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1

关键词:市场经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153-02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得以不断深入与完善。这也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工作重心所在。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迎合经济建设的需要,其功能逐步转变为培养经济建设所需人才,以及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此种功能上的转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但需要我们认清的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其功能的转变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内容,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存在功能错位的现象。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细致的探究,以此找寻出问题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解决。因此,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究”分析,就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错位

(一)对政治功能的过度强调

作为时代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应用到的思维模式应当做相应的转变,即以经济建设与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以培养适合经济建设所应用的人才为其教育目标。不能仅依靠传统教育方式中的有利手段而对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指导,此种守旧现象,必然会偏离教育主线。同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属性,可认识到其具有意识形态性质,这使得其虽具备政治功能,但应在教育方式上进行合理调整,并拿捏好分寸,不应对政治功能一味过度强调,更应明确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所具备的稳定性和独立性。因此,应充分且明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不能使其演变为政策的解读工具,同时,其也不完全具备党的政治思想喉舌功能。此种做法,只能是将其科学性与独立性淡化[1]。

(二)对经济的服务功能过度加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当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秉承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为经济建设做出相应的服务工作,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经济功能。然而,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为经济建设做出服务经济的功能,但却不能将服务经济功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全部,此种认识是极为片面与主观的。在此形势与环境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更多的体现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观念的引导和矫正,并非是对市场需求做出全方位的服务与迎合。此种功能错位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部分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功能性错误认识而导致的。

(三)缺乏业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阶段的企事业单位中还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认知。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者均未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企事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其仅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不能真正提升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增加员工的收入。同时,在众多高等院校中,不在少数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既枯燥乏味,又缺乏实践的结合,且在高等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时减少明显,这些都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育工作者难以得到理解和认同,从而导致职业自信缺失的现象极为普遍且严重。

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的成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的原因多样,但主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的偏差和局限。从本质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具备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四点,即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2]。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功能认识错位,也便是对其功能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言,其虽具有四大主要功能,但任意单一功能却无法涉及到人类全面的活动范围与内容,更无法使单一功能包含全部功能。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特性,且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主要功能也各不相同,比如,在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的政治功能得以凸显,而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功能便能够发挥出相对主要的作用,若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中错误或片面地认识其功能性,便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错位现象的发生。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明确定位及完善工作

(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是受到经济建设发展影响的。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从简单的政治教育,提升到法治与道德教育层面,且针对的教育主体也应是具备完整人格的自然人。由于教育主体的诉求在新形势下产生了变化,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做出适当的调整,并针对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方向,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调整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并且,在工作中还应明确教育主线,切勿因主次矛盾以及主、支流间的关系而导致教育方向偏离,若存在此种情况,则会导致不能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做出积极的应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性降低。新形势下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既有信仰危机带来的思想意识松动,又有因道德滑坡而导致的政治思想沦丧。对于道德滑坡现象而言,其是现阶段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主要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其具体表现是: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占据了思想意识的主要方面,而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则极为忽视,或在与物质追求衡量后,对精神追求做摒弃处理。具有此种道德问题的人,很难以明确的法律与道德作为基准,不仅会演变成具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个体,更会导致道德与理念的缺失。对于此类问题,唯有通过以思想素质角度为切入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使其逐渐具备相应的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同时,也会使其政治素养得以提升,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因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阶段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做对比,便不难发现两者所进行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截然相反,且天差地别。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其出发点为“大家”,即国家与社会层面,而现阶段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于以“小家”即个人或个体为出发点。这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长期的发展,虽未出现本质性错位,但却逐渐认识到此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与约束性,不仅不利于个体思想的发挥,更会对个体的人性起到压制作用。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则能够表明此种现象是时展所需要,且教育者应做出积极应对的与时俱进理念呼应。但这仅意味着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明确受教育者的教育诉求,且与其教育工作不发生实质上的冲突,更不会影响到教育者的道德基准和所具有的政治立场。此种“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点,既能增强教育者的教育意识,又能较为客观地帮助受教育者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4],并且还能够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增强,从而便于教育者达成教育效果。

(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工作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逐步树立起坚定的理论与学科自信心,这不仅是其从事价值观念教育的根本,更是促使受教育者提升道德意识与增强信仰的积极手段。其中,教育者所应树立起的学科自信由三点内容构成。首先,是学科基础理论科学性的确定。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论为指导,并充分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科[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随时代的变迁与发展,逐步转变与完善,具备极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的指导,愈加具备科学性与价值性,这便为其学科理论基础做出了进一步的夯实。同时,在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以理论为指导,更要结合市场经济的现状,并将我国传统的文化内涵与精髓做深入且细致的探索和挖掘,以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创新。其次,是学科价值性。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而言,其所创立的时间较短,需要通过时间来逐步的打磨和验证,并且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检验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所存在的诸多弊端。对此,唯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逐渐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弊端与制约其发展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尤其在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若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将与时代和现状脱离。因此,应积极探索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并使其符合且满足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转变、错位的成因以及所做出的有效应对措施,可以清晰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教育目标、方向、理念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与完善的。同时,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观念、方式还是目标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的需要,唯有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发展而做出相应的改进与变化,才能确保不同经济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符合时展需要,进而为此学科的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秦正为,秦正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0-100.

