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1
关键词:诊疗流程;护理管理;质量
由于急诊科治疗的患者较多,疾病种类较为繁杂,大部分患者主要以群体伤员、突发性意外为主,因此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出现;所以在进行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应采用诊疗流程进行护理管理工作,建立一个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通道,让患者可以获得最佳治疗时间,提高治疗质量。因此本文选取我院急诊科室组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诊疗流程运用到护理管理中,开展后对实施前与实施后护患纠纷例数、患者满意程度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报道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急诊科作为研究对象,在该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实施急诊流程管理工作,其中该科室护理人员一共由35名,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32.5岁,中专学历15名,大专学历20例,职位:护士5名、主管护师15名、护师15名,工龄最短为12个月,工龄最长为>6年。此外,培训后对急诊室患者护患纠纷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培训实施后与实施前急诊室患者例数给予详细记录,对两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医院对本次研究患者进行诊断,患者均属于急诊室治疗患者,需要对其进行急诊护理工作。
1.2方法
1.2.1加强急诊室护理培训工作 由于在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患者病情较为严重,病情变化速度较快,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对其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因此将急诊诊疗运用到护理管理过程中,应加强急诊室护理培训工作,根据护理管理相关特点制定培训内容:与法律法规相关流程、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事件、急诊室护理管理的规章制度、护患纠纷案例举例等[1]。同时选取经验丰富的培训教师对其进行培训工作,要求培训老师应具备热爱护理工作,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以及良好的专业素质,热爱教育工作,并能根据护理人员各自特点开展培训工作,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培训人员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此外,还应定时对培训的护理人员开展内容考核工作,防止在考核期间出现人情分。
1.2.2完善急诊室护理流程培训 急诊室护理管理中开展诊疗流程措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降低护患纠纷,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2,3]。诊疗流程中流程是指一项组合为一体并能为患者创造价值的一项工作,据资料显示,在我国医院急诊室中出现80%呼唤纠纷不是因为护理人员技能问题,而是因为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流程管理,导致护患纠纷加重。因此本次研究在我院急诊科室中开展流程管理,并结合诊室内部条件制定合理流程,并规范护理人员与治疗人员的诊治行为,加强员工工作意识,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护理流程管理工作均由护士长、科室主任开展实施,并根据各项流程护理工作印发护理人员学习手册、注意事项等,让每位工作人员熟悉掌握各项流程,并在工作中可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做到默契治疗的目的。每位护理人员结束一天护理工作后,都要向护士长汇报当天工作情况,如需要进行急救抢救的患者都要想护士长详细报告抢救患者过程,以及处理急救事件的方式,值班医生应对护理人员急救处理过程进行评价,并根据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指出在急救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实施护理流程中,应加强急救技术的运用,例如:人工呼吸、气管插管等专业技能,同时还应较强先进科技设备的应用,例如:呼吸装置、套管针等,并指导护理人员如何正确使用治疗装置以及熟悉掌握药物使用方法等,并对在护理人员实施分组巡房,并在每个月月底开展一次例会,针对病危患者处理、伤员急救处理、疑难病例、等事件进行探讨,会议由科室长与护士长开展,让每位护理人员就都参与例会泰伦中,分析在急诊流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
1.2.3建立护士评价体系 由于急诊科患者较多,病情较为复杂,工作比较繁重,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治疗医师与护理人员协调合作,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未实施诊疗流程前期,以往出现了因护理人员与治疗医师沟通不足,产生矛盾导致医院服务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因此为了防止这一事件的出现,需要构建护士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内容包含有:急救抢救措施、协调组织工作、交接班状况、急诊工作流程、医护默契度、突发事件流程等。同时,还应让急诊科的医生人员就对护士工作态度、专业技能进行评价,评价结束后将评价表上交可是,差1~4分,中等5~6分,优秀7~10分。
1.3观察指标 、分析培训前与培训后急诊室护理质量,并对急诊科室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同时对这两个阶段中的护患纠纷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护理管理质量数据对比采用(x±s)进行对比,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进行检验,数据对比,(P
2结果
培训前后数据对比,培训前护患纠纷为6例,满意率为73.33%,培训后护患纠纷无,患者满意率为99.65%,两个阶段的数据对比显示,开展急诊诊疗流程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后,护患纠纷明显获得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较高,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
3讨论
本次研究中,培训前就诊患者例数为6950例,护患纠纷6例,培训后就诊患者9780例,护患纠纷0;培训前调查患者例数300,满意率为73.33%,培训后调查286例患者,满意率为99.65%,两个阶段数据对比显示,培训后护患纠纷明显比培训前低,满意度明显高于培训前;两个阶段数据对比存在差异,(P
参考文献:
[1]曾桂英,刘国英.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0(10):150-168.
