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城市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1

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许多专家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众多国家积极进行生态城市的实践。城市的生态化成为时代潮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作出具体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一方面,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如果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水等要素,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内在需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应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政策上,应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解决环境问题。在措施上,应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在行动上,应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保护环境。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和生态文明时代。人居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崭新发展理念的形成和提出,“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观念的被认同,使得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城市的功能培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城市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中心、工作中心和居住中心,而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人为最高准则,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完美融合,并能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等提供最舒适、最方便、最可靠、最安全的服务场所。面对城市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未来城市发展也必将体现生态文明这一时代特征,只能走城市生态化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追求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城市发展变革的系统工程,也是走出“人类困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2

一、恩施市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建设的现状

恩施的环境污染指数与宜昌等周边城市相比较居于高位。进入21世纪以来,恩施市以建成“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大力加强绿化建设,增强城市环境竞争力,营造了“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城市园林风貌,注重水景观与小区域生态环境的恰当融和,促进了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5年以来,恩施市先后编制出台《恩施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恩施市城区山体绿化景观节点概念规划》等,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以路、桥、休闲广场等为重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2007年底,随着风雨桥、橡胶坝、凤凰大桥、凤凰山隧道、施州大桥等众多大型市政工程和城市景观的相继建成,恩施城区基本形成滨江河绿化空间和群山环抱的绿色人居环境,五大公园镶嵌的城市中央清江生态轴;自然山区林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串连的中心城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生态体系,营造了“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城市园林风貌。通过规划建绿、拆墙透绿、建路扩绿、见缝插绿等多种途径,在全市开展了以片区、道路绿化为骨干,包括凤凰山公园、亲水走廊、单位、小区和城市防护林等在内的点、线、面全面推进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地布局日趋合理,园林绿化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绿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二、当前城市生态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效能不高。这是当前城市绿化建设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多个因素影响的结果。由于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爆发户”式的发展过程,从而造成了城市发展壮大后环境绿化上的“先天不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已经破坏。虽然通过现在的城市绿化来弥补,但如同补补丁一样。城市绿地因在规划设计阶段未考虑生态效益指标的量化控制,只在其美化功能上做文章,强调平面效果。结果是建成后的城市绿地植物品种不够丰富,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发挥不了。另外,草坪热“温度”不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以草坪为主的观赏性较强的绿地。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城市环境,但是城市绿量还是不足,没有形成合理的绿化模式及立体空间的绿色网络。

(二)绿化维护成本高。因为受城市用地制约、土地市场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绿地建设受经济的困扰是必然的。但城市绿地建设中受这样那样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绿化维护成本的不断攀高却是值得深思的。城市绿化大量依靠外来植物的引种。由于外来植物的生态习性对异地环境的适应能力比较差,因此它对不良因子的抗性也就比较差。且不管外来植物的成本如何,单就要在以后维护这样一个脆弱的生命,除了正常的防病治虫、浇水、割草等日常养护外,往往还需特殊的“护理”,当然也就需要特别的费用了。

(三)城市“大树进城”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城市的绿化不仅追求绿化覆盖率与绿量,而且在加速绿化景观上花大力气。特别是“大树进城”的现象特别普遍。而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破坏了树木原生地的生态环境,而且移植后的树木自身生态功能的发挥也大打折扣。而一些专家学者早就对这种违背城市绿化建设规律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并指出了其危害性。

(四)绿色城市观念没有在市民意识中形成。有的单位集体或个人的绿化意识淡薄,存有侥幸心理、依赖心理,不主动地搞好自己的绿化,指望别人去绿化自己去享用;有的单位为完成指标把自己的绿色圈围起来自己享用,这样的结果是绿地率低下。保护生态、提高城市绿化水平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

三、加强城市生态绿化建设的措施

(一)绿化规划要有新高度,城市绿化要实现大发展,就必须改变过去条块园林城市的模式,从单一的园林绿化,扩大到区域性生态系统的建设,既提倡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城乡一体的复合社会系统,实现自然――空间――人类的生态平衡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化规划要有新思路,城市绿化已不再是单纯的绿地扩展和增加,而是逐步由单一的局部绿化、品种绿化、区域绿化向空间绿化、体系绿化、系统绿化过渡,要强调生物多样性原则和生态性原理,注重绿化的人文景观和人们休闲、生活的需求,追求绿化与自然的协调统一,从而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同自然同生共存的美好愿望。

