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与医学专业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1

Epidemiology and Population Health, Albert

Einstein College of Medicine

Biostatistics and

Epidemiology

A Primer for Health and

Biomedical Professionals

Third Edition

2004, 243pp.

Softcover $ 33.20

ISBN 0-387-40292-6

本书是由美国Albert Einstein医学院流行病学和群体健康系流行病学室Sylvia Wassertheil Smoller教授编著的。第一版于1990年出版,第二版于1995年出版,现为第三版。本书的特点是根据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基本框架,使读者理解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理解“为什么做”和“做什么?”学会“如何做、如何解释”。书中的内容都是临床试验和基础研究中最常用的、或是在文献中经常引用的。

全书共分9章。第1章讲述科研方法问题,包括逻辑推理、变异、研究设计、变量的量化、无效假设、假设检验、检验错误的类型、显著性水平等;第2章叙述概率的一些基本概念;第3章介绍常用的统计学检验方法;第4章介绍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流行病学的应用、常用指标、流行病学研究类型、偏倚、混杂、交互、多变量分析等;第5章介绍筛检的基本概念;第6章是叙述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第7章介绍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量表的结构、可靠性、真实性、敏感性(反应性)以及用量表评价生活质量的局限性;第8章介绍遗传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双生子研究、连锁和联系分析、传递不平衡检验等;第9章阐述科研伦理学与统计学的关系。第8、9两章的内容在人类研究中十分重要,是第三版新增加的,是一般流行病学或统计学入门书籍中所没有的。

书后附有9项附录,介绍正文中各种统计学计算的实例,以使读者能够更顺利阅读本书、以及如何实际计算,包括卡方、Z值及t-值的临界值表、Fisher精确检验、几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相关系数计算、率的年龄调整、比值比的可信性、两个变量的“J”或“U”型关系、量表记分改变的适宜性(敏感性)评价、以及遗传学基本原理和知识。书后还附有参考文献及建议阅读的书目,读者如需了解更深入的、超出本书范围的内容、或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可阅读这些推荐的教科书。书末附有主题索引,便于读者检索。

本书以科学的哲学和逻辑学原理,讨论统计学检验的基本原理,而不是让读者去做具体的统计学检验。全书各章节都是独立的,读者可不按顺序阅读,只阅读感兴趣的部分。本书特别适合那些没有或很少有数学背景的读者,使他们能够读得懂、用得上。

本书内容既简明,又适合范围较广的读者需要,所阐述原理和方法适合多种领域,包括医学、公共卫生、心理学、教育学。本书是一本简明的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教科书,适合从事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医生、医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或非医学专业学生参考,也可供程度较高的读者、以及对生物统计学与流行病学的逻辑学和方法学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参阅。

乌正赉,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生物技术专业 就业现状 对策研究

生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生物医学领域中形成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它的理论和技术可直接用于医学、工业、农业等各个行业,为医学诊断、治疗和科研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检测手段,是加强现代医学的前缘学科。我国有200多所科研院校机构设置了生物类专业,每年该专业毕业生达几万人,其中包含众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本科毕业生由于就业层次较低,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1],由于开设时间短,学生专业基础不牢固,资金投入不足,学科建设不完善,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各方面都明显不如医学专业[1]。

一、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现状分析

1.生物相关企业用人理念存在偏差,使就业主渠道吸纳能力大幅下降。

首先,企业单位片面地追求高学历,存在学历歧视;过分关注文凭,造成人才浪费,且所招高学历人员不一定能够满足岗位需求,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加剧了普通高校生物类本科生就业的困难[2],[3]。其次,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同等条件的男女毕业生,企业往往会选择男生,从而减少了女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就业观念滞后,态度不积极,期望值较高,专业定位理解较差。

大部分毕业生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将公务员等职业定义为“铁饭碗”,受社会舆论和家庭压力的影响,片面地认为自己创业或者自谋职业为叛逆和不正统的行为。另外,部分学生择业主观性较强,自我认知不足,缺乏对社会需求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薪酬、个人发展空间、工作地点、公司规模等,就业期望值较高。另外部分学生在应聘前对用人单位和岗位的性质及要求缺乏了解,未做好充分准备就盲目参加招聘会。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医院从事医生职业,工作性质比较稳定,毕业生不会轻易改行。而对于生物技术专业学生而言,在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等单位找到工作后由于薪资等各方面的原因,往往跳槽或改行的倾向较大,工作稳定性较低。

