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科手术治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科手术治疗范文1
【关键词】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
纵观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肠癌外科手术的初期发展
最早的直肠癌外科手术可以追溯到18世纪。那时已经有了外科医生、专家对直肠癌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由于受到诸多外在条件因素的限制与约束,手术患者已处于直肠癌发展的晚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提高临床手术治疗的效果,找到更好的手术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Faget医生于1739年采用――经过会阴――进行手术切除的方法。这种方法特别着重于治疗晚期肿瘤引起的肛周脓肿。但鉴于当时麻醉技术等相关医学手段发展的缓慢程度,无法满足这一手术的需求,因此直肠癌外科手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虽然部分效果明显,但整体上没有取得临床上实质性的进展。直到1826年,法国的 Lisfranc医生在医疗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经直肠用剪刀直接将肿瘤剪除。但这样的手术损伤比较大,直接导致了患者失血较多。直到1874年,瑞士的Koeher医生引入了经过骶尾部入路的直肠外科手术。该手术的特点在于:在手术的过程中保留了括约肌的完整。由于治疗效果十分显著,随后此手术在临床医学中得以被进一步推广。虽然此手术从整体治疗效果已经是一种很好的技术,但是在临床手术中保留的括约肌的完整还是不够高。因此Mason医生在采用该手术的同时特别强调对括约肌的缝合修补,从而保证了良好的括约功能。19世纪末期,随着全身麻醉技术和无菌原则的问世,外科手术借此机会也得以进一步的发展。1879年,Gussenbauer医生在维也纳首次实施了经腹腔入路切除近端直肠,将远端直肠缝闭后留置在原位的手术方式。使得直肠癌外科手术走向临床医学的滥觞阶段。
2.Miles经典术式
Miles经典术式是英国圣・马可医院(St.Marks)的Miles医生在1908年结合解剖学、麻醉学以及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面的知识提出的。其提出的依据是通过5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观察。患者经过实施从会阴入路的手术切除后,对尸检标本中的复发部位和直肠上方的淋巴播散区域进行的研究,并且引入了癌细胞经淋巴管转移这一关键性的概念。Miles医生建议在临床医学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的过程中,应该连同上行的区域淋巴结进行整块的切除。从而临床医学降低了患者的局部肿瘤复发率,直接导致了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因此,此手术的治疗方式在直肠癌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众多医学专家学者随后不断对此手术进行探索和改进,直到20世纪的80年代,由Williams医生提出了“2cm法则”这一方法,随着“2cm法则”广为外科医生接受后,才使众多直肠癌患者的在手术中得以保留。
3.保肛手术的推广
随着Miles手术在临床医学中的长期应用,Miles手术虽然有效的改善了直肠癌的发病率,但术后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了患者的。同时,许多外科医生也试图寻求一些其他的手术方式,力求既可达到理想的肿瘤治疗效果,又能保留患者的。其中较为代表性的是:奥地利维也纳的Hochenegg医生(1888年)、英国的 Harrison Cripps医生(1897年)等。在众多研究者中,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术式---经腹直肠前切除,并以端端吻(end-to-endanasto-mosis)重建消化道。而在1930年英国圣・马可医院的病理学家Dukes经过长期临床研究后认为 Miles过高估计了直肠癌向远端和向侧方淋巴转移的可能性。大多数情况下只有晚期直肠癌才会出现的近端、侧方和远端三个方向淋巴转移,他的发现为之后的手术安全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外,美国明尼苏达州Mayo Clinic 医学中心的Claude F.Dixon医生,他在1930年左右开始将前切除手术应用于直肠癌的外科手术当中。初始的手术被分为三个时期完成:首先行横结肠造口以转流肠内容物,二期切除直肠肿瘤,三期再进行横结肠造口还纳。此后他开始进行手术前肠道准备的研究,发现临床手术前使用磺胺类、链霉素等药物可以大大降低肠道的大肠杆菌数量。因此他试行了一期切除肿瘤,并吻合结肠和直肠,同时行横结肠的转流性造口。之后Maunsell和Weir将这样分两次完成的手术改为一期切除并吻合,这就是在肿瘤远端切断直肠后,将远段直肠残端外翻并经此将近段直肠拖出体外,切除直肠肿瘤和相应肠段之后,将外翻的直肠端和拖出的结肠端在体外吻合后再还纳入盆腔。随后直接的科学技术突破是在1980年之后出现了一次性使用的吻合器,吻合钉的制作材料也由不锈钢变为了钛合金。