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1
关键词: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
旅游企业区位是旅游企业活动的空间。笔者将研究旅游企业活动的场所及场所选择过程的理论称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理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旅游企业空间区位现状分析,主要指旅游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现状和关联分析;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预测,指旅游企业选择某一空间区位,其在该区位的经营成本、利润、客源市场等预测;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决策,指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和区位空间秩序的决策。
白光润(2004)把区位分为宏观、中观与微观区位三种。对于旅游饭店、主题公园、会展旅游类旅游企业来说,其空间区位选择对其生存与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旅游资源区位因素
旅游资源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旅游吸引力,拥有全国甚至世界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就会吸引相关的旅游企业形成集聚现象。到目前为止,尽管兴造了很多人工的主题公园等景点,但是资源禀赋的优势仍是核心旅游产品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核心旅游产品的区位也就决定了旅游产业集聚的区位。
旅游资源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旅游资源区位往往就是旅游企业区位。旅游景区(点)型旅游企业需要依托旅游资源来开发核心旅游产品;旅游度假型企业需要依托良好的自然与生态环境营造旅游度假氛围而定位在旅游资源所在区位。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状况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布局状况。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可能呈现出带状、圈状、点-轴状、星云状、梳状等不同形态。由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是长期的过程,而且在一定区域内旅游资源空间集聚的现象非常普遍,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等地域往往是旅游资源的集聚地。旅游资源的集聚会带来旅游产业的集聚,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对旅游企业空间布局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旅游企业空间区位对旅游资源区位也会产生影响。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主题公园景区等主题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使原本不是旅游资源区位的区域被开发成著名的旅游区,如杭州沿杭州湾区位目前已开发成主题公园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企业区位的形成对原本缺乏旅游资源或仅为潜在旅游资源的区位被开发成旅游资源区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旅游市场区位因素
市场泛指产品销售场所。本文提到的旅游市场主要指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旅游者数量。旅游市场区位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主要有几下方面:
旅游客源市场与旅游企业的相对位置。旅游企业区位越接近客源市场,则区位越好。旅游者出游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越接近旅游客源市场的区位,旅游者到访就会越多。
旅游客源市场规模。这主要取决于客源地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职业构成、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教育构成、人口的空间构成及人口的空间流动等)、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客源地的国民经济总量发展状况、个人收入状况及外贸收支状况等)、客源地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客源地不一定是异地。目前旅游客源市场中有一定比例为当地客源,因此,旅游企业空间区位所在地(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也是客源市场规模的重要影响因素。
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旅游市场一般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当地休闲市场。旅游企业的客源市场地位将直接影响到空间区位选择。一般如果以国际旅游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如高星级饭店、国际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则宜布局在国际性大中城市,这些城市往往是国家出入境口岸城市或具有国际航班连接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如果以当地休闲市场为主要客源定位,则可以布局在居民集聚区、城郊交错地带等。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
在相对分散的旅游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有效的、有质量保证的及一定容量的区域交通网。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提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之一。交通系统在旅游目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交通区位是指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和可达性。
旅游交通区位因素是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需要重要考虑的区位因素之一。如果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有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或城市交通干道等快速交通方式可达,则旅游企业可以把原本在核心区布局转移到在边缘区布局。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一般都较好地解决了旅游可达性问题,游客可以便捷地抵达,旅游企业区位选择则偏向在城市旅游空间集聚区布局。另外城市的外部旅游交通区位也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一座城市是否有航空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吸引国内中长途客源,甚至国际客源;是否有铁路运输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到访客源的规模、城市旅游吸引力的范围及游客的抵达便捷程度;是否有高速公路等快速公路交通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中短途游客是否可以快速便捷地抵达及自驾车游客等散客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在考虑交通区位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投资数十亿,并于1997年倒闭的苏州昆山福禄贝尔乐园的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忽视了当时我国自驾游还处于起步期,企业虽然处于我国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但当时游客,尤其是散客还不能便捷地抵达。旅游交通区位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以后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旅游从业人员区位因素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旅游从业人员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旅游从业人员的数量、密度、素质与技能等在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如长江三角洲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高校云集,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也相对于高校较少的浙江嘉兴、湖州、舟山和江苏无锡、常州、镇江等城市要多,而且上海等长江三角洲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多,特别是熟练的旅游从业人员多。
