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1
关键词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问题;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299-01
根据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永嘉县农业产业的特点、规模、布局,立足县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精选试点,积极有序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工作,现将试点建设情况及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1 存在的问题
一是办公场所难以保障。在区域调整以后,部分镇(街道)办公用房紧张,难以做到集中办公和新建30 m2农产品检测室的要求。二是农技人员投身农业的精力难以保障。镇(街道)农技人员的人事权仍在镇(街道),很多农技人员系兼职人员,仍需担任镇(街道)中心工作,很难保障从事农业服务的精力。三是农技人员技术支撑难以保障。镇(街道)农技人员大多是部队转业、安置人员等,自身技术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经验不足,难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1]。
2 措施
2.1 创新服务模式,规范运行机制
坚持“镇管县指导”的条块结合管理体制,在原镇(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增挂“农合联”牌子,设立“三部两站”(农信部、供销部、农技部、畜牧服务站、农监站),实行“多块牌子、一套人马”。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及时下发《永嘉县行政区划调整相关事业机构设置和编制调整方案的通知》(永编〔2011〕42号),对全县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重新进行定编。同时,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认真做好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人员定岗定责的通知》(永政办发〔2011〕111号),要求各镇(街道)必须配备种植、林业、养殖、农机、防疫等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经管理的服务人员,确保中心规范、有序运行[2-4]。
2.2 拓展服务内容,适应发展需要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要及时对其功能进行完善,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全面推行“3+X”的“一站式”职能配置和服务模式,即在履行好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3项基本服务职能的基础上,整合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向农民提供生资服务、融资服务、销售网络服务等功能。引入农村金融咨询及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服务。为农民宣讲“三农”政策,并及时将市场最新消息、新的科学技术、土地流转制度和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的消息传递给农民,使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及时做出应对措施,为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等服务。在抓好以上公益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功能。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资供应、电子商务等经营,实现公益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链接和完善。
2.3 完善设施配套,改善服务条件
加强统筹协调,科学调配资源,落实和建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用房,重点配备与农业产业相关的仪器设备、科技资料、信息化工具、培训设施等基本装备[5]。枫林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服务用房面积约200 m2,包括服务大厅、农信部、供销部、农技部、畜牧服务站、农监站、检验室、农技培训教室。配备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病虫调查统计器、双目解剖镜、手持放大镜、电子天平等仪器和办公用具,能较好发挥“多位一体”农业综合服务等功能。同时,引导和链接基层供销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信用社、农资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各类社会化服务力量,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需要,积极参与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2.4 配备精干人员,提升服务质量
根据省市相关政策文件规定,结合永嘉县乡镇农业公共服务的需要,科学核定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编制,配备与服务任务相适应的专兼职工作人员,确保农民能随时联系到工作人员,服务人员尽可能“一专多能”。如枫林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设编制14名,主任1名,由镇政府分管领导兼任(不占中心编制),设副主任4名,其中1名中心副主任主持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日常工作(享受镇中层正职)、分管农合联副主任1名(由枫林镇供销社主任兼任,不占中心编制),下设“三部二站”。
为充实和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力量,2012年永嘉县共委托浙江农林大学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4名,专业分别为农学、植物保护、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医学,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实行招生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为今后提升农技队伍的农服务能力打下基础。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工作,切实解决基层农业公共服务队伍老化问题。
围绕“便农、高效、优质”的服务目标,建立健全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通过采用现场指导服务、窗口受理服务、乡土
专家坐堂、电话网络信息咨询等多种服务形式,切实增强农业服务人员为农服务能力[5]。
2.5 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建设合力
在现有专项的基础上,整合统筹农业、供销联社、农信银行等部门资源,加大对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落实场所装修、配套设施、技术培训、仪器配备等所需经费。向国家发改委申报《永嘉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10个乡镇申请配置一批农技推广服务仪器设备,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装备。整合上级部门有关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支持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建设合力,综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共同促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服务水平的提高;同时,设立更多的服务窗口,让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农民能够更多合作,共同发展,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进一步集聚服务要素和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增强实力和活力[5]。
3 建议
永嘉县将认真贯彻落实此次温州市创新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场会精神,学习兄弟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加大工作力度,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总结提升,争取用2年时间,在全县18个镇(街道)全面建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其中创建5个省级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4个市级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9个非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2012年底以前完成18个镇(街道)农合联的组建,实现服务全覆盖,为永嘉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6]。
4 参考文献
[1] 王宾,赵阳.我国农业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8-20.
[2] 李燕凌,李立清.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5):1-5.
[3] 陈振明.加强对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7(2):71-78.
