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1

一、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转变自身教育观念

每位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所期待的,只是局限于自身的教育观念,很多时候家长会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家校联系中可以跟家长更多地探讨教育理念。在教育目标上应当注重德才兼备,以帮助孩子“成人”作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当前家庭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智轻德。作为父母,家长应该转变这种观念,不能只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21世纪是需要人才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只有德才兼备者才是人才。为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必须时刻关注孩子品德的发展,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积极引导、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会孩子如何生活、怎样做人。父母应该转变对待孩子的态度,不能将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品,忽视孩子独立人格的发展,在孩子犯错时打骂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不能将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所有事都围着孩子转,溺爱孩子。更不能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自己可以什么都不管不顾。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父母应当将孩子看成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要以平等、民主的观念对待孩子,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主动承担起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责任。

二、学校德育中应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原则

家长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原则,不能简单随性而为。

1.以身作则原则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依靠口头的说服教育而忽视言传身教。家长应当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言传身教告诉孩子应当怎样与他人相处,怎么处理夫妻关系、朋友关系,怎样做到尊老爱幼。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展现家庭美德,孩子会自觉以父母为榜样,向父母学习。言传身教比口头教育更具说服力,父母在孩子面前孝顺老人,帮助亲人,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做到孝顺父母、乐于助人。父母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2.以情动人原则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开展道德教育,孩子与父母之间和谐,会使得孩子更加信赖父母,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开展各种家庭活动,搞好亲子关系,做到以情动人,进而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以感情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反而会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更近,孩子在这种氛围下会自觉关爱自己的父母,培养孝顺心和爱心。

3.持续性、及时性、针对性原则孩子的品德是在父母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品德一经形成,具备一定的稳定性,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具备终身性的特点。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孩子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进行教育,应遵循持续的原则,随时关注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孩子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偏差思想。总的来说,父母应当遵循道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原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有针对性地在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教育。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当帮助学生正视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

家长应该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环境,为孩子营造优良的家庭道德教育的环境,具体而言,应当给孩子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破裂的家庭环境必然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伤痕,使得孩子在性格上内向、孤僻或是忧郁,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则能使孩子乐观、自信。教师需要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家庭环境,让学生明白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需要家长和孩子双方之间共同努力。孩子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应当多多主动和家长沟通,告诉父母成长和自己的困惑,让家长慢慢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平等对待孩子、尊重孩子,最终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和谐的家庭氛围。

四、借助家长委员会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合

学校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向家长展示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使得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所接受到的道德教育,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结合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家庭道德教育,促进家庭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的一致性,促使道德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保持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委员会活动,教给家长一些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学校也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了解孩子的大体情况,便于学校开展针对性教育。家校之间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增强道德教育的一致性、延续性和连贯性,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

五、借助社区平台,提供实践场所

家庭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对此,可以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开展诸如社区敬老、社会环境保护、社区帮扶等活动,为孩子道德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使得孩子在参加社区的活动中,实践其学到的道德知识,逐步形成诸如爱护环境、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社会公德,促进其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六、发挥社会民间慈善组织的作用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爱国主义 养成教育

一个轻视后代思想教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忽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学校,是一个没有发展后劲的学校。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善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其个体的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所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也是教育的根本点。它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现今,学生在思想品德修养方面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学生家庭状况和背景、社会风气与导向、教师素质及教育方法等方面息息相关。我认为,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五个方面入手。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那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取得实效性,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实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其次是建立校长负责制和全体教师参与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机制。坚持养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为主渠道的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形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2.扎实推进爱国、爱党以及热爱集体等教育活动的开展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主旋律,我们要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集体和关爱他人的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 利用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为烈士扫墓等活动。

2.2 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教室内悬挂名人画像和名言,设立学习园地,通过校园广播等各种媒介,进行宣传,以爱学校、爱家乡为起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3 定期组织开展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活动。

3.加强养成教育,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

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认真落实《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逐步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习惯,形成风气,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升华学生的品德情操,促使学生具有明辨是非、遵纪守法、文明礼貌、仁爱诚信、宽容善良、勤奋踏实的良好品德。

