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化快速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化快速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中村改造地域文化国际化
城中村改造是我国特定国情下一种城市更新活动,城中村改造是在我国城市化迅速推进、城市土地价值急速提升条件下提出与实施的,城中村改造的对象是广大老百姓拥有的平房,有些地方还要面对经过规划批准但已与时代不适应的旧式楼房或超期服役房。近年,许多城市在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积累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一、文化生存方式对城中村的改造分析
社会结构的变动会导致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的产生,当这个群体的存在不再是暂时,而是较长期的现象时,我们就得考虑其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城中村便是包纳这个群体的载体,于是这些农民的文化和生存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城中村属于典型的、特定类型的非农化再组织村庄。它具有城市与乡村二元混合的特点,是一个“混合社区”。城中村的生活方式从表面来看尽管已经完全城市化了,但与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相比尚有体制上的差异,一是土地制度的差异:城市的土地产权归国家,而城中村的土地归村落集体所有;二是社会管理制度的差异:城市社区由作为基层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管理,费用由政府财政承担;而村落社区则由作为村民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管理,费用由村集体承担;三是户籍问题:城中村的村民虽然因为耕地的征用而几乎全部转为城市户籍,但他们仍然保留着“村籍”,同时也是强大的村集体经济的股东。因此看来,城中村农民有一套自身的文化和生存运行逻辑网。纵览城中村农民,他们是一群兼有特殊身份的被社会遗忘的群体,一个内心发生裂变的群体。处于城市与乡村夹缝中的这一群体在经受着扑面而来的城市强势文化的洗礼后,表层开始越来越非农化。一旦撕裂开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发现农民身份的强烈认同感使得他们一直秉承着农村文化的血脉,并试图延续农民固有的生活逻辑,在他们身上浓厚的农村文化气息还没有完全消失。是特殊的城市群体或特殊的农民群体。传统观念、宗族关系的维系作用在他们不可忽略不计,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小孩满月等风俗也延续至今。但就经济收入来说却已明显地“去农村化”,招租的租金收入是他们经济来源的主要模式。理性思考后,更合理的解释便浮现在研究者面前,他们是游弋在城市文化边缘的一个特殊城市群体。这个群体既有“前一体化”的小农经济模式,又有传统的农民意识,还有变迁社会中的新身份认同。在外人看来,他们在收获城市发展带来的超额利益,但在他们眼里更是在承受着拆迁带来的所谓的不公。
二、经济因素对城中村的改造
社会改革开放路径走到今天,经济理性已经相当强势,甚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有人指出,市场经济也将城市转化成了“机器内部成长和生产式的成长机器”,变成将政策形成和履行都向经济利益群体倾斜和转变的日趋成熟的成长机器,并同时认为,这种“成长机器”的内部结构和运作,远比发达国家要复杂得多,因在成熟资本主义社会里,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的建立及鉴别是很清楚的。而我国在许多领域仍然相当模糊的公私界限中,市场经济更是给这个经济机器的生长及复杂化创造了更多机会和条件。毫无疑问,城中村改造亦难逃离这一生长中的“经济机器”制约的宿命。
从直接经济原因来看,城中村改造之所以能在近年大规模地改起来,主要取决于城中村现区位及土地价值与其潜在市场价值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度。即如果差异度大,所具潜在市场价值往往会形成巨大的改造压力与动力,并一定条件下成为改造的实际行动。具体而言,一方面,我国城市化上升期,随城市扩张,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与配套日趋健全,城中村区位及土地价值同样获得快速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社区建设发展的空间格局一旦定型下来,至少在很长的时期内,其物业及空间结构都具有了很强刚性效应,难以及时地改变与调整,并且,已建房屋及相关物业设施,都会因折旧而逐渐趋向老化,实际使用价值是呈下降趋势的。旧有的物业及空间结构之刚性效应随时间变迁而转化为滞后效应,即使社区起初的结构及功能是属于当时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但随时间及其各种条件的变化,会陆续出现新的更为有效的功能及空间利用方式,此时的物业,实际利用价值与其潜在市场价值之间,就产生越来越大的落差。在当落差积累到相当的程度时,为求得市场价值最大化,社区内房屋设施及其空间结构的更新调整,就成为适应新条件的一种理性化选择。
三、政府因素对城中村的改造
政府为了提升政绩与提供公共服务,都有追求经济增长和财税收益极大化的倾向。在政府重经济的发展路径中,城中村改造的政府因素至关重要。特别是,我国现有制度所决定,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但在抽象国家所有名义下,实际却是地方政府所有。地方政府为获得土地及经济效益最大化,政策上多会向纳税能力强者倾斜,甚至与房地产商达成默契,几乎成为城市政府的本能行为。这样的城市更新中,政府往往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让步,让位给那些经济回报比较高的商业性或住宅性物业建设,致使许多城区产生过度商业化与物业高端化现象。
当政府以经济增长为本的政绩目标激励与导向下,要政府作巨额经济投入,以换取城中村居民的合作,就几乎是没有多少可能的事,因城中村改造项目大多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快速提升。换言之,当政府以经济发展为本的社会情境下,城中村改造只是政府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的工具,只有当改造能实现经济效益与强化资本积累时,才可能成为实际行动。
政府虽然是城中村改造的至大推手,没有实质性经济投入, 反而有借改造之机谋求经济增长之思虑。因此, 摆在政府跟前的“矛盾”就出来了,一方面,政府急于要改变城中村的面容面貌,以及与此相关并为社会所诟病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如市政府主要领导所言的与“现代城市很不协调”的“丑陋”空间形态,另一方面,政府又迫切地需要把有限资源投入到更能产生经济效益领域。。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长远的规划,要按部就班的进行,急于求成、贪大求全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改造政策的曲解,只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才能把这项工作最终落实到实处。
四、结论
城市化快速发展范文2
确立一个目标:
构建经济繁荣、居住舒适的现代承德,努力实现城市产出性的最大化和宜居性的最优化。到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57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6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3.6%;到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达到8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84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9.6%。真正成为连接京津冀辽蒙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冀东经济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突出一大特色:
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和国际旅游城市。我们要按照“不求其大求其精,不求其全求其特”的发展原则,树立“以山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蕴”的发展理念,增强城市的承载功能和聚集能力,彰显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质。
把握六项重点:
第一,在科学规划中求质量。一是发挥城市总规划的先导作用。二是抓好城市风貌规划、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实施。三是加快修订完善专项规划。四是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五是强化城市规划的管理。
第二,在做强中心城市中寻突破。在发展布局上,以三年大变样为抓手,继续实施“南扩、西进、北延、中疏”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滨水新城建设步伐。以武烈河和滦河为纽带,拓展新城区、改造老城区,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同时推进,打造“两河绿色风光带”,使承德实现由以武烈河为中心的“一河时代”向“两河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在功能布局上,老城区发展旅游和商贸,重点是传承历史文脉、强化传统风貌、恢复清风古韵,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同步发展商业、金融保险、贸易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北区发展休闲度假、会展和现代物流业;西区以双滦区为主,发展工业和附属旅游业;南区发展文化教育、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坚强支撑。
第三,在产业发展中强支撑。目前,承德委托德国罗兰贝格公司策划的六大支撑产业已初具规模,下一步的重点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园区经济,促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全面发展。
第四,在彰显特色中树品牌。在城市建设中,既要保持历史文化的传统魅力,又要充分展示现代文明的崭新风貌,使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按照高品质、塑精品、出亮点的要求,加快推进规划展馆、奥体中心、博物馆等公建项目,把承德真正建成享誉海内外的品牌城市。
第五,在科学管理中提品位。我们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牵引,实施了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六创联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在新一轮城市发展进程中赢得主动,增强实力、活力、竞争力。
城市化快速发展范文3
关键词:兰州市;城市化;房地产业;互动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城市化进程以及房地产业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城市化和房地产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兰州市作为我国典型的西部城市,水平低且处于转型期,在“一带一路”国家构想的新背景下,城市化的潜力和拓展空间十分巨大,房地产业也将处于一种不断被激活和快速发展的状态。因而有必要对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既有利于促进兰州市城市化的科学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激活兰州市房地产业。
一、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关系
随着兰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深入分析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二者具有很强的互动发展关系。一是城市化对房地产业具有带动作用。兰州市始终高度重视城市化建设,在不懈努力下,兰州市2016年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0%。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兰州市房地产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特别是在兰州市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需求结构变化、生态结构变化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对房地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比如在“新型城镇化”化,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住房需求极大提升,带动了兰州市房地产业的科学和健康发展,这是兰州市城市化快速发展对房地产业最重要的价值,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二是房地产业对城市化具有推动作用。众所周知,房地产是城市化的载体并能够推动城市综合开发。近年来,兰州市房地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2016年兰州市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3703900万元,同比增长15.5%,而且2017年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增长率都在15%左右。兰州市房地产的快速发展,聚集了大量的资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兰州市城镇化的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还使很多社会资源向城市集聚。从总体上来看,兰州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兰州市城市化的发展,使房地产业对城市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促进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具有很强的互动发展作用,因而应当更加高度重视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互动发展,并且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使二者的互动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进而促进兰州市“新型城镇化”以及房地产业的科学、持续和健康发展,为兰州市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要想使兰州市城市化建设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步入良性互动轨道,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强化顶层设计,这就需要兰州市政府要继续深入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找出能够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而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与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相关的单位和部门,应当建立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共同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使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能够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跨越。比如,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方面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针对如何推进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经常开展座谈会、研讨会等等,推动有效落实。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和完善的政策体系,是促进房地产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应当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狠下功夫。