[4] 杨君昌,曾军平.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思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3):88-93.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2
1.3建设过程中,对于经济情况不好的乡村,为了确保建筑质量,往往要求建设方垫资建设,具体建设中还要求建设方将一部分劳务包给本地居民,这样前后围堵,建筑方为拿到工程,低价中标,再加上垫资,遇到资金拨付问题就会延迟交付甚至建材以次充好,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1.4具体建设中,业主的建筑监理招标并不能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业主负责,“签字”了之现象严重,农民群体中专业知识欠缺,缺乏有效监督,政府部门没有相关人员免费提供咨询质检监理等服务。以上四点问题,突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软肋,新农村建设工程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将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没有与农民认真充分地沟通,以多数人的举手掩盖少部分人的异议,给贫困家庭造成新的负担,产生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有的村集体为了套领国家政策,盲目上马工程,与国家政策的配套执行政策僵化有很大的关系;
2.2新农村规划往往重新规划居民点,在相关的排污、道路、照明等设计上没有创新,往往采用大城市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设计,导致公共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且不符合实际;比如排污与农家肥的再生关系;这样的规划没有考虑小区域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长久会产生废弃或者毁坏的风险;
2.3新农村建设中,各个政府管道拨下来很多资金,也下发了很多硬性的配套政策文件,比如留守儿童互动室、图书室、医疗站等等,都必须要有专门的空间来配置,一个村委会的公共办公区域就会无限制的扩大,这些公共建筑势必分摊进建设工程的成本中,但是强调专项费用的使用仅是硬件投入的费用,没有运行费用的投入,导致房间空置、闲置,却占据大量的公共空间,管理风险聚集;
2.4建设过程中,农民要出资,但是没有组织相应的监督机构进行建筑监管,纯粹靠市县建委底下质监站验收,这样的出现大小问题,质监站又不负责到底,只是出具报告。因此,结果验收对于新农村建设反而不利,多少新农村建设质量凑凑合合,但是农民又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建筑质量风险很大。针对这些问题和存在的风险,从源头上杜绝,一时难以解决,要本着厘清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政府的职责和建设的主体责任关系分析问题,结合工程管理全过程的控制本身,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工程管理,防范风险。
3.1以县级规划部门为主体,从本县不同的村容村貌和经济实力出发,考虑地质基础等给出规划样板,这些规划基础模板是县级财政出资委托相关设计规划单位依据本地实际给出,免费提供给各级村镇机构使用,包括基本的排污、上下水、防涝抗灾设施的,以及基本的公共的设计规范,提供十几种各种类型的民居单体设计样图,均可免费使用,每个村镇在建设新农村时,可以将以上组合交村民公议选定,由规划部门出图签字存档备查,这样避免规划设计费过高导致村民不去走规范的设计途径而产生的工程风险。
3.2对于新农村建设,不建议整体新建,在村落规划的新区,统一分区分阶段推进,哪家愿意,即可在县市建筑部门备案的建筑公司中选择,按照既定的图纸施工,公共设施和官网建设由村级机构选择合适的基建公司完成,公建与民居建筑分包不同的承包商,居民建筑由私人或者私人联合起来招标完成,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经济能力的建材,但外墙规范合乎法定备案图纸要求,农民自主监理,也可委托政府指定的建筑监理,费用由政府结算,避免整体新建存在的腐败漏洞和强拆强建存在的质量诉求,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3.3建筑过程中,图纸和规范标准材料质量等级,由业主自行选择合格以上的等级,取样留存,完善过程监督,将监督过程标准化、可视化,政府免费提供技术规范支持,但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政府不介入建筑款项的支付环节,避免过度监管造成的无限责任风险,责权相应。新农村建设立足要长远,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路,要善于与传统结合,制度建设要抓放适宜,重新梳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管理制度,才能科学管理,降低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1]耿宏健.浅析新农村建设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规范管理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3.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建筑节能 节能体系问题
加快新农村建设,作为国家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生态观念和技术真正应用到农村的发展,建设现代生态化的新农村。将生态产业、人居、环境、文化融入到生态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镇化的发展推动农村的不断改造和建设,我国农村的村庄人口总数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而村庄平均人口规模不断增加。由于对农村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力度还不够以及资金拨付不到位,绝大部分农村的建设还比较落后,人居环境质量也没有从根本上提高。
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大国,由于地方经济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及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造成农村建设水平的差距,相应的问题也需要去探讨和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农村的节约土地资源问题,我国每年的新增住宅都是高耗能建筑,住宅的建成要大部分使用粘土砖,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住宅翻新率很高,建房中大量使用粘土砖将导致烧砖毁田的现象日益严重。
2 整体的规划方案未按照整体要求的规划政策和措施去实施,住宅规划混乱无序,会造成住宅布局的局限性,会增加新农村建设整体布局的难度,也会增加现有布局整改的费用。
3 农村住宅建设缺乏技术支持,农村建房很少使用科学的保温技术,冬季采暖效率很低,门窗大部分未能真正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所以夏天闷热、冬天潮冷,房屋缺乏舒适性。
4 城乡差距大是制约新农村建设节能体系建立的重要因素,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情况不一样,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节能就比较困难,节能体系的建立就不能完成。
5 农村对于生态建筑,节能体系的认识远远不够,对于节能知识知之甚少,浪费资源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应该普遍宣传生态环境知识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的理解,让更多的人关心节能问题。
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农村的住房和面貌进行迅速改变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新农村建设中很少使用科学的保温技术,冬季采暖效率低的问题需要着重解决,农民自身对能耗认识不足,节能观念相对淡薄,需要政府的支持,培养农民的节能意识。
二、建筑节能体系的探究
1 建筑的整体规划以及空间、环境的融合性
利用好自然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如气流、雨水、湖泊、绿化、地形等将选址和外部环境设计、建筑朝向相融合,将建筑与农村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2 改造居住环境
对于居住环境的改造主要是绿化、美化、净化环境,改善建筑群体的气候条件,调节气温,降低温室效应,减少大气污染,消减噪声。应结合当地的日照、水分等因素,合理的种植植物,合理规划布局,建立统一的绿化体系。结合植物,遮阳隔热,改善建筑群体微小气候、优化建筑室内环境、有效地降低能源的利用,节约资源。
3 建筑节能体系中新材料、新技术的合理利用
随着建筑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广泛的用于建筑节能中,新型节能材料,改变了我国一部分农村住宅结构类型简单、建筑材料单一、耗能大、屋顶隔热差的状况,应将节能新技术和新材料尽可能的用于新农村建设中,例如将节能的管材应用于节水、节电中,将太阳能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住户中,随着科技进步,应该将重要的通信技术应用于节能体系,保证节能体系可控制,例如无线网络技术等可以实现入户,符合现代人的需求。