4.更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1 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化。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绿化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2 加强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学生表现不佳,不单单是思想问题、品德问题,更多时候可能是心理障碍。我们要把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并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健康档案。

4.3 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3

一、突破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念 

(一)变单一教育主体为多元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大多认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很多人认为只要把孩子交到学校就行了。尽管我国从小学到大学,都针对青少年开设有思想道德教育品德课,但目前我国学校的现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形式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理论,学生听讲的形式。在追求高升学率的时下,学校对德育教育这一块重视不够。而在新媒体时代,如果还用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就落后了,且這会直接导致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很多突出问题。 

新媒体以QQ、微博、微信、网络论坛、手机短信为载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文字、语言、图片等方式,方便快捷地个性化的信息,与个体进行相互交流。新媒体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多种新媒体载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自主自愿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内容,不必非要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受客观社会现实的影响。青少年获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要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可见,我们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机制,要有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和渠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每个成年人都应承担起对青少年正面教育、积极引导的责任,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多主体齐抓共管,增强其教育的实效性。在新媒体环境下,不能指望仅仅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教育就可以实现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变青少年被动接受为主动汲取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选择与利用实现了自主化和个体自由化,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传播要主动适应这一新变化。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青少年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树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自我教育意识。“让青少年参与不仅仅是形式,而应是真正思想上的参与,心与心的沟通,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1]应构筑起和谐互动的关系,形成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的协同学习模式,在这一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让青年学生不断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也不可能将学生与新媒体隔离开来。由此,教育者应把握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主动权,利用新媒体把德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道德教育能更直接、更深入地直达每一个个体,帮助青少年鉴别纷繁复杂的新媒体信息,让青少年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者在培养人的活动中,不仅要传承人类文明,而且要播种社会理想,在学生心田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当他们能看到自己发展的可能性,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质疑、探索、创新来提高智能,开发自身潜能的时候,他们就能在关爱中感受到自己的生命荣光和责任。这样采用“疏”与“导”的德育模式,变“居高临下”的德育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三)角度新、因材施教、灵活多样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因此,在面对每一个青少年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寻找新角度,机动灵活地采用各种方法去帮助青少年解决思想困惑、道德良知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问题。在新媒体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模式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开展工作。 

二、整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变单一为丰富多彩——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信息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要用与新媒体传播模式相适应的内容与形式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将基本思想与原理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他们,变教材、纲要、文件的形式为可视、生动、鲜活的生活模式;可以整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和国内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将其制作成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源,通过不同的渠道发送给青少年;党的方针政策也可以用青少年容易接受的便捷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自觉参与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心中筑起道德的防火墙,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与思想的侵蚀,成为道德自律的强者。 

(二)变教条为形式多样——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丰富性 

在制作教育资料的信息源时,可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史料相结合,将理论还原到历史事件中,用丰富的史事来进行教育,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现实相结合,结合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结合改革发展的内容来进行教育,以增强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丰富性、生动性;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面对的人生问题相联系,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能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和困惑,真正做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能“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突出针对性、时代性,让思想道德教育富有感染力。在新媒体时代,要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真正转向青少年,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要出发,通过教育者对理论的研究、挖掘、提炼、整合,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富有时代精神和时代气息,避免理论上的空谈。

      (三)变整体为灵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样的传播模式传递给青少年 

将新媒体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可以大规模地、快速地、主动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赋予了德育方式全新的理念。我们必须破除封闭灌输的方法观,确立大胆开放、平等交互、真诚服务的新方法观。 

在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将理论体系化整体为灵活,以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方式灵活地传递给青少年朋友们,使他们在接受、理解、认可的同时,能“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在生活中做一个有责任感和自律精神、人格高尚的人,从而实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专化行为”的目的。 

(四)变抽象为具体——开发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立体资源体系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信息单向传播的局限,信息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且可实时互动。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抛弃了往日无用的官腔客套和繁文缛节,更加追求新颖、真实、及时、富有针对性的信息交流”。[2]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原理通俗化,把枯燥的理论趣味化,以新颖的内容与方式传递正确的思想与观念给青少年,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者和相关教育机构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开发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与责任等相适应的高质量的新媒体教学软件和数据库,加快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数字化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和把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阵地,逐步建立起适应新媒体时展需要的立体化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网络互动平台。 

