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1

黄寰,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同区域的财政支出都有所增加,但是东部的财政支出却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同时财政支出的结构差异也很大,东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而东部在科技支出方面的高比例又大大推动了东部区域的经济增长。加大中部和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并且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对于中部和西部的经济增长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财政支出;区域;经济增长;科技支出

一、 区域经济中发展的问题,需要财政政策来配合解决

(一)区域经济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

市场本身是有自我调控能力的,可以通过“完全竞争”使经济的区域布局、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达到最优。然而,市场机制的效率效应倾向于扩大地区间的差距而非缩小地区间差异。在现实市场环境中,市场机制会导致“市场失灵”。地方公共产品会供给不足,市场可以充分提供居民和企业所需要的私人产品,但是对于满足大众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如国防、文化教育、医疗等都出现供给不足。在现有市场机制条件下,会产生很多负的外部性效应。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会承担所有的成本,而产品收益也全部由厂商获得,厂商会努力扩大收益缩小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比如说有些工厂为降低排污成本,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地下或排向河流,这样工厂获得了最大收益,但周围环境却遭到破坏,附近居民为工厂的行为,付出了健康的代价。面对很对外部性效益,不管是正向外部性还是负向外部性,政府都可通过财政或税收机制给予补贴和征税,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市场调节无法消除区域周期性波动,市场通过价格机制会不断调节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使产品达到供给平衡,在此过程中,市场会周期性供给不足或者供给过剩,供给不足,会导致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供给过剩,企业产品卖不出去,工人工资变少,失业增加,经济萧条,如此周期反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税收和财政政策稳定波动。市场调节会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资源流向效率高的区域,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会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这样发达的地区越发达,落后的地区越落后,形成区域的“马太效应”。这样资源利用效率高的区域就先发展了,其教育水平、医疗条件等基础设施都得到快速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的居民就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生活条件也较差,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这样市场调节导致了区域间的收入分配不公。

(二)发挥财政政策的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干预纠正市场失灵现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为地方公共产品筹集经费。财政通过税收筹集到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费用。目前区域性公共产品大部分只限于辖区内的居民享受,而覆盖全国性质的公共产品较少,所以地方政府有责任负担区域公共产品经费的筹措。财政政策大概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当经济不景气,比较萧条时,在现有的累进税率情况下,税收收入会减少,企业和个人的税赋压力都会减少,这样有利于刺激经济,刺激社会需求。同时政府支出可以相应增加,经济萧条时,贫困人数和下岗人数增加,会有更多人符合救济条件,从而获得政府的转移支付,从而有效需求会相应增加。当经济过度繁荣时,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工作,失业人口减少,符合救济的人数减少,同时税收收入也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税收压力会增大,这样有效需求会降低。

现在区域间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差异大,公共服务水平未均等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源向不发达区域流动,通过政府转移政策加大不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医疗设施、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逐步实现区域均等化。

二、 各区域的财政支出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东部、中部、西部的具体划分为:东部11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海南;中部8省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省(区、市)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一)东、中、西三个区域的财务支出状况

从表1和图1可以近年来东部、中部、西部的财政支出都在不断上升,东部和西部的财政支出绝对规模差基本保持不变,但西部和中部的财政支出在近几年都是西部的财政支出超过中部,而且差距逐渐扩大。

东部财政支出明显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的经济增长也是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的,财政支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投入让东部经济增长明显快于西部和中部。但是虽然今年来西部地区的财政总规模投入大于中部,但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却仍然落后与中部地区,当然这与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较广也有关系。

其实财政支出在东部、中部、西部不仅存在规模上的差异,而在支出结构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就2012年而言,全国财政支出较多的部分是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城乡社区服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住房保障支出、其他支出。在很多支出方面东部地区都是明显超过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都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基础设施以及人才保障,还有资金上的大力支持。而在科技支出方面东部地区投入比例很大,与西部地区差距巨大,这说明东部地区很重视科技创新,注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强势发展有很大的拉动作用。

(二) 科技创新的财务支出状况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近年来东部、中部、西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都有增加,但东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依次递减。一直以来东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差不多都是中部的三倍多,在2012年东部这一差距继续扩大,东部在科技方面的财政支出达到中部的4倍多,而中部在科技方面的支出一直多于西部,但差距相对东部来说不大。

