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1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国家的长期稳定,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乡村旅游带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宏观视域,以乡村旅游的普遍现状为切入点,以其发展特点和发展瓶颈出发,综合讨论了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阻力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一)从区域层分析,可分为两种:

1、景区边缘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一般以国家级、地级市旅游景区为依托,地处其边缘地带,将现有的风景与旅客资源结合起来。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且交通便利,结合景区覆盖区域的成熟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一般比较兴旺。

2、老少边贫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继承于景区边缘地区之外,其发展一般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但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比较原始,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农业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独具特色,现在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或将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从机制层分析,可分为三类:

1、政府主导型;即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种手段对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引导,提供帮措施。

2、市场推动型;即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变化,政府通常较少参与,故此模式对于市场机制的要求很高,应尽量使其完善。

3、混合发展型;即是将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发展乡村旅游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使资金、思想传播、基础建设以及培训和管理等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协调,直到当乡村旅游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协会日渐壮大后,政府的参与力度则以此减弱,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从整体上看,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归结如下:

(一)受政策影响。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迅速,相关领域越来越多,这些是积极有利的变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缺陷却愈加明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保护力度也相对不足。

(二)受配套服务影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开通来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捷巴士;种类繁多的餐饮业、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满意度,刺激再消费。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扶持投入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乡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意识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受功利意识的影响。乡村旅游通常会给人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错误印象,因其开业前期需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筹资压力很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长期居住于乡村农民多数依靠自己的基金进行投入,凭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难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体的旅游设施上、旅游产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装上进行资金的压缩,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产业档次的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情认同程度,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因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可以使我们认识生产经营者的知名度、服务质量以及信誉等,继而带动发展。现实中,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经营领域,串联成产业链,将旅游活动与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塑造出地区旅游品牌。

(二)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乡村旅游主要是农民自主开发建设,中间主要参考的是市场的需求。从深层次上说,农民的经营理念与能力往往决定着乡村旅游整体的发展前途,而这其中,必须依赖政府的监管,一旦监管失效,便会出现类如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良竞争现象,妥善规划乡村旅游项目。但要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2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推进自治区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建设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重要引擎;是实现草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草原文化旅游大区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建设美丽内蒙古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区旅游业发展正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发展机遇。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2013〕10号)等,不仅明确了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和发展目标,而且也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今年年初,自治区党委确定了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战略定位,这一发展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自治区旅游业发展优势,突出了自治区旅游特色,明确了未来5-10年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目标。这是既是自治区旅游业的重大机遇和发展方向,更是全区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的历史使命和发展任务。

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内蒙古今后一个时期内推进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规划设计、全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多方位的对外宣传以及综合性的服务提升。

一、倾力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对旅游业发展的定位中,明确提出要体现草原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发挥自治区草原、森林、沙漠的独特自然风光,倾力打造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精品,提升我区的旅游核心竞争力。

一是重点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缺乏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缺乏旅游的文化没有活力。应深入挖掘和提炼旅游的文化内涵,以文化视角审视旅游,以文化品位提升旅游,以文化传播带动旅游,以文化创意提升旅游。以推进内蒙古四大旅游区域、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若干精品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为契机,凸显成吉思汗陵、世界文化遗产地—元上都遗址、辽文化遗址、鲜卑文化遗址—嘎仙洞、王昭君博物馆、居延文化遗址以及众多的喇嘛教寺庙等历史文化资源的品牌优势,建成一批历史文化旅游的精品景区。

二是推动草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注将文化灵魂植入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让游客在内蒙古旅游全程感受到内蒙古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文化旅游主题酒店、文化购物餐饮街区,扶持和培育特色民族旅游商品、民族演艺活动、民族节庆活动等能够深度体现内蒙古独特草原文化的旅游产品,用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催生出内蒙古旅游新亮点。

三是推动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生态建设方面保护生态、优化环境、建设“美丽内蒙古”的驱动作用。重点在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大兴安岭林区、贺兰山林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等重点生态区域推进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充分利用自治区独特的森林、草原、沙漠等多种生态系统,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和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民俗旅游村、农村牧区林区家庭旅游)。在切实保护森林、草原、沙漠绿洲、湖泊和温泉资源的前提下,打造阿尔山—柴河,大兴安岭莫尔道嘎白鹿岛、牙克石凤凰山,库布其沙漠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凉城岱海温泉,克什克腾旗黄岗梁、达里诺尔、热水温泉,喀喇沁美林谷,敕勒川哈素海和黄河老牛湾大峡谷等休闲度假项目,培育自治区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二、积极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

