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发展格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发展格局范文1
日前,《运输经理世界》记者在深圳专访了“方案”主要执笔人,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博。在分析城市交通拥堵这一全民热议的话题中,薛博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观点。
运输经理世界: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一线城市普遍出现交通拥堵现象,您认为拥堵根源何在?城市与交通如何才能和谐共生?
薛博:解决交通问题的手段应当在是有限的城市资源条件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满足最主要的出行需求。并不是简单追求供求平衡,立足于供求平衡是解决不了交通问题的。实际上,供需是永远不会平衡的。因为需求总在增长,而供应又总是有限的,特别是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区,路网供应几乎已经固化下来。即便在某一个时期达到了供求平衡,但进入下一个时期依然会出现供求失衡。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核心应当立足于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公共交通系统,关键是公交不能堵,公交要快!这是公交竞争力的关键。
分配城市的各类交通资源时,能够让公交多占点资源,这是公交优先,但其实这种层面的公交优先是难以真正实现“优先”的。而公交都市建设的实质是,一是要打造发达的、多方式一体化的都市公交体系;另一方面是要在城市的规划和构建时,分配各类城市资源时,如打造空间结构、安排用地和人口居住等,都应该要有意识的构建有利于公交优先发展的形态。我们在做交通规划的时候,交通设施用地和城市人居集聚地要有意识地向交通轴线上积聚。这才是合理的城市形态和交通模式。
运输经理世界:是否可以这么说,这种“集聚”是公交都市建设的一大核心内容?
薛博:没错。自从国家交通运输部推动公交都市的建设以来,现在很多城市都在谈论公交都市,但很多并没有真正理解公交都市的内涵,甚至有些理解仍然处于望文生义的水平,或者与以前提供的“公交优先”等同起来。那么公交都市到底是什么?公交都市归根结底就是在资源受约束的情况下,应该选取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战略,在具体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论,最下面才是工程技术的问题。
公交都市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必须具备发达的一体化的都市公交体系,如果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不发达,尤其是轨道交通不能成网的城市,肯定不可能是公交都市的模式。第二,围绕着大运量的公交走廊比如地铁站、交通枢纽、场站、节点等各类交通资源来配置城市资源。具体来说,以“公交走廊作为城市的发展轴,以地铁车站、枢纽场站作为城市的发展中心”。要以公交走廊来引导城市的人居集聚地,要力争将70%的居住人口和就业岗位集中在公交走廊两侧。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便利地使用到轨道交通,才能在人口密集、高度开发的都市中,解决居住人口的交通可达性问题。
运输经理世界:那么居住人口、就业岗、公交走廊,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在公交都市的模式里,三者应该是怎样的?
薛博:举个例子来说明,深圳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集中在关内,尤其是华强北、东门等这样的就业岗高密集区。而近年来居住地大规模向关外迁移。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产业发展、就业岗位的分布讲究集聚,对综合配套要求高,讲究成行成市,一般是很难迁徙出去的,华尔街就是一个例子。而居住只要解决了交通的可达性问题,同时形成一个价格洼地,居住相对比较容易地就会外迁。随着城市扩展,深圳的就业岗位与居住人口分离,居民的出行距离越来越长。居住人口往往越迁越远,出行距离越来越长,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说,轴向通道上的能力是一个城市交通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梅林关、布吉关为什么老堵车,关键就在于轴向走廊上的通道通行能力不足。深圳下一步特区一体化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继续增加原特区内外的联系通道,目前政府正在研究坂银、新彩通道的规划建设,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应该继续加密原特区内外的联系网络,包括路网和轨道交通,以适应城市发展的格局。同时在新一轮的城市开发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大力加强公交走廊和轨道站台周边的土地整备和综合开发,形成有利于公交优先的城市形态。
轨道交通没有成网的城市很难成为公交都市,但并不意味轨道交通成网的城市就是公交都市了。以北京为例。北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有9条线220公里的轨道网了。它的就业岗位基本集中在三环以内,居住人口基本分布在三环以外,由于它并没有有意识地把各类城市资源向公交走廊和地铁站点上方积聚。它是均匀松散的开发模式,它的轨道线两侧和轨道节点上方的开发强度和资源配置,和轨道线以外的地方其实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10年前当北京只有200万辆机动车的时候,交通在拥堵;现在北京有400万辆机动车,交通更加拥堵。问题出在哪里?因为它不是公交都市的形态,它并没有使轨道交通的效益最大化。而且它的轴向通道上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了。因为它的交通压力并不均匀分布的,而且主要集中在轴向通道上。
那么,既然没有办法去改变就业岗分布,就应该把居住人口往地铁站上方聚拢,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便利地使用到轨道交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大多数人使用轨道交通的步行距离。香港便是这样的城市形态。这正是公交都市的一大要求和体现。
运输经理世界:在小汽车和公交的竞争力相对悬殊的当前环境下,70%的公交分担率如何才能逐步实现?