区域财政科技支出的增加能够带动地区科技创新,大大提升生产力。但是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财政科技支出方面的差距,造成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一,这样也造成各区域经济实力发展不一,致使区域发展不均衡。

(三)财务支出状况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获得了国家很多政策的倾斜,很多资源都流向东部地区,致使东部地区人力、物力、财力都相对集中,在短时间内,东部获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大大提升,与此同时,东部地区也把大量的资金投入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很大提升,从而反过来推动东部经济发展。而中部和西部,虽然也有“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扶持,但是扶持力度相对较小,获得的资金较少,财政支出较少,而在科技方面更是落后,科技创新能力的落后更是让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落后于东部,区域差距被拉大。

三、 采取合理财政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一)合理的财务支出结构和财务转移支付

区域财政支出差异不仅是财政支出在规模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在支出结构方面的差异。要缩短区域经济差距,更重要的是调整区域财政支出结构,不同的支出项目对不同的区域所发挥的推动作用不同,但同时中部和西部也要努力扩大科技方面的支出投入,增强区域创新力,推动区域企业的创新活力,而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中的科技资金方面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大大增加,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增加西部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支出和转移支付,增加西部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升西部地区的社会福利,让不同区域的居民能进一步享有公平的社会福利。

(二)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财税合作

通过财税合作促进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可以让生产资料在区域内无障碍的自由流动,这样更加优化资源配置,而生产成本会降低,利润会增加,这样可以促进区域内的各地区经济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区域间有很多公共物品是需要地方政府共同完成的,这样地方政府需要共同为公共物品的修建筹措费用,这样需要平衡区域内各地方政府的财税合作,建立区域间利益的补偿和分享机制,地方政府也可为共同公共产品建设共同联名发型公债筹措经费。

(三)财政政策支持新兴产业

财政政策对新兴产业的差异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形成新兴产业中财政支出的稳定的增长机制,对于不同区域的不同新兴产业设定专项资金政策及财政补贴和补息政策。财政预算要包括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创新型科技园建设、产业联盟建设以及新兴产业一流的人才和核心团队的培养和引进,并且要引进高层次人才,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四)鼓励和加强自主创新对策

加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科技交流并且多给予财政支持,这样有利于帮助中部和西部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对主动进行人力开发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财政补贴,无论是东部、中部和西部都可以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创新成品的转化,同时要给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补助,提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积极性。当然对中部和西部的转移支付力度要加大,减轻中部和西部的财政压力,同时为中部和西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同时中央政府和中部、西部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积极、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高效、高科技产业转向中部和西部,对于一些收益高、前景不错但有风险的高科技自主创新企业,政府可以给予信用担保,为这些自主创新企业筹集研究经费。(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逯建彪.探讨区域经济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发展[J].财税金融,2011(2):29.

[2]罗剑.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市场失灵与财政政策调控[J].新经济,2014:26-27.

[3]马骁,杨宇轩,赵艾风.中国区域间财政收入差异的成因――机遇对营业税的分析[J].财经分析,2012(10):52-55.

[4]母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财政因素研究――基于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干预视角的分析[J].海南金融,2010(9):4――8.

[5]陈胜军.财政支持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69――77.

[6]陈胜军.财政支持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69――77.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2

随着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规模在不断扩大,且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公路交通运输更具明显优势,尤其是在内陆地区,铁路运输受到地理条件或气候的限制,水运内地河流较为缺乏,空运的成本过高,各种运输方式最后都要通过公路运输来达到最终目的。同时,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公路运输成为地区间最为直接有效的运输方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2.公路交通运输工程和区域经济的作用分析

公路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有密切联系。区域交通运输系统运输能力、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生产布局的内在机制。

公路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且一方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另一方跟着变化。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推动性作用,完善公路运输基础性的功能,有利于降低公路运输费用,提升区域间的来往的密切度,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同时,不断降低公路运输费图1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用,有利于扩大区域经济规模,使主导企业自身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此,促使公路运输系统的有效发展,可有效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具有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的特点,能够覆盖到范围更大的区域。在公路运输网络较为密集的区域,一般公路运输成本较低,这种情况,商品交易成本也在减少,可吸引更多的企业或个体到此发展或投资,使资本和技术相对集中起来,当集中到一定程度后,即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拉大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距离。在公路及产业聚集效应的影响下,导致生产力要素也具备了一定的区域聚集能力,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以本地区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使相邻地区的资源和交通实现共享,从而促进区域间的共同发展和致富。