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2
杭州市余杭区第二人民医院 急诊室 浙江省杭州市 311121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急诊科在护理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模式,辅助临床医师的正常工作,以保障护理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方法: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并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2013 年6 月到2013 年12 月未实行改进措施的200 例患者为对照组,然后对比两组的就诊处理时间、护理操作失误率、工作记录以及患者评价。结果:在实行了新型的急诊科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之后,就诊接待的时间为(1.5±0.5)分钟,而对照组的就诊接待的时间为(5.2±1.6)分钟。通过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其P<0.05。结论:新型有效的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可以极大的提高患者的就诊率,对于患者的及时康复有着重大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模式
急诊科属于医院的先锋部门,它能够接触第一手的患者再对其进行准确的分类,它的有效运转能够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因此提高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效率能够很好的辅助医师实行抢救治疗工作,也能够更快的帮助患者脱离病痛的折磨。本次研究通过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为例作为观察组,检验急诊科护理的改进措施是否取得满意的效果,是否提高病患的康复率,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到2014 年6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并接受新型护理管理流程的20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106 例,女患者94 例,年龄在9 ~ 76岁之间,平均年龄(43.5±18.8)岁。同时选取2013 年6 月到2013 年12 月在我院未采取护理改进措施的200 名病患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患者110 例,女患者90 例,年龄在11 ~ 80 岁之间,平均年龄(45.1±1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因素上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护理流程
急诊接待主要包括门诊接待和救护车移交两种方式,观察组病重患者的接待处理应该在救护车移交之前就与急诊科室取得联系,通过初步的诊断通知各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待命,并且准备好所有抢救治疗器材。所有病患在接待和移交时都要保证基本信息的完整性,对于患者的以往病史、家庭信息都要有所记录,尤其是移交的病患,一定要保证病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在移交时双方都需要在患者的病情记录上签字[1]。由于急诊科的门诊分诊台处人员较多,在病重患者送入时要通过绿色通道缩短耽误在路上的就诊时间。护理人员要及时关注每一位患者的身体状况,并且对患者进行精神上的安抚。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流程,患者就诊时采取常规救治。
1.3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对比以P<0.05 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200 例患者的就诊接待时间为(1.5±0.5)分钟,远远低于对照组的就诊接待时间(5.2±1.6)。详见表1。
3 讨论
在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管理流程的改进中,制定有效的医护考核标准,通过护士长、医生、患者的综合评价以及护士之间相互评价进行考核,加强护士的监管,提高护士的责任意识。同时,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考试,采取合理竞争的方式选择优秀的护理人员上岗 [2]。采用最新的信息科技技术,对急诊科的秩序进行有序的调整,避免病患挂号、排队、就诊以及取药的杂乱无章现象。医院分设专门的护理接待台,对救护车移交的重症患者提前取得联系,首先快速的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患者的病症特征以及预计到达时间。在有效时间内联系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进行初步判断,同时准备相应的抢救设施和所需药品。经医师初步判断后通知相关科室的专业大夫进行候命。医院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来缓解移交过程中产生的拥堵现象,这一改进避免了病患移交过程中由于时间紧促而造成的慌乱现象。
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就诊接待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失误率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护理的各项流程更具人性化和科学性,说明这一改进大大提高了病患就诊接待的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院急诊科护理关键环节的管理流程模式通过更加明晰的流程制度,使各环节的工作都能高效的联系起来,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值得更多的部门进行推广借鉴。
参考文献
