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概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概括范文1
中图分类号:F1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055-0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指导“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集成和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河北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很高,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紧迫而艰巨。目前,河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符合河北省情,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河北”,加快推进河北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河北省行政区划设置,全省现有县市136个,其中县级市22个,县108个,自治县6个;镇946个,乡
1 016个。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脚点在于农村,但离不开县域经济,作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研究对象是县(市),对河北省136个县(市)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对其建设水平的评价,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合理的、系统的指标体系。在科学性、综合性、可测性、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本文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结合河北省国情和农村实际,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众多指标体系原始方案中,筛选综合,最后形成由共4个二级层次,20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表1所示)。
二、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因子分析
运用上一节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河北经济统计年鉴2008、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中,搜集了河北省136个县市有关统计数据,使用软件SAS9.0对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因子分析并计算综合得分。
(一)提取因子
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及数值相差较大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分析结果中,前5个因子的方差之和占样本方差的74.4%,而且从第6个特征值开始均小于0.8,这表明原来由20个指标反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可以由5个因子反映74.4%,一般来说,累计方差百分比达到70%以上,即认为比较满意,因此可提取5个因子。
(二)计算因子载荷矩阵
计算两个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找出各公因子的高载荷指标,从而根据公式提取出5个公共因子模型,旋转前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经过旋转之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的经济含义更加明确。我们根据正交载荷阵中的高载荷将指标分成5类公共因子,逐次辨识。在因子F1中,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指标为X1地区生产总值、X2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4人均地方财政收入、X5全员劳动生产率、X6二三产业占GDP比重、X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9农民人均纯收入、X10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11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因此可以认为,F1代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因子,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其贡献率最大,达到48.42%。在因子F2中,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指标为X13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和X14万人拥有医院技术人员,代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医疗水平因子,贡献率为8.67%。在因子F3中,X17公路密度、X18民用汽车拥有率、X19人均邮电业务量和X20电话普及率,根据指标变量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可以认为F3代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建设因子,从交通和通讯两个方面反映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贡献率为7.18%。因子F4在X12百名学生拥有中小学教师数、X15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X16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的指标变量上负载非常显著,反映了农村的社会保障程度,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保障因子,贡献率为5.56%。在因子F5中,因子载荷比较大的指标为X2地区生产总值指数,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潜力因子,贡献率为4.57%。
(三)计算综合得分及排序
这里采用回归法估计因子得分系数,计算因子得分。
最后,利用公式FI=∑ni=1(Ui×Ci),(1I7)
其中,FI为区域某县市的第I项指数,Ui为第i个公因子的权重,Ci为该县市第i个公因子的得分值,n为主成分的个数,这里n=2;Ui=λi/∑λi,λi是公因子相对应的特征值。计算河北省136个县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综合得分及排名,见表3。
(四)评价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排在前十位的是:迁安市、三河市、任丘市、武安市、迁西县、鹿泉市、遵化市、香河县、霸州市、涉县,排在后十位的是:南和县、围场县、武邑县、威县、阜城县、广宗县、唐县、尚义县、沽源县、康保县。
由排名我们发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比较快的地方,如迁安市、三河市、任丘市等地,都是河北省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阶段较高,新农村建设的起点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强,更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性发展。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低的地方,如尚义县、沽源县、康保县等地,是河北省县域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决定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极为重要。
就总体而言,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大多数县市的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和水平较低,在136个县市中,综合得分处于负值的即在平均发展水平以下的有86个县,占全省总县数的63.24%,整体水平较弱,而且县与县之间的差距较大,排名第一的迁安市的综合得分为1.559 048,而最后一名的康保县的综合得分只有-0.54 224,尽管这是一个无量纲数值,不能用以进行直接的运算比较,但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存在的巨大差异。
三、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前面对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总体评价的基础上,欲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新农村建设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探讨影响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以及不同影响因素对各个县域的发展水平的驱动与制约作用。
根据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本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采纳当前新农村建设研究的相关成果,并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着重从资本投入、就业结构、产业结构、政府效率、科技进步等5个方面来研究它们对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影响。
按照以上方法,我们采用河北省2007年136个县域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新农村建设水平(用Y表示,采用新农村建设水平综合得分作指标值)为因变量,用以上5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对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多元回归模型的统计量F=46.63,其统计量的p-值
由回归系数的检验统计量可知,5个检验统计量的p-值分别为0.0024,
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0.957+0.452X1+0.734X2+0.879X3-0.045X4+0.34X5
具体的分析结论如下:
(一)资本投入
