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成果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1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设计;因地制宜;城乡一体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居住环境的景观设计已经成为现代居住环境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新农村的景观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中的新兴领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住宅条件的改善,新农村建设中室外环境的景观设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更注重于结合当地环境和人文风情,因地制宜地利用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创造优美的环境,在新农村建设改造等方面注入了新的血液,为整个乡村增添新的活力,有效地平衡了乡村与城市的差距。

一、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原则

(一)尊重历史文化

不同的乡村景观建设都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载体,都可以通过景观的方式加以装点来表现区域人文景观关系。在景观设计中要能够传承农村的历史文化,使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充分研究和发掘当地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尊重历史。对于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村镇要能够重点保护规划,在新农村的建设和规划中对其进行独立的规划。比如西安曲江新区的规划建设,曲江地区集中着众多的古村落,在古代是天然的湿地和洼地,在秦代就建有离宫,因水曲折才有了“曲江”的美称,在隋唐时修建园林,皇家和文人雅士聚集曲江游玩踏春。在历史上曲江是以自然景观为主,有“春日插柳”“曲江流饮”等传统风俗,为自然景观增添了人文色彩,因此在曲江地区的景观设计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历史文化的体现。

(二)保留当地特色景观

每一个地区都经历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经济和宗教影响,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一些具有特色的景观建筑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风雨,无论是否破落陈旧,都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这些当地的乡村景观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都是我们应当保留的文化遗产。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注重保留当地的特色景观,在设计规划中要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而不是利用工业化、标准化的设计模式去规划或管理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在保留当地特色景观的基础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文化体系,因为景观空间是活的,活的社会载体是人和景观分不开的一部分。当地的特色景观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体系,局部的文化态度扭曲的现象只能是一个静态无生命的文化特色。

(三)与时代相结合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景观设计不仅要注重传承历史文化、美化农村景观,还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设计人员应发挥主动创造性,使设计的重点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时代性特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当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出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当引进新兴技术或者是外资支持,将自然村改建为现代化设施齐全的小区形式,全面建设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的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设计要点

(一)合理的景观规划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制定详细合理的建筑景观规划。农村的住宅建筑一般存在杂乱无章、布局混乱、无人管问的现象,景观更是没有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可以使农村建筑合理配置,节约很多的土地资源,更具经济适用效果,促进农村与城市建筑的接轨,建筑风格更具现代感。在建筑景观的合理规划下,其他农村建设如盖房、修路、建村、修建基础设施等都可以有规划的同步实施。同时利用“绿道”的形式来连接各个村落和各种自然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线性生态景观系统。通过整个有机的绿色交通要道来实现更有人文历史的村落、来带动缺少人文历史景观的村落一起发展,这样有效地控制在新农村建设后所产生的各个村落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使新农村建设中人文历史景观得到更好表现。

(二)景观设计的节能环保化

以前的农村建筑在资源利用上没有节约环保的意识,存在着很多能源浪费的现象,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节能环保。合理的节能设计不仅可以减少冬季对于木材或者煤的损耗,节约了能源,还可以减少由于燃烧煤炭而产生的废气,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农村地区拥有着特有的乡村景观,如农田、果园、沟渠和山水等,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对这些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可以提高新农村的景观水平,保护自然环境,更有利于发展当地景观旅游。农村的原生态景观传递着自然与人类的和谐,是城市景观不具备的天然优势,在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和保护农业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使设计具有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性。

(三)景观设计需因地制宜

不同农村地区的文化、环境、历史和经济发展都不相同,如果采取同样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必然会发生很多矛盾,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农民的发展需要和利益关系,能够顺应自然、合理规划、就地取材,立足于农村的基本特点,绝不可以为求效果盲目地增大建筑形式和规模,充当门面工程。新农村建设也要适应当地的经济条件,景观规划从实际出发,不能增加农民的负担,立足于农民的基本利益,尊重当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因地制宜考虑农民的需要。

