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1

【关键词】 风险因素;管理;急诊科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期待也随之增高[1 2]。尤其是社区基层医院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与人们群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加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3 4]。风险因素管理是最近几年护理工作中较为新颖的概念,我院将其引入急诊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并且分析和观察其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20岁-60岁,平均年龄35.6±10.6岁,急诊原发病:急性心肌梗死24例,心衰16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依据是否实施风险因素管理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30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特点、急诊原发病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P>0.05,提示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管理方法 对照组 根据急诊科收治患者临床特点,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风险因素管理:(1)风险因素管理评估:由急诊科资深护理工作人员共同讨论对急诊科一些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相应的风险因素管理方法。(2)组织医护人员参加院感办组织的感染控制学术讲座,结合科室的具体情况,进行感染性疾病的消毒和隔离操作技术的培训和现场演练,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1)风险因素认知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据患者对急诊科常见的物理化学风险、微生物风险、暴力性风险、心理风险等情况的认知程度进行评价;(2)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如化

1.3.2 观察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患者对护理工作综合满意度、护患纠纷投诉率、急诊科护理质控评分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的比较(如表1)

2.2 两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的比较(如表2)

3 讨论

风险因素管理是指对患者、护理人员、探访者可能伤害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评估,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的过程。急诊科是一个专科性较强的科室,其常涉及急重患者,患流量大,各种情况较为复杂。由于患者病情急、进展快,护理人员常会接触到携带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因急诊科收治患者紧急,一些患者病史询问不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急救工作,可能增加护理人员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危险性。急诊科常用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其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另外急诊科常会收治一些患者,由于患者及家属的焦虑心理和个人饮酒等素质不同,可能对医护人员出现肢体语言过当,恶语伤人、动手打人等情况。此时应加强护理人员业务工作培训,减少职业暴露,坚持以预防为主要的方针。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遵循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沟通的原则做好急诊护理工作。本研究通过常规护理+风险因素管理的观察组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对风险因素认知度和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风险因素管理实施效果评价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有效的风险因素管理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有效的提高了临床工作质量。综上所述,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贾晓凤,刘恩君,闰晶,等,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0,22(2):387-389.

[2] 梅申聪,徐玉芬,孔晓霞,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79-81.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2

关键词:循环护理;急诊外伤;应用观察

循证护理是将患者的实际需要、科学的护理知识和临床知识与经验三者相结合,严谨、明智、准确地制定出临床护理方案的过程,其中患者的愿望和需要是循证护理的出发点,而找到最佳的、准确的临床证据是制定科学的临床护理方案的关键[1]。急诊科每天都接纳大量外伤患者,往往伤势比较严重。为此,我院对急诊科的外伤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开展护理,获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急诊科收治的外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男65例,女35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4.13±10.24)岁;其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5例,锐气伤36例,高空坠落伤员19例。急诊外伤类型:颅脑损伤39例,胸部外伤31例,腹部外伤员21例,四肢骨折伤9例。患者的文化程度:初中、中专者37例,高中、大专者32源例,本科及以上31例,职业类别:文职人员25例,工人43例,农民14例,服务人员18例。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60例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两组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采用急诊科常规护理。干预组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模式。

1.2.1针对急诊科患者及家属与护理人员常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根据护理人员多年经验,对普外科患者常见的护理问题进行整理。①入院须知了解不足:一些患者及家属在进入医院诊治过程中,由于对入院须知了解不足,从而对护理人员工作有误会;②感染:急诊科外伤患者常由于外伤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③出血:急诊外伤手术患者机体创伤较大,对于血管创伤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也是急诊科一种常见问题;④疼痛:患者因上述手术和创伤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不仅影响日常生活质量,同时严重者影响睡眠,不利于临床护理;⑤不良心理情绪。

