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一体化范文1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当今,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经济发展合作的主要趋势。在新一轮的区分域经济合作发展中,东亚区域合作发展尤其迅速。在此,我们按照国际惯例,把地理位置作为区域的基础,结合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将东亚分为东北亚和东南亚。东北亚地区主要是指中国、日本和韩国,东南亚主要指的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包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文莱、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10个国家。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13个国家地区经济区域发展合作的进程,发展面临的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伴随着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腾飞,东亚区域经济的合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1967年,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五国外长在曼谷召开会议,发表《曼谷宣言》,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标志着东亚地区主义的复活。特别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其造成重创,影响广泛。特别是东南亚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后,仍然不能解决其金融危机问题,同时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此采取冷漠的态度,让东南亚国家不禁开始反思东亚经济合作一体化的重要性,这促使东亚各国构想建立统一联盟来寻求相互帮助。

目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有:

1.中国与东盟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二战后,在东亚地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推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实现腾飞,在此,也给中国与东盟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发展方向的选择。中国与东盟国家选择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形成区域合作组织奠定了基础。

2.日本经济模式的转变。日本在选择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基础上,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但这种发展是基于美国采取的“冷战”策略,但当世界呈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时,美国开始对日本的经济实施干预与抑制,迫使日元升值。1991年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出现严重的经济泡沫,对其经济和金融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此时,日本开始把目光转向东亚,利用本国先进的技术和资本,向东亚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并把本土不具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东亚其他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以日本为领头,带动其他国家发展的东亚新格局。客观上讲,这样的发展促进了东亚区域一体化的进程的发展。

3.亚太经合合作组织(APEC)的成立。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正式成立。1993年改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为东亚各国,但也有欧美国家的参与,若组织内部发生冲突,必然会引起东亚地区主义感的加强,于此同时,APEC的成立,也标志着东亚以日本发展为带动力的东亚新经济区域的形成,客观上,加强了日本在东亚的经济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

4.伴随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及良好发展,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东亚各国意识到相互团结的重要性,建立统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因此,积极展开对话,逐步形成了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的“10+1”发展模式,于此同时东盟与中日韩组成了“10+3”合作模式,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建立带动了各国经济、政治合作的团结性,促进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二、东亚经济一体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1.缺乏东亚地区意识。一个地区最终形成区域合作离不开相通的文化背景,东亚地区受到儒家文化、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存在相当大的具体差异。比如印尼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菲律宾大多信仰基督教,日本大多信仰佛教等,具体不同国家主导文化是不同的,且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思想、行为上的一些不同和异质性,阻碍了统一经济体合作体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基础的差异性。东亚13个国家中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严重差异。在这当中存在发达国家如日本,也存在不发达国家如缅甸、柬埔寨和老挝,这种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给地区合作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障碍,造成地区之间贸易的不平衡,经济投资的均衡,最终导致区域合作不统一,经济合作发展差异趋势越来越大。难以形成统一的经济发展政策。此外,经济发展制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市场完全开放与半开放,开放项目不同,各国经济体不能完全进入,经济一体化受到限制。

3.统一制度的缺失。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建立了“10+1”“10+3”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对话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排除在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东亚国家统一的经济发展制度并没有形成起来,各国之间的合作也仅限于相互对话,降低关税幅度等,这样的发展模式没有固定性与严格性,相互之间的对话也仅仅基于讨论合作的基础上,并没有严格按照一体化的标准来发展和执行,导致一体化进程缓慢。

综上所述,东亚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阶段性进步,但从长远看来还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注重各国文化交流,增加各国之间的沟通,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合作法律体制和制度,全面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军行,全毅.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特点[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5).

[2] 陆建人.论亚洲经济一体化[J].当代亚太,2006(05).

[3]王庭东.论东亚新地区主义[J].当代亚太,2003(01).

[4]李建民.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选择的动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01).

