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方向

城乡规划方向范文1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乡的建设和发展趋势是未来农村的发展趋势。很多的城乡正在积极的融入城乡一体化行列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改进,因此,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关于发展方向、规模、空间布局等问题,均是摆在城乡建设工作面前的新问题。

一、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原则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始终要坚持不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三内容进行,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有重点、有顺序的思路开展,逐步实现中心城乡建设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乡网络地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整体协调的发展格局。

1、整体协调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整体协调运作。规划和建设要注意城乡和区域的发展步调一致,基础设施、资源和城乡发展的一致性,促进城乡发展的可持续性,能够以城带乡、以乡带村整体发展。

乡和区域发展的一致性。我国的城乡数量多、发展规模小、城市实力弱、发展的资源贫乏,人多地少,所以必须以建设城市核心为为基本方针,加强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加快小城乡的建设速度,促进城乡一体化模式的产生。重点是城市的发展,促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步调,从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明确职能分工,使得城乡的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化。

资源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致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资源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因此,必须将这些资源和城乡发展的一致性统筹考虑。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年减少,城乡用地、保护耕地的矛盾逐渐突显;由于地表水资源较充分,可是区域区域分布不均衡,所以,城乡规划过程中各地市要按照实际情况、资源特点等,促进资源和城乡建设的一致性。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一致性。基础设施主要指交通,由于交通是连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桥梁,所以通过交通发挥经济建设和经济辐射的作用,增加出省通道。综合通枢纽应该是核心城市,使得各个中心城市的通过交通建设,扩大交通网络。

2、合理整合

通过合理整合空间布局,对于一些沿海产城乡的规划建设,要注意将自身的优势地位结合结合,重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闽台合作,发挥中转、通道作用。一是要建立并发展核心城市,二是要逐步提升小城乡建设速度,加快中心城乡的建设和发展,并优先给予发展。不断整合零散的小城乡,通过合理的整合,促进中心城乡的形成和发展,并且给予重点扶持,同时以地域、交通特征来进行分类指导建设。

3、全面改进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最终要实现的是全面改进。目前,我国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体制,基本上构成了和国际接轨、广泛联系国内外经济的多种开放局面,因此,从整体升进行建立一种具有合理布局、协调功能、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乡网络,是大势所趋。

二、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不足

(1)城乡经济建设水平较低,市场理念受限。目前,很多的城乡主要职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作为附近和管辖农村地区物品交换、物资集散的枢纽。城市和农村还处于二元结构中,主要发展农业,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缓慢。对于市场的动向、体系外机遇难以进行主动把握,导致市场结构单一化,难以进行协调性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域文化习俗、陈旧观念的影响,很多的地方发展思路局限于小富即安,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价值观落后,经济发展速度难以提升。

(2)城乡规划工作落后与城镇发展速度。一些城乡还不重视规划建设,没有按照发展的阶段、特点、目标等,整体考量,对于城乡体系的统一性片面追求,没有重视其更大的作用和影响。尽管一些省市规划和县域规划出台,可是真正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并不突出。

(3)规划的困难加大。尽管城乡、区域的经济往来更急密切,可是人口、资源、技术等流动性增加,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于城乡发展规模、定位很难判定。外来人口的移入,出现了一些移民城镇,人口的预测难度增加。

三、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手段

1、建立城市联系协调组织,增加保障性内容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主要按照区域整体利益协调、有序发展,尽量防止产生行政壁垒、盲目建设、生态破坏等不良问题。按照加快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生态环境城乡、协调、整体发展的格局,必须做好各地域产业分工、设施共享、环境保护、空间延续等的有机联系工作。城乡规划体系建设要注意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争取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率等方面达成一致性。建立其省市县联合的联系协调组织,主要负责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完善协调机制,实时解决问题。