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3
【关键词】急诊护理;护士素质;创伤急救
The status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traumaemergency care strategy
GuiyunAi
【Abstract】 This paper on the work of the emergency car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and extraction of the trauma first-aid management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a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health care r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and tertiary care hospitals in the management of more and more to highligh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roblem of emergency care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Keywords】 emergency care; nursing quality; trauma emergency
【中图分类号】R3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45-01
1 引言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医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而对护理工作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的工作,特别是急诊护理,更是风险中的风险。在急救医学和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提高急救护理质量,将风险减至最低限度十分必要。
2 我院急诊科护理现状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因受条件、管理机制等因素影响,我院急诊护理现状问题众多,与现代急诊护理要求相差甚远,现就主要情况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2.1 人员少,护龄短,应急能力差,技术不过硬:我院急诊科除急诊功能外还兼注射室、输液室和观察室功能,工作量平均252人次/天。按卫生部有关规定,需配备26名护士,现有护士20名,工作5年内的护士12名,占60%,可见急诊护士数量明显偏少,低年资护士比例较高,护理队伍起点偏低。给急诊工作带来困难。
2.2 护理操作风险: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医疗护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可抗力如采取紧急医学措施、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无过错输血感染、违反操作规程、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直接导致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修复。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面对各种急救患者,精神高度紧张,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而且急诊科是纠纷好发处,易受暴力威胁,护士往往难以安心工作。
2.3 急诊科护士素质亟待提高:由于急诊病人流动性大的特殊性和病情急、病种多的复杂性,现代急诊护理管理要求甚高,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较强的急诊护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具有现代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理念和能力。急诊病人中危重患者抢救护理的组织、急救技术的正确应用、急救设备的安全使用与管理等都是急诊科护士的重要职责。目前急诊科护士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管理方法简单等,难以起到领军人的作用,严重影响了现代急诊护理工作的开展,使急诊护理工作滞后于医疗的发展。
2.4 护理被动服务多见:根据调查,急诊科有明显的被动服务现象有求才应,只做职责范围的事。一部分护士因怕引起纠纷,一味地服从于医疗,一切遵医嘱办事,仅仅满足操作式工作;另有一部分护士认为做好做坏拿一样的工资,不必那么积极热情,对病人缺乏爱心。
2.5 信任危机的风险。社会舆论与媒体对医疗机构服务的特殊性宣传不够,使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人的心理,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不信任护理人员,个别人甚至故意制造纠纷,索取巨额赔偿金。
3 关于急诊科创伤急救
严重创伤的诊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三边”原则,把抢救伤员生命放在第一位,其次再考虑保全器官、肢体、功能、美容。在此阶段的一些基本检查,如X线、B超及心电图等尽量在抢救室床旁进行,同时完成一些诊断性操作[1],如腹腔穿刺(或灌洗)和胸腔穿刺,使患者尽快获得确定性治疗;严重创伤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要注意多发伤的救治。
争取短时间内完成有效抢救治疗,尽快进行确定性手术。如大出血、窒息、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及脑疝等,需立即手术,救命手术要简单有效,迅速结束,不求完美,只求救命。创伤急救包括非手术性治疗和手术性治疗,非手术性急救主要用于患者的复苏、创伤并发症的监测和救治,以及为手术治疗做准备等;而手术急救才是最关键和救命的措施,其主要目的是手术止血、修复或切除损伤的脏器、清除血肿和减压、骨折复位和内外固定等。