区域经济一体化范文2

(一)区域金融的扩大及深入发展

现今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种形式。虚拟经济的扩张又主要与金融相关,包括金融秩序、金融创新、金融监管等(这些金融表现又正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加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连通性,推动着实体经济(制造业、采掘业、加工等工业)的发展。西方的政治经济学家曾提出过“将廉价的虚拟经济转化成实体经济”与“经济一体化”双赢的美妙构想,那么,多年之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乃至世界经济一体化,也将有达到双赢的可能。

(二)成员国之间各行业横向分工水平程度相当,是一体化得以发展的基础

产业的国际分工,在发挥各国专业化优势的同时,又发挥了规模经济的效益。以此为基础的区域集团不易破裂,具有内部凝聚力的比较优势,当遭受全球性的危机时,各国承受的压力相当。同时,若成员国的产业水平较低,其遭受风险的危险就越大,相反,若产业水平较高,其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稳步发展的几率也就愈大。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内部成员国总体劳动水平较高,生产成本较低,且与世界最低生产成本相距较小

一体化的形成通过贸易转移带来利益。若成员国形成同盟后,与同盟国的贸易往来成本高于非成员国的贸易成本,那么,集团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将受到相当大的制约,也就缺乏巩固的基础。

(四)成员国内部的供应与需求弹性要求比较高

一体化的组建,撤除了各种障碍,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降低和消失,大大减低商品的价格。若成员国的昂;需求弹性较大,那么需求会大幅度的上升,从而出现贸易创造,增加社会福利。同样,若生产弹性较大,生产障碍消除后,可迅速增加,替代从非成员国的进口,提高社会福利。从另一角度看,当金融危机卷入区域体中时,因起源国的本币贬值而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若需求弹性大,从国际贸易转移角度分析,其创造的福利也能保持正值。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金融危机的是怎样传播,以至全球蔓延?其主要是以“溢出效应”为传导机制。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的流通是其主要渠道。贸易溢出是指一国投机性冲击造成的货币危机恶化了另一个(或几个)与其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的经济基础,从而可能导致另一个(或几个)国家遭受投机性冲击压力。主要是通过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实现的,即一国金融危机造成的货币贬值一方面提高了其相对于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价格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影响国内经济(国民收入减少)而减少了向其贸易伙伴国的进口。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导致的本币贬值使得该国商品和劳务的相对价格下降,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外汇储备减少,损坏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基础;本币贬值使得贸易伙伴国向其进口的商品、劳务价格水平下降,导致贸易伙伴国的价格水平下降,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使得其居民对本币的需求量减少,于是本国居民兑换外币数量增加,导致中央银行外汇储备减少,贸易伙伴国的竞争力下降,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出口部门),若政府期望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缓解国内失业压力,就可能诱发投机性冲击。另外,本币的贬值,损害了本国经济,使本国国民收入减少,对贸易伙伴国商品、劳务的进口需求减少,从而使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量下降,贸易收支恶化,诱发对它的投机性冲击。投机性冲击的诱导,导致货币危机,造成其市场流动性不足,迫使一个市场上的金融中介清算通过各种方式将其在另一个与其有密切金融关系的市场上的资本大规模抽出者,在此国的大量资本的外逃,从而造成另一个市场对流动性不足,即金融资本的溢出效应。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溢出效应”,并非仅存在于两个联系体之间,而更多的是产生连锁反应,影响第三国或更多的经济体。

三、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一)从静态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益的影响

1.贸易效益

金融危机产生的贸易效应危机,主要在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一体化集团。以东盟国家为例,在此次危难中,身处全球金融危机漩涡中心的美欧日市场多年来一直是东南亚主要经济体的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其国内需求已经并将继续出现下降,甚至还有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海外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出口急剧下降,将东南亚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经济拖入泥潭。

2.福利效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本身会产生福利效应。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初的几年间,墨西哥的就业率增长了17%,新增加了150万个就业职位,加拿大的就业率增长了15%,新增了230万就业职位,美国就业率增长了12%,新增加了220万就业岗位。而在当下,美国顶级机构的破产,自身失业人口创历史新高。失业人口向他国流串,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社会福利水平受到影响。再者,各国政府积极拨款救市,使用于福利的资金减少,加重了效益的负担。