本文是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的比重,粗略体现资本投入对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资本投入的回归系数为0.452,T统计值为3.09。作为传统生产要素的资本(本文把固定资产投资视为其替代变量)与新农村建设水平之间呈正向关联。模型验证了固定资产投资对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贡献,对县域固定资产投资若提高1%,其新农村建设水平也就可提高0.452%。资金是事关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关键。新农村建设涉及水、电、路、通讯、居住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又涉及产业发展和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所需的建设资金规模相当大,因此加大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尽可能争取到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投资,使有限的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就业结构
就业结构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就业结构对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影响程度仅次于产业结构,其回归系数为0.734,T统计值为4.73。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但凡经济强县,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就高,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的壮大,这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对较少;而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县的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县域第二三产业,不仅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能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使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对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影响最为敏感。其回归系数为0.897,T统计值为3.15,在5个影响因素中排名第1,较为显著。从影响因子来看,但凡属于经济强县,一般都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排名第1位的迁安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2.6%。从回归分析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和二、三产业发展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传统农业比重大的新农村建设水平普遍落后。因此,应当改造传统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道路,提高各县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如唐山市玉田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历史传统,科学选择并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瘦肉型猪、蔬菜、园林花卉、中草药、林草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以钢铁深加工、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机械加工为主的工业主导产业,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主导产业,通过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县域经济的较快发展。
(四)政府效率
本文采用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值来衡量政府的效率。虽然不确切,但还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到,政府效率的回归系数为-0.045,T统计值为-3.04,表明县财政支出占县财政收入的比重与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关系为1:-0.045,即该比重每增加1,可导致新农村建设倒退0.045。分析表明,但凡经济强县,该比重都低。例如:经济发展水平靠前的迁安、遵化、武安、三河等县,政府效率都比较高。县域经济发展较靠后的张北、尚义、沽源、康保等县,政府效率就比较低。这也充分说明不同县域间政府效率差别之大。无论是构建市场,还是招商引资都需要县级政府的大力参与,都需要县级政府发挥建设性的引导作用。
(五)科技进步
由于数据难以采集的缘故,本文采用农业技术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科技进步的程度。通过回归分析,科技进步的回归系数为0.34,T统计值为2.42,可见新农村建设水平与科技进步水平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新农村建设水平越高的县(市)科技进步水平也越高,反之越低。对新农村建设水平高的县(市),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相辅相成,科技进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新农村建设水平中等的县(市),科技进步已成为提升综合发展水平的非常关键的因素。对新农村建设水平低的县(市),当前的关键任务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必须充分意识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的支撑会发挥较大的作用。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研究项目(08457207D)。
参考文献:
[1] 李佐军.新农村建设评价理论及其实践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7,(04):51―55.
[2] 李树德,李瑾.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07):148―151.
[3] 李立清,李明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07,(01):45―50.
[4] 程水源,罗志锋.湖北省新农村建设量化指标体系的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08,(03):358―362.
[5] 翟仁祥,沈正平,李清.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证研究[J].乡镇经济,2008,(01):10―14.
[6] Su HwanLim. Saemaul Movement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C]. The 7th Eastern Asia Conference on Agricultural History. 2007.
[7] 金浩.经济统计分析与SAS应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8] 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新农村建设概括范文2
一、正确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准确判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这一重大决策,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内涵。其中,生产发展是基础,生活宽裕是根本,村容整洁是表现,乡风文明是风貌,管理民主是保障。它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纲领,是党对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决策和部署上来,切实做到“三个充分认识”: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和重大创新。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三水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1、正视我镇“三农”工作的成就,坚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我镇“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农村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对推进全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我镇建设新农村工作奠定了基础。
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工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二是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三是镇村建设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有了新进展。
2、正视差距,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紧迫感。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镇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明显改善,镇村发展不平衡。
二是农村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较弱。
三是镇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质量还有待高。
我们既要看到我镇农业和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必须客观看待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准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坚定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明确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工作成效。