首先,部分生物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理解不够,对专业定位及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职能要求均缺乏了解,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犹豫、不自信的态度,从而使很多学生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其次,部分生物专业学生的就业视野不够开阔,片面地认为主要就业方向仅为研究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大量毕业生仅应聘一些技术和研发岗位,主动地缩小了应聘岗位的范围。

二、医学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1.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由于生物科技行业就业前景并不乐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应当及早做好职业规划,做出正确的定位。学生在学校期间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岗位特点,培养自己的能力。同时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应当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班级、学院、学校组织的干部选拔,或者参加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尽量抓住每一次机会,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平时多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的积累及修养的提高。对于有志于读研的学生来说,课外可以多参加学术讲座,多阅读专业知识和文献,多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锻炼自己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就业教育与教学改革相结合。

由于企事业单位十分重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活动能力、科研能力等,因此学校应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贴近于社会问题、紧扣学科的前沿动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4]。同时,学院应合理增加仪器设备,帮助生物技术学投入实践中,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生物技术本科毕业生应当端正自己的就业心态,不可寄予过高的期望。现在的大学教育成本很高,获得一份心仪的工作是众多大学生的理想,但也应该明白,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往日的稀有资源[5]。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主动出击,寻找创业机会。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实施渗透式就业指导。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社会、学校、学生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就逐步地开设就业指导课,渗透式地引导学生不断了解自我,在学习生活中有目的提高生物技术学生的职业修养。从而在毕业时,学生能够成功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变。加强生物技术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估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

5.大力加强校企联系与合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注重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建立生物技术毕业生就业信息库,方便生物技术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定位。此外,学校应及时了解就业趋势与动态,开拓医学院校生物技术毕业生的实习途径和渠道,继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马利军,钱育佳.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24-727.

[2]丁小球,刘军,柯达尔,等.生物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就业建议—基于广东省部分生物技术企业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56(14):111-113.

[3]詹萍.关于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J].职业时空,2008,4(11):118.

[4]师海荣.生物技术迅速发展与生物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0):222-223.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3

摘要:高校考试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重要环节。作者就高校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当前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细致分析,并以生物医药专业生物化学基础必修课为例,就如何深化考试改革这一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生物医药;专业考试改革;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作者:李红艳(桂林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广西桂林541004)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2]。但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理论知识是素质的一部分,若考试仅限制在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范围之内,就无法达到全面测评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

2.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采取以总结性考试为主(即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尺),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高低,其他如检测性、形成性等考试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考试的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课程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较窄,考查点代表性有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反应。考试题型局限性更加明显,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题目偏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锻炼[3]。

3.考试管理落后,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制。

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较大,即使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于诸多原因执行力度亦差,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是“教什么、考什么与怎么考”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教研室、院系、职能部门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的有效实施。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机制来评价考试管理工作的优劣[4]。

二、改革考试制度,促进生物医药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我作为高校生物化学必修课的专职教师已从教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思考,针对生物化学必修课考试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灵活考试内容,注重能力考查。

生物化学是一门生物医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与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生物化学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块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随着生物化学研究成果对人体各种代谢过程、代谢调控机制、细胞间信号转导及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深入阐明,人们有可能准确了解各种相应代谢障碍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研究诊断、治疗的新方法。以往传统单一的生物化学考核模式仅侧重于对书本所涉及的三大块内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倡改革考试内容,不仅要考课堂讲授的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要紧扣专业特点,密切联系生物医药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如何应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对疾病(尤其是肿瘤、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提出治疗新方法、新思路等;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制备方面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技术。这样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能强化重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方式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实现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5]。我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四大模块:(1)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其缺点是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检测。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必须理解掌握,我们对这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可以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可以安排在期中与期末两次进行,便于学生分阶段复习巩固和提高。(2)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就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前沿学科,因此,我们设置开卷考试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去了解学科研究的某些前沿资讯,鼓励学生写一些科学前沿综述性论文。(3)实践考核。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考核方式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4)课题设计及完成。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是这门课程考查的核心。在此项考核中,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题项目申请书、立项答辩、实验方案讨论及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学生在此项考核方式中的成绩。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7]。我认为,以上四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既是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统一,又是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完美结合。根据各项考核方式的侧重点和目的要求,建议按4(闭卷)∶1(开卷)∶2(实践考核)∶3(课题设计及完成)的分值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考试模式的改革,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试模式;研究和制定高校考评体系和考试标准。对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加以规范,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其次,积极做好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考改分离”。最后,正确评价考试结果。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校内教学的改革,真正做到以考试为指挥棒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不断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使之真正起到“以考带教、以考促学”的作用,只有这样,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4.