[2] 董海涛.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再定位[J].鸡西大学学螅2016,(12):4-7.

[3] 朱晓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网络财富,2009,(1):175-176.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2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手段滞后。尽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和目的都很明确,但由于长期的应试灌输式教育,却把鲜活的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变成了理论教条和说教,有些教育内容空泛和陈旧,距离现实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太远,过于抽象和枯燥的内容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学生逃课,或者即使学生上课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等现象。尽管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是教育者还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教师应该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变换教学手段,改变考核形式,注重教学过程,将前人创造的深邃的思想和政治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学生变被动者为课堂的主宰者,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艺术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美”,艺术是反映人们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用能激发他人思想和感情的形态或景象来表达现实世界的意识形态。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有着复杂而丰富的内容,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于“育德”,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作用。艺术教育用“形象”来表达;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用“概念”去说话,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艺术是感性和具体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理性和抽象等特点。如何将艺术、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起来,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的人生向导,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尽管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与形式不尽相同,但艺术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与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也为艺术明确和指引了一定的方向。艺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依然要遵循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辩证统一的规律;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因此,可以说艺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本质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艺术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打开人们美丽而深邃思想的钥匙。思想政治工作单靠语言和说教有时会显得生硬、苍白无力,甚至使人产生反感。艺术由于具有形象、娱乐和内容丰富等特点,非常容易被学生喜欢和接受。通过音乐、美术、曲艺和戏曲等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与丰富的思想内容以及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启迪与感悟,并达到心灵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培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水准。因此说,通过艺术教育的“车”载上思想道德教育的“货”,是最理想的承载方式。艺术教育的形象化以及论道而不说教的潜移默化的育人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相比更容易让受教育者接受和喜欢。艺术教育对人的思想的启蒙以及习惯、性格、人生观的培养与形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艺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与完美结合,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规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将打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艺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一种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精神文化的创造行为,是人类以心灵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描述与反映。艺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和种类繁多的艺术形式,它包括美术、音乐、播音主持、表演、戏剧等众多内容。艺术是一种很重要、很普遍的文化形式,与人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非常丰富的内容。集思想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的艺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借用大众喜闻乐见和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式,用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氛围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使他们在艺术的享受和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取了精神享受和启迪,从而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意识达到完美的统一。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人们积极主动对待生活和工作,从而能自觉克服各种困惑,获取成功和喜悦。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探索和实践,并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注重说教,理论性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缺少案例和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把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实例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用图文和视觉等艺术来刺激与冲击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参与兴趣。因此,如果将艺术贯穿和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一旦感觉到直观的兴趣,将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探究深奥的思想理论,最终将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升华,同时将形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兴趣是引导学习主动性的前提和条件,它能引发接受者探讨对象的热情和激情,并通过外化的行为达到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通过多维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与结合,可以间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治理论课的目的。

艺术可以愉悦学生的心境

艺术的教育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又莫不令人入眼、入耳、入心,令人身心愉悦。梁启超先生曾说:“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要件。”大众化、通俗化非常重要。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思想的历程》以文献档案为依据,系统完整地反映了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史、传播史,总结历史、阐明论点,是一部融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新型电视片,其展示的感人的故事走进课堂,对大学生思想的政治坚定具有很大的帮助。电视片《大国崛起》不仅让学生领略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各国的旖旎风光,还让学生了解了各国的厚重历史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更让他们深深地感到民族和社会的危机感、责任感与使命感。一场有纪念意义的合唱比赛和音乐会,可以提升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一首反映时代感脍炙人口的歌曲,可以唱出大学生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和情愫,这些活动不仅愉悦了学生的心境,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外名著对青少年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电子和网络游戏则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当今社会,吸引他们的好的和不好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更有必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思想政治舞台,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更优质的思想大餐,为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以在没有任何勉强和强制性的情况下,通过艺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渐被受教育者接受,使受教育者在情不自禁和潜移默化中得以情感感化与升华,犹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改变以往的说教形式,把艺术有机地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既提高了授课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和学生在完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时得到了艺术享受并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艺术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3