三、抓好当前几项工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的工作要求,我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以实施强镇富民、安居乐业、生态文明、扶贫济困、固本强基等“五项工程”为抓手,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加快农村“三化”步伐,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项工程”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经济建设,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是我镇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工作重点。当前需要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1、促进生产发展,壮大镇村经济。
(1)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是要以大力发展适应城市经济和出口市场需要的优质高效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都市休闲农业为方向,将组织工业化大生产的投入、技术、标准、管理以及市场流通等产业环节“嫁接”到农业领域,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农业发展水平。二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四是要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五是要突出生态特色。六是要加强基本农田的管理、维护和建设,不断提高基本农田质量和效益。
2、构建长期稳定的“反哺”新机制,使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三是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五是改善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落实建立征地事前公告听证和征地款预存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收入和农村土地收入村帐镇代管制度,切实保护征地农民利益。七是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清理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劳动权益保护、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3、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营造农村新环境。一是加强镇村规划。二是推进农村地区交通、水利、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4、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村新风尚。一是提高农民的实用技能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二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培养。三是抓好新观念、新理念和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村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精干、统一、高效、廉洁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二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改革。三是落实村民自治,大力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
新农村建设概括范文3
论文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
论文摘要:农村信用社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文章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几方面的设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资金投入,而在资金投入上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金融资金应该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新农村建设,在商品流通、工业企业建设、农村道路以及住房改造、农村水利、大型设备建设和购置上等,都离不开畅通的、覆盖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资金汇兑结算网络;广大农村也需要金融理财产品服务等等。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全方位的。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1.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精细化程度的提高,扩大了农业对资金的需求。因为人们对农产品需求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的精细化程度也要不断提高。如同样的农产品销售,过去在包装上不是很讲究,现在大部分农产品都需要品牌,需要包装,需要营销,而这些工作大部分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所以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
2.支持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生了许多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这些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要求农村信用社来支持。
3.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农业现代化对农民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在这个转折过程中,许多农民将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一小部分创业办实体,成为企业家,成为商人,大部分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在创业办实体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面广、量大。
4.支持种养业规模户。现代化农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可以用一个“大”字来概括,特点是规模大,资金需求量大。即使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已经形成了农产品的集中产出区域,成为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所以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支持种养业规模户的生产经营。
5.支持加速资金周转。农业经济发展的结算渠道不畅,农村异地汇款结算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纷纷从乡镇撤离,在乡镇保留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只具有同城、同地汇兑结算功能,而不具备跨省等异地汇兑结算功能,这就为农产品的大量外销在资金结算上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所以要支持农村加速资金周转。
6.支持农民改善生活。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农民已经尝试消费贷款,如购车贷款,旅游贷款等已经出现萌芽。同时环境建设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民要更好地享受生活必须改善生活环境,农村环境建设中的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农村住房的小、低、散局面必须改变,都有很大的资金需求空间。
7.支持农村环境建设。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必然过程,没有城镇化作前提,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达到。在城镇化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已经越来越明显。小城镇的开发贷款,城镇建设贷款目前都已经发放。
二、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手段
1.资金手段。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可以说资金是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手段。离开了资金支持,尽管可以从其他方面体现一定的支持,但是其他支持是无法代替资金支持。
2.利率手段。利率也是比较重要的手段,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也是资金的使用代价。如果利率高,即使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量大,农村、农业、农民使用资金的价格和代价也大,所以支持的效果就相对差。反之就大。
3.信用手段。农业贷款方式传统意义上只有担保贷款和抵押贷款,如果仅仅以这两种贷款方式服务农业,那么就远远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因为担保贷款涉及担保者的信用问题,目前对农村自然人的信用没有人能作出正确的评判,所以农村中的自然人作担保缺乏信用支持,法人大多是私人企业,大部分不愿意为别人担保而承担偿还债务的义务。同时,抵押贷款涉及到农民抵押物缺乏或者有抵押物而其抵押物权属证明难的问题。如,农民的房产大部分没有“三证”(房产证、土地证、契税证),所以不可能作为合法的抵押物。因此,抵押贷款的开展就比较困难。所以农村信用建设也是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4.理财手段。农民在投资理财方面金融知识缺乏,而农村信用社既熟悉农村情况又有相对丰富的金融知识,完全可以在理财方面为农民出谋划策。
5.结算手段。农村资金汇划、汇兑相对还是比较难。所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尽快解决农村资金汇划、汇兑难问题,这是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6.信息手段。农村信用社相对来说在信息的掌握方面有较多的优势,纵向来说既掌握国家的金融宏观政策信息,又掌握基础农村实际情况,可以说顶天立地;横向来说既掌握整个金融业的情况,又掌握当地经济运行的情况。因此,农村信用社政策信息和实务信息都比较充分地掌握,完全可以把信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法
确定了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手段,那么方法就显得比较重要了。运用适当的方法就可以使手段发挥最大的效应,从而使支持对象更好地受益。就泽州市农村信用社来说,支持新农村建设可以用以下几种主要方法。一是在对象上:一般支持和重点支持相结合。二是在时序上:季度支持和年度支持相结合;三是在方式上:常规支持和创新支持相结合;四是在数量上:结构支持和总量支持相结合。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有了支持对象、支持手段、支持方法还不足以达到支持的效果,最后必须有支持的措施作保证。从泽州农村信用社来看,必须采取以下措施以保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效果。