(四)突出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是一个长期自我演变和完善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形成的个性文化特征。突出地域特色,对于一些地区的人文环境来说,在历史上受到了不同时期的民俗、经济和宗教等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的地域特色也有所不同,景观设计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不是通过对其他地区文化的嫁接或者移植,这样的景观设计才会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例如:江西的婺源,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去那里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众多游客,正是因为它所传递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呈现出其历史的辉煌。婺源县是典型地域文化的体现,乡村古建筑上不同纹样的马头墙不仅具有文化审美价值,还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防火作用,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征。另外,体现地域要素的还有对于当地植被的应用,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农田植被的规划,这样的规划设计可以体现乡村的文化主题,更是对于乡村行为方式的延续,在新农村的环境景观设计中要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植被规划,如江西婺源地区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油菜种植面积很大,新的建设规划中保留了婺源农业的自然属性,并且根据地貌特点进行了新的景观设计,使婺源形成了春季万亩油菜花盛开的美丽景色,是一道乡村景观变化的风景,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这不仅提高了景观环境的观赏性,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已经渐渐脱离农事活动,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全国大力发展。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农民生活有了更好发展,生活更加舒适,不再以传统自然村的形式居住,而是向城市化小区形式的生活方式发展。这是为最基层的农民劳动者建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也要以当地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来丰富农村自然景观和田园植被内容,创造优美的环境,打造新农村的新面貌。

作者:杜炎林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倩.新农村景观设计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8).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2

【关键词】广电;数字化;农村;建设路径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轨迹。从最初的声音广播发展到后来的电视广播、从黑白电视发展到彩色电视,每一次广播电视技术的升级都与产业革命的技术更新有必然的内在联系[1]。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电视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广电数字化成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工程是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

1.数字化村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平面媒体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形成了手机电视、IPTV、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等多体系兼容并存的局面[2]。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广播电视媒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和受众面,充分践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农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愉悦。这就要求广电部门扎实稳步推进广电媒体建设工作,以数字化、多功能的发展方向为目标,有效应对媒体融合的压力,为现代化农村的建设提供支撑平台。这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数字化村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媒体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截止2011年,我国有超过300万km的有线电视用户网络,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到1.2亿户。相比于城市广电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数量,农村广电建设的进度稍显滞后。但正因如此,才使得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的前景更好,市场潜力更大。总体来讲,数字化村建设的瓶颈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观念滞后

乡镇台站限于资金的压力,无法将有线电视进村及数字化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网络体系的维护、升级意识不强,缺少向职能部门争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中心村镇广大群众无法收看有线电视节目。这为数字化村建设工作的推进造成了严重阻碍。

2.2技术条件落后

相比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有限的资金往往用于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对于村民文化生活的倾斜力度不足。农村与市、县广电主干网无法对接,或者对接效果不好。对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保障,这也是农村广电建设的主要限制条件。

2.3管理手段落后

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限于技术人员的不足及工作量的压力,往往不能对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进行严格把关。经常造成电视信号质量不高、维修服务难度较大、网络升级技术含量低等不良后遗症。同时,由于培训力度不够,使得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现象严重,不能适应农村数字化发展形势的要求。

3.数字化村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城市广电系统数字化建设取得了诸多进展,在服务平台、网络架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在数字化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性、前瞻性、经济性、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切实推进技术升级与改造工作。要紧紧围绕数据双向化传输通道网络,以承载VOIP、视频点播、数据传输多门类业务兼容为目标,作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考核标准[3]。对于可升级的网络体系,要立足于现有的网络拓扑质量和结构,重新分配系统参数,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机融合。要立足于长远,为网络资源的再升级预留必要的空间和技术节点,同时选取几套备用方案,以便在特殊情况下缓解区域难题。

4.数字化村建设路径及方案

现阶段,我国农村数字化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条件都已具备,上游的广电管理部门、中游的工程实施技术部门、下游的村镇居民都对数字化村的建设充满期待,这为数字化村的批量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总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加快数字化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