1.2.2循证支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期刊、数据库,为提高护理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2.3相应护理干预 ①入院须知:患者入院后及时向其介绍医院环境,同时做到患者病房舒适整洁、通风良好,给患者宾至如归的感觉;②感染:遵医嘱实施抗生素消炎,同时加强对患者巡视,及时对患者感染情况进行观察,采取相应处理措施;③疼痛:患者入住病房后,除了常规护理之外,增加护患沟通与交流,向患者耐心讲解普外科疾病的知识,尤其手术前后的准备工作;④心理护理:普外科患者入院后很多因担心疾病对日常生活、美观及社会认可度的担忧,出现紧张、忧郁、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绪,针对患者上述情绪变化,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1.3观察指标 参照NRS痛程度疼痛评分标准,0级:无痛;Ⅰ级: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Ⅱ级: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但应给予临床处置;Ⅲ级: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剧烈或难忍。并观察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投诉率、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对比 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对比 两组患者对护理人员投诉率、护理人员差错发生率、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发展,临床护理质量的重要性也在不断体现[2-3]。循证护理作为一门较新颖的护理模式逐渐引起了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循证护理核心思想是根据现有研究结果及医院临床实际情况作为制定护理决策的理论依据,同时随时随地不断有效更新新的证据。

急诊科是患者流量较大、人员进出较多的科室,往往外伤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失衡,情绪不稳定,焦虑暴躁,可能因病情的恶化或发展,迁怒于护理人员。本研究通过将循证护理应用于急诊外伤患者,首先通过总结多年急诊科护患纠纷或护理差错的发生情况,积累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通过列举和分类的方法将急诊外伤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入院须知了解不详细,除了在入院过程中可能与护理人员发生误会或冲突外,还可能在接受检查、办理住院手续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摩擦,增加了护患纠纷。患者入院开始主动询问患者疑难问题,耐心讲解住院后相关流程,避免患者及家属因住院手续不完备,造成的办理" 繁琐"过程。保持急诊室整洁、干净,尽可能减少患者感染的几率。患者护理前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临床护理,同时疾病常会使患者舒适度改变、睡眠方式紊乱甚至影响一些日常交流,产生烦躁不安、易怒不良情绪,影响护患沟通。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急诊外伤患者中应用可以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覃梅梅,梁飞龄,许春荣.循证护理在手术室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4):1009-1010.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3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6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66-02急诊是医院救治患者的第一线,患者病情一般较为危重[1]。因此,为了防止医患之间的各种护理纠纷,降低护理时存在的风险,总结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73例患者,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到急诊护理中,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总结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73例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分成观察组37例患者和对照组36例患者。男性患者为41例,年龄为17.9-64.2岁,平均年龄为(37.23±4.04)岁;女性患者为32例,年龄为18.5-67.8岁,平均年龄为(38.51±6.13)岁。73例患者中心血管疾病患者为27例、中毒昏迷患者为16例、外伤疾患者为12例、妊娠期并发症患者为18例。所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急诊科治疗标准,就诊原因、性别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行基本常规护理,来院后对不同病症的患者及时进行急救护理,配合医师进行后续救治。观察组患者从加强护理风险意识、强化专业技能、完善急诊细节护理等方面,实行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干预方法如下。

1.2.1加强护理风险意识存在部分护理人员对风险急救意识比较缺乏,不能准确预测护理中风险发生几率,懒散的态度,不能在急诊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而急诊科的疾病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与团队合作等各方面进行着考验。缺乏经验的护理人员很难在急诊科这样嘈杂环境中保持头脑冷静,更增加护理风险的产生。因此,应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的培养,明确自己护理工作的法律义务与责任。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指导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探讨会,增进学术交流,增加护理风险意识。

1.2.2强化专业技能急救科内医疗器具较为繁多,护理人员对这些器械不能很好的掌握,在急救时耽误对患者的抢救时间,增加护理风险。因此,应定期组织技能培训和考核,有条件时可对急救场景进行模拟训练,培养护理人员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进行培训,保持心胸豁达,尽量去理解和尊重患者。通过强化专业技能查找出工作时应注意的事项与比较薄弱的方面,增加患者满意率,降低护理风险。稳定患者情绪后,做好病情的讲解工作,在护理中避免出现神色慌张的表情。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增加护理的依从性。