一、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主要载体分析

职业院校新闻传媒是以特定的传媒为依托,从广义上理解,包括校内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团刊、系报、橱窗、展板、板报、横幅等所有的宣传载体,从狭义上理解,则指校内报刊、校园广播、校园网、校园电视台、团刊、系报等传媒载体,下面从狭义上介绍几种最为主要的。

1.校内报刊。长期以来,它是职业院校媒体中管理最为规范、新闻效果最佳、发展最为成熟、最为传统的一种媒体,它便于携带、阅读和保存,在沟通与统一师生思想方面一直发挥着重大作用,今天仍为各职业院校重视。由于大都是半月刊或旬刊,有的还是月刊,且出版形式单一化,管理模式公式化,信息时效性较为滞后,使传播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制约。

2.校园广播。这种校园传媒形式出现最早,它具有传播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广等优势。它虽然投入不多,但见效快,一般安排在中午和傍晚于学生课余时间播出。但其缺点是受到环境噪音的影响,师生得到信息量有限,未来发展空间难以扩大和提升。

3.校园网。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声图文并茂汇集了三大传统传媒的优点,开辟了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天地。一是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单一阵地;二是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方式的不足,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尴尬局面;三是为宣传提供了新渠道;四是为浩如烟海的知识拓展了宣传空间;五是为建立专业性的网站提供了新平台,比如,思想政治教育网、各种文化网站等专业网站的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了青春。

4.团刊、系刊、学生刊物等其他媒体。这些刊物一般都与学生紧密相连,具有灵活、直接的特点,内容大到国内外大事,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学生心声。对于这些校园传媒,关键是要做好引导和教育,避免鱼龙混杂,质量下降,导致夭折。

二、职业院校新闻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1.宣传和舆论的导向功能。宣传和舆论导向功能是校园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功能。由于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的转型幅度大、新的体制和思想道德体系构建未完成,造成思想的多元化,给统一思想认识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因此,职业院校校园传媒必须重视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人,通过宣传党的指导思想,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的头脑,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宣传学校的中心工作,把师生的注意力都凝结到学校中心工作上来;宣传学校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等。这对于广大师生员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政策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为广大师生员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团结一心,也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2.校园传媒的服务育人功能。校园传媒的服务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整合学校资源,开设服务专栏,增强服务育人功能。如在校园传媒上开设教学辅导、就业指导与咨询、勤工俭学、心理教育与咨询等服务栏目,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育人功能,推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强形势政策和传统教育,校园传媒通过紧跟时事政治,开展建党节、建军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专题报道,对学生们进行爱国等政治思想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三是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如在相关校园传媒内开设“公民道德规范论坛”等栏目,提高公民素质,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校园传媒宣传的沟通功能。通过上下双向的交流沟通,除了使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学校领导的工作意图、学校的改革措施外,更重要的是产生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了解,提高主人翁的自豪感,促进安定和思想统一;有利于及时地反映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情况,让广大师生员工平衡心理,在挑战中看到机遇,在困难中看到希望;有利于学校领导坦诚地实事求是地向广大师生员工介绍将如何开展工作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师生员工借讲坛之机,开展百家争鸣,推进各种问题的讨论与解决;有利于学校更广泛地收集信息,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依据。

三、职业院校新闻传媒建设的保障措施

实现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导向、服务育人和沟通功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须配之相应的保障措施。

1.加强对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重视和领导。各职业院校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重要性,重视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主管部门党委宣传部,要牢牢把握对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领导权和控制权,定期检查职业院校新闻传媒的工作状况, 要继续加大对校园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校园媒体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4

关键词:微博;对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

一、微博的功能和作用

微博的内容发表长度决定了博文内容绝不能是充满专业术语的长篇大论,这就大大降低和减少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和某些限制性,对于人们所将接受的思想观念,也就有了一种真实性和广泛性的隐形保障。另外微博的使用方法也比较简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各类微博的客户端随时随地地分享自己的新鲜事,也可以关注其他人的动态。微博的主要功能有“关注”“转播”和“评论”。用户可以任意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其他微博账号,对微博内容进行评论或者转播到自己的微博中供其他人阅

