交往形式,所以并非是现实中面对面的直接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具有“去社会化”的特点,使交往双方的诸多社会属性消失了,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因为,这种交流方式是通过机器符号实现的,缺乏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语言表达和肢体语言的沟通,这势必影响个体的社会交往与交流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势必弱化青少年在真实世界中交往的能力,影响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和心理健康。
3.挑战之三,网络文化的发展易于导致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道德人格缺失。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对网民在这一虚拟世界中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制,相反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网络文化的虚拟性、隐匿性的特点屏蔽了计算机前的脆弱的个体,必然会降低舆论及道德规范的作用,必然会造成道德责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识的泛滥。青少年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网民群体,虽然属于网民中素质较高的群体,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在形成之中,网络中“黄”、“毒”、“假”、“黑”、“诈”等网络腐朽现象极易吞噬他们的思想,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不良的影响。
4.挑战之四,网络文化的发展易于导致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速多变的文化,每个问题都是多维的、变化的,试图直接给出每个问题的具体答案或者仅用一种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几乎是不可能的。尚未具备科学分析鉴别能力的青少年,面对思想文化信息的多向贯通、舆论的多元表达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他们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常常被信息的新、奇、特、异所吸引,价值取向也随着信息的千变万化而飘忽不定;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文化,他们往往来不及进行理性思考就已全盘接受或陷入无从选择的困惑之中,以至于在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共存局面,这无疑会对他们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的确立会造成重大的影响,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畸变和冲突。
5.挑战之五,网络文化的发展易于导致青少年的创新能力降低、学业和身心受到影响。网络世界信息传播的特点是高度的图像化。信息高度图像化的倾向往往会导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来认识世界,忽视了追问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的作用,它会使人们过多地依赖信息而忽视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下降。网络世界的信息不仅传播速度很快而且更新也十分频繁,青少年学生在感受网络快速生活节奏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很容易沉迷其中,使得一部分青少年学生在网上的虚拟世界中陷入了非理性的状态,影响到自身的学业和心理健康。
三、加强网络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面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手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是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更新观念,主动应对网络文化带来的挑战,大胆探索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构建网络文化视阈中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对策。
1.对策之一,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以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不仅应当在现实的物理空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且应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巩固我国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社会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网络文化的核心,构建网络文化就必须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网络中存在的各种文化、各种思潮,“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使人们通过比较、分析和鉴别,自觉抵制错误和腐朽的思想,缩小其空间和影响力”。这样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在当今时代,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才能为网络文化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打造出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2.对策之二,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构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与心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于思想道德教育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青少年为本。网络传播技术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一方面,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及时地了解青少年思想状况。在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始终坚持以青少年为中心,充分理解和尊重青少年,改变过去那种教育者“高高在上”的教育方式,形成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敬的教育局面,使青少年由“让我听”转变为“我要听”。另一方面,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之中。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把解决青少年的思想问题和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既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适应能力,真正成为适合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3.对策之三,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的整体道德水平和道德索质的提升是预防和解决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键和有效途径。只有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才能彻底有效地得到抵制。2001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联合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可以说公约的为如何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对策之四,加强网络管理的法制化,实行“依法治网”。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目前,网络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网络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管理不规范、缺乏可操作性所致。因此,首先,我们必须加紧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法律、法规,把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发挥法律和制度的规范约束作用。其次,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对网络信息从源头上做好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当好“把关人”,把有害的信息进行过滤,从源头上净化网络。最后,要对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学校周围的网吧加以严格管理和规范,还青少年一个健康、向上、安全的绿色网络环境。
5.对策之五,与时俱进,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觉悟高,熟悉和了解网络文化的专业思想道德教育队伍。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道德工作者较少有人关注“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做什么”,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在网络时代,培养一支既懂思想道德工作艺术,又懂得网络技术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显得尤为紧迫。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政治素质培养。思想道德工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善于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引导。其次,要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者的业务素质。使其既有思想道德教育的知识和技巧又能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最后,思想道德教育者要有创新精神。在新形势下,要积极开拓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时解决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思想道德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才能成为网络时代合格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3)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4
