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管外科手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1
Abstract: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after cardiovascular surgery is the primary cause of death causes damag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cluded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delirium, depression and other neural psychological change and cerebral apoplexy.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guiding intraoperative interventions and active brain protection, effectively reduce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s. In this paper, application of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cardiovascular surgery.
Key words: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Cardiovascular surgical procedures;Complications of nervous system disease
心血管外科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是最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术后认知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而且可持续到术后数月,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带来心理及经济压力。有文献报道心血管手术术后POCD的发生率约33%~83%[1]。而心血管外科手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的发生率也高达11.5%~33.6%[2]。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高发可能与体外循环造成的微血栓和低脑灌注相关。这一改变提醒我们以实时监测为指导,调整术者的操作方式来减少术中脑损伤和实施术中的脑保护措施。
1 脑氧饱和度监测的原理
近红外光谱监测组织血氧基本原理如下:在700~900nm这一近红外"光谱窗"内,生物组织对光线的吸收率大大降低,因此光线可进入更深层次的组织。而血红蛋白和细胞色素含氧量不同导致的吸收光谱的差异仍然可以分辨。通过测定入射光和反射光强度上的差异,计算红外光在此过程中的衰减情况,即可计算出脑氧饱和度。
脑组织中存在丰富的微细血管,其中动、静脉比约为1:4。因此,脑氧饱和度是脑组织中动、静脉氧饱和度的加权平均值。脑氧饱和度更接近静脉氧饱和度,可反映脑氧供给与消耗的动态平衡,而不仅反映脑氧供,所以能更客观的评价脑代谢状态。与脉搏氧饱和度不同的是,脑氧饱和度在低血压、深低温、脉搏微弱、甚至心脏停搏的情况下均可正常测量。但脑氧饱和度监测的缺陷在于,它只能反应局部脑组织的脑氧和,而不能反应全脑氧合。脑氧饱和度监测作为一种无创监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3,4]。
2 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体外循环期间的灌注流量和体温根据手术进展而调整,而灌注流量影响脑灌注。有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大脑中动脉血流改变与脑氧饱和度的改变呈显著相关性[5]。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脑氧饱和度与体外循环期间流量之间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近红外光谱仪在体外循环中可用于监测脑氧饱和度来实施脑保护策略[6]。Tournay-Jette等通过对6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术中脑氧饱和度的下降与术后早期及晚期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对术后认知障碍有预测价值[7]。Julika Schoen 等对231例行心脏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术前及手术全程监测脑氧饱和度,术后3d采用ICU患者意识错乱评估法评估患者脑功能,同时记录术前和术中各项生理指标。结果发现出现谵妄症状的患者在术前及术中都有较低的脑氧饱和度,且年龄较大,同时MMSE评分较低 ,心脏手术风险评分较高,以及较低的血红蛋白。由此推测高龄、低MMSE评分、神经精神疾病和脑氧饱和度降低均是术后谵妄的独立病因。此研究也表明了围术期脑氧饱和度下降和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谵妄的相关性[8]。然而,目前术中低脑氧饱和度没有绝对判断标准,多数研究都以脑氧饱和度下降至基础值的75%以下作为标准。有国外学者研究了维持脑氧饱和度于术前基础值的75%以上的策略的有效性,发现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脑卒中的发生率并未明显降低。但发现与干预组对比,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和严重器官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且其高发生率与较低的基础值和术中平均脑氧饱和度、更多术中低氧饱和度的发生次数相关[9]。Harilall 等通过研究发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老年和术前合并症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高发的独立因素,而实时监测脑氧饱和度并及时给予干预措施提高脑氧饱和度,能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10]。
因此,在体外循环期间监测脑氧饱和度能实时反应脑灌注等生理指标并对患者预后做出评估。更重要的是可在术中及时做出干预措施,调整体外循环灌注流量,改善患者的脑氧和状态,对降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3 无创脑氧饱和度监测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DHCA)期间的应用
深低温停循环多应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主动脉弓及胸主动脉手术中。为手术提供无血手术视野,为主动脉远端吻合提供了便利。但同时造成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和恢复循环后继发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增加了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及术后卒中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有资料显示深低温停循环术后脑卒中发生率高达6%~13%[11]。因此,停循环期间的脑保护成为手术预后的关键。单纯DHCA期间的脑保护主要依赖于低温条件下脑组织处于低代谢状态。有国外学者研究得出深低温(10℃~15℃)下的安全时限为20~25min[12]。国内学者研究中发现单纯DHCA病例最长时限达40min,脑氧饱和度下降30%,术后无持续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现患者个体差异的存在,DHCA期间脑保护的安全时限也应个体化,实时监测脑氧饱和度可作为安全时限的预警[13]。