创伤救治的最终结果与多种因素有关。只有建立“自主型”的急诊外科,按照“院前急救-急诊科-急诊手术室-急诊病房或ICU的一体化模式”[2],在急诊科开展确定性的救命手术,才能从根源上防止复合伤患者互相推诿现象,才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挽救生命;才能稳定急诊外科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急诊外科患者急救的“绿色通道”。
建立院前急救、急诊科、创伤病房和ICU病房一体化的创伤急救模式,可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确诊时间、到急诊科至首次手术的时间,能显著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另外,能否及时发现和早期救治创伤后并发症,这是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的又一关键。所以,创伤急救必须注重创伤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创伤患者的死亡率和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
4 急诊科的应对策略
4.1 要重视环节衔接:院前院内急救护理流程目前二级医院急诊科基本成立了内科、外科急救专业小组,但仍缺乏妇产科等专业小组,这使得遇到这类病人需院前急救时要另外通知妇产科医生,导致出现场的时间有所延长。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制度不规范没有交接记录单,交接内容简单,不但会延误抢救病人时间,也会造成急诊病人入院后重复检查,直接影响急救护理的整个过程。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与另一个环节的衔接存在缺陷和衔接不紧密均会给抢救生命带来不利影响,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不良后果。无论是急救护理流程中呼救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还是准备特殊抢救物品、出车、现场抢救,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4.2 把握好院前急救及时效: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快速度采取最有效的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而院前急救中护理工作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及其他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进行现场救护,安全有效地进行途中转运监护,以达到稳定病情,减少伤残及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及时有效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快速急救、安全转运是院前急诊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重点是怎么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协调地做好护理工作,规范的护理流程是其关键。
一般,伤后2-3小时为救治伤员的“黄金时间”,能否在 “黄金时间”内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黄金时间”是创伤急救的关键干预阶段。新的黄“金时间”是严重创伤目前强调的新理念,不仅仅是指把重度创伤患者从院外转运至急诊科,更恰当的是指在手术室或ICU的创伤患者出现生理极限之前的一段时间,其最终目的是缩短创伤至手术切口时间或被送到ICU时间,实现“早期确定性救治”。
4.3 建立护士长竞争上岗制和护士岗位培训制,提高急诊护士长的综合素质:护理部应该首先采用先进的选拔人才方法,即竞争上岗制来选择护士长,只有竞争才能真正选出不仅有真才实学还有护理技术的护理管理者。其次,要加强急诊护士长的培训,外派学习进修。同时,要求护士长加强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学习现代专业护理理论和技术,做到管理理念及时更新,及时掌握急诊护理新进展,并对专业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自己在护理管理中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4.4 加强人员合理利用及培训: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加强急救理论和技能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专业和专科技能医院要谋生存,控制人员成为领导解决生存问题的一个办法,是造成人员长期不足的问题所在。但比院内其它科室工作量大、节奏快、紧张度高,护士仍处超负荷工作状态。因而护理部一般都安排较多精力充沛的低护龄护士在急诊科工作,致使急诊科人员低护龄化。
4.5 提高护士能力:急诊科要求护士观察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抢救配合技术能力强。医院急诊科危重病人相对略多,但上述能力的培训重视不够;实践机会相对少,需要经过多年临床的积累。有关资料还显示,低护龄护士的总体知识得分有显著差异性。提高护理操作的合理与准确性,紧急急救是挽救循环呼吸衰竭病人生命的关键所在,争分夺秒,有条不紊的采取开放气道、保持气道通畅,给予气道吸引,清除异物;人工呼吸及氧气治疗;给予胸外心脏等技术能力。
4.6 完善急诊护理规范和制度:目前我国急诊科相关制度有《抢救制度》、《急诊仪器管理制度》等制度,但缺乏相关的规范和制度。通过研究证明,应建立急诊护理流程、规范、急救护理书写等相关制度,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宗浩,主编。现代救援医学[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9.1
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4
1 急诊科医院感染隐患