三、拓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渠道 

(一)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把在新媒体环境下针对青少年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社会工作来重视。社会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与文化,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正能量,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信息行业的主管部门要加强QQ、微信、微博、手机等的信息监管,履行社会责任,严查和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各地政府应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在各种活动场所都能接受到正能量,受到思想教育,提升思想境界。社会教育要更多地关注青少年社会价值、团队合作、实际经验、成功要素等方面的认知积累,强化其行为范式,从而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家庭道德建设 

家庭是青少年居住的场所,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站。家长自身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价值观和成长方式。孩子最深的认知,最重要的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学校。如果失去家庭这个教育的重要阵地,再指望学校的解救,除了无济于事,还有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遵纪守法守规,做道德的楷模。良好的家庭关系,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家庭教育涉及人生的很多阶段,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知识,作为家长,父母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孩子的榜样,形成好的家风、家教。家长不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是考虑孩子智力因素,还应关注孩子的成长、成才、成人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培养,应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 

(三)构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 

城市社区是青少年生存、生活的小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很重要。社区要有专门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机构,增加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应组织体系,建立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要专门创建针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实时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如开展社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组建社区青少年文娱活动队、足球队;建立社区家庭青少年档案,给予社区每位青少年更多的关心与关爱,以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健康成长。只有多主体、多渠道地有效协同、互相渗透、互为因果,才能培养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四、创新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过去,我们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方法陈旧,结合实际不够,针对性不强,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现在,在新媒體这一平台上,我们要整合资源、改进方法、打开渠道,打通“进头脑”的路程,让青少年在接受道德理论知识的同时,坚定对中国梦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理论的认同,并使之化为内在自觉,让青少年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一)教育方法要适合青少年心理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心理有这样一些特点:一是感知觉发展较快,记忆有明显的发展,注意力更稳定,范围有所扩大,抽象思维日益发展;二是情感外露,不够稳定,容易走极端,自我意识强,理想具有形象性和不稳定性等。他们的思想道德特点(初中阶段13岁-15岁)是:接受能力强,辨别能力弱,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易受暗示,模仿性强,求知欲强,目标模糊;兴趣广泛但转移很快;爱玩好动,自制力差,动摇反复。这一时期是建构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最关键的时期,正确的道德教育与引导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也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接班人的问题。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大多是说教式的,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施动与受动的关系,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反感,而且这种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新媒体为教育者教育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育者可以整合教育资源,借助新媒体平台,以崭新的方式和教育对象进行沟通交流。新媒体环境将广大青少年从传统的被动教育的角色和地位中解放出来,并赋予他们极大地主动发挥的空间和思想成长的平台,变传统灌输为自由浏览。这样的方式尊重了青少年的自主性,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内化,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成长与道德培育开创了新的局面。 

(二)德育方法要多样化 

德育应做到有理讲理,突出实践养成,注重价值观培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到包容性疏导、亲情化沟通、励志性引导。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应转变传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整合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使中国梦的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进课堂,更成为青少年的理想和信仰以及行为遵循;应引导青年学生学会用的立场观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增强他们的政治鉴别力、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真正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好伙伴,成为青少年朋友们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这已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者应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徐振祥. 消解与重构: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道德成长研究 [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12):8.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4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与重要性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出发,启发并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为了人类长远利益以及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1]生活,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2]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平衡观教育、生态义务观教育、生态良心观教育、生态善恶观教育、生态正义观教育。生态平衡观教育,即我们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所有生物与我们一样都是平等的、受尊重的;生态义务观教育,即养成主动、自觉地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的培养作为教育核心与教育最终目标;生态良心观教育,即爱惜自然,保护自然的善良观念;生态善恶观教育,即区别对社会、自然的善与恶;生态正义观教育,即个人和社会集团的行为符合生态平衡的原理,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符合人类保护环境的愿望和全球意识,符合“只有一个地球”的全球共同利益。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迫切需要契合时展所要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生态道德理念与素养。