建设精品旅游项目是提升我区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基础。我区要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发挥自治区旅游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度高、市场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

一是创新旅游开发建设的思路和举措。“十二五”时期,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十二个核心旅游圈”,要坚持走政府规划引导、企业市场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的开发建设路子。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旅游文化产业招商,优选有信誉、有实力、有责任感、有积极性的企业作为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主体,推动项目建设。按照“新理念、高起点、大手笔、重保护”的原则,做好规划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把旅游产业、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用市场化方式,实施大招商、招大商,拓宽开发途径。

二是重点建设一批大型旅游项目。按照自治区党委“8337”发展思路,筛选一批特色突出、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大型旅游项目,作为自治区重点推进的旅游重大项目,在政策、规划、资金和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并强化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调度和督查,确保项目的有序建设,形成旅游发展新引擎,带动自治区旅游业的稳步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重点旅游区提档升级。按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重点推进阿尔山—柴河旅游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恩格贝生态旅游区、库布齐沙漠公园七星湖、万通生态旅游区、康巴什旅游区、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阿斯哈图石林园区、敕勒川哈素海旅游区等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引领自治区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旅游业是窗口产业和形象产业,市场营销是架起旅游供给者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要根据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方针,科学调整市场结构,继续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的方针不动摇。发挥多种营销主体的作用,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媒体跟进的“三位一体”营销策略,形成营销合力。

一是建设旅游形象品牌体系。深入挖掘和提练自治区、各盟市和各旅游区的旅游产品特色,构建自治区、盟市和旅游区的品牌形象,形成自治区的三级旅游品牌形象体系。通过社会征集、媒体公示、专家评议等形式,设计和整理自治区、各盟市和重点旅游区的旅游形象品牌的主题词、形象标识和宣传口号等,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地进行宣传,提升内蒙古的旅游影响力和感染力。以培育内蒙古“休闲度假、生态美景、风情体验、康体养生”四大品牌形象为支撑的、统一的内蒙古旅游目的地形象体系。

二是加强网络旅游营销,发展智慧旅游。充分发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旅游信息网络功能,不断完善内蒙古旅游电子政务、旅游咨询、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网络化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线路推广、旅游费用支付,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便简化和信息化的需求。加强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的合作,启动和推广手机客户端旅游信息工程,选择在呼包鄂地区、呼伦贝尔启动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城市试点。

三是加强自治区整体旅游营销。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的界限,整合自治区各地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把自治区作为一个整体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推广,提升内蒙古旅游的整体形象。积极加强与国内外重要旅行商、主流新闻媒体和知名旅游会展节庆组织机构的合作,实施“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战略,形成行业、媒体、会展等多种媒介为一体的立体营销网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营销,扩大宣传营销的覆盖面。

四、着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抓管理优化环境,抓管理产生效益,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市场秩序混乱,不仅危害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影响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更影响自治区旅游业的形象。

一是以贯彻实施《旅游法》为契机,转变旅游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精简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企业、市场和中介组织能够自主的事项,行政管理部门坚决不参与、不干扰、不越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组织发展,促进行业自律和转型升级。

二是加大贯彻落实《旅游法》。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努力构建安全、便捷、规范的旅游市场环境。要认真组织《旅游法》配套制度的细化、深化和落地,推进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机制、旅游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旅游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旅游安全综合管理机制。提高旅游主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明确职能、职能,创新旅游管理方式,提高行政管理能力。

三是深入推进旅游标准化工作。加大已制定出台标准的贯彻力度,细化和推广各门类的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根据我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认真组织好温泉度假、滑雪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汽车、社会餐馆、旅游商品购物等旅游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工作,通过推行旅游标准化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要研究出台和推广违反标准的投诉与处理办法,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五、创新旅游体制机制

制度是根本,关系到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长期以来,我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旅游管理分散而难以整合,基层旅游管理比较强调政府的力量,存在“管办不分”的问题,市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是要深化旅游业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应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鼓励社会资本和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旅游业。有序组建内蒙古旅游发展委员会,加快旅游工作由单一部门推动向综合联动转变。深化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旅游景区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二是建立健全旅游综合管理机制、市场联合执法监管机制、投诉统一受理机制和安全综合管理机制,确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一日游”管理制度等,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体制机制体系。

