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1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讲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比中西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能更全面的发展,使我们祖国接班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1][日本]广辞苑(1983年版).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2
论文摘要:中学生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国民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任何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通过比较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可以总结出其中一些合理的方面,为我所用,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日本在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异同,借鉴与吸收其有益经验,对我国中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1]
一、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较
(一)中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法的共同点
1、两国都高度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且针对性强。中日两国都把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作为整个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中日两国教育部门都开设了相关课程;2、采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形成道德教育合力为了实现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两国政府与教育部门都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3、注重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整合化和现代化。所谓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整合化,是指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综合多种教育资源,对其进行道德教育,达到提高其道德水平的目的。
(二)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差异
1、中国侧重于正面教育,日本侧重于文化氛围的营造。在中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正面的、直接的、正规的教育方法。而日本的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侧重文化氛围的营造;2、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方法的相对单一和日本的“三位一体”。中国政府与教育部门在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学校教育。而日本的道德教育是在学校、家庭和地域社会三位一体的联携下进行的;3、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绩效考核以考试为主,而日本的道德教育绩效是多方面考核相结合。
二、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一)中国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
我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为此在中学阶段开始思想政治课程。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中学教育阶段的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中学生初步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学习的理想,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逐步形成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以及诚实正直、自力更生等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强调恪守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念,但也积极的推进民主改革,强化民主教育。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日本把培养学生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强调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国家与社会建设者。
三、中日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一)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教育内容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而更新。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规定,我国中等教育阶段的德育主要内容是:“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开展法制教育,开展青春期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社会公德和劳动技能教育。
(二)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
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强调对政治、经济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关心,病随着时代的变化补充新的内容。日本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重视个性教育,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协作精神,突出群体意识;重视劳动教育,强调道德实践;重视民族传统,善于吸取外来文化;重视人生观教育,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四、日本中学生道德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中学生道德教育的重心要转移到培养实践能力上来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产生作用。这种内化过程,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日本道德教育有重视实践的传统。中国则不太重视实践性,方法陈旧,缺乏创意。因此,我们中学生德育必须讲究方式,注重无形的教育;同时还应注重德育环境建设,使得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发挥出环境的育人功能。
(二)中学生道德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道德状况和道德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合理的道德需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德育内容的内化,使学生的主体精神、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得到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规范的自我建构。
(三)要坚持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继承与创新
我们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要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更新。我们在对中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记性继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批判吸收的原则去对待传统与外来道德资源,及时更新道德教育内容。要使德育内容能够与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收能力相适应,要更贴近现实生活,要更满足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要重视中学生道德教育的渗透性,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要重视教育中学生的渗透教育,日本中学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而是采用讨论方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些做法既抓住了教育时机,又让学生们有了深刻的生活感受,能够加深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与消化,实效性非常显著,如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样难以忘怀。我们要积极借鉴这一方法,增强我国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2 版)[M].安徽人民出版社.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3
当前初中生在政治素养、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为重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促进中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
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不断冲击又互相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年轻的群体,很容易让其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所以,如何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提升其整体素质,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是初中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初中的思想教育一直以传统教育理念为主,把伦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教学收效甚微,呈现出无力的特点。