薛博:70%公交分担率是理想模式,需要一个较长的实现过程。但是我认为,要赶在小汽车大规模进入普通家庭之前,尽快打造一个比小汽车更具竞争力的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眼下显得非常紧迫。与小汽车相比,公共交通缺少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没法实现出行的“门到门”。所以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构建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时提出了“以慢行为延伸”的体系结构。
同时,要打造一个有竞争力的公交体系,需要创新常规公交的服务品种。怎么创新?比如,深圳除了目前现有的“快—干—支”常规线网外,我们还可以推商务快巴,针对驾车者这一高端人群,它是可以替代小
汽车出行的交通工具。同时引入更小车型,开行支线小巴,实现公交服务的微循环。 除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公交体系外,还应该辅以交通需求管理等手段,比方说拥堵收费。特别强调一点,我个人认为轨道交通成网,是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早几年实施,由于轨道交通没有成网的时候,常规公交能力已经饱和,市民对小汽车的依赖几乎是刚性的,实施拥堵收费时机不成熟,效果会大打折扣。今年深圳的轨道交通即将成网,深圳将拥有178公里的轨道交通网,深圳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的条件。需求管理能够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目的不是为了政府创收,而是引导小汽车在拥堵时段和路段前知难而退。如果收不到拥堵费用,说明达到了最成功的成效。
城市发展格局范文2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和载体。在全球化不断深入推进的历史过程中,国家的行政边界在淡化,以城市为核心的经济疆界却在延展。城市渗透到了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各个领域。上世纪90年代,著名城市学家沙森提出了全球城市理论。他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城市在世界城市比较中处在弱势地位,这个国家的国力就不好体现。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成都、重庆是该区域的核心城市,20多个市州级城市是该区域的中,蹴,这些城市相互连接,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因此,在加快成渝经济区的构建中,应注重区域性中,建设。
所谓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城市。它通常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范围,是该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有着明显的区位比较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密集、服务设施完善,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和核心作用,是该区域国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从上述区域中,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看到,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过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其至关重要的地位。一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遂宁、绵阳、德阳、南充、乐山、达州、攀枝花、江津、万州等城市都将成为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支撑点,这些支撑点与成渝两大核心城市共同构成成渝经济区。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成渝经济区中,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各区域性中心城市与两大核心城市形成多元互补关系,成为推动整个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在构建成渝经济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从区域陛中,市的功能看,主要体现在:一是聚集功能。聚集是城市的一个核心特征。聚集不仅可使城市本身成为资源要素的聚集地,成为一个特定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实现程度更高、规模更大的聚集,从而形成城市聚集经济及其效应。城市作为聚集地中心,在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市场容量、文化活动以及居住条件等方面,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多的优势,使得各种资源、生产要素的生产活动不断向城市聚集,从而产生聚集的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益,使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聚集效应是—种全~-f2,的外部经济效应,是城市化推进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又是见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积极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区域性中、每茈市聚集功能,是实现成渝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二是扩散功能。扩散是城市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主观上,城市作为一个确定的利益主体,它总不断地以自己所具有的实力拓展自己的腹地空间,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寻求足够大的市场;客观上,城市以其技术、资金、管理、观念、生产体系等优势提高和带动腹地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确立对腹地的主导『生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系统受利润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本喷上有—种与其经济系统在技术上、经济上、组织上以及再生产过程中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这种趋势包含了工业内部各行业的渗透,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城乡之间的相互渗透,±怵与区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它们的共同名目合形成城市的扩散效应。这种扩散趋势的存在保证了聚集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进行,从而保证了聚集效应。同时,扩散是为了进—步增强聚集的功能。通过扩散,城市的实力进一步增强,聚集力进—步增加。区域l生中心訇制能具有明显的外部联系性,在构建成渝经济区的实践中,应高度重视加强区域性中,建设,发挥其扩散功能,增强廊俞经济区所涵盖的各城市间的联系性和整体实力。
二、积栖探索建设区蝎生中心城市的有嗵弪
如果从理论和实践、现实和未来的结合层面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柿隹作一个描述,那么它应该包括:快捷的交通、迅达的通讯、良好环境、便捷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鲜明的特色、发展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多维的开放等方面。因此,我们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从更好地体现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上,去探索建设区域性:中,喊市的有径。
1.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明确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它具有普遍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给予了我们明确的指向。因此,在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实践中,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同建设区域性中心败卉结合起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避免和克服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倾向,避免和克服简单、片面倾向,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观作为战略思想,它具有全局性和系统性,对如何设计和建设区域性中,从战略上给予了我们明确的导向。因此,建设区域陛中,喊市必须站在历史和战略的高度,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见点,牢固确立战略思维,把城市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区域性中心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取向。