同时,公路交通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公路运输对土地施工的基础性要求较高,车流量不断增多导致交通拥堵,加大了地区的环境承载压力,同时车辆的气体排放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因此,在今后的公路运输交通建设中,应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对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公路交通运输工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3.1 经济总量

公路运输情况会对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产生直接影响,公路运输会带动多个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公路产品的货运总量及客运量,相应增加了地区的生产总值。另外,公路运输会对地区生产总值产生间接性影响,公路建设让多个行业的经济取得一定程度发展,比如物流行业是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随着当前物流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发展是离不开公路运输支持的。

3.2 区域产业结构

首先需要阐述的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意义,在一个特定地区内,各种经济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的优化目的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投入力度较大,导致区域的空间距离逐渐缩小、时间距离开始缩短,实现了区域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力和自由流动性,产业结构越来越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区域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在此基础上,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更加明显,从而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到极大的提高。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是随着需求结构的优化而优化的,由于产业结构知识对经济的服务效用,使得产业具备了较高的附加价值。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还有利于资源流向高附加值的地区,缩短运输时间和运输距离,从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3.3 区域间经济联系

提高区域间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增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程度,交通运输、通讯、动力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密切程度,这三个基础结构中最基础的就是实现了人和物位移的交通运输系统。公路交通运输设施的不断建设,可从降低运输成本和减少空间成本交易这两个方面来促进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发展。①运输成本的增长是随着空间距离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若两个地区之间空间距离越短,这二者之间存在的经济联系性就越大,集中表现为: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和贸易种类的增多,促使贸易应选择距离较近的区域,但若发生区域贸易关系所产生的运输费用太大的话,无论空间距离长短,都会对区域贸易的运输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即这两个区域间不会发生贸易关系。若区域贸易关系所产生的运输成本逐渐下降,即两个经济联系密切地区之间的贸易需求量则会不断增加;②公路交通运输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和灵活性,因此,和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相比,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可极大程度的促进区域间贸易的可达性,有利于降低区域间空间交易成本,从而扩大交易规模。

4.加强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4.1 保证公路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性

现阶段,我国部分区域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整体公路网络布局不全,多道重要路段缺少必要的基础公路设施,且当前公路数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量,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应严格保障公路交通运输布局的合理性。

4.2 提高公路交通现代信息的能力

目前,我国部分区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现代信息化不够完善,由于现代信息化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从而将公路交通运输的基本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提高了公路运输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货物的吞吐量,同时,有利于加快货物的流动速度,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3 扩大公路交通资金投资市场的规模

公路交通运输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我国可结合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公路交通进行适当投资,积极引进免检资本的投入,实现公路交通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让市场经济决定区域公路交通的发展方向,避免国有资本流失,从而促进公路交通运输的多样性发展,将经济市场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4.4 公路交通建设

要注重节约资源要素,提倡环境保护公路交通运输可借鉴国外土地资源节约的相关经验,将应保全、有必要开发的土地区域和已经开发的土地区域分开来。在公路运输建设中所投入的土地,应按照该区域所指定的目标进行合理开发。同时坚持以改造为主,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占用土地资源,在施工中还应对水土流失和生态产生的影响进行考虑,加强景观设计,确保公路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公路交通运输业的持续发展。

5.结语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3

关键词:福建三明;农业发展;农业问题

一、三明市产业现状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福建统计局2010年各市生产总值和产业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为800.24亿元,根据第一产业排名第三为146.28亿元,与同样的以农业为主的漳州,相差72.37亿元,根据第二产业排名第七为365.36亿元,按第三产业排名第六为288.6亿元,根据人均GDP排名第四名为30370元。从整体状况看,三明虽然初步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三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发展水平都相对其他市区低。而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相对较大,约为18.3%这说明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总体来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三明市的农业现状

农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该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增长缓慢,农业就业人口过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和农村从业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146.77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则分别为355.59亿元和231.88亿元,远大于农业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达到18.20%,第三产业次之,增速为11%,而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仅为5.6%,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从农业人口及其构成来看,农村从业人员8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6.9%。从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得到,三明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占其比重为70%,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8%。其中明溪、宁化和泰宁三县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75%以上。

