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文1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结合;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01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重要性

在新时期,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进程是促进中国特色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主导计划经济,并进行宏观调控,而市场经济中以消费者为指导。如果国家经济运行中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则会出现经济疲软的局面,市场经济发展迷失方向,最终导致经济的滞后和随意,美国经济危机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如果缺少消费者的指导,完全由政府负责,权利过于集中,也会出现市场疲软、企业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了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的探析

(一)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目标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系中,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杂乱无章的局面,进而实现计划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其主要经济目标。然而大量实践活动表明,传统计划经济没有考虑到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灵活性,为此,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目标,即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变革市场和市场经济方式,这不仅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经济主动性,还获得了理想的效果。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中借鉴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相关理论,导致在具体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一些问题凸显。十会议后,我国强调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经济提高经济积极性,进而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科学性

国际经济强调经济的整体性,而国内经济注重经济的和谐性与合理性。单纯的市场经济中缺少对经济从整体层面上的掌控,十分容易出现整体经济崩溃的湖面。而单纯的计划经济中市场主观能动性不足,制约了经济的稳步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大量的实践活动表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不仅能够让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还能促进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运行体系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单纯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存在较多的负面性,有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的具体需求,我国应进一步控制经济的负面影响,借助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优点,增强我国经济抵抗风险的能力。旨在通过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弥补这两者的缺陷,创新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亮点

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可知,这两者经济运行体制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体系内部。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经济体系。充分利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中的优点,并将此二者有机结合,进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需求。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具有宏观调控能力,可有效消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隐患或者降低危害,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社会意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我国经济的独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求,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分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可知,这两者有着各自的优缺点。为构建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合理应用这两种经济体制,取长补短,在计划经济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以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为核心,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并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经济建设需求,加快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然而在该运行体制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2.在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核心,紧密结合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态势,以此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

3.增加计划经济的科学性,不断规范、优化经济管理条例,推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进程,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四、结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为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需求,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选择性地应用了计划经济,为促进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应更新经济决策部门的思想观念,加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依据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走向来明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合理应用计划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其激励作用,进而促进我国中国特色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芬.浅析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的运行机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282.

[2]胡留洲.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文献综述[J].中国商贸,2012(21):254-255.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文2

内容摘要:综观世界各大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城市群的合作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建设和支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凸显。本文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立法经验,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合作发展法制化的构想。

关键词:城市群 经济合作 法制化

我国城市群经济合作法制化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十七大报告及“十一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指出:要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2008年国务院先后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长三角指导意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表明欲将上述两个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国家政策已指明城市群的发展方向,但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具体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需要多层面的合作与协调。《长三角指导意见》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的文末均指出要完善城市群的合作机制,却并未提出具体的完善措施。因此,如何完善合作机制,保障城市群经济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城市群经济合作的相关制度,实践中长三角和珠三角虽已形成了自己的合作机制,但均为城市自发“倡导”或称“联谊”的磋商模式,这种非正式的合作模式缺乏必要的约束力,往往因城市个体利益导致磋商无果或事后无效,从而损害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利益,无法达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高要求。

城市群的建设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需要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在我国现今的行政区划模式中,城市首先是省(直辖市)的组成单位,然后才是城市群中的成员,一种是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一种是平等的合作关系,两种身份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况下必然优先满足前者。这就阻碍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经济的自由交流。要实现各方利益的均衡发展,必须建立相对稳定和强有力的合作制度,只有法律的稳定性和强制性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须尽快将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合作发展政策通过立法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强制执行。

国外城市群经济合作法制化的经验

综观世界各大城市群发展的经验,城市群的合作发展离不开法律的建设和支持。各国城市群协调发展法制在立法结构上主要由纵向调控法律制度、横向合作法律制度和特别区域促进法律制度三部分构成;立法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群开发建设、合作组织、产业政策、公共服务制度等方面。具体而言,以下几个方面可供我国借鉴:

其一,世界级城市群所在国家大都制定了区域合作发展方面的基本法。这种基本法又分为两种立法模式。一是制定综合的国土开发法,在其中规定城市群合作发展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如日本的《国土综合开发法》、法国的《领土整治与开发指导法》、英国的《城乡规划法》等。二是制定专门的城市群合作发展法,如美国的《示范城市和大都市发展法》、德国的《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国土综合开发法》的基础上,2003年又实施了一部《构造改革特别区域法》,也是专门的城市群合作发展法,可见两种立法模式在日本并存。在这些基本法中一般均对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基本任务、组织、管理进行界定,作为编制城市群建设和发展规划的依据,并在实施中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其二,一些世界级城市群所在的国家或地区还制定了某个特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专门法律。这些特定区域有些是经济发达的城市群,有些是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如日本的《首都圈整治法》,英国的《新城法》、《内城法》等。这类法律往往是城市群经济合作发展最重要的制度保障,规定了城市群合作发展的各项制度,内容广泛而具体,是城市群协调发展最直接的法律依据。

其三,很多国家都建立了专门的城市群经济合作组织。如法国的巴黎城市群建立了“地区整顿委员会”,英国的伦敦城市群则创建了“大伦敦管理局”,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也成立了“五湖联盟”等。这些机构都是依法设立的专门性独立机构,就城市群内部的开发建设、产业竞争、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重大合作问题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各方实现共赢,促进城市群整体经济的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合作法制化构想

首先,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法律虽然我国已制定《国土管理法》和《城乡规划法》等国土开发建设方面的基本法,但在这些法律中没有体现区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任务、组织、管理等基本制度,应尽快修改补充。在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的“区域(或城市群)协调发展法”,将更加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文3

关键词:物流企业 供应链 市场化 整合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238-02

一、引言

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物流产业的支撑,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离不开该地区物流业。物流扩大了城市和周边区域的联系,使城市起到了辐射作用,城市的发展带动了物流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互补、互动。同时物流是社会生产运动的桥梁,是建设和商品生产的物资保证前提,在国民经济中起支撑作用,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利润源泉。同时,物流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重要纽带,是商品交易的重要环节。一体化、市场化的今天需要物流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物流企业凭借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社会既有物流资源,进行产业升级,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过程叫作市场化整合。这样的市场化整合不仅符合物流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还顺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因此,物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高的一剂良方就是物流市场化整合,它担负着物流一体化构建和发展的“灵魂”作用。

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各个环节能够有序衔接,组织结构能够得到深化改革,区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除此之外,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实施推进对于以点带面的城市综合能力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现代物流系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提升该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强化城市联系,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布局。现代物流的发展成为影响地区供应链体系之间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不容忽视的方面。

1.有利于发挥区域协调性。这样不但能充分优化各种资源,不重复作业,节约有限的资源,而且能充分利用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在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上合理组织区域物流。

2.有利于提高生产力。社会在不断进步,生产力也从未停止向前发展。专业化分工,更能提高生产的专业性,带动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一体化物流要求经营者专心从事自己主营业务能够精益求精,能以更好的产品或是服务提供给客户,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在北美、巴黎、纽约、伦敦、东京这世界五大都市圈,还有其他经济发达的国家(区域),这些地方都是很看重区域物流协同性发展的。区域物流的协同性占据很大的比重,无论是区域自身的发展建设还是物流,即便你仅仅想改善投资环境,这个因素都不应当被忽视。

4.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物流企业在运用传统的物流作业方式时,没有规模经济,再加上高成本,低利用率的人力资源,使得企业都是以自营物流为主。然而区域物流协同的出现打破了原来固有的局面,物流企业能够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运作方式,提高各种经济效益。

三、物流企业的市场化整合

从一种角度来看,整合才能促进由于差异化导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提高。换一种角度看,整合的实质就是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化经济效益而对地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几乎都能看到区域物流的影子,不言而喻,资源重新整合的意义深远。

