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文1

一般而言,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以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区域贸易安排,这类区域经济合作通过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贸易协定,形成具有约束力的一系列制度性的紧密贸易安排,签约方要按照要求相互开放市场,而且这种开放幅度相对较大。比如《曼谷协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地区签订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第二类是次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由地理上相邻的合作区内各成员的地方政府来推动合作。其目的在于利用经济互补性,发挥地缘临近的区位优势,通过渐进方式探索潜在的合作方式和合作领域。比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和泛北部湾合作、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图们江增长三角等。第三类为相对比较松散的区域经济合作论坛,这一类论坛性质的合作机制一般不具有约束力,其目的一般也是探索性的,通常是以政策对话、促进贸易和加强信息交流为主,比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等。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是从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开始的,这是我们国家参与的第一个区域经济论坛,也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始。由于当时中国集中精力于“入世”,所以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没有参与其他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这是中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贸易安排。2003年中国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则是一种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区域性贸易安排。而中国在2004年11月与东盟十国签署的旨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自贸区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则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合组织。由于亚太经合组织“开放的地区主义”的性质,它的象征意义一直大于实际意义,各国在亚太经合组织内的单边行动中,关税减让水平也都基本与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保持一致。但是伴随着《贸物宣言》决定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两个时间表,大阪会议制定了实现这两个时间表的行动议程,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应分别于2010和2020年实现贸易自由化的压力逐渐增大,尽管进展并不顺利,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收效。例如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亚太地区以APEC为核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层面上开展了贸易便利化工作。第一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已经完成,它成功地使得亚太地区在2002-2006年间贸易交易成本减少了5%;第二阶段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旨在2007-2010年间使得亚太地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交易成本再降低5%。同时, APEC对投资便利化也正在进行理论上的准备,目前已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已正式加入并付诸实施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目前双方正在积极推动投资谈判,争取尽早签署协议,确保在2010年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曼谷协定》。中国于2001年加入《曼谷协定》(后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从2007年9月1日起,中国根据《亚太贸易协定》第三轮关税减让谈判结果,对原产于韩国等五国的本分产品实施关税减让和优惠税率。具体而言,对原产于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老挝五国的1700多种商品实施降税,对原产老挝、孟加拉的部分产品实施特殊税率。而原产于中国的部分机械电子产品、化工制品、塑料制品等商品,出口至上述五国时也享受优惠税率。

――次区域经济合作。1992年亚洲开发银行发起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确定了贸易便利化、投资、交通、能源、电讯、农业等九个优先领域,投入大量资金,实施了许多项目。目前中国也积极参与这个合作,使西部落后省份与邻近的周边国家扩大相互贸易和投资,实现共赢。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参与方主要是中国的吉林省和,以及俄罗斯、蒙古、朝鲜和韩国。目前参与各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衔接、跨境运输、跨境旅游、跨境投资贸易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经过十多年的合作开发,图们江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有效降低区域内各方的关税水平,促进中国货物贸易发展。无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是亚太经合组织,都对关税减让有具体规定,如亚太经合组织茂物目标中期评审就使得APEC成员平均税率从1989年的16.9%降至2004年的5.5%。通过关税减让,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成员方之间的贸易渠道变得更加通畅,区内贸易也大幅增加,直接推动了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并促使中国成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和地区贸易中心。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21730.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正是亚太地区这种繁荣的内部贸易,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的贸易发展,并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预见,在2010年中国――东盟相互取消自由贸易区内90%的关税,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也必将我国对外贸易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有效地实现了贸易市场多元化,保障了经济安全。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在客观上改变了原有的比较单一的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对美、欧等国的贸易依赖有所降低,使得我国的经济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中国商务部数据为例,2007年中国前十位贸易伙伴超过千亿美元贸易额的有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占中国总贸易额比重差异正在