近年来深低温停循环联合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SACP)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能有效降低神经系统并发症[14]。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能够提供持续的、近似生理的脑灌注,起到良好的脑保护作用[15]。最优化的SACP流量是脑保护的关键因素,术中实时监测脑血流量和脑氧饱和度可作为调节脑灌注流量的重要参考指标[6]。因为术中平均动脉压的目标值通常是根据术前病史、年龄、术前血压做出经验性的选择,所以将平均动脉压作为调节脑灌注流量的参考指标不够客观。而有研究证实,在体外循环期间自主调节功能在低限时(Lower limit of auto regulation ,LLA)NIRS可对平均动脉压值给出更准确的判断。另外,NIRS能及时发现在深低温停循环期间低脑氧和的关键阶段,可及时提醒术者注意手术操作,并提示灌注师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根据脑氧饱和度监测调整脑灌注流量[16]。另有研究发现NIRS可监测脑血流自主调节功能,对预防体外循环期间低血压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脑氧饱和度、大脑中动脉平均流速和泵流量的波动变化同步[17]。关于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流量的选择,国外多名学者研究认为,灌注流量在10ml・kg-1・min-1,并保证脑灌注压在50~70mmHg之间,能够提供理想的脑灌注流量,且患者预后较好[18,19]。国内学者研究应用顺行性脑灌注量10ml・kg-1・min-1能够维持大脑中动脉流速还能保持脑氧和度大于45%[20]。因个体存在差异,以脑氧饱和度为指导目标,选择个体化的脑灌注流量是最优化的策略。
总之,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血管手术中能及时、准确反应脑灌注及脑氧供需情况。脑氧饱和度监测作为一种无创、连续、的监测方法,基本不受外界环境及动脉压等干扰,在心血管手术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有效减少术中脑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今后应将继续研究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心血管手术中个体化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手术不同阶段的管理策略,研究精确化的脑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1]Newman S. the incidence and nature of neuropsychological morbidity following cardiac surgery [J]. Perfusion,1989,4: 93-100.
[2]Kazmierski J, Kowman M, Banach M, et al . Preoperative predictors of delirium after cardiac surgery:a preliminary study [J].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06,28(6):536-538.
[3]Zacharias DG , Lilly K , Shaw CL ,et al. Survey of the clinical assessment and utility of near-infrared cerebral oximetry in cardiac surgery [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2014,28(2): 308-316.
[4]Zheng F SR, Yee MS,et al. Cerebr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monitoring and neurologic outcomes in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J]. Anesth Analg,2013,116(3): 663-676.
[5]AI-Rawi, Kirkptrick PJ. Tissue oxygen index: thresholds for cerebral ischemia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J]. Stroke,2006,37(11):2720-2725.
[6]Teng Y DH, Gong Q JZ, Huang L. Monitoring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relationships with body temperature and perfusion rate [J].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2006,11(2): 024016.
[7]de Tournay-Jette E, Dupuis G,Bherer L,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Changes and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J].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and Vascular Anesthesia,,2011,25(1): 95-104.
[8]Julika Schoen JM, Hauke Paarmann,et al. Preoperative 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is a predictor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on-pump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trial [J]. Critical Care,2011,15(5):R218.
[9]Murkin JM Adams SJ, Novick RJ et al. Monitoring brain oxygen saturation during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J]. Anesth Analg, 2007,104(1): 51-58.
[10]Harilall Y,Adam JK, Biccard BM,et al. The effect of optimising cerebral tissue oxygen saturation on makers of neurological injury dur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J]. Heart Lung Circ,2014,23(1): 68-74.