[2]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4

1.1教学与科研第三军医大学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本科教育的时间不长,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覆盖知识面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应用,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教学方法传统,偏重于灌输式的教学,研讨课的开设比例较低,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虽然已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特聘了几名专家和教授,招聘了多名博士毕业生,使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但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较多,同时精通工程技术和生物医学知识的教师较少,部分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教学缺乏足够的激情和热情。相对于理工院校,第三军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科研方面与医学结合较紧密,医学大背景深厚,能从临床中发现一些有实际意义的课题,但工程力量相对薄弱,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目前还处于引进、消化、跟踪较多而创新性研究较少,同时理论方法等应用基础研究较多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研究较少。虽然近年来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总体而言,科研整体能力和水平有限,科研项目申请的命中率较低,科研经费不足,投入产出效能低,部分教师的科研能力有限,对科学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缺乏耐性。有些教师对科研急功近利,认为对本科生精力投入多但科研产出少,不具备科研培养的价值。

1.2学生方面第三军医大学学生的整体素质良好、基础扎实。进入大学后,部分学生沉浸于考上大学的喜悦之中,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兴趣。由于习惯了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且缺乏针对新生的研究型课程设置,很多新生还在沿用高中的学习方式,机械呆板地学习,一切学习以考试为导向,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此时如果再加上教学方法不当,很多新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由于是军队院校,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录取名额受限,很多学生即使非常优秀也不能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科生毕业后将会统一参加学校的分配。随着目前我国就业难度的加大和军队分配形式的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可能被分配至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工作,于是部分成绩较差的高年级本科生在学习方面的信心动摇,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极强的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无用,从而破罐子破摔,在学生中间产生不良影响,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成绩较好的高年级学生为了实现保送研究生的目的,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而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从而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阻碍了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1.3体制方面第三军医大学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本科生科研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始试行导师制,具体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针对低年级本科生,侧重于任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第二阶段针对高年级本科生,侧重于任命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员为导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导师则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即鼓励学员自主开展科研试验研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等。试行导师制规定了导师每月指导学生的最低次数,对的学生和导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未达标的导师和学生实施相应惩罚。目前,第三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试行导师制已经初具规模,但还不够完善,在第一阶段培养方案中没有针对教学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导师制形同虚设,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并未得到进一步提升;在第二阶段培养方案中,导师将引导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工作,由于没有具体规范措施,可能有些导师会倾向于让学生做重复性的简单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对科研的整体流程不熟悉。另外,目前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可能会导致科研进展缓慢。为了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12年7月,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大学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院。自联合学院成立以来,两校共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瞄准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实质性推进生物材料与创伤修复等5个研究中心建设进程[4]。

2加强生物医学工程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2.1构建校园文化现在的本科生大都是90后,他们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当今社会环境浮躁,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多元化,过分强化名利,而大学的人文环境应该培养出有思想、有学问、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科研创新能力、有责任感的公民。第三军医大学更是肩负着培养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的使命,因此要特别加强对本科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探究科学的兴趣。教育和引导全体学员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对党忠诚、爱兵为民、品德高尚、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红色军医,着力用好驻地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必要在本科生中强调并非考上研究生就能确保获得较好的工作,而应注重自身人文素养、交流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因为现代社会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用人单位更多考虑的是应聘者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增多,研究生们找工作同样面临较大的压力,只有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另外,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学生们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适当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学生通过听取不同研究领域学者讲述各自的研究思路与成果,体会他们探求未知的执着和收获成功的喜悦,可以激发对专业的热爱,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研究作风,提升科学素养;学生通过参加科研文化活动,如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创新论坛等,可以活跃其思维,激发创新火花,开动脑筋、发挥才智、挖掘创新潜能。