2、农业种植种类较单一,经济作物分布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茶树菇,尤溪银杏、姬松茸,沙县芦柑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从全市市的劳动力文化构成来看,文盲率为7.8%,小学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8%(数据来源:三明统计局《劳动力资源及其构成》2006)。从中可得出,三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农用机械使用状况。根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三明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6%,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3%、0.1%和0.2%。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1%,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5%。而整个三明市在农业生产中75.8%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劳作,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数量所占比重都很低,从而可知三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

5、对农业的资金和科研投入不足。从三明市统计局2009年分行业R&D投入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分布,制造业的投入人员和经费分别占85.6%和93.7%,而对于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人员和资金分别只占1.1%和0.7%。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很不足。对农业的科研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对三明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民族传统体育 产业发展

一、区域经济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关系

1、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作为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深入的情况下,人们物质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例越来越小,精神文化消费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拥有享受型、发展型的生活观念越来越强烈,更加的理性化,对身体健康认识成为了生活的新价值取向。因为人们对自己身体锻炼、从事体育娱乐需求的增加,体育消费所占的比重,在人均可支配收入里面的比例呈增长态势。价值取向的变化,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体育消费将成为某个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人们通过节假日参与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激发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消费者的鲜明个性,对体育锻炼的方式、体育消费的类型出现了很大的差异。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参与性的重新认识,在追求刺激、有趣、独特的运动参与的条件下,激活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的利用这一有利的社会形势,将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功能、健身意义、娱乐趣味等特点充分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

3、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

区域经济作为涉及面广反、综合性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通过将民族传统体育通相关的行业进行有机的结合。例如很多地区实行的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就是很有发展潜力的体育产业开发形式。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既是对本民族文化特征的展示,也是一种潜在的资源,民族传统体育通其他的民俗活动、文化行为相同,能够向人们展示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特征,另外因为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的娱乐趣味性,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参与锻炼的欲望。

二、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的对策

1、加大民族传统体育与本地区旅游结合的研究

旅游业被称作是不衰的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每个地区都在挖掘与旅游相关的资源,并进行全面的打造。因此,每个区域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的条件,积极的开展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融合与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的文化性、趣趣味性等,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更为顺利的融入到旅游业得发展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

2、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地域特色优势

第一要加强对本民族、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不能盲目的跟风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在坚持打造体育特色发展的理念下,通过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区域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载体,在区域特色产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加强对民族特色的突出发展,以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全面的挖掘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资源的优势,选择投资少、减小快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开发以及宣传,实现本地区的规模效应,从而为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后要提高联合开发的力度,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增长为重点,产品为中心,进行各个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的联合与交流,不断的提升本民族、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的竞争力,有效的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性。

3、制定科学合理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模式

要科学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需要在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与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通过反复的研究、论证,初步制定关于本民族、本地区的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发展规律,科学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配置,利用节假日扩大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力度,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规模要适中,争取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强化区域内部、区域相互之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深入的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早日步入正轨。

4、提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民族地区要想加快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整理、挖掘与开发速度,这就需要认识到体育产业管理、经营人才的重要性。需要在产业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全面的构建专业知识丰富、管理能力强、既熟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具有区域经济发展经验的管理队伍,构建与提高我国民族特色的创新体育产业体系,为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人才、智力支持。

三、结语

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以产业的形式来发展,需要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挖掘与整理,通区域经济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提高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使得区域经济的进步,加入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带动,将无形的民族传统体育,转化成经济发展的有形载体。

参考文献:

[1] 贾爱萍,洪芳坤. 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对策[J].财贸研究, 1999,(01) .