1.2.3细节护理将急诊护理从细节方面进行管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与人文关怀,是提高患者满意率,减少护理风险的关键。在急诊大厅内设置专门的引导人员,对独自前来就诊的老年或病情较重的患者,给予挂号、化验等各方面的协助,一直陪伴到住院,以免患者在就诊期间出现意外情况。将主动、贴心服务的理念贯彻到全程护理中,运用熟练的护理技能和心理辅导,最大程度上安抚患者及其家属不安紧张的情绪。

1.2.4规范患者资料在急诊科医疗护理的资料是记录患者病情和具体护理措施的重要文件,承担着法律的责任。为医师的抢救工作提供确切依据,所以护理人员应及时准确的将患者就诊时间,病情变化,具体护理方法等进行记录。避免因记录出错导致的医疗纠纷。

1.3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急救中的完整率、护理满意程度、护理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4

[关键词]无缝隙导向型模式;急危重症;急诊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7)04-148-04

医院急诊科属于重点科室之一。针对医院急诊科而言,其医疗服务供给需求量大、急危重症接诊量多、护理服务内容涉及多学科交叉,同时还具有极高的护理安全风险。该科室所关注的重点对象为急危重症患者,在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将历经分诊、抢救、住院观察、监护等多个环节,将涉及到较多的纠正区域以及部门。一旦中间的交接不完善或者交接过程中存在问题,则会对患者的持续性治疗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现实条件下,十分需要安全高效的护理模式,以有效为患者提供安全与质量并重的急诊就诊环境。无缝隙管理属于一种高效的现代化新型管理模式,目前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保障护理服务完整性以及连续性的重要基础,应用该方式实施护理,可以确保更高的安全性。我院积极开展该项研究,探索分析无缝隙导向型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护理模式的构建及其应用效果,取得了有价值的经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纳入对象均为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1月期间急诊科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共计900例。男500例、女400例;年龄(46.3±15.4)岁;在具体疾病类型中,含脑血管系统120例、呼吸系统260例、创伤80例、心血管系统210例、消化系统110例、其他20例。所有患者均原意纳入本研究,经同意,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随机分组,各450例。研究组中男204例,女246例,年龄(46.1±13.5)岁,其中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6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6例,创伤患者3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09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66例,其他48例;对照组中男221例,女229例,年龄(46.0±15.7)岁,其中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65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129例,创伤患者45例,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122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56例,其他3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组建由急诊科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为副组长的急诊科无缝隙导向型护理小组,科室全体护理人员为成员。小组共同制定无缝隙导向型护理模式相关制度、护理流程、服务指引以及各类急危重症评估表。(2)由护理骨干人员参照无缝隙导向性护理流程实施实地模拟演练,其他成员现场观摩,研究学习演练过程中可能影响护理安全以及护理质量的缝隙性环节,不断予以修订和完善。组长引导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交流。然后修订相关制度、流程、指引、评估表等,形成最终版本。(3)急诊分诊室护理人员在接诊患者后,应用急危重症患者评估表评估患者病情,准确识别出急危重症护理对象,监测其生命体征,为其提供适宜的车、床等相关服务,引导患者接受进一步诊疗流程。(4)分诊室护理人员立即将急危重症患者安全送入急诊抢救室实施进一步抢救处理,交接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前期处置等相关资料准确无误。(5)在急诊抢救室完成对初步抢救任务后,对患者实时病情进行再次评估,按照其病情进展以及治疗护理需求,按照急救医生安排,将其安全转运至留观室、急诊病房、监护室、手术室等相关科室接受后续治疗区域,抢救室护理人员与相关后续治疗区域护理人员就患者信息、病情、已实施诊疗护理措施以及进一步诊疗护理需求等相关内容进行详尽交接。(6)有效落实无缝隙导向型护理模式保障机制,每班次设护理协调员1名,由年资最高、经验最丰富、协调能力最好的护理人员担任,其主要工作是,在本班次过程中,按照急危重症接诊患者在各区域、各环节的实时护理服务需求量动态变化,灵活调配各治疗区域的人力、物资以及器械的分配。同时,相关护理人员并不固定在某一治疗区域,区域间护理人员每3个月进行一次轮岗服务,从而实现所有护理人员熟知各区域、各岗位工作内容以及职责等,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急诊科o理团队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所有护理人员均有能力在协调员的安排下随时胜任调剂后的岗位工作任务。

