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道路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道路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道路建设

新农村道路建设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道路;面临问题

中图分类号:C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233-01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致使农村田地荒废,粮食产量明显下降,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主要工作的重点都基本上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的环境整治、建筑的风格上等,只能治标,却不治本。

一、农村面临的问题

(一)人口的外流与减少

由于很多村年轻农民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导致农村人才“断层”现象突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耕地的减少使得我国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家庭开支不断的增加,而农村的产业不足以提供相应的收入,相比之下城市的富足生活、完善的生活设施、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使得他们盲目的涌向城市。而城市却没有能力来消化这巨大的人口。

影响农村社区人口数量的原因有自然死亡、计划生育、婚嫁、升学和外出打工。按照城市化理论,从乡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城市化发展的最主要和最典型的类型。在中国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与流动是符合城市化规律的。农村人口转移的途径多种多样。很大一部分人通过考学离开农村,户籍也迁出农村。

(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矛盾

一方面是医疗卫生、科教培训、公共交通、道路等公共服务设施投入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村庄的分散增加了道路的长度、公共交通的数量,而每个村庄有限的人数又不能使道路得到有效的利用,浪费资源和土地。

二、城市面临的问题

巨大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涌向城市,除了给本来就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公共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的城市带来压力外,还产生了其他的问题。

大量的农村儿童跟着打工的父母进入城市,甚至有很多就直接在城市出生、长大。他们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回到农村,但又不能融入主体城市的生活,不能拥有同等的市民权利与地位,致使很多儿童就游荡在街头。他们不是城市人,也不是老家的人,他们迷失了自我,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独自品尝着孤独、自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农民工儿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容易产生“仇市”的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三、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城镇化实现人口转移后,在农村中长期留守的那些人的现代化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针对国际经验中城市化中的单极推动和中国城市化制度安排中城市偏向所导致的城乡差距的扩大、以及农民自发城镇化的实践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使我们重新审视农村发展之与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并积极响应民间的自发城镇化行为,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积极响应和扶持引导。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城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途径。城镇化的目标是追求城市文明的全社会覆盖,城乡无差距的统一。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等所承载的文明形态上的统一,而不是完全一致化。

四、如何发挥城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一方面,制定相应政策,鼓励进程农民返乡创业是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要允许城镇人才或投资者到农村承包农民的土地或购买农民宅基地。鼓励城市人才向农村流动,带去资金和项目,知识与技术,鼓励城镇人才到农村建功立业;农民不用的住宅在符合农村社区规划的前提下,应允许出卖给城镇居民,这样不仅有利于进城农民增加收入,也可以减少城镇居住压力,更主要的有利于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现代性,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合理布局小城镇,培育特色经济。确定发展潜力大、集聚辐射作用强、交通条件优越的重点小城镇为中心镇,赋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发展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等,吸引高素质劳动力回流。同时以这些中心镇为核心,通过与周边乡镇和农村的联合,培育形成小城镇组团,提高城镇规模效应和综合竞争力,使其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集聚地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明晰城镇功能区分,依托特色经济,实现小城镇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依托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强化产业支撑,积极培养一批工业、商贸、旅游强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把重点放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尤其是要加快小城镇给排水、垃圾处理、环保和交通、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新农村道路建设范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分析研究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的区域差异、城乡差距在逐渐扩大。近几年来,城乡一体化思想正在逐渐受到重视,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也是政策措施的转变,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通过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把握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合理的发展策略。

1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

1.1自然村落布局分散,城乡工作难以开展

我国各地区在自然环境、文化构成、风土人情等方面差异比较明显,造成部分地区农村自然村落数量庞大、布局分散,使得城乡发展难以规划,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发展。分散的村落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也给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近两年来,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村与村的距离正在缩小,但由于各村镇行政分割,在村镇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上难以共建共享,也给新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影响。

