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1

[关键词] 心脏外科术后;急性肾损伤;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容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57-02

急性肾损伤是心脏外科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增加术后患者围术期心功能衰竭可能和液体管理的难度,是心脏外科死亡率增加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回顾本院2006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36例,术后早期进行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7月~2011年12月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患者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7±8)岁。其中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例,停跳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8例,大血管手术6例,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2例。术前所有患者尿常规、肾功能BUN、Cr全部正常。急性肾损伤的诊断根据2002年ADQI第二次会议提出的急性肾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AKI/ARF)的RIFLE分级为标准。

1.2 治疗

心脏外科术后的患者转入ICU后常规行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CVP)、引流量的监测,动态监测每小时尿量,成分输血纠正凝血功能异常,机械通气呼吸支持,营养心肌,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组织灌注。如出现休克,常规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肺动脉导管或PICCO明确休克原因,心源性休克时加用正性肌力药物强心,效果不佳可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IABP)辅助,低容量性休克根据血流动力学补液,使CVP或肺动脉楔压(PAWP)≥ 6 mm Hg;分布性休克可根据导致分布性因素进行抗炎或抗过敏治疗。患者如在术后出现肌酐升高小于2~3倍,或尿量少于0.3 mL/(kg・h),连续3 h,早期强化利尿剂治疗,给予呋塞米20 mg/h;若尿量仍少于0.3 mL/(kg・h),连续12 h或肌酐升高到基础值的2~3倍,为损伤2期,则早期行床旁CRRT治疗。建立血滤通路,可选择颈内静脉通路或股静脉通路,爱德华牌血滤机,开机自检、安装管路,肝素盐水预冲成功后连接患者行持续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或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治疗。前后稀释比例1∶2~3,抗凝选用低分子肝素或肝素,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达正常值的1.5~2倍。

2 结果

36例患者中29例患者肾功能恢复,由少尿期进入多尿期的时间在术后第3~7天,最长7 d。无一例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死亡患者7例,其中死于围术期心肌梗死、顽固低心排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不全3例。死亡的7例均与不可逆转的原发病相关。

3 讨论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是4%~15%,术后AKI患者有一半需要透析治疗,其死亡率是20%~90%[1-2]。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提高,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也在下降。心脏外科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原因:(1)除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外,大多数的心脏外科手术均需要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体外循环平流灌注、心脏停跳导致全身脏器低灌注,肾脏灌注压降低、肾血流减少,缺血缺氧引起急性肾损伤。(2)心脏外科可能由于术中心肌保护、术后心肌水肿、术中液体管理等问题均会引起围术期心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严重时会引起心源性休克,导致肾前性肾灌注不足,心肾综合征,引起急性肾损伤。(3)部分患者本身高龄,尤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本身存在肾动脉硬化,具有发生肾损伤的病理基础,加上手术打击引起急性肾损伤。

心脏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损伤会引起水钠潴留、氮质血症,内环境紊乱,体内水超负荷,水过多将进一步降低心肺功能,并且影响用药和营养支持治疗[3];且心脏手术后随着心功能的改善,肺血管静水压下降,组织间隙的液体会在术后第2~3天向血管内转移,使血管内容量增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病情将快速恶化。所以心脏外科术后患者的液体管理非常重要。CRRT可以通过超滤,减轻心肌水肿,降低左室舒张末压力,改善左心室压力-容量关系,降低左室室壁应力,增加心肌收缩力,同时清除血液中的心肌抑制因子[4]。早期、积极的CRRT还可使受损的肾脏得到充分休息,并可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液体平衡计划,通过超滤使液体管理更容易。床旁CRRT治疗与传统的透析相比,对患者的循环影响小,使肾脏的灌注压保持稳定,不会对已经损伤的肾脏造成二次打击。本研究尽早行持续的CRRT治疗的36例急性肾损伤患者中,29例存活,存活的患者肾功能全部恢复,无一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且少尿期的时间相对较短,平均(4.0±2.5) d,较通常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的少尿期时间1~2周明显减少。

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在进行CRRT治疗期间容量的管理也非常重要。术后每天要给予足够的液体和营养支持,加上术后患者多存在心功能不全、肺水肿,故液体治疗多数情况要维持液体的负平衡,需要血滤进行超滤,超滤量的多少,需要对患者前负荷进行评估,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结果进行。故CRRT期间一定要实施血流动力学的监测,通常使CVP、PAWP维持在正常范围的下限6 mm Hg以上,血压尽可能维持在平时基础血压水平,以保证肾脏的灌注压和血流量,通过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进行目标指导超滤,避免因医源性因素导致肾脏遭受二次打击。