1.1 空气污染 急诊科由于不同患者病情各异病种复杂,一些急慢性传染病及病原携带者常混杂其中,通过讲话、咳嗽、喷嚏或人员走动、物品传递导致气流流动,而污染空气,患者的血液、体液、尿液、呕吐物溅落地面污染环境,再加之由于是基层医院,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不尽相同、卫生习惯参次不齐、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保洁未做到随脏随扫、清洁消毒,易引发医院交叉感染。
1.2急诊科管理的特殊性 由于急诊科实施是开放式管理,人员流动性大而难以监控,虽然贴有标识字,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患者病情重,病陪人多,家属往往表现为惊慌失措,根本顾不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随便出入,增加了医院感染潜在危险性。
1.3 手部污染的危险性 众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在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中,包栝医务人员手被污染引起的交叉感染。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0%[1,2]。急诊科患者来的重急,紧急抢救技术操作多,实施抢救时少数人不戴口罩、洗手不彻底易忽视无菌技术操作,增加了间接污染机会。
1.4 医疗废物分类不清 由于患者来的比较急,病情重,人员紧张易出现工作忙乱,时有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锐器未放入专用锐器盒内,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进行合理处置。这时医务人员最易发生锐器伤。少数医护人员忽视操作、洗手,易造成交叉感染。
1.5 职业危害 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最早、距离最近、频繁最多,接触的病原体早期处于未知状态,而对于新发传染病又认识不足,因此时常还要受到传染病者潜在威胁。加之急诊患者常常因烦躁不能配合各项检查,须医护人员守护在患者身边,而大多数医护人员因放射知识和防护用具缺乏易受辐射伤。再者医护人员长期处于繁重的工作量,快节奏的工作、护患之间的误解冲突、经常面临患者死亡状态和死亡现象刺激等,这些均可能导致护士焦躁不安,疲惫感及睡眠质量不好,使医护人员身体心理受到伤害,从而削弱了机体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自身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医护人员易发生院内感染。
2 对策
2.1 重视环境清洁 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 min。常规应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地面、台面、救护车等。对患者血液、体液、尿液、呕吐物溅落地面用1000 mg/L有效氯覆盖消毒30 min,再用清水冲洗,同时配合紫外线消毒。急诊科门口贴一些健康宣传画,也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滚动播放,让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都知道维护环境及手卫生的重要性。还可以下发宣传册,工作被动变主动,使患者有一个干干净净就医及治疗环境。
2.2 重视医疗废物管理 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按要求集中放置,统一处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分开放置。锐器物放在锐器盒内。专人收集,科室内进出记录,避免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污染环境。
2.3 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 规章制度是各项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工作人员行为的准则,流程管理所强调的管理对象是流程,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动态性等特点[3,4]。对急诊科环境、物体表面、地面及墙壁的擦拭消毒,均应制定严格的工作程序及消毒制度,使医务人员执行各项操作时更具有慎独精神。做到制度落实,质量保证。
2.4 强化急诊科全体人员医院感染理念 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宣传与教育,内容包括标准预防、手卫生、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锐器伤处理、化学消毒剂使用、防护品使用及医疗废物分类感染性疾病预防等知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其工作质量与患者的身心健康、疾病康复、与医院环境和医院感染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性,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5]。
2.5 合理排班 根据急诊科特点,合理安排班次,保证护理人员有足够的休息、睡眠,保持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疲劳的产生。
2.6 严格监管防微肚渐 完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不能流于形式,更要认真落实。感染管理科作为管理部门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督促整改。同时定期对急诊科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的手、消毒液进行监测,确保达到标准为患者提供相对安全就医环境。
参 考 文 献
[1] 何红燕,林伟青,黄雪琴,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2] 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等.医院感染与洗手.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1):7880.
[3] 吴修荣,孙伯英.医院感染控制流程建立与循证医学的应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6):805808.