兰州市应当从促进“新型城镇化”出发,特别是要着眼于解决“人口城镇化”的问题,将“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尽快出台《兰州市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业协调、互动、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体系应当涵盖土地、税收、人口、产业等方方面面,对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做出战略部署,进而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落实,使其能够步入健康、科学、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此外,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还应当将兰州市城市化与房地产业的发展纳入到甘肃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体系当中,使政策更具有战略性。三是创新互动模式。兰州市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房地产业同样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这其中至关重要的就是二者的互动关系具有一定的“隐性”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兰州市应当更加高度重视二者互动的“显性”功能,积极探索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互动发展模式。这就需要兰州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房地产业的发展,同样,在发展房地产业的过程中,也要综合考虑“新型城镇化”建设。比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应当要求各县(市)区综合考虑房地产业的发展,要把房地产业的发展纳入到“新型城镇化”建设体系当中,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综上所述,推动兰州市经济健康发展,城市化建设以及房地产业仍然具有重要地位,因而应当高度重视二者的互动发展。兰州市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对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创新互动模式等方面下功夫,使二者互动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陈真真,毕秀晶.房地产业对城市化的影响[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6(01)
城市化快速发展范文4
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现阶段的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投资,基于投资的保增长策略是对症下药。二是短期内消费难以担负保增长的重任,提高消费占比是长期趋势而非短期策略。三是从国际经验以及我国面临的外贸形势来看,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应是很小的,这是一种常态。四是我国的劳均资本存量仍然很低且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期,仍然具有非常广阔的投资空间。
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投资。从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对GDP 的拉动作用来看看,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投资拉动作用的下滑。如果我们观察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的经济阶梯性减速,期间GDP 增长率由10.6%下降到7.3%,而资本形成的拉动由7下降到了3.6,独自贡献了3.3 个点的增速下滑中的3.4个点。可以说,现阶段经济的下行压力几乎全部来自于投资拉动作用的衰减。因此,对症下药的话,显然我们保增长的重点也应着眼于投资。
短期内消费难以担负保增长的重任。纵向来看,我国消费增长率的中枢并没有发生明显的下降,消费增长仍属平稳;横向的国际比较显示,我国现阶段的消费增长率也并不逊色。
当然,我国的消费在GDP 中的比重要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我国同阶段的中等收入国家,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认为提高消费在GDP 中的占比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短期内很难期待消费有大的起色。并且,盲目地追求消费比重的提高,可能会透支未来的经济增长潜力,最终使人均收入实现低水平的均衡。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回归常态。从国际经验来看,净出口对GDP 的贡献都是比较低的,有些国家甚至为负值。所以我国的贸易盈余对GDP 的贡献也应该归于常态化,今后依靠净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极为有限。此外,我们面临的外贸形势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需要通过中国和全球的结构性改革来扭转困局,短期内外贸已经无法有大的起色。
投资依然是保增长的最好选择。我国的劳均物质资本存量还很低,与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因此还有非常大的投资空间。与参照经济体相比,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也没有明显的偏高。此外,我国2014 年以人口占比计算的城市化率仅为54.41%,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仍可以保持比较高的投资增速。我国具有投资潜力的领域还有很多,如基建、环保和新能源以及民生领域等。
根据 WDI 的统计数据,按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2014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仅为54.41%。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化遵循 S 型曲线规律,当城市化率达到30%时,城市化速度会明显大幅攀升,城市化进入急速发展阶段,这一过程一直会持续到城市化水平达到 60%以上;当城市化率达到 60%后,城市化重新进入平缓 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城市化率在30%~60%之间属于城市化的急速发展期,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区间。
城市化快速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布局优化;空间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现阶段,伴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发展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工作要求日新月异,因此,在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过程中,诸多的问题不断出现。而且,根据城市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体现出问题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例如,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空间规划不合理、土地利用不合理等,为此,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
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道路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然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大量的行驶车辆投入到城市交通中,使得原本通畅的城市道路变得拥挤,造成城市居民出行的困难[1]。引起这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如,道路等级结构布局出现混乱,道路功能细化不够清楚,公共交通道路体系过于落后等,尤其是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交通网络布局不合理严重的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可见,该问题的存在是城市规划空间非常突出的问题。