4.1引入竞争机制,树立全局意识

要针对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完善管理体制,引入奖惩机制,全面调动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改变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加快广电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广电事业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这对于广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强化维修管理服务质量,保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行,并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加快数字化村建设的步伐。

4.2升级改造系统,提升服务层次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广电系统的建设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原因在于广电网络前端提供给我们的选择范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性能则对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HFC网络有不同的拓扑结构,要扬长避短,全面衡量。对于一个870 MHz的HFC系统,每个节点可容纳500个用户端,通过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成本上是可接受的[4]。当然,这需要高质量的电缆和接头、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质量、自动备份和系统维护作为保障。

4.3完善系统规划,确保升级质量

是否进行广电网络升级及重构,取决于业务类型及目标用户群,因此,在做系统升级规划前需要对诸多技术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比如系统是否必须改造升级?系统的运行状态如何?现有的目标群及长期潜在目标群的数量有多少?随着技术的升级,HFC技术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在规划工程实施前必须先明确目标,一定要立足于现状并预测长远,完成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盾,保障后期升级工程的“质”和“量”,为其他地区或同类广电网络的升级提供基本数据。

5.数字化村典型应用技术[5]

5.1 EPON技术

EPON是利用光无源器件和光纤进行物理层传输、点到点多拓扑结构、以太网协议来提供多种服务的新型宽带接入技术。这种系统的优势在于:覆盖及传输距离更长,部署方式更灵活,技术体系更完善,性能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人认为:EPON技术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农村网络数字化改造技术。

EPON技术系统包括双光纤系统和单光纤系统,后者是在单根纤芯上进行上、下光纤传输,信号波长1550nm,EPON的上行波长1310nm,下行波长1490nm。在下行方向上,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以OLT广播的形式分配到PON所有的ONU单元上面;在上行方向上,OUN单元上的不同业务信息各自通过1:N分光器合并于一根光纤上,最终将其送到OTL接收端上。而双光纤系统就将电视光信号和EPON分别放在两根不同的纤芯上面进行独立的传输。

5.2 PushVOD技术

PushVOD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广大用户将各地图书馆内的资源通过卫星下发或者是有线网络进行下载和观看。传送的内容可以是文本文件、图片、视频等形式。通过将信息内容推送到机顶盒中,实现用户对信息的点播收看,资源共享和准交互点播业务,给用户带来数字化的成果体验。

此技术充分发挥了普及率高、维护成本低、传输容量大的优势,完全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农村文化信息的共享。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还提(下转第384页)(上接第389页)倡在无法短期内实现改造的地区,通过硬盘机顶盒的方式提供准交互点播业务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成嘉,张文雄,李善劲.基于达芬奇技术的H.264视频编码器的实现[J].电视技术.2007,31(12):34-36.

[2]陈大炜.IPTV及其门户平台解决方案[J].电视技术.2010,34(8):57-59.

[3]崔志明.三网融合下广电网络体系架构的发展与思考[J].电视技术.2012,36(1):77-79.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3

关键词:城镇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Key words: Urbanization;Reverse urbanization;Re-urbanization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稳定后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给我们以警示,让我们不得不深思我国城镇化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如何更快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将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还会关系到我国城镇化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国情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

如何避免城市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问题,避免欧美城市化发展的覆辙,就更显得迫在眉睫。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所以,对国情的分析就成为了我国城镇化发展分析的出发点。