(三)做好城市的绿化规划工作,这是建设生态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市区要有几条纵横交错的绿化带,使城乡既分隔、又联系在一起。市区各主要区域应有与本区域人口数量相适应的区域园林,包括公园、广场绿地、街心花园或游乐园等等。

(四)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工作,其绿化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绿化率。从规划角度而言,要在居住区周围搞绿化带(圈),即一个区是一个小绿环,一个大居住区就是一个大的绿化环。

(五)重视道路绿化。道路绿化要合理选择适合本地区的行道树,要充分利用分车带、隔离带、交通道、桥头绿地等。另外,道路绿化还具有遮荫防晒、减弱交通噪声、吸附尘埃等功能,其对改善城市卫生、美化市容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对植物的色彩、外形、种类加以配置,可以使其形成色彩缤纷,美景如画的长廊。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3

关键词:城市;生态绿化;可持续发展;榆林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11-0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与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生活环境,新鲜的空气,绿化生态的城市,不仅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衡量标准,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城市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与规划,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生态绿化环境,协调人类、自然、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多方面关系。榆林市,又名“驼城”,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带,是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从2000年开始,榆林市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以能源、城市、生态、区域为4大经济发展板块,打造绿色生态名市,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森林面积,增加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调整公共绿地均匀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城市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措施,走城市可持续道路。

1 城市生态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

1.1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 城市基础设施中包含道路、通讯、桥梁、绿化、水、电、气等,绿化作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与其他基础设施一样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城市生态绿化根据城市功能和布局位置可分为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道路中间的分隔带、公园及各类广场绿化、小区绿化建设、工业区绿化隔离带等,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舒缓了人的身心,更起到了美化环境,营造美好生活氛围,净化城市空气,防风防沙,固水稳土,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因此,城市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1.2 城市绿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衡量指标 随着国家能源、重工业、化工基地的确立与建设,煤、汽油、盐的大力开采和利用,榆林市凭借自身拥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48种能源矿产资源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快速轨道。但是城市现代化程度越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破坏也就越严重,而生态问题则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城市绿化从根本上决定着着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状况,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广大居民身心健康的保证,是现代化城市良性循环的保障,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因此城市绿化系统的完善和发达则成为人们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必然方式。为了避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规划设计过程中,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绿地的设定已经成为城市绿化水平和建设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改善和提高城市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建立和建设适宜城市生态和人类居住的环境,调节城市绿化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因此,城市绿化又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指标。

2 城市绿化与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2.1 城市生态绿化 城市生态绿化是充分利用种类繁多的绿化植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构建层次结构复杂的生态进程以及多样化的绿地系统。城市生态绿化根据生态结构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广场、公园、花园、庭院、小游园等镶嵌体,街道绿化带和城市周围绿化带等廊道式,城市其他部分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社区等基质,它们共同组成了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城市生态绿化作为城市绿化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在谋求经济发展和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的道路中走出的一条新路,是在反思重美化、轻生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当人们意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并且开始着手去建设绿化系统时,遇到问题和困难,例如生态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城市生态失衡;绿化建设不合理导致绿化系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仅没有改善城市绿化环境,反而造成城市空间的紧缺与浪费。因此,人们逐渐发现城市绿化应该侧重城市规划设计和绿化设计,走绿化生态环境的路线,将人们重新与城市融为一体,共同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榆林全面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计划3a投资23.35亿元,开展城区园林绿化和郊区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专门成立了昌汗界空港生态区,加强了榆林城区西北主风向区和榆林机场周边的生态治理,规划区域建设投资达15亿元;加大了公路、铁路、街道的绿化治理力度,已完成绿化面积2 800hm2,投资达3亿元;扩大环城周围生态建设,完成绿化面积400hm2,投资达6亿元,为榆林市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休闲憩息场所。