1、政治素养
对于政治素养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多把爱国与与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作为考核初中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标,从初中生对爱国和社会主义两者的认知,即可了解他们的社会理念。对此,教师可以用“你最喜欢看哪类电视节目”作为问题,进行调查,整体初中生的回答中,只有25%的学生选择新闻节目,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综艺或影视,观看科教类的学生不足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知道,初中生很少关注国家,爱国意识较弱。其二,初中生没有个人信仰。有明确的个人信仰,能够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客观分析问题,树立全局观念,引导着思想的变化。因为初中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事物产生错误的理解,以及自身经验的严重不足,导致思想很容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会保持稳定,很难树立个人信仰。
2、道德素质
初中生道德责任意识较弱。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格,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并把它作为中心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初中生的道德责任感分为三方面,分别是个人、家庭与集体,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负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中的一员,但大部分学生只会关注自身,忽略了对父母的关心,并未认识到自己应该对父母付出,帮助父母。学生道德理念过于社会化。社会发展中人们首先会关注个人利益,然后才会关注社会利益,这点在初中生群体中有明显的体现,即初中生普遍认为担任班级干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很多学生会刻意避开班级干部的选举,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班级利益放在次位。
3、心理素质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有待加强,一部分初中生很难承受较大的压力,不善于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失去忍耐力,适应能力欠缺。而一个人的发展中,心理素质是必需的一环,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如果心理素质较弱,可能会为未来的发展带来阻碍。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
初中生思想教育的完善,需要同时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学校,其二是家庭,其三是社会。
1、学校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直接决定最后的教学结果,从教学效果体现出来。初中教师一直有一个误区,即道德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主,虽然会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很难真正启发学生。其只是用语言把内容教给学生,学生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己的影响,需要学生真正体验,才能真实的体会。所以,初中教师要走出教学的误区,从知识传递变为价值引导,实现学生的道德自律,用道德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亲自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内心的共鸣,学生才能有明确的社会理念与个人信仰,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其次,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递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让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增加校内文化宣传栏的数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放到宣传栏上,营造良好的校内氛围,深化思想教育。同时,学校的品德教育也要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把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即教师除了在课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也要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比如,到了父亲节或母亲节,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帮助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感恩父母,有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
家长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用民主的方式交流,尊重孩子,使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如此,孩子才会真正愿意交流,接受父母给自己的意见。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在家庭民主的氛围中,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利用创建的人文环境,树立正确的理想,对事物有客观、真实的认识,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家庭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引导孩子,因为孩子会不自觉地参照家长的生活方式,这可以使孩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挑战。
3、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交织着多种意识形态,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的管理与建设,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不良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树立以和为贵的社会思想观念,和平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口角与矛盾,用社会文化引导学校文化,优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补充德育教育的内容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不要刻意放大德育教育的内容,或是降低道德标准,这样反而会出现反效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道德教育的力量被削弱,作用不明显。所以,学校新加入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合理性,贴近实际,逐一进行,不要一蹴而就,使德育教育全面落实,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避免其出现盲目的个人崇拜,着眼于生活的细节,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结语
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三方面体现分析,即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心理素质较弱,对此,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同时完善,优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宏霞.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37.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4
关键词:社会转型;大学生;公民道德;道德教育
一、大学生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念多样化,道德取向功利化,缺乏公德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繁荣和发展的同时,它的负面效应也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影响。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接受新思想、新思维,成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对不良思潮的抵御、鉴别能力也相对较弱,容易受不良思潮的侵蚀,因此思想上极易出现“价值真空”,对于普遍认同的公民道德价值观念(如无私奉献、乐于助人、集体主义等社会主导性价值观念)产生怀疑,金钱至上、个人享乐、唯利是图等能够满足眼前众多需求的价值理念自然吸引了他们去信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有些学生一味追求高消费,对父母家人的艰辛毫不体恤;有的存在极端个人主义倾向,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集体活动、公益活动一概不参加,更不愿为同学和班级服务;有的毕业时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是一门心思出国留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回国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2.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个人主义思想较重。