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5
1结果
1.1急诊科规模及工作量被调查医院80%为二级甲等和三级乙等;4家医院设立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急诊输液室、EICU、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占8.51%;17家医院无急诊外科病房,占36.17%;16家医院无急诊病房,占34.04%;7家医院只设立了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占14.89%。年急诊人数20000~40000人的医院有33家,占70.21%;年急诊人数在60000人以上的医院有14家,占29.78%。
1.2急诊患者输液治疗人数15名护士认为急诊患者输液治疗人数占急诊总诊治人数的100%,占31.91%;21名认为91%~100%,占44.68%。
1.3培训体系护理部成立静脉输液治疗小组的医院有37家,占78.72%;组织学习《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的医院有20家,占42.55%,其中护理部组织学习的医院有15家,占75%,其他为科室组织或自学,从未学习的有9名,占19.14%;每年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培训1~2次的医院有14家,占29.78%,每年1次的有16家,占34.04%,从未参加培训的有2名,占4.25%。
1.4输液用品的选择使用精密输液器的医院有19家、占40.42%,使用普通输液器的医院有13家、占27.65%,两者兼有的15家、占31.91%;选择使用普通型留置针的医院有7家、占14.89%,使用安全型留置针的医院12家、占25.53%,留置针和钢针均用者27家、占57.44%;只有1家医院仍使用钢针穿刺。护士在使用安全型留置针时首先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有46名,占97.87%。
1.5输液通路的建立调查显示,急诊科进行PICC的有8家医院,占17.02%,其中有1家医院是急诊科护士置管,其他均是请专科护士置管;在急诊科做深静脉置管的有12家医院,占25.53%,均由医生置管。选择血管通路装置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是治疗方案的有25名,占53.19%;选择最多的血管通路产品是外周静脉-短导管的有41名,占87.23%;开展骨内输液的只有1家医院。
1.6设置静脉配置中心有5家医院设置了门急诊静脉配置中心,占10.63%;治疗室配备加药生物安全柜的有4家医院,占8.51%;急诊科会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有11家医院,占23.40%。
1.7职业防护静脉穿刺时主动戴手套的护士有2名,占4.25%;输液治疗时使用利器盒的有45名,占95.74%;主动使用安全型输液装置的护士有38名、占80.85%,有4名选择不主动使用、占8.51%,认为是护士长要求使用的1名、占2.12%,医院要求使用的4名、占8.51%。配备完善的洗手设备,如感应式水龙头、洗手液、擦手纸、快速手消的医院有38家,占80.85%;有规范的针刺伤上报程序的医院有42家,占89.36%;护士受到针刺伤(乙肝)后能及时注射免疫球蛋白的医院有40家,占85.10%,并且医院为受伤护士定期查体。
1.8其他输液治疗时先征得患者同意的有45名,占95.74%;当遇到输液不良事件(输液反应、外渗、静脉炎等)会主动上报的有38名,占80.85%;科室内备有不含乳胶成分的手套或输液有关产品的医院有34家,占72.34%;当护士使用止血带时会考虑患者是否止血带过敏的有15名,占31.91%。
2讨论
2.1改善就诊环境急诊科病种多、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输液治疗人数多、陪护家属多等因素使得急诊环境拥挤、嘈杂、混乱,有文献报道,急诊环境污染明显高于住院病房环境污染[1]。治疗环境直接影响患者情绪、疾病转归及护士工作状态。急诊科布局合理、各功能区相对独立、配套设施齐全,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随着经济发展、医疗体制的改革及优质护理服务工程的推进,急诊科应设立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根据病情分级分区管理,改变以往所有急诊患者在一起管理治疗的局面,消除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隐患。
2.2加强输液安全管理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委员会自1999年12月成立以来,先后编写了《输液治疗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及内部学习资料《静脉输液指南》,并组织翻译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编写出版的《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这些都为我们提供了指导临床实践的标准。作为急诊科护理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实践标准,每年至少1次,深刻领会这些权威性指导书籍和具有法律效应的纲领性教材的内涵,保证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做好急诊输液安全管理,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思想建设、能力建设。①组织和制度建设:成立各级静脉治疗管理小组,整章建制,规范流程,设立安全目标,建立健全输液治疗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开展学术研讨会,制定技术指南。②业务建设:普及知识,更新知识,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做到人人参与。③思想建设: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具有爱心和同情心,保持旺盛的精力,时刻把微笑带给患者。④能力建设:改善输液环境,输液设备及物品齐全。抓管理、抓培训、抓落实,按照PDCA的管理模式做好急诊输液安全管理。有研究显示,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采用PDCA循环法后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改进,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下降[3]。