2.2 城市生态绿化建设 城市生态绿化在满足改善城市的小气候、净化城市环境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和欣赏价值。人们需要在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和绿化设计对绿地整体空间进行合理的生态配置,构建多样性景观,以起到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作用。绿地格局应结合气候特征、城市位置、城区功能分区,客运量、交通运输等诸多因素布建生态绿林,应考虑建设在城市长年主导风向上。根据城市的土质特征、气候条件、地质水文、历史文化对城市实地绿化进行建设,通过对乔、灌、草的复合群落结构安排,以增加自然生态要素,增强生态生产与调节能力,应考虑叶面指数、叶面宽厚、营养面积、光合效率等因素。还要根据城市主要污染源、功能区特性,环境污染程度、生态绿化需求程度等进行规划,以促进城市生态平衡、减少持续性生态污染,应考虑使用耐污染、吸收和同化功能强、生命力旺盛、适生能力好的绿化作物。与此同时,城市生态绿化还应重视种群和群落的设计。从生物的本性来说,植物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植物与地质水文存在着制约与适应的关系,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度与频度的制衡关系,结合生物特性调节群落间、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的共存关系,既能避免生物对营养元素的基本需求,又能充分利用阳光、水分、土壤、地力、人力等资源,通过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构建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从而实现生态绿化的生产力、自我更新能力、发育能力、繁殖能力以及稳定性、抗逆性、规律性,最终实现生态功能的完善。生物的多样性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生物进化的要求,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因此要提高品种意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和变种的筛选与驯化,构建合理植物群落。在既保护乡土植物、珍贵物种的同时,还可适当引进国外或外地的适生优质、特色品种,丰富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绿地自然化、生态化,保持生态平衡。从榆林城址的大环境来看,榆林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了“一河两山”的生态格局。以西沙大墩梁、东沙石庄梁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区和榆溪河湿地公园景观区,北有红石峡水库及周边的水源涵养林,这个良好的生态格局为榆林城区的空气净化、水系循环提供了可能。榆林城区内部分区来看,已建成广场公园3个,生态景观游园3个,共完成绿化面积720hm2,其中,园林绿地面积158hm2,建成河岸、道路防护林564hm2,行道树绿化逾90km,园林绿化栽植的植物共有25科45属55种86个植物品种,品种不断丰富,绿化植物的多样性初步显现。

3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发展要走可持续道路,而城市生态绿化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拥有丰富能源而被誉为中国“科威特”的榆林市,正在建设成为国家能源的重化工基地,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经济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大面积的开采与挖掘,但是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榆林要可持续发展,更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要结合城市自然环境、民俗风情、人文资源、城市风格和城市个性,对城市绿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营建城市的生态绿化,改善城市人文居住环境,促进城市良性生态系统循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万瑜兰.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保护[C].科学发展观与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2003.

[2]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J].中国园林,2003(5).

[3]卢素英,刘靖.现代城市应与自然共存――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山东林业科技,2005(1):77-78.

[4]沈清基.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城市生态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1996(5):33-38,65-66.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4

关键词: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城市发展;城市文化生态;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与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已成为21世纪国家或城市最重要的标识之一,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上,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的文件供大会讨论通过。这份《计划》指出:“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未来世界的竞争,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十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方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城乡发展一体化也成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成为从下至上的共同诉求。在此情形下,城市的发展与文化生态的建构就成为城市发展内涵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与这个时代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课题。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生态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广义上包含人类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总和(恩格斯),狭义上是与经济相对应的人类文明形态。文化可以超越政治、经济、军事而成为一种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的方式,也是城市竞争中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国际化所带来的“地球村”中,城市景观日益趋同,城市交往日益密切,城市市民衣食住行日益失却个性,城市气质禀赋日益模糊,在此背景下,唯有文化差异,成为了一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重要标识;唯有文化生态,不仅成为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魅力、活力、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

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软的指标,应与一座城市的经济、军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艺术也是一种实力,一座城市或国家的强盛,不仅是经济的,更是文化的。在现代社会,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体现在文化方面。一座城市的创新活力、形象魅力、个性张力、长久影响力等都与该城市的文化生态直接相关。

文化的最高表征是精神,任何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禀赋与文化气质,也有自己的文化生态。但所谓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将会使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充实,更加表征化、系统化。

所谓生态(Ecology),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所谓文化生态、源于1955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首次提出的“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概念,主要指不同环境的适应中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类型或模式。在斯图尔德看来,人是归化了的动物,在体质上完全受文化活动的影响;人的进化与文化的出现是密切相关的,人种形成的文化因素要超过体质的因素,因此,解释人类文化行为与解释人的生物进化不同,不能从遗传上推导某种文化模式,必须从文化适应上做出结论。作为城市文化生态学的主体内容,城市文化生态的建构既应具有环境文化生态意识与文化生态思考,在决策层面又需要具有对于环境文化生态理解与建构价值的认识。中国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既压缩了城市文化生态的发展空间、破坏了城市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呈现,又忽略了城市文化生态的内在价值。城市文化生态的建设是反映一座城市精神面貌与地域文化整体意识的象征,特别是处于隐蔽环境下的文化生态的忽视,为城市文化生态的建构带来了负面影响。