同时,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到大学教育体系,不仅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并将带动社会以及公民的生态道德养成;更重要的是它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时代主题。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道德是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丰富了传统道德教育内容,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使大学生牢固建立起自然生态的平等观、义务观、良心观、善恶观、正义观,而且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敬畏自然,从而自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还能使大学生增强生态道德意识,让自身在知、情、意、行上全面协调发展。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剧烈的竞争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面临严重威胁,人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严重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日趋严重,这就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关系。因此,在校大学生仅仅学习知识与掌握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养,尤其是生态道德的养成,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真正成为马克思所认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二、海南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了全面了解海南省高校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笔者在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与海南医学院三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10份调查问卷,回收305份,其中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 98.4%。具体情况参见下表:

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薄弱

在受访的大学生中,回答“您认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看法是人类主宰自然”问题时,只有8%的学生答案是正确,92%的答案是错误的。回答“动植物对于人类而言仅仅是可利用的资源”问题时,只有4%的答案正确,有96%的答案错误。反映了大部分大学生不掌握生态环境知识,生态道德意识薄弱,对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极其淡薄,对生态道德观知之甚少,生态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匮乏。

(二)大学生生态行为失范

笔者最近还留意观察所在学校学生的日常行为。例如:笔者在所在学校门前马路观察,两个小时内发现有20多名学生购买了小吃,都使用塑料袋以及一次性的饭盒、筷子,大多数人吃完随手乱扔,只有3人吃完后拿到附近丢在垃圾桶里。在校园里,随地吐痰、践踏草坪、随手折树枝、摘花朵等现象时有发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也说明了大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不端。统计 “购物时,每次都会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问题结果时,有 24%的受访大学生选择都会使用。国家禁止使用塑料袋令已颁布实施七年,但还有24%受访大学生还没有养成外出购物时,自行携带布袋的习惯。统计 “在校外吃饭时,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 问题结果时,有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经常使用。统计 “如果手上有果皮纸屑,但离垃圾桶的距离较远,随手就扔” 问题结果时,有52%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了随手就扔的错误答案。两者合计的比例占了受访总人数的63%。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缺失

在统计问题“您所在的学校是否有开设有关生态方面的选修课程?”问题结果显示,选择“有开设,并且非常喜欢”的受访大学生有20%,选择“有开设,但是不喜欢”的受访大学生有46%,选择“没有开设,但是希望开设”的受访大学生有13%,选择“没有开设,也不希望开设”的受访大学生有21%。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海南诸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还没有摆上日程表,作为学科开设课程,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系统讲解。

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海南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生态道德自我教育意识缺乏

海南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生态道德内容、规范不完整,加上生态环境基本知识缺乏,许多大学生没有树立起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要求,平等观、义务观、良心观、善恶观、正义观都不具备。有些大学生还存在“人应征服自然来发展社会、谋求幸福”的思想,认为只要能够使得社会发展,以破坏一些环境为代价是可以的、允许的。即便是具备基本生态环境知识和一定生态道德水准的学生,也难以做到知行统一,他们认为做出违背生态道德行为,侵害的自然界,很少受到追究责任和谴责,就随大流,跟着做。这种明知而为的行为对于生态道德而言意味着雪上加霜,破坏性更大。

(二)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相对薄弱

要使得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得到充分开展,必须加强学校专业教育,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相对薄弱是海南省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开展不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大学生本身缺乏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将大学生本身的缺陷加以弥补,但在这方面学校对于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于道德方面的教育更加侧重于传统道德教育,传统道德价值主要是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却很少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要对其他生命体和人类未来承担责任。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是造成学生在生态价值取向的认同上缺乏一致性,反映在学校生态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相脱离、与学生心理需求相脱节、与道德构建相失衡。另一方面体现在师资力量方面的匮乏,当前的教育模式既无相关的课程,也无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普遍以兼职为主。此外用于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教材较少。一般的教材都把重点放在向学生展示自然和生活的美好,缺乏对生态道德教育基本内容的阐述。有些相关教材过于侧重于理论研究,缺乏趣味性、实用性和指导性。由此表现出的问题是校园生态道德教育开展过于随意,无法形成统一、完整的教育体系 。