1.2 城市空间规划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也极为迅速,然后,虽然城市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很多城市却未能得到规模化发展,还依旧将发展重点放到城市的中心区域,使得城市周边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整个城市的规划出现脱节,尤其是在功能布局上,过多的集中在城市的中心位置,这些位置本身就是有限的,再加上各个企事业单位、商场、超市等都往中心的位置集中,造成城市周边区域居住人群、活动人群寥寥无几,而中心区域却成为一片闹市。
1.3 城市土地利用不合理
任何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对土地就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此来促进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然而,有很多城市在扩大空间的过程中出现空间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例如,城市人口密度较小还依旧向四周开发,城市居民平均用地面积超出了国家的相关规定,造成大量土地出现闲置的现象[2]。
2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
2.1 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优化
城市交通是城市规划空间的重点,一旦交通网络布局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就会造成城市交通出现拥挤的问题,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私家车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对城市空气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首要任务是要做好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优化。首先,要对城市交通道路的线路进行合理规划,尤其是城市道路的功能要进行合理的划分,提高城市居民文明行车意识[3]。其次,要对城市交通公交体系进行优化,建立独立的公交道路体系,无论在任何时候私家车都不能占用公交线路,这样可以保证公交线路交通的通畅性,确保人们的出行方便。第三,加强汽车文明出行的宣传力度,鼓励城市居民公交出行,降低城市小汽车的使用量,一方面能够减少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有效的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小轿车尾气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从而实现对城市交通网络布局的合理优化。
2.2 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城市空间规划是否合理对城市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应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自城市化快速发展以来,城市对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对外部空间形态的演变各有差异,而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过程中,经常忽略了城市产业的市场机制,使得结构调整的政策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城市的工业用地方面,因为用途的不合理使得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出现多种空间规划问题,从而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势在必行[4]。首先,要打破在城市化发展中,过于集中城市中心位置的问题,将发展计划向城市的结构扩展,一方面减少城市中心过于拥挤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使城市空间结构也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从而实现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其次,要合理安排城市大型办公区域、超市、商场等,不仅要在城市的中心有,还要保证周边的设施都能够完善,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城市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同时可以疏散市中心的人流。第三,城市规划空间要有着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能局限在眼前,否则可能会在短时间的发展中就会发生空间格局的大变动,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消耗了大量的人力,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2.3 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优化
城市规划空间的布局是需要建立在土地使用的基础上,而土地的使用也是经常存在不合理现象,尤其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很多城市在土地使用上存在很多盲点,经常出现过度扩张土地,土地污染,违规建筑等问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浪费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因此,在土地规划用地上要进行合理的优化。首先,要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要确定好城市发展的边界位置,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发展,提高城市建筑的密度,同时,对城市规划内部的闲置土地进行合理的整改和置换,将城市土地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5]。其次,对城市发展用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在功能上要确定发展方向,同时在城市发展用地建筑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有效的建设规划,还要做到节能、节地、节材,着眼于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对我国城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布局。
3总结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空间布局优化也将作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工作,而在实际的城市发展中,很多城市都过度重视城市,扩大城市的发展区域,提高城市的活动范围,但是,却往往忽略了城市规划空间布局的优化,使得城市规划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本文对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的分析,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空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正确认识了问题的所在,同时,作者就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城市化发展的认识,提出了几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优化的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有效的提高我国城市规划空间的合理性,促进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光.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乡镇工业空间布局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2]陶然,傅德印,宋涛,蔡建明,倪攀,杨振山. 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及空间布局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05).