旅游从业人员因素虽然不是旅游企业选择区位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但因为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定区位的旅游从业人员工资水平、大中学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生)的数量在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旅游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从业人员的工资成本空间差异明显,因此,旅游从业人员会对旅游企业在城市间选择区位有影响,但对于在城市内的具体哪个区位选择布局影响并不大。
旅游集聚因素和社会、经济、文化因素
旅游产业集聚与分散是旅游产业空间配置的两种形式。旅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可以带来以下优势:共享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交通基础设施,使其不需要单独对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专项投资;共享客源,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具有多目的性,可能会同时选择数个旅游产品,同时光顾数个旅游企业,客源共享有利于减少旅游企业营销成本;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优势,旅游企业集聚可以共塑特定区位的旅游形象,可以进行旅游合作,如进行旅游市场联合营销等减少旅游企业经营成本;便于相互交流旅游信息和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加快旅游产品创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区位的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治安状况、政府管理与决策水平、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旅游发展政策、社会文化背景、历史文化状况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对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具有一定影响。
旅游企业区位选择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定位战略
借鉴Urtasun与Gutierez(2006);Chun与Kalnins(2001,2004);Begin(2000)等学者在对饭店等住宿业空间区位选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旅游企业发展战略对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空间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饭店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受到城市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它们的变化产生影响;饭店集聚仅仅发生在定位差异化的饭店之间;在寻求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性的集聚布局及差异化的扩散布局的平衡点上,重点考虑的是价格与地理范畴中的相关因素。
对旅游业来说,由于重新定位的高成本性及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基于价格、规模、服务基础上的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决策对成功经营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饭店在进行产品与地理区位选择时,必须认清新饭店是否与竞争对手的定位一致或有所差异。基于效率原则,对具有相似旅游市场细分的旅游企业来说,空间经济模式总体上趋于集聚而不是扩散。
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企业,其区位选择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Chun与Kalnins(2001,2004)研究表明:住宿接待业通过集聚,能减少消费者的搜寻成本,继而增加需求。集聚经济是旅游企业区位选择注重考虑的因素,但成功的旅游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应是具有显著差异定位的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与其竞争对手存在的差异,或拥有以较低成本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或能以独特的方式提品与服务并比竞争对手创造出更多的消费者价值。与竞争对手拥有的资源具有相似性,也许会增加竞争度。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布局能使集聚企业获得正的外部性而取得竞争优势,分散布局能使旅游企业获得地方化经济取得比较优势。Urtasun与Gutierez(2006)认为旅游饭店空间区位选择是基于集聚战略还是分散战略,将取决于饭店决定是否与竞争对手定位一致还是有所差异,或是在某些方面定位一致而在其他方面有所差异。Urtasun与Gutierez(2006)研究表明:旅游饭店区位选择中涉及到的地理区位、价格、规模与服务等4个方面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体;与竞争对手的地理距离受饭店规模与服务一致性影响而缩小,受价格一致性而扩大;在马德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规模与服务的新饭店区位选择时选择集聚布局所获取的利大于弊,而具有与竞争对手相似价格的新饭店扩散布局则弊大于利。
参考文献:
1.白光润.微区位研究的新思维[J].人文地理,2004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3.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2
【考点分析】
1.交通区位
(1)交通线
主要考虑社会经济的需要,如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巩固国防等。
还要考虑自然因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会影响线路的选择,应趋利避害,减少工程量,如尽量选择平原或河谷地形,避开陡坡、断层、沼泽等不利地形。
此外,科技是保障,可以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的制约。
(2)交通站点
①长途汽车站:一般建在市区边缘、城市交通干线附近或火车客运站附近。
②港口:自然条件——水域条件(航行、停泊条件,如水道的通畅、避风避浪、近岸水深等),陆域条件(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筑港等)。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腹地广阔,是影响港口兴衰的最主要因素;以大城市为依托;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客货集散。
③航空港:占地广,要平坦开阔,利于跑道建设,飞机起飞也有净空保证;坡度适当的地形,以利排水;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机场建在与城市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利机逆风起降;雾和低云较少,大气能见度好;航空港噪音较大,与城市应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线与城市相连接。