2.加快经济发展,夯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物质基础。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科学定位看,最基本的是要看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一座城市能否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终形成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首先要考虑它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因此,在建设区性中心城市的实践中,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摆在首位。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强该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聚集力和带动能力,才能为城市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3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建设区域陛中心城市的内在动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需要以坚实的经济力为基础,而且也需要以文化软实力作为强大的支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中间包含着对文化发展滞后性的清醒认识,对激烈国际文化竞争的强烈感知,对人民文化需求与文化权利的深切关怀。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健全和成熟。在推进区域,建设实践中,一方面要着力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另一方面要着力建设具有鲜明特色文化强市。一是要制定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并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匹配,以地方法规硬性约束确保文化软实力建设与经济硬实力建设相互仂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市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从面上确保“文化强市”的整体推进。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化竞争力。四是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培育新的文化态。要适应国情、市隋、市场和时展的要求,牢固确立文化战略思维,激发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切实把城市文化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4.突出战略重点,提升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既是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城市提升综合实力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包涵若干战略支撑点,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着力的重点。一是培育和发展优势工业产业集群,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主导产业的聚集力和带动力,必然成为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本支撑点。二是建设区域性现代交通体系,切实中心城市与周边市县的联系。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既是建设区域性中,已城市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构建城市群,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把建设现代交通体系作为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来抓。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区域性中,市的综合承载功能。作为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在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加快的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既要注重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又要积极推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四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是促进广大市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建设区域性中,市提供基础性保障。
5.改善发辰环境,塑造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优质形象。建设区域性中,与改善发展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有柳的统因此,一方面要者力造与区域性中匹配的硬环境,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功能。使之更加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莉要求。另一方面,要着力改善与区]或陛中,市相匹配的钦环境。目前较为重要的是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积极推进体制制度和政策创新。—是要进一步完善发展优势产业的制度;政策,真正发挥带哑鞴掳业中自勺促进和保障作用。二是要进—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结构升级、产品品种更新,是一个域市坚定不移的走新型工业化酋路的关键环节,在科技政策方面要强化激发全社会喧IJ新活力的具体政策措施。科技政策要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三是要深入研究和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仅要唏赔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更重要的是要为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促进非公有带!脸业参与文化产发展等发挥重要的政策导向和政策扶持作用。四是要进~步完善和创新社会保障制度及相关政策。区殴陛中,的标志.生除了聚集力和带动力外,还应该体现在这座跋市经济社会充满发展活力,广大市民感到和谐章。因此,建立建全区域性中会保障韦叫系,刘哥增强姗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搭建参与平台,激发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创造活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一个城市的兴衰始终是同这个城市居民的创造、创新、创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的发展活力来源于广大市民参与创造、创新、创业的自觉。因此,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一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落实以人为本。要把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统一于实现科学发展的实践之中。充分发挥城市每个组织机构和单位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整合作用。在建设区域性中,屿戎市的实践中,城市各个组织机构和单位广泛发动,有效组织,激励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要切实为各方面的人员搭建参与建设区域性中,筛的平台,大力支持“民众创业”,发展“民本经济”,积极探索市场配置资源,人民创造财富,企业自主经营,政府搞好服务的发展模式,真正使广大市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区域性中,啪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
城市发展格局范文3