1980年Knight等又提出了双吻合器技术(double stapling technique,DST),即用闭合器闭合远端直肠端,经置入吻合器后与近端结肠进行端端吻合。吻合器的诞生给直肠外科的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推动,尤其是对于低位的直肠吻合,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操作困难、术后并发症多等直接影响治疗预后的缺点,使低位直肠的吻合变得操作简便、可靠和安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保肛率。有相当部分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因手工吻合困难而接受了Miles手术或Hartmann手术,而吻合器的临床应用使这类患者的功能得以保留。此后,吻合器械的使用在结直肠外科手术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被广泛的认可。随着临床信息的不断反馈和制作工艺水平的不断革新,现今的吻合器和闭合器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范围已经有了很多的扩展,其中DST在今天的开腹和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微创手术的产生
随着腹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以及内镜下的微创手术的出现,都对中低位直肠癌进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其目的主要在于降期、提高保肛率和降低局部复发率。术前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已经成为进展期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模式。
通过治疗效果对比分析,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微观技术层面的层层深入,部分学者认为要提高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效果主要在于侧方淋巴结清扫,由此可以术后生存率。但部分学者认为对中下段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并未提高术后生存率,而且侧方淋巴结清扫时易损伤盆腔的自主神经,术后排尿及障碍发生率高,因此欧美国家的外科医师不主张侧方淋巴清扫治疗,但也有研究表明侧方淋巴清扫术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尚需RCT研究证实其疗效。直肠癌的现代外科治疗过程中,经历了局部切除术、根治性切除术、更合理的保留功能手术和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模式的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进程,从单一化手术方式到现在的多元化手术方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逐步下降,患者的功能等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直肠癌外科的发展凝集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辛勤耕作的汗水,呈现出他们为人类社会进步坚持不懈的志向。
5.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反思
综合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进程而言,以及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随着对晚期结直肠癌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晚期结直肠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扩大,切除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其中微创手术治疗模式是确保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获得最佳治疗的根本。手术前辅助放化疗也是转移性结直肠癌不可切除患者获得手术切除机会的重要方法,同时也降低了术后转移、复发风险。已有证据表明,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延长患者生存期,起到明显的临床医学作用。
参考文献:
[1]董新舒,徐海涛,王平,等.915例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16-22.
[2]李世邦,刘牧林,孔令尚等.我国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2013,7(3):222-230.
[3]邱辉忠.经内镜微创手术[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135-139.
[4]肖毅.直肠癌外科手术治疗的发展历程[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19(10):1130-1135.
