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范文1
万丈高楼平地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农业生产上不去,再壮观的大厦也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农民收入上不去,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就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中央确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句话、二十个字”总要求,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完整体系,应当全面把握。而“五句话”的头一条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主要途径。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还是改善生态环境,都必须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农业建设的成果,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应当始终放在优先的位置来抓。
应当看到,我国粮食连续两年获得丰收,单产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然而,粮食供给总体上仍是产不足需,粮食安全问题还将长期存在。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制约因素看,依靠传统农业已无法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解决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富裕的问题,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核心是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着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在工作中,要着重加强耕地保护和水利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形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范文2
上午,我和张副书记、蒋副市长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踏看了西鲍村、下路西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现场,刚才,市小康办对前阶段工作作了总结汇报,看了听了之后总的印象是认识高、决心大、动作快,我基本满意。就下阶段工作,国土、建设、财政、组织等有关部门都谈了想法,张副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此,我再谈四点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从全局性、系统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去年年底以来,市委先后召开了读书会、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三级干部大会等三次会议,对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提出的“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战略”,是xxx新一轮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和总要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是村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抓手,也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好载体。对这项工作,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愿望,外面有典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高度出发,提高认识,全面发动,全力推进。
二、要以现代化、城市化的理念系统谋划、合理布局全面小康新农村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市里提出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市域城镇一体化规划框架。各地各部门必须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合理规划村庄布局,按照“做强中心镇,整合中心村,建设示范村,整治一般村,迁移高山村”的思路,扎实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现代化、人性化的要求精心设计,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整体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村庄类型要确定相应的户型、层高、色调,形成各自的风格。
在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点与面的关系。在抓好示范点的同时,要与全市面上的农民建房管理结合起来。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三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大村、中心村,重在“推陈出新”,填平修补、功能配套、改善环境;对小村、散村,要实行整村搬迁;对山区村,要鼓励搞点式生态型别墅,做到整体性与特色性的统一。四是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保护生态、保护耕地的意识,特别是对历史遗产、文物在建设中能保护的要保护,并尽可能做好“借题发挥”的文章,难以保留的零星物品也要统一管理,切不可毁了历史。当然也不能以此为由而影响建设。
三、要从体制、机制上着力探索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要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一是宅基地整治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做到先规划再拆迁,拆旧建新补偿费必须全额到村,乡镇不得提留。二是乡镇要在经营性出让土地收益中提留10%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市财政从净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对市里重点抓的高档次示范村,可考虑在不影响土地市场的前提下切出少量经营性用地用于出让。五是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办法,做到规范透明。
四、要靠方法、作风来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健康发展
1.抓领导。市里已成立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班子,落实专人负责。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形成合力:市建设局要重点抓好全市村庄布局的一体化规划;国土资源局要负责调整好新农村建设所需土地,市里规费一律减免;市财政局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明确资金用途,严格审批手续,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并列入政府审计;线路管网问题,采取“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
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范文3
新年将至,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全会精神,总结工作,部署任务,这也充分体现了县委、县政府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会议对在全县第二批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示范村镇和先进单位给予了表彰,获奖的先进单位代表进行了发言。尚改同志代表县领导组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客观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部署了第三批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我完全赞同。下面,就如何抓好下一步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全会提出,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要从解决农民最紧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从花钱不多、效果明显的事情做起,在全省农村集中开展一次村容整治活动,并提出了“道路干净、河渠畅通、村居整齐、院落清洁、圈厕卫生”的要求。市委二届十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也强调,要扎实推进以“三清三改三整顿”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投入机制和推进机制,切实把示范工程抓紧抓好,有步骤地推进面上新农村工作。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市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进一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丰富内涵的理解,创新新农村建设推进方式,扎实开展第三批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
全县第三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的总要求是开展村庄整治、新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村庄整治就是围绕“三清三改四整顿”(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改路、改水、改厕;整顿空心村、整顿废弃房、整顿畜禽圈舍、整顿村内村边坟),彻底改变村庄旧面貌,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农民行路难、用水难、用厕难。新村建设就是按照“全面规划,迁村并点,综合配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宅基地置换,对拆迁安置与迁村并点的村庄进行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紧紧围绕“四通三化三提升”(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村庄配套功能、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力争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居住舒适、功能齐备、土地节约的和谐、富裕新村庄。城乡一体化试点就是按照土地流转、综合改革、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要求,着力推进“四集中三转换一建立”(耕地、工业、就业、居住适度集中,资本、产业、身份加快转换,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力争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把新农村建设从点上示范引向面上整体推进。