2.城市区位
(1)城市区位因素
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人文因素有资源、交通、政治、科技、旅游、宗教、军事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城市的影响不同。
①地形:城市一般在平原,热带城市在高原,山区城市在河谷。
②气候:中低纬沿海地区,气温和降水适中,气候适宜。
③河流:具有供水、运输和军事防卫功能,一般河运起点或终点、河流汇合处、河口处容易形成城市。
④自然资源:矿产丰富区易出现工矿业城市。
⑤交通: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交通方便。
以武汉为例,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自然因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丰富;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工业发展迅速。
(2)城市内部功能区布局
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主要受经济和环境因素影响,如交通、地租、河流流向、风向等。其中地租取决于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程度,河流的流向主要看地势高低。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务区,这里交通便捷,人流汇聚;其余的商业区则位于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几个副中心,形成多核心模式。住宅区位于中心商务区和工业区之间,并且有明显的分化: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地势高、上风处、环境优美的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远离工业区,而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连。工业区一般位于市区外缘,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还需要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问题,但无污染的高科技工业区,可考虑接近高教园区。
3.商业区位
(1)影响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有:自然环境条件、交通条件、商品生产能力、腹地条件。
(2)城市商业中心的布局。①商业街:市场最优原则——城市几何中心处,人流、物流汇聚;交通最优原则——市区边缘交通干道沿线,如大型超市或批发市场。②商业小区:建在居民小区内,满足居民日常所需。
(3)商业城市的区位:①稳定增长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即服务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上海地处长三角,拥有商品经济发达的广阔腹地;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的集散。
【命题方向预测】
1.交通区位
以我国某重大交通工程为背景或展示某地区交通线路图,来考查交通线、点等区位因素,并分析与评价该交通线或点的建设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等。
2.城市区位
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城市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限制因素,考查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影响因素及城市功能区的变化,总结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等。
3.商业区位
结合某区域图、景观图或等值线图,分析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区位因素、进行商业中心的区位选择,一般在选择题中出现。
【常见错因】
1.审题不清,张冠李戴
考查区位因素一般会在设问中有明显的提示信息,这要求同学们做答时关注问题指向。例如,在回答交通区位条件时要辨别是问区位优势条件,还是问区位限制条件。高考紧张的环境下,同学们很容易陷入固有模式,而不注重条件变化,造成要点缺失或方向误差。
2.不能抓住关键,舍本逐末
解答问题最关键的是要从宏观上洞悉出题人考查意图,抓住问题实质。区位要素中有很多是一致的,其影响也是相似的。例如交通可以对农业、工业、人口、城市、旅游、商业等都产生影响,会使地域联系扩大,利于各种商品的运输。因此答题时我们要根据图文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切中答案的要害,才能得高分。
3.不注重细节,一叶障目
解答试题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处理的过程。高考题给出的许多信息中,有的是有用信息,有的则是干扰信息。高考注重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区位分析类问题构建区位分析模式,体现的是区域宏观分析的方法。而在实际分析中,也要注重区域微观分析,拓展试题信息,联系题目问题,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
【典例精析】
例1下图是东亚某沿海地区示意图,图中乙是传统的港口城市,丙是新建港口城市。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推测甲城早期至近现代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原因。
(2)制约乙城港区进一步发展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丙城是以装卸、仓储、造船为主的港口城市,其港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线和B线是连接甲城和丁城的公路选线方案,较合理的是_________线,理由是__________。
(4)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判断图例①为________区,理由是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交通区位及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图中甲城市位于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早期以河运为主,城市应沿河发展;后期随着铁路的兴建,城市沿铁路拓展。乙城港口水位较浅,且位于河口,泥沙容易淤积;丙城港口水位较深,同时有铁路经过。A线经过山脊,沿线起伏大;B线沿线地势平坦,工程量小。从甲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①位于铁路沿线,应为工业区。
【参考答案】(1)城市面积扩大;由沿河分布向沿铁路线分布发展。原因: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水位较浅,大型船只易搁浅;水位深,有铁路交通线可深入内陆
(3)B B线地形起伏和缓,工程量小
(4)工业在城市;沿铁路线分布,交通便利。
例2 2012年8月,甘肃兰州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新区位于距兰州市区北部38.5千米的秦王川盆地,盆地内水资源比较充裕,有“引大人秦”工程提供的优质水。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兰州新区现有土地类型面积比重和产业规划示意图
(1)兰州市位于我国地势第______阶梯上,是西北地区重要的_______(交通方式)枢纽。
(2)兰州城区主要沿黄河成带状分布,其限制性因素主要是________;兰州新区选址是“跳出老城建设新区”,其目的主要是_______。
(3)兰州新区现有土地类型中,面积最大的农业用地是___________;从工业区位指向看,电子信息产业属________指向型。
(4)简要分析兰州新区选址秦王川盆地的理由。