城市文化生态的建设,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更可以聚集精神,增强亲和力,促进精神的融合与交流,因此城市整体文化生态的规划和布局,不仅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新的要求,更应将其放在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统合与协调。一座城市文化生态的建设,不仅应该重视其基本要素、特质、内涵等的建设,更应该重视其建设策略与可实施路径的探究。一座城市文化生态的建设,应该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系统工程。对城市文化生态的塑造与维护,应进行整体规划和立体布局。

在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以文化生态建设及其繁盛为其主要标志,这主要体现为:其一,不是以经济、政治而是以文化为该城市的本质内涵或特征;其二,以经济建设为其基础,或者不必与经济基础发生必然联系(马克思所谓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其三,文化生态城市不仅应具有相当的文化资源传承、文化历史积淀与文化禀赋显现,更应具备其独特的文化理念;其四,文化生态城市首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固然与政治、经济的认同有着密切关系,但又不形成一种必然关系;其五,具有文化自创新机制与功能;其六,形态上应该是多样与多元的,更多体现现代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与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特色。

二、城市文化生态的建构语境

关于城市,无论从词源上还是功能上,古代人们早有论述:“城,盛也,盛受国都也。”“城,以盛民也。”“城,所以守也。”“市,买卖所也。”“城邑也,都邑之守,筑此以资保障也。”“中日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从历史起源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功能无非两种,或围墙以为城,或聚货以为市,无论中外,城市都起源于一种军事防御和物资交汇的目的,有相互矛盾的双重功能:一面是汇聚与沟通,一面是封闭与排斥。对内是汇聚与沟通,对外是封闭与排斥。而城市生态的概念则超越了这些概念及其功能,对内而言,它应该是一个自足、自生而又充满活力,具有造血功能的生命系统;对外而言,它又是开放、包容、有机完整系统。

在具体的形态上,西方多是依山建堡,一道山门,成就城堡的吐纳功能;中国古代多为平原起城,四面设门,成就了城市四方沟通功能。建构于中国城市这一基本功能的中国城市的特点,表达的是全面的开放性与沟通的愿望,体现的是一种全面吸纳与全面辐射的理念。水至清则无鱼,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同理。一座城市的活力就在于与外界不断的交流、沟通与传播,这是城市生态文化的建构之本。这种沟通与交流,应该是良性的一种生态机制,也就是说不但要请进来,以开放的心态广招博引,更应该走出去,以自身的特色实现对等交流,而正是这一点,就连上海这样的国家化城市也很难做到。其余城市可想而知。

与西方城市发展形态不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处处体现着其宇宙论的基本原则:或按自然山水位置配置城市规格,或按星象配置宫室关系,这种理念至少在很早时就已逐渐成型。由此可见,《周易》中所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于天,俯则法于地”,其中自然也包含了城市规划的需要。正是这样的传统,使得中国古代的宇宙观本质上体现出中国人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思考,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理念,可以看作是包含了建筑、人与环境的文化生态理念。在此理念指导下,中国城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态,这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以下三种代表性风格:一为宇宙之城,“天人合一”的行政都会,主要体现为工整、对称的形制与格局,表明上天只需在人间的具象呈现;二为生态之城,道法自然的山水小城。依山傍水,山水城市合为一体,背后蕴藏着道家哲学顺从自然安排的意志;三为人文之城,儒商精神的江南小镇,小桥流水、宁静致远,一种对文化的尊重。这三种城市形态,典型体现着中国城市的文化生态观。

同时由于城墙的具体存在,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大容器,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城,盛也”,城市是用来容纳的一只大型器皿,主要为聚居人口,以便进一步支撑国家的军事与生产之需,故城市的主要功能为居住以及对居民实施必要的管理。