4 建筑节能体系的管理体系
完善建筑节能管理体系,保证节能体系的稳定性,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于建筑节能的监管,健全建筑节能的管理机制,加强节能信息的管理,对于先进的节能材料和技术进行使用沟通,对于先进的经验进行借鉴,严格项目审批过程,对建筑节能项目进行合理利用能源的专题论证。做到对于建筑节能从建筑设计到施工审查、竣工验收,从节能标准和规范、节能设计、节能技术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批,保证工程、节能质量。
三、建筑节能体系建立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新农村建设中应尽量节约土地,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强对于现有宅基地的改造,合理控制用地范围,能够为土地的绿化提供空间。
2 新农村建设中应尽可能节约材料,能够通过合理的方法,对于更多的废弃材料进行循环再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应该做好对于新能源的利用。比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四、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的建筑节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系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在现在的新农村的建设中采用节能型农村住宅建筑设计,可以充分改善农村人口的人居条件,美化农村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闫书建,现代住宅的节能设计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22)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4
关键词:生态带 新农村 桃北新村 人居环境与生态设计
1.引言
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提出了“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为推动“六条生态带”规划的落实,杭州市近年来开展了《杭州市生态带概念规划》、《六条生态带保护与控制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研究工作,但由于生态带范围存在数量众多的乡镇和村庄农村,生态带的保护与地方建设在追求片面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生态带规划的落实不甚理想。
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看,农村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其环境状况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杭州生态带内的新农村作为生产、生活密集区,其发展建设模式对生态带的生态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杭州生态带内农村建设由于缺乏规划导引而出现的农居点布局松散混乱、占地面积大、土地资源浪费;产业功能不合理、使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破坏;自然景观大量被人工景观代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退化等等一系列状况亟待改变。
2006年以来,我国开展了覆盖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杭州城市面临转型和跨越发展,也正处于低碳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中,诸多的要素叠加在一起,必须及时加强生态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有效保障杭州城市生态带空间和环境保育功能的发挥,使六条生态带规划得以落实,促进杭州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图1: 桃北新村总平面(规整的线性布局)
2.杭州生态带内新农村建设探索
近年来,杭州新农村建设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试点生态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显露出生态村建设中易忽略的诸多问题。浦阳镇桃北新村就是其中较典型的试点村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浦阳镇利用当地山清水秀的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注重对软硬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了区域内道路的建设,清理和转移了一批有损景观的脏乱企业和养猪场等,并全力做好因采石而的山体复绿工作,积极营造生态浦阳的良好环境。同时举内外之力,开发生态旅游景点项目。下文将以杭州市浦阳镇桃北新村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阐述建设生态型村落的具体措施与注意事项。
2.1 尊重原有聚落空间肌理,体现山水空间格局特色
2.1.1尊重原有的聚落形态
传统村落按照人的住居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形成了空间丰富的村落形态,住宅与院落、道路与公共空间,水系与池塘……,组成了村落特有的聚落肌理。在新农村的生态规划建设中,首先应尊重村落原有的聚落形态,保留蜿蜒的村落道路,错落的建筑布局,开合有致的空间节点等,避免将农村居民点过度集中建设,造成村落肌理的破坏。如桃北新村的新农村规划(如图1),忽略了村落原有的肌理形态,而是仿照城市小区中的线性排列式布局方式安置住宅,丧失了传统村落的意象。村落肌理的丧失直接带来的是景观环境的单一化。
2.1.2维护山水空间格局。
杭州生态带内村落主要有山地形、平原型、山地平原交错型三大形式,河流纵横。传统村落选址大多靠近水域,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山水空间格局。在杭州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村舍建设、农田开发或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从维护村落的山水格局出发,遵循有效保护、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原始的自然山水环境,构建山、水、人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图景。
2.2 有机更新的建设思路,节约与利用自然资本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倡种节约自然资源、涵育生态环境的营建模式――小系统、短距离的营建模式,以使经济资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综合能耗达到最小化,减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于城市地区大规模统一建设,杭州新农村建设应是一种“小系统”而非“大系统”的建设方式,使其中各种工作、能量运作及转换之间的距离最短,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2.2.1必要的最小限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尽量使用简单的工具,基本上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形成耕地的规模和石墙等景观设施的高度、尺度。如一般情况下,垒砌的石墙不宜超过人体的高度;道路以及建筑院落的尺度,以适应基本使用需求为宜,不宜过宽和过大。如桃北新村的规划建设中,住宅周边菜园的尺度较适宜,每块院落10-20平方米,合理利用了建筑空间,功能上还原了农田耕作,营造出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图2)
图2: 适宜的小尺度菜园图3: 自由生长的植物打破了僵硬的界面
此外在空间界面的围合上,也应采取“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设计”手法。如图3所示桃北新村中的一个田园院落,油菜花自然生长,穿出了围合的栅栏,打破了栅栏原有直线型僵硬的界面,使得庭院空间更为生态、生动、自然。
2.2.2多变的地形
土与人具有多重的关系,作为生物生息环境的泥土在乡村随处可见,而在城市中,却被掩盖在厚厚的石材和水泥下面。重视土对乡村生态规划的重要作用。
首先,土是建立丰富的生物相的基础,没有土地以及微地形的变化,地表的水分就很容易流失,不宜种植丰富的植被。其次,土的堆积容易形成丰富的地形,使乡村地貌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并不需要一味的重建亦或是用城市的建造手法与材料对乡村进行翻新处理,而是要尊重以及合理利用乡村资源。
2.2.3渗透的基面