(1)教育者可操控。教育载体是为教育者所掌握和使用的。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这就决定了其教育过程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道德教育载体必须能被教育者所把握和使用,这样才能将预设目标转化为运动员内在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思想观念可传递。思想道德教育载体是联系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主客体的媒介。教育主客体的思想观念要通过教育载体表现出来,道德教育载体为教育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平台和场所,也因承载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并在主客体之间传递而发生变化。这样,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就成了教育主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信息通过载体传递给广大青少年运动员,使之吸纳并有效转化为个人思想观念。这是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然后,运动员再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将个人的思想观念转化为个人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实现了道德教育的外化过程。在整个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化过程还是外化过程,都离不开教育载体这个媒介的作用。
(3)教育信息可承载。道德教育载体的承载作用在教育活动与运动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教育者所要传达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语言、行为等方式传递到青少年运动员面前,这样才能为他们所感知、接受、模仿,对他们产生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发生作用,给受教育者以精神力量。
(4)具有客观物质性。思想道德教育属于人类的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就是道德教育信息的一种物质载体,具有客观性。教育者所要求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必须依托和附着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顺利养成并健康发展。没有物质基础作保障,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载体的新形式
(1)丰富道德管理教育载体。青少年运动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开展,要始终抓住管理这一载体。所谓管理载体,就是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信息渗透到日常训练、比赛和教学管理活动之中,通过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教育。正确运用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载体,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可稳定运动员的思想情绪,使管理方式得到其理解与支持。同时,道德教育以管理为手段,可以保证管理目标的落实和思想道德教育目的的达成,使思想道德教育接地气,便于青少年运动员接受并真正成为其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实效性 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基本的阶段,没有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升至一个应有的高度。很多高校只是象征性的将思想道德教育列入教学大纲中,无法突破纸质的局限,没有获得真正的落实贯彻。部分高校也努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存在的影响因素较多,整体教学的质量及水平都是不尽人意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普遍低下。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分析
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两个主要部分,教师应该有效结合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实践应用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活动
由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经费有限,同时受到交通、人生安全等因素的制约,无法大规模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采用一些比较经济节约的方式来开展与思想道德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主题班会;或者邀请课程理论专家、学者等和学生们进行全面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树立良好思想道德理念的重要性。
(二)指导社团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结合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筛选出若干个比较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分配给各个社团,要求社团根据主题来组织相应的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辩论大赛、征文比赛、模拟法庭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活动来不断深化及拓展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而且还能充分激发其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热情,从本质上满足思想道德教育的战略要求。
(三)组织课外实践服务活动
组织成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首先培养一批具有思想道德水平较高及生活学习作风良好的领导干部,在协会干部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协会的内部结构。然后在全校范围内号召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去,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
(四)开展读书励志活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意义深远的著作文章,要求学生定期进行阅读,要独立完成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最后结合各方面因素来交流此次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学生的自主开展学习、积极理解、实践应用等能力都在这以个过程中得到了切实的体现和提高[2]。
(五)结合利用网络构建思想道德教育平台
随着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及质量的不断提升,大部分高校基本上都配备有良好的计算机设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电脑,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中建立专门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站,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为主要目的[3]。高校校园思想道德教育网站上可以选择创立专栏或论坛等形式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教师应该适当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考方式,激发学生不断寻找知识来巩固自己的观点。如此一来,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六)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校外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平台,教师应该积极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课堂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闲暇时间进入这些地方开展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4]。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这些地方进行实地参观,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七)组织安排假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
高校学生寒暑假的时间是比较充足的,可以充分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寒暑假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发展情况;同时也提供了一个能够将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在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中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应用的能力。寒暑假时期不仅给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足够的实践教育时间,而且避免出现较高实践教学经费等问题,是目前为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寒暑假时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中的重要地位[5]。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教师长期投入精力去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其实效性。高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适宜的社会实践教育场所及资源,将校园里具备的教学资源与其有机的结合起来,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供有效的服务。持续优化完善社会教育与校内资源的结合方式,构建一个全面完整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翠芳,李斌.校园德育环境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3):112—124.
[2]孙启香,刘玲.大众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反思[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23—125.
[3]王刚.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J].丝绸之路.2009(24):257—259.