中国古训曰“有容乃大”,因此城市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包容和扩容;而城市生态的概念,则完全推倒了可见的与不可见的城墙,使城内城外融为一体,使内在小宇宙与外界大宇宙完全融合,使城市成为整体的一个大生态系统。要满足生活需要,首先就需要广纳博容,精英与大众、老板与民工、老幼与青壮、白领与乞丐、强势与弱势各色人等,都应该能够获得自由的生存空间;造导弹的与卖茶叶蛋的、开宝马的与骑自行车的、亿万富翁与贩夫走卒、高富帅与矮穷黑、纸醉金迷与引车卖浆等都应该具有各自的职业存在空间。

从城市概念分析的角度理解,城市是人类生存的现实处境,是人类生活的既存事实与实然状态。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城市的出现不仅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便利,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与文脉的承续绵延带来了新的契机。思考城市及其文化,就是思考人类的现实处境,就是思考人类的未来命运。关注城市文化发展,是一个具有人类视野和终极关怀意义的重大课题。

既然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构建,所以从生命系统论的角度理解,城市有其自身的功能与规律。第一,城市是一个有其生长规律、发展阶段的生命体,它起初来自自然,不断人化,而区别于自然,但其最终将回归于自然,成为自然和谐统一的一部分,在这种分化与回归的过程中,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作为生命体,城市要进行自身的生命运作,新陈代谢,要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和精神的交流,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空间,同时它也不可以肆意地自我膨胀和掠夺。正是在精神的交流中,凸显出了其文化的功能;第三,城市的内宇宙、内空间,是其文化精神的本质体现,有自己的存在体系与运作规律,这种体系与规律需要人们去不断探索、掌握,协调规划,统筹处理;第四,城市有其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主要取决于该城市所独有的文化生态,或者说本质上取决于该城市文化生态的差异。在千城一面、千城一态的今天,独特城市文化生态的营建显得尤为重要。

城市是人的城市,所以从城市现实生活层面来看,城市也有其自在生态。《辞源》中把“生活”释为“人的各种活动”,因此城市生活指的是人类在城市中的各种活动,包括工作、学习、休闲、交际等。作为城市文化生态,作为文化创造主体的人们的现实生活至少应当有以下几个标志:其一,和谐自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其二,便利高效:人的工作、交流等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应当更有效率、更便利;其三,丰富多元: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形态都必须是丰富多彩的多元并存的;其四,休闲放松:城市生活应该是张弛有致的。通过休闲,人的肉体和精神世界都能够彻底放松,才有精力投入新的工作;通过休闲,人的灵感会更加丰富,创造力会更加旺盛;其五,传承发展:城市生活是文明的源头,既是文明发展演变的鲜活过程,也是文明的结晶,承担着创造与传播新的文明的功能。因此,文化城市的现实生活应当是和谐有致、工作愉悦、生活便利、身体健康、精神放松、物质丰富、不断创新、休闲多彩的高质量的生活。

而所有这一切,最终将落实于具体的公共文化设施。上海作为率先将国际化文化大都市建设列为城市建设重要目标的城市,除了标志性建筑,更应该具有具备各种不同规模、覆盖不同空间地域、满足不同城市居民文化需要的硬件建设。并且要能够做到让市民进得去、用得起、回得来,不断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文化需求。

虽然中外文化城市形态各异,但一般而言,总要具有以下特质:当代社会,在城市景观、经济、功能、信息日益趋同化的今天,文化不仅成为城市唯一可以识别的面孔,同时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最终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否则城市发展将会跛足而行。因此文化城市要有文化理念,因为文化城市首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固然与政治、经济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着密切关系,但又不形成一种必然关系。文化城市必须是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共建共赢的形态。文化城市注重局部功效,更注重长远目标;注重硬件建设,更注重软件与活件配套;注重外在景观与规模,更注重局部细节,注重形式,更注重内涵;力图避免同质化,更承续与坚守传统底蕴;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注重表面文章,更注重制度改良……。

既然要注重城市文化生态的建构,当然也需要对城市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角度理解。目前所倡导的城市文化生态建设,虽然面对的是当下,但其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核心内核,因外在城市景观日益趋同的今天,文化成为城市的重要区别。而对传统文化观念的承续与否,则是中国城市与西方城市的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天人合一”思想作为统摄,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源头及核心理念,如和谐共处、阴阳协调、五行互动、家庭仁爱等,这些理念反映到城市文化生态建设及其未来发展目标,应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生:生命、生息、生机、生气;其二,动:互动、律动、能动、灵动;其三,通:沟通、流通、融通、畅通;其四,和:汇和、协和、整和、亲和;其五,容:包容、兼容、宽容、从容;其六,乐:乐居、乐业、欢乐、喜乐。我们认为,只有体现了上述理念的城市生活才是美好幸福的生活;只有包含了以上要素的城市,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文化生态城市。