1.2村镇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一体化交流不畅

我国村镇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最明显的就是交通道路不畅。很多地区的道路建设落后,质量偏低,路面破损速度快,公路改造和维修不到位;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不健全,部分村落的排水系统、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等公共基础设施比较匮乏,造成新农村建设质量偏低;代表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在有些地区还尚未普及,不利于城乡信息交流,给农村和外界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难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序发展。

1.3城镇建设缺乏合理规划,资源浪费严重

很多地区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高,胡乱划分土地进行建房,导致布局整体缺乏规划,村容村貌问题严重,部分农村宅基地审批环节不当,造成楼房建设用地的随意性,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缺乏管理和规划,出现农民个人用地和公共设施建设用地的矛盾性;垃圾处理、排污系统等公共设施无人问津,垃圾污染、土地滥用、不完善的道路建设,存在着大量的落后局面。加之农民缺乏现代化意识,不懂得资源的合理利用,造成土壤污染严重和土地资源浪费,很多地区还出现了因小企业发展带来了水资源污染和破坏问题,加剧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很多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问题正在发生甚至恶化。

2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下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

实现城乡一体化对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技术、资金、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城乡结合相互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协调发展[2]。

2.1大力发展农村城市化

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城市化。首先,针对农村城市化地域差异进行区别对待,走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由于我国农村各地自然条件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农村城市化就要针对这二者的不同找出不平衡原因,并进行特别指导,建设特色新农村。其次,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为建设新农村奠定经济条件基础,走向新的发展道路。最后,挖掘本地区特色经济产业,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点带面的发展农村经济。

2.2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更新农民思想观念,从基本层次上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引导其自主发展,防止农民被边缘化。所以农村基础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式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这就要求建立农村基础建设管理机制,基于农村服务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村道路建设、公共设施服务系统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构建联系中心和各村落的干线公路,并对公路进行周期性的维护和改造;完成村落之间的电讯和互联网覆盖,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条件基础,彻底扭转农村交通不便、交流不便的局面。

2.3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的关键过程,在农村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也也越来越大,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经济发展作用,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小城镇在经济发展上有着辐射作用,对小城镇周围的农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通过小城镇的建设,给农村区域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着力点。发挥小城镇的经济辐射作用,以它贴近农业、根植农村、服务农民的特点,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发展找到新路径。

2.4引进多元化投资机制,发展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资金引进不到位,通过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有力的突破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建设的资金限制。在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国家投资、地方政府投资、个人投资和引进投资多种资金投入格局,极大的改变农村建设的内需不足问题。合理的利用引进的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改革农村原有产业的运行模式,并逐步的创新农村产业发展新道路,提高资金的有效性,让农民获益。

3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关系着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进程,让更多处在现代化边缘的弱势群体感受到现代化、信息化的优越性,逐步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刘文琦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政.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审视[J].中国农学通报,2009,17:343-347.

新农村道路建设范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同样也离不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积极参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上、在农村的开发性扶贫上,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民营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引水思原,富而思进。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政策的首批获益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为民营企业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反哺社会、先富带后富提供了实践舞台。

二、我公司已具体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活动

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坚持自愿的原则,按照各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制定参与建设的方案。

我公司一贯奉行守法经营、文明经营理念,信守职业道德,以优质工程服务社会,以诚信经营回报客户。以“优质、高效、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宗旨,弘扬“诚信、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走多种产业一体化之路,促进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也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业务量逐年攀升,以优质工程服务社会。积极探索跨行企业,多元化发展取得实效,安排260余名下岗职工就业,并为5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公司积极投入光彩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累计投入百万余元,企业连续四年荣获东海县城市建设贡献奖。

在东海县小城镇建设中,公司以各种形式捐资为老百姓做实事,得到了各级政府和老百姓的好评。公司在壮大自身的前提下,不忘回报社会和关心社会热心事业,因为公司的财富来源于社会,社会才是一个企业生命竭的源泉,所以公司以回报社会为己任。近年来,公司共投资光彩项目4个,投资总额为1018.2万元,目前安排下岗职工500多人,义务为五个乡镇修桥、铺路、打井、水利建设、平整土地等折合人民币300万余元。具体:

1、为平明镇复垦土地100多亩,开挖鱼塘60多亩,赞助挖掘机100多台班,推土机60多台班,折合人民币70多万元,方便了平明镇多种经营生产。

2、为了方便东海群众生活,徐旨文个人捐款改建海平巷道路、下水道、路灯、绿化等共记20多万元。

3、在山左口乡扶贫工作中修筑农贸市场完成土石方1万立方米,平整场地8千平方米,建设大口井6座,累计为各村碾压路面达9万平方米,各项建设投入达100多万元。

4、在石湖乡城建、水利等建设当中,捐资为石湖村建翻水站一座,为大楼、乔团、团池、楚团、水库等协助村修筑各种乡村道路达二十公里。多年来我公司为石湖乡建设捐助人力、物力、各种机械台班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元。公司法人徐旨文先生被石湖乡聘为荣誉村民。

5、捐资共计12万余元支持洪庄镇水利建设,兴建大口井12座。

6、为桃林镇建设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城镇道路建设及配套设施完备,个人捐资为桃林中学修建沥青混凝土道路0.5公里。

三、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新农村道路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道路建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5-0032-02

从目前现状来看,农村道路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发展需求,在管理农村道路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建设新农村道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相关部门还是应该将建设农村道路放在重要的地位,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给予及时的支援。农村的道路建设,对于提高和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农村道路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符合新时代主流的要求。农村道路的建设,属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直接可以为农民造福,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

首先,农村道路建设的好,有利于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建设,刺激发展非农业项目。减少前往大城市打工的人口流失,激发农民创业致富的想法,增加农民近距离的就业机会,更有利于农村家庭的正常和谐发展,减少孤寡老人和无助留守儿童的存在。

最后,建设并完善农村道路,可有效的增加农民的收入,最大化的保证城乡物资流通,提高其生活水平质量。

2 农村道路建设的现状

农村道路的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位置。当然,更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发现,在实际中解决,进一步改善农村道路建设。

①资金不足。我国尚待建设的农村道路数量众多,所需投入基数也较大。农村道路建设所需的资金是仅靠国家补助远远不够的。目前为止,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筹集无非是以下几种:国家政府补助一部分资金,社会爱心人士捐助一部分,建筑工程队承包一部分,而大部分的资金则需要农民自身承担。但是,我国农村常驻人口流失严重,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资金筹集困难,靠国家补助仅是杯水车薪,许多道路工程队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

②缺乏管理。没有一个良好的机制管理而是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是我国大部分农村道路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道路建设监管办公室只有少数城乡政府有设立,保留有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人力外,其他城乡政府都没有设立必要的管理机制,严重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在农村道路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道路建设进行监管的执行者,很难以保证建设出来的道路的质量,达不到国家的要求不说更是造成了大量的资源资金浪费。甚至有些农村道路建设好以后,不懂的也没有资金对道路进行必要的养护工作,降低了道路使用的寿命,对必要的经济联系沟通造成阻碍,不利于进行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缺乏专业人士帮助。将科学、进步的思想引入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一步。为达到这一步,就需要很多高学历的有潜力的年轻人以及知识分子加入。一方面,如何讲人才吸引到农村并且留住是目前很大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方面,许多农村本地的人员大多缺乏对科学以及政治方面的认识,可是他们又是建设农村道路的主力人员。这样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认知的或多或少的偏差,影响并阻碍了农村道路建设的进度进程。

3 建设农村道路的改善完善方案

农村道路的建设,困难阻碍众多,但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则需要有条理的,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