1.加大筹资力度,满足资金支持的需要。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目前最重要的手段是资金手段,所以农村信用社自身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才能承担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职责。要增强自身的资金实力,必须加大筹资力度,扩大资金总量。除此以外,政策上要保证农村资金用于农村,这样农村信用社就有资金实力。
2.改善经营管理,保证利率支持的开展。利率支持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水平作保证,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要求农村信用社让利于新农村建设,如果农村信用社本身经营管理不善,让利以后就要亏损,就没有办法让利了,也没有让利的能力。所以,只有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挥利率手段的作用。同时,只有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会灵活运用利率手段,发挥利率的调节作用。
3.提高人员素质,承担信用支持的责任。信用手段、理财手段、信息手段的发挥都需要农村信用社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因为这些手段的发挥需要人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人掌握相当程度的知识。如信用手段的发挥需要人掌握一般的信用知识,掌握信用评估的知识,掌握担保抵押的知识,掌握信用法律法规的知识。理财手段的发挥需要人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掌握证券投资的知识,掌握最前沿的金融知识。信息手段的发挥需要人掌握基本的经济金融动态,掌握经济金融的政策变化,掌握当地当时的经济社会的一般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信用支持、理财支持、信息支持的责任。
新农村建设概括范文4
关键词:政校合作;新农村;高职教育;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9-0086-03
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2006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已有1091所,当年的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全国高等院校的总招生人数和总毕业人数的50%。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2006年教育部开展了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创建活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有幸成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该校的6个民政类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示范性建设专业。为了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教育教改、教学管理、行业合作、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示范作用,引领高职院校改革的方向,2007年3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德市石门县政府签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议,拉开了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新农村视野中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序幕。
一、新农村视野中创新高职课程教学的意义
在服务新农村中创新高职课程教学是院系领导、民政管理专业教师、民政行业专家经过多次研究确定下来的改革方案,具有以下意义:
(一)践行生活教育理论,贯彻高职教育精神的具体体现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特别是生活教育理论对深化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提出认识来源于行动,所谓“行是知之始”,只有从经验里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其生活教育理论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以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培养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在“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大量具有实用技能的高级劳动者。这是中国教育的战略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我院新农村视野中创新课程教学,就是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尝试。
高等职业教育属“教”姓“职”。一方面它属于高等教育大类,应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我国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有不少差别。为了突显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培训这一特色,我院决定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新突破。这是贯彻教育部高职教育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学院示范性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关注农村,发挥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现实需要
总理勉励大学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要懂得农村,了解农民。在中国不懂农村和农民就不懂国情。”“对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了解农村都是不可或缺的一课”。温总理反复强调要懂得农村、了解农民,所以无论是当代大学生求学成才,广大教师实施教学,都必须立足于中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让广大学生们学好这“不可或缺的一课”。
我院是一所由民政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职院校,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学院理应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理应深入农村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农民意愿,进行农村问题的探索,多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况且湖南是农业大省,石门是湖南省的农业大县,民政工作基础较好,也非常重视新农村建设,值得我院师生去学习和调研。因此,“服务石门新农村建设,创新高职课程教学”不仅是学院主动服务“三农”,发挥国家示范性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一次良好机会,也是广大师生了解新农村的一个良好机会。
(三)强化职业道德,培养民政工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我院民政管理专业培养的是我国社会急需的、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民政实务技能的基层民政工作者、基层社会福利服务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表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很难通过理论灌输形成,因此,我院决定把民政管理专业二年级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从学院教室搬到石门县农村;让广大学生在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在为当地村民,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具体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来铸就学生“以民为本、以情为民、以苦为荣、以助为乐、以实为上”的民政职业道德 ;通过主动跟村民及其他服务对象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设计具体服务方案,组织实施具体服务,从而提高学生为民服务的专业核心技能和关键能力。
二、新农村视野中创新教学的理论依据
学院在服务新农村中,创新现有教学模式,实行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是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理性选择。其主要理论依据有:
(一)学习的基本方式
体验学习和认知学习是人的两种基本学习方式。认知学习主要是发展人的思维,即人的理智,它以概括和推理为基础;而体验重在培养人的精神,它以感觉和经验为基础。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两种学习方式相辅相成,但侧重体验学习。实施以体验为核心的教学,不仅通过实践学会某种工作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且每一个人在实践中获得对于现实职业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知识的原动力,是促进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形成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重视书本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适应能力差,实际工作技能不扎实,职业意识差,对职业喜爱程度低。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