三要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内蒙古与周边省市、东部省市的合作,与多省市建立“共塑市场、互送客源、共同发展”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使内蒙古深度融入中国旅游经济联合体的销售网络。

四是建立和完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继续推进中蒙、中俄区域旅游合作,推进建设跨境旅游协作区,形成中蒙、中俄跨境无障碍旅游。引进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投资企业和开发商,开发适应国际客源市场需要的产品,尤其是要实现旅游产品在创意、内容、功能、业态、文化品位和管理上的国际化,明显提升内蒙古旅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强化旅游综合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建设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要求,以打造高标准旅游城市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旅游散客中心、特色街区、自驾车租赁体系,完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和重要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景区、道路、城市旅游标识系统,加快饭店、餐厅、商场等旅游重点场所按照国际标准提升服务的能力。

二是推进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区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旅游业。对现有重点旅游景区和主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包装,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或旅游投资公司。要搭建引进外资、社会融资的平台,实现重点旅游资源与市场的良好对接,不断提高自治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是完善旅游投融资体系。内蒙古不管是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还是预算内统筹资金较其他旅游大省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当前应重点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培育和壮大旅游业发展的企业主体,加快组建内蒙古旅游集团,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七、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旅游业主要是通过人来提供服务形成的产业,因此人的素质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区旅游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缺乏造成的。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必须下大力气改变这种状况,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为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是深入推进科教兴旅战略,发展旅游院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批包括旅游开发、营销、策划、管理、导游等方面的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适应国际化的需要,积极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有针对性地培养旅游国际化人才。

二是要抓好旅游人才的引进。进一步完善旅游人才引进、使用、培养的激励机制,加强旅游职业资格考核、管理和奖励表彰制度,营造爱才、惜才、重才的良好氛围。对旅游业发展急需、但短时间内难以培养的紧缺专业人才,建立激励政策,引进一批策划创意、规划设计、项目运作、科技信息、国际营销、高端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型人才。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3

【关键词】农业旅游;管理体制;政府作用

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旅游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我国开始出现,并得到了较快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市场培育阶段,产业化经营也处于初级阶段,但农业旅游在增加就业机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已显现无疑。

纵观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其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因此,政府如何在农业旅游发展中起到适当的作用就成为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在农业旅游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一、阻碍我国农业旅游向高水平发展的因素

尽管我国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对发展农业旅游的认识比较明确、发展农业旅游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发展农业旅游已形成了一些新的模式,开展农业旅游业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说才刚刚起步,农业旅游产品也仅仅为雏形,仍存在着诸多阻碍其向高水平发展的因素。

(一)观念落后,对发展农业旅游的作用认识不清

目前,长期的封闭落后造成农民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认为发展旅游与种植农产品相比,风险较大,农民参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再加上,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低,农民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顾虑多;对发展农业旅游的持续性看法片面。即使在开展农业旅游较为成功的地方,也多重视经济效益,忽视潜在的社会效益和品牌形象效益,缺乏多效益性的认识,更多看重门票、服务和直销产品的收入。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农民加大开发旅游的积极主动性,使农业旅游能够顺利快速的发展,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发展农业旅游的投入问题

农业旅游的投入问题,一直成为阻碍农村发展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配套设施落后,基础条件差。主要表现为农村路网、水电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旅游服务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这种配套设施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体制问题

1.缺乏统一的全国性的关于规范农业旅游管理方面的专门法规,缺乏对农业旅游主体的基本规范。没有有效的协调和数量控制,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市场秩序混乱。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门槛低,缺乏统计和评估机制,使农业旅游产品的质量较差,服务不规范,游客的怨言很多。

2.缺乏农业旅游发展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

3.行业管理和相关制度不健全,助长了农业旅游市场的无序;

4.农村“一家一户”的个体经营形式,松散的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和薄弱的基础条件,也使农户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宣传促销活动,从而制约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以上各种阻碍因素要得到根除,仅靠市场、企业运作、农民的参与是不可能的,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政府的积极作用对于推动农业旅游的发展也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在农业旅游发展的现有阶段,政府可以在创造一个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政策扶持、管理体制改革等各方面发挥作用,扮演好政府应有的角色。