[11]Gega A, Rizzo JA, Johnson MH,et al. Straight deep hypothermic arrest: Experience in 394 patients supports its effectiveness as a sole means of brain preservation [J]. Ann Thorac Surg,2007,84(3): 759-766.
[12]Apostolakis E, Akinosoqlou K. The methodologies of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and of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for aortic arch surgery [J]. An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14(3): 138-148.
[13]文宇.顺行性脑灌注联合脑氧饱和度监测在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脑保护作用[J].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3(3):130-133.
[14]Perreas K SG, Thanopoulos A GG, Antoniou T KM,et al. Antegrade or Retro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in Ascending Aorta and Hemiarch Surgery A Propensity-Matched Analysis [J]. Ann Thorac Surg,2016,101(1):146-152.
[15]Wang X JB, Yang B,et al. Real-time continuous neuromonitoring combines transcranial cerebral Doppler with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 during total aortia arch replacement procedure: a pilot study [J]. ASAIO J. 2012,58(2): 122-126.
[16]Joshi B OM, Brown C BK, Easley RB YG, Gottesman RFHCW. Predicting the limits of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J]. Anesth Analg,2012,114(3): 503-510.
[17]Brady K JB, Zweifel C SP, Czosnyka M ERB, Hogue CWJ. Real-time continuous monitoring of cerebral blood flow autoregulation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J].Stroke,2010, 41(9): 1951-1956.
[18]Numata S TDS, Seah P ST. Simplified cerebral protection using unilateral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 and moderate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 [J]. Heart Lung Circ,2009,18(5): 334-336.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2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手指血管球瘤;临床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80-02
手指血管球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球瘤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手指间接性疼痛,通常是难以忍受的剧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该病症多发于30-50的人群,且女性患者多余男性患者[2]。手术切除肿瘤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3]。本研究主要以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30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指血管球瘤的临床效果。具体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收治疗的30例手指血管球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手指血管球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分布15-49岁,平均年龄32.1岁;患者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平均病程1.8年。患者中,有21例肿瘤位于甲下,有9例位于手指远端侧方皮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患指局部间接性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持续数分钟后疼痛自行缓解,患处有可见的蓝色或紫色的小斑点。
1.2 方法 ①对患者臂丛阻滞处进行麻醉,患指指根上部用橡皮筋缠绕止血,手术前在患者肿瘤部位进行确切标记。②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对患指进行治疗。③对于甲外肿瘤,在患指侧方取手术切口,瘤体显露后,在显微镜操作下将肿瘤全部切除。④对于甲下肿瘤,先将患指指甲拔除,切开甲床,将周围组织与可见肿瘤分界清楚,采用眼科剪刀,将肿瘤全部切除,止血并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缝合伤口。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进行相关检验,P
2 结 果
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0例患者手指血管球瘤均消失,患者症状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手指血管球瘤发病机制复杂,容易复发,一旦患有手指血管球瘤,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4]。因此,对手指血管球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手指血管球瘤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5]。在显微镜操作下记性手指血管球瘤切除手术,能有效定位血管球瘤的准确位置,提高手术分辨率[6]。同时,显微镜外科手术可以清晰分辨肿瘤组织与周围正常组织,保证在无创的条件下操作,将血管球瘤完全切除,且能有效减小复发的概率,达到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0例患者手指血管球瘤均消失,患者症状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邓忠虎,王玉禄,周凤莲,等.血管球瘤长期误诊12例报告[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18(3):247-248.
[2] 张君,韦壮,李庆霖,等.血管球瘤80例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19(4):238-239.
[3] 吴继彬,杨惠林,熊传芝,等.显微切除甲下管球瘤12例[J].临床骨科杂志,2011,11(6):541-542.