2、增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

城乡规划要实现合理性和可行性,需要做好规划的管理实施工作。规划是政策、指导、战略结合的有机体,通过这些条款的规定,必须增加执行力度。管理实践中,必须让规划体系接收政府监督、纳入市场体制、接受评判,及时开展有利的调整。规划还要注意编制专项规划,体现生命力。以城乡规划为基础开展各项事业,促进区域城市化、城乡发展,及时解决矛盾,合理分配资源,避免盲目和重复建设,加强对乡村的指引作用,做好点面合作,即做好某个城乡和整体的城乡建设和管理,合理配置优质资源。最大化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担当好城乡发展的重要使命。一是要做好和社会整体发展、产业发展规划的一致性,二是要增加政府性的规划编制经费,将其纳入财政预算,设置专项资金;三是安排2-6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落实相关责任。

3、扩大投入,有重点的加快城乡建设速度

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住宅建设,主要是对道路、水资源、城乡防洪工程、城乡绿化、住宅小区建设工作加强。在促进量的提升上,实现质的突破。要不断扩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水、路、热、绿化等工作。同时,还要注意建设的质量,给予给排水、供热、供气等建设质量监督、验收、质量认证等程序,提升建设的高质量化。住宅小区建设要注意绿化面积,绿化水平提升,不断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最主要的问题是改革已有的城乡只要放分配体制,形成个人直接支付的住房消费市场,进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让人们买得起方,住得起房。将搬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舒适豪华房三种房型比例科学安排,适应各个阶层的发展。对于投入资金的管理要注意资金短缺问题,足额收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价格关系,努力从福利服务型转向经营服务型,不断促进资金良性循环运转。乡镇政府一级要进行多种融资渠道的建设,采用招商引资、民间集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金的筹集。

结语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面广、政策性强,是一项工程。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国家相关城乡建设政策、了解城乡特点、采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理论、方式来应对发展中的问题,,重点突出,增加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做好城乡规划和管理工作,促进城乡建设的合理性和长久性,促进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方向范文2

关键词:城乡结合带;多核心结构模式;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Abstract: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and rural belt method to the township of the city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cit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the great socialist development stage, more and more cause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atten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elt i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nd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atterns in domestic foreign planning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the urban and rural belt provides the theory to help.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light; Many core structure mode; The city space structure model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边缘区俗称城乡结合带,是指城市建成区周边、由城市向农村过渡的地带。它从地域上,属城乡结合带;从经济上,具有城乡经济混合发展的特征。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己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在城市边缘地区更加突出。我国正在贯彻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战略方针,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以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客观要求加强对城乡结合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城乡结合带的定义及特征

1、城乡结合带的内涵

何为城乡结合部,笔者收集了一些对于城乡结合部所作的学术定义:城乡结合部是指城市郊区、发达的乡镇及交通干线两翼。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的不断外延性扩张促使传统的城乡分隔的二元化格局逐渐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看出,无论城乡结合部的具体定义如何,其发展状况和可持续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对乡镇向城市的演化和城市向乡镇的延伸尤为重要。而若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则首先需要从其现有的发展特征上着手。

2、城乡结合带的特征

城乡结合带具有明显的动态性、模糊性、复合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具体如下:

(1)模糊性: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区域,但其范围无法简单地确定,且不具有统一的形态。同时又具有空间范畴的特点,其设计具有区域规划的特点,但又不等同于区域规划。

(2)复合性:城乡结合部并不是一个行政界限,也不是城市与乡村的简单叠加,而是因城市与乡村的内在有机联系而形成的。所以在设计中要做到与城市规划、城镇规划、乡村规划的协调一致。

(3)复杂性:城乡结合部的设计会涉及到更多其它领域,如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城市经济、乡村经济、以及资源、基础设施等等。从表面上看城乡结合部的独立性在不断提高,事实上与其它外在因素的联系反而更加紧密。

(4)动态性:城乡结合部具有活跃、动态、变动等因素。所以设计不当就会产生滞后的不良后果。

可见,正是因为城乡结合部的以上等特点,使其在设计上必须有别与其他的地区或者区域。所以我们在规划设计中不但要解决现有的问题,而且应该作科学地预测,系统分析城乡结合部的演变和发展前景,以一种先行的手段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促进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

二、国外规划设计的主要方法

针对现有的情况和国外对城乡结合带的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应该从国外的设计方法中提取或者改进,发展成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法体系。