首先,我国的城镇化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问题更复杂,任务更艰巨,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1)人口众多:我国拥有13亿人口,比目前北美和欧洲的人口总和还要多;(2)可利用资源相对贫乏。虽然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在现在科学技术条件下,不可利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占了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3)基本资源的短缺。如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这些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其次,我国的政治体制与西方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同,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建设,都有很强的计划模式。虽然我国正在努力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但是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永远不可能被替代的,这决定了我国的城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的年度计划是同步的,是有很强的行政手段来推行的,而不是主要顺应市场需要自然发展的,这使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更有可能避免城市不良问题的产生,保障城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重的一对关系。我国城乡发展的历程表明: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开放,必然推进国民经济的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相反,城乡之间的隔离甚至对立,则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失衡,甚至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体制和“城市偏向,工业优先”的战略。改革开放后,尽管这种制度有所改变,但要根本消除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还需要一个相当长期的过程。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城乡分割,人才、资本、信息单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呈现出不均等,不和谐发展的情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策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提出,国家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工业开始反哺农业,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这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吸力,与城市就业紧张、环境恶化所产生的推力相反,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速度是必会延缓,甚至出现人口的回流,尤其是今年众多大城市多次出现用工荒的情况下事实,更加证明了人口回流趋势的必然性。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也仅仅是理论上居民从事产业的差别而以,城乡的界线在现实中被打破,最终呈现出城市无处不在而又无所在的景象。

“广亩城市”

“广亩城市”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建筑师赖特提出的。赖特认为,现代的城市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也不能代表和象征现代人的愿望,城市应该是无处不在而又无所在的。他在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理论,认为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没有将一切活动都集中在城市中的必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来,发展一种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与就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形式,这就是“广亩城市”。在城市中,住户周围都有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由公路连接。同时他还写道:“人不需要有人来帮助建造广亩城市,它将自己建造自己,并完全是随意的。”

综上所述,如果说赖特提出“广亩城市”理论的动力是汽车和廉价电力的话,那么信息通讯技术和电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则更有可能使“广亩城市”的构想变成现实。总结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我国这些年来的城市建设,证明,城市化并不是单纯的指城市的扩张,那种传统的“摊大饼”,无限度扩大,平摊城市规模的城市化模式,是不适合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需要的。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现象也将消失,城镇和乡村的界线被彻底打破,形成一种新型的、具有中国元素的城镇化模式――中国特色的“广亩城市”。这种城镇化模式符合我国的国情,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最终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 冯飞:重视“新型城市化”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2] 叶齐茂:如何引导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对德国城市环境规划师Juergen Paulussen的采访《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12月.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4

关键词:农民;新农村;根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F30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30-02

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要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推进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新农村建设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结合近年来各地新农村建设实践,笔者认为,坚持以农民为本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

一、以农民为本是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新农村建设需要践行科学发展观,而践行科学发展观最关键的不仅是要全面理解和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认识,而且必须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核心、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深刻认识新农村建设的动力和主体问题。

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社会权益,激发农民的建设热情。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坚持以农民为本,做到建设新农村为了农民、依靠农民、建设成果由农民共享。

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把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来认识,更应明确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建设者。农民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因素,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离不开城市对农村的扶持,也需要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但是,国家的政策,城市的扶援,工业的反哺,最终都要通过农民自己的行动来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难对农村建设发展发挥持久有效的作用。所以,明确农民新农村建设中建设者地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速度;进而决定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难以进行新农村建设,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就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实现农村民主管理、推进农村管理体制的变革,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新农村建设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二、以农民为本必须在增加农民收入前提下,拓展农村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多种产业,实现了总体小康。但是,由于长期偏重城市改革、工业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落后,农民小康总体水平较低,农村生存环境质量较差。因此,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的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夯实农业基础,改善农村环境。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事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农民为本,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建设现代农业,培育现代农民,不断推动农民实现全面发展。为此,一是继续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延伸农业产业、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实质就是增强农民的生存能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前提。同时,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过程,必然是农民开拓视野的过程,这对提升农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发挥主体意识必然起到基础性作用。二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事业。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但农民现有的文化素质与日益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要求有很大差距。针对大多数农民缺乏职业知识、经验和技能,只是初级型劳动力,难以满足现代化建设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必须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针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建设现代农业。另一方面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从中央到地方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制度,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金,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健全的培训机构。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