入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才下决心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关系民生的突出问题,巩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可以说,云南的每一点发展进步,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要继续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实践证明,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人民的生活就持续改善,就能有效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只把科学发展观挂在嘴上,我们的事业就困难重重,人民就不能得到实惠,我们就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尽管云南的发展成就令人鼓舞,但离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方面,无论是从综合经济实力看还是从群众生活水平看,云南目前都还处于相对后进的发展阶段,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从区域看,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70.2%和49.7%,但去年经济总量只占全省的38.2%,地方财政收入只占全省的26.6%;从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80元拉大到去年的8896元;从经济社会看,社会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已直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生态环境的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必须以全局的视野、政治的高度和发展的眼光认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云南省情的科学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好中求快,努力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云南目前所有的矛盾和困难,归根到底是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发展质量不高。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作为富民兴滇的第一大事、总揽全局的第一要求,努力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云南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支撑我省发展的内在因素不断增加,我们也积累了在困难中前进、在竞争中发展的经验。只要思路对头,措施得力,云南完全能够发展得更快一些。但发展必须是好字优先。所谓好,就是在发展目的上,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发展内涵上,充分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发展方略上,充分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发展道路上,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发展方法上,充分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要在巩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更加重视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认真组织实施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实现各族群众共同富裕;更加重视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科学开发,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始终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从总体上看,云南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发展方式,不仅效益低下,而且资源浪费、生态破坏严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更加突出。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必须继续保持一定规模。但我们扩大投资的主旨是要通过优化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等薄弱环节的建设,积蓄发展后劲。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争取在全国消费拉动的过程中占领更多市场,求得更好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随着市场变化而不断推进的过程,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巩固提高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康体休闲、度假旅游、文化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构建具有云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大科教兴滇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力度,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发展能耗高、产业链条短、发展效益低的问题。实现了这“三个转变”,我们就能把近五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保持下去,经济社会将迈上新的台阶,展现出新的发展前景。
始终坚持重视改善民生,保证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云南而言,就是要坚持把富民放在首位,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各族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把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困难群众、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和基层倾斜,加快建设一批事关民生的发展项目,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实施“民心工程”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在上学、看病、住房、用电、饮水、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做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同时,继续动员全社会力量,坚决遏制和艾滋病的蔓延,维护全省人民的身心健康。
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有力举措,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本领。
要着力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云南正在全省组织开展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这是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重要举措。讨论中,我们强调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兴起新一轮解放思想热潮,以思想解放促进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推进、工作的落实、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这一活动得到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响应,他们自觉破除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的观念;破除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思想,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的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的思想,树立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观念;破除盲目攀比、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在解放思想中开阔发展思路,在更新观念中转变发展方式,在改革开放中统一认识,在锐意创新中转换思维,把大讨论的过程转化为促进当前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本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前提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方面,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自觉地以是否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检验工作业绩,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做急功近利、浪费民力的事。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的愿望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使每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既要看当前取得的显绩,又要看对长远发展有利的潜绩,切实把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