外科手术治疗范文2
适应对象:
1、单纯痉挛型脑瘫,或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脑瘫,肌张力3级以上。
2、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年龄为3岁以上,以利于术后康复训练。
开展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南京脑科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近 10 余年发展极快,对选择合适的前列腺癌,其治疗效果可与根治性切除术以及外放疗相媲美,同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又明显降低。并且,这一技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一般手术后当天即可进食活动,术后 2 、 3 天即可出院。为前列腺癌患者所青睐。
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就是在术中超声( CT 或者 MRI 也可)引导下,应用专用的设备将放射性粒子准确地植入前列腺组织内。目前用于植入的放射性粒子主要有碘和钯两种同位素,分别有不同的适应证。放射性粒子在前列腺肿瘤靶区剂量分布高度集中适形,前列腺周围的直肠、膀胱以及尿道等正常组织接受剂量则最小,因而控制肿瘤疗效可靠,并发症低。
患者应由医生对前列腺癌进行临床分期和评分,并检测PSA值,以判定是否合适接受这种手术,是否需要配合雄激素阻断治疗或外放疗。当然,作为一种手术,前列腺癌内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仍然有一定的并发症,除了泌尿系症状、肠道症状、三方面外,极少数情况下还可能发生粒子移位。
开展单位:北京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总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泌尿科
老药片穿“新衣”
对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一粒为了遮掩苦味而裹上糖衣的小药片,无疑是一枚货真价实的“糖衣炮弹”,不吃不行,吃了更不行。如今,高分子薄膜材料问世,使薄膜包衣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制药工业的“新热点”,而且薄膜包衣逐步替代了糖衣片,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福音。
薄膜包衣是一种新型的包衣工艺,是直接在药片芯外包上一层薄薄、稳定性好的膜?薄膜包衣与早些年使用的包糖衣比较,主要有以下优点:
1. 质量稳定:薄膜包衣是高分子材料,因此,不但能防潮、避光、掩味、耐磨,而且不易霉变,容易崩解,大大提高了药物的溶出度、生物利用度,延长了有效期。
2. 形象美:片型美观,色泽鲜艳,标志清新,形象生动。包好薄膜衣后,药芯仍清晰明显,可起到防伪作用。另外,薄膜包衣的片剂坚固耐磨,不易开裂。
3. 品种多:现在除胃溶膜、肠溶膜外,还有口溶膜(含片)、缓释膜、复合膜,以及最新型的多膜层、微孔膜、渗透泵包衣、靶向给药包衣,大大提高药效。
外科手术治疗范文3
【关键词】 胃肠肿瘤;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单位: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医院外科
胃肠道肿瘤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病之一,其中以胃癌居首。临床治疗主要为通过外科手术以切除病变组织[1]。传统“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为主”的治疗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面对着很多的挑战,手术在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的作用也随着先进治疗观念的不断改变而发生了很大变化,客观而科学地评价手术在胃肠肿瘤的综合治疗过程中所占地位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选38例胃肠肿瘤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跟踪观察。其中男20例,女18例,其年龄在6岁~75岁之间,平均66.5岁。肿瘤位于十二指肠患者11例、位于胃部的患者14例、位于小肠的患者8例、位于结肠的间质瘤患者3例、位于肠系膜的患者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不同程度的脘腹不适与胀痛,其中出现反酸的患者8例,上腹部有渐进性肿块的患者6例,有呕血或黑便的患者6例,体质量明显下降的患者4例,后经体检发现的患者2例。临床体格检查情况:可扪及盆腔或腹部包块的患者8例,出现腹部轻压痛或压痛的患者14例,其余患者均没有明显的体征。
1.2 治疗方法 所选38例患者全部进行外科的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根据探查所得结果来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部位,同时可以进一步的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和类别,并且可结合肿瘤所在的部位来选择患者手术方式:其中有5例患者行近端胃的大部分切除,12例胃间质瘤的患者中,有5例患者行胃楔形切除,7例患者行远端胃大部分的切除;4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行肠段的切除术,4例结肠间质瘤患者行肠段的切除;8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均行胰十二指肠的切除;5例肠系膜间质瘤患者行肿块的切除。手术后患者均行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治疗,其中2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进行口服的药物治疗。
1.3 临床辅助检查 胃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不典型,其中腹痛、腹部不适、腹胀的患者有13例,消化道出血患者6例,发生肠梗阻患者6例,并无任何明显症状而意外发现腹部出现包块患者3例。肿瘤的形态特征及肿物的大小均不等,多数可呈现扁圆形且实性,多发或单发,其直径在1.5~1.9 cm之间,肿瘤物质大多位于肠胃黏膜的下层,浆膜下层以及肌层,基本无包膜,其界线清晰。
2 结果
经手术治疗之后,有2例患者出现了顽固性腹泻,占全部患者的4,5例患者出现了多发性结节病,占全部患者的25,2例患者出现的胃的排空障碍,占全部患者的4。上述患者的不良症状均通过临床治疗得到了好转并痊愈。
长期的临床跟踪调查,有24例患者最终得到治愈,占全部患者的63.2,有11例患者在一段时间后病情有所反复占全部患者的28.9,最终有1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的衰竭最终死亡占全部患者的10.5。
3 讨论
对于尚未转移的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是首选治疗,医生应该将肿瘤的不同情况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相结合,综合考虑以确定手术切除的范围以及方式[2]。胃间质瘤的患者,在肿瘤直径尚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切除病变组织一直是胃肠肿瘤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案,医生应该根据患者肿瘤的大小、部位、辅助检查以及病变同周围组织的关系、全身症状和年龄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患者情况,从而确定手术的切除范围以及切除方式,这样才能更加安全且有效的治愈胃肠肿瘤患者。
参考文献
[1] 汤月良.胃肠肿瘤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诊治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6.