1.基于供应链理念的整合。企业迫于逐步深入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不断加剧的竞争,不得不抱团以改变孤军奋战不能应对物流发展的局面。供应链研究的深化推动了企业间的协同,企业就供应链理念而展开相互之间的合作,为物流企业的整合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物流系统流程的改造得到更多企业的关注,以及企业对自营物流的不断深入整合是一方面,各个企业扬长避短则是另一方面。(1)工商企业自营物流整合。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对自己经营的物流采用供应链整合的方法,即便是跨地区的企业也是如此。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还保留着物流设备,开展物流业务,随着市场的扩大,企业也逐渐将更多的目光投入到企业物流系统的改造当中。有的企业已经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方法对自身的物流系统改造,并且提高了竞争力。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以大型,垄断型或是商业连锁企业为主。总而言之,各种各样的物流形式繁荣了物流行业。(2)建立物流联盟。企业之间除了竞争以外,有时还有合作,他们采取各种形式成为利益共享的组织。一旦组织联盟的关系确立下来,各个成员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在组织当中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做法不但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的为客户提供了服务,从某种程度来讲,对于企业自身长远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粘住了不少客户群。这样的组合通常没有固定的模式,它的形成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是为获取自身获取不到或是难以达到的利益而互换各自的优势资源。这样的联盟一旦建立,就会持续一段时间,本着互利共赢的目标,在逐渐的磨合与交互式沟通发展当中,形成一种双方或是多方靠自身都无法达到的效益。成员越多,资源也就越多,从而为高效的整合做了最直接的铺垫。从这个层面来讲,物流联盟的建立对市场的意义还是相当大的,它对资源的流动以及打破格局的重新排列组合,对于推动区域物流水平的发展,从整体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基于规模经济的优化重组。企业供应链的竞争是市场白热化竞争的直接体现。对于物流行业来讲,各个企业之间的优化重组是资源合理高效实用的前提。物流企业需要通过对自身的深入剖析改革走规模化的道路。优化重组的方式多种多样,总体可归纳为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纵向整合是指物流企业对实体设施的成本削减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而横向整合则多是指物流企业对比其小的同行或是相似的企业的兼并和联合。

DHL,Masers等等国际物流巨头进入中国,使得本就竞争激烈的物流行业更是进入到了空前的白炽化状态。优化重组的作用此时更加凸显了。苏州高新区物流中心和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之间的资源整合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单靠自身的能力,两家市场占有率都比较低,达不到理想的目标。然而通过整合,两家的效率比原来从质上都有了飞跃。

物流企业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可以采用资本化的重组,还可以采用兼并联合的方式。兼并联合这种方式体现在操作和管理。对于操作,包含高效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自身的主营业务。例如,用新兴的成本低的技术代替落后的成本高的技术。又譬如在运输方面,制定最经济的路线。对于管理,精简机构的高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譬如不设职能重复的部门。

3.基于信息平台的虚拟整合。虚拟平台的整合,特别是港口,物流园区等物流产业相对集中的企业之间的整合在信息平台的虚拟整合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虚拟整合是对工商企业需求信息的输入和物流企业需求信息的输出通过信息平台中间组织进行信息的提炼,归纳和共享,在信息平台的调配下,形成一个能够把握住市场战机的利益整体。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自身资源不足而丧失获利的机会。

物流平台的中转可以由码头、园区等聚集型的物流平台来充当外,还可由综合型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来充当。物流园区或者诸如此类的企业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不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挥出了规模经济效应,而且对于各自的隐形知识交流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得知识能够转化为财富。至于综合型物流企业,通常是为了完成某个时间段的物流项目而通过协商借助彼此的资源从而建立起来的虚拟组织,它既可以优势互补又能够风险共担,是非常适合大型物流项目高效完成的有效组织形式。

四、结论

1.基于供应链理念的物流企业整合,是按照现代流通规律,特别是按照现代物流技术和理念对现有物流系统及物流经营方式的转换。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使跨区域的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合作伙伴关系,真正成为以供应链为纽带的群体企业。

2.不论是同地或是异地物流企业的规模扩张和网络拓展,或是其它形式的优化重组都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规模化的产业。

3.虚拟物流企业是整合众多中小物流企业而形成的多企业物流联合组织,其组织成员突破了地域、行业、部门的局限性。在具体运作上,中小物流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相互协作,为用户提供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一站式”物流服务。以物流园区、港口等物流产业集聚区为信息平台的虚拟整合,为物流园区扮演一种信息中介的角色,主要依托其计算机网络资源,搭建一个虚拟物流交易的信息平台,为物流服务需求商提供供应链解决方案,通过信息平台的处理,由其物流服务供应商使得该方案得以具体实施。

参考文献:

1.华蕊.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J].物流科技,2004(9)

2.澎文湛.物流企业资源整合方式的比较与选择[J].理论学习(山东),2006(12)

3.绎明宇,张铎.一体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中国物资流通,2000(6)

4.苑久富.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联动发展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06(7)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文4

同志们:

刚才,国务院吴仪副总理以及李川副省长都做了重要讲话,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进行了总结和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按照国务院及省政府的要求,围绕服务和保障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继续做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意义。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对海内外客商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我市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00年,全市整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打击商业欺诈和贿赂、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等四项重点整治的基础上,继续抓好非法行医、安全生产、农资市场、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十五项专项整治工作,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改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整规工作的形势和任务依然较为严峻:一是市场经济秩序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食品安全、假冒伪劣商品、骗赌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热点问题,安全生产还存在着不少隐患,假烟制售、走私贩私等仍然较为严重;二是市场机制还不够健全,法制和监管体制还不完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尚未解决;三是违反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断出现,而且花样不断翻新,手法更为隐蔽,加大了整规工作的难度。为此,我们要站在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整规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加大整规工作力度。

二、突出重点、以点带面,不断增强整规工作的成效。一要继续加强重点专项整治,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打击商业欺诈、传销,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走私贩私、骗赌等各项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相关牵头部门要作出具体部署和安排,这是建设对人民负责、使人民满意政府的具体体现,各级政府务必抓好落实。二要注重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整规工作水平。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坚决杜绝对涉嫌犯罪案件该移送不移送、以罚代刑的现象,切实防止和纠正打击不力的问题。三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多渠道开展整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宣传整规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好典型、好做法、好效果,适时曝光一批典型案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营造良好的整规舆论氛围。

三、常抓不懈,积极探索整规工作的长效机制。坚持整顿与规范并重,打击与建设并举,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规范和建设上来,建立长效机制。一要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要规范政府行为。各级政府要注重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部门之间既要明确职责分工,也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减少行政性审批。二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抓好信用征信、评估、担保、调查、咨询等服务机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三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执法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实效。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文5

摘 要 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以财务预算为前提,以资金管理和财产管理为重点,实现现有资产效益的最大化,保证医疗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医院事业的重要保证。文章分析了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完善医院财务管理的的相应改进措施及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优化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与稳定。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医疗体制改革尚不完善,在医院补偿机制还不完全到位的情况下,现有的医院财务管理暴露出许多不足。医院财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需要,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增强医院综合实力,推进医院健康发展,是医院财务管理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一)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方法保守

目前,多数医院的财务管理观念陈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医院财务部门的财务工作仅侧重于日常的会计核算、记账和报账等基础会计工作,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有些医院的财务管理,只重视资金的管理,而忽视了实物的管理,导致医院财务账目混乱、账实不符等情况。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取向模糊,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资金的有效周转是实现医院整体目标的一个有效手段,由于当前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专业的财务监管,导致各项资金流动分散,造成医院财务管理混乱。

(二)医院财务管理的开支预算管理不够完善

医院预算管理是医院对医院管理水平的现状、资金使用状态,根据其阶段的管理目标建立相关的考核指标。随着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各类单位的实行,实施预算管理的医院也相应的暴露出了一定的缺点。目前多数医院的预算管理不规范、不科学。首先是医院领导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对于医院预算管理的宣传不够,其他预算职能部门员工还存在传统的观念,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造成医院的预算执行力度不够。其次,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的考证与沟通,编制随意性强,预算编制不规范、不科学,资金运营效率较低,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三)缺乏风险意识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目前医院的资金补偿 90%靠医疗服务收入和药品进销差价两种来源,如果医院长期经营管理不善,收不抵支,就会出现被兼并及淘汰的可能,医院的生存就危在旦夕。有的医院投资存在盲目性,医院采购部门未曾分析设备的服务需求和医院的实际资金支付能力以及设备的投资回报率,就盲目购进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造成医院资金的浪费。