心脏外科手术术后患者的预后主要仍然取决于心功能的恢复程度,与外科手术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因此术前调整好心、肾功能,术中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及时治疗低心排,防止轻中度肾功能损害的发展,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措施。术后对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患者早期行CRRT治疗,能稳定内环境,改善心功能、缩短少尿期,同时辅以必要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超滤,能防止肾功能损害进一步发展,从而改善预后,并为心脏外科实施高难度手术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Andersson LG,Ekroth R,Bratteby LE,et al. Acute renal fail-ure after coronary surgery-a study of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2009 consecutive patients[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3,41(4):237-241.

[2] Zanardo G,Michielon P,Paccagnella A,et al. Acute renal failure in the patient undergoing cardiac operation.Prevalence,mortality rate,and main risk factors[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4,107(6):1489-1495.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2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 周围神经系统 并发症 预后【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01-02

心脏外科直视手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若处理不当可诱发呼吸衰竭、呛咳甚至引起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为此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心脏外科直视手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宗旨是为进一步加强对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心脏外科直视手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2~65岁,平均年龄34.3±2.4岁。患者为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其中手术方法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1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3例,瓣膜置换术6例,主动脉夹层大血管术2例;手术方式:体外循环下行外科手术29例,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缝扎术1例。主动脉阻断时间0~120min,平均63.5±2.4min,呼吸机辅助时间10~220h,平均55.9±10.6h。

1.2 方法。收集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周围神经系统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出现于术后3~5d内25例(83.33%),6~14d内3例(10%),15~30d内2例(6.67%)。其中并发喉返神经损伤11例(36.67%),膈神经麻痹7例(23.33%),桡神经损伤4例(13.33%),坐骨神经损伤2例(6.67%),腓总神经损害4例(13.33%),Horner综合征1例(3.33%),多发周围神经损伤1例(3.33%)。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受损神经支配运动或感觉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

2.2 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激素治疗,并加强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保守治疗27例,3例行膈肌折叠手术治疗。术后14d有28例患者症状有效改善,随访6个月后23例治愈,1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炎预后较差,1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3.33%。

3 讨论

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心脏外科直视手术常因再灌注损伤诱发神经系统发生病变,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或灌注后出现轻微栓塞,其发病率在17~55%,死亡率在3%~10%之间[2]。本文研究中,对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对症给予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瓣膜置换术、主动脉夹层大血管术。术后并发喉返神经损伤、膈神经麻痹、桡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害、Horner综合征、多发周围神经损伤。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表现为受损神经支配运动或感觉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其中11例喉返神经损伤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发音异常,呛咳;7例膈神经麻痹患者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出现异常;4例桡神经损伤患者表现为手部运动障碍;2例坐骨神经损伤患者表现为无跟腱反射,患肢肌力减弱;4例腓总神经损害患者表现为足内翻,无力;1例Horner综合征表现为颈交感神经干损伤;1例多发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表现为双下肢进行性乏力。分析可能是因患者手术耐受能力较差、严重肺部感染、再次气管插管及开胸等危险因素,致使在术中造成麻醉穿刺损伤、缺氧、气管插管、机械牵拉、低温、摆放不当等,而造成神经系统并发症。

本文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心脏外科直视手术进行治疗,若患者手术耐受较低,并有重度肺部感染、重度肺动脉高压症状,同时术中出现体外循环的低温状况及电刀灼伤,这些均可能是引起术后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出现异常等膈神经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3]。针对上述诱发膈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应增加患者手术耐受,积极抗感染、降肺压,并尽可能地减少电刀的灼伤范围及保留胸腺,严格做好心包面、膈面的保护措施,若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等呼吸异常,应积极加强给予抗感染、吸痰等对症治疗。若发现患者出现膈肌麻痹,应立即给予营养神经等治疗,必要时及早给予手术治疗[4]。

本文并发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最高,占36.67%。分析可能是由于主动脉弓降部手术、二次气管插管、PDA缝扎等因素造成[5]。对此应规范插管,尽可能减少气管插管的次数及降低气管切开率;在行主动脉弓降部手术时,应熟练掌握喉返神经生理解剖结构关系,术中严格操作,尽可能减少牵拉失误而对喉返神经造成损伤,同时避免肺部感染[6]。