3.投资效益

投资创造效应是区域集团经济效应的重要部分,其来源包括区内成员国相互投资的增加,何区外非成员的投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为保护自身的利益,即使是已有了联合关系,也会以因资金的短缺而引起投资来源枯竭或现有资金抽逃。另一方面,为补救金融市场,各国政府的大规模救市,扩大内需,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这将造成需求的增加,但因缺乏资金,生产滞后,造成供需不平衡,原本应有的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导致相反的效果。

(二)从动态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未来发展的影响

1.利于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体制出现

此次金融风暴背景下,各大政府救市背后,孕育着新的经济政治体制革新。欧盟以图改造自由经济模式,推崇国家集权经济模式。这样的形式不难看出,世界经济已经出现试图改变战后至今,一直以美国为主导的局势。重病之后寻求治病的方式,世界各理性经济体也一样。主体国家的利益不同,地位权重不同,新体制争鸣局势的出现成可能。这将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2.各集团内部成员国宏观调控影响度加深,一体化区域的相互影响控制加强

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技术不够成熟,进入监管秩序失衡,房地产业的泡沫经济引起全球总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能力的供给的过剩,是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那么,各联合经济一体化主体国家,必须扩大自身与关联方共同市场的监管与控制力度。以实体经济为主的经济一体化集团,内部成员间及与其他发达的第三经济一体化主体,也会加大合作和技术创新的吸收,力求改变实体经济受虚拟金融的强大牵制。

3.对以实体制造业为主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也带来一些机遇

实体业的受限对于发展中的经济一体化集团是其发展受阻的因素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以欧美为主的金融风暴的席卷,在其投资难度加大,各投资商必将寻找新的投资出路,这就有可能对出口制造业为主的新兴经济体造成一种“到逼机制”。这样,迫使企业升级发展,加快追进步伐,并且,从长远看,世界范围内,大量资金寻找投资机会时,会避开因金融危机处于动荡中的发达经济体,而选择高增长发展中经济体作为新目标市场。同时,对于后者而言,还有吸纳国际高端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务的机遇。

4.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范文3

一、原产地规则扭曲贸易流向

(一)WTO《原产地规则协议》的灰色地带。《原产地规则协议》的核心精神是确保原产地规则不会抵消或削减成员方在WTO中所享有的权利。但是,协议明确指出,原产地规则与契约性和区域自治性贸易体制所提供的、超出GATT有关最惠国待遇条款中的关税优惠无关。可见,该协议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没有约束力。一些区域经济集团利用协议的这些缺陷来维护自身利益,实施贸易限制、报复和制裁。

我国法学界的学者在这方面有所研究。王志强认为,《原产地规则协议》本身存在缺陷:

1、《协议》在整体法律规定层面上存在不足。《协议》只是一个妥协的结果,并未对原产地作出一个统一的实体性规定,对区域经济集团的原产地规定缺乏约束力,关于普惠制原产地及政府采购的规定存在不足,没有涉及服务贸易的原产地规定。

2、《协议》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存在缺陷。在HS制作或加工工序标准上存在滞后性,税目改变标准缺少一般性的规则,从价百分比标准在操作上过于复杂并缺乏统一标准。这些操作层面遗憾的存在很难杜绝区域一体化经济集团制定有利于区内经济的原产地规则。

这些灰色地带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其消极影响表现为:原产地判定标准中较高的百分比标准和技术工艺要求给区外企业的中间产品出口造成了困难,阻碍了自由贸易;原产地规则越苛刻,贸易转移效果就越大;区域经济集团原产地规则的管理与实施增加了进出口商及贸易管理部门的成本。

(二)原产地规则限制进口、促进区内投资。Paul Breton, Miriam Manchin,Oliver Cadot,Anne O.Krueger 等通过数理统计、建立数学模型等方法验证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尤其是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对自由贸易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并通过调查和理论分析验证了原产地规则可能给企业造成的成本增加情况。例如,原产地的认证成本、为满足原产地标准而采用高成本生产的原料或中间产品,证明原产地会阻碍自由贸易。