构成乡村景观的材料,基本都是由多孔质的表面构成,如道路、河床、耕地等均为自然石材等材料。材料表面多存在着诸多孔洞,并且材料之间的交接也存在着很多缝隙。这些多孔洞、多缝隙的材料可以让雨水自然渗透,苔藓青草自由生长,从而使人造的景观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2.3 保护乡土文化景观,显露自然生态
杭州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关注建造层面上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应涉及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继承问题。挖掘与传承村落传统地域文化,一方面便于保护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利于保护村落传统形态,显露自然生态,形成村落自身特色,从而可利用特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带动乡村整体的发展建设。
位于浦阳镇桃北新村的孙氏祠堂,随着桃北新村的规划建设,也进行了修建,由原本单一的老年活动场所,根据三进三层的建筑布局,改造成具有数十个功能不一的村民活动室,祠堂周边环境也可以很好地利用,祠堂可以成为桃北新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它的文化功能的强化也必将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但在桃北新村的一、二期住宅区规划建设中,就缺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建设。从平面布局图1上可以看出,整个村落没有村口广场、水塘广场、井台节点等公共活动空间,虽然沿水道设置了池塘,但实际调研中发现,此池塘只是一块面积较小的水池且紧临道路,水塘周边没有外延的公共活动场地,更没有座椅等可以停留的基础设施。水塘只成为了一个可供观赏的景观,丧失了其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意义。
杭州新农村建设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农村的地域文化,尊重村民的习俗、价值观的基础上,避免盲目地将城镇的建设经验与营建模式挪移到农村,造成乡土文化景观崩塌的错误局面。从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思路出发。村民的传统观念、习俗等非物质形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传统地域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来物化,如宗祠寺庙、村舍房屋、风水树、风水林、山峰、古道、坟场等。新农村建设应将这些地域文化的载体一并纳入到规划设计中来。
2.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郊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抓手。因此实施农居点集中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市交通、电力、给排水、卫生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营造良好物质环境。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大力开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载体,以改路、改水、改厕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违章建筑及危房拆除、“空心村”整治、裸墙治理、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建的桃北新村小区中,以并联式住宅为主,辅以少量多层集合住宅,提高了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此外,在住宅设计上,考虑到村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半城半农”的性质。新村镇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独门独户,居住和院落结合的住宅形式进行街坊式布局。住宅街坊面设置开场的前院空间和停车库(图4),住宅街坊背后设置院坝,满足了村民种植、饲养、晾晒以及堆放农具、杂物等农、副业生产要求(图5)。
图4:街坊面宽敞的机动车道路与车库(仓库)图5: 街坊背后的院坝(种植、饲养、晾晒、堆放农具杂物等)
3. 结语
总之,杭州生态带的保护形式非常严峻,保护生态带,需要重点关注生态带内农村建设,通过对其功能整合、空间优化、景观整治、产业引导、工业搬迁、市政配套等综合研究,从空间建设引导、产业发展导向、运行监管等三大方面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实现农村社会经济与人居环境有机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生态带保护及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而实现保护生态带、维护生态带生态功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蔚,罗杰威. 可持续生活模式的探索――生态村( Eco2village) 运动及其特征浅述[J].工业建筑,2010年第40卷
[2]俞孔坚,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6)
[3]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翁伯奇,黄勤楼,陈金波.持续农业的新发展――生态农村的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0,增刊
[5]单德启,赵之枫.城郊视野中的乡村――芜湖市鲁港镇龙华中心村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9,11
[6]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兰州;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9-0039-05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兰州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2008年研究小组实地考察了兰州市安宁区和皋兰县9个具有代表性的村庄(安宁区的桃林村、东门村、马家庄,崔家庄、邹家庄、红艺村、黄家滩村和皋兰县的砂岗村和豆家庄村),了解广大农民、基层干部的现实需要以及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归纳出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存在问题和可行对策。
一、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总结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思路
总结各村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点在于领导班子的建立、工作思路的明确和恰当方法的采纳和实施。首先,体现在健全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上。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离不开好的发展理念和管理体制,而这必须通过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自上而下的推行,利用好的手段从侧面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进来。因此需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有效工作机制,促使新农村工作组织有序,顺利推进。在被调研的皋兰县,按照“强班子、兴产业、谋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与协会会长,党支部班子成员、村委会成员与协会会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三位一体”的管理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以村党支部为依托、以党员和能人为主体、以群众为基础、以致富项目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农村党建新模式,不断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其次,需要科学制定规划,明确工作思路。兰州新农村建设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提出重点工作和具体措施。积极协调城建、土地规划、设计等有关部门着重搞好试点村建设规划,并确保规划立足当前,着[长远,使其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第三,需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为规范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从制度建设入手,抓规范、抓提升。