(5)兰州新区在园区规划和产业引进方面,应注意哪些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区位及城市新区的建设。兰州为甘肃省省会,地处陇海、兰新、包兰、兰青等铁路干线交会处,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兰州市区南北群山环抱,其限制因素是地形。老城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突出。读图可知,在兰州新区各土地类型中未利用土地比重最大,而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最大。秦王川盆地,盆地地形,有利于城镇的建设与规划;距老城区较近,有高速公路与老城区相连,往来方便;未利用土地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市新区规划与发展应该注意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答案】(1)二 铁路
(2)地形 缓解城区用地紧张;缓解城区的环境问题(或分散城市职能)
(3)耕地 技术
(4)盆地地形,地势平坦开阔;有引水工程,城区用水充足;与兰州城区有高速相连,交通方便;未利用土地资源充足,发展空间大;地价比较便宜。
(5)园区规划: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或构建防护林带等);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土地,少占耕地;合理规划绿化带、水域面积,美化环境等。
产业引进:合理引进关联产业,构筑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严格工业企业准入,防止传统工业企业的过度引进;注重人才引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例3读三个同等规模商业中心同周围顾客达成交易的概率的等值线分布图,回答(1)-(3)题。
(1)下列对图示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与商业中心的距离越大,达成交易的概率越大
B.不存在一个点和三个商业中心达成交易的概率都相等
C.相邻两个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有重叠
D.三个商业中心的服务范围完全相同
(2)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达成交易的概率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B.乙、丁、甲、丙
C.甲、丙、丁、乙
D.乙、甲、丁、丙
(3)若在图中新布置一个同等规模的商业中心,则最佳位置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3
一、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宏观因素
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宏观因素主要是指国家制度与政策方面的因素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因素:
1、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包括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和金融政策等。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我国的居住用地,国家掌握所有权,居民具有使用权。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住用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土地取得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加大了住宅的开发成本,因此提高了住房的价格。住房制度主要指住房供给、分配等相应的配套制度。金融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利率变化、贷款规模来实现。涉足房地产,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开发商,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参与。因此,在经济支付能力相当的情况下,人们多会选择综合效用较大的居住区位。
2、城市因素。城市规划中,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规划对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影响越来越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给排水、环境保护等设施;公共设施主要包括医疗、教育、银行、储蓄、邮政等设施。
二、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微观因素
微观因素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而设置的。事实上,居民在进行居住区位选择时,对微观因素的考虑更直接也更具体。具体来说,可分为共性因素和个性因素。
1、共性因素。共性因素又包括房价和交通的可达性。一个城市住宅市场的发展,住宅价格的分布对居民居住区位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如果说城市住宅市场的发展是该城市居民区位选择的背景,那么该城市住宅价格的分布与居民对居住区位的选择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短期和市场个体角度来看,住宅市场的价格分布影响着居民对居住区位的选择;从长期和市场总体来看,城市居民对不同区位的选择又反过来影响该城市住宅价格的分布。交通的可达性是指居住区位与外部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便捷程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目的地与居住地的实际距离;另一方面是指交通工具的获得性。居住区周围交通线路数量、道路通畅程度、所用交通工具的速度等都会影响交通便捷程度。
2、个性因素。个性因素主要是针对居民的不同属性而设置的,为便于研究,这里将居民属性分为三类,即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
(1)自然属性。年龄属于居民的自然属性,年龄的变化会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的变迁形成了居民的家庭生命周期。同一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其选择意向也会有所不同。
(2)经济属性。居民经济属性对居住区位选择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指居民收入差异所产生的影响。一个城市中,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住宅的价格是不同的,一个家庭可能购买或者租赁的住宅是与其收入相互影响的,因此城市居民在进行居住区位选择时,收入的差异是决定其区位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
(3)社会属性。居民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职业、民族和宗教等。一般说来,相同社会属性的居民倾向于选择特定的居住区位。高级管理人员、私营业主、演艺明星等职业群体多居住在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这一类群体收入比较高,受区位约束比较小,自由选择的空间大,更能根据自己的偏好进行选择;而教师、技术人员、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收入来源稳定,多为科技、教育、文化界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区位选择会更多的侧重于文化和环境氛围。总之,同一群体在特定的居住区位中,既便于日常生活和文化交流,又利于获得相关的知识和信息,他们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认同性,从自身安全和心理要求出发,在择居时,会尽量选择接近相同社会群体的居住区位。
三、总结
居民自身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特征以及对不同区位和环境的偏好都会影响着选择的结果。总之,影响居民居住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都会有不同的参考价值,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要充分研究居民的选择倾向,只有这样,才能使住宅开发和居民消费相吻合。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2.重庆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炯光.古典区位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求索,2004.1.