若患者摆放不当,会引起术后出现桡神经损伤、坐骨神经损伤及腓总神经损害,这是由于不当,而压迫臀部、腋部、四肢,若手术方法采用体外循环下低温状态或手术时间较长,会进一步加重桡神经、坐骨神经及腓总神经损害[7]。对此术前应正确摆放手术,保持体温,监测患肢末梢体温,术后积极监测患者有无神经功能异常临床表现,若发现异常,应给予营养神经治疗,并进行早期肢体功能锻炼,必要时应用激素治疗[8,9]。

本文研究中,出现1例多发性周围神经损伤,分析与患者全身炎症关系较为密切,若患者术后营养支持不足,会进一步加重周围神经损伤;本文研究中,出现1例Horner综合征,分析原因可能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误造成的。对此在治疗与预防中,应给予营养神经治疗,加强术后营养支持,并规范手术操作及术中相关护理[10]。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出现于术后3~5d内,占83.33%,经过营养神经,激素治疗,并加强患者肢体功能训练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术后14d有28例患者症状有效改善,随访6个月后23例治愈,1例多发性周围神经炎预后较差,1例术后发生呼吸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3.33%。结果提示,对心脏外科直视手术患者应高度重视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早发现,及早给予相应治疗措施,并于术前、术中积极预防神经损伤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心脏外科直视手术后应,高度重视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早发现,及早正确治疗,并做好相关预防措施,降低术后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率,以此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瑞起金,黄方炯,许尚栋.心脏手术中的神经系统监测[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9,03(12):109

[2]张富军,于布为.心脏手术后的认知功能障碍[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6,04(18):203

[3]刘晶,孟蕾,丁璐,等.心脏外科患者ICU治疗期间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1(10):284

[4],卿恩明.心脏手术与认知功能障碍[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1,01(15):236

[5]何家贤.心脏外科术后脑损伤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研究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02(16):195

[6]郝咏刚,顾松,翟英慧,等.5例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后神经系统障碍的临床特点及原因[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07(02):163

[7]刘文彬,李毅,蔡莘,等.高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02):126

[8]刘波,谷天祥,师恩祎,等。神经系统并发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9,06(05):182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3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使患者的总死亡风险增加了近两倍,是常见而且危害极大的心血管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有相当一部分房颤患者选择杂交手术,这就需要心脏电生理医师和心脏外科医师的协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何将房颤的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相结合,以最大程度地优势互补则,至关重要。

2006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下称“北京安贞医院”)成立了国内首家集房颤专病门诊与病房、专业的房颤内外科治疗医生团队,以及护理团队于一体的房颤中心。自建立起,该中心始终致力于推动房颤内科治疗的规范化、非药物治疗措施临床应用的合理化和房颤导管消融的推广普及化等,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成为集房颤医疗、科研、教学、培训和咨询五位一体的特色医疗专科。

“防颤”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的房颤患者约1000万人,且呈急剧增加趋势。研究表明,房颤患者在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较冠心病更差,此类患者常因房颤发作频繁到门诊、急诊室就医,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6倍,年发生率约5%。

然而,多年来国内在房颤的临床和科研方面重视程度不足,缺乏相应循证医学资料。药物治疗规范化严重欠缺,不同的医生和单位之间治疗的差异很大,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譬如,华法林抗凝能够降低房颤致死率和致残率,但该措施在中国的应用率极低(根据美国的资料,在具有抗凝指征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中,华法林使用率为59.3%;而国内仅为10%)。

从技术上讲,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推广普及在中国还远远不够。目前,国内能够较熟练独立开展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医生仅30余名,这意味着十年之内需要培训的医生至少需要1000名。虽然国内多家医疗中心已相继开展此项技术,但多数医生处于初学阶段,难以一蹴而就。

在房颤的外科治疗方面,近年随着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采用小切口经胸腔镜在心脏跳动的状态下进行心外膜消融已进入临床,但中国仅少数中心常规开展了该手术。

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整合了医院心脏内、外科两支房颤研究治疗团队的力量,实现优势互补,1998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已累计完成手术近5000例;2002年即已开展外科房颤消融手术,累计病例数已创亚洲之最。终身管理

基于房颤的高发病率和严重危害,疾病的终生管理模式成为必然选择。大多数房颤患者需要抗栓或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患者如果没有得到专业指导,其治疗效果必将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对这些药物进行治疗管理和安全性评价。