二、发挥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作用

在农业旅游的发展中,政府的作用应建立在积极审慎地把握当前农业旅游发展形势的基础之上,应当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问题,即政府的作用应当有合理边界,在农业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应当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是必要而有效的。由于目前看来,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初期萌芽阶段,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观念先导,宏观指导,政策引导,完善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等方面。

(一)合理规划,提高认识

在农业旅游发展初期阶段,农业旅游的发展由于缺乏总体规划,各个农业旅游点各自为战,产品单一、重复雷同等现象严重,这给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造成了困难,不利于农业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而规划的制定单靠某个企业是无力完成的,需要政府直接或间接介入。

各级政府部门应在国家发展农业旅游总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各地区农业旅游资源的普查,编制合理的农业旅游总体发展规划,进而形成省、县、乡各级农业旅游发展规划,并将其融入整个旅游产业规划当中。由政府牵头编制的规划应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的开发方向,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起到宏观指导的作用。

规划不能停留在为“规划”而“规划”,不能流于形式,要结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使其能真正地发挥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在规划过程中,应加强学习和调研,避免闭门造车,既要学习和借鉴农业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的成功做法,如阿根廷政府从2000年开始制定和推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计划,推出了“马背上的阿根廷”、“南美土著部落”、“农庄生活”、“乡村手工制作”、“乡村美食”以及“乡村节日之旅”等旅游项目,并在全国20个省、44个城市举办这方面的巡回展览和专题研讨会议,向全国的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培训;还成立了“阿根廷乡村旅游网”,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者加盟。也要考虑本国的国情、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明确农业旅游的功能定位。

总之,通过合理规划,达到整合农村各类旅游资源,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的目的,使以规划为指导的农业旅游的开展能真正改善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村面貌。

(二)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农业旅游管理

发展农业旅游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规作保障,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业标准。要围绕“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的要求,对农业旅游的市场、价格、服务质量、经营管理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和行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对农业旅游点的开办条件、审批办法、管理制度等事宜予以明确等方式,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并依据法规整顿农业旅游市场秩序,促进农业旅游产业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创造优良的旅游软环境。如各级地方政府可根据国家农业示范点的评选标准细则,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台《农村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及相关标准,促进标准统一的规范化开发和管理。

对开展农业旅游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即开展农业旅游须到各级政府旅游部门进行登记注册,并通过考核后发放许可证书。同时,对各种形式的农业旅游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管理,如农业生态园区可纳入全国旅游景点(区)的评级管理中,“农家乐”可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进行管理,开展星级“农家乐”的评定工作等。如成都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和《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两个地方标准,对农家乐进行规范化管理。成都市旅游局和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市政府文件精神共同制定了《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实施细则》等做法,值得全国各地政府效仿。

(三)加强组织管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由于农业旅游是新生事物,涉及行业和领域比较广泛,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强组织管理、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优惠扶持政策。

1.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组织机构。农业旅游开发是一个涉及面广,内容庞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各旅游相关机构分层管理、互相协作的组织管理机制,才能实现农业旅游从无序发展、规模分散、粗放经营管理向规模效益型的有序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根据旅游业联动性强,涉及的产业和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配合的特点,应从“大旅游、大农业”的角度来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严格行业管理。各职能部门、经济杠杆部门、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明白发展农业旅游会带动本部门的发展,打破行业界限。

政府应在加强农业旅游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建立以政府和旅游局为主导,由农业、林业、城建、文化、国土、工商、税收、交通、环卫等部门组成的农业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对农业旅游开发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在开展农业旅游的各村设立景区管理委员会或管理处、投诉举报站,负责景区经营管理、安全卫生管理和服务质量监督,加强景区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然后,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成立必要的农业旅游协调机构和行业协会,为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随着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可能全由政府部门出面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鼓励农民建立行业协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积极协调、妥善处理,以规范农业旅游的经营与管理。

2.制定农业旅游开发的优惠扶持政策。政府应为发展农业旅游制定出台一系列关于促进农业旅游的若干政策建议,在合理布局、农业旅游的投入产出、价格、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这些政策,从财政、税收、土地、人才引进、筹资、奖励、培训引导、项目审批等方面,鼓励支持农业旅游项目的内外资引进,促进农业旅游的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以农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商品结构为主的农业旅游经济结构;还可以设立农业旅游发展基金,对重点农业旅游项目进行贴息贷款支持与奖励等。