[2]马国霞,甘国辉.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5.3.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4
【关键词】GIS;城市规划;城市结构分析
1.城镇空间布局的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得到发展, 但在城镇发展布局方面, 由于受传统计划体制影响, 城乡人口流动被限制, 城镇布局按照行政计划安排, 或者由近期经济发展需要而兴起,缺乏对发展潜力的预测分析, 缺乏对影响城镇发展的多因素综合分析, 同时由于不尽合理的产业结构以及缺乏协调指导, 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低下, 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需要改进原有的思路与方法, 认真研究城镇发展布局研究方法指导思想。
2.城镇空间的结构问题
城镇结构问题是城镇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涉及城镇中多个方面,需要借助多学科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GIS的介入为城镇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手段。城市结构分析是GIS在城市研究中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城市结构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演变、城市中各种功能用地的分布情况和相互关系、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需走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强调其研究方法的动态性、社会性和反馈性。然而,面对海量的社会、经济及空间数据,城市研究者往往束手无策,GIS的发展给此类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它联系着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为定性与定量分析架起了桥梁,是未来城市研究的信息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城市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和新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支持之一。
3.利用GIS帮助城镇空间布局
利用GIS,从社会、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研究实体空间问题是近年来城市空间结构分析的主要方向之一。基于以上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观点,以《德化县三班镇总体规划》为例,分析该镇的空间结构,为该镇的总体规划提供参考。基本思路如下:
(1)利用GIS,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划分区位
(2)引入经济学中需求和供给的基本含义并加以拓展――在本次用地供需与区位关系分析中,由于城市土地的供给和需求量很难直接量化,在借用了经济学的供需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供给度和需求度的概念,即:假设全镇的土地总供给量和总需求量分别为1,这一个单位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在不同区位的分配称为该区位用地的供给度和需求度。
(3)进行现状居住和商业用地供需度与区位关系的分析通过分析居民对城市各类用地使用情况的评价与需求、居民日常行为习惯等,从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综合的角度研究城市不同区位各类用地的需求情况,同时,通过城市各类土地的开发潜力及现状环境条件的综合评价研究用地的供给情况;引用经济学中供给一需求分析方法,结合GIS的空间定位,绘制了供需度与区位关系曲线图,将这种关系映射于图形上,形成反映不同区位城市现状用地的供需矛盾与平衡关系的供需区位图。
(4)城市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分析
根据上述各类主要用地的供需度与区位之间的关系,针对供需矛盾较大的区位进行用地结构调整,达到宏观上优化城市结构的效果,为城市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5)利用GIS手段对现状地形建模,为规划用地布局作参考。
3.1镇区区位分析
综合影响城市区位的若干主要因素,包括商业繁华度、交通条件、市政设施、社会服务等几大类,采用系统工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GIS将本镇划分为十个不同等级的区位,创建区位分析图,作为下一阶段调查与分析的基础 。
3.2现状调查
本研究现就居民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所在位置、日常行为习惯、近期购房愿望、迁居意愿、环境满意度、邻里关系等七大类共24个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取本镇居民意见和城市建设现状的第一手资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建设现状―― 实体空间的调查:作为居民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的建设现状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同时也是土地供给潜力的主要衡量内容之一。
(2)居民意见一社会空间的调查:包括人口的素质调查、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居民的生活方式调查、居民对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邻里关系情况调查、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的购物习惯、出行习惯、休闲习惯的调查等,这些因素将影响城市不同区位各种用地的供给需求程度。
3.3各区位用地供给需求关系分析
(1)不同区位居住用地的需求度分析
调查分析居民对不同区位居住用地的需求,包括居民购房地段选择、对不同区位环境的满意度、个人情况、邻里关系等因素。采用关联度分析法选择分析的因子并确定因子权重,分别对各个不同区位所选择因子的实测数据和查、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调查、居民的生活方式调查、居民对环境的满意程度调查、邻里关系情况调查、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的购物习惯、出行习惯、休闲习惯的调查等,这些因素将影响城市不同区位各种用地的供给需求程度。权重值进行无量纲化、加权求和、归一化处理,求得居住用地需求度一区位的关系曲线。