(三)家庭生态道德教育缺失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这不仅形容一个人受父母言行举止教育的影响,而且深入反映了父母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学生在校外教育的连续性。遗憾的是许多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了生态环保的内容。究其深层原因,主要在于父母本身不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而且重视程度不足,加之本身的行为举止也或多或少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自然无法起到示范的效应。而且不得不提的是,许多家长都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孩子大了,讲了也不听,干脆让他自己去理解与感悟吧!这样的观点在绝大多数方面是可行的,但对于生态道德教育却无比致命。原因在于生态环境一旦破坏,即使再次修复也便无法恢复原状。

(四)社会生态道德教育开展不利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弊端逐渐显现。人们因此开始寻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社会也开始重新审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随之开始有了一些有关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标语,但这些标语的宣传力度以及起到的教育效果连规模都谈不上。因此并未成为全社会关注焦点的生态道德教育要想实现全面开展依然任重道远。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可理解为全社会对于生态道德的认识处于可深度开展的发展之中。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应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地生根。

(一)应尽快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

生态道德教育这个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因此作为新兴概念、新兴理论,其自身的理论内容必然是不完善的,生态道德教育实施与开展无法充分进行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此。所以只有尽快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完善,并将其整理成文字、书籍或教材。唯有如此,生态道德教育才具有充分实施与开展的前提与空间。

(二)高校必须重视生态道德教育

之所以强调生态道德教育从高校抓起,是因为生态道德不仅是生态文明内容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更有义务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重视并重点开展的教育规划与内容之中。通过之前研究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现阶段海南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于学校不重视。虽然有前文提到的生态道德教育理论不完善的原因,但是学校的管理者以及教育者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想:大学生已经成年,身体、心理、思想都已经定型。要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教育对象要么是敷衍,要么是不接受。由此忽略、放弃生态道德教育才是主因。这是严重的教育误区,这种误区不仅会使海南的环境保护得不到有效保护,而且也与海南生态立省的目标相悖。因此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海南省省情的必然要求。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并塑造完整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最好要从小学抓起开始直至大学。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相应的课程与教育内容设置。生态道德教育从学科划分以及内容体系上都归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所以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应当以公共课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进行,在考核内容上加入考试成绩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地加入实践学分。这样可以使得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

意识教育是教育的核心,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培养生态道德意识就成了贯穿整个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具体来说在课堂教育方面,应当以灌输法为主,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灌输法适用的对象是年龄较小的人群,如小学生。但由于当前生态道德教育体系并未建好。在无法形成完整生态道德教育体系的当下,灌输教育法是只能适用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培养的方法。之前也提到了课外实践活动,笔者认为在学习较为枯燥的理论的同时,用课外实践来践行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可以加深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如通过义务扫除、大自然体验以及观看破坏生态环境的警示片等等都是较为实际的手段。当然也有其他更有效的意识培养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具备生态道德意识。只有使大学生具备生态道德意识,才是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青少年 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领域的空前革新不仅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以及道德观念也都在原有的本质上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心性尚处发育阶段的当代青少年更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中受到巨大的冲击。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背景,客观上促进并及时更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而光怪陆离的社会状态与新旧体制过渡之际所产生的矛盾摩擦等问题在主观上又无不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一定的诱惑(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这都极大阻碍了道德观的形成。

一、青少年道德精神的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素质普遍较差

现在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因为养尊处优地集万千宠爱与一身,所以在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阻力(学习压力、成长烦恼等)时,有一丝半毫的打击,便会产生极强的挫败感,仿佛整个人生就此崩塌,丧失对任何事物的积极性,甚至质疑人生,质疑世界。一旦不能得以及时正确地引导,便很容易陷入错误评价的模式中而无法自拔,长此以往,将会大大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二)缺乏宽容心