同时,政府要在利益协调、资金投向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利用优惠的产业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旅游产品开发,吸引投资者参与农业旅游的开发。通过相关项目审批政策与税收的优惠,支持传统农业进行产业转型改造,鼓励农村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并在新建旅游设施、旅游商品生产、旅行社组建等方面,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优惠政策支持。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改革现行投资体制

一方面,基础设施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来提供。农村地区属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路网、水、电、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厕所、通信设备等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滞后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困扰农业旅游发展的瓶颈。政府应承担牵头开发农业旅游线路的职责,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投入,以消除农业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

要加快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解放思想,大胆开拓,优化投资环境,拓宽基础设施的投资渠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进行:

一是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涉及农业旅游发展的公路、铁路、民航等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或整体、局部使用权招标等方式,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旅游的硬件环境,提升景区景点的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可以采用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方式,农业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争取内资、外资、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及其它资金的投入。三是在引资方式上力求多样化,通过组织和参加投资会、洽谈会、招商引资会,宣传当地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吸引资金,加大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投入,形成全方位发展农业旅游业的新格局。对于资源条件较好的农村,政府可以通过营造优良的基础设施环境来进行招商引资,投入资金进行项目包装,建立开放性、多元化的市场融资渠道与运营机制,为我国农业旅游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三、结语

总之,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不能管得过多,管得过死,在发展初期扶持引导,起主导作用。但农业旅游的发展要进一步成熟,向更高层次提升,最终还得靠市场的力量,政府职能转向服务为主,政府作用的重心有所转变。

【参考文献】

[1]陈素谊,等.广东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探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

[2]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4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一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三、对策与建议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17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二

县政协于2017年4月下旬,在冯兴钱副主席的率领下,就如何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我县城乡统筹发展,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自然资源特色鲜明。苍南县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有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滨海-玉苍山景区,同时还有石聚堂、燕窠硐、鲸头等多个县级风景区。金色沙滩、彩色岛礁、山巅石海、古老村寨,构成了苍南独有的自然旅游景观。

(三)生态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目前,我县已建成(或已通过生态镇现场核查)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国家级生态村2个,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以及县级以上生态村324个。特色农业发展讯速,如灵溪观美桃湖的农业观光园、马站农业园区等农业基地和观光园区建设初具规模;马站四季柚、炎亭梭子蟹、苍南翠龙茶等特色知名农产品声名远播;拥有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蘑菇之乡等多张涉农国字号金名片。优美的环境和特色农业基地,为乡村休闲生态游、农业观光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活动载体。

(四)乡村农家乐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县农家乐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截至到2017年底,农家乐累计总投资规模达4280万元,接待餐位数7840个,床位数258个。全县已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村5个,农家乐旅游特色点72个,2017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4856万元,游客购物收入108万元,直接从业人员745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

虽然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还存在对开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缺少科学的发展规划,农家乐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对民间民俗、农耕文明、抗倭文化、畲乡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不深;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乡村景点档次不高、分布较散、旅游服务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欠规范、发展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发展乡村旅游工作还需强力推进。

二、大力发展我县乡村旅游的几点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发展,保护古民居、古村落等;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良好生态环境;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山区群众收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我县的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初期,应按照科学发展理念,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举措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推动乡村旅游上档次、高效益。

(一)加强部门协作,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各级乡镇政府应加大力度,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兼顾,合理开发,加快发展。要发挥乡镇政府属地管理的主导作用,加强与交通、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工商、宣传、广电、教育、文化等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乡镇、部门协作联动的管理机制。

(二)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根据现有乡村旅游资源,制订出我县乡村旅游的中长期和近期发展计划,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线路,明确全县乡村旅游的板块特色、项目重点和发展目标。要引入先进的乡村旅游文化理念和创意,结合美丽乡村打造、农业产业化建设、农房集聚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做好我县国字号涉农品牌资源文章,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渔)业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要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和村庄,策划好之后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全面突破。同时要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农户加强对乡村旅游商品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如金乡同春酒、本地笋干、席草制品、海鲜产品等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增加乡村旅游附加值,为农民带来实惠。