三、城市文化生态建构的定位

,文化生态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软件”。换言之,文化也就是城市的“魂”。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代城市建设实质上就是城市文化之“魂”的建设。因此城市的发展规划必须能充分体现这个“魂”或紧紧抓住这个“魂”,不能脱离文化这个“魂”去搞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文化的本义就是“人文教化”,也就是“以人为本”,它最大限度地体现城市所折射出的人的价值。文化是感性的、温暖的,没有或缺少文化的地方,我们称之为“文化沙漠”,因为沙漠对于人来说是冷酷无情的、缺乏人性的地方。对于城市来说,一片片的楼宇大厦沉默不语,那是缺乏人性的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城市中的“文化沙漠”。举例来说。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的高楼不可谓不壮观,但在这里却感受不到那种温暖的可以让人亲近、让人驻足、让人流连往复于期间的文化氛围。这里除了永是高峰的车流和隐身于这些楼宇并只在早晚上下班时间匆匆来往道路上的白领人潮之外,不时浮散出一种空旷,身处其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空虚与孤寂。所以,上海的陆家嘴只能隔江而望,只能远距离地观赏,身临其间会令人产生一种精神的失落,那是一种类似于如临沙漠的感觉。关键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恐怕在于,我们在规划陆家嘴金融中心这个区域的时候,将“金融”这个概念绝对化、纯粹化或唯一化了。而排斥了许多其他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排除或忽视了文化。俗语说:“水至清则无鱼”,文化的生成也这样——“物相杂而成文”。当我们在陆家嘴的楼宇中从上到下布满无数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时候,一个活的金融中心并没有凸显出来,因为它远离人们的生活,如盆景般脱离了生态,人们似乎依然感觉它只不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或一种冷漠的形式。金融中心的建设不是几幢楼字或几十幢楼宇的建造就能兑现的。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是金融生态,金融生态也就是一种文化。所以,我们认为陆家嘴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文化的介入。通过具有个性和魅力的文化使之变得更加亲和、生动与温暖,让那一幢幢参天的楼宇活跃起来,不再沉默无语,开始做梦,开始与行人对话,开始不断地讲述关于自己的引人入胜的各种传奇和故事。

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已经自不待言。那么,作为城市文化生态建设,需要把握哪些具体要素呢?我们认为主要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文化观念与观念文化;与文化观念相吻合的人、物、事;将文化制度化的必要方式;塑造文化的最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文化传递、传播与输出、输入的工具;文化导向;文化城市的外在形式;城市创意的发展流变;体现文化的经济价值;文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细胞,我们将其分别概括为观念、表征、节庆、故事、传媒、政策、设施、时尚、产业和社区等十大要素。

城市文化生态建构,可以从以下四个坐标中寻求自身的定位。

第一是纵向坐标。,

回溯历史,寻求城市文化生态赖以建构的传统资源。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武术的文化资源,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生态,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梳理、开掘、整合运用,既是城市弘扬历史、传承文化、保护传统的固有使命,又是寻求当代城市新的发展模式探求、新的生态体系建构的新使命。

第二是横向坐标。

回顾环境,寻求城市文化生态赖以建构的地域资源(或自然生态资源)。人们很早就发现了文化与地理环境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南北文化相异的说法,典型的如将禅宗区分为南宗北宗,将学问区分为南学北学;不仅绘画有南宗北宗之别,而且人的性格也有南柔北刚的区分。其他诸如:南甜北咸、南船北马、南拳北腿等,都是对南北文化差异的一种具体描述或简略概括。近代学者刘师培在其《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肓志、抒情之体。”在目前的城市文化生态规划建设中,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必须参照的一个重要文化坐标。如浙江省的小县城开化,作为钱江源的城市,地理环境位处南方,故而其文化自具有南方文化的总体特点。开化县又地处徽文化与江南文化中的吴越文化交错相杂的文化土壤,在此生态下,以木为主要原材料的文化生态及其衍生出来的竹文化、水文化、稻作文化、雕刻文化、印刷文化等,与北方的土文化、石文化、农耕文化等因鲜明的对比,成为其文化的重要表征。不便的交通,使外地人来之不易,但因此也为人们较长时间停留提供了可能,如何将劣势化为优势,如何让人们走进来并停下来,有许多文章可做。因此如何发掘与规划,值得深思。