原产地规则还扮演了引导投资流向的作用。罗先云、项新认为,一体化区域以外的企业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为了绕开关税或原产地的限制,享受区内成员国的待遇,会选择在区内投资、生产、销售。区内的企业则通过非法或合法的手段,改变产品的原产地,使自己的投资符合原产地标准。因此,通过实施严格的原产地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迫使非成员国在区内投资,扩大区内的就业,改善经济利益。

二、原产地规则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

经济学家Anne O.Krueger认为,为了解决自由贸易区之外的第三国搭便车的问题而设置的原产地规则很大程度上会沦为贸易保护的工具,加大了保护的范围,并削弱了进一步自由化的进程。区内成员国为了获得税收减免的优惠,需要利用原产地规则防止第三国产品经由关税低的成员国输往其他成员国,所以原产地规则不仅会限制区域内外的贸易,还会增加管理负担,给厂商增加证实产品产地的额外成本。从这一角度来讲,一体化经济组织中的原产地规则的存在阻碍了区域内外的贸易。

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做了深入研究,孟夏认为优惠原产地规则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上带有强烈的排外色彩,一方面为区域内的贸易成员创造更具诱惑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又将区域外成员置于有失公允的境地。优惠性原产地规则中复杂的原产地标准已经带来了大量的管理和执行成本,生产商在熟悉和满足这些规则方面也承受了很大的负担,尤其是处理多边原产地规则时更是如此。另外,对于各国的海关机构而言,管理不同的原产地规则和检验原产地证书的准确性也要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原产地规则实证分析

孟祥锋、刘月芬以自由贸易区为例,对原产地规则对区域经济的贸易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假设世界由A国、B国和其他国家W组成,各国均生产一种产品X,X的边际成本递增,假设B国对X的需求弹性大于1,A国X的产量不足以满足B国的需求。A国X的生产成本低于B国但高于W国。A、B建立自贸区之前,两国均设有保护性关税,A国的X商品自给自足,B国仅从W国进口少量的X,其余靠国内生产。建立自贸区后,A国企业会把X商品出口到B国,而W无法进入。随着A对B出口的增加,B国X价格下降,需求增加,A将X全部出口,而A国内所需的X从W进口,最终B国的均衡价格下降,促进了区内贸易,避免了区外成员搭便车。

张祥以NAFTA关于服装面料原产地的规定为例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结论:严格的原产地标准,使区内成员国制造商倾向购买区内的原料和中间产品,减少对非成员国原料及中间产品的采购,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区内中间产品制造商的利益。中间产品制造的产业关联性比较强,对原料及中间产品需求的增加也能够带动前后向产业发

展,因此原产地规则的效应不仅局限于某一产业,通过关联效应将会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原产地规则研究的缺陷

国内外研究者们对原产地产生的贸易转移、贸易创造、福利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基本上都认为原产地规则的实施会减少一体化经济集团内成员国与区外国家的贸易量、扭曲资源配置、成为贸易保护的工具。然而,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目前学界对原产地规则的研究未能形成一个体系,都只对原产地规则的某一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一体化经济中原产地规则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对原产地规则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集和文章不多,主要介绍了各国及各个区域组织的原产地规则,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原产地规则的经济学影响进行了分析。

原产地规则之所以会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中争论较多的一条规则,根本原因是因为其法律体制的不健全。原产地规则既是国际贸易实务领域的研究内容又属于国际法的研究范畴。然而,研究贸易实务不得不面对纷繁复杂的法规与国际惯例,因此解决原产地规则引发的纠纷、还原产地规则真实面貌,必须从法律方面着手。WTO《原产地规则协议》是规范成员国贸易行为的一部重要法律,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的兴起,一些WTO成员国也是一体化经济集团的成员国,《原产地规则协议》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区域经济集团在制定和实施区域内原产地规则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主观性,使得原产地规则逐渐沦为贸易保护的工具。

原产地规则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但归根结底还是一项法律制度,其对促进贸易自由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在逐渐演变成一种非贸易壁垒。追根溯源,关于原产地规则在一体化经济集团中应用的研究应从法律,即WTO框架内的法律和区域性的规定角度来进行。关于原产地定,尤其是在区域经济集团中应用的改革应在如下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是保留其作为差别待遇工具的功能;二是对经济集团主观性的应用加以限制。为此,在技术操作上可以采取以下改革方法:

区域经济一体化范文4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区域经济一体化范文5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几个国家通过统一制定特别的对内和对外的各种经济和金融政策,消除国家之间由于国别不同而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是一种对成员国有区别的减少或者消除贸易壁垒的政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为了获得共同利益,多国经济建立起了联盟,各国之间商品流通没有任何贸易壁垒,从而达到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和优化配置,并且最终形成了由分立的各国经济到统一的经济的状态。

二、理论分析

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我国顺应时代的潮流,更是我国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同样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和困难。下面先从理论方面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都知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制定了统一的财政、金融和经济政策,消除各国之间贸易障碍,实现区域内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让稀缺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高效利用,各国之间资源流通障碍的问题被解决了,区域内经济便实现了净增加。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之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不存在,相应的成员国就会都扩大各自的市场规模大力发展经济,竞争加剧后各国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都会提高,这样各国经济就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能够促进我国区域内贸易的发展。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越来越多,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行的相关政策对同盟国之间产生的贸易壁垒得到破除,促进了我国同区域内相关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和国家化,进而区域内贸易得到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对我国资源优化配置产生了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效的促进了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同盟国的流通,从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签订相关协议制定相关政策从而结为不同的经济、贸易联盟,使得同盟国之间的劳动力和商品自由流动,让商品和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的配置,提高同盟国使用要素的效率,从而各国经济水平都得到提高。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后我国的关税将会进一步降低,这对我国那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产生冲击性作用,影响我国低端产品的出口,造成很多农民工失业。例如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远比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而我国很大部分劳动力还得从事那些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区域内资金自由流动,同盟国将会很可能威胁到我国相同行业的产品,因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后同盟国产品减免了关税再加上地理位置天然的优越性和产品质量高,使其产品的成本降低。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还会对我国汇率造成影响,许多国家会继续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这会影响到我国的出口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制定的优惠和政策待遇通常也会对非成员国造成不公平竞争。

三、实证分析

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各种各样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层出不穷。我们熟知的几个典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像欧盟、北美贸易区、上海经合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对加盟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欧盟、北美贸易区和亚太经合这几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将从这几个组织来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欧盟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目前欧盟成员国己达28个,包括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等原东欧国家。欧盟的成员国不断增多,对同盟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样也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促进作用,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这些新的成员国关税税率降低。以前,这些东欧国家的关税是十分高的,加入欧盟后这些国家的关税税率就降低了,这对于我国的很多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中国很多企业可以将以前因为关税太高,造成产品成本很高而没能扩大生产的扩大,这样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在欧洲扩大了销路。中国企业的产品可以在欧盟各国之间流通,在那些以前没进入的东欧国家也能销售,进而可以在东欧市场取得更大的规模效益。2014年,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4673亿欧元,占欧盟贸易总额的14%,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已经是中国。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很值得我们去研究,这跟欧盟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我国自从和欧盟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后,一直处于互惠合作的状态,但是我们和美国就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最大的贸易国,却因为政治的关系是处在竞争合作的关系。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两方面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首先积极方面,北美自由贸易区因为建立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各国达成一致互惠约定,使得北美地区经济的活力得到很到提升。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和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要素在同盟国之间流通,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同盟国的经济发展都被带动起来,消费需求也不断增长,北美地区的区域内贸易得到了迅速增长。我国由此打开了很多的市场,以往那些不能出口的国家也可以出口了,我国的贸易量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再从消极影响方面来看,我国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一些成员国在某些商品上是处于竞争状态的,以往也许我国出口产品到这些国家都需要关税,但是处于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成员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化就不需要关税了或者关税税率很低,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的成员国的产品会因为成本的降低和较高的质量,威胁到我国相同行业的产品。我国没有在北美贸易区内不能享受优惠,然而一些与我国竞争的国家享受了优惠,这成为我国产品进入市场的新障碍。由此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不可避免,这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冲击。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也受到了影响,北美贸易区的成员国国如墨西哥比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更加廉价,以往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因为廉价而受到欢迎,如今墨西哥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入壁垒不存在,这样美国等同盟国更多的偏爱墨西哥的劳动力资源,我国劳动力资源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的大背景下,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发展,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情形下,成立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对我国经济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积极方面首先有利于中国把握全球经济合作的最新发展形势,因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很多都是世界经济强国,整体经济雄厚实力强大、经济发达、生产及消费能力强、人均消费水平高,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我国市场的销路可以得到很大的扩展。我国还可以因势利导地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做出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后成员国之间贸易壁垒不存在,关税税率很低,这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更加稳定和开放的外部环境。我国还应该学习其他成员国在经济管理体制中的先进经验,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自身的市场体制建设。我国和其他很多成员国相邻,这使得交通运输变得十分便利,这无疑也是一种优势。贸易投资自由化和技术合作自由化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利于我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经济技术的提高。我国还应该抓住这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会,大力推动和先进技术国家的合作,在与这些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再从消极方面的影响来看,我国有的企业技术不如一些同盟国如汽车行业,需要不断的发展,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后,同盟国出口到我国汽车关税税率很低,这些国家在汽车技术方面优于我们国家,在我国肯定会受到极大的欢迎,于是可以进一步扩开市场、扩大销路,这对我国汽车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关税税率的降低,对我国部分企业形成巨大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我国成本较低,以前的出口产品在价格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有的同盟国比我们国家劳动力成本更低,对我国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极为不利,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范文6