2.3合理选择血管通路装置《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要求护士应根据治疗方案、治疗时间、留置时间、血管完整性、患者意愿以及护理装置现有资源,选择适宜患者血管通路需要的导管类型。急诊护士最先考虑的是治疗方案,其次是血管完整性,以最快的速度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用药。以选择外周静脉-短导管为主,PICC和中心静脉置管在急诊科较少。急诊患者入院缺乏HBV、HIV等血源性疾病的血液检查,急诊护士尽可能选择安全型静脉穿刺针,防止针刺伤,减少血源性疾病的感染。
2.4成立急诊静脉配置中心静脉配置中心配液发放过程中由药师、护士多次核对把关,特别是药师在审方过程中,利用其专业优势,可以指导临床医生、护士规范使用药物,保证了药品配置的质量和输液安全[4]。本次被调查的医院大多没有设立急诊静脉配置中心,均是家属取药、护士核对、自行配药后注射。采用生物安全柜集中配置静脉输注液体,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了护士的自身安全[5]。另外,治疗室配置加药生物安全柜的医院很少,甚至有的医院急诊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对患者和护士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6
关键词:优质护理;急诊科;应用效果;分析
我院急诊科近年来对救治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大大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效果良好。现将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1月至8月期间收治的248例急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61例,年龄18至60岁,平均年龄为(30.42±8.4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诊科患者纳入标准[2]:年龄18至60岁,理解能力、言语表达能力正常、无障碍。同时排出因各种原因而昏迷、急诊就诊时间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急诊科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在急诊科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上,增加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其护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患者心理疏导,根据患者病情,对症进行疏导和安危,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2)加强健康教育,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让患者在治疗期间提高对健康教育知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3)细化基础护理,给予患者提供细化的护理,对其出现的临床症状进行仔细观察,对高龄及体弱的患者采用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进行护理辅导;(4)加强服药前护理及后勤服务治疗,严格掌握患者用药的相应指征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加强后勤保障,积极配置相应的护理用具,提供方便行动不便患者使用的设施和用具[1]。
1.3评价方法
让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对两组护理质量进行评定,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留观护理、护理文件、急诊管理等临床护理质量;发放问卷调查让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情况进行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对就诊环境、服务态度、用药指导、病房巡视等方面的满意度[2]。
1.3统计学方法
对本研究选取患者进行统计处理时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本文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服务下均无护理投诉和不良事件发生;临床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差异较大。
2.1两组临床护理质量对比分析,见表1
3讨论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优质护理服务已在各大医院推广和应用,并取的了满意的效果。就优质护理服务水平及患者调查情况来看,当前仍然存在着部分需要继续不断完善的地方。如在给予患者提供心理辅导方面,医院应该更好的培养更为专业的护理人员,形成专职的心理辅导医护人员,这样才能够更为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心理辅导服务;在管理上也应建立相应的管理流程,并且在对于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也应该按照相应的流程要求做好每一项工作,确保在工作中避免出现疏忽以及出现不必要的错误,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最后是要做好后勤的保障护理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在护理治疗期间满足自身的需要[3]。
本文观察组选取的124例急诊患者通过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基础护理、留观护理、护理文件、急诊管理等临床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对就诊环境、服务态度、用药指导、病房巡视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
参考文献:
[1]陈尚英.优质护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住院护送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3(08):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