①完善筹集资金方案。要进行农村道路的建设,首位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资金的筹集。只有解决了资金困难,才能确保农村道路的建设顺利进行下去。首先农村自己应成立相应的农民组织,其主要目的是在政府与闲散农民之前形成一条纽带。由于国家政府机构与农民阶层缺乏联系,农民或多或少在建设过程中有欺瞒,再加上政府无法切实了解到农民的所想所需求,导致于国家拨下来的补助资金远多余农村农民实际收到的资金,导致补助资金沉淀。成立农民自己的组织,其成员必须有良好的诚信,不能两头欺瞒,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向国家上报,拟定真实的资金补助方案。这样一来,使农民有了组织统一的思想和行动方向,建设起农村道路来更省心省力。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农民贷款的宣传力度,在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银行贷款给农民。同时,农村内部也需要加大监察,确保可以定期定量的还款。对于有困难不能及时还款的个人,需给其帮助,保证其信用度,只有大量良好的前期投入,才会有更好的后期回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建立并完善管理机制。为了保障农村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则需要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农村需要建立专门专业的管理道路机构。机构中的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状况,对道路的建设,道路养护,以及资金管理方面有一个专业且完善统一的规范化计划。对农村道路建设进行监管,避免出现偷工减料,资源浪费等行为。并且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调度,达到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道路建设,省时省力。道路建设完工后,更是要定期对道路进行检测维修,以免出现路面受损等状况,耽误城乡物资流通,损害道路的可持续发展性。最后要掌握好道路建设的核心,资金问题。保持与政府以及银行的密切联系,监督农民的定期还款,达到一条线的连轴转,保证各个方面上不出差错,有效率的进行农村的经济发展建设。

③专业人才的引入。在农村道路的建设中,专业人才是必不可缺的一环。此需求体现在多方面:一是道路规划,需设计出既符合规格,又能省时省钱的道路,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二是定时定期的制定道路养护计划,提高道路可使用寿命。三是有计划的对道路进行监管,确保施工可以顺利进行。并且深入指导农村内部培养相关的人才,既给农民的就业压力得到了减轻,又达到了有限的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 从道路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要想富,先修路”这一观点很早就已经被提出,可以看出人们已经意识到道路建设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加快农村道路的建设,可以打破农村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状态,使得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开发,并使其蕴含的矿产,土地以及森林资源转化为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4.1 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道路的建设,极有助于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策略。改善农村传统的有资源无运输条件的状况,带来畅通与拓宽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较好地进入流通领域。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模式,加快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改变农村落后,愚昧的政治面貌,从而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推动农村快速发展,脱离贫困,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代化,农村道路建设是不可缺少的必要因素之一,对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强与城镇地区之间的联系沟通,刺激商业化的活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这决定性的积极作用。

4.2 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促进生活富裕

目前为止只要提到农民就业,我们就会惯性的想到背井离乡、“农民工进城”,离开生长的土地、产业转移。犹如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大家一窝蜂的往城里涌。结果,路子越来越窄,办法越来越少,还带来不少问题和隐忧。其实,农村道路建成后,人们就应当跳出惯性思维,完全打开更广阔的一片天地——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已经不需要单纯的外出务工了。既可以走向城镇,促进农民转移向二、三产业;也可以走回农村,引导农民勇于在农村内部创业就业。

具体来说,只需要走几步棋:一是利用农村整治建设,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动和农业产品的规模经营,推动现代农业加速发展;二是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传统人文,山水风光,特色的农家生活、特色绿色食品等,发展时下流行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三是建立生活、生产资料连锁的超市,加速发展农村的社区服务。这几步走下来,可显著壮大了集体经济。

一些经济弱村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不少农民有了自己创业的产业。实现了农民自主增收和集体农村增收双赢。这样一来,农村条件改善了,更为重要是,农民不用离开家乡,在熟悉的土地就可以有收入,有事业。

4.3 加快对外交流和农村信息传播,促进“乡风文明”