(四)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当前医院的财务管理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的趋势,思想观念比较陈旧,一直停滞不前,对于自身的职责和任务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业务能力不强,工作效率低。现在许多的医院都是招聘一些非专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这些人只是懂得一些最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而对于像如何对财务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难以理解。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财务管理,完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实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健全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能使医院的各种经济行为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实现规范化管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医院财务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就需要医院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重新修订和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了保证医院正常运行,医院还要把有限资金进行合理分配、使用,应实行财务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资金,严格用款计划。同时要强化内部审计制度,切实加强内部考核、监督、制约机制,将内部审计人员从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建立独立内部审计机构或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人员,并直接对院委会负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培训

医院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的经营效益,影响到医院的长远发展。因此,医院应设立专门的财务机构,把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纳入医院人才的宏观培养计划,按照国家的规定配备专职人员,建立一支长期稳定的、业务技能过硬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通过专业培训、在职交流、考察进修等方式多措并举抓培养,提高医院财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科学合理的对医院的经济进行有效的管控,真实的反应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开支,使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需要。

(三)加强收入支出和财产物资的管理

医院的财务费用不仅仅是在医院建设体系上花费大量的资金,在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上,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这时就需要财务管理拥有有效的策略。医院的流动资产包括了货币资金、应收款项、预付款项、存货等等,财务管理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的规定,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的管理体系和药品、材料的管理制度。

三、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服务机构的多元化等一系列情况的发生,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院面临严峻的考验。而医院财务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医院发展水平,如何加强财务管理,促进医院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所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医院通过努力提高现有经济资源的管理使用效益。加大成本核算的力度,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成本责任,以实现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范文6

本文旨在通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人工成本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管理措施,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企业人工成本的基本含义及职能

企业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直接和间接人工费用的总和,它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费用。它反映的是企业补偿现有劳动的一般消耗和特殊消耗,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等因素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企业按照国家法规为职工支付的各种社会保险所发生的费用,一般来说,企业人工成本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

一是分配功能。劳动者的工资报酬是人工成本的主要部分,是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形式,是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手段。

二是激励功能。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工资、奖金分配差距和住房等福利差距,可以调动和激发职工的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具有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工资等福利待遇的高低,可以实现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而实现不同素质劳动力的合理利用。

四是社会保障功能。企业对职工所支付的劳动保险费、医疗保健费、养老保险费、住房费等,对职工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

人工成本统计的重要性

1.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通过对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利于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主要支出方向,并且可以及时有效地监督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支出,不断改善成本费用的支出结构,从而更加合理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能力。

2.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加强劳动力管理,有效控制使用各种劳动用工数量,减少和压缩临时用工和计划外用工,不断改善劳动者的技术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3.统计核算人工成本有利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情况,并据此作出科学的分析、判断和宏观的战略决策,促进企业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努力改善和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前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更好地分析和发现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以胜利油田某公司2001-2002年人工成本数据为例。

2001年人工成本总额为:4658.2万元,其中工资总额占85.5%,社会保险费用占9%,职工福利费用占7.5%,职工教育经费占1.3%,劳动保护费占3.8%,职工住房费占1.6%,其他人工成本占1.4%。

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为4995.9万元,其中工资总额占7O%,社会保险费用占13.1%,职工福利费用占10.7%,职工教育经费占1.1%,劳动保护费占38%,其他人工成本占1.3%。

2002年该公司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成本费用总额和人工成本总额分别是2001年的97.66%、139.49%、117.40%、120.53%、115.36%、107.25%和99.44%。

通过分析发现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虽然比2001年增加了7.25%,但由于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降低幅度远大于职工工资总额的降低幅度,使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提高了39.49%、17.40%、20.53%;同时,2002年人工成本总额所占当年企业增加值、产品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与2001年相比都分别降低了15.11%,1.88%和1.56%。该公司2002年比2001年的企业增加值增加2801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增加37136万元,利税增加6519万元。

通过对人工成本情况的比较分析,该公司在企业人工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自觉管理控制人工成本的意识不够强。对有效地管理控制人工成本的宣传,研究不够,在生产经营,劳动工资管理过程中,多数职工对人工成本的概念比较模糊,作为劳资、财务部门和基层领导来说,也缺乏研究,控制和管理人工成本的自觉性。

二是职工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加大了人工成本支出。职工人数增长比较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减员人数少,新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的数量比较大。此外自2000年起该公司其他用工也明显增长,主体单位农民合同工增加了200多人,同时为解决职工子女就业问题,又招收了185名岗位合同工。由于职工和其他用工数量增长过快,加大了人工成本的支出。