三、以农民为本必须切实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离不开城市对农村的扶持,也需要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但是,国家的政策,城市的扶援,工业的反哺,最终都要通过农民自己的行动来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再好的政策,再多的扶持,也很难对农村建设发展发挥持久有效的作用。

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就是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意愿,相信农民、依靠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只有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才能调动起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智慧与力量源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要以农民为本,发挥、调动、保护好农民大众的积极性。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农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享有者,更应是新农村建设主要建设者。所以,只有始终立足于为农民谋福祉,相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新农村建设才会有巨大的力量源泉。

Oriented Farmers are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ANG Xiao-qin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and Law,Luliang Higher College,Luliang 033000, China)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5

一、村基本情况版权所有!

xx村位于xx镇中部,为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4255人,20个村民小组,890户,全村耕地面积2450亩,党员91名,两委干部7人,主要特色产业有四大怀药种植加工、塑料加工、纸业生产等。2005年人均纯收入3880元。

二、主要作法

1、强化组织,加大宣传力度

村里成立了以村委主任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选出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的村民代表为工作骨干,负责新农村建设日常事务。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办法和建设目标,进一步调动全村村民关心新农村建设、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速度。

2、责任到位、分工合作、建立奖罚激励机制

按新农村建设标准的九项要求,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依任务性质不同进行了分工,将工作人员分成5组,分别负责不同工作,避免了推诿扯皮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经村两委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制订了切合实际的奖罚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各工作组定计划定目标,制版权所有!订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日程表,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按时完成。

3、发动社会力量,多方筹集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开展。

针对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量大,需用资金多的情况,村建设领导小组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在取得多方支持的同时,借助市县帮扶单位,筹措资金,使各项建设工程有了可靠保障。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1、完成村庄编制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合理,即符合农村生产生活习惯,又不失城镇发展要求。

2、全村计划硬化道路9条2900米,已完成8条2200米,剩余一条道路铺设已近尾声,月底前保证按时按质收工。道路绿化已做好计划,确保美化绿化率达100%。

3、村庄排水工程已基本完成,全村共挖排水沟3630米,路沟预制已基本完成,村内已建设积水坑塘3个。

4、全村共拆除低矮破旧房屋50间750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30间300平方米,确保了村容村貌的整洁有序。完成了长久垃圾的清理以及村内外的乱堆乱放清除,落实了四有一落实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规范了各种线路架设,清除了村内各种有碍观瞻的标语广告,美化墙体10000平方米,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5、完成118个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的拆除,改造卫生厕所850个。

6、完成了村文化中心建设,建起了村卫生室,理发店、澡堂和公厕,使村公益公共设施逐步完善。

7、建设了文化游园,保证了村民休闲时节的健身娱乐。

四、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村内建设3处景观墙工程还没有完工。

新农村建设成果范文6

但毋庸讳言的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改进的地方。从笔者深入农村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模糊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头脑,认真学习,认真比较和思考,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工作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进一步加以改进和提高。

一、只有从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宣传报道工作才能有深度和力度。

目前,不少新闻媒体的宣传没有站在应有的历史高度,缺乏对现代化历史进程形势的科学把握,就事论事,宣传报道没有深度和力度。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我们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广大农村的最佳结合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实质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来看待和认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宣传报道工作才能有深度、有力度、有针对性,才不至于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才能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相反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有一些媒体的新农村建设报道立意不高,角度不新,随意性强,从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其实肤浅得很,收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二、只有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重大历史进程,宣传报道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有所作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现在不少媒体的编辑、记者或多或少地有一种盲目乐观的思想,时隐时现地表露在自己的报道中,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误导群众,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总体上看,目前我们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人口众多,资源欠缺,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又很不平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大资金投入不可能全部由国家包下来,也不可能从某个地方一下子筹集齐全。在这一点上,任何盲目冒进、盲目乐观都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