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集房颤门诊、心脏内科电生理团队、心内科临床团队、心脏外科团队、专业护理团队、随访团队于一体,适用于对慢性疾病进行长期管理。依托房颤中心的终生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通过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房颤抗栓管理,提高患者依从性及治疗达标率,还能整合心脏电生理团队和心脏外科团队,为房颤患者提供个体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房颤跟踪随访、健康宣教,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房颤中心依据国内外指南、共识,结合自身特点,总结出了一套房颤抗凝管理和房颤节律治疗的处理流程。通过这样的标准化诊疗流程,极大提高了房颤疾病管理质量和效率。

为了使房颤患者诊疗的个体化成为现实,中心设置了房颤门诊,该门诊由电生理专业医生出诊,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诊疗计划,并且给予专业随访,根据治疗的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房颤门诊的全方位一站式治疗使患者最大程度受益。

目前,北京安贞医院房颤中心已成立专业医师组成的随访团队,对进入房颤登记和已经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化的随访,并结合患者术前评估、住院和手术情况及院外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诊疗方案。通过系统化的随访,可以对房颤患者的治疗进行科学专业的长期指导。

房颤患者往往需要终身用药或是导管消融,故医疗费用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为降低患者的医疗开支,北京安贞医院实施标准化操作、严格遵守管理规程及技术安全保障制度,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利用门诊完成导管消融前必需的化验检查;开通两部免费房颤咨询电话,指导患者调整华法林等药物的剂量,避免患者长时间在院内调整药物,缩短住院时间;推广单导管肺静脉消融隔离技术,减少医疗器械的消耗;通过新技术的实施,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成功率,避免反复进行消融手术。

在全国医疗成本日益增加的趋势下,本中心自实施以上费用控制措施以来,从2008年到2011年期间,导管消融房颤患者的住院费稳中有降,分别为6.67万元、6.87/元和6.4万元。

突破科研瓶颈

房颤中心的建立,可以整合内外科的互补优势,将研究方向集中于目前科研的关键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再到社区,整体覆盖房颤机制、治疗策略优化、房颤病例队列等研究,以及进行心律失常器械的研发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为房颤诊疗策略的优化铺平道路。

目前,房颤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集中在触发机制和维持机制两个层面。房颤中心通过“心房颤动维持的肺静脉左心房折返假说”、“肺静脉前庭电生理特性与组织学特性相关性研究”这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肯定了肺静脉触发机制在房颤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房颤机制的阐明将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为房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房颤中心在国际上首创了“2C3L”消融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对之进行评价,以探讨慢性房颤最佳消融策略。另外,中心还拟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导管消融和外科微创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列的对比研究将使得房颤治疗策略不断优化。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4

心外科

上海瑞金医院心胸外科是我国最早开展心脏瓣膜疾病外科治疗的单位之一,对于心脏瓣膜置换、心脏瓣膜成形等常规手术有极丰富的经验。近十年来,开展了微创小切口瓣膜置换术,同时,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面,Bentall手术、全弓置换等高难度手术亦已成为常规术式。在罕见的心脏肿瘤治疗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心内科

上海瑞金医院心血管内科为上海市心脏介入质量控制中心,拥有国内外几乎所有心血管临床仪器及设备,能开展各种成人心脏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术、起搏器安装术、难治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的个体化治疗和其他复杂、疑难心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在国内处领先地位。

护心建议:

对于冠心病,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发现有症状要高度重视并认真检查。调整生活饮食习惯、防止过度饮食导致的脂肪沉积引起心脏内膜的增生和钙化。平时做好心脏CT、造影等检查,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防患于未然。

从左至右:吕安康(心内科主任医师)、赵强(心外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脏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是我国重要的心脏内科临床和科研基地,拥有国内各种心血管疾病诊治技术中的许多“第一次”,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扩张性心肌病的治疗为特色。

心脏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曾创造十余项“中国第一”,手术数量与效果居国内领先地位,部分已达国际水平。微创瓣膜手术国内最佳,微创搭桥手术、心脏移植手术、主动脉瘤手术国内领先。

心脏超声诊断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是我国创建最早的心脏超声诊断室之一,总体医疗和科研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作为国内主要的心血管病超声诊断中心之一,超声诊断与手术符合率达到98%以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护心建议:

管住嘴,迈开腿,悦心情。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睡眠,合理运动,劳逸结合。疾病提前备好抢救方案。心脏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相辅相成,严重的情绪问题也可能引发胸闷、胸痛等心脏不适感,当发现症状时要及时就诊治疗。学会保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让健康常伴身心。