(1)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现代美国城市模式代表了后工业化城市模式的雏形,是目前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演化的最高级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今后发展的方向。城市第一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第二圈层是中心商务区的边缘地带,分布了批发业和工业部门;第三圈层是内城,主要是低收入者的居住地,有些地段也聚居了中、上层阶层;再外层是城市内郊,是最初郊区化发展的地区,该区居住者属几个不同阶层,有较老的区域性购物中心为其服务,也设立了一些工业园。第五和第六个圈层都是20世纪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受高速公路的影响很大,由于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这里形成了现代化的大型室内购物中心以及工业园和商务区。

中国现代城市基本为工业化城市,但由于工业化发展的特殊性,其模式与国外城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现代城市内部一般可以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城市边缘分布有近郊工业、新居住区及郊区的蔬菜基地,按规模和自然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空间结构。

(2)埃里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

关于城市郊区土地利用演替的研究,埃里克森的多核心结构模式值得借鉴。埃里克森通过对美国14个特大城市1920年以来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情况的研究、将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划分为3个阶段,即外溢一专业化阶段、分散一多样化阶段、填充一多核化阶段。他认为,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城市各种功能向周围地区的溢出,在郊区农村形成非农的专业化生长点(如单功能的工业区、居住区等);其次,由于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城市人口与产业扩散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不断加剧,使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趋向多样化,各种类型的功能区的数量增加,形成一系列多样化生长点:郊区产业结构中,农业地位相对下降,工业、居住、商业等呈现相互交错结构态势,非农产业占主导地位;最后,在城市郊区引起优势区位(如放射线和环行线道路的交叉点),通过进一步空间的集聚,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出现了多核化,形成了次一级的中心城市—卫星城或边缘城市。

三、国外规划设计方法应用于中国城乡结合带建设的可行性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和多核心结构模式分别针对社会阶层分布和土地利用而提出的城乡结合带的研究方法。不难看出,前者将上、中、下的阶层分别布置于不同的城乡发展圈,这在中国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提倡“先富带动后富”,而这种模式将不同阶层的人分别开来,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全民小康建设。但若从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和旅游区等区域划分而言,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而将这些区域适当的进行规划。当前社会中,很大的趋势是形成商业区、行政区、文教区、居住区、工业区和旅游区这种由内往外的区域规划,带来的好处是:一、以城市为中心,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二、旅游区的交通开发,可以进一步促进乡镇向城市的转变。再来看第二种多核心发展模式,其实这种土地利用模式与上述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一样的,都是辐射式的发展格局,只不过这种阶段划分将非常有利于政府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规划过程。

由此,中国目前的城乡结合带的发展规划设计方法应该基于上述两种模式进行,即能带动各个阶层的交流、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又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城乡结合带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四、总结

随着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乡结合带的建设发展日趋受人关注。城乡结合带是个模糊性的地域范畴,其规划既不完全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郊区规划,也不同于乡村规划。同时,城乡结合带也是一个有特色的开放的地域系统,按照传统区域规划的理论,已很难明确地解决城乡结合带的具体问题。需要冲破现行的行政体制界限,运用系统工程理论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总体研究解决。本文着重剖析了国外城乡结合带的规划设计方法在国内应用的可能性,将在理论上为政府决策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广晓平,钱勇生,周波,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6,131~135

[2]麻俊勇,城乡结合部交通设计研究,交通与安全,2009,124~126

[3]城乡结合带规划管理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李鼎宁,2007

作者简介:

城乡规划方向范文3

转眼之间职校生活也只剩下短短的一年多了,我也即将走到生命中的第二十个年头,看当今世界,机械、数控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增长,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年轻的一代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在社会大潮中奋力打拼,我不由考虑起自己的前程: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作为一个数控机械类的职校生,我将如何面对,我究竟能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只有从小处做起,任劳任怨,才能换来最后的笑容。

自我评估与定位

1.个人分析

2.职业分析

环境分析

1.职业环境分析

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要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歌德。