三是人工成本费用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不够规范。由于人工成本构成项目多,企业财务报表上不能一目了然地反映出人工成本的多少,存在着由于资金来源不同,而多渠道支出,在统计中有遗漏或重复统计等问题,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给人工成本的分析带来了较大困难。

强化企业人工成本管理的途径

1.要提高企业对人工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认识。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确保资产增值,企业人工成本必须受资产增值的约束。企业人工成本的支出,既要保证工资水平在劳动力市场上有竞争力,又要保证产品在商品市场上有价格的竞争力。因此,要加强对企业人工成本的宣传,使企业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增强控制人工成本的意识,充分认识统计核算人工成本的重要性。要把人工成本作为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总费用,进行严格的统计核算和分析比较,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的增长才有保障。

2.确定正确的人工成本控制目标。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控制人工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和提高企业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人工成本与企业利润虽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制约关系,但都来自新增值。企业的增值是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其中包含着人工成本的利润,单纯从利润目标出发而降低职工利益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只有高效率的劳动才能创造低成本、高利润目标出发而降低职工利益的行为必然得不偿失。只有高效率的劳动才能创造低成本、高利润率和劳动者的高收入,而高效率的劳动取决于劳动者的劳动素质和劳动积极性,取决于对

劳动者的投入。因此,人工成本既是与利润来自于“新增价值”这个同一的源泉,又是能够保持同方向变化的成本支付项目,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管理和调控,并不意味降低职工收入来增加利润,而是要控制总费用的结构,在增加值的经营方面下功夫,把企业利润和职工收入协调起来。所以,控制企业人工成本目标应该是职工收入与利润的同步增长。

3.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在节约使用劳动力上降成本求效益

根据成本各管理的目标和生产需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节约使用劳动力,用尽可能少的人力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这是劳资部门加强成本管理、降低费用支出的重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一是要按定员定额组织生产。各个部门、车间(科室)、班组,都要做到用人不超定员,劳动要有工时定额,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岗位责任,不断提高劳动工时利用率和工作效率。二是要坚持做到用人有标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摸清劳动力现状和使用情况,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并加以合理的调剂使用,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应有作用,逐步做到严格按标准配备合格的人员,保持职工队伍精干、高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推行系统化、标准化操作系统,不断改善劳动组织。通过改造,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标准化的系统操作,最大限度地使劳动组织和科学技术进步相适应。充分利用工时,避免浪费人力,为合理节约使用人力,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条件。

3.建立科学统一的人工成本统计制度。目前,人工成本的统计还未纳入统计体系,也没有统一规范的统计报告制度,实行人工成本统计的仅仅是少数企业,统计的数据缺乏可比性。国家统计局和各行业主管机关、各地方政府,应尽快将人工成本的统计纳入到统计体系中,作为劳动工资统计的一项内容,反映在劳动工资统计年报中,每年与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同时填报。人工成本的统计应以财务核算年度作为人工成本统计年度,以财务及其他专业的统计核算数据业为依据,由劳动工资统计部门单独进行统计,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人工成本的统计结果应与财务核算和其他专业统计核算的结果保持一致。国家统计局和各行业的主管机关、各地方政府,应将企业人工成本的统计结果,作为劳动工资统计公报的内容向社会定期公布,便于企业在国内外企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4.提高各级领导和劳资、财务部门对加强人工成本研究和管理的认识。要把人工成本作为劳动力要素投入的总费用,进行严格核算,尽可能地使人工成本的投入得到高产出。把人工成本同生产成本一样纳入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定期研究分配,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控制。

5.逐步规范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工作。明确人工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核算及其他专业的关系,逐步统一统计口径的方法,提高人工成本分析的准确性、可比性。通过对人工成本的统计、核算,了解企业的产品成本和人工成本主要支出方向,及时有效地监督、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费用支出,改善费用的支出结构,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6.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单位时间的人工成本大大高于我国企业的水平,其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社会财富也远远高于我国企业的水平,其中很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科技水平高,产品和劳务中科技的含量多,劳动生产率高。所以,提高装备的科技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是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的关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