(2)不同区位商业用地的需求度分析
同样,选择与商业用地需求相关的因子,包括:现有的商业建筑的密集程度、交通便捷程度、市政设施情况(利用居民对现状市政设施的满意度指标度量)、居民出行习惯(利用居民经常购物的地段、上下班\上下学地段等指标度量)、人均收入水平等,求得商业用地需求度一区位关系曲线。
(3)不同区位居住用地的供给度分析
影响用地供给的因素主要有:用地的更新潜力及规划情况,其中,用地更新潜力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假设如下:
①建设现状,主要包括:建筑质量(假设:建筑质量越好则更新的潜力越小)、建筑容积率(假设:容积率越大的更新潜力越小)和建筑用途(假设:属于文物保护对象的建筑所处地段用地更新潜力较小);
② 环境市政设施的完善程度(假设:越完善则用地的更新潜力越小);
③居民迁移的可能性(假设:邻里关系越松散的迁移的可能性越大,用地更新的潜力越大)。基于以上因子及其基本假设,综合评判不同区位居住用地供给度,求得居住用地供给度一区位关系曲线。
(4)不同区位商业用地的供给度分析
采用与居住用地供给度分析类似的方法,选取商业建筑质量、现状建筑容积率、建筑用途、居民环境满意度、居民迁移难易程度等因子综合评判,计算不同区位商业用地供给度,求得商业用地供给度一区位关系曲线。
(5)不同区位居住、商业用地的供给、需求度综合分析
分别将居住和商业用地的供给度、需求度与区位关系曲线绘于同一图表中。将供需关系映射在区位图上,分别获取居住、商业用地供过于求和供小于求的区位分布图。
3.4.城市结构分析与调整
(1)不管是居住用地还是商业用地,最的地区仍然明显地用地供过于求,说明本镇的发展以集约化为宜。
(2)对于居住用地而言,现状居住用地分布凌乱,通过用地供一需分析,发现位于核心与最之间的地区具有较大的居住用地需求。这些地区既避开最主要的交通干道,又不会太偏离中心。可见,即使是相对不够发达的小城镇,居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意识仍然比较强烈,在考虑交通便捷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周围的环境。
(3)对于商业用地而言,现状的商业用地大部分分布在镇区中心的主要于道边上,通过供需分析表明,交通仍然是商业用地需求的旺地,本镇这种向中心极化的趋势仍然很强烈。
(4)商业用地需求与区位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见图2),相对而言.居住用地的需求则更多地依赖于周边的环境及居民的习惯,与区位之间的关系趋势不明显(见图1)。
(5)结合以上分析结果,以规划方式适当缓和不同区位用地的供需矛盾关系,进行相应的用地结构调整。
3.5现状用地建模
4. GIS将为城市规划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和工具
近年来,交叉学科的发展为城市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城市结构分析更加注重研究城市社会空间与自然、经济空间的关系,向主要采用以人为核心的多种分析方法论相结合的综合性方向发展,GIS的发展给此类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和工具。利用GIS,结合社会、经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找出现状城市中需要调整的区位,进行用地结构分析,可为规划设计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也为城市政府、开发商、其他投资者提供城市土地供需的资料,使之了解城市的投资环境与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引导投资,使规划方案更好的实施,从更深层次上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使城市更具人性。
参考文献:
[1]周素红,周冰艳. GIS辅助城市用地结构分析与用地调整的初探. 人文地理. 2002.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5
一、人文地理复习策略
1.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起来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且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同学们应抓住人文地理“形散神聚”的特点,理清知识线索、构建知识体系,把书本由厚变薄,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人文地理考查的核心主题包括人口(增长、迁移、分布、容量)、城市(城市化、城市区位、空间结构)、工业、农业(区位选择、地域类型)、商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主要方式、区位选择)等(形散),而其中区位分析与评价是贯穿人文地理始终的灵魂(神聚)。复习中我们可以以“区位分析与评价”为主题构建知识网络:
此外,复习中还可针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位,抓住一条线索将单个知识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知识链。以“人口数量的变化”为例:
2.,建立思维模型
“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立意所在,亦即“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尽管试题情境、问题设计千变万化、推陈出新,但答题所用的知识、原理还是教材中的。对于“切入容易深入难”的人文地理而言,建立思维模型是提高思维能力、防止思维偏差的有效策略。以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区位分析与评价”为例:
(1)求同――构建区位因素结构
各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多受自然因素(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等)和社会因素(政策、环境、科技等)的影响,因此要用综合的观点观察分析区位因素。
(2)存异――形成区位分析方法