览。在浏览、评论和转播各类内容的过程中人们会不知不觉地接

触到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并渐渐地受到优秀思想的熏陶、慢慢接受到形成自我意识,这一过程就是微博存在的一个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和微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可以说是当今时代潮流的引路人和最为活跃的一类社会人,他们思维活跃而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微博的使用者中,大学生更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对大学生来说以微博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诸多有利条件和优点。首先微博的时尚性和简洁性与大学生敏捷快速的生活习惯相符合,学生无需严格组织语句结构,也不需要浪费太多时间,就可以随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智能移动通讯工具也已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类工具,这也就大大方便了微博在大学生圈子中的使用。其次大学生没有太多的社会压力,课余时间也比较充裕,这就说明了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与微博亲密接触。再者“微博心理”应该不再陌生,即大学生群体使用微博的心理状态。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加之展现自我个性、表达自我见解、寻求社会认同感、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迫切需求,大学生使用微博似乎是注定会发生的事,或者说微博似乎就是为了大学生而创建的。但这并不完全是一件积极正确的事,学生应该注意对微博的使用和关注程度,不可过滥,同时也要对其内容和思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以微博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到它的消极作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自身做起,树立“微博意识”,即积极使用微博,并且也要带动学生树立这一意识

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微博这个文化传播和教育平台在大学生中的作用,抓住时机,切实利用好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文化需求。

2.教育工作者要本着平等的心态开展微博教育

传统的说教教育形式已经渐渐被时代抛弃,微博教育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教育方法不仅切实有效,而且能够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和思想隔阂,增进师生情感。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切,让他们在愉悦氛围下潜移默化地吸收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工作者要在微博中积极“关注”学生,也倡导学生关注自己,形成频繁的互动模式。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效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在微博里发表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及时让学生关注到自己,同时也要随时地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外教师也要经常地对学生的博文内容进行评论,语气亲切地指出其在思想观念方面可能存在的偏差,对于学生在自己微博里的评论也要积极回应,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理解、被重视,进一步增进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3.对于博文内容的形式,教育工作者也要细心琢磨

除却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积极向上性,也要注意表达方面的技巧性。思想是定式的,但形式是灵活的。教师对于事件的取材应“以小见大”,尽量贴近生活、贴近真实。形式方面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现,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自在,没有课堂上的严肃拘谨感,让他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下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真实的生活性境况也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牵引出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有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此外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地学习使用网络热词,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偏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关注的对象和关注程度,所以教育工作者应学习一定的网络用语,使微博教育的过程更加亲民化,让学生更感亲切。

从某方面看微博的出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抓住的一个契机,只要合理科学的利用,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究微博的使用方法,优化语言表达技巧,进行好舆论监控和引导工作,切实利用微博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5

【论文摘要】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之机,应将研究性教学引入理论课的教学中。为此,一要创新教学观念,确立引导性和问题式的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二要创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体现时代感;三要创新教学方式,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一轮改革之际,作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时机,从传统教育的惯性和影响中解放出来,改革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和方法,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增强实效性、针对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1.创新教学观念:确立引导性和问题式教育的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功能在于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当今经济、社会、文化、人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现实,要实现和充分发挥这一目标和主要功能,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其一,确立引导性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把引导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作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和排斥现象,提高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度。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明确导向的基础上,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存在的前提下,在指导思想上选择理论。其二,确立问题式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树立学生主体性地位,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在观念上强化问题意识、淡化体系意识。由于新方案根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特点和新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以学科综合形成的优势来解决大学生所面对的带有综合性的问题,因此,采用以问题为出发点的专题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以专题的形式把课程涉及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观点结合实际讲深、讲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某一学科的专家,而是要使他们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把握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认同、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能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因此,根据课程的基本内容,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梳理出若干专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时代感。对教师来说,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学内容的创新要求在遵循教学基本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研究,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把新的理论发展内化为用学生乐于思考、愿意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通过教师的教学,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的基本原理,并用学到的基本原理去分析、解决各种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所传授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被实践证明的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实践中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使教学内容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反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跟踪理论研究的前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并用发展的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解释各种问题,为学生释疑解惑、指路引航。只有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切人点和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加切合学生需求。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现实问题,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情况,在教学中注重联系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时代同行,以实践作证,用事实说话。了解学生、了解社会,实质是把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社会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用理论迎合实际,而是用理论分析实际、说明实际。在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整个链条中,把握学生的思想实际是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环节工作,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有坚实的基础。总之,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现时代感。

3.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性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运用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以启发式、互动式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采用“问题切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理论联系起来,用基本理论说明、解释现实问题,使理论教学具有现实感;在教学手段上,充分运用多媒体开展实践教学,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引导学生感应时代脉搏的跳动,跟踪社会前进的脚步,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范文6