数控技术专业是一种集机、电、液、光、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为一体的知识密集型技术。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广泛应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数控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制造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数控化率:设备拥有量中数控设备所占的比例)。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1.9%,而日本高达30%,美国超过了40%。在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已经普遍大量使用,而我国数控技术应用推广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数年内将增加40-50万台数控机床,相应需要60-80万数控专业技术人才。

随着我国机制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我国世界制造业加工中心地位形成,数控机床的使用、维修、维护人员在全国各工业城市都非常紧缺,再加上数控加工人员从业面非常广,可在现代制造业的模具、钟表业、五金行业、中小制造业、从事相应公司企业的电脑绘图、数控编程设计、加工中心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电火花及线切割工作,所以目前现有的数控技术人才无法满足制造业的需求,而且人才市场上的这类人才储备并不大,企业要在人才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人才显得比较困难,以至于导致模具设计、CAD/CAM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已成为我国各人才市场招聘频率最高的职位之一。

我国高级技工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原有技工年龄已大,中年技工为数不多,青年技工尚未成熟。在制造业,能够熟练操作现代化机床的人才已成稀缺,据统计,目前,我国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随着产业布局、产品结构的调整,就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企业对较高层次的第一线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明显增加。

(1)数控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的企业和地区。

①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目前经济效益较好的军工企业和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军工制造业是我国数控技术的主要应用对象。杭州发电设备厂用6000元月薪招不到数控操作工。

②随着民营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数控人才更是供不应求,主要集中在模具制造企业和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具有数控知识的模具技工的年薪已开到了30万元,超过了“博士”。

(2)现在处于生产一线的各种数控人才主要有二个来源。

①是大学、高职和中职的机电一体化或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都很年轻,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计算机应用、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容易接受新工作岗位的挑战。他们最大的缺陷就是学校难以提供的工艺经验,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分工过窄,仍然难以满足某些企业对加工和维修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②是从企业现有员工中挑选人员参加不同层次的数控技术中、短期培训,以适应企业对数控人才的急需。这些人员一般具有企业所需的工艺背景、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是传统的机类或电类专业的各级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数控系统不太了解。

(3)对于数控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①蓝领层。

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②灰领层。

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c、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技术;适合高职、本科学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此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累,目前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城乡规划方向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轨道交通;建造运营成本

作为文明历史发展中的崭新时代,城市的诞生宣告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彻底变革,也由此开创了城市建设与规划的初始形态。今天,伴随全球化的大潮,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人口迁移与国土城市化过程,充满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实践,越来越体现出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交通是现代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各方面处于跳跃式发展的人口大国,科学地制定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城市交通规划,意义尤其重大深远。

本文以当前城市化加速背景下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重大选择作为切入点,对如何解决轨道交通与现存城市公交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如何经济、优化地建造与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轨道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的重大选择

城市交通规划面临的一切问题起源于三个基本因素:人口剧增、城市化加谜与出行方式机动化。为此,规划者们必须在各种可能的决策方向之问慎重取舍。国外专业杂志《世界城市化展望》2004年载文指出,全世界人口从1950的25亿左右增长到2000年60多亿,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预计再过30年将达到80亿以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了1亿3千万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一般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也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出行方式机动化日益加速,造成了今日中国主要大中城市里司空见惯的“出门难行路难”问题。专业人士称之为严重的城市道路交通拥挤。

一般而言,城市交通方式大致可分为步行、自行车、摩托助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基本上都经历过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但是,当人类普遍进入小汽车时代后,美国和欧洲选择了不同的交通方式和城市形态。美国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城市多数呈现分散、蔓延的形态。欧洲大陆则十分重视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大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将市中心、近郊生活就业区与远郊卫星城镇连结起来,形成多中心的城市形态[1]。轨道交通系统的诞生,使城市的发展从中心聚集型向离心分散型转变成为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城市中心的“职住分离”现象。应该承认,私人小汽车和轨道交通是目前发达国家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交通方式,分别突出地体现着更优的生活质量与更高的运输效率。改革开放前,这两种交通方式在我国大城市中的数量少到几乎可以忽视不计的程度,近年来,它们已分别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表现_出强大的生命力。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多样化是大城市的基本特征,由此决定了大城市的交通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选择的出行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所有的出行方式都可以在各自适用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优势口[2]。我国的城市交通机动化正处于起步状态,自行车等非机动车仍是目前大部分城市中居民出行的主导方式。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多层次、立体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是我国数量迅速增长的大城市的唯一发展方向。在此目标之下,科学规划的轨道交通理论上提供了最大限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能性。