第三为活态坐标。

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因此可以在衣食住行中寻求城市文化传承的鲜活生态形式。所有文化创造,莫不以衣食住行为其初始动力;所有文化生态,莫不以衣食住行文化形态最为生动、绵长、恒远,所以一座城市文化生态的传承与建构,莫不与该座城市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开化围绕衣食住行的独特文化,如饮食、服饰、婚丧、祭祀、舟船、节庆、传说等,需要科学定位、系统规划、分步实施。

第四为模态坐标。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5

关键词:低碳 城市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212-01

城市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也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生态化发展模式和低碳发展之路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各国城市建设发展能否切实贯彻新的理念。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生态城市之路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

低碳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化发展理念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低碳城市,即通过零碳和低碳技术研发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推广应用,节约和集约利用能源,有效减少碳排放;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即以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

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就是面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的现实矛盾与未来挑战,通过明确城市发展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目标要求,按照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确定新型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一条符合中国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需要,又能够在城市发展中有效地逐步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使城市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维系良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道路的要求。

2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之路应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既与快速城镇化趋势要求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发展路径;是一条产业支撑力强、资源集约度高、就业容纳量大、公共事业均衡发展、全体居民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可持续城镇化道路。

在国家战略层面,从生态环境基底条件和容量出发,确定主体功能区,分类制定区域和城市的基本发展原则,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规划下的城市发展导向;在社区和个体层面,应大力倡导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转型趋势,逐步开展低碳城市发展之路的试点与推广。以城市密集地区和大中城市为核心,系统推进基于低碳生态理念的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交通系统、建筑节能等核心流域的技术经济政策制定与落实。

二、城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战略

城市规划在建设低碳经济有重要的角色。作为可以影响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范畴的专业,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都有协调和调整的能力。应对气候变化,城市规划必需由两大城市规划策略:“减缓”和“适应”:

1 “减缓”规划:减缓规划策略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不同手段去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少潜在的反面影响。相关的手段可包括编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的法规、规范和标准、提供节能减排的激励政策,鼓励使用减低 CO2排放的城市规划、设计和建造方式。有关的政策必需有一既定的减排指标为依归,作为量度各减缓规划手段的可行性及成效。

2 “适应”规划:全球气候变化已进入危机阶段,事实上,由于全球暖化带来的生物、自然、 地理系统变化已产生,而部分预计的改变亦已不能避免。因此城市规划要由“适应”的角度去分析那些将会无可避免的生物、自然和社会转变的实质后果,从而制定政策和行动去“适应”, 把负面影响降至最低。有关的问题可包括未来预知海岸水面升高如何破坏城市现有基建设施、经济活动如何受农业生态平衡改变而减产、强烈天气现象如何影响民生,及如何应对这些避免不了的转变。

三、引导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低碳生态城市是一个涉及环境、经济、社会3个维度的复杂巨系统,因此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另外,由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还远远没有完成,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城镇还将面对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碳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能源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现实压力,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将涉及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变革,因此,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实现的,与此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低碳生态城市不是遥遥无期、虚拟的,而是一个可望可及、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2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遵循生态学原理,倡导循环共生的发展方式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应当强调生态学原理对规划建设的指导作用,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就需要规划建设时,在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规划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容量、城市生态环境演替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处理好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同时,还应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用,促进系统内外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改变过去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尽可能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3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应当实现对A, B模式的扬弃,探索新型C模式

目前来看,城市发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自由放任式的城市化发展的“A模式”,一种是被众多国际组织和权威专家所推崇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B模式”(反增长计划)。

参考文献:

[1]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4):5-10.

[2]潘海啸,汤裼,吴锦瑜,卢源,张仰斐.中国“低碳城市”的空间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学刊,2008,(06):57-64.

生态城市发展范文6

关健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 ,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guide the designers in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n the right design concept,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planning design.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城市,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种可以看到的物质形态。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其目的是通过城市与周围影响地区的整体研究,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环境。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二、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想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整体性原则。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循环再生原则。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在生过程应用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几居住环境,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底。

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市规划,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五、参考文献: 1、张祖刚. 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学报,2005年特刊.

2、代琳. 浅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 山西建筑.2005年10月.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