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课;人文素质课;互渗互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都是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作为政策性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长期的开设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如: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公民道德教育,教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同样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其核心是对完整人格的追求和培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理性本质是道德方面的判断和选择,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法律。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是一致的,在内容上交叉相融,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按上级教育部门相关规定而开设,而人文素质课的开设则没有上级教育部门统一的相关规定,因而出现了因校而异、百花齐放的局面。有些高校或教师因此教条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分为两个相对独立、互不相干的教学体系,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人文素质课两者之间难以实现有机的融合、渗透,影响其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

当今世界,随着技术观念的更新,技术不再被视为简单掌握一门单纯的技术,其内涵已变得日益丰富。“技术的意义是其内具有的促进人的思想、精神和能力发展的力量”,我们必须转变纯技术观点的高等职业教育观,培养目标由“技术工具”转向“技术人文”,“技g人文”归根到底强调的是一种"教育价值观"教育,以人的尊严、劳动的尊严为中心价值观,以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心与同情、可持续发展等为核心,共同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框架。为此,高职院校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从而既扩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又满足学生人文关怀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互渗互融的作用、意义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渗透,才能形成大德育观念。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言,既要保证其政治性、原则性、严肃性,强化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的理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同时也要在内容中融入人文内涵,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强化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法治意识。就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要改变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重视不够的现状,开设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向高职生传授关于人类、关于社会的基本知识,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人格和修养,提高高职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其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单一的政治教育功能,它是有计划、系统的、相对集中的教育过程,同时,理论是一个完整、系统、逻辑结构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中国化理论成果、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庞大的系统内容,而高职院校学制短、学生文化基础和认知水平相对孱弱,系统掌握理论的能力较差,所以,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脱离高职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接受能力,效果欠佳。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客观实际和成长规律,创新教育方式,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和自觉接受。

再次,拓展人文教育的途径和空间。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有其自身的内容、功能和特点,所以,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就是要重构健全人格养成的教学体系,加强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整合,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训基地的环境建设,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互渗互融的教学改革路径

(一)构建“一体化”的大人文课程体系

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出发,进行"一个渠道,多方渗透,三类活动"的一体化大人文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将思政、人文素质、心理教育、职业素养等公共基础课程相互整合、融通,遵循针对性、开放性、理实一体化、考评一体化、必修与选修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等原则,通过模块化系统设计,构建以专题理论教学为核心,延伸三个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人文讲堂、活动熏陶、修为内化),服务于专业、体现高职特色的“一体化”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以学分为纽带促发四个板块的联动,通过对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进行全面渗透和立体熏染,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做到时时、处处、人人,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人文素质课目标一致、价值同类、功能互补、方法互借、资源共享的目标

“一体化”大人文课程体系对接学生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架构社会与政治、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自我与人生、科技与人类、创新与创业、沟通与管理等七大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开设3~5门课程不等,构建形成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新体系,以做“强”思想政治教育、做“精”人文素质教育、做“专”人文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就业与创业教育为内涵,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优良思想品德、高度敬业精神、睿智思维方法、积极合作意识、终身学习能力等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审美、会生活、宽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根系统论观念,将“一体化”大人文课程体系视为一个由许多独立的次级子系统构成的体系,这些独立的次级子系统是指课程体系中以担负某个共同培养目标为功能的几门课程的集合,成为其子系统,它通过内在耦合关系建立为一个基本课程子模块,简称“课程模块”。“一体化”大人文课程体系对应需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设置七个模块,同时,通过共享一个实践环节模块,延伸三个层次的专题实践项目,具体如下图:

(二)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大人文课程不是封闭式、独立型的育人体系,而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中心,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深化课堂教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空间。大人文课程推行理论教学模块化、实践活动项目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中心,对应设计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一:人文讲堂,实践二:活动熏陶,实践三:修为内化)延伸、补充和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有机相融,将大人文教育课程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大人文专任教师和学工、团委、宣传部等职能部门都纳入育人体系中,理论教学由人文社科部专任教师承担,项目化活动由党办、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协同人文社科部共同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评价共同构成学生的课程总成绩,形成各部门互相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育人一体化、理实一体化、考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采用行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方式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一体化大人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考核评价客观存在着课程教学过程评价与育人效果评价的双重定位,而以往高职院校思政和人文课程的评价制度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及终结性考查,很难发挥评价机制对学生发展职业人文素养的导向作用。

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一考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体现过程性评价和成效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职能部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原则。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他们行为表现、学习的成效。成绩评定涵盖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包括到课情况、课堂参与、校内外实践教学活动表现及成果、作业完成、学校素养积分等环节,实现教学评价全程化,体现行动导向、知行合一的科学质量观。

参考文献:

[1]汪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开发问题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2)

[2]王春兰.高校思政理论课与通识教育课程良性互动机制的构建[J].社科纵横.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