二、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第三批示范工程建设
一要以农民增收为基本点,发展特色产业。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示范村要立足区位、资源和产业等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要坚持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优质、安全、无公害农副产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市场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拓展农产品市场,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鼓励农民在生产、销售、中介服务等领域大胆创新,创造新的经营方式和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只要农民腰包鼓了,手头宽了,建设新农村就有了底气、士气和勇气。
二要以老村整治和新村建设为切入点,改善人居环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素质的提高,解决行路难、用水难、用厕难,改善居住环境等问题成了农民群众迫切要求。全县第三批示范工程安排4个示范镇建设、60个示范村庄整治、10个新村建设和3个镇的城乡一体化试点,目的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向面上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各镇、各部门都要紧紧围绕老村整治和新村建设等工作,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全力投入,努力改变农村脏乱散差的现状,进一步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切实发挥示范工程的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
三要以文化建设为着眼点,推进乡风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素质的提高,靠广大农民身体力行。各示范点要围绕提高农民素质,大力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增强创业致富的本领,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娱乐方式,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要以落实好民生工程为契机,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要积极开展和谐创建,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扎实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农村的和谐稳定。文体、广电等部门要广泛开展文体下乡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乡村精神文明活动,推进乡风文明。
四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侧重点,促进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农村的具体体现就是民主管理,民主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各示范点要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龙头工程来抓,继续坚持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不动摇,建好镇村组织。要全面加强示范村镇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能力和作风建设,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树立良好风气,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民主制度,由农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的重大事务,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或群众普遍关注的事情,通过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形式告知群众,使群众在了解实情的基础上,参与村务决策与管理,并实施有效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落实工作举措,确保示范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继续坚持领导干部联系示范点制度和帮扶制度,县级联系负责人要率先垂范,带头抓好各自的联系点和示范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各部门都要找准定位,有所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上下联动,努力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格局。
二要坚持规划先行。各示范村镇要围绕目标任务,结合实际,编制村庄经济发展(生产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各帮扶单位以及县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一是规划要体现科学性。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规划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使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其他各项规划相吻合,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与村庄建设结合起来,把村庄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并将城市功能拓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有机的整体统筹推进。二是规划要体现协调性。要结合村庄的地形地貌特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突出田园风光特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规划要体现严肃性。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同时要加大农村违规建设行为查处力度。四是规划要体现特色。农村经济,有特色才有优势,有特色才有竞争力,在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要充分体现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县委、县政府将加强对村庄规划工作的考核,并与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挂钩。
三要认真抓好帮扶工作。县委、县政府决定,继续对第三批示范工程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工作计划和方案,通过支持资金、支援物资、引进项目、指导规划、提供技术、协调矛盾等有效措施,帮助示范村镇完成各项任务。帮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把帮扶共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加以落实;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经常到示范点指导工作;抽调驻示范点的同志要认真负责,沉下身子抓落实,指导、协调、督促、帮助示范点建设。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认真总结第二批示范工程经验,完善农民自筹、政府奖补、帮扶单位帮扶、社会各方捐助、项目支撑“五轮驱动”筹资方式,建全县级财政稳定投入与持续增长机制,改进和完善以奖代补方式。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立村村通、安全饮用水、改厕、全民健身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创新方法,结合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引进外部资金,开展村企共建,争取社会资金赞助,切实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开展。
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范文4
1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的现状
农村宅基地,指的是农户的住宅用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给农户作房屋建造的土地,以保障农户的基本的居住需求。一般来说,农村宅基地符合建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范围,只针对农村范围内的农户,并且农户拥有该土地的使用权,即农户依法取得的建造房屋与居住权力。农村宅基地通常有几种特性,一是属于集体所有;二是使用的主体是特定的;三是一户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四是宅基地只可使用,不可转让、出售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农村宅基地是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性与福利性的。农村宅基地不仅是农村必需的生活生产材料,也是基层土地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不断地提高,农村房屋建设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同样的,随着农村房屋建设需求的增长,农村宅基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我国政府及各地已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以规范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但农村宅基地问题量大而复杂,其管理仍然跟不上农村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宅基地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法规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没有落实到各个具体的环节上,导致许多村镇的审批工作出现不少的违规现象。其二,出现“空心村”的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村民纷纷进城购房,造成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闲置,但又无法转让。因此,造成了农村许多宅基地的闲置,形成空心村的现象。其三,农村宅基地的规划不合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指导,农村宅基地建设往往追求形式,盲目建设,布局不合理,没有建设出有利于生产生活的新农村。造成“只见新屋,不见新农村”的现象。如此,不仅违反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还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其四,出现一户多宅的现象。由于审批与其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人均宅基地面积出现超标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有效使用,造成严重的浪费。