当前,我国的国民经济有着突出的特点,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说,由于城市经济发达,市民收入高,农村的经济较为落后,农民的自身媒介素养不高,文化传播机构理所当然的把城市当成了关注焦点和传播主市场;而对于占人口比例56%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农民对于媒体传播消息的利用,评判,认知和解读能力较低。并且对自身的身份处境不够自觉,只有当农民有相对高的自觉度时,才会有改变生活的愿望以及行动意向。

如今,大力发展农村道路建设,道路通畅了,农民经济条件也在逐步变好了,农村信息传播和对外交流明显有了增加。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只有文明的农民,才有文明的乡风。由此可见,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是以提升素质为基础的。需要着力提升广大群众素质文明,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农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各农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逐步完善村规,形成诚实守信,崇尚科学的良好风气。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并且要开展符合农村形势和政策的教育,切实的强化法制教育。加强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农民。

4.4 加快农村步入城镇化进程,促进“村容整洁”

农村道路的建设,可以有效的促进农村的环境整治工作,塑造文明建设的良好形象。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新形象,遵照“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要求,结合农村道路建设的实施,加大村容村貌整治的力度,突出解决农具乱放、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畜禽乱跑等问题,搞好村庄内绿化,做好农村生活农业用水工作,创造良好居住环境。

同时必须坚持保护生态的原则,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治理的力度,合理的布局规划畜禽禁养、控养、适养区,政府有关机构需鼓励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以及集约化的发展,着力进行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加大村庄整修改造力度,实行人畜分离,逐步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制定村规民约,充分发挥山水人文优势,充分体现农村历史内涵和农村当地特色,逐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形成水在村中、山在景中、人在绿中、村在美中,融清水远山、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生态新农村。

4.5 打破农村的自然封闭状态,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

传统的农村,由于交通极其不便利,农村的农产品和经济作物无法运到城镇,农民们在“金山”脚下过苦日子,经济自然无法提高,生活水平就难以得到改善。

全国从2005年起,便掀起了大规模的“村村通”农村道路建设热潮。通过几年的计划,建设,实施,完善,各地区的大部分农村道路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举动打破了以前农村封闭的自然自给自足状态,有效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刺激促进了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使蕴藏的大量的森林,水利,矿场以及自然风貌等潜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农村的农副产品以及自然产物顺利的流通到各个市场,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生活,新农村等美好的愿景已经在一点一点实现,成为现实。

农村公路的实施在带来交通的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农名从传统封建思想,转向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需求方向发展,一个个农民经济人在提高自身收入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带动了产业链快速发展,农村道路的建设与高速公路、国省道,快速通道一起,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便农民群众出行发挥着交通先行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新农村道路建设范文5

一、主要成效

(一)镇党委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题研究确定了新农村建设思路。建设新农村,规划是前提。好的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我镇广泛进行调研,充分了解村情民意;组织外出参观,认真借鉴外地经验,为做好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规划中,我们立足高标准,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在全镇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我镇以整体规划为基础,侧重规划试点村的指导思想,对各村分别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规划,一是从整体上,针对各村实际作出具体可行的环境整治规划、经济建设规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侧重对河洲村、竹山村两个试点村庄的全面规划,在镇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邀请有新农村建设经验的规划设计院对这两个试点村庄进行全面有效地规划,力求体现因地制宜,富于特色的建设理念,突出重点发展河洲村“农家乐”及竹山村“渔家乐”等特色农家旅游经济。

(二)是成立由书记、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实行领导、干部包村负责制,确定各自的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在全镇上下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三)是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我镇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以财政投入为主,引导与动员群众为辅,通过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各方面力量,有序推进我镇新农村建设;目前各村基本上都能做出自愿集资、配合政府、投工投劳等承诺。