城市交通拥挤现状,决定了各级政府部门在宏观决策过程中,理当重点考虑规划在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3],这方面国内刊物近来论著颇多,本文不欲在此重复赘述。以下谨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探讨进一步解决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加速走向它的现实可行性。

2 轨道交通需重视与城市公交系统的和谐

一般而言,轨道交通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要充分实现路线选址与转乘配套两者的最优化,与现有的公交系统在各个环节上达到最大限度的互相补充协调运作。

首先,城市轨道交通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复杂、需要许多专业协调配合的大型系统工程,必须与城市建设发展中长期规划密切结合起来进行。作为城市规划的有机构成部分,轨道交通的规划与整个城市交通的线网规划实为一体。为了避免客流稀少,线路走向应尽可能合理,否则,小客流低运量必然导致轨道交通无法发挥预期的骨干作用。总之,结合城市的总体客运需求合理规划布局,是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主导地位的必要条件。当然,这种合理布局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用地空间总体规划。北京地铁线明显采用了沿城市道路走向布局的方式,轨道交通网络形态与市区道路棋盘式格局高度一致,恰恰体现了保护北京古城的特殊要求。这方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南京地铁1号线采用高架方式从中华门附近跨越古城,也充分考虑了地下车站与周围环境、高架线路与地面景观的协调需要。

其次,在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编制城市公交综合规划时,要十分注意加强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将轨道交通与现有的常规公交体系统一安排、有序调整,保证轻轨、地铁等轨道交通与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轮渡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方便转接,以及与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其他运输场所的顺利衔接。前文所举的欧洲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面对小汽车交通的冲击,纷纷寻求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在通向郊区的沿线地铁站大量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引导小汽车乘客换乘后进入中心城区,使轨道交通的大运量优势得以发挥。国内方面新近建成的上海火车南站,则成功地将铁路与两条城市轨道交通与几十路近、远郊公交汽车线的零距离换乘需要融入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样本。

最后,我们不能不充分注意轨道交通与整合改善城市常规公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轨道交通都是在既有城市公交体系形成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公共汽车/电车仍将是人们出行使用较广泛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据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及交通总量需求,常规公交的整体地位短期内变化不大。但是,常规公交系统效率低下的现状应该在逐步发展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加以综合整治与改善。除了科学制订线网布局,修建港湾式停靠站台,合理编制车辆运行图,建设服务查询显示信息系统等具体措施外,从规划立法角度保障公交的道路优先使用权的思路也有待于细化落实。

近来,在轨道与公套发展背景如何建设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BRT)引起了专业规划人员的高度关注。BRT是一种利用现代化大容量专用车辆、在专用道路空间快速行驶的一种公交方式。它具有接近轨道交通的运力与快捷,建造和运营成本又相对低廉,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利用改造提升现有的城市公交道路系统,在某些人口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市中甚至可以考虑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方式。

2003年国务院81号文件出台后,国内许多城市马上把发展BRT项目推到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前台。北京市新近编制的中心城区公共汽/电车厂线网规划中包含了18条BRT线路,总长约300多km,在强调机动性与可达性高度协调的前提下,首次将BRT作为一个功能层次融人公交线网整体结构中。此外,昆明市在园艺世博会期间开通的国内首条位于道路中央的公交专用道,即将升级为规范的现代BRT系统。杭州根据城市发展模式与空间功能布局制订的中远期公交规划,也确立以轨道与BRT为骨干,东西走向穿城而过的首条28 km BRT今年已基本开通。 3 轨道交通应解决低成本建造运营问题

作为城市中最大的基础建设项目之一的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京、沪、穗前几年修建地铁的综合造价平均每千米超过了6亿元人民币。显然,大多数国内城市的经济能力很难承受起如此高昂的成本。因此,不解决轨道交通的造价问题,城市轨道交通难以实现。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的建造与运营费用,笔者以为解决成本问题拟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认真思考。