城市发展格局范文4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分析;Borda模糊数学法;合理等级排序;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2-0016-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2.04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不少研究,但由于各地区城市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相关理论的有待深入,目前还没有一种公认可靠的评价方法[1]。
目前,综合排名有多种方法,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直接利用因子分析结果,通过计算第一公共因子得分排序,或是结合权重计算公共因子综合得分排序。本文对国内研究成果加以利用和创新,首次将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系统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一方面,方法上选择基于因子分析的Borda模糊综合评判法弥补了因子分析法的不足,并根据序数总和理论建立合理等级排序,优化排序方案;另一方面,本文得出的我国36个主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结果,对于帮助各城市判断其经济所处位置具有参考价值,对于思考其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有一定启发作用。
一、研究设计
与因子分析法结合进行综合评估时,可将通过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共因子作为Borda法的评价因子,权重选择因子分析确定的权重,Borda数依据各评价对象在每一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排序计算获得,最后根据Borda法所建评价模型计算各评价对象综合评估Borda数。
因子分析基础上的聚类结果剔除了指标间相互影响,其精确度高[3]。聚类分析思路为:将每个数据对象各视为一类,根据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将最相似的类合并,再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相似程度,不断继续这一过程,直到所有数据对象合并为一类。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问题的现实需要选择阀值。
(三)实证结果
利用SPSS17.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4]。由表1,相关矩阵特征值大于1的共有3个:λ1=13.919,λ2=3.505,λ3=1.05;其对应的贡献率分别是:63.268%,15.931%,4.772%,累计贡献率为83.972%。
为便于各因子的名词解释,采用方差极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表2)。从因子载荷来看,公共因子一F1在X5、X8、X11、X16、X9、X2、X17、X15、X14、X12、X4、X18、X21、X10和X7上有较大载荷;公共因子二F2在X1、X3、X20、X13、X6和X19上有较大载荷;公共因子三F3在X22上有较大载荷。结合各个指标的含义,可将F1命名为经济社会因子,主要反映各市地方财政预算、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和储蓄年末余额等经济指标;F2命名为基础设施因子,主要反映各市总人口和医疗教育等情况;F3命名为生态环境因子,反映各市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
依据序数总和理论,将2种评价方法下的排序号相加,得到序数总和,确定合理等级排序[5]。若序号之和相同,则再结合其重要指标(主要是第一公共因子得分)。结果见表4。
应用SPSS17.0进行聚类,将36个主要城市按其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三类(表5)。
二、结果分析
由聚类分析的结果并结合等级排名,把36个城市划分为三个能级。
第一能级城市数量最少,有3个,分别是:金融中心上海、沿海城市广州和我国首都北京,属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因子分析综合得分上海为2.820 932 079,是最高分;而综合Borda数广州为31.49,是最高分。可见,按不同的衡量方法,会有不同的排序结果,因而综合两种排序方法的合理等级排序,比单独用某一种方法排序,可能更合理。从单个因子排名来看,这三个城市在经济社会因子排名都名列前茅,验证了经济社会因子的重要性。
第二能级城市队伍最为庞大,有19个,属于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从地理位置看,排名相对较前的城市,如天津、深圳、杭州,多临海或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说明区域也是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单个因子排名来看,杭州在第三公共因子生态环境因子位居第一,独具特色,其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借鉴。
第三能级数量居中,有14个,属于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城市。从地理位置看,排名相对较后的城市,如西宁、银川和贵阳,多位于内陆的中西部地区。这与这些地区的交通不发达有关。另外这些地区的专业优秀人才大多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使得这些地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分析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可看出,我国西部各省份应注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我国中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 加强区域间协调和协作,以增强区域竞争力;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应力争建设成为特大城市。城市区域化与区域城市化成为当今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城市所依托区域间的竞争。因而,各市在经济发展中,应注意加快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聚类结果和合理等级排序有很大关系,但略有不同:石家庄和厦门两个城市排名和聚类结果有出入,可能是由于排序与聚类的数学原理和方法不同造成的,是合理的。
三、总结
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创新,首次将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名。实证发现,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子有经济社会因子、基础设施因子和生态环境因子;基于序数总和理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前三名依次为上海、广州和北京;运用聚类分析方法,36个城市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可划分为三个能级。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是当今城镇发展的规律,城市的竞争更多表现为城市所依托区域的竞争。基于此,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应加快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应当指出的是,本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根据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权重,受客观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影响,与实际可能会存在偏差;第二,本文参与因子分析的指标只有22个,可能不足以解释问题;第三,因子分析法的缺点表现在样本容量要足够大,评价标准与样本有关,评价结果是一个相对优劣顺序;第四,序号总和理论有两条立论的前提是评价方法要足够多,每种评价方法的结果要大体上准确,但评价方法多就很难实现[6]。
参考文献: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71-172.
[2]谢季坚,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28-129.
[3]朱建平.应用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82-85.
[4]苏金明,傅荣华,周建斌,张莲花.统计软件SPSS For Windows 实用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462-463.