[2] 陈凛.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8,2(1).
[3] 李葆青.胃肠道问质瘤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8,16,23(6):420.
外科手术治疗范文4
【关键词】 喉狭窄; 外科手术; 疗效分析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66
喉狭窄是由于外伤、烧伤、肿瘤手术后或非特异性感染继发等原因引起的耳鼻喉科疾病。由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常需要气管切开,影响了喉的正常功能,即呼吸及发音功能。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由于喉狭窄的患者多数伴有瘢痕体质。术后患者常再次形成狭窄。笔者介绍本院近5年来,对此病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自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喉狭窄患者36例。按病因分类:喉外伤后狭窄28例,喉手术后4例,喉非特异性感染继发狭窄4例。按狭窄部位分类:声门上型4例,声门型18例,声门下型14例。按狭窄的长度分类:22例患者狭窄的范围小于0.5 cm,10例患者狭窄范围0.5~2 cm,4例患者狭窄范围>2 cm。同时在14例声门下狭窄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声门下闭锁。
1.2 方法 选择36例患者均根据狭窄部位和范围的不同进行了不同的外科手术治疗,声门上狭窄的4例患者通过支撑喉镜下将狭窄的粘连带切开,并用CO2激光将瘢痕气化切除;声门型狭窄18例中有12例患者有甲状软骨的部分缺损,喉裂开广泛切除瘢痕后,8例用会厌软骨翻转代替甲状软骨板,形成喉支架放置扩张子,8例患者用舌骨的部分替代甲状软骨缺损的部分,方法是用舌骨与甲状软骨外膜缝合固定,放置扩张子半年~1年,在声门型其他6例中无甲状软骨的缺损,喉裂开后将狭窄的瘢痕组织完整切除,但尽量保护好残存的黏膜,同时用带状肌筋膜与黏膜断端吻合后,放置扩张子半年以上;声门下型14例患者中6例患者狭窄范围较小,将狭窄的部分切除后,将下断及上断的气管黏膜游离进行吻合,另外8例中4例由于狭窄部分较长,但仍残留部分气管的软骨环,所以笔者用舌骨的部分代替缺损的气管环作为支架进行修复,放置扩张子,仅有4例患者2~4气管环完全缺损,经过二次气管成型(用舌骨替代),单术后再次狭窄,最后在支撑喉镜下用CO2激光气化狭窄部分,将气管上下打通后放置扩张子半年。
2 结果
在36例患者中经过上述治疗,有22例在半年取出扩张子,后经堵管观察未再次形成狭窄,顺利拔除气管套管,8例患者术后半年去除扩张子后,不能拔除气管套管,再行金属支气管镜下扩张半年,开始扩张为1次/周,以后2次/周,经半年治疗后6例拔除气管套管,仅2例未拔除气管套管。在36例患者中,仅有2例因CO2激光治疗手术中将气管插管的套囊打破,造成严重的呼吸道烧伤,经抢救患者在半年内恢复,拔除了气管套管。有6例患者未得到随访。36例患者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声音嘶哑。
3 讨论
喉狭窄的临床治疗是比较困难,因患者多有瘢痕体质,在手术切除瘢痕后,有部分患者再次形成瘢痕狭窄。笔者通过近年来收治的36例患者的特点讨论分析外科治疗方法。