随着改革开放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的自身价值得到高扬。但集体主义价值观仍然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宠儿,大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其价值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大学生们自身也珍视自己的价值,他们重视个人权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认同。以上思想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当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不少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态度,过分夸大个人的价值,对于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不能很好地把握,不少人忽视对社会、集体的义务和责任,讲奉献的少,希望得到的回报多,注重自身太多,关心集体太少。一些同学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关心学校事务,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一些学生注重个人利益,忽视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
3.诚信观念缺失。
诚信是全球化时代和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和交往准则,是为人之本。而在当今一些高校中,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其形式也由过去的夹带、抄袭发展到找“”替考,甚至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作弊等,已成为校园公害;相当部分学生对一些不正之风、不文明行为、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凡此种种,我们不应忽视大学生在成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消极因素,长此下去,必然严重影响未来的人才质量。
4.存在知与行相脱离的严重现象。
通过各种道德教育,大学生对公民道德是了解的,对道德行为中的善恶是非也是明白的。但是他们在实践公民道德方面却并不十分理想,知与行相脱离。一些大学生口头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功利实惠;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意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作为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应当时刻表现出应有的公民道德修养和良好的人格形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应有恰当的社会角色表现。然而,如今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不讲公德、道德修养差的现象,显然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不相称,与人们对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形象期待相去甚远。
二、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
1.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要坚持以德修身,自觉维护社会道德准则,知行统一。
大学生作为代表我们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优秀青年群体,不仅要以一个知识群体承担国家建设的重任,成为社会栋梁,而且要以一个道德高尚的群体成为国民表率,这是历史赋予大学生群体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应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第一,自觉加强自身的公民道德修养。要率先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要求,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与远大的人生奋斗目标,不受各种享乐、拜金、功利、欺骗等不良思想的侵蚀。第二,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人生观、以集体主义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原则、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第三,我们还要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中勇于实践,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机会,深入社区和农村,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紧紧围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素质,抓住知行统一这个关键环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实践中为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2.从高校的角度来看,要建立高校德育综合实施机制。
高校德育必须改变传统德育思路和模式,优化德育系统,在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建设队伍、增加投入和营造氛围等综合德育实施机制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第一,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在思想性、理论性、科学性方面注意的比较多,但在时代性、针对性、现实性、实践性方面结合的很不够。大学生处在开放的现代社会,有个性追求,情感强烈、生动而富有活力,公民道德教育如果还习惯于灌输说教的老一套,就必然不能使我们的道德教育产生预期的效应。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既要坚持在大学生中进行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以及八荣八耻的人生观教育,又要结合当代中国转型期社会的特殊国情以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时代性与现实性。从社会公德教育抓起,从制止校园内不文明的行为抓起,同时教育大学生要用公民道德准则和社会主义耻辱观要求自己,做到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作为起点,逐步向高层次的道德境界迈进。
第二,加强道德规范建设与教育机制创新。除了具备“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一般公民道德外,高校还应制定出适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且大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建设应具有更高的层次,还应包括科学道德、经济道德、生态道德、信息道德等内容。因此,可以在校园里大力宣扬好人好事,树立先进典型,学习先进事迹,杜绝不符合公民道德的行为,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一种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公民道德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建设。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新机制,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结合起来,加强自律性,真正把公民道德的要求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成为他们发自内心的实际行动,并不断在实践中修炼,最后达到一个较高的道德境界。
第三,高校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德育工程,加大学校德育建设投资力度,完善德育监督评估机制。为了保障德育工程的有效完成,各高校应当建立起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有计划地配备相应编制,培养德育课程的专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校所有教师的德育示范作用,注意管理并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们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另外,要完善大学生德育监督评估机制,高校领导要专项负责,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做定期调查并做出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方案实施效果要及时反馈,及时修正,做到信息渠道畅通、信息汇总全面、信息反馈及时,用制度来倡导、规范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和行为习惯,确保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要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社会道德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应该开展德育的多元化教育,推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评制度,从而创造良好的外部引导环境。
第一,应开拓社会、家庭德育资源,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多元化。在当今时代,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环境对高校德育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影响,信息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体以快速而新颖的方式引导大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的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思想,社会及家庭在引导上的失范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校德育的力度,单一化的高校德育模式不再能适应新的社会现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各有侧重、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第二,推进整个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现阶段的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整体配合,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两大着力点上相互协调,整体推进。社会公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在转型期中国社会中,每一个大学生都应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弘扬仁爱精神、提倡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的人道主义观念。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每一个大学生都应奉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培养大学生仁爱的宽广胸怀,增强人际相融性。