现在的青少年因为过于依赖父母或整个家庭,养尊处优的生活模式助长了他们好逸恶劳的心性,不仅缺乏高尚的生活情趣,甚至就连最基本的礼仪意识都丧失得一干二净。生活一味追求奢靡,消费一味追求排场,着装一味追求新奇时尚,污言秽语不绝于口、拉帮结派形同地痞、人际交往唯我独尊,全然不知宽容、尊重究竟为何物。

(三)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抱负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厌恶学习、回避学习的现象。课堂上学习,不是无精打采便是睡觉走神;课下复习,不是借鉴抄袭就是捉刀;甚至就连周期考试,徇私作弊现象都屡见不鲜。他们不仅不为此而羞愧难当,反而还以侥幸逃脱监考而自视荣耀。这些学生,不仅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就连最基本的荣辱观都混沌不清。他们视学习为负累,浑浑噩噩地走过场,长此以往,将直接酿成整个社会道德观“走下坡路”的恶果。

(四)不懂感恩,诚信意识浅薄

无论是面对父母苦口婆心的批评还是教师好言良语的教导,许多学生不仅不感恩图报,反而厌憎烦躁。抱怨多过体谅,叛逆胜过顺从,缺乏换位思考和设身处地的意识。他们行为做事不守诚信,态度轻浮,好像浮萍一般不能脚踏实地。

二、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一)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优化道德教育的过程

1.对于道德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实践工作的改进,其首要任务就是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大德育”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尚群爱国的功德意识、以礼待人的仁爱传统等),来继承和弘扬道德教育,进而缓解青少年德育内容泛政治化和脱离生活化的现状。

2.发扬孔子在德育中把德育作为核心和本质的德育思想。德育首位思想,并非强调德育要比智育、体育、美育等位高一等,而是其他教育都应共同承担起德育的功能,都应该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质放在首位。

3.优化德育过程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首先,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要提高,教师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在把握社会道德规范涵义与社会意义时从理性角度出发看问题,以社会道德规范作为要求自身道德认知的准则和奋斗目标,从而更好地为道德观念与道德意志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完备道德体系,有机利用家庭和社会所具备的德育功能

1.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三大主要因素。而就当下道德教育的形式来看,其核心地位主要停留在学校教育中,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功能却被完全排除在外。鉴于学校的教育管理趋于封闭式,所以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并不能得到实际性的验证。

2.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生最初的教育启迪的地方。良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影响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而且有助于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良好形成与确立。相比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则更具感染性和长期性,家庭教育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启蒙作用。

3.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多样化的,尤其是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集聚地的社区,不仅发挥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载体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是提供道德品质形成的实践平台。良好的社区人文气息与生活环境,将一定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与道德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了社区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相比于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是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内容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要充分发挥起社区大众媒体的力量来促进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良好形成。因此,新时期开发与孔子德育资源的利用,只有在学校的主导教育、家庭的正面教育、社会的辅助教育三项的有机结合中,才能创立一个整体育人体系。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优化德育环境

孔子道德观念中,道德品质的培养最重视环境的熏陶。校园作为青少年生活与成长的主要环境,承担着德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作用,所以对这一实践环节必须做到高度重视。明确地说,学校文化建设当隶属于德育实体的构建范畴。

道德教育绝非触摸不及的口头形式,而是一个坚实架构且内容丰富的实体。所谓实体,即是实际行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来发挥校园德育的建设,去展示德育的重要地位。新时期继承和弘扬孔子德育的精华,需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1.重视校风建设,以有效地发展教风和培养学风,规避一切有损于个人以及他人道德品质的行为,形成对师资力量具有凝聚力、对学生具有规范和引导、对社会具有模范表率等作用的良好校风。

2.多开展形式多样、内容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与兴趣活动有机融汇于一体,开展具有鲜明特色且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为巩固道德文化的深入性与持久性,以校报、校刊以及校内广播、电视为媒介,在日常生活中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根除一切有害文化和腐朽思想倾向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延.论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位浅谈[J].科学与财富,2012(02).

[2]李苏.谈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J].大舞台,2010(08).