建构主义最早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者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把知识作为一种关系体系来建构。学生通过重复、反应和再现来组织他们在广泛体系中一次次经历所获得的体验。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美国著名教育理论家布朗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括化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人民应当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悟上。
建构主义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形成新一轮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情感心理学和情感教育心理学的观点
情感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过程是情知结合、整体作用的过程,情感与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通融为一体的。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人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赋予感情、态度和信念。情感教育心理学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认知学习必须情意结合,心智发展必须同情绪发展相结合,教学内容与方法只有根植于情意基础时,才能发挥最好作用。因此,卓有成效的学习必须以学生内在情感体验为基础,教学内容必须同学生的兴趣、需要相适应,同他们自身的体验发生联系。
(四)后现代化知识论观点
后现代知识论强调知识的主观体验和个体对知识意义的动态建构。他认为任何知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色彩并且是受权力关系机制制约的结果,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的解释或理解,是一种假设。但是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或问题,由于自身经验背景和理解方式不同会有各自的观点。后现代知识论还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缄默知识是一种“不清晰的知识” (不能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不能公开传递,具有很强的情景性、文化性和层次性,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领悟。
况且,国际较成功的三种典型职教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Campentencey-Based-Education)“CBE”模式和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s of Employabl Skill)“MES”模式,虽然人才培养途径各有差异,但其核心是重视人才能力的分析和培养,重视按职业分类和能力类型构建模块化课程和技能训练,重视学生在企业真实环境或模拟职业情景中的实训实践。
三、新农村视野中创新高职课程教学的实施
(一)新农村视野中创新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1.创新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教学是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学习
民政管理专业将《基层政权建设》、《社区建设与管理》、《社会救助》、《现代家政》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搬到石门,教学环境从学院教室、校内仿真实训室搬到石门县南峰村。师生主动了解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根据村民需求和专业课程为村民开展电脑技能、家庭技艺、亲子教育培训,为村里留守儿童、救助对象、老人等特殊对象提供个案服务、小组服务,为学龄儿童提供学习辅导,捐建南峰村爱心书屋,协助南峰村成立经济发展协会,参与南峰村社区治安、社区环境和乡风民情建设等来促进当地新农村建设;同时,师生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农村服务明白农村民政工作、社区工作、社会福利服务工作等岗位群需要什么,然后学生就需要学习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学就教什么,使教学走出从前“要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怪圈,教学真正是基于工作的教学。
2.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是基于“学”的“教”,是基于“互动”的“传授”
根据南峰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将民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分为“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乡村民主自治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乡风民情建设”五个小组。每个专题小组师生在开展专题服务时遇到了什么困难,师生就坐下来共同研究解决这个困难,必要时聘请行业专家指导和村民共同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实现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实现基于“学”的“教”;同时,教学活动从师生间的单向行为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行动,甚至是师生、村民、行业专家间的联合行动,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这样,使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范畴扩展为教学方法和协调方法两大领域。
3.创新教学形式:采取能力分组、协作开放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
民政管理专业师生们来到农村、到各服务机构进行现场教学,打破原来整班上课方式,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选择当地新农村建设的5个专题之一,每个专题小组师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专题服务,教学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下组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师生、石门县南峰村村民、南峰村村民委员会及指导其工作的石门县民政局、学校、社会福利院、社会救助管理局的专家都是我们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在服务新农村创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快速整合了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并提供综合锻炼师生素质和能力的平台,让学生迅速明白在新农村建设中专题工作的具体内容、基层负责专题工作者的具体任务,大大提高了他们为民服务的综合素质和核心技能。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实践技能也成长很快。
(二)新农村视野中创新教学的合作形式
在参与新农村中实现课程教学改革,是政府和学院共同努力的结晶。其合作形式多样,主要有四种:
1.村民点菜,学生送餐
所谓“村民点菜、学生送餐”,是指我们师生在石门县南峰村实行现场教学之前就与当地村民进行了联系,了解到村民实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征询当地村民意见后,再组建有针对性的专业服务团队,选派和专业服务相关的教师和专家作指导,使课程教学改革和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同时开展并实现双赢。
2.走出去:把课堂搬到农村
“纸上得来终究浅,须知此事要躬行”,模拟实训与现场服务毕竟不是一回事,有时费尽心机学生还一知半解……于是学院在石门县南峰村设立了教学基地,部分专业课程采取现场教学,实现教学改革新突破,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把课程教学搬到石门县各社会服务机构上,通过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让师生学到许多书本上不曾有的知识,解决了许多书本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从07年4月至今民政管理专业有近100学生在当地进行暑期专项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和专业课程教学,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为村民和当地民政局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服务。2名青年教师一直在石门县民政局挂职副局长,指导当地新农村建设,先后有20多名专业教师投身于石门县新农村建设。
3.走进农村:为农民兄弟送项目
如何让高职教育教学更好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如何让科研工作更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如何让高职示范性学院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到石门县民政局挂职工作后,我院教师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一年多来我们把开展课程教学改革、科研工作与搞好农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新农村建设服务中推动了教育教学创新、科研转型,在提升教学、科研实用性中推动了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民政管理专业教师主动将课程教学基地建在石门县农村,主动将部级、市级和院级课题《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体系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机制研究》等的研究放在石门县农村,并将教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石门县新农村,促进了当地的儿童工作、社会救助工作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很好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
4.请进来:聘请农民专家或行业专家
新农村视野中创新课程教学,根据了石门农村工作需求和专业教学需求我们聘请了20多位行业专家做指导。就这次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就聘请了石门县民政局长、石门县社会救助局长、夹山镇社会福利院院长、中渡社区主任、南峰村支书等5位专家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服务和课程实践教学,让广大师生很直观懂得每项服务应怎样开展?为什么要这样开展?