1.3观察指标

(1)焦虑程度: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评价,由评价对象按照自己的焦虑程度对该量表的20个评分项目分别进行1~4分的评价,分数越高,表示焦虑情况越严重。(2)抢救成功率:将抢救脱险标准作为抢救成功的标准,患者在接受相关抢救后,其生命体征得以好转并维持平稳状态,得以安全转运并接受后续相关治疗。(3)护理人员转运交接情况,主要包含科室间询问次数、责任推诿次数以及危急值漏交次数等,对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研究对象SAS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干预前焦虑量表(SAS)评分均相对较高且相互接近(P>0.05),实施相应干预后,两组SAS评分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超过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

研究组45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430例,抢救成功率为95.56%,对照组450例患者中,抢救成功396例,抢救成功率为88.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02,P

2.3两组护理人员交接情况比较

研究组的科室间询问率、责任推诿率以及危急值漏交率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一直以来,急危重症患者属于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该类患者病情危重、需要接受较为复杂的诊疗救治过程,需要辗转于急诊科多个治疗区域并接受多个医护人员的处置和协助。因此,各治疗区域间、各护理人员间、各护理环节间的护理连续性,已经成为决定护理质量以及护理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建立科学、高效而规范的护理模式,有效消除影响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诊疗救护通道顺畅的相关缝隙因素,从而提升护理安全性以及抢救成功率。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5

[关键词] 人性化护理;急诊;心理状态;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50-02

急诊科室是医院中的重要科室之一,是医院中急危重患者最多的病区,急诊科也是风险较高、管理任务较重的科室。急诊科室服务质量是衡量医院医疗质量以及应急能力的重要的标准,而护理工作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急诊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以及精神上处于舒适的状态,不仅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而且对提升医院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本院近几年在急诊患者护理工作中采用人性化护理,效果非常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5月~2012年2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其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15~69岁,平均(45.12±5.46)岁,在临床护理中对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人性化护理,作为观察组;为了能够体现出人性化护理对急诊患者的护理效果,随机选择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急诊患者与之相对照,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4~70岁,平均(44.2±5.1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主要根据急诊患者的病症进行护理,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遇到问题时要及时对其进行解决。人性化护理主要是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除了要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护理,而且还要对患者心理方面进行护理,并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因素制定护理方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减轻一些负面的情绪,注重自身的语言及行为举止,尊重患者各种合理要求,加强关系,呵护患者,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1]。

1.3 疗效判定标准

在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调查两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心理焦虑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主要包括服务态度、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治疗性护理,每项满分为10分[2]。

1.4 统计方法

临床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软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对急诊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焦虑状态有明显改善,并且患者对人性化护理非常满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倡导以人为本,提供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护理举措,让患者感受人文关怀,真正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一切。人性化护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具有舒适的生理状态,降低患者的痛苦或者临床不适,从而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注意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服务意识,把急诊患者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为患者提供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减少患者的紧张焦虑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人性化护理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护理人员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充分替患者着想,护理人员要按照患者的思想进行护理工作,还要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护理方法。时刻想到患者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心理时,护理人员应及时予以开导、点拨。在急诊科室对急诊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时,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3.1 加强心理护理

首先了解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无紧张和焦虑情绪、恐惧心理、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等,以此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科学的评估,结合其评估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就健康知识及卫生指导进行宣讲,以此来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并养成生活好习惯,以便积极有效地配合治疗。并且在护理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好护患沟通,沟通不仅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急诊患者的病情、心理状况以及生理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在护理以及治疗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患者的理解,从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在交谈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语气应该缓和、温和,让患者听着感到亲切、能够产生信赖,如果遇到问题应该细心进行讲解,做到心平气和,减少与患者之间的纠纷,做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从而不断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