2.2从教学入手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教师通过讲课、传授知识的途径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将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等方法融会贯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在课堂上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尽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建立年级研讨班,由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按课题类型分小组;学生可选择相关课程听课,可采取各种方式独立学习、进行社会调研等,学期末交出研究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课外查找资料以及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并给出成绩,对研讨课和选修课程记学分。研讨课的教师应尽量选定为教授,这样可为本科生提供多与教授接触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术魅力,初步了解科研的含义以及对某一专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探索的基本方法,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科研方法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而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途径。本科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的工作可以初步了解科研活动的实施过程,学生一般能够做到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查阅资料、分步实施研究内容,但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总结分析能力,教师应该在研究设计工作和论文撰写方面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独立完成的机会,传授更多的科研方法。

2.3完善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适应时展的需求,积极主动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为了能够准确衡量研究型高校科研能力的培养水平,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应建立完善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评价体系,给出量化指标,定期定量检测。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入评价体系,提高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设立相应的科研学分,学生只有获得规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并对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生给予相应物质和精神奖励。在教师职称评定过程中,除了教师个人科研成果的评定外,应将对学生科研的贡献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学校和学院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促使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和个人在大学设立资助机会,形成多途径、多形式支持学生科研发展的格局,加大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资金支持,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的科研专项资金,以使更多学生获得独立科研课题的机会。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5

生物信息学是在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实质就是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对生物数据进行获取、处理、存储、、分析和解释,进而揭示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所蕴含的生物学本质[1]。作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物信息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科[2]。实验室的每一项技术,从简单的基因克隆、基因数据分析到生物大分子进化研究都需要应用到生物信息学,因此,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我国各大专院校都在不断努力创新和改进现有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因此,作者结合近五年来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了目前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有助于推动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生物信息学教材的选择。生物信息学的发展速度快、内容广泛,目前很多国内高校使用的教材多为国外教材的影印版或者中文翻译版本,国内引进的生物信息学相关的英文原版教材中有些属于科普性质,内容过于简单,而有些偏重介绍生物信息学的计算方法或模型的建立,过于复杂[3]。而国内相关教材更新较慢,课堂内容涵盖的知识面和知识点相对减缩,而且一些前沿的数据和先进软件没有讲授,这些对学生的发展和生物信息知识的合理运用极为不利[4],因此,目前导致很多高校教师无法选择适用于生物类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材。

2.教学大纲安排不合理。生物信息学是一门集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它囊括了基因数据获取、基因预测、序列比对、序列拼接、分子进化、蛋白质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建模、药物设计以及基因芯片蛋白芯片等内容模块,同时各领域内容还涉及到具体的计算方法、概率统计、机器语言等知识模块。由于课时设置有限,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对各领域内容面面俱到,会造成大部分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学完以后虽然接触了很多东西,但在生物研究中遇到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3.教学内容滞后。生物信息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生物学科自身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新的数据库和信息资源不断涌现,各种数据库和软件的更新换代非常频繁,如果教师所讲授的在线服务器、分析软件、讲解实例都不是当前最普遍的,学生学完后打开最新的在线服务器或是相关分析软件依然不会操作。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存在不足。生物信息学教学普遍采用普通教室多媒体讲授,而生物信息学课程是一个实践操作课,学生经常要动手操作,普通多媒体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相脱节。传统的讲授很难与实践教学效果相比,很多学生虽完成了生物信息学课程学习,也接受了很多生物信息学的理论知识,但在进入大四阶段做课题研究完成毕业论文时,遇到需要在数据库查询序列、用软件分析序列或蛋白性质、结构特点等问题时依然束手无策。

二、生物类专业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建议

1.调整教学大纲。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研究中的辅助工具,不需要掌握生物信息学算法或软件编程细节,而是培养学生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来解决生物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能够应用检索工具查找序列等相关的数据信息、利用比对软件或是BLAST在线服务器对感兴趣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选择适当的建树方法对DNA或蛋白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分析蛋白序列信息并预测其三维结构以及引物设计等。因此对于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关于数据库的使用和分析软件的操作,使他们以后在生物相关领域的工作中能学以致用,所以对于当前生物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以应用为核心安排教学大纲。据此,确定了以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共54学时,分为理论基础和上机实践两部分。理论教学内容共36学时包括:生物信息学绪论、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基因和蛋白质序列比对、序列拼接、生物进化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基因预测与引物设计、蛋白质结构及其预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上机实践共18学时包括:常用生物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核酸序列检索与分析、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PCR引物设计及评价、蛋白质序列分析及结构预测。