根据区位分析与评价的不同要求,对同类问题进行归纳,构建区位分析微观模型。如主导因素分析(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动态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综合分析(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辩证分析(从有利、不利或优势条件、制约因素两方面分析)、比较分析(找出两者或两地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3)发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原理模型是经典的、抽象的、简化的形式。因地制宜是区位选择的“魂”,因此区位分析与评价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区域为背景对区位因素进行描述与阐释,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
3.抓住联系,学会综合分析
人文地理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多是从区域的角度研究人类活动现象,注重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自然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区域地理是人文地理的归宿,我们在进行人文地理复习时一定要形成这样的意识:与自然地理恋爱,与区域地理联姻。
以农业变迁为例: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近年来其水稻种植面积却逐渐减少。长江三角洲作为“鱼米之乡”的区位因素,既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也要考虑劳动力、种植历史等人文条件,而这些自然、人文条件恰恰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特征的组成部分,且相应的自然条件往往都是图中“应有之义”。要从发展变化的视角找出“水稻种植减少”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水稻播种面积减少;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鲜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增加导致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以上两例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对人文地理的考查多以区域为载体,将解答所需要的有用信息巧妙地隐藏在图表中,对图中自然要素、区域特征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往往是组织答案的落脚点。
4.以图为本,强化图表技能
图表是地理的特色,尤其是在表达人文地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时间变化规律方面更具优势,因此高考试题多以新颖的地理图表为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所选用的214幅图表中,与人文地理相关的图表接近2/3。
在复习中要加强图表技能的训练,面对纷繁复杂的图表,要从“读会图”向“会读图”转变。首先,要根据图名确定图表所反映的主题,利用图例从图表中的线条、符号、数据中找出“有什么”;其次,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认清图中各要素的特征,明确“怎么样”;最后,分析揭示图中各要素反映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为什么”。要注重地图信息的叠加和图文转换,提高图表阅读的深度。
以地理统计图为例,解读地理统计图表要正确理解图表所表述的地理信息,判读其表示信息的数量或等级,并以这些显性信息为基础找出隐性规律与变化趋势,解释或说明相关地理事物的特征、原理和规律。其解读方法、技巧为:抓双重联系(图内信息;图外知识)、重数据分析(定量分析数量特征;定性分析趋势;对比分析找差异)、归纳总结(综合评价得结论)。
5.关注现实,用地理视角看世界
书本是经典的、抽象的,现实是复杂的、具体的。复习中我们要拓展知识来源、活化地理知识,要特别关注与地理相关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及贴近生活的素材,让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世界,在具体材料中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还要将书本中的地理知识、原理还原到实际领域来解决具体问题。
二、人文地理解题指导
人文地理试题的综合性、开放性强,切入容易深入难,答题往往词不达意,甚至离题甚远。不少同学感觉人文地理答准、答全很难。现以两道经典试题为例窥斑见豹,以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例1】(2011年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请读图回答1~2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常住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 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2.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
A. ①② 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解题思路】 第1题,该题以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城市功能分区与城市化进程,重在考查图表信息的判断与推理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1982~2000年,甲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逐渐下降,乙城市市中心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都逐渐上升。甲城市各地段人口密度与楼高都比乙城市高,且城市边缘距市中心远,因此甲城市人口规模、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大。第2题,该题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和楼高统计判断城市功能分区的划分。从楼高和人口密度判断,甲城市中心商务区位于市中心M处的,N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比周边地区高,为甲城市的卫星城;乙城市P处人口密度与楼高最大,为中心商务区;由1982~2000年人口密度变化可以推断,乙城市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卫星城。