从左至右:沈雳(心脏内科副主任医师)、魏来(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程蕾蕾(心脏超声诊断科副主任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心内科

上海市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也是内科学心血管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国家FDA获准的心血管临床药理学基地、上海市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基地。科室主持多项国家级和上海市科研项目,在心律失常和肺循环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和呼吸循环系统等多个国际权威刊物,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 目前科室在冠心病介入诊断治疗、心律失常诊断治疗、肺循环疾病诊断治疗、心脏有氧运动康复以及心力衰竭再同步化治疗等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显著优势和鲜明的特色。

护心建议:

世界心脏日主要是唤起全世界的人们对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重视。在这里也要激励人们积极改变生活方式,逐步地开展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行动,养成定期(到医院)体检的习惯。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中,可控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情绪不良、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等,我们建议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的饮食。避免肥胖,戒烟少酒,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从左至右:王娟(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蒋金法(心内科主任医师)、许嘉鸿(心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是国内最早开展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治疗的专业学科之一,也是上海市最早开展此项目的专业学科之一。该专业目前涉及的疾病诊疗项目为全市最全面,包括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OCM)、瓣膜病、大血管及外周血管的介入治疗,同时多项技术在国内或市内领先,如经桡动脉冠状动脉疾病介入诊治、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等。

护心建议: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护心的基础。不要因为初步的健康体检结果正常,就完全忽视心脏健康。若家族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则更应该关注心脏健康,有些疾病普通体检可能难以检测出来,对于有条件的家庭,建议可做一些较专业的检查进行筛除。

此外,良好的生活作息是保护心脏的关键。饮酒、精神压力大或者熬夜工作都是对健康的损耗,建议大家平时应多注重保健,勤运动,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

从左至右:李京波(心内科主任医师)、魏盟(心内科主任医师)、陆志刚(心内科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心内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内科组建50余年,技术力量雄厚,学科梯队合理。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领域成绩斐然,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尤其建立近8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绿色通道团队,每年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百余名,此外在急性肺栓塞的诊治方面也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心外科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心外科医疗设施先进,拥有目前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用仪器和设备,如最新型数字智能化体外循环机系统等。医师专业团队人员精干、医技水平高,在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胸部大血管病、心脏肿瘤、心包疾病等手术积累了丰富经验。专业特色:微创心脏外科手术、老年、重症或复合心脏外科手术和介入或“镶嵌杂交”手术。

护心建议:

冠心病与气温变化有很直接的关系,春冬季应做好防寒保暖,夏季则需注意室内外温差,防止忽冷忽热引起血管痉挛。做过心脏换瓣手术的患者应定期去医院复诊,根据监测指标调整抗凝药的使用,切忌术后放松警惕,降低瓣膜的使用寿命。

从左至右:林雷(心外科主任医师)、郭新贵 (心内科主任医师)、陈阳(心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心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心病科为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上海中医大A级重点科室,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科室结合不同病种针对性开展了中医适宜技术的治疗,如高血压病耳穴埋豆,冠心病穴位贴敷,心衰芒硝外敷等,并研发了具有科室学术特色的“舒心饮”、“复律宁”和“复方银杏胶囊”制剂,形成了临床中医专病特色。科室对急性心肌梗死全天候开通抢救绿色通道,采用紧急介入手术等治疗手段挽救生命,利用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提高冠心病介入诊疗质量,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支架内再狭窄并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取得一定疗效。作为中医大本科生、研究生、基地规培生的带教科室,心病科连续三年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最规范、最有收获实习带教科室。

“世界心脏病日”寄语:

行动起来!从调整生活方式开始,规律运动,保护我们的心脏!

从左至右:朱利民(心病科副主任医师)、 邓兵(心病科主任医师)、 刘宇(心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心血管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科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组成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组成学科,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重点专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慢性心衰专病建设(副组长)和 “十二五”心血管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学科以“中医为主、中西并重、全面发展”为指导原则,充分发挥祖国医学的优势,在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病、冠心病、各种心律失常等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世界心脏病日”寄语:

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我们会保持和发扬中医药心血管病治疗的传统和特色优势,与现代医学取长补短,真正造福心血管病患者。