兰州安宁区先后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和工作制度》、《全体会议制度》、《专题会议制度》、《关于开展安宁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指导工作的意见》等工作制度和办法,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为其新农村建设工作迈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打下良好的基础。第四,通过参观学习提升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在访谈中,发现采访的十几位村主任和村委书记均对新农村建设有较深的认识和独特的见解,而这些均是通过组织学习、外出参观来得以提升的。例如东门村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班子在实施新农村建设前曾集体去参观学习过沈阳、重庆、江苏等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经验,尤其是农家乐的建设和经营经验。这对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思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立多级融资渠道,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调查中发现,安宁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均充分利用了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获得省、市、区和街道的财政支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企业投资、部门帮扶,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措施,调动农民、社会、帮扶部门等多方的积极性,多渠道、广泛地筹措建设资金,确保新农村各项建设所需资金落实到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7年,安宁区争取省级帮扶资金100万元,市级帮扶资金605.4万元,区财政投资410万元,整合各部门资金924.3万元,其中区教育局筹资675万元,新建和翻建农村校舍14,010平方米;区建设局筹资130多万元修建农村道路4.5公里;区卫生局筹资45万元对安宁堡街道卫生院进行整体改扩建,建筑总面积1200平方米;区发改委筹资108万元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座;区农业局为禽类养殖补助资金15万元,区文化局配备了文化资源共享设备图书13.3万元,并捐助了一系列的配套体育设施。在桃林村新农村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的700万元中,落实省上专项资金500万元(逐渐分批给予资助),市财政扶持资金150万元,安宁堡街道配套资金219万元,自筹81万元。
3.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
兰州安宁区的新农村建设强调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这对于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农村经济长期有效的发展机制来说,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实施过程中,安宁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一村一品,合理利用,保证质量”的开发方针,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山水景观为载体,以空间优化为基础,大力推进生态特色农业。利用传统农业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一批产业优势,鼓励农民采取联合开发、土地入股等经营形式,兴办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譬如:桃林村、红艺村发展以白凤桃为主的特色产业,引进新品种,改造老桃园,利用新技术进行栽培,提高蜜桃品质,形成蜜桃品牌;黄家滩村以生产食用菌为主,投资800余万元,建成了14,000平方米的冷库,形成食用菌品牌;东门村发展个体经营的“农家乐”近70家,形成“农家乐”品牌;马家庄,崔家庄,邹家庄三村利用老梨树园,建成了都市春天生态酒店、梨韵、梨景等精品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高档都市农业休闲精品园;邻近的沙井驿河湾村建设辣椒生产基地;焦家庄村利用山边、沟边荒地,建设规模养殖小区,推动畜牧产业发展。此外,安宁区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6,000平方米反季节温棚,优化改良桃品种,提升万亩桃园和蜜桃品牌效应,同时,加大辣椒、枣、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延长产业链。这些特色农产品基地的规模化、产业链的延伸,探索出了一条以都市休闲观光农业为支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子。
4.调动农民积极性,消除抵触心理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只有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可能把新农村建设搞活搞好。而要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围绕利益做文章。被访谈的东门村“农家乐”,生意兴隆,每年每户平均经营收入可达3万~5万元,好的5万~10万,然而在早期推行农家乐时,村民们由于对新事物的抵触,不愿进行投入和改造。后来在区政策的扶持和村委会的鼓励下,一些农户感到有利可图才参与进来,正是他们的高额收益才吸引了大量后续农户的加入,促使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因此调动农民积极性,要联系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向他们宣讲形式,宣讲政策、宣讲道理,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抓起,让农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使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主张变成村民的自觉行动。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让他们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在安宁区主要采取的措施如下:①对原本家庭收入稍高农户,鼓励其投资经营农家乐或自主创业;对有地农户,鼓励采取联合开发、土地入股等经营形式,联合兴办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群体增收。②建立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及时信息,帮助年轻人群外出务工,实现劳务输出。近两年,安宁新增就业人员3,441人,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③对于困难家庭,按照安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的决定》,全面建立了救助帮扶体系和“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开展了“贫困救助线”和“民情直通车”等活动 ,完成省级老年综合社会福利中心项目的选址和规划设计,成立安宁区慈善协会,使社会困难救助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④将全区10,550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低保,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117万元,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控下的应保尽保。筹集76.3万元大病医疗救助金,对322人实施了大病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1.5%。上述措施的思路是一方面给予农民生活、医疗方面的保障,解决后顾之忧;另一方面从多角度帮助农户实现就业和增收。它使得无论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就业的人员、还是外出务工人员及困难家庭都支持新农村建设。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在调研中,发现安宁区大部分农民对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都比较满意,原因不仅仅在于基础设施的改进,上下水的便利,还在于安宁区的各街道和各村委会不断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书画室、书屋,冬季农户闲暇时会在书画室练习或创作书法和绘画作品,从书屋借阅感兴趣的书,这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知识和业余生活。此外在各村委会都有活动室,村民们可在活动室举行活动、排练节目。