【参考答案】 1. D2. B
【规律总结】 统计图的判读,首先要读图名,接着要根据图例弄清图中线、条的含义,把握统计图表达的内容,然后是找出线、条发展变化的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原理对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分析与阐释。
【例2】(2011年江苏单科卷)下图为北非简图,右下图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 该题以北非区域图、气温和降水统计图为载体考查农业发展、城镇分布和交通布局的区位因素,对信息获取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1)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切忌泛泛而谈,要结合具体区域回答,从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等高线河谷平原;临河灌溉水源;气候图热带沙漠气候光热资源、昼夜温差。图文中没有相关的社会经济信息,可不涉及;(2)对“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要特别注意“沿海”的限定条件。思路:等高线沿海多平原;气候图地中海气候(容易漏掉);石油等资源资源开发;临海海运便利。(3)交通布局受经济、社会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中铁路、公路主要连接城镇和矿产地,因此城镇分布和资源开发是影响交通布局的主导因素;在山区铁路多沿等高线延伸,因此地形影响选线。
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范文6
王铮(2001)利用上海各区零售业平均规模的分布状况,对上海市区商业重心进行计算,发现上海市商业重心与cbd发生明显偏离,呈东西向移动为主。分析认为,由于“需求决定了商业的发展,商业重心必然追随人口重心”,进一步论证了人口密度因素作为背景要素对商业区位选择起重要影响。
孙鹏,王兴中(2002)介绍了西方国家社区环境中零售业区位选择的一些规律,引入远角(far corner)、近角(near corner)和侧角(swing corner)等概念,并分析在主干道与次干道,单向道与双向道,直线道与曲线道等道路类型中的可识别性、易接近性的优势度差异。
郭崇义(2002)对北京外资零售企业区位选择特征进行了研究。根据外资零售企业分布模式图,结合不同零售业态的区位要求,总结出百货商店分布较分散,大型综合超市分布在城区周边和城乡结合部,仓储商店多分布在城乡结合部。
蔡国田(2004)就轨道交通区位因素,探讨其对零售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认为随着轨道交通网络的形成,零售商业空间结构将发生重组,部分老商业区实力进一步加强,新商业区崛起的同时,部分商业区也会由于人流减少而呈萧条趋势。
商业新业态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备受学者,尤其是经济学界的关注。目前研究成果,多为介绍新业态特征,探讨其对传统商业业态的影响。
张素丽(1999)关注到零售商业企业发展中的市场定位与地理定位问题。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商业微区位关联效应研究出零售商业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地理定位相互作用,市场定位是硕士论文地理定位的基础,地理定位会因市场定位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特点;并认为不同零售业态的地理定位原则也有所区别。
许学强(2002)利用gis为主要研究手段,对广州市大型零售商店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零售店与其他业态存在彼此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其空间布局呈圈层结构,并逐步向多中心发展;交通因素对其区位选择起重要作用。
管驰明(2003)介绍了新零售空间(new retail places,spaces and sites)概念,即“指包括超市、高级百货商店、仓储超市、零售园区(retail park)、区域购物中心和厂方直销店等新型商业业态构成的商业空间,主体是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并将其内涵归纳为“新业态”、“新区位”、“新近出现”三方面。究其形成动力,管先生总结出宏观背景因素(包括快速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城市土地市场化、商业全球化),商业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层次提高、居住空间演变),商业业态发展演变,城市交通改善现代物流出现这四个因子。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商业地理研究,正呈现逐渐细化、微观化的趋势。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城市中由于地价、交通便利性、人口密度等区位背景因素所造成的场势差异能清晰、明确的展现出来,从而让我们从具体、复杂的微观区位层次,对商业活动的区位布局提供科学、系统、高效的理论支持得以实现。
在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基础上,结合实际,我国商业区位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我国商业空间结构研究已较成熟,表现为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证研究,对现有商业网点的中心性和等级性进行分析,并提供建议。商业区位布局方面,以地租理论、规模经济等为理论指导,通过商业服务业设施的空间定点,探讨不同地域商业中心区位特点,预测各商业中心发展趋势。大卖场、连锁商店等新型业态的区位选择特征,很多学者也作过较深入的研究。
以上研究运用传统区位理论,并借鉴商业经济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商业区位选择过程、选择特点、空间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但更多从商业集聚的角度入手,对微观尺度上商业经营单位的相互关联及其区位效应尚未引起充分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商业微区位关联效应研究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