(四)整合好资金及项目,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镇以提高新农村建设效率为目的,优化整合水利、农业、交通、财政、新农办等部门的支农惠农政策及资金,集中投向环境整治、道路硬化、农田水利等建设项目,集聚和放大项目资金的使用效应,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五)是加强农技服务,以针对性的服务促进新农村农业项目建设进程。镇新农办组织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深入到松柏、楠木山、牛轭岭、河洲等村,通过现场技术指导、交流经验等方式,重点帮扶解决新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技术问题。

(六)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特色农村经济。

二、具体做法

(一)拓展环境资源,发展优势新经济建设新农村,经济是支撑。我镇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实现生活宽裕目标的重要抓手,做到特色农业强基础,农家经济谋腾飞。我镇根据各村实际及地域优势,确定了四大块农村经济发展区域。一是在大田村河洲村江那村等山区村建立起经济林果经济基地为主,特色农业种植基地为辅的山区农业经济体系,具体是在大田村、河洲村、江那村建立起肉桂、八角、橙、柑桔等经济林果种植基地,面积达11227亩;在江那村建立起优质葛薯种植基地300亩;河洲村建立起优质“红姑娘”红薯种植基地1828亩。二是在沿海的松柏村、楠木山村、竹山村建立起粮食主产基地24158亩,淡海水立体养殖基地13742亩,无公害种植基地8000亩。三是开发自然资源,挖掘文化,凸显风情,努力培育农家乐地方特色。目前已确立河洲村及竹山村为农家乐试点村,并取得初步成效。具体是在河洲村建立“和谐大院”农家乐旅游及高朗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和谐大院”农家游一期工程已初步完工,累计投资20多万元,已建农家旅社18间,烧烤场地5亩,并于“五一”期间已始试营运。高朗生态休闲游项目,主要依托东境岭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徒步登山游,体验农家游等项目,现已依据规划方案,具体实施。竹山村“渔家乐”旅游项目,已修建红树林观赏栈道,完成古榕部落环境整治和主要景观的美化,在景区内开发了生态观光、捕鱼体验、滩涂烧烤、渔家餐饮、运动休闲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项目,并已于“五一”期间试运营,效益颇佳。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培育壮大东兴市万丰实业有限公司,引导其辐射带动各村形成特色产业化经营。

经多年发展,目前各村已初步实现一村一品的格局,有效地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夯实基础,培育新优势。

一是实施村屯道路建设工程。抓住政策机遇,宣传发动群众,规范筹资筹劳,完成竹山、楠木山、河洲等村2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总投资800万元。二是加快环境整治建设。完成江那、楠木山、长湖、竹山、河洲等村环境整治工程,总投入24万元。重点改造松柏、楠木山、竹山村及长湖等村脏、乱、差环境,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得到群众普遍好评。三是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完成河洲,江那,松柏,竹山等村的农田水利建设4.5公里。四是投资170万元,实施河洲村中心社区、高朗生态园基础设施及危房改造,改造茅草房315间。五是实施改厕工程,在河洲、楠木山等村屯建设沼气池80座,并以“一池三改”的要求带动村民改圈、改厕、改厨,彻底根治了禽畜粪便严重污染人居环境的问题,为下一步建设生态节能型家园创造有利条件。六是进一步完善了大田、江那、河洲等村屯的饮水工程,实施打大井、引山泉水等工程,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七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广电、科技等事业,各村建设了条件较好的办公场所,相关硬件设施到位,建设有文化室、图书室、体育场等文化娱乐场所,为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发挥优势,培育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只有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是有根之木。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我镇把抓好农民素质教育作为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文明建设的重点,依托农业、人事、农业、科技等部门开展文化科普知识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劳务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能力。同时,积极搞好劳务输出,提升劳务经济,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经受洗礼,得到锻炼。全年共举办培训班12期,共培训农民680多人次,全镇农民外出劳务达986人。