第三,建立健全的德育考评制度。完善的德育考评标准可以给大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一个明确的方向,使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阶段的德育考评工作,主要以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思想品质和德能素质为评价指标,这基本上与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相一致。德育考评就是通过对学生德育客观、公正的评价,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把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导向,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把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追求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当然,德育考评的具体标准应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为依据,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学生在学校里、社会上做一个好学生、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冯江平.我国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发展演变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56—58.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青少年道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
随着最近接连发生的学生群殴事件及其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以及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出现的某中学生拍摄脱女生的衣服视频等相关报道,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起起骇人听闻的事件,已经向人们敲醒了警钟,如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偏差,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再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也许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少年”、社会中的“定时炸弹”,以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现在弥补所要付出的代价。笔者在此试图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theory),是用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问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等人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立场出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他认为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包括微系统环境icrosystem)、中间系统esosystem)、外系统(exosye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这四个层次。其中微系统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例如家庭、学校等)中间系统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外系统指“发展的人并没有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例如父母的经济收入或学校的师资对青少年的影响)大系统指“各种较低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这些层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同心圆,前者逐个地包含在后者之中,要受到后者的制约。同时这几层系统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和发展。因此在讨论人类任何一种行为时,都不能不考虑大系统的制约,同时也要考虑各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如何利用生态系统理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一)微系统中最靠近青少年的一层——家庭家庭作为青少年生长和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微系统中最靠近青少年的一层,对其各方面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正如美国着名作家约翰·布雷萧所说:“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下长大,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便与教育方式这一家庭规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家庭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首先,家长应该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自古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就以人格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行为礼仪等方面,到后来则由只重德育向注重德、智、体、美各育共同发展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家长们逐渐看到了对子女进行智力投资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因此将教育资源都偏向了智力投资。
而更为重要的,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道德教育,由于缺乏明显的短期效益,被束之高阁。因此,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首先要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家长要意识到,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端正其行为态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良好的道德素养也是孩子将来踏上成功的人生道路的必由之径。
其次,要端正家长自身行为,创造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家庭氛围。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个受教育环境,其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个体浸没在家庭氛围中,其思想和行为也会受到家庭人员的影响。正如天普大学发展心理学家PatriciaMinuchin在利用家庭系统理论研究儿童发展时所提到的:“个体发展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其他家庭成员的发展和家庭系统的发展变化也影响个体的发展。”家庭中各个成员作为构成家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相互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因此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端正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创造一种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不由自主地形成一种平等、契约、宽容的道德意识。
(二)微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学校作为对青少年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的场所,也是微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系统中其他层面不可取代的优势。但目前产生的各种问题,却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冲击,使学校不得不创新思路,革新方式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首先,学校德育应该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德育的内容本应是以广泛存在的道德为内容,但目前德育研究中大量存在重“育”轻“德”的现象。也就是说只重视传统道德理论的灌输,而缺乏对现代道德理论体系的建设。随着生活方式和社会体系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标尺也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道德教育还是沿袭以往的标准和内容,几十年如一日地强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道德标准,未能做到与时俱进,难免会缺乏可信性及可行性。因此,学校德育应该更新观念,以现代道德观念体系为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
另外,学校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浸入,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时学校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以一种全面看问题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正处于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的活跃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文化建设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由好奇心和兴趣延展的诸多想象。因此创造一种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展开想象;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文化修养。