[2] 聂琴. 试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J].思想战线, 1999,(03) .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5

关键词 市场营销 校企合作

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湖北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咸宁迎来难得的大发展机遇。为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打造“香城泉都”品牌城市,市场营销专业必须选用人才培养新思路、新模式、新举措,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现代营销人才。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导向

第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强调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注重职业技能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导向,任务式的教学。而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和必要的岗位技能操作,教学做分离。导致学生在就业后不能及时的学以致用,马上胜任岗位需求。因此,可通过校企合作来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论结合实际,提升职业技能。

第二、师企业和社会实践经验较少,无法了解最新的企业和社会需求,传授知识与社会脱节,无法给学生传递岗位需求和信息,甚至有些老师自己都只有理论而缺乏技能,更谈不上教会学生技能。因此,可通过校企合作来增强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服务学生。

第三、学校的实训条件不足以满足所有课程实训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软硬件条件和设施来开展工学结合和实训操作。

第四、通过校企合作能够给予学生一个优越的实习和就业舞台,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在激烈的就业形势下提前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

(二)企业人才需求的导向

第一、2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企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和技能型的人才,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输入和培养。通过校企合作能使企业最快的时间、最大的程度发掘到自己所需的人才,同时在校期间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缩短学生就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力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企业的经理、优秀营销人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开展讲座、

授课等形式将自己的经验、技能分享给学生,同时能够对企业进行良好的宣传,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第三、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帮助贫困的学生提前上岗,解决学习和就业的难题,为弱势群体分忧解愁,促进社会稳定。

二、本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

在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于本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后,我们专业团队对区域内知名企业进行了拜访,并先后与步步高、碧桂园、荣恩堂、赵李桥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成为友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校企合作的内容主要涉及到:

1.学生到企业参观、认知岗位、实习就业。

2.教师深入企业顶岗锻炼学习技能,同时进行企业员工培训。

3.企业高管来校开展专题讲座,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指导任务。

4.教师与企业高管共同进行专业研讨、课程标准研讨和教材开发。

5.学校与多个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很多实训教学任务直接在企业开展,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

6.学校与企业联营,学生不再只是模拟,而是在实战中提升能力,在学习的同时也可获得经济上报酬。

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平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教师乐于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风气也得到了大步提升,学生乐于学习。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

虽然本专业在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上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说教师深入企业的时间和深度不够、获取的信息较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市场营销的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够、经常变换企业和岗位、流动性大、技能的提升停留在表层等等。

经过本专业团队的研讨,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改革现有的这种模式,来进一步升华校企合作这一利器: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2.进一步巩固以往在校企合作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利用学院发展的各种资源,着力解决制约校企合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校企文化互补、校企管理互通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

3.强化校企合作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学生安全、激励机制、第三方管理)。

4.逐步摸索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均衡点。学校追求的是教学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利润最大化。只有有效平衡两者的利益才能使企业更加有热情有动力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5.扩充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合作经营,创造利润。

6.加大与政府、区域企业的沟通联系,获得政府、企业的认可和支持,走“订单化”培养路线。

7.依托行业、企业背景,办特色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营销人才,真正服务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民营企业;广西;资本运作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86-02

一、广西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本来是用来进行企业战略分析的。S/W/O/T是四个英文单词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的首字母缩写,即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是什么。这里我们借用来对广西的区情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二、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WO战略

广西目前外部条件(O)即机会非常好,可谓千载难逢;广西优势也很突出;广西自身(W)存在的劣势很多,其中有些比较好解决,有些却不太容易解决;广西的威胁并不突出,因为市场经济中不可能没有竞争,无论哪个省份都会面临着竞争的压力。经过初步筛选,我们认为广西较适宜采用WO(扭转性战略)战略或者SO战略(增长性战略),即充分利用大好机会、努力改变关键劣势的战略或者充分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战略。鉴于增长性战略进攻性过强,广西作为并不发达的省份,还是以学习先进、稳打稳扎为宜,所以我们认为广西在当前发展阶段选择WO战略即扭转性战略比较合适,也就是抓住机会、扭转劣势的战略。

三、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劣势分析

(一)广西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鱼刺图”分析法

下面我们结合SWOT矩阵,运用“鱼刺图”分析法来对广西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作一分析。“鱼刺图”分析法是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我们知道某个问题的特性总是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我们通过脑力激荡(或称头脑风暴法)找出这些因素,并将它们与特性值一起,按相互关联性整理而成的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标出重要因素的图形就叫特性要因图。因其形状如鱼刺,所以又叫鱼刺图,它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根据上面的因果图,可以把广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所有可能的原因归纳如下:①