四、新农村视野中创新课程教学的体会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德市石门县政府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年多来,实现了双赢效果。学院在常德市政府和石门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进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现了教师转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社会服务示范,真正发挥了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人才培养的示范、创特色品牌的示范”,实现了国家教育部建设高职示范性院校的目标。同时通过深入农村现场教学,师生们更深刻地了解农村和基层民政工作,熟悉农业和农民,知“农民之冷暖”、“农村民政工作者之甘苦”,识“农民之艰难”,“农村民政工作者责任之重大”,扩大了视野、增长了阅历,增强了实践经验和民政工作技能,让他们终身受益。更可喜的是通过共建,学院搭建了与政府长期合作的教学平台,使学院师生随时可以挂职当地县、村、社区各服务机构,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石门县所有与民政工作紧密相关的服务机构成为学院重要的教学基地。常德市石门县政府整合了学院资源,将石门县南峰村由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升格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现正申报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石门县农村社会工作也走在全国最前列,荣幸成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社会工作教育试点单位,开始了农村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探索。更可贵的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学生深入农村,通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生动活泼的讲座培训、多姿多彩的助人活动、建立南峰村爱心书屋等途径,为村民带去新的思想观念,助力新型农民培养,让村民自己“内生”改变的动力,激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推动新农村建设。
综上,新农村视野中创新高职课程教学是有效途径。如果更多的高职院校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和方法,让知识分子以有效的机制介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那么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将有沉甸甸的收获,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也将注入强大的推动力,一个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憧憬将会更快地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5).
[2] 吕鑫祥.对高职课程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8(03)
新农村建设概括范文5
由农业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暨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系列活动将于11月20日-22曰在安徽省宣城市宁国市隆重举行。
据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程新元介绍,本次活动以发展休闲农业、传承农业文明、促进乡村旅游、弘扬民俗文化、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既是一次推动全国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工作的盛会,也是一次‘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推进会、2011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美丽和谐乡村建设高峰论坛、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等。
程新元强调,系列活动之所以选在安徽宁国,是因为宁国坚持生态立市,通过开展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努力实现城乡共同、和谐发展,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国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形成了经济高效、环境优美、文化大的地区,探索在工业先期发展之后,如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实现农业的“接二连三”,并最终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安徽省宣城市委常委、宁国市委书记孙正东介绍说,宁国市地处皖东南,位居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经济区,处于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区结合部,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2010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20.1亿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和“中国前胡之乡”的美誉。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科学发展一类县市,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宁国模式”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五大生态体系:
相融的自然生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统筹规划城乡布局,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治理。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生态村为抓手,深入推进“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和创评,积极倡导以节能减排和低碳循环为特征的清洁生产、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加强对原生态山林资源的保护,并匹配相应的财政支持和奖惩措施。
高效的经济生态。致力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效统一。构建企业家社会,提升农民企业家社会地位,充分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人居,推进生态创业,构建健康休闲绿色产业体系。
开放的文化生态。宁国新农村建设十分注重文化内涵,突出文化效能,把打造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放在重要地位。一方面,针对宁国特有的移民性城市的特征,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生态,塑造新时代“宁国翠竹”这一人文精神(即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感动宁国十佳人物”、“孝敬公婆好儿媳”等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倡导美德的文化氛围。
协同的政治生态。着力营造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以远谋近施的发展愿景鼓舞人,以不拘一格的用人理念吸纳人,以科学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人,以协作共事的工作氛围感染人,以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信服人。
和谐的社会生态。宁国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一个亮点是重视民生和社会和谐,将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结合,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
通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宁国逐渐形成美丽和谐乡村建设的五种主要类型:景区带动型、旧村改造型、项目领动型、生态依托型、城郊结合型。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乡村旅游有了新突破,新农村建设有了新面貌,农村经济有了新发展,文明新风有了新气象,民主管理有了新机制。形成了生态与经济齐抓共管,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优美生态与富裕农村相映成趣的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生态美景,主要表现在经济、环境、文化等五个方面。
经济更高效。形成了以山核桃、竹笋、茶叶、畜禽、种苗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农业立体化开发格局和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为导向的环保节能新型产业,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齐头并进,发展迅猛。截至目前,乡镇工业集中区共协议签约入区企业36家,开工建设25家,竣工投产19家,产值达1.4亿元。建立绿色农产品基地20万余亩,58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8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形成乡村特色“农家乐”旅游148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0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75元,高出全省平均数3190元。
环境更宜人。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67.3%提高到2011年74.9%,被誉为“安徽省园林城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安徽农村卫生示范县(市)”。