(三)内层系统的指挥者——社会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外面的一层,也是整个系统的指挥者,社会制约着其它层面系统的内容与方式。同样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因此,加强社会层面的道德建设也是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现代社会道德理论体系建设。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都要受到社会层面的制约。因此在社会层面建设现代道德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其它内层系统的运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转型,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经有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如果再坚持实施下去,不是阻碍社会进步,就是不被人们所接受,所以现代道德体系建设,是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范文6
美国:多种多样的德育途径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除了理论灌输之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渗透教育,实现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
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主张德育与其他学科融合是杜威的教育思想,美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遵循这一原则。将道德教育寓于学校生活和各学科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们十分注重各学科的德育渗透作用。人文和社会学科本身就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美国学校虽然少有专设的道德教育课程,但普遍开设了历史、公民学等有关课程。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传授中,渗透着美国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教育内容,强调美国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和领导作用。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美国现代文明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政治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美国所认可的核心政治观和价值观。此外,美国学校还十分重视自然学科与道德教育的结合。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的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
注重活动式道德教育。在美国通行的德育模式一般是按照“设置场景――引导角色进入――体验――选择”进行的,即通过把教育对象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行选择,其中无不贯穿学生的思考活动。在课堂外,让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体验社会。自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以取得相应的学分,方能毕业。美国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慈善工作服务,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获得服务社会的体验,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隐形教育指采用隐蔽方式传递社会价值观,此概念是美国学者N.V奥渥勒1970年提出的。他认为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因而主张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德育意识。美国十分重视隐形教育的德育意义和价值,形成了系统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1.开办各类学术活动,倡导学校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思维。2.校园文艺及体育活动。美国学校有许多学生文体活动协会和俱乐部以及各类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社会交往以及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自立、自信、开朗的人格品质和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3.全校性活动,即通过校庆、国庆等节日庆典和入学毕业仪式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校爱国的精神。
英国:灵活多变的德育方法
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过去一直包含在宗教教育中。从20世纪70年代起,英国建立了专门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开展道德教育的调查研究工作,研制并推出道德教育的方案。20世纪90年代,英国教育部颁发了《道德教育大纲》,要求学校向学生传授道德价值观,其德育教育方法可谓灵活多变。
通过宗教教育来进行。英国学校开设宗教教育课程,这是由英国法律规定的。1944年的教育法规定:所有郡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将实施宗教教育。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同样也规定:为所有在校注册的学生开设宗教教育课,在“全国统一课程”规定中也指出:宗教教育已经由法律确定下来,因此,必须继续成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基础学科所需的时间之外,将给宗教教育留有时间。英国学校实施宗教教育主要是通过宗教课程和宗教活动。按照宗教课程的协定教学大纲,宗教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和了解圣经的主要内容;耶稣基督的生活和教条;基督教发展史;教会、神职人员的职责;各教派公认的若干信仰要义以及基督教义适应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法等。学校组织的宗教活动主要是在上课日开始时,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礼拜。除了有特殊情况外,规定所有在校生同时参加集体礼拜。
通过道德课来进行。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英国学校中普遍使用了《生命线》系列教科书,通过正式上课来进行道德教育。这门道德课是作为学校的一门选修课,注重于倡导人们体谅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的道德教育宗旨;主张气质修养、行为举止的培养应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力结合起来,创造一个关心人的课堂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观察、体验、学到许多道德准则。
通过其他学科和活动来进行。除了开设宗教课和道德课外,英国的学校也通过其他一些学科和活动来体现其道德价值观念。最通常的是在文学、艺术、历史、健康教育(包括性教育)、为人父母及家庭生活的准备教育等课程中,对学生施以不同的影响。这些课程都以各自的方式,强调掌握一定的观念、技能和知识分支。通过文学艺术课,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欣赏水平,如缺乏这种情感,学生就不会利用许多机会来丰富自己的个人经验。通过历史课,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健康对己对人的重要性以及关于的正确认识。通过为人父母的准备教育和家庭生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那些维持家庭生活,同时又靠家庭生活来维持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做父母的要求和责任。
日本:层次化、系统性的德育内容
日本的现代化成就在亚洲是首屈一指的,其经济发展也名列世界前茅,然而尊荣和富裕却使青少年安于享乐、衍生出种种问题。因此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亲自出马,领导日本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之一就是加强道德情操教育。日本文部省也曾提出,日本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荒废现象,是因为“战后忽视了德育”。针对这种状况,近年来,日本下决心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二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
日本在1989年修改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确定了不同的道德教育重点;从关于自身,关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重新调整了道德教育的内容,并将其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如把小学分为低、中、高三个发展阶段,对每个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初中的道德教育内容由旧教学大纲规定的几个项目增加到22个项目),在小学及初中各年级反复循环,由浅入深,形成渐进的过程。其中,规定“小学低年级学生须多接触身边的自然事物,善意接近动植物”及有“爱惜生命的心性”;2-4年级学生需要“认识生命之尊贵,爱护有生命的东西”;要直爽、明朗、坚强地过日子;5-6年级学生要“认清自然界的伟大,保护自然、环境”及认清生命的贵重、尊重你我的生命。
新加坡:东西融合的德育特色
新加坡自1965年8月独立以来,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史,迅速崛起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工业化城市岛国。由于它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面对多元的文化,新加坡政府既没有采用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也没有盲目地兼收并蓄,而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吸纳东西文化之精华“为我所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也带有东西融合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