同时,每年在各村村委会都会定期举办新型农民培训,根据不同季节需求,为农民传授农业相关知识,从组织、培训、引导等关键环节入手,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譬如:桃林村成立了桃子协会和枣子协会,帮助农户依托街道科技服务中心,引进桃子新品种,选优育精,种植早、中、晚桃品,延长桃子的上市时间,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协会围绕农产品生产、储藏、销售等环节提供培训,推广种植技术,提供市场信息。东门村对“农家乐”的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旅游知识、服务规范、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培训,提高“农家乐”整体经营水平。
此外,民主法制建设也在新农村如火如荼的展开,期间安宁区积极开展构建“和谐村镇”工作,制定了安宁区《关于开展创建“和谐村镇”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创建目标,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为契机大力开展创建活动,构建“和谐村镇”。同时,强化“双向”规范,加大稳控力度,落实“五包”措施,即包接访、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依法处置。从被调研的农户发现,村民全部参与了村干部的选举,普遍认为目前政府较为民主,向村委会提出的问题能够及时有效解决。
二、兰州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兰州市安宁区和皋兰县的新农村建设均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新农村建设的自身动力不足
这一问题在处于新农村建设初级阶段的皋兰县尤为突出,主要原因在于,新农村建设初级阶段,基础设施较差,投资需求缺口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新农村建设的本地推动力不足。其次,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主体作用薄弱、投资能力有限。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以农民为主体,最广泛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仅需在统筹规划、基础建设、信息、信贷和技术等方面提供服务,当好新农村建设的领航员。但实际工作中农民意识淡薄,投资意愿不强,等着,看着政府行事的多,参与进来的少。这需要新农村建设推行工作以解放思想,传播意识为先,促使村民产生动力。
2.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和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建设和改革,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实践,虽然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政策,但由于条块分割,以致配套措施缺乏协调,政策之间存在相互抵触现象。譬如皋兰县,由于缺乏整合有效资源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机制和制度,使相关各部门协同力不足。其次,各地对新兴特色农业产业的综合执法力度不够,需要通过恰当制度约束保持其健康、稳定的发展,又不可设置重重关卡破坏其良性发展的动力。
3.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
尽管调查中发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利用多级融资渠道,确保新农村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但同时也发现,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持、部门帮扶、农民自筹,缺少能够支持农业持续发展、满足农村经济各层次需求的,有活力的农村金融体系。新农村建设需要不断扩展,仅靠政府投入和农户自筹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以农村金融体系为中心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这样才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支持力不足的问题。
4.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兰州市的休闲观光特色农业刚刚起步,还很弱小,产品结构、服务意识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一,目前,农业产业结构还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需要及时了解市场信息,采用先进农业技术;其二、休闲观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而目前的服务人员来自村民,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进一步提升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其三,由于农牧业生产空间日趋缩小,需要考虑如何集约用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营效率。
5.新农村建设中非农产业发展用地难
在目前国家土地政策下,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难以合法地取得土地,多为占用集体土地或者租用农民的承包地,不仅无法通过土地抵押取得银行贷款,而且还冒着极高的违法用地风险。在安宁区,多数村庄位于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建设规划的制定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审查严格,难度较大,审查批准手续较多,不仅影响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度,而且土地归属权问题也存在较大争议。
6.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依然存在
农民单纯靠传统农业增收的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使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变成了非农用地,导致一大批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变成了失地农民,随着而来的却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从目前情况看,新农村建设形成的产业并不能解决所有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劳务输出、自主创业等形式解决就业问题也仍是困扰兰州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
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1.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的资金扶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所必需的条件。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就难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地提出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人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当建立专门的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定向用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对于贫困地区,地方财政能力弱,需要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给予更大的支持力度。支持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直接转移支付、项目补贴、提供建设物质支持、贴息贷款、以奖励形式再补贴等。
而在财政投入的使用上,应以基础设施为主攻点,全力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吸引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城市富余要素向农村聚集和流动,加快农村发展[1]。因此一是要搞好道路建设,解决农民“出行难”、农资“流通难”的问题。二是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有计划地实施小流域治理、灌区改造和上水工程建设,解决像皋兰县的缺水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全面推进公用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逐步完善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校、乡镇卫生院、村级组织阵地等公用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产品服务能力。
2.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