产业更协调。依托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努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带动“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依托生态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民俗,快速推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乡村旅游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支柱产业来抓,形成了会展、物流、金融、商贸、休闲体验、创意产业等服务业快速发展并与农业相互渗透的发展局面,促进了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城乡更和谐。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进“三化”同步,城乡发展更加和谐。深入推进以“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弘扬企业家的奉献精神,形成了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出台了《宁国市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制定了高危行业职工参保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基本均等化。
新农村建设概括范文6
论文关键词:规模范围经济 新农村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 对策研究
论文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作为我国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推进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应积极转变观念,把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作为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建设好新农村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可归纳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可见,“大力发展生产力、引导农民实现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标。自 “新农村战略”提出以来,有关专家已从宏观层面着重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思路、途径、机制及其与相关部门的关系。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如何发展生产?新农村建设究竟“新”在何处?农民的主体地位究竟如何体现?农民究竟应如何“运作”才可脱贫并持续致富呢?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笔者以为这需要从微观层面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结合调查和理性分析,笔者仅就“农民如何有效发展生产力来脱贫致富”作些思考。本文认为“引导农民对传统农业进行科学改造,实现生产方式的有效现代转型,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那么,什么是规模范围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又如何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其现实条件是什么?本文对此做一初步分析和讨论。
规模范围经济的内涵
规模范围经济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总称,在经济学中,它们原是工业经济的一个常用术语,与企业的扩展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不仅是企业制胜的法宝,而且是少数民族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生产方式。
规模经济。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能使绝大多数产品的成本曲线呈现出U型,随着产出的增加,固定成本分摊到每单位产品上,这样平均成本(单位产出成本)是下降的,当产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边际成本(增加一单位产出的成本)就会小于平均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否则便是规模不经济。当然,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是企业集聚的效应,后者是企业自身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经济是关于生产系统的规模,而不单是企业的规模,生产系统是指从原材料到整个生产过程和要素的有机组合体,可能只有一个企业,也可能有多个企业共同参与。这里之所以把规模经济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是因为在现阶段农业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已成为可能,对某个具体的家庭来说,可实现部分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辣椒和魔芋的种植、生猪的饲养等)的适度规模化,从而实现其规模经济。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农户就是一个小型“企业”。
范围经济。在工业经济活动中,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公司)活动的多样化(产品的多样化及多种服务等),通过固定成本的分摊来享受共同投入和多样化经营,以降低成本而获取的经济利润,它与规模经济是相互联系的。当然,不可否认,范围经济在以前的农村经济活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只是在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显得更为突出。笔者认为,农村范围经济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同一产品、同一工具用途的多样化和农业产品、人力的多样化经营,他们是通过技术的共享和不同的业务组合来实现的。
这里还需进一步指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虽有联系,但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够把二者混同。前者主要体现在“规模效应”,后者则主要是基于“区域、用途”上的相关性而产生的“综合效应”。
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
(一)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现实基础
随着科技进步及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一主三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现实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的时机已日渐成熟,其现实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
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引起了交易市场范围的扩大及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备;农村现代化的内在发展逻辑要求农村生产要适度“规模范围化”;党和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相关惠农政策的支持;农村交通、信息网络、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推进和完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全球化(经济、文化等)及时代背景的要求,等等。这些条件的日趋成熟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实现“规模范围化”生产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途径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既然已具备了获取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那么究竟农民应怎样才可以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呢?其具体实现途径又有哪些呢?下面笔者结合调查对此做简要分析。
1.规模经济的实现形式。规模经济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生产方式,它主要有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品(经济农作物、粮食作物及畜牧等)的规模化生产等两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单位劳动为达到最佳投入产出的经营效益,所能够经营的最大土地面积”,这种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农村社会、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合理协同的作用,有着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等优点,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就当前情况来看,土地规模经营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合同承包经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等形式。农产品的适度规模化生产,则是在土地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市场行情及其潜在趋势利用生产要素的科学组合来优先发展部分农产品并使之规模化以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生产方式,如生猪饲养、魔芋种植、番茄等蔬菜的温棚耕作、乡镇企业的运作等等。