城市发展格局范文5
关键词:城市发展 多中心 空间布局
根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要将哈尔滨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要求,哈尔滨市将在空间布局上发展成为一个区域大城市,但是,什么样的发展格局能够既符合哈尔滨的现状又顺应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要求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多中心发展格局是国际化大城市在城市发展布局上的首选,因此,建设多中心发展格局是顺应哈尔滨市的发展又符合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的要求,也是哈尔滨市走在城市发展的前沿的基本保障。
1. 哈尔滨市构建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基础
哈尔滨市的核心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是现阶段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区。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政治文化中心,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和文化相对发达,逐步形成了功能齐全的综合型老城区;道外区作为哈尔滨市传统文化中心区,通过近代遗留下来的遗迹和文化,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城区;南岗区作为典型的商贸型老城区,是哈尔滨传统的商业中心,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具有发展商贸流通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香坊区是哈尔滨市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点地区;平房区是哈尔滨市老工业基地的重点扶持区域,也是举世闻名的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所在地,是哈尔滨市著名的爱国教育基地。
哈尔滨市在原有老城区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新城区,这些城区在地理位置上比邻老城区,与老城区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松北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黑龙江省唯一的政区型开发区,兼有政府行政和开发区建设管理双重职能,享受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权限和优惠政策;呼兰区是黑龙江省最早开发的五城之一,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建城史,这里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故乡,孕育了中外闻名的“萧红文化”;阿城区是哈尔滨市政治、经济的延伸区,也是省内哈尔滨—牡丹江—大庆经济区的过渡区域,是金源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哈尔滨市10县(市)的发展是整个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市区发展的重要支撑。双城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生产大县、全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五常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闻名的粮食种植基地,“五常”大米享誉全国;宾县物产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是哈尔滨市休闲度假游的首选;巴彦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商品猪和大豆出口基地县;尚志是国务院确定的哈尔滨市与牡丹江市之间唯一的副中心城市,是世界知名的浆果之乡,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铅笔板、套娃产地,有全国最大的木耳批发市场及中国最大的书法文化博物馆;木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延寿是革命老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被国家确定为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通河森林资源及林副产品种类丰富;方正是国家级方正银鲫繁育基地、东北亚最大木材集散地、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著名东北旅日侨乡、中国富硒大米之乡;依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风电之都”。
2.国外城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给哈尔滨市的启示
巴黎在东西两侧建立了8个副中心城市,以缓解在人口、交通、土地等多方面的压力。巴黎采用了离心式发展模式,8个副中心脱离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独自发展,建立完善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体系。现在巴黎的副中心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扮演着巴黎与各省际间平衡城市的角色。
伦敦在离中心50公里的半径内建成8个副中心城市。建设副中心城市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集中、住房条件拥挤、工业发展用地紧缺等问题。伦敦采用了组合式发展模式,8个副中心城市为了自身的发展,与周边互补城市进行协作发展,组合发展的区域形成了一个能与原中心城市规模抗衡的新中心。这8个副中心城市对疏散伦敦市内人口的作用并不明显。然而,副中心城市对于截留外来人口、资金、技术流入伦敦市区,分担伦敦的部分功能。
东京采用了融合式发展模式,在发展多中心区的第一阶段将新宿、涩谷、池袋3个建成副中心城市,但是由于副中心城市的高速发展使3个副中心城市失去了其副中心的地位,慢慢的被吸纳到了中心城市中。所以东京开始了第二轮副中心城市建设,将埯玉县的浦和市、大宫市,千叶县的幕张市、千叶市,神奈川县的川崎市、横滨市,再加上茨城县南部的筑波新城建设成为其副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将发展成为以就业和服务为主的副中心,以缓解东京中心的发展压力,并构建出一个多中心的发展格局。
通过以上国际城市的发展经验,不难看出城市多中心发展格局是建设国际化大城市的空间布局首选,因此应尽快构建哈尔滨市多中心发展格局。
3.构建哈尔滨多中心发展格局以及保障措施
3.1构建哈尔滨市多中心发展格局
将哈尔滨市的8区10县(市)用三个同心圆形成三个封闭式的空间,将哈尔滨市8个区围成的空间作为哈尔滨市的中心,将第二个空间内的巴彦、宾县、尚志、五常和双城设为哈尔滨市的副中心。现阶段将木兰、延寿、通河、方正、依兰建设成为哈尔滨市的卫星城市。第三阶段是当副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能被中心城市凝聚成为中心城市一部分的时候,再将木兰、延寿、通河、方正、依兰发展为下一批副中心城市。
城市发展格局范文6
【关键词】西宁,空间格局,发展策略
【 abstract 】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xining, qinghai province tow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By is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three sichuan vectors of landform influence, the "cross" space development pattern.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track, make the space of xining city originally developed the many problem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xining city better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ffort.