从左至右:郭蔚(心内科主任医师)、王肖龙(心内科主任医师)、戎靖枫(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心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自成立之日起,就秉着"同时使病人获得规范一流西医治疗及全面的中医治疗"的宗旨,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研制、整理出一系列专科用药,特色疗法。近年来开展冠脉造影、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造影及支架介入术,永久起搏器安装术,心室同步化起搏器安装术、下腔静脉滤器安装术、IABP等手术治疗及电生理检查术。

此外,结合现代心血管科发病特点,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不断在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的临床疗效上获得突破,深受广大患者好评。2005年,心血管内科成为岳阳医院的重点科室,上海市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临床诊疗与研究基地、虹口区重要的心血管危重病诊治中心之一。

“世界心脏病日”寄语:

舒畅情志、淡泊名利、缓慢运动、科学用药,保护生命之源――心脏。

中西医结合,让您用健康、快乐之心,拥抱属于你自己的幸福生活!

从左至右:符德玉(心内科主任医师)、罗海明(心内科主任医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

心病科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心病科目前拥有床位49张,其中CCU9张,医师16人,博士6人,目前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在内的课题9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2等奖1项,年门诊量15万以上。心病科技术力量雄厚,在“一切以病人利益为中心” 的理念指导下,坚持中西医结合,发扬中医药特色,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系统常见多发病、危重病方面形成了非常鲜明的特色,尤为擅长诊治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心律失常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创制了养心方、强心方、畅流方、整律方等使用广泛、疗效确切的协定处方。

护心建议: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5

关键词:右腋下小切口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直视手术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60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53-01

随着心脏外科专业技术的不断成熟,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大大提高,手术年龄也趋于低龄化。在保证手术安全和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外科手术微创化理念的逐步深入,追寻手术的微创性和美学效果已成为心脏外科的一种发展趋势,微创手术被应用到儿童心内直视手术中。各种微创术式和微创器械的不断开发,极大满足了临床对微创、美观的要求。右侧腋下小切口是最为方便的微创技术之一,即使在无法应用胸腔镜的婴儿患者中亦能应用[1-3],但在婴儿先心病手术中使用小切口仍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2009年04月至2012年5月,我院采用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实施婴儿心脏手术126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26例,其中68例,女58例,年龄3月~1.0岁,平均(6.9±3.1)个月,体重4.5~12.2kg,平均(7.5±2.2kg)。全组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和心电图检查确诊。室间隔缺损(VSD)101例,其中VSD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DCRV)2例,合并左上腔静脉(LSVC)1例;房间隔缺损(ASD)12例(中央型8例、上腔型1例、下腔型3例),其中ASD合并左上腔静脉(LSVC)2例;VSD+ASD6例;肺动脉瓣狭窄(PVS)7例。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气管内插管,吸入静脉复合麻醉。取左侧卧位,左腋下垫软枕使右侧胸壁抬高,右上肢上举曲肘固定在麻醉头架上。于右腋中线做长约4~5cm垂直切口,上端至腋窝中点下2cm,下端至腋中线与第6肋交点,经第4或5肋间进胸,使用一牵开器沿肋间撑开胸腔。进入胸腔后,用小块湿纱布将右肺轻压向后外侧,于膈神经前约2cm处纵行剪开心包,上至主动脉反折处,下至心包底部,心包缘悬吊于切口两侧皮缘上。另选用一牵开器沿皮肤切口放置撑开术野。血液肝素化后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上腔静脉插管选用直角插管,下腔静脉插管选用直插管。并行循环降温后,阻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搏液,心脏停跳下实施手术118例;常温下未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下实施手术8例。对干下型VSD经右心室流出道切口修补4例,其中2例术中发现合并DCRV同时行右心室流出道疏通,其余均经右心房切口修补;对VSD采用直接缝合23例,采用涤纶补片修补78例。对ASD采用直接缝合3例,采用自体心包片或涤龙补片修补9例。对PVS经右心室流出道切口行肺动脉瓣交界切开术5例,经三尖瓣口行肺动脉瓣交界切开术2例。连续缝合部分心包,第八或九肋间置胸腔闭式引流管,两道双7号丝线固定肋骨,普通丝线间断缝合肌肉层,聚丙烯线皮内缝合皮肤切口。