(三)完善投入机制,拓展融资渠道。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完善农村配套基础设施。要创新投融资体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尤其是要争取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应研究出台对乡村旅游提供信贷支持和资金支持的机构和个人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为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与信贷服务,以解决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和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普遍存在的资金支持不足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支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升级。例如,提供税收优惠,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通过财政贴息,鼓励金融机构为乡村旅游和农家乐提供小额贷款或低息贷款;通过再保险、风险贴息等方式,鼓励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机构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保险业务,帮助农户和相关组织化解经营风险等等。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5

伴随着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出门旅游变得简单容易,旅游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转变。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旅游形式,滑雪、探险、徒步、滑翔伞、登山、漂流等具有参与性的体验式旅游活动更受旅游者的青睐。由于这些旅游活动参与性强,风险高,体验式旅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体验式旅游 安全管理 研究

2001年6月,在一份关于澳大利亚旅游业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到“体验式旅游”这个新概念,所谓体验式旅游是指“为游客提供参与性和亲历性活动,使游客从感悟中感受愉悦。”

伴随着现代服务业充分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出门旅游变得简单容易,旅游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明显转变。对现在的旅游者来说,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全新方式,身在路上的“旅”不再是出发的唯一意义,追求快乐的“游”与身心放松的“憩”更为重要。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 的旅游形式,滑雪、探险、徒步、滑翔伞、登山、漂流等具有参与性的体验式旅游活动更受旅游者的青睐。由于这些旅游活动参与性强,风险高,体验式旅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体验式旅游活动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以及旅游从业者而言,旅游地的形象和效益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旅游目的地、一条旅游线路或是一个旅游企业的打造,包括策划宣传、市场营销、资源开发、服务质量、成本核算等环节,任何一方面做不好都会影响到旅游地的形象,进而影响效益,各项工作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而安全管理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份。

体验式旅游活动中本身就伴随着一些风险隐患,而一些旅游景区或旅游地为了经济效益盲目上马体验式旅游项目。既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平时的督导工作也流于形式,或者消极应付上级检查,更有甚者将意外事故视为忌讳避而不谈,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手忙脚乱,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对于开展体验式旅游活动的旅游地来讲,安全管理更为重要。

二、影响体验式旅游活动安全的主要因素

(一)交通游线设计与体验式旅游活动组织不合理

从已发生的一些景区安全事故中可看出,交通游线的设计与体验式旅游活动组织的不合理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由于户外探险类体验式旅游活动线路设计不合理,容易误导去往一些危险的地带,非常容易出现安全事故。

(二)景区管理人员和游客安全意识薄弱

前者主要表现在景区管理人员工作疏忽、思想麻痹大意,抱着侥幸心理。特别一些景区在节假日安保人员短缺时,临时抽调无任何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承担安保工作,对安全隐患重视不够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后者主要包括游客出游前的准备意识与旅游过程中的没有把安全纳入意识中。许多游客在出行前对于自我保护的准备和自救常识、求救的安排都一无所知,就开展探险旅游等高危险旅游活动;或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过于兴奋,高估自身应对能力,不遵照景区规定及相关管理人员的指挥,开展超出安全范围、具有挑战性且高危的旅游活动而出现的旅游安全事件。

(三)景区设备设施不足

我国许多景区的设备设施较为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景区游览设施设备老化、配套不齐全、产品质量不合格;设施设备设计不合理,缺乏设施功能性、实用性考虑;景区游步道、护栏等不安全的设备设施。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但相关配套安保设施却未能跟上等。

(四)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旅游景区管理者与政府主管部门两方面。景区管理者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足、安全管理专业人才较少、管理水平较低,导致预警体系、应对方案等管理机制不健全;而政府对体验式旅游活动安全管理不够重视,监管力度较小,尤其是一些不具备开展体验式旅游活动的景区并将没有及时予以整改。

(五)对于突发自然灾害没有足够的防范和预警

全球变暖直接引发了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对户外体验式旅游活动的安全管理带来严重的威胁,而许多旅游企业对这些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非常薄弱。

三、对体验式旅游活动中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旅游安全意识

首先,要提高旅游景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开展经常性安全教育,让景区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旅游安全对于旅游业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各种媒体和渠道的积极宣传来提高游客的安全防范意识。第三,提倡游客在出行前应掌握一定的急救常识,有充分的自我保护的准备和自救、求救的安排。