【 key words 】 xining, space patter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导言
西宁市地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由于青藏铁路建成通车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铁路中心枢纽。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色的“十字形”城市空间结构。
在快速发展轨道上的西宁市,其空间结构正在由集中蔓延式向突变扩张式转变,城市框架也在快速拉大,城市空间格局形成了集中与分散有机结合,即以现有中心城区为核心,沿河谷向城市组团拓展,形成“大西宁”。然而随着西宁市不断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多空间发展问题,函待解决。
(一)西宁市空间格局现状及问题
(1)总体空间发展格局(空间组织关系)
西宁由于受四面环山,三川汇流的地形地貌影响,西宁市逐步形成了“水城相间,四山夹城,轴线突出、带状路网的‘十字形’”空间结构框架。水城相间:湟水河、北川河、南川河穿城而过,城市以河流交汇为核心城“十字状”发展。并以绿楔自然划分城市组团。四山夹城:四周山体所狭而成的城市发展适宜建设区域。轴线突出:即沿城中湟水河,海河为东西向发展主轴,北川河、南川河为发展辅轴,十字轴线的交汇形成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带状路网:沿河谷形态向四周发展的带状路网形态。
简言之,在长期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一心,两轴的“十字形”空间类型已初具规模。
(2)用地功能类型
西宁市城区主要呈现十字带状组团布局结构模式,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发展轴、五个片区”的城市布局形式。一个中心:十字街商业中心和城西新城中心组成的城市中心。两轴:东西发展主轴、南北发展辅轴。五个片区:城市中心区、东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北川文教区、城南新区和城西工业区。
西宁市经过近年来的空间与功能拓展,已经形成了“内生活、外生产”的空间布局模式。因此而带来了发展问题。由于西宁独特的川道型地理特征,主城的用地只能沿着川道方向扩展,在用地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加之城市对于用地发展的控制不力。西宁的生活服务空间边界已经和城市的工业区边界相接,尤其在城市的西侧,新建的海湖新区与污染较大的西钢工业区隔河相望,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向西推进,城市的生活用地与工业用地将会不可避免的交织于一起。此外,这种二元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相互争夺,不仅会使得产业升级与发展受到空间制约,同时,城市服务和生活空间的拓展也将受到极大的约束。
(4)道路网(空间网络)
特殊的“十字形”空间形态,形成了特殊的空间网络体系。可以看出,沿湟水河的道路网密度较高,沿北川河,南川河的道路网密度较低,东西交通联系较紧密,南北向交通联系较弱。目前西宁市已初步形成“四横十一纵一环”的路网骨架建设。东西向十字交叉为西宁最繁华的核心所在,是通往南北,东西的必经区,也成为了商业聚集地,进而带来了交通量需求的增大,然而由于南北地形高差较大,以及兰新高速、青藏铁路等的交通阻隔的原因,使得该地段南北向交通联系大大受限,也阻碍了该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出,空间网络上东西向轴线的发展更为完善,南北向还有待发展。这样才能带来片区的平衡发展。
(5)绿地景观格局
西宁城区的绿地系统框架是建立在西宁山水格局的大框架下,城市四周山体有景观制高点及眺望点,有由贯穿湟水河南岸城区内的东西向视线通廊及火车站前道路共同形成“T”字形通廊;通过四周山体的景观制高点及眺望点可以俯视西宁市的城市全貌,同时制高点之间还可以形成景观视廊与视线对望,形成西宁市的视线通廊;由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三河共同构建出十字形的滨河景观系统。目前西宁市以及初步形成了山水城和谐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构建,但是城市的很多见缝插针的建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构架。
(二)西宁市空间发展策略
可以看出,由于西宁长期演化形成的“十字形”空间发展格局,使得西宁市的空间,功能,交通,绿化景观都在这样的格局影响下发展与演化。根据其特殊的发展形态及产生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
(1)空间发展格局策略