3.1 轨道交通的用地空间应体现预留渐进原则

一般轨道交通建设成本中,包括拆迁费用在内的占用土地成本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因为某些国家无偿划拨方式而改变它的社会成本性质。为了降低这方面的成本,许多城市在已经完成的公交总体规划中,都为轨道交通的线路场站建设预留了用地空间。然而,线路建设的具体时机取决于城市发展的不同进程,某些线路的客流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因此,如何既能适应逐渐增长的客流需要,又能合理有效地利用预留土地空间,是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中必须慎重规划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巴西的大多数城市里,市政当局大都在轨道交通近期没有开发的走廊上发展前文介绍的快速公交,将BRT专用道建在道路中央,初衷就是为了降低轨道交通项目的初期投资与运营费用[4]。实际上,北京2005年全线通车的第一条BRT线路,正是敷设在预留的M8轨交走廊上,完全满足了近期单向8 000人次/h的客流需求。

经济合理地使用土地空间,不仅需要作为城市规划中发展轨道交通的指导原则加以确立,更应当具体落实在轨道交通系统工程的每一个子项目的设计图纸上。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到2020年将建成800 km左右轨道交通线,如果全都继续采取目前的集中供电模式,届时仅该项子系统就需建造50多座主变电所。

暂且不论一座主变电所动辙上亿元的巨额投资,仅建造变电所及电缆通道所需占用消耗的土地资源就将十分惊人。有鉴于此,最近上海相关部门已组织专家进行优化方案论证,将2020年前全网18条线路原先计划建造的51座主变电所减少为39座,更可节约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

3.2 轨道交通的建造模式要体现经济合理原则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近百年的历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地铁轻轨、导轨、有轨电车、郊区铁路、磁悬浮等多种选择模式,线型电机牵引系统则被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一种在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现有条件低成本发展轨道交通,已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上海的明珠轻轨一期有3/4长度是改造利用原先的铁路内环线,这对武汉等其他一些存在废弃或利用率很低的铁路既有线路城市,不啻是一种有益的启发与示范。另外,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还存有部分有轨电车线路[5],在此基础上统一规划发展现代轨道交通,应该也能够达到节省一部分费用成本的目的。

其实,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还在于脱离国情片面追求豪华档次。表现在规划设计上就是大量采用类似于公共汽车系统的高线网密度、小站间距、低负荷强度。需知,轨道交通本质上属于快速大量运送中长距离乘客的交通工具,依靠其他交通工具为它输送客源,达到大运量高负荷。由于低线网密度、大站间距模式能够明显提高运行速度、缩短旅行时间,所以不但可以降低工程造价,而且还可以降低运行成本。正因为如此,将BRT系统规划为轨道交通线路两端的延伸段,或选择“轨交+BRT”的混合网络模式,都有助于达到适当降低轨道线网敷设密度的低成本目标。

另外,国内轨道交通运营成本高的部分原因,还与计划经济遗留下的传统思维方式与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直到今天,许多城市在申请轨道交通立项时,每条线路都规划有独立使用的车辆段、控制中心、主要变电站,这套小而全的空间与管理体系必然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在轨道交通十分发达的日本,帝都高速交通营团运营管辖着8条线路总长183.2 km,但是所属16个车站统共只设置了1座综合控制中心。反观国内,即使在资源共享程度较高的上海地铁系统,已建和待建的控制中心仍有8座,另加1座轨道交通运营协调及应急中心。

3.3 轨道交通的管理配套要体现因地制宜原则

如前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该建地面、高架的绝不钻入地下、该建轻轨的绝不建地铁,因为后者的造价往往是前者的3倍以上。此外,对地铁建设成本影响甚大的土建工程中,其地下车站底板的埋置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是决定造价大小的两个关键因素。因此,合理设计基坑深度与车站建筑高度对降低总成本的意义,无论如何也不应低估。