2 结果

体外循环平均转流时间41±16min,主动脉平均阻断时间25±7min,手术平均时间120±32min,术后胸引量50±15ml,ICU平均时间72±12h,平均住院时间9±3d。术后二次开胸止血0例,发生右肺不张3例,右侧气胸1例,肺部感染2例,切口液化2例。术后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VSD残余分流2例,气栓1例,无切口感染,无房室传导阻滞,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胸骨正中切口是心脏外科手术传统的手术径路,该径路皮肤切口长,胸骨纵向劈开,组织创伤大,出血较多,切口和胸骨易感染,切口易形成瘢痕暴露,造成患儿家属长期心理负担。为追求手术的微创和切口的美观,避免上述缺点,近年来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右腋下弧形小切口、胸骨小切口、右腋下垂直切口等已应用于儿童先心病,但右腋下垂直切口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仍属难点。2009年04月我们开始对婴儿先心病采用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实施心内直视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其体会如下。

3.1 婴儿右腋下垂直小切口的优点。右腋下垂直小切口的优点包括:①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比较,切口小,不破坏胸骨或肋骨,不需用钢丝固定胸骨,体内没有金属异物残留;开关胸操作简单,缩短了手术时间;与右腋下弧形切口或右前外侧切口比较,完全避开了胸大肌或乳腺,组织损伤轻、出血少[4]。②切口瘢痕小,隐蔽性更好,外表美观,深受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和家属的青睐。婴儿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手术后,钢丝固定胸骨过紧或过松,可使部分患儿胸骨出现鸡胸样畸形,影响美观,而腋下垂直小切口不会导致鸡胸样畸形,减轻了患者和家属的心理负担。③一般术后1-2d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患者疼痛减轻。④切口拆线时间较胸骨正中切口可缩短2~3d,切口感染率低,本组无1例切口感染。⑤婴儿胸廓软,胸腔浅,肋骨柔韧性好,撑开器容易撑开肋间切口而肋骨不易折断,便于获得良好的术野显露。单纯ASD、膜部及膜周部VSD、PVS等经右房径路的手术均适合采用该切口。

3.2 选择右腋下垂直小切口应注意的问题。婴儿先心病使用该方法应注意如下问题:①要正确,左侧腋下垫软枕,使右侧胸壁抬高,这有利于术野变浅、变宽。②选择肋间要准确,一般选择第四肋间进胸,瘦长体形者可选择第五肋间进胸。选择肋间过低,升主动脉位置高,造成主动脉插管困难;若选择肋间过高,下腔静脉套带和插管难度增加,且整个术野显露不满意。③上下腔静脉插管选择要适当,上腔静脉插管宜选用直角插管,下腔静脉插管宜选用直插管,避免心房插管影响术野和操作。④病材选择要适当,该术式切口一般选择体重大于8kg的简单先心病患儿效果较好。对于发育较差、体重不足6kg的患儿合并位置较高、缺损较大的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主肺动脉缩窄的肺动脉瓣狭窄,尽量避免采用该切口。对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左上腔静脉的VSD或ASD患儿以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不宜选择该切口[5]。本组1例6kg婴儿嵴下型较大VSD、1例7kg合并左上腔静脉的膜部大VSD,因心脏较小,术野暴露差,延长手术时间及转机时间,术后出现残余漏。对于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PH)的VSD或ASD患儿,也不宜选择该切口,避免进一步损伤肺功能,本组VSD合并PH1例、ASD合并PH1例采用此切口,术后出现肺功能恢复延迟,延长监护室监护时间及增加住院天数。⑤不停跳手术要注意掌握排气方法且排气要彻底,防止气栓,本组1例气栓形成,多考虑排气不彻底所致,经高压氧治疗治愈,对于低年资心脏外科医师,尽量停跳施术。⑥关胸前注意请麻醉师膨肺,停用呼吸机之前,给予再次膨肺,术后注意定时拍背,促咳并给予雾化吸入,防止肺不张和肺部感染。本组3例患儿术后发生肺不张,均在拔气管插管前人工气囊膨肺后恢复。特别注意婴儿肺不张,早发现早处理。2例出现肺部感染,多与术前肺炎未完全控制有关,经换用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本组1例术后发生气胸,经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后痊愈。提示开关胸时注意防止损伤肺组织。⑦因婴儿年龄较小,不会咳嗽及言语表达,导致术后护理困难,术后带管期间除常规吸痰外,还要定时翻身叩背,拔管后及时雾化,防止坠积性肺炎[6];切忌饮奶过量,防止误吸。⑧因腋下垂直切口术野小,建立体外有一定难度,建议熟练掌握常规正中切口及儿童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后,再开展婴儿腋下小切口手术。