2.教学内容主次分明。由于生物信息学技术及分析手段更新迅速,教学内容会显得越来越臃肿,作者建议对于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以生物信息学方法的掌握和生物信息学工具的应用来设计教学内容,关于生物信息学本身涉及到的一些数学模型和编程算法,可简略讲授,教学过程中尽量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以生物信息学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研究问题的教学中去,避免“面面俱到”的灌输式教育。例如,对于讲授序列比对这一章的知识,关于序列比对所使用的方法PAM和BLOSUN矩阵,对于如何采用数学方法构建这些计分矩阵过程可略过,只需简要介绍PAM和BLOSUN矩阵的概念意义以及用途,重点放在如何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并理解各参数设置的意义。另外,在生物信息学各教学内容模块中涉及到的相关数据库及软件种类繁多,其数量在不断增加,版本也在不断更新。例如在讲授生物信息数据库的查询与搜索这一章节时,涉及到的数据库有核酸序列数据库、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结构数据库、基因组数据库、蛋白组数据库、代谢组数据库等,而每个种类又含多个不同的数据库,比如核酸序列数据库有GenBank、EMBL和DDBJ等,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有swiss-prot、TrEMBL、NCBI和UniProt等。因此,我们重点介绍了3大门户网站NCBI、EBI和SIB,其中我们着重介绍了NCBI的用于提取序列信息的工具――Entrez系统,Entrez将科学文献、DNA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种群研究数据以及全基因组组装数据整合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因此我们给学生演示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采用Entrez查询DNA和蛋白质序列等。另外在讲授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分析这一章节时,要进行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可以使用ClustalW、BioEdit、DNAstar、phylip、MEGA、PAUP等本地软件,也可以使用The PhylOgenetic Web Repeater(POWER)和Evolutionary Trace Server等网络在线服务器分析。考虑到软件的通用型、易用性及本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计算机操作水平,我们选择ClustalW进行多序列比对,然后采用phylip软件包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要求学生掌握如何使用这两个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MEGA及其他在线服务器只简单介绍具体操作方法作为辅助资料供学生自学。

生物与医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经济 全球化 商务英语专业 学生 商务文化意识

中国分类号:F64 文献标识码:A

一、全球化大背景

2016年9月,G20金融峰会在中国杭州胜利召开,作为本届金融峰会的主席国,中国把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innovative)、活力(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的世界经济”,各成员国相聚杭州共商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好写照。从G20金融峰会再到世界各国之间越来越为密切的经济合作表明: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已经席卷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被国际贸易和投资的纽带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经济全球化在为跨国商务活动的开展和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挑战。

二、商务英语与商务文化

(一)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文化

什么是文化?如何定义文化?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答案。而如果从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角度看待文化,Pearce W.B.的观点:“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为文化下了一个很好的定义。商务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务文化指的是商务活动中所涉及到的语言文化因素。在商务英语中,商务文化涉及中外两方不同的文化,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务传统风俗、商务礼仪等都存在差异。在此情况下,商务活动的实质就是在特定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二)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商务英语专业是在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一新的时代背景条件之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专门用途英语(ESP),并且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有三个核心目标教学子体系,即商务背景知识(content-based)、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language in the business settings)和商务交际能力(business communication skills),这三个子系统中无一不渗透着英语语言与商务文化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文化深深植根于语言,文化使语言富有内涵,而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商务英语教学既要注重语言技能与商务知识的传授,又要进行有效的商务文化渗透,方能培养出符合教学目标的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

三、国际商务活动中常见的商务文化差异及表现

由于政治、经济、地域、宗教、历史等各种因素综合的影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各国商务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商务时间观存在差异

作为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时间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言行,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把不同文化的时间观念分为单元时间观和多元时间观。西方人大多为单元时间观念,他们的时间观通常就是金钱观,在他们看来时间就是金钱,因此西方人注重工作效率,习惯按照计划和安排进行商务活动;而中国,俄罗斯等国则更加偏向多元时间观念,即同时计划多件事情,主观性和灵活性比较强。