3.2 加强细节管理

急诊科护理人员应该随时准确好抢救的药物以及器材,并且在接诊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患者身上的污物清洁干净,及时更换湿透的衣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部位,尊重患者。及时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及时了解到患者的病情以及各种急救措施的实施目的,从而得到家属的配合和谅解。护理人员在对急诊患者进行用药的过程中,首先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药物的作用及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的保管知识,在输液时,应该向患者说明输液的目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急诊患者由于发病急、并且比较危重,所以应该及时倾听患者的意见,在护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观察患者的输液的肢体有无出现肿胀、输液是否顺利等,从而保证顺利及时地对急诊患者进行治疗。

3.3 做好环境护理

医患环境的卫生、方便、舒适、整洁、温馨都会使患者从心理感觉赏心悦目,应该保证病区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注意地面防滑,从而为患者提供便民服务,并且还应该提供开水、一次性的纸杯,病房内配置电视机、书报等,医护人员应该衣帽整洁、态度和蔼,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对患者遇到的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使患者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夯实基础。尽量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要,做好危重患者的晨间和晚间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同时对患者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和把握,以便针对性的调整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服务。

3.4 提高护理人员人性化服务质量

急诊科室的患者很多是发病急、病情比较危重,所以护理人员应该掌握更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能力,医院护理人员应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人文关怀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提高本院急诊科急诊患者对人性化的满意程度,本院护理部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之更娴熟有效地为急诊患者服务[5]。还积极为护理人员设计和安排了涵盖人性关爱、护理哲学理论及运用、人际沟通、护理美学、护患健康交流、临床路径与个案护理、整体护理知识的临床应用等课程,引导护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真正价值,用心服务,使急诊患者感受到人性的关怀,让他们在单纯的医疗治疗之外,获得额外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总之,急诊科室是医院的重要的科室,也是发生医疗纠纷最高的科室,并且急诊患者的病情危重,所以患者及其家属的心情很不稳定,很容易出现急躁、抑郁以及焦虑的现象,因此,在急诊科实施人性化护理,对减少患者及其家属抑郁的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6-8]。通过在急诊科实行人性化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同时,使患者体会到周到、细致、体贴的服务,感受到家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对护士工作主动性的满意率、对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满意率和对护理综合服务的满意率均大幅度提升,从而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和谐的医院氛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宝贵经验。这种做法值得在临床中长期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连竹. 人性化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6):40-41.

[2] 王林. 在急诊科进行人性化护理的必要性以及实施方法的探讨[J]. 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1):141-142.

[3] 常青.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J]. 中国中医急症,2007, 16(5):633-634.

[4] 郑春燕. 急诊科的人性化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149-150.

[5] 张翠英,赵玉芹,李荣华. 实施细耵护理对提高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的作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9):46.

[6] 姜秀,孙志书,黄影. 浅谈急诊科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10):266.

[7] 萧佩仪,张桂芬,何艳梅. 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与管理成效[J]. 现代医院,2012,12(2):132-135.

急诊科疾病护理常规范文6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急诊患者护理;临床效果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医疗服务的重点已经从病转向人。伴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相应出现了更新变化,人性化护理逐渐成为急诊护理工作的主流[1]。人性化护理其内容是责任、服务意识、爱、护理技巧等诸多内容,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患者顺利康复[2]。本文就我院急诊科救治的50例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后,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急诊患者100例,按就诊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为50例,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15~87岁,平均年龄为(43.76±6.28)岁;对照组患者为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7~85岁,平均年龄为(45.53±7.3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种、病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50例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50例患者在常规临床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人性化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1.3人性化护理模式措施

1.3.1心理护理 患者急诊救治时,护士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交流沟通,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心理状况,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护士在同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时,语气应温和,语调要和蔼,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从而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促使患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

1.3.2优质护理环境 急诊大厅的光线要明亮,诊疗室中空气清新,光线明亮,温度和湿度适宜,抢救室的环境整洁,没有异味和杂物,布局合理,急诊大厅的各个角落建议摆放饮水机和一次性洁净纸杯,以患者便利为前提,为患者提供一个整齐清洁的环境。