解决三农问题,单靠农村自身的积累太漫长,单靠市场机制作用又会加剧农村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因此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无可替代,但这并不等于政府完全包办,而是提供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致力于组织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其中,重中之重是以政府为主导,完善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制度。
完善的制度可以杜绝形式化工程,确保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行。具体而言包括:①完善农业专题发展规划。譬如安宁区农业综合发展规划于2007年已正式出台,但各项专题规划、局部规划还没有制定,对实施规划必将产生不利影响。需要把专题规划作为农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各相关街道进行完善。②完善农业行政执法。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多项农业相关的法规政策、涉及农业发展、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地方从提高执法人员的水平,完善制度和工作程序入手,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③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搞好农产品的初级检测,逐步向市场准入制度发展,维护消费者利益。④加强资金管理,明确使用途径,提高使用效益,保证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进行。⑤完善城乡规划体系,解决规划中的冲突问题,消除模糊地带的争议。对乡村规划加强法律规范,防止土地无序开发,滥用浪费的情况,逐步实现集约化发展。
3.培育新型农民,将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
培育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新型农民首先应从思想上发生转变,可以通过转移的方式,让农民走出农村,感受外界的变化,从思想深处对现状产生不满,激发他们主动改变自身生存状况。其次,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自主就业能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提供必要条件[2][3]。第三,将培育新型农民与引导人才流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培育新型农民为主、引导人才流入为辅,以及“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发展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以推进其稳步向前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高层次人才到农村去发挥聪明才智、施展人生抱负,使他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又能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第四,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后代文化素质水平,从长远看是最有效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必经之路。
4.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自主创业
针对农民投资能力低,有创业意识而无创业本钱的问题,恰当的农村金融体系成为必要。目前农发行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服务功能比较单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田水利、农业园区及农户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又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4]。因此,一方面应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5]。另一方面应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 把农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同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引导中小商业银行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其次,可以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闲散资本更广泛地参与农村金融活动[6],大力培育民营银行,既能为农村、农民及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又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的格局,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活力,抑制农村高利贷,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良性发展。其三,需要建立全方位多元化农村融资制度,如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农业贷款收益补偿机制、农村资金回流制度、农村信用担保制度、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巨灾保险制度等。
5.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角度解决就业难题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新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首先,本地农民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做好农业特色产业文章,研究好终端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富民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加大服务项目,通过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来实现农民增收。这一方面,既要强调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提高农业生产率,又要强调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围绕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农产品仓储、运输和销售业,建立具有规模的农产品专业营销市场,为农业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其次,要充分发挥近郊优势、传统农业优势,走农业商贸、旅游、观光相互发展,相互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的道路,为失地农民创造条件,促进就业。此外,需要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引导鼓励县城周边和乡镇中心村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按照“跳出农业抓农业,减少农民富农民”的思路,开辟其它城市的劳务基地,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结 语
兰州市的新农村建设希望通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开展农业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民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并慢慢地、适度地向城市化这一目标靠近,最终实现城市化。在这一过程中,目前的新农村仅实现了村民职业非农化和部分实现了居住地城市化,离最终村民生活方式城市化还有很大一段距离,需要不断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作出调整。
[参考文献]
[1]赵建利. 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思考[J]. 调查与研究,2008, (2):37-39.
[2]徐芳,栾宏琼. 西部农村加快城镇化步伐与提高非农劳动力比重对策研究[J]. 农村经济, 2006,(12):107-110.
[3]王亚飞. 对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模式的探讨[J]. 经济纵横, 2007,(2):42-44.
[4]郝玲,朱乃芬.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J]. 经济师, 2008,(3-4):75-76.
[5]李瑞芳.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J]. 经济师, 2008,(6):255.