(1)区位优势未充分发挥;(2)资源优势未充分发挥;(3)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4)制度软环境差;(5)基础设施建设差;(6)人才缺乏;(7)对外开放不够;(8)区域竞争力弱;(9)对区域市场的渗透不够;(10)没有利用好政策机会;(11)竞争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地研究竞争对手。

(二)民营企业发展滞后是制约广西经济发展的最关键劣势

上面的(1)、(2)两点,我们认为并非影响广西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两点不成立。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是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的,地方政府这些年来实际上还是很重视发挥广西自身优势的,每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会体现这一点。

第(3)讲的是事实。而且我们认为这一条很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广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富裕程度。因为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只有企业数量足够多足够强,才能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增价值,这实际上是个很浅显的道理。

第(4)点原因不是主要的。因为制度软环境差并非广西特有,可以说在目前的整个中国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目前国内,除了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制度软环境建设比较先进外(尤其是上海),其他省份相互之间差距并不大。

第(5)点原因实际上现在不明显了。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在广西基础设施建设上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心力,到2008年为止,广西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很不错了,虽然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差距,但是应该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广西的基础建设在全国没有明显的比较劣势。

第(6)点谈到广西的人才缺乏是一个事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才流向一直表现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特点,不仅广西,中西部的其他一些身份也留不住人才。不过,自从广西的泛北部湾开发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自治区政府越来越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开始逐步面向全国和海内外招聘急需的高端人才,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但是我们认为,广西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自己培养人才;同时提高人才的待遇,留住人才。

第(7)点和第(8)点谈到广西对外开放不够、区域竞争力弱,这是过去的事实。但是广西进入新世纪以来对外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区域竞争力正在逐年提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开放度和竞争力方面,广西跟内地大部分省份相比,并无比较劣势。

第(9)点谈到所谓广西对区域市场的渗透不够,主要是指广西对全国其他省份,尤其是周边的云南、贵州、广东、湖南等省份的市场渗透不够,在这些市场上很难见到广西的产品,甚至很难见到广西的特色产品;另外,对东盟各国的市场渗透也不够。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广西产品本身还不够丰富,而且竞争力不够强。而本质上是由于上面第(3)点原因造成的。也即,广西企业太少,又不强;相应地,产品就没有竞争力,对周边的市场便难以渗透。

第(10)点谈到政策机会问题。我们认为,近年来广西最重要的政策机会应该是北部湾开发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包括的政策优惠有:首先,关于投资资金: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国家支持在北部湾地区设立地方性银行,探索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其次,关于税收优惠:《规划》中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北部湾经济区在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再次,关于项目审批:《规划》中表示国家在有关规划、重大项目布局及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方面,给予北部湾经济区必要支持;另外,还将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南宁,提升北部湾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北部湾的建设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建设,包括七个“一千万”和两个“一千亿”项目。

第(11)点谈的是竞争问题。关于竞争,我们认为,广西主要的竞争来自于:一是在旅游方面和旅游大省云南的竞争;二是在农产品方面和周边省份及其东盟国家的竞争;三是在工业品上和国内其他省份的厂家及其东盟一些国家产品的竞争。在旅游业方面,现在云南已经超过广西成为第一旅游大省,值得警醒,但是旅游业占广西GDP的比重为8.5%,①比重不算高,还不能对广西经济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在农产品方面,今后的趋势是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广西作为亚热带农业,在国内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广东,在东盟主要是泰国和越南。但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农产品需求一直旺盛,因此农业的竞争不会对广西的经济发展产生大的负面影响。

四、做大做强广西民营企业的有效途径:资本运作

一个企业要发展,只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自身的积累获得发展,另一条就是资本运作。而如果要迅速获得发展,单靠自身的积累,速度是很有限的。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资本运作。民营企业要发展,也无非就是这两种途径。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民营企业资本运作的主要方式有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并购、重组等等形式。

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经营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生产经营,另一种则是资本经营或称资本运作。通俗地理解,生产经营就好比企业买卖产品和服务来赚钱,而生产经营就好比企业买卖企业来赚钱。两种经营方式必须齐头并进,企业才能获得健康、迅速的发展。关于资本运作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后面会有专门的案例研究进行进一步探讨,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资本运作对企业经营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将资本运作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简单表述为:民营企业资本运作―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民营经济发展―广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立.战略德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2]王子雄.中国民营企业失败原因分析[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3]刘伟萍.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制度与发展模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