[4] 苏彦农,张友乐,田光磊,等.39例手指血管球瘤的临床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9,20(1):34-35.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3
[关键词] 外科手术;经导管动脉栓塞;肝血管瘤;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5-009-03
DOI:10.11876/mimt201605004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患者病灶直径不足4 cm,生长速度缓慢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无须外科干预[1]。但部分患者病灶直径较大,并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纳差等上腹部不适,严重者可因肝血管瘤破裂引发腹腔出血甚至死亡[2]。因此,针对直径较大的肝血管瘤或存在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应及时实施治疗。本研究对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3]、手术切除两种治疗手段进行了前瞻性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肝血管瘤治疗适应证:①直径迅速增大、肿瘤破裂出血或出现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②肿瘤直径≥5 cm并伴有临床症状,或肿瘤已造成周围脏器压迫、循环系统受累,或妊娠期女性;③肿瘤直径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协议。
1.2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手术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行全麻,取仰卧位,按照肿瘤位置选择病灶侧切口,逐层切开,常规预留第一肝门阻断带,若肿瘤直径≥10 cm,需于肝上、肝下下腔静脉留置阻断带。以病灶边缘1.0 cm外正常肝组织为肝切线,在不破坏血管瘤包膜的前提下凝闭血管瘤进出血管,谨慎、精细操作,直至血管瘤完全剥除。若血管瘤直径较大,可先自肝十二指肠韧带将肝动脉分离,暂时阻断,待血管瘤直径缩小后实施切除[5]。术毕留置肝区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结束手术。
栓塞组患者接受TAE治疗。行静脉麻醉,取仰卧位,静脉注射5 mg地塞米松+250 mL生理盐水,自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导丝及导管,行腹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肝动脉解剖形态、病灶血供及分布特征,而后超选择至病灶供血动脉,于X线电视监视下缓慢推注栓塞剂,栓塞剂为超液态碘油、平阳霉素、明胶海绵碎粒混合制剂,根据肿瘤直径、分布及患者病理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剂量[6],DSA见栓塞效果良好后拔管,压迫穿刺口15 min,局部加压包扎,术后绝对卧床、右下肢制动6 h。若术中发现过敏或插管失败,则终止手术,择期再次实施TAE,若效果不佳则转为手术治疗,并将其剔除。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治疗费用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判定标准[7]:外科手术顺利切除病灶,介入治疗后瘤体体积减小≥40%均可判定为治愈;复发判定标准:术后随访2年,可见新发病灶或瘤体再次增大即判定为复发。此外,记录不同病灶直径患者TAE治疗效果以及介入治疗次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治愈率高于栓塞组,其复发率低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栓塞组患者治疗情况
肿瘤直径
2.3 近远期不良反应
手术组术后发热、ALT升高、TBIL升高率高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4
【关键词】 普外科;围手术期;重症高血压;乌拉地尔;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4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88-02
高血压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高血压的患病率成年增长,重症高血压的患者数量也在不断的上升。临床上重症的高血压是指收缩压大于180mmHg和/或舒张压大于110mmHg的患者[1]。普外科围手术期的患者如果出现重症的高血压就会大大地增加患者手术的危险性,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乌拉地尔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是一种高选择性的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2]。本研究中,对我院的普外科的40例围手术期并发重症高血压的患者应用了乌拉地尔进行降压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过程以及结果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于2009年10月――2010年11月期间在我院普外科就诊的围手术期并发重症高血压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42到69岁之间,平均年龄(532±24)岁。其中术前患者有23例,术中患者有4例,术后的患者有13例。入选的患者均经过临床的相关诊断确定为围手术期的高血压,诊断标准符合国家卫生部对高血压的相关的诊断标准等。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按照常规的操作进行吸氧以及心电监护,并进行常规的围手术期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给患者应用乌拉地尔进行治疗,方法为乌拉地尔125mg加NS 20ml在10分钟之内静脉推注,然后乌拉地尔50mg加NS 40ml用微量注射泵进行静脉推注,速度为5-20mg/h,并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反映情况对微量泵的速度进行调节,在患者停用静脉用药后改用口服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各个研究患者在进行乌拉地尔的治疗过程中不使用其他的降压药物。
122 在患者的用药降压期间,随时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神态、患者术后的出血量以及切口的渗血量、渗液量等。包括患者用药前后10min、30min、60min以及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5]。
13 效果评价标准[3] 显效: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大于10mmHg,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内,或者虽然未降至正常范围,但舒张压下降大于20mmHg为显效。有效:患者舒张压下降小于10mmHg,到达正常范围,或者血压虽然没有降至正常范围,但是舒张压下降达10-19mmHg为有效。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血压没有达到上述的标准,或者血压有所升高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50数据库,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2 结 果
21 40例患者用药后的治疗效果 见表1。
3 讨 论
乌拉地尔是一种新型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在临床的应用中,降压的速度比较快,首剂应用25mg进行静脉注射[4]会短时间内就可达到显著的降低血压的作用,并且对心率的影响比较小。乌拉地尔在使用时的安全性比较高,在患者的血压较高时,降低幅度比较大,而当患者在血压接近正常的水平时,降压作用相对减弱,对患者的伤害较小。有关的学者报道静脉应用乌拉地尔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心血管的反应,帮助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并能够有效减少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以及输血量等。