3.1 直达镜下狭窄组织咬除 在局麻或全麻下用支撑喉镜将喉暴露好,用喉纤维器械将狭窄部分切除。此方法只适用于喉前庭狭窄,此方法简单。声门上4例患者用此法效果满意[1]。
3.2 气管镜下扩张气管喉狭窄 在局麻下将气管镜由细到粗置入喉气管狭窄的部位,扩张气管狭窄。此方法常作为外科手术治疗狭窄拔除扩张子后,如患者再次瘢痕形成,早期开始扩张作为补充治疗[2]。
3.3 喉裂开切除狭窄的软组织 此方法很早就有人指出[3]。即将甲状软骨从正中垂直裂开,切除狭窄区域的瘢痕组织,并尽量保留喉部黏膜,尽可能将残留黏膜对位缝合,放置扩张子半年或1年。此方法适用于狭窄范围小,喉部软骨无缺损的患者。
3.4 直达镜下激光的应用 在全麻下放置直达喉镜暴露好喉及狭窄的部分将CO2激光连接到喉纤维镜。用激光将所有的狭窄的组织完整切除。由于激光将狭窄组织汽化,所以出血较少组织损伤程度较轻术后瘢痕再次形成可能性小。有报告患者在反复多次喉裂开,气管喉成型后再次形成狭窄,激光治疗后最终可以拔管。本文中有4例声门下狭窄闭锁长度达2 cm以上的患者二次气管成型后,再次狭窄后经激光治疗,虽然术中2例患者出现气管烧伤,但最终拔除气管套管。所以激光手术过程中一定用湿的盐水棉片保护好正常的组织,气管插管同时麻醉避免用纯氧,以防手术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气管烧伤[4]。
3.5 用舌骨修补气管缺损软骨 利用舌骨中部软用带肌缔的舌骨中间部分修复缺损的喉和气管软骨的方法。此方法成功的关键在于舌骨修复的固定技术,有可能术后出现再次狭窄。这种方法适用于外伤后甲状软骨有损伤的患者[5]。
外科手术治疗范文5
【关键词】胃、十二指肠溃疡;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Braun’s吻合术
在我国胃大部切除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首选术式,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是切除远端胃,关闭十二指肠残端,残胃与空肠吻合,这种术式并发症多[1]。我科于2007年2月~2011年2月对120例此患者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Braun’s吻合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男73例,女47例;年龄32-74岁;十二指肠溃疡或穿孔86例,胃溃疡或穿孔24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前胃镜、剖腹探查及术后病理而确诊。
1.2手术方法 ⑴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游离胃大弯,向左游离至胃网膜左血管临近无血管区的最后一个或两个分支,然后向右切断结扎胃网膜右血管各支,要保存胃网膜右血管主干,切断通向幽门部分支。游离胃小弯,剪开肝胃韧带,向左至胃左动脉第一降支的右侧,然后向右游离,切断胃右动脉,注意保护肝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胆总管。切断十二指肠并缝合其残端。在预定胃的切除部位将胃切除,缝闭胃的小弯侧,留胃大弯断端宽约5cm,选距Treitz韧带20cm的空肠与胃大弯断端行端侧吻合,我们的吻合方式是输入段对胃大弯,输出段对胃小弯(即结肠前半口胃空肠吻合法)。⑵Braun’s吻合:在距吻合口各10cm处的空肠输入、输出襻行侧侧吻合术。
2结果
120例患者中2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1例并发吻合口出血,均经保守治疗而治愈。无十二指肠残端漏、空肠输入袢与输出袢梗阻、倾倒综合症、碱性反流性胃炎并发症。