[6]乔颖丽, 王艳华, 吉晓光. 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战略选择[J]. 农业经济, 2008,(2):13-14.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LanzhouJiang Guihuang1,2,Hu Cuilin3,
Song Yingchang3
(1.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of CASS, Beijing 100836,China;2.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3.Urban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 Research Center of CASS, Beijing 100005, China)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及措施范文6
关键词:农村电网;规划建设;问题;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28
1 农村电网规划概述
1.1 规划目的
结合电源发展及负荷增长规范确定安全的电网模式,是农村电网规划的主要目的[1],受到诸多条件的影响,农村电网的规划计划不断改变,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所以说农村电网规划是一项永不停歇的工程,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不仅能够降低农村电网建设的成本,也能够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1.2 规划内容
农村电网规划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规划包括分析电网现状、总体规划及区域概括、电力和电量的平衡、分析及预测电力负荷、规划网架和电源建设、对目标和技术进行规划、规划近期项目及预算、绘制农村电网规划图纸、分析经济效益、编写规划说明书等方面的内容。
1.3 规划原则
农村电网规划要统筹兼顾,以市场为规划导向,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安全为规划基础。第一,要遵循安全可靠的原则,实现电网结构与电气化和城市化的统一。第二,规划技术要适当的超前,以现在的电网为切入点,将技术改造与新电网相结合。第三,规划要以人为本,要以服务用户,给用户提供便利为原则进行规划。
2 农村电网规划建设的问题
2.1 不匹配的用电量与用电等级导致损耗严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家注重新农村建设,许多项目引入到农村,与同等级地区相比,这些地区的用电量远远大于其他地方,使得电压配给存在问题,大大增加了电压损耗。
2.2 变电站重复建设
早期农村一般将变电站建设在农田中,农村电网以35千伏电压变电站散落在负电荷的各个位置[2]。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行农村电网规划时,需要将变电站建设在公路旁等交通较便利的地方,以方便对变电站进行维修和养护。不同步的道路规划使得配电线路不得不移杆,配电站不得不重新建造。但原有的配电站在建设时是先布点后建设的,在重新规划电网时,过长的输电路径会损害部分农民的利益,这就需要与村民进行协商赔偿损失,影响规划进度和规划成本。
2.3 负荷预测不精准
目前负荷预测多数采用电力弹性系数法,但这种预测方法一般不够精准,用电增长率比社会总产值等于电力弹性系数,所以,电力弹性系数与变化的社会总产值成反比关系,但社会生产总值会受金融危机等变化经济的影响,这就使得电力弹性系数预测方法缺乏精确性,降低预测可信度。
2.4 电源支撑不足,供电不稳定
我国大部分农村都在使用110千伏的电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较慢,多数都没有220千伏以下的变电站,35千伏电压无法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即便是有些农村地区有11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但自动化程度比较低,供电依旧不稳定[3],这种电源支撑不足,供电不稳定的现象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快速解决。
3 农村电网规划相关措施
3.1 科学规划新变电站
科学规划新变电站,提高农村电网的运行电压,降低输电损耗,将原来的35千伏电压的变电站改换为110千伏,以220千伏的的电网为主电源与110千伏的负荷点相配合,能够增加农村电网的电压值,提升电压的等级。这种解决措施能够提高输送电的能力,延长输电距离,降低输电损耗。
3.2 更改负荷预测方法
传统的负荷预测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的农村电网建设,所以必须更改负荷预测方法,在众多预测方法中,灰色系统理论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是根据已有的信息通过微分方程对未知量进行求解[4]。这种理论只需要较少的数据就可以对负荷进行预测,运算比较方便。而且当前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招商引资项目大幅度增加,会增加用电需求,符合灰色模型中期预测的特点,但是从长远角度考虑,灰色预测法还是不完全符合要求,进一步考虑到年均递增率法,根据以往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递增率求得当年的均值,可以结合这两种方法进行预测,最终得到精准的预测方法。
3.3 选点前合理规划
根据负荷预测得到的结果确定配电的线路,将配电站与配电网络进行接轨,临近公路进行选点,避免迂回。新农村建设曾明确要求,在对农村进行规划时,要为农村电网建设预留一定的空间,提供输电的专用通道,为了确保线路的多条架设,预留用地要求有一定的宽度,防止电力线、有线电线和通讯线的混架。所以在选点前要进行合理规划,以避免变电站重建带来损失。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农村电网在建设和规划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匹配的用电量与用电等级导致损耗严重,变电站重复建设,负荷预测不精准,电源支撑不足,供电不稳定。面对这些问题,必须从实际角度进行考虑,高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农村电网进行统一规划,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科学规划新变电站,更改负荷预测方法,选点前合理规划。对农村电网进行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且繁琐的工作,也是建设新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面对这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规划好、管理好农村电网,既要有前端的规划思想,又要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协调统一地规划农村电网,最大限度地为农村提供电力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家财.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电网规划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23):50-50,51.
[2]张磐.谈新农村电网规划存在的问题及规划建议[J].价值工程,2013(35):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