本研究结果证明,乌拉地尔对围手术期伴有重症高血压的患者降低和稳定血压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使用的有效率达到1000%,并且使用的安全性比较高,发挥疗效作用较快,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秦学斌,张斌不同剂量乌拉地尔在手术切皮时血流动力学和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报,2008,14(5):505-507
[2] 高云春,陈丽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5):468-470
[3] 魏艳阳,周名银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急症的疗效评价[J]医师进修杂志,2006,29(11):69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5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显微手术; 可行性
doi:10.14033/ki.cfmr.2017.3.0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3-0010-02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Method: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and the patients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microsurgery.The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treatment effect and safety of the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bleeding of patie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group B,and the operation time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Intracranial aneurysm;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Microsurgery; Feasibility
First-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999 Brain Hospital,Guangzhou 510510,China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在所有脑血管意外中,其发生率仅次于高血压脑出血及脑血栓。颅内动脉瘤死亡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及生命,因此需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治疗。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比,探讨了两者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纳入标准:符合疾病诊断标准[1];无手术禁忌证;对本研究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X血管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病历资料不全者。A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31~75岁,平均(56.02±3.21)岁。B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3~76岁,平均(55.72±3.1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A组行血管内介入疗法,患者全麻后,经右股动脉穿刺,将5F导管鞘置入,同Y型阀侧壁的高压枪连接管及加压输液袋连接,持续灌注生理盐水,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并选择适合微弹簧予以释放、解脱,直至动脉瘤闭塞,造影观察效果满意后撤出导管,将导管鞘留置。术后6 h将导管鞘拔除,充分止血,制动24 h。
B组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全麻后取标准翼点入路,在显微镜观察下,对侧裂池进行解剖,将视交叉池打开,缓慢释放脑脊液使颅内压力降低,动脉瘤充分显露后,采用适合动脉瘤夹将瘤颈夹闭,并充分止血,同时选择含有罂粟碱棉片将被分离的动脉瘤覆盖5 min,瘤颈宽大者可通过电凝镊夹持瘤颈电灼后再进行夹闭,最后关闭颅腔。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感染药物。
1.3 观察指标
以纱布称重法测量术中出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观察治疗效果,植物生存:患者仅有生命体征;重度残疾:患者意识清醒,无法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轻度残疾:可独立生活,但无法正常工作;恢复良好:恢复正常生活、工作[2]。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9.0软件对所有数据实施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A、B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0.47%、81.40%,B组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624,P
2.3 两组安全性对比
A、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8%、18.60%,A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53,P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因素,危险性高,需在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有学者指出,患者确诊后,应采用手术方法进行根治,防止出现大出血[3-4],目前临床中应用较广方法为介入手术治疗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术野良好,可对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血肿进行有效清除等优点,治疗效果显著,患者复发率低。但有学者指出,开颅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患者术后恢复较慢,且脑组织暴露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生存质量[5-6]。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患者恢复较快等优势,但有报道发现,该治疗方法无法对巨大动脉瘤以及血肿造成的占位效应进行解除,且其治疗费用相对较高,患者术后易复发[7-8]。
本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显示,A组(血管内介入疗法)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及术后住院时间较短,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P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均有其优缺点,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Steiner T,Juvela S,Unterberg A,et al.欧洲卒中组织颅内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J].吴政政,李政,陈蓓蕾,等译.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3,21(6):401-417.
[2]赵宝帅.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8):1332-1333.
[3]汤荡,龙江.颅内动脉瘤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展望[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9(1):61-62,67.
[4]秦尚振,马廉亭,徐国政,等.颅内动脉瘤治疗十年回顾(附1372例治疗及随访)[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1-4.