1.3.3树立全新观念 组织科室护士开展理论知识和各种技术操作学习,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邀请相关专业人事讲解,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理念;树立相应的优秀典范,向优秀人性化护理案例学习;让护士完全理解人性化护理的重要性,使护士掌握人性化护理的重要特征,并建立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而更全面为患者服务[3]。

1.3.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护士开展护理工作首先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后,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护理要求,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另外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交谈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耐心听取患者及家属的陈述,时刻保持微笑。如果患者或家属有不满情绪或发生误解时,护士应面带微笑,听取患者的陈述后,将患者的实时状况告知家属,保证家属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在做进一步的沟通,从而化解纠纷。

1.3.5增强个性化的服务行为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主要以"急、危、重"为主,而且病情变化较快。良好的护理服务行为,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信任,而且还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于发热患者,护士应定时抚摸患者额头,为患者提供一些大小不一的冰袋;出现病情变化的患者需要仔细询问,轻轻地抚摸患者的额头,及时通知医师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或根据病情,和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年龄较大伴有行动不便的患者,护士应主动帮助患者做一些日常琐事,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感觉、感受到"亲人"的感觉。同时积极开展有效的健康宣教,对于患者的情况,要耐心的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参与疾病恢复[4]。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的观念。

1.3.6注重细化护理环节 细节决定成败,尊重患者、爱护患者,为患者提供各项有效护理。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有时候一个小小的微笑或者一个亲切的握手,都能够让患者感觉到无限的鼓励与安慰,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得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抢救,使得护理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开展。

1.4疗效评价 急诊护理结束后对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调查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健康教育以及护士的服务态度等进行评分,调查表包括5个单项,每个项目总分为20分,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越好。

1.5统计方法 所有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并采用卡方(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在沟通方式、服务态度、服务语言、健康宣教等方面对比,实验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数据显示,通过在急诊科开展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急诊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后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给予的常规护理后患者及家属对满意度(为76.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人性化护理模式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优质护理环境、树立全新观念、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增强个性化的服务行为、注重细节护理环节等。由于急诊、急救的患者,他们的发病都比较突然、比较急,他们的病情又比较"急、危、重",所以患者及家属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和理解,这就需要急诊科的护理人员针对患者及家属开展心理护理,让患者及家属知道、了解疾病的真实情况,了解疾病治疗的最新治疗措施及效果,以及我院的治疗技术和效果,让患者及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人性化护理模式同时也注重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由于急诊科患者发病都是突然的,而且病情又比较急危重,导致患者及家属情绪激动,有时难以控制,从而发生医患、护患纠纷事件比较多,甚至有时会出现患者家属殴打医护人员的暴力行为。发生上述情况归根揭底就是缺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模式后,我科发生医患、护患纠纷事件明显减少了。

人性化护理模式同时也强调了个性化护理及细节护理环节。由于急诊科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治种类、病情严重程度、患者文化程度、患者个人素质、患者社会背景等好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导致急诊科护理工作不能采取统一护理措施,必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个性化护理和细节方面的护理。如老年患者,由于其发病就诊时子女不在医院陪护,就需要护理人员为患者多做一些日常护理,如替患者清理大小便、替患者打开水、搀扶患者上厕所、陪患者做检查等,让患者感受到"家"的感觉、感受到"亲人"的感觉。对于女性患者在护理、检查等操作时,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及私密处等。正是由于人性化护理模式注重这些细节护理及个性化护理,所以才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6]。

人性化护理模式同时也注重树立护理工作的全新观念及优质的护理环境。人性化护理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充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并让患者保持舒适生理状态,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让其充分感到人文关怀[7]。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时,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及人文服务意识,同患者之间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积极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状况,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始终将患者利益放在第1位[8]。

通过本次研究证明,人性化护理模式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效果,提高患者对急诊护理工作满意度,因此,人性化护理模式值得在急诊患者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远珍.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3,19(6):124-125.

[2]李秋屏,丁泽株.探讨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6(11):15-17.

[3]秦二英,张素红,许立敏.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23(4):567.

[4]钟飞燕.人性化护理在手术室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12(1):1077.

[5]何冬影.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2):150-151.

[6]刘洪坤,王书强,刘洪华.人性化服务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