3讨论
胃、十二指肠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全层粘膜缺损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有以下情况时适于手术治疗:⑴慢性胃溃疡经严格内科治疗效果不佳者,因溃疡约有5%-10%并发恶变,尤以位于胃窦、大弯或直径较大的溃疡为常见;⑵并发大出血,尤其是45岁以上的患者血管多有硬化,出血不易停止,或有反复大出血者;⑶急性穿孔:穿孔时间在12小时以内,腹腔无污染,一般情况良好者,已有幽门梗阻或穿孔修补后可能引起梗阻者,伴有出血或既往有出血史及疑有恶变者;⑷瘢痕性幽门梗阻;⑸手术治疗后的复发性溃疡;⑹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经较长期严格内科治疗无效,穿透性或胼胝性溃疡,症状严重者[2]。自1885年毕式Ⅱ式倡用以来,至今也有多种改良术式。此法优点是:胃切除多少不因吻合的张力而受限制,胃体可以切除较多,溃疡复发的机会较少。由于食物和胃酸不经过十二指肠,直接进入空肠,十二指肠溃疡即使未能切除(旷置式胃大部切除术),也因不再受刺激而愈合。因此临床上应用较广,适用于各种情况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特别用于十二指肠溃疡。缺点是:手术操作比较复杂,胃空肠吻合后解剖生理的改变较多,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多,主要有术后出血、十二指肠残端破裂、吻合口梗阻、空肠输入袢梗阻、空肠输出袢梗阻、倾倒综合征、碱性反流性胃炎等,有的并发症甚为严重。据统计结肠前或结肠后胃空肠吻合,从疗效来看无差异,我科行结肠前半口吻合有操作简单省时,还可减少倾倒综合征的发生。其缺点是空肠输入段较长,易产生空肠溃疡,空肠输入襻与横结肠之间可以互相压迫引起梗阻,梗阻是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近期输入襻梗阻能引起十二指肠残端爆裂,造成十二指肠残端瘘[3]。远期最常见的输入襻梗阻因十二指肠的淤积,压力增高,可诱发急、慢性胰腺炎,甚至可引起胆管扩张、阻塞性黄疸,严重者可影响肝脏的功能。而布朗式吻合术解决了输入襻的梗阻,阻止了十二指肠残端瘘,有效地预防了远期慢性输入襻梗阻综合症,即十二指肠淤积综合症的发生。另外,对于布朗式吻合口以上输出袢发生梗阻时,例如输入袢的食物也可经布朗式吻合口引流输出,从而减少食物在十二指肠内潴留[4]。本组加作布朗式吻合口术后无上述并发症。另外我们行胃与空肠的吻合是输入段空肠襻对胃大弯,空肠的蠕动方向与胃的蠕动一致,为“顺蠕动”胃空肠吻合,“顺蠕动”方向吻合时输入口在胃大弯,常常位置较低,食糜容易因重力关系流入输入段空肠内,布朗式吻合术还解决了食物滞留输入段的问题。
综上所述,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时布朗式吻合术能弥补毕Ⅱ胃大部切除术的不足,可显著减少输入、输出襻梗阻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Braun’s吻合术可广泛用于临床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7.
[2]黄志强,黎鳌,张肇祥,外科手术学[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722.