2.商务空间观存在差异

东西方商务文化的差异还体现在空间观念上,西方国家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在东方国家,距离和空间对于商务活动来说并不会特别强调,很少商务活动者会意识到空间对于西方人来说也是一种不可侵犯的权利。在很多时候,我国商务人员为了和对方拉近关系的行为反而被误认为侵犯了对方的权利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3.商务价值观存在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取向,了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商务价值观是开展正常商务活动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人在从事商业活动的时候,总是会带着他们各自的文化,并且按照其文化办事。例如我国为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企业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西方国家商务人员具有很强的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更多的是看重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这一价值观的差异是引起文化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

4.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

人们的交流方式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由于各国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各自形成了灿烂的语言文化。我国为高语境国家的,人们习惯用婉转、间接的方式来传递和理解信息;而在西方国家却恰恰相反,他们喜欢用直接、明确的文字来传达信息,也就是低语境的方式。这样一来,双方对同一信息的理解差异会十分巨大,甚至截然相反,这也就造成了商务文化冲突事件的发生。

5.人际交流方式的差异

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人际交流差异主要为中西方礼仪风俗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国家、地域的商务人员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其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考虑问题和熟悉事物的方式,因此在打招呼、恭维、道谢、就餐礼仪和穿着等方方面面都有着不同的礼仪风俗。交流方式的不同也是各国商务文化存在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

以上这些文化差异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十分常见,能不能恰当的处理好这些差异是商务活动是否能够成功进行的关键,了解和学习这些商务文化对于商务英语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

四、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也逐渐被大家认知和重视起来,但与时展的步伐相比,商务英语教学仍旧存在一段距离,众多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还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仅仅是按照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或者是简单的“商务+英语”,换汤不换药,这对商务英语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五、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

在比较中西方商务文化差异和分析了我国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现状之后,笔者认为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文化素养迫在眉睫,因此,给出如下建议:

(一)处理好商务语言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1. 明确教学指导思想,提高教育者的自身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传授商务文化知识的第一人,对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树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为直接的,因此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指导思想,商务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普通英语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强调商务文化语英语语言的有机结合。同时,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易素质,使自己具有较强的目的语商务文化意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商务文化意识。

2.强化商务文化导入环节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除了注重学生基本语言素质的培训,还应开设一些和商业文化相关课程,例如国际商务文化、国际商务礼仪、跨文化交际、企业管理、营销策略等,从而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商务文化意识导向,加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3.始终将学生作为主体部分

任何课堂的主体一定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在商务英语教学课堂中,一定要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一言堂”的沉闷局面,充分展现商务英语重在与人交际这一显著特性。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需要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例如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任务教学法(task approach),认知法(congnitive approach)等交际教学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够让学生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渠道培养商务文化意识

1.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渠道

及时性、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这些是媒体渠道最大的特点,作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和浏览商务英语报刊如Economist、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商务网站应当作为课外的一项必修课,通过媒体渠道的视听接触,我们不仅能够了解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商务动态,还能从中汲取更多的商务文化和商务习惯礼仪,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商务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对于加深商务文化的敏感性,培养健康的商务文化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开展跨文化训练活动

大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于课堂层面,还应该看到课堂外的实践教学,尤其是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哑巴英语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因此,开展广泛而有效的跨文化训练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增强商务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校内,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积极举办和参加以商务英语为主题的演讲赛和辩论赛,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校外,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会议和国际赛事活动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体验和感知商务文化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专业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修课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不仅可以在实习过程当中运用所学的商务文化知识,还能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感受商务文化的存在,从而促进自身商务文化意识的树立与培养。

五、国际商务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已经悄然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人类社会需要经常跨越国家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国与国之间人员、技术、资本、思想交流十分频繁,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界限正在日趋淡化,文化冲撞也将逐渐削弱,国际商务文化已经逐渐取代一国或者一地区的商业文化,国际大背景需要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逐步树立起国际文化意识,国际经济贸易交往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商务文化素质的修炼。

总而言之,对于每一个商务英语学习者来说,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树立起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将其与基本语言能力相结合并积极参加国际商务活动之中,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跨国商务活动人员。而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之中,商务文化的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董岩.经济全球化基本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 武彦君,赵欣.浅析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5):105-108.

[3] 顾艳蕾. 论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教育,2012(12):134

[4] 赵雅习.浅析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8(12):77.

[5] 周超英.谈商务英语教学中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J].新西部,2007(08):146-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