如果说轨交模式、建造标准的选择较多地影响到土建工程造价部分,轨道工。程总造价的另外一半(45%~50 %)则取决于技术装备等硬件的建设、购置、安装费用。以地铁车辆为例,目前国产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1/2~1/4。因此,降低成本费用的关键之一,是提高构成技术装备主要部分的车辆、牵引、供电、信号的国产化水平。这方面,较晚竣工投入使用的南京地铁为我们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例证。据有关杂志介绍,该项目通过车辆项目的合同谈判与国产化方案的慎密调整,大大减少了进口部件和材料,降低了进口设备的国际运输成本,在成功实现70 国产化率的情况下,车辆项目合同价从最初的每辆约135万美元降低到116.5万美元,与设计概算相比节约投资4 000多万人民币。

当然,轨道交通总体上属于公共产品领域,单纯的票务收入远远不足以偿付开通后的日常性运营支出,中长期的财务收支平衡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需要艰难应对的挑战。笔者了解到的香港地铁总收入中,票务收入约占60 ,其余40 9,6中广告与物业管理各占一半[6],这一香港较为成功的地铁和物业综合发展经营模式,今年初已通过成立合营公司引入北京地铁4号线的管理,各方都期待着它能为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展示一种令人鼓舞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17.

城乡规划方向范文5

1、健全规划体系,加强城市设计。1月底完成我县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重新调整人口和空间部局,使城乡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结合城乡总体规划纲要,4月完成道路交通、各类市政设施(包括给水,排水,供热,燃气等)及工程管线综合、公共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等13个专项规划,形成与城乡总体规划配套齐全的专项规划。同时,依据城乡总体规划7月底完成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并按法定程序进行公示,审查,批准备案。启动县城总体城市设计编制工作,确定我县景观结构和特色空间总体框架,组织构建街道、公园、广场、水系等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提升特色功能区、特色风貌街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标志性建筑等规划设计意向和建筑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的控制要求,构建富有山城特色的县城空间形态格局。同时在 4月底完成商业中心、文化体育中心、__景观及主要街道、__岛等重要地段和出入口等重要景观节点的详细城市设计,对建筑形式、比例、色彩、材质等方面提出引导和控制要求。2、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和监督。年底前,完成县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和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对规划的制定、修改、实施和监督检查作出具体规定,对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高度、建筑外观设计、色彩、退让距离、停车设置配置、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基础设施配置等提出控制性要求。严格“三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五线”(红线、蓝线、绿线、黄线、紫线)管理。凡与规划不符的一律不予审批,严格控制零星插建住宅项目,同时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许可环节的跟踪监督管理,确保规划设计落实。

1、继续围绕“两山一河”做文章,做好显山露水工程,强化南北山公园管理水平,增加文化色彩,提升公园等级。在开发区新建山体公园一座,完成东环路和3号橡胶坝上游河道治理及景观打造工程,增加县城居民休闲健身场所。在县城东西两个进出口增设标志性标识和亮化设施,提升__感观形象。2、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开工建设后苗圃体育运动中心(五馆)、__商综合体、东环路商业街、十四顷汽车站、县第二幼儿园、汽配物流园区、__四星级宾馆、第一水厂水质化验中心等项目。对__街、__岛等主要街道进行改造。完成城区供水管网改造7800米,供热管网改造1万米,分户计量改造10万平方米。3、加大高铁新区和__高速下道口地块招商开发力度,加快__、__村、__三个城中村改造步伐,积极推进后地、__二期、__国际、__等地块旧城改造,打造精品住宅。完成棚户区改造300户,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1、加大对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强制性标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2、加强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及文明施工的日常监督管理。深入开展建筑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落实建设、施工、勘察、设计、监理五大主体责任,确保不出现安全质量生产事故。3、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杜绝不合格工程交付使用。

四、加大建筑施工扬尘治理,推行建筑节能依照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要求及我县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强化责任管理,细化落实__项具体措施,从工程招投标阶段入手,将扬尘治理工作贯穿工程监管始终,抓好施工现场公示牌制度落实,明确建设、施工、监理等企业负责人职责,强化责任追究和社会监督,建立扬尘治理考核制度,并将施工企业落实扬尘治理评价结果,纳入企业信用平台向社会公布。同时在审批工程项目的绿色节能建筑不低于25%,逐步对老旧住宅建筑进行建筑节能改造,今年计划完成5万平方米。