当前,这种使部分农产品规模化的生产已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当然,农户在利用规模经济发展自己时究竟采取何种形式,这就要求农户的当家人要视市场行情、消费心理及自身特征(家庭结构、成员文化素质、土地面积及经济状况等)作出正确的自我战略定位和规划,以便准确判断和决策。这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经营水平的差异,要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并存的形式。笔者经分析整理认为,现阶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规模经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家庭规模经营—独立经营的农户,主要有“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为主和家庭工业为主”等形式;联户合伙规模经营—基于各户实行独立核算的合伙经营;双层规模经营—合作经济与农户经济并存,有统有分;集体规模经营—以机械农业化和乡镇企业为主;社区(包括群体)规模经营—农户个体经营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搞农业规模经营是否成功,不是光看其规模大小,而是看其规模效应是否能够提高生产效益——即是否实现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这就是说,规模经济的实现有赖于生产规模的“度”,农业的生产规模具有可分割性(即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只有生产规模“适度”,才能够真正有效实现农业的规模经济。
2.范围经济的实现途径。范围经济主要是基于“区域和用途的相关性”通过农业产品(包括同一产品)的多样化生产及多种服务(人力、工具等)来实现的,是一种注重“区域差别、时空差异”利用多样化经营和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来获取综合经济利益的生产方式。
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生产,这里包括对传统农业的现代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开发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得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不仅采用优良品种分季节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因地制宜地种植了一些见效快的经济作物,这样便可视季节的差异和土质状况来实现农业产品的多样化种植,从而获取范围经济。同时,同一农产品的多样化使用及其一体化、一条龙的加工服务,也可实现相应的范围经济。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农民已突破原有农业产品的束缚开发引进并培植了新的农业产品(如技术密集型的蔬菜、菌类作物的生产、野生动物家养、花果的工业化生产等),从而拓展了农产品多样化经营的范围。
工具、人力的多样化服务,这里主要是指某些农用工具和人力的多种用途。农用工具一般都具有特定用途,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它还有其它功用,从而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取相应的范围经济,例如干湿磨的基本功能是加工面粉,但人们发现还可以利用它来完成制作豆腐等的相关程序;牛的基本功能是自家犁田耕地,但现在人们还利用牛给别家犁田耕地来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等等。至于人力的多种用途,这是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某些农户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一般由于都具有一些特殊技能,于是通过“经商、运输、加工、外出务工等”非农产业途径来实现范围经济。据调查,外出务工(长期或短期)已成为目前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这里须进一步指出的是,“规模范围经济”的实现既有来自农户本身的因素,也有来自市场的影响。因此,农户在具体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要正确把握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度”;要高度重视规模范围经济的适用范围;当环境适宜的时候,要积极推行规模范围经济。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时,要有变革的勇气,当实施规模范围经济的条件成熟时,就要大胆进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并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抓住时机来获取规模范围经济以脱贫致富。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规模范围经济来脱贫致富不仅是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一种有效生产方式,而且是农业自身的一场伟大革命。结合相关调查及分析,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而言,走规模范围经济的道路是今后一段时期(甚至长期)内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必由之路,是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当然,在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要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顺利实现规模范围经济,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农民自身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外,目前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一)科学规划,有效引导
科学规划是指当地政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对“生产及其持续发展”进行规划,具体操作时要视“地理区位及其特征”做到因地制宜,不能够“克隆”。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把“生产规划”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虽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导,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仍然是农民自身,这就要充分激发农民主体性即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通过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农民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这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当然,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全球化时代,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概括为“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协同便构成了持续的发展能力,从而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流通网络
较好的农村基础设施和较完备的现代流通网络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条件和保障。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这是完善农村流通网络的基础,而流通网络的完备是农村实现规模范围经济的重要保障。可以这么说,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流通网络的落后。因此,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流通网络的基础上,以现代流通网络为依托,向农村产业化综合服务延伸,是形成助农增收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农民不仅可以降低日常消费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规模范围经济来实现增收。
(四)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这里的关键是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先找准市场,后规划生产,再狠抓生产管理”,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基于市场需求来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在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来带动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的发展,其具体做法主要有: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新品种;发展优质特色畜牧业;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数量,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力发展“定单农业”和“委托农业”;扩大农业结构调整空间,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等等。当然,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优化离不开政府的有效引导,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
参考文献
1.谭贤楚.高技术企业的战略联盟行为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5)
2.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何卫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适用性[J].经济问题,2005(4)
4.万光碧.新农村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6(4)
5.王春光.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从哪里来?[N].湖北日报,2006-3-30
6.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研究室. 现代流通助推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