[5]郭金满,胡火军,王雄伟,等.显微外科夹闭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8):1600-1601.
[6]李经辉,孙涛,余化霖,等.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1例[J].广东医学,2011,32(18):2424-2426.
[7]廉英明.显微手术夹闭联合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11):1402-1403.
[8]蔡菁,孙爱刚,杨桂仑,等.介入疗法治疗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26例[J].山东医药,2013,53(43):50-51.
[9]夏熙双,牛光明,张鹏远,等.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362-364.
血管外科手术范文6
PAD的抗凝药物治疗
华法林
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比较了华法林(1NR 3.0~4.5)与华法林加阿司匹林80 mg/d对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LEAD)患者移植血管通畅率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组通畅率相似,但出血增加2倍,二级终点(心血管死亡、MI、卒中或截肢)降低11%,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口服华法林的WAVE研究是PAD患者保守治疗的最大抗栓临床研究,其结果表明:华法林(以INR 2~3为目标)加阿司匹林不优于阿司匹林单用;前者可引起更多的大出血。因此,可以说PAD患者接受华法林加阿司匹林治疗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不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反而增加致命性出血危险。
虽然华法林与安慰剂比较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但迄今为止,尚无证据显示华法林单用或与阿司匹林联用可以降低PA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LEAD患者如果存在应用华法林的适应证如合并房颤或人工瓣膜时,是否单用华法林还是合用阿司匹林,需要权衡抗栓与出血的风险。2005年ACC/AHA有关PAD诊治指南指出,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不能减少下肢PAD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III-C)。
肝素类
包括肝素和低分子肝素(LMWH)。虽然肝素对于PAD的治疗价值尚缺乏循证医学资料的证实,但是在临床上,绝大多数医生仍然积极主张使用肝素,并在围术期连续应用。如果在动脉血栓形成或动脉栓塞后不能迅速地使血管再通达6~8小时,即可造成动脉闭塞的局部栓子向近、远端增殖,肝素的治疗可以防止或阻止这种过程。在动脉栓塞后,抗凝治疗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再发栓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前的抗凝治疗可增加血肿等出血并发症。
肝素具有抗凝和抗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因此在预防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再狭窄的治疗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早期应用LMWH不仅可以降低移植物的再狭窄,而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更加显示出LMWH的优越性。一项包括201例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LMWH 10天后有8%的患者旁路移植物内形成血栓,而非LMWH组却有22%的患者有血栓形成,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阿加曲班
凝血酶抑制剂,适用于改善四肢溃疡、静息痛及冷感症状。目前尚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尚未列入PAD指南。
急性PAD血栓溶解治疗
经导管动脉内溶栓已经成功应用于急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肢体缺血的治疗。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10项此类研究,涉及静脉溶栓病例1800例,血栓得到部分或全部溶解者大约占40%,而60%的患者溶栓治疗未能奏效。由于经静脉溶栓疗效差且出血多,目前已经被导管动脉内溶栓取代。经导管在动脉内血栓附近或血栓内注射溶栓剂治疗急性肢体缺血,其成功的血管再通率(50%~85%)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另一个优点是可随时了解血栓或栓子的性质、血栓溶解的情况以及动脉管壁的异常状态,并可随即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血管外科处理或血管球囊成形术。
一些随机化临床试验,比较研究了外科手术切除血栓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对急性周围动脉缺血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这些研究结果为急性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其中有一项研究提示,接受溶栓治疗组可显著改善患者一年总存活率,其原因是溶栓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组比较,前者显著降低了住院期间心肺血管并发症。一项多中心的大规模临床(STIL)试验,比较了动脉内尿激酶(UK)或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tPA)溶栓与外科手术治疗对近期出现的、非栓子栓塞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疗效。这项研究的结果显示,症状出现14天内的患者,6个月时截肢率溶栓组优于手术组(6%比18%),而入组时症状超过14天者,手术的远期疗效更好。此外,在溶栓治疗组中,UK~IJtPA的疗效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比较尿激酶和重组tPA(rtPA)对所有下肢急性动脉闭塞症的疗效,这项研究包括同一个研究机构的120名急性或亚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性闭塞症患者,观察时间为6个月。结果显示,在是否获得成功的血管再灌注方面,rtPA具有显著优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