城乡规划方向范文6

【关键词】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规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将会导致城市功能布局产生总体变化,城市功能逐渐融合,或逐渐分散,对城市交通功能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其变化,进而对住宅居住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其要求提高。因此,城市规划应当注重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

二、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概述

1、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的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各个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等来布置城市的体系;确定城市性质、城市的规模;统一进行规划、合理的利用城市中的土地。此外还要综合部署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以保证城市有秩序和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2、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类

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例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设备、广告等等。国内学者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城市边缘与入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视线走廊以及水系和绿化措施。笔者认为,把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土地使用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景观体系几个方面。

三、城市规规划评价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评价体制的原因,当前很多规划环评属于反映型评价,即规划成果已经完成了再进行评价,评价技术人员并没有参与到规划过程中,与项目接触时间很短,使得环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由于规划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评价人员可能调整的余地十分有限,很难从环境的角度全面地否定一些规划,而只能针对规划给出些补救的措施和建议。规划环评自身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评价时间和结果都不能保证。理论上说,环境评价的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可以明确项目开发者的环境责任并规定应采取的环境保护行动。第二,可以为项目设计者提出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第三,可以为环境管理者提供项目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而对于环境评价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持两种观点:一是将它看成是项目环评向规划层次的扩展,认为应主要基于项目环评发展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与模式;二是将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编制过程的一个环节,规划环评有效性最终体现并非报告书质量如何,而是评价结论对于能否促进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目前规划环评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前一观点,因此使得规划环评过分依赖项目环评中的定量方法去研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规划,评价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同时,规划环评的容和技术方法过于复杂,造成编制时间较长。第三,规划环评自身制度的不完善使评价失去其基本意义。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环评成为某些业主花钱消灾和某些评价人员拿钱替人说话的潜在寻租机会。因此,规划环评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意义。

四、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探讨

1、城市道路应注重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道路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大城市把中心城“街”式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划分出来,由绿化、景观专业人员进行设计,道路景观专业化精细化设计,使现代城市道路更加美化,配上两侧现代建筑、高档的店面,街更加富含人性化的韵味,对美化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带状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兼具生态、防护、安全、美观的功能。城市带状绿地以线性的空间特质,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带状绿地景观规划设计除了具有空间形态线性结构外,还具有构建城市网络的较高连接性,另外因为其具有较长的边界,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近绿色空间的机会,其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可达性。除了以上二点外因为带状绿地宽度相对较窄,视线的通透性较好,带状绿地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大型互通立交的设置

城市立交的选型除考虑交通需求外,同时必须考虑立交规模对城市的影响。一般立交规模越大,对其周边环境的影响也越大。通常,全苜蓿叶型或半定向半苜蓿叶型的大型互通立交,动辄桥梁面积数万平方米,占地数十亩甚至上百亩,设置在城市中,体量巨大视觉突兀,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宝贵用地,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城市主干路上设置这样的大型立交,解决的仅仅是一个点的交通问题,相邻平面交叉点的问题仍然存在,形成连锁拥堵,单点的互通立交发挥不出交通效益。因此,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不因只孤立地考虑一个点,只有形成该主干路方向的交通连续快速行驶的“快捷路”模式,避免设置占地很大的互通立交,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干线道路的交通。

3、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命题。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时,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在完成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上,要认真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宗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和城市特点。运用生态建筑原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共同形成的物质生活环境、社会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的设计原则,一是要要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布局;二是要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对城市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三是要利用好原有生态基础,在保护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系统的实践价值。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当前最为突出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应用,从实践经验上看,更好地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是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的关键所在。

五、结束语

城市总体规划中研究确定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的方向、规划区范围、空间结构布局、实施时序关系等一系列关键的城市发展框架决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后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因此,适时开展规划环评,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将会在宏观上对城市规划起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

[2]李琦,张春艳浅谈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李哲,曾坚,肖蓉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的系统建构[J].现代城市研究.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