[3]韩昊英,赖世刚,吴次芳. 中国当代城市规划的战略观――复杂城市系统中设计与战略型规划的解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预印本.2012(06).
城市化快速发展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温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温州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总体来说温州的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1年,这一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刚开始阶段,主要特征表现为强镇数量不断增加,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加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征是因为初始化市场以及初始化工业化给温州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特别是温州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各种小城镇建设迅速涌现,推开了温州城市化新局面。第二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9年,主要特征表现为各个小城镇稳步发展,中心城市的建设进一步加速。原因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的完善和成熟,市场经济改革进入实质化阶段,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温州市城市化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城镇化增长方式的转型。在这一时期温州政府进行了第三轮城市规划,这次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中心城市从“沿江城市”逐步向“滨海城市”扩展。近年来温州又推行“三分三改”政策,通过这个政策温州集体产权配置的基本单位就变成了合作社。这里的“三分”指的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三改”指的是“股改”、“地改”、“户改”。
二、温州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经验浅析
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不仅是浙江省城市化道路的缩影,也是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一个缩影,因此研究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温州市新型城市化道路发展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市场化带动农村工业城市化
温州市的城市化道路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模式,即所谓的“温州模式”。这个模式的基础是温州农村家庭工业,导向是市场化,骨干是购销员,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也就是说温州市每一个农村都充分发挥各村的特色,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产业。温州市内家庭工业为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的个体、私营和股份合作制企业蓬勃发展。这些因素促进了温州市内各个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温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与温州政府创造的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机制密不可分。具体的机制是在城镇功能优势的基础上,以市场化运作机制为依托,逐步引导进城企业投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城市化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统一。温州城市化的步伐如此之快与温州市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温州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温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逐年上升,各个小城镇蓬勃发展。整个温州市形成了以龙港镇、柳市镇为核心的城镇化群,与此同时温州市政府对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大幅下降,农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90%以上。温州城市化道路的成功表明,农村的城市化、工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改变农村经济落后、发展缓慢的重要途径就是快速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同时农村工业化的实现必须把城镇作为载体。
(2)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发展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专业镇
温州市每一个农村都充分发挥各村的特色,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温州市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在温州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具有专业市场,这些专业市场聚集了同类产业、同类产品,形成一种小规模同类经济区域,这些区域产生了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专业城镇。这些专业城镇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经济规模相对较大、专业化程度较高、市场占有率较高、有地方特色等。这些专业建制镇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加快了温州城市化的步伐,成为了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及获得竞争力的主要源泉。这些专业建制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经济并且依托市场经济而存在,有利于通过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优势弥补内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不足,这样一来专业镇的创新能了以及竞争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机制为专业镇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这种温州模式可以被称为“小商品大市场”。温州并没有满足于专业真的建立,进一步把专业市场纵向扩展,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社会分工程度较高、专业化协作程度较高的产品群、产业群以及行业群,例如被称为“中国电器之都”的柳市镇就是典型代表。
(3)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发挥基础设施的保障作用
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部门以及各个相关部门非常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化建设的保障作用。因此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温州建设了大量的道路交通项目、公共设施景观项目、以及市政园林项目等,为全力推进城市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作用。温州市1小时交通圈以及各种交通网络、交通体系的建立为城市化进一步加快提供了强大动力。此外“理山、治水、建绿”等公共设施项目的建立充分体现了温州发展注重民生、注重社会和谐。城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是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温州滨江商务区的建设就是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安置房先建,点面开发”思路建设成功的。
三、结语
温州新型城市化的发展始终走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前列,因此研究温州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千枫.改革开放 30 年温州城镇化发展回顾与思考[J].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