(二)建立健全体验性旅游活动安全管理机制

一方面,开展体验式活动的地区的安全管理应以政府为核心,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政府应从政策法规上制定体验式旅游活动的安全管理机制,从法律上规定其责任与义务,邀请专家评估了旅游活动的安全性,对于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做出相应的预案。另一方面,景区从业人员应建立安全保障机制,要将旅游活动安全责任到人,积极组织景区管理人员参与相关的培训,加强景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对于参与体验式旅游活动的游客进行评估,评估其的体质和适应力是否适合旅游景区的各种旅游活动。

(三)强化旅游安全保护设施建设与管理

首先,科学设计体验式旅游活动路线,并在景区游线地图上明确标明哪些地段可能存在哪些具体的安全隐患,让游客提早针对性做好防范措施。特别是在一些容易受到天气影响的路段做出警示标志,必要的话封闭一些有安全隐患的路段。

其次,加强旅游景区安全保护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景区内放置的警示牌上应加注英文、日文、韩文等多种语言进行安全提示以提醒自助游的外国游客,并加注景区紧急电话。保证活动范围内有GPS信号,能够通过监控装置了解游客动向。

(四)加强景区安全管理预警系统建设

景区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具有如下几个主要手段:

第一,利用多种媒介方式特别是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等及时景区安全信息,例如将安全提示、出行准备、避免方式与自救方法等在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等。

第二,在景区网站、景区门票、景区宣传单上进行安全提示,做出行为规范提醒。

第三,在景区内有安全隐患处设立警告牌,并随时检查警告牌的完好情况,做到及时醒目地提醒游客。

(五)建立安全应急救援体系

第一,对体验式旅游活动高风险区域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提前科学制定科学合理的事故应急预案及疏散避难对策。

第二,在这些区域应提供简单有效的救生防护设施,并定期组织旅游管理安保人员进行救援演习,熟悉救援程序,掌握相关技术规范及技能要领,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为游客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

第三,定期举行必要的安全知识与救援技能培训,要增强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双方面的安全意识,增强游客自救和景区救援能力。

体验式旅游活动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有旅游监管部门、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共同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才能促进体验式旅游活动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杭华. 旅游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4(01)

[2] 罗景峰. 我国乡村旅游安全研究现状与展望[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33)

作者简介: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范文6

在国内,经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增长的最显著因素,然而各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这说明,旅游业的科学技术应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决定了各地区旅游业科学技术应用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旅游产品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国内比较来看,东部经济发达省市的旅游业竞争力、旅游专利成果等普遍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水平的差异是关键因素。对此形势,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2科学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与影响

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中,科学技术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丰富旅游资源的内涵,创新旅游产品的类型,催生新型旅游业态,拓展旅游营销方式,提高旅游服务效率,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促进旅游决策科学化,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培育环境友好型旅游业。

2.1科技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

2.1.1信息技术实现旅游电子商务广泛化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作为基础平台,让旅游电子商务迅速发展。除利用旅游网站开展商品销售外,也能提供旅游咨询、在线行程预定和支付,较好地整合了旅游服务和技术服务资源,为广大的旅游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旅游电子商务的开展与推广,不仅可以使国内的旅游产品迅速走向世界,而且可以便捷的开展网上业务结算。旅游电子商务系统革新了传统的经营模式,改变了消费理念和方式,促使旅游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增强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2.1.2展陈科技增强模拟仿真效果高端新颖的展陈技术能实现模拟仿真展示,通过虚拟展示系统和多媒体展示系统,综合运用声、光、电调动人们的感官,为游客提供全新的体验方式。如成都欢乐谷二期以“科技时尚、家庭娱乐”为发展理念,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打造了4D影院、全球超大球幕飞行影院“飞越西部”等项目,游客身临其境,流连忘返。世界许多著名的人造主题公园和城市规划展馆,都利用声学技术、光学技术、计算机模拟系统技术等,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

2.1.3装备制造业提升旅游设施设备档次装备制造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旅游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如超音速飞机和高速列车的出现相对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它们可以把人们快捷、舒适、安全地送到遥远的地方旅游;而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体系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则改变了人们的旅游出行方式。地铁、城际快铁、轻轨、磁悬浮列车、BRT以及汽车成为了人们短途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主要交通工具。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游客提供大量舒适、便捷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条件。