构建山水城和谐的空间框架。西宁市特有的山、水、城空间格局是西宁城市特色的体现,也是城市生态安全的保证。一直以来,西宁市的建设都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中进行,只是城市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人在城中对这样一种特色山、水环境的体验。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该从各个方面来强化和体现城市的山水特色,构建安全的城市建设环境,构建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相和谐的城市空间框架。
(2)功能布局组织策略
西宁带状发展的城市扩张模式,在城市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会因交通距离过长、规模过大而导致城市用地、交通、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应在西宁城市现有组团式功能布局模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优化与利用其用地,采用集约紧凑的发展模式,适度控制各城市片区的规模。通过积极建设城市组团,疏解主城区密度。通过构建并强化各组团的多功能利用,完善组团公共服务功能,缓解城市“内生活、外生产”的用地矛盾。同时,提升优化西宁“大十字”中心及城西新城中心共同构建的综合中心功能,强化和满足其作为城市主中心的功能,同时通过建设城市组团,打造专业及生活中心,积极拓展城市的服务与生活功能。因此,在未来中心城市,应拉大城市发展框架,在重视城市主中心提升优化,提高其区域服务能力的同时,打造新区专业中心,引导城市人口和功能的疏解,缓解交通压力。
(3)道路交通组织策略
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积极构建均衡的城市道路交通组织,顺应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采用干支成网的带状道路交通组织模式。向外迁移对城市空间影响较大的交通线,理顺交通结构;改变现有以老城区为核心向外放射的交通组织模式,跳出城市“十字型”河谷川道的限制,在城市增加联系性道路,疏解内部交通压力。加强主城区与组团的交通联系,加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西川、南川、北川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和城市形态相匹配的道路网布局模式。
顺应城市川谷型格局、带状组团式的布局模式,通过四级路网——高速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的建设构建综合有序的道路交通组织建设,通过两级的道路网络,来承担城市“通”与“达”的交通功能。
高速路快速路网:有高速公路和快速路构成道路骨架,服务于城市对外交通出行和组团之间的快速,长距离出行。
主干路、次干路路网:通过主干路、次干路来承担相邻组团之间的联系以及组团内部的联系,并为快速路之间的交通集散而服务。
(5)绿地景观格局策略
通过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综合网状的绿地建设,促进绿地均衡合理布局,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周围山体的生态绿化建设,积极构建城市生态绿地格局,充分利用西宁城区的山体、绿地、河流等自然要素,通过城市“十字状”的滨河绿化走廊,串联起来城市的山体绿化、城市绿化、各级的公园绿化和主要的道路绿化。
西宁市在目前的山水格局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绿化景观系统,应进一步完善四面环山,三川汇流,十字形空间发展的格局。强调空间景观的整体性和序列感,通过开敞空间、线性空间、节点空间的有机组合,达到功能和景观的整体协调,形成城市空间的有序化。
1)自然景观:保护城市山体景观背景,保护周边山体,主城和组团之间、产业集聚区与生活用地要保持足够的生态隔离空间;保护城市水体脉络,通过构建城市水体廊道,构建连续的城市步行系统,构建系统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视线通廊体系。
2)人文景观:充分利用城市特色广场、民族街区、历史文化以及等文化要素,构建城市特色风貌建设。挖掘城市现有城市文化特色,构建具有西宁城市特色的城市风貌特征。分析地域内在特征,通过多类型景观要素来凸显城市地方特色。
3)历史遗迹景观:保护城市历史遗迹景观,深入发展其游览价值。
(三)结论与反思
本文是基于一些前辈们的理论而分析,融入我个人的理解而提出的一些见解,还会带来一些片面的看法,只希望在西宁即将迎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时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城市空间发展论 段进
【2】形态完整——城市设计的意义 王富臣
【3】城市形态 凯文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