外科手术治疗范文6
关键词:胃肠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胃肠道肿瘤是常发生于大肠、小肠等部位的良性或者恶性肿瘤。其临床主要症状与肿瘤的性质、发生部位等因素相关。胃肠肿瘤在老年群体中的发生率较高,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腹胀、腹部包块以及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1]。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安全可靠[2]。笔者特于2010年1月~2012年6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4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采取外科手术治疗胃肠肿瘤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9例,女性9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62.3±8.7)岁。48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胃部31例,肿瘤位于小肠3例,肿瘤位于十二指肠14例,结肠间质瘤4例,肿瘤位于肠系膜2例。48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脘腹胀痛感,其中出现反酸症状患者15例,出现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患者8例,出现明显消瘦患者5例,体格检查出现上腹部渐进性肿块患者3例。所有患者依从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的协议,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 辅助检查
48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可见患者肿瘤呈大小不等状,其中以实性、扁圆形为主,肿物直径1.5~22.0cm,大多处于胃肠黏膜下层和浆膜下层。8例患者伴有严重的溃疡面,溃疡面大且深,肿块分布不均匀。
1.3 治疗方法
本研究48例患者均行外科根治手术治疗,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务必要依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肿瘤位置、肿瘤性质等,选择最适宜的方法。31例胃部肿瘤患者,20例进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5例进行胃锲形切除,6例进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3例小肠肿瘤患者进行肠段切除术;14例结肠肿瘤患者进行结肠癌根治术10例,4例行肿瘤切除术。48例患者于术后均行病理检验,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相应的药物治疗。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2 结果
2.1 本组48例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结局
48例患者于术中和围术期均未出现死亡病例,住院时间为12~35d,平均住院时间(14.3±5.1)d。48例患者肿瘤经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物直径1.5~20.0cm,其中直径>5cm的患者32例,肿瘤平均直径(7.5±1.4)cm,经病理检查出现淋巴转移28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4例恶性肿瘤,14例良性肿瘤。
2.2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48例患者术后出现4例多发结节,3例顽固性腹泻,7例胃排空障碍,对症治疗后,均得以痊愈。见表1。
表1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n=48;%)
2.3患者治疗效果
经1~2年的随访,本研究中的48例患者,28例治愈,占总病例的58.33%,20例患者病情反复,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占总病例的41.67%,死亡8例,所有死亡病例均为恶性肿瘤转移。34例恶性肿瘤患者1年以上存活30例。见表2。
表2患者治疗效果(n=48;%)
注:恶性肿瘤死亡率和总死亡率比较:(χ2=2.5357,P=0.1113),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胃肠道肿瘤是常发生于大肠、小肠等部位的良性或者恶性肿瘤。其临床主要症状与肿瘤的性质、发生部位等因素相关,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部包块、腹胀、消化道出血等,良性肿瘤表现轻微症状或无症状,恶性肿瘤在发生早期也无显著症状,因此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和患者预后有严重影响。当前临床上治疗该病常用外科手术,效果显著,无严重并发症,安全可靠。
胃肠肿瘤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在选择手术方式时,务必要依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肿瘤位置、肿瘤性质等,选择最适宜的方法。对于肿物直径小于5cm的胃间质瘤,距离幽门较远的患者,应该酌情选择胃锲形切除,术中应该保证切缘距离瘤体大于2cm,术中行冰冻病理切片检查,保证切缘的阴性。对于直径较大,病情呈侵袭性生长的患者,术中要保证大于5cm的切缘距离,可以选择胃大部切除术。十二指肠肿瘤因其位置特殊,可不完全遵守大于2cm切缘距离瘤体的原则,可以选择局部切除。对于小肠肿瘤患者,切缘应该保证大于10cm[3]。本研究结果显示,48例患者于术中和围术期均为出现死亡病例,住院时间为12~36d,平均住院时间(14.3±5.2)d。48例患者肿瘤经手术均完整切除,肿物直径1.5~22.0cm,其中直径>5cm的患者32例,肿瘤平均直径(7.5±1.6)cm,经病理检查未出现淋巴转移。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34例恶性肿瘤,14例良性肿瘤。48例患者术后出现7例多发结节,3例顽固性腹泻,2例胃排空障碍,对症治疗后,均得以痊愈。经1~2年的随访48例患者,28例治愈,占总病例的58.33%,20例患者病情反复,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占总病例的41.67%,死亡8例,所有死亡病例均为恶性肿瘤转移,恶性肿瘤死亡率和总死亡率比较(χ2=2.5357,P=0.1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例恶性肿瘤患者1年以上存活30例,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
综上所述,采取手术治疗是当前治疗胃肠肿瘤的首选方法,治愈率较为理想,但因胃肠肿瘤患者缺乏明显的临床特征,致使术前确诊率较低,为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首先对患者行良恶性肿瘤判别,再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以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关毅,徐树林.胃肠肿瘤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3,33(33):67-68.
[2]牛四明.胃肠肿瘤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7):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