2.1.4绿色低碳技术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运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绿色低碳旅游环境,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营造生态、健康旅游环境,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旅游系统运行过程中,坚持应用低碳经济理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旅游资源与环境,实现全新的旅游发展方式,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

2.1.5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现代农业技术进步使农业生产过程变得有趣,对广大游客将产生较大的科普教育作用。例如无土栽培、网箱养鱼等生产方式都体现出相应的科技含金量,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旅游热情。同时,农耕文化的深入发掘有利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发展使一三产业互动实现常态化,方兴未艾的乡村旅游得到质的提升。

2.2科技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积极影响

科技文化对于旅游主客体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对旅游者而言,创新旅游消费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平台,游客在酒店、景区、旅行社等企业的消费方式得以革新,以网上预订、网上交易和网上结收为代表的新的交易方式逐渐普及,交易的广度迅速扩大,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将变革经营管理和运作模式。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旅游企业可以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特点,设计个性化产品,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在旅游产品供给中,由于运用科技手段而增加吸引力,旅游企业可以因此获得更大的生产促销空间,从而增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成都实践的经验总结

科技兴旅的总体目标是“立足科技、优化资源、兴旅兴市”,近年来,我们依托成都市科学技术的综合优势,运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新思维,确定科技与旅游结合的创新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和主要措施,优化配置和整合各种资源,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3.1规划引领科技兴旅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成都作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全国旅游信息化试点城市,要把科技兴旅的顶层设计做细做实,编制专题规划。党的十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信息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的战略目标和要求。因此,我们现阶段要作好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的规划编制工作,通过科学的规划引领我市旅游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

3.2注重科技兴旅四大结合

一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既要发挥政府政策支持、标准规范、组织推进等作用,为旅游科技发展提供指导和保障,又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共同投入旅游科技的发展建设。二是统筹安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既要从科技兴旅的全局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规范管理,避免各自为阵和重复建设,又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实施计划,促进旅游业的科技引进、应用和创新深入开展。三是创新发展与惠及民生相结合。既要推动旅游业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育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又要使广大游客、企业切实感受到旅游科技给城市建设带来的实惠和便捷。四是统筹推进与分工协作相结合。既要加强全市旅游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又要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切实提高科技兴旅的质量和效益。

3.3实施投融资多元化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大幅度增加社会旅游科技投入。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资金,推动企业成为旅游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建立起以企业投资为主,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投入研究开发的多元化的旅游科技投入体系。对旅游行业监管的电子政务需要各区(市)县政府加大投入,做好对旅游业态的监督管理工作,对涉及旅游服务能够全部或部分商业化的项目,要给予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对旅游服务属于公益性的项目,要在有限资金基础上创建示范工程,收集游客广泛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优化,把这类项目建成民心工程,对涉及旅游营销的项目,除政府专项资金外,有关企业要积极参与,提升我市旅游营销的效益。要实施鼓励高科技旅游项目投资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投资经营旅游科技项目;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参与我市旅游科技的开发建设。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新的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旅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旅游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特别要重视产业融合资金的合理投入。

3.4抓好科技兴旅示范区建设

在成都抓好科技兴旅示范区建设,就是要以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为载体,全力推进科技示范工程。一方面,实施“智慧天府”工程。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全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每年从全市信息化建设专项投入和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中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保障旅游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手机终端等资源和技术,建立完善程度旅游呼叫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旅游网站一体化的成都旅游信息化平台,形成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营销、虚拟旅游、智能监控为一体的旅游公共信息化服务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实施“畅行天府”工程。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围绕旅游完善以公路、铁路、航空和绿道为支撑的交通通达系统,打通断头路,形成旅游环线和多通道,构建“快旅慢游、便捷安全、无缝换乘”的旅游立体交通体系。

3.5积极探索科技兴旅体制机制创新

成都作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也应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科技兴旅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旅游发展方式显著转变、旅游产业地位显著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形成“旅游产业综合抓”的科技兴旅发展格局。我们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旅游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旅游科技体制机制。在探索科技兴旅的发展过程中要牢牢树立自主科技创新理念,建立自主创新平台机制。一方面,要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各区(市)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促进旅游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科技攻关为重点,通过技术入股、股份合作等形式,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激发各种旅游科技创新要素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创新旅游科技绩效评价机制,着重确定目标任务、绩效评估、绩效考核等制度。同时,要创新旅游科技管理机制,强化旅游科技行政管理职能。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