总之,在保证手术安全和心脏畸形满意矫治前提下,为追求手术的微创和切口的美观,右腋下垂直小切口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目前该切口不仅适合于儿童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同时也能够应用于体重大于8kg的婴儿常见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参考文献

[1] Nguyen K,Chin C,Lee DS,et al.The axillary incision:a cosmeticapproach in congenital cardiac surgery.J Thorac CardiovascSurg,2007,134(5):1358-1360

[2] Prêtre R,Kadner A,Dave H,et al.Right axillary incision:a cosmetically superior approach to repair a wide range of congenital cardiacdefects.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5,130(2):277-281

[3] Tünerir B,Aslan R.An alternative,less invasive approach to mediansternotomy for cardiac operations in adults:right infra-axillary minithoracotomy.J Int Med Res,2005,33(1):77-83

[4] 何发明,赵文增,王平凡,等.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1539例.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9,9(9);426-428

心脏外科常见手术范文6

【关键词】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并发症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婴幼儿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为0.6%~1.0%[1]。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治疗,但术后并发症较多,病死率高。特别是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儿的术后恢复。因此,研究预防婴幼儿先心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护理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心脏外科护理技术的重要内容。我院于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对106例婴幼儿先心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06例为A组,男64例,女42例;年龄11 d~3岁,平均(1.32±0.78)岁;体重3.78~15.56 kg,平均(8.79±2.24)kg;其中室间隔缺损75例,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7例,法乐氏四联征10例,法乐氏三联征2例,大动脉转位4例,卵圆孔未闭3例。2004年4月至2008年5月我院收治的婴幼儿先心病患者198例为B组,男性117例,女性81例;年龄7 d~3岁,平均(1.45±0.26)岁;体重3.09~15.24 kg,平均(8.35±2.17)kg;其中室间隔缺损133例,房间隔缺损1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3例,法乐氏四联征17例,法乐氏三联征6例,大动脉转位9例,卵圆孔未闭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患儿手术前肌内注射或静注氯胺酮2~8 mg/kg,经口或鼻行气管插管,术中使用斯托克体外循环机行体外循环。一般心脏畸形者采用浅低温循环,复杂畸形者采用中或深低温循环;非紫绀型患儿均行畸形根治术,紫绀型患儿行姑息性手术。A组进行围术期护理干预,B组采用常规护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术后肺部并发症资料比较,见表1。A组106例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21例,占19.81%。其中低氧血症6例,占28.57%,胸腔积液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间质水肿合并低氧血症3例,占14.29%,肺不张2例,占9.52%,肺炎合并低氧血症2例,占9.52%,其他肺部并发症5例,占23.81%。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①婴幼儿先心病患者一般体质较差,术前易患呼吸道感染,值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体温、四肢活动、紫绀等,同时对患儿的家属做好相关知识宣教,严格控制术前呼吸道感染。②吸氧。婴幼儿先心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术前吸氧可以改善机体缺氧。③加强体疗训练。选择在餐前30 min,以不少于10 min左右交替扣击、振颤患儿胸背部,对可以合作的患儿可训练呼吸并鼓励自行咳嗽。④患儿术前禁食,可预防术中因麻醉误吸引起术后吸入性肺炎。

3.2 术中护理 ①手术操作力争轻柔、熟练,手术室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②正确选择气管插管的管内径及长度。一般管内径:1~6月/3.5~4.0 mm,7~12月/4.0 mm,12~24月/4.5 mm;管长度(cm)=年龄(岁)/2+12。③体外循环期间严格监测变温毯术中温度并平稳复温,严格控制晶体输入,胶体渗透压>16 mm Hg。

3.3 术后护理 婴幼儿先心病患者因心血管畸形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出现肺部并发症,如低氧血症、肺炎、肺间质水肿及合并症,因此术后的护理对预防肺部并发症至关重要。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值班护士要每4 h重复吸净口腔、鼻道分泌物。对有咳痰能力患儿要鼓励其咳嗽、咳痰,对痰多不易咳出或无咳痰能力者,使用震动排痰机协助排痰;术后吸氧,术后早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后期缺氧改善后可小流量持续吸氧,严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发呼吸抑制。②呼吸机的管理有资料报道,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肺部并发症有密切联系[2]。本组全部病例均采用婴幼儿专用呼吸机,呼吸频率设定:

参 考 文 献

[1] 姬尚义,沈宗林,杨建安,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1018例外科治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11(1):10-12.

[2] 刘爱萍,熊浩,柳霞.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现代护理,2008,14(4):46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