青年思想道德教育范文6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4-02
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受众所接触的日常生活,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一段时间以来处于抽象化的低效运营中,备受社会置疑。在信息社会正从一个构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中,学者们对于在网络文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立足于网络化的社会生活,对网民的思想、行为进行正当引导的教育趋向,它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现实社会生活为最终依据。[1]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文化异军突起的时代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由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现实生活等多种因素合为一体,因而有着多重属性和特点。
一、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以网络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因此,网络的基本特性――虚拟性也必然反映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中来。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中,把生活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一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用比特的形式突破了原子形式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界限,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赛博空间中。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视频课堂、博客、播客等数字化形式,作为这一教育实践的中介手段和存在方式;把人类的各种道德和道德行为信息,经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字化的处理,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超越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技术的同步性藩篱,经过其架设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传递与现实情况高度相似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得教育实践的主客体能以虚拟的数字化身份,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通过虚拟手段实现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
然而,我们所肯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性”,绝不等于肯定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假化”或是“虚幻化”,而是肯定其对于现实的观念化模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也未能超出现实的规范,而更为主要的是体现为一种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规范,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都没有逃脱出对于已存在现实的内容。二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电脑屏幕上展现出的各种场景,虽然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模拟再现,但这还不是网络虚拟的最优长的功能,而最能体现它的功能优长的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在网络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利用电脑的智能和虚拟的超现实优长,把现实中的未存在,或者只能在思维中展现而难以在现实空间展现出来的存在,变成虚拟空间可以反复再现的存在,创造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展现的情景。[3]三是虚拟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网民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无论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还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只能是对人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过是通过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传播贴近其日常现实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实现社会对于网民现实生活(包括现实实在生活和现实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要求。
二、经验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人们的现实日常生活相脱离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理论化、原则化,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化。应当肯定的是,日常现实生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基础,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必然走向虚无。这也正是我们提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现实依据。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让广大网民在其日常的网络行为中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期望,以其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为载体,不断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不断体验并亲身实践(虽然有一部分实践可能是虚拟的实践)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规范。并最终实现网民自身对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的内化、自身道德情感的升华和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体现着日常现实生活及自身的生活体验的经验性,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显著特征。
然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经验性的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理想性的特征,而且与其理想性特征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理想化目标,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和对网民进行价值引导的客观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不仅是过去和当下的,更是对未来的延续。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目标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不断地超越过去和当下,达成理想的状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应该有经验世界的现实指向性和现实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更应该树立理想的人格形象作为理论上的终极指向,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和网民的思想道德行为指明方向。面对当下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的置疑和诟病,我们所需要的是将理想性与经验性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来,即不断将理想化的内容贴近广大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并落实到他们的现实行为实践中去。
三、针对性与环境性的统一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更强,其主要体现在它的特定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特定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和特定的教育对象等三个方面。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它以图片、声音、视频向不同地区的网民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吸引着广大网民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同辈文化”的文化氛围,感染着网民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之中;它以虚拟的场景和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为广大网民自己创造出更富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可搭载的平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抽象化、概念化、空洞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确立一种以网民个人为教育的中心,以其自身的生活体验为主要背景,以其当前及日后的生活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应与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对象,是在网络上的网民及其思想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网络行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只可能针对在网络上的网民。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广大网民更容易在网络中,通过其网络行为表现内心的思想道德意识,且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总需要一定的行为来承担,因此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更为主要和直接的是针对网民的网络行为。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并不排斥其环境性的特征,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环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时空上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仅是专题学习的一两个小时,更为主要的是每天24个小时全天候的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网民的网络行为几乎遍布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网络应用,做好每一个网络应用中对网民各种网络行为的引导,从效果上说就是为作为个别的每一个网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源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又回归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它以虚拟现实的手段将,生活环境中社会对于网民的思想道德需求信息和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通过贴近广大网民现实生活的方式传递给网民,以期青年网民形成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品质更好的融入日常现实生活。
四、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精神上,以理论为主导。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也不能离开理论一元化的指导。二是思想内容上,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塑造完美人格为主导。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特定形式,同样也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并且它还通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沟通和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日常现实生活经常接触的“网络”和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更好地接近这个核心,从而帮助网民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三是思想内容形式上,以贴近生活为主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为主导,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传递与其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以生活实例和生活实践代替道德说教,以轻松惬意的日常互动交流代替规范严肃的单向灌输,以贴近日常现实生活的知识性教育直接促进网民自身思想道德实践的深入和发展,充分调动广大网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求达成培育广大网民形成社会所需的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目标。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其主导性下还呈现着多样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内容的多样性。生活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围绕着塑造完美人格的内容有许多,如政治观念教育、公民行为养成、思想品德形成等。这些显然都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一部分。二是信息形式的多样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通过网络文化这一复合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可以适当的将思想道德教育信息转化为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为广大网民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信息形式。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文化不但为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多样的信息形式,也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多样的途径。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信息,可以通过以文本形式放置在网页上,以附件形式提供下载服务,可以通过实时通讯系统、电子邮件等非即时通讯系统、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广大网民。
参考文献
[1]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