(四)规划建设新的农民聚居点,建设农民社区。

我镇以“融入河洲村生态体系,打造河洲生态村”为发展目标,将推进农民聚居点建设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河洲村建设农民聚居点2个,分别是中心社区聚居点和高朗生态园区聚居点,其中中心社区规划面积达30亩。聚居点建设以乡村别墅型和公寓型为模式,道路、绿化、水利、休闲、路灯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建设形式是由原建设地农户入股土地,再由政府统一投入资金进行整体规划,土地平整,排污排水,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河洲村聚居点已依据规划实施方案,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聚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紧锣密鼓地着手实施,得到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三、存在问题

(一)各村均未能形成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各村的经济发展,易受外部形势环境的左右,远未能形成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格局,制约了新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实施。

(二)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以中老年农民为主,综合素质普遍较低,长久以来缺乏新生代青年农民的补充,农村生产力薄弱,是制约我镇发展特色产业的因素。

(三)广大农民缺乏富而思进,开拓进取的思想,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弊病,不敢投入新型农业、产业重组和产业化开发,致使广大农村生产活力衰弱。

(四)农村道路建设方面,通屯道路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建设,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技术支持。

(五)少部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六)缺乏项目资金投入。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要加强宣传。针对目前少数群众由于对上级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缺乏了解出现的等、靠、要思想,下一步我镇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更深入人心,让群众懂得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主要是加强引导,搞好服务,而农民是主体。要千方百计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道路建设范文6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明确落实帮建工作的新思路

年初以来,局党委高度重视平阳河村新农村帮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将一批具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充实到帮建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帮建工作,找准帮建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并积极的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理顺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关系,形成帮建合力,确保各项帮建工作落到实处,为推动平阳河村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努力构建布局合理的新农村

一是着眼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建设规划。新农村帮建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为了使帮建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我们结合平阳河村的实际,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建设房屋整齐新颖、街道路面平坦硬化、公共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整体布局合理为目标,帮助平阳河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用于指导、服务今后一段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村屯建设有目标、有方向。二是倡导文明新风,建设干净整洁家园。以注重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为根本,有针对性地组织村民进行素质教育培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彻底改变以往垃圾乱堆乱放、牲畜散养乱放等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气,树立良好、健康向上的新风尚,切实营造出一个环境优雅、整洁舒适、生产生活健康文明的新型农村。三是丰富文化生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平阳河村地处偏远,交通、信息闭塞,村民平时除了看电视,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为了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我们协助平阳河村建设一处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广场,设立活动健身器材和文化体育设施,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广大农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着力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

三、加大投入,真抓实干,强力建设彰显特色的新环境

在新农村帮建工作中,我们切实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力度,先后投入帮建资金20余万元,用于平阳河村道路、住房、饮水等设施建设。在农村康居建设方面,为改变村民新建砖房积极性不高这一现状,在县政府每栋补助5000元建房资金的基础上,我们为平阳河新建砖房每户村民再补助3000元,鼓励村民建新房、住新居,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建房积极性,目前,全村已先后建砖房25栋,累计建筑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使平阳河村的砖瓦化率由原来的3提高到了50,村屯旧貌换新颜。在村内道路硬化方面,为有效解决农民出门难、行路难的问题,我们抓住新农村建设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动员广大村民投工投劳,对村中6条巷道进行升级改造,完成道路硬化面积3680平方米,道路改造率达到100。在村内环境整治方面,免费为平阳河村提供绿化、美化树苗,完成村周绿化面积2.6万平方米,村中美化绿篱800延长米;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20余盏;巷道内增设垃圾箱15个,并在大小街道设立街牌;无偿提供新建住房所需木材40立方米,更新街道两侧板杖子2000多延长米。在农村教育事业方面,积极帮助改善就学环境,主动为平阳河小学购买了电脑、桌椅、书包等学生用品,对校舍进行改造和维修,教育设施、设备明显改善,教学条件有了根本转变。此外,我们对病残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进行重点救助,妥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四、积极引导,政策扶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