关键词:京津冀 区域经济 一体化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京津冀区域经济以北京为核心、天津河北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潜力巨大,分析该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研究制定区域经一体化发展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均GDP情况分析

GDP是一国或者某个区域的综合经济水平的直接体现,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和综合经济水平。研究分析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对于考察当前经济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看,在2004-2013年10年间,河北省地区GDP明显高于北京市和天津市,每年的总量都几乎相当于北京和天津的总和,但就人均情况看(表1),却明显偏弱,北京和天津的年人均GDP都高于全国2-3倍,而河北低于全国平均值。就经济增长速度看,北京市增速在京津冀地区中最快,其次天津,再次河北。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大规模组织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实现程度能直接影响下一个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经济指标。该投资涉及国有企业、城乡集体经济单位、其他经济成分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在近几年,京津冀地区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加,且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其投资仍然存在结构不完善的问题。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仍然较小,个人投资的无序化现象还比较严重等等。

(三)京津冀产业结构分析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各具特色。例如北京市以第三产业为主,各种新兴服务业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传统制造业工业经济开始陆续退出区域经济。天津产业结构与北京的不同,第二产业是支柱产业,且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在比重上十分接近。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且成熟程度也明显高于第一第三产业。从总体特征来看,三地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二、完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一)破除行政分割下的经济合作壁垒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阻力就是行政体制上的相互独立而产生的经济合作壁垒。三地行政分割十分明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固定资产投资调配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立化倾向。这种相互间缺乏沟通和协调的机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三地之间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为此,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对行政壁垒做出统一的规划处理。可以在行政体制上建立一个协调三地合作发展的统一组织机构,将行政体制上不利于合作发展体制障碍进行详细的梳理和整顿。

(二)创造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思想文化环境、硬件基础设施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等。首先思想文化环境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软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化认同对于增强彼此间的合作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全面启动,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成为一种促进合作交流的途径。通过营造和谐、有序的文化氛围,加强企业与地方之间的共融性。其次,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如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对该地区内部以及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提升该地域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等。另外政策制度环境是影响一体化进程中的又一重要因素。在三地政府协调下应当尽快出台产业发展的共同政策,对政府的经济行为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规范,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大政府在促进三地经济共同发展、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是现代经济体综合实力的体现,它的优越程度将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传统工业的重要分布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该地区转型升级的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在推动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当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始终遵循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原则。

三、结束语

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体制的系统化还是在功能的完善性上都与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这两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带有明显的不可复制性,京津冀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进程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断的摸索中推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