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青少年道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

随着最近接连发生的学生群殴事件及其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以及前段时间在网络上出现的某中学生拍摄脱女生的衣服视频等相关报道,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再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一起起骇人听闻的事件,已经向人们敲醒了警钟,如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已经出现了严重偏差,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再不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也许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少年”、社会中的“定时炸弹”,以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制裁,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现在弥补所要付出的代价。笔者在此试图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ecosystemstheory),是用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存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问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等人从人类发展生态学的立场出发,研究人的发展问题,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放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中,探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对人的行为和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与各种生态因子的交互作用。”他认为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包括微系统环境icrosystem)、中间系统esosystem)、外系统(exosye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这四个层次。其中微系统指“发展着的人在具有特定物理和物质特征的情境中所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样式。”(例如家庭、学校等)中间系统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景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外系统指“发展的人并没有参与的、但又影响或受其中所发生的一切所影响的一个或多个环境。”(例如父母的经济收入或学校的师资对青少年的影响)大系统指“各种较低的生态系统在整个文化或者亚文化水平上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内容上和形式上的一致性,以及与此相联系并成为其基础的信念系统或意识形态。”这些层次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同心圆,前者逐个地包含在后者之中,要受到后者的制约。同时这几层系统也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制约着人的行为和发展。因此在讨论人类任何一种行为时,都不能不考虑大系统的制约,同时也要考虑各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真正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如何利用生态系统理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一)微系统中最靠近青少年的一层——家庭家庭作为青少年生长和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微系统中最靠近青少年的一层,对其各方面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正如美国着名作家约翰·布雷萧所说:“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下长大,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便与教育方式这一家庭规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家庭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上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首先,家长应该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自古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就以人格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行为礼仪等方面,到后来则由只重德育向注重德、智、体、美各育共同发展转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家长们逐渐看到了对子女进行智力投资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因此将教育资源都偏向了智力投资。

而更为重要的,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道德教育,由于缺乏明显的短期效益,被束之高阁。因此,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首先要使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家长要意识到,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端正其行为态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良好的道德素养也是孩子将来踏上成功的人生道路的必由之径。

其次,要端正家长自身行为,创造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家庭氛围。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第一个受教育环境,其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各方面的行为。个体浸没在家庭氛围中,其思想和行为也会受到家庭人员的影响。正如天普大学发展心理学家PatriciaMinuchin在利用家庭系统理论研究儿童发展时所提到的:“个体发展影响其他家庭成员,其他家庭成员的发展和家庭系统的发展变化也影响个体的发展。”家庭中各个成员作为构成家庭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相互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因此要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端正家庭成员的道德行为,创造一种和谐、健康、文明的家庭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不由自主地形成一种平等、契约、宽容的道德意识。

(二)微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学校作为对青少年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的场所,也是微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系统中其他层面不可取代的优势。但目前产生的各种问题,却对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冲击,使学校不得不创新思路,革新方式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首先,学校德育应该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德育观。德育的内容本应是以广泛存在的道德为内容,但目前德育研究中大量存在重“育”轻“德”的现象。也就是说只重视传统道德理论的灌输,而缺乏对现代道德理论体系的建设。随着生活方式和社会体系的变化,人们的道德观标尺也会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道德教育还是沿袭以往的标准和内容,几十年如一日地强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道德标准,未能做到与时俱进,难免会缺乏可信性及可行性。因此,学校德育应该更新观念,以现代道德观念体系为主要内容,才能更好地实施德育。

另外,学校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浸入,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这时学校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以一种全面看问题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与此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正处于好奇心强、兴趣广泛的活跃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文化建设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由好奇心和兴趣延展的诸多想象。因此创造一种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青少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展开想象;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文化修养。

(三)内层系统的指挥者——社会作为生态系统中最外面的一层,也是整个系统的指挥者,社会制约着其它层面系统的内容与方式。同样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因此,加强社会层面的道德建设也是对青少年实施道德教育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现代社会道德理论体系建设。无论家庭还是学校的教育都要受到社会层面的制约。因此在社会层面建设现代道德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引导其它内层系统的运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社会转型,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经有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如果再坚持实施下去,不是阻碍社会进步,就是不被人们所接受,所以现代道德体系建设,是德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