2如何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由此可见,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问题日益突出,并给农村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制约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结合实际的工作,为改善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提出改善的措施。
2.1要制定并落实宅基地管理制度与监督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宅基地管理有法可依。要根据已制定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农村宅基地管理,把各项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增强村镇领导干部与村民的法制意识,提高管理部门的服务责任意识。依法规范村镇的宅基地审批制度与程序。另一方面,还要切实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力度。加强对各项建设的审核、监察、管理,使各执法部门严格按照规定执行,从而提高宅基地管理的力度,为宅基地管理提供便利。
2.2加强农村宅基地建设规划管理对于宅基地的建设,必须开展有计划、有侧重、有秩序的规划管理,以促进宅基地用地与建设的科学合理化。而加强农村宅基地建设的规划管理,又必须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修编为指导。对于占用耕地进行建设的现象,要进行控制,并加以保护。宅基地管理要按照城乡统筹规划的总要求进行合理布局,使宅基地建设与农村建设相协调,严格控制宅基地的建设用地与规模,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从而从整体上改善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村貌。
2.3要严格村镇宅基地建设审批程序严格审批制度,首先要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对需要农村宅基地的申请人的情况要全面审查清楚,坚决以一户一宅的法规限制申请。即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且面积不能超过规定的标准。各地方的村镇应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对申请的条件加以规定。对于审批的程序也要加以规范。对于提出的宅基地申请,要在集体里张榜进行公布,公布无异议了才可以报经乡镇、报经县进行逐级审批。总之,要根据省市的指标与办法来严格进行管理,把严格审批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程序上。
2.4试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对于现在出现的“空心村”与一户多宅的现象,可以通过实行有偿使用,以提高宅基地的利用率。首先要进行清查整治,对确定是一户多宅的现象,其多出的宅基地又不愿退还集体的则采取有偿使用的办法。而有偿使用还可以根据用户的经济情况,以及宅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收费增减。通过有偿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空心村”与“一户多宅”的现象,从而适当地减少闲置的宅基地,最终提高农村宅基地的使用率,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3结束语
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投入产出 基础设施投入 农村教育
新农村建设投入产出的影响因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包含内容很广,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本文拟从投入产出角度研究各种因素投入对于新农村建设产出的影响,主要因素分为两个部分,即投入方面因素和产出方面因素。
(一)新农村建设投入方面
首先,农村教育主要是农民教育,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需要。资料显示,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仅为48%,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左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每万名农村人口中有4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而我国仅有1.7名。据有关组织对15个发达国家综合评估,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生产肉类3-4吨,分别相当于我国平均水平的20倍和14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率只相当于加拿大的1/108。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离不开教育,因为它是科技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对国家的生存竞争和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教育投资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性因素。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可以产生“知识效应”和“非知识效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森运用道格拉斯函数对美国1929-1957年间GDP增长所作的分析表明,在年均约2.93%的增长率中,“普及知识”的贡献率为0.67%,几乎占整个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1.57%的一半。
据20世纪80年代数据统计显示,市场经济工业化国家义务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为15%,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的11%;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为28%,高于中等教育的17%和14%。因此,公共财政的投入范围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教育,如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1992-2006年我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见表1)。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水平。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包括交通、水利、信息等方面的投入。
交通方面。交通条件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公路投资情况(见表2)。
农村水利状况方面,特别是基础水利设施状况。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农村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据2005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农村水利方面,全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32亿元,基本解决179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水电方面,全国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54万千瓦。
农村信息状况方面。目前,我国农村现代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在我国一些农村,农民看书难、上网难,赌博、封建迷信等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设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府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这就要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信息传播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另外,可以通过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为农民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我国信息发展状况(见表3)。
(二)新农村建设产出方面
在产出方面,本文选择农村经济总收入这个指标来衡量经过各种投入后的产出。农村经济总收入指统计范围内的,各生产经营单位当年经营的收入中,可以用于抵偿本年开支并可在国家、集体、农民及有关单位之间进行分配的农、林、牧、渔、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各项经营收入和利息、租金等非生产性收入。不包括那些不能用来分配、属于借贷性质或暂收性质的收入,如贷款收入、预购定金、国家投资、农民投资、救灾救济等。国家事业单位在农村兴办的属于集体性质的实体,如果土地所有权仍归乡、村集体所有,当地农民参加生产劳动,其全部收入都应统计在内;如果土地已征用,所有权已转移,则只统计农民参加劳动应分得的那部分收入。
总收入中,乡村集体企业收入按各行业的全部收入计算,包括经营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其它收入等;家庭经营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按当年收获的主副产品计算收入,包括已出售、自食自用和储存的主副产品。
总收入应按当年价格核算,也就是按当年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现行价格进行核算。具体核算方法是:各种主产品、副产品出售部分按实际出售价格计算;自食自用和储存的农副产品,按出售全部该产品(包括出售给国家和在市场上出售的)的综合平均价格计算。由于全国市场价格差别较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一制定本地区的综合平均价。
选择这个指标,原因在于现在我国农村发展已经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齐头并进的局面,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不能仅仅用一个产业、一个指标。我国农村经济总收入情况(见表4)。
说明:由于没有专门的数据表明农村水利投资,且水利投资具有很强的城乡共享性,水利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因此用全国人均水利投资额;交通设施投资方面,考虑到农村交通以公路为主,因此用农村人均交通投资额代替;教育投资方面,根据舒尔茨研究结果,小学的投资回报率大于中学投资回报率,考虑到我国农村广大地区受教育年限普遍不超过8年,因此用农村小学生人均年教育经费和农村初中生人均年教育经费两个指标进行。
新农村建设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由上述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经过计算,得出农村经济总收入与水利投入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Y=24000+152.3908 X1 (1)
其中,Y表示农村经济总收入,X1表示水利投入(单位:元)。
由式(1)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总收入与水利投入呈现紧密的线性关系,增加农村水利的投入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因此必须加大对于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
农村经济总收入与交通投入、通信投入之间的关系模型为:
Y=60000+5.9431X2
+12.4253X3 (2)
其中,Y表示农村经济总收入, X2、X3分别表示交通投入和通信投入。
由式(2)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总收入与农村交通投入、通信投入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加大交通和通信的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总收入与教育投入、科技投入的关系模型如下:
Y=4000+10.0953X4+20.0082X5(3)
其中,Y表示农村经济总收入, X4和 X5分别表示教育投入和科技投入。
由式(3)可以看出,农村经济总收入与农村教育投入和科技投入之间呈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增加农村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这应该是政府决策时应该重点考虑的方向。
我国新农村建设投入策略
综上所述,我国新农村建设应采取以下投入策略: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上述研究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想使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顺利推进,必须大力加强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在农村教育、科技、交通、通信、水利方面不断加大投入,这样才能使得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范文6
【关键词】 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建议
县域经济是一种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县域经济是农村生产发展的集中反映,其涵盖“三农”,兼容城乡的一种区域经济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要求,县域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纽带,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经济体。因此,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是推动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如何以又好又快发展县域经济为抓手,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也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县域经济发展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3%,人口约占73%,GDP约占全国的54.5%。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组成部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县域经济发展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程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外出务工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县域经济已日益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县域经济发展了,就可以拓展市场就业空间,可以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样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3.县域经济发展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当前,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发展县域经济,能够改善农民就业环境,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4.县域经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农村城镇化建设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我国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与大中型城市的发展相比较,县域经济与之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是经济发展层次较低。我国的县域经济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第二产业,科技含量少,投资回报率低;二是县域经济产业集中度小,没有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三是整体竞争力普遍较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2.农村居民收入低,增收渠道狭窄。县域农业产业化层次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加,特色农业发展较少,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产品附加值较低,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民收益不高,增收渠道不宽。
3.农村金融体制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难度大。目前的金融体制不能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明显不够。一是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战略,大幅减少了县域的信贷总量;二是占县域经济主体地位的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三是农户小额信贷难以支持县域产业化、规模化的经营。
4.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约束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素质较低,由于县域经济和相关产业的落后,吸纳高素质劳动力的能力也弱。教学科研力量不足,难以进行人才的培养,加上生活和消费的水平相对较低,人才外流的现象还相当的严重,致使相当多县区的经济发展缺少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1.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解决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产业化水平低、经济效益差、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弱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在部署上应该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县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要结合区域优势及自身发展实际,通过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发展,使之产生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形成产业群,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繁荣县域经济。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体系。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县级政府要把农民进城务工、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个产业来抓。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分流转移出去从事第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劳务经济可从两个方面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是外出务工可获得高于农业生产部门的报酬,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二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有利于这些责任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边际收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从农业获得的收入。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县域经济,要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等加大力发展灵活、高效、机动、适应市场的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首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把良好的环境建设作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剂”,从软硬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其次是积极发展民营经济的融资体系。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鼓励成立小型金融机构,创新适应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要通过适当方式放宽民营企业贷款抵押条件,降低申贷门槛。
4.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全面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培训新型务工农民、产业农民、科技农民为目标,以传授农村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着力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增强农民进行非农产业就业的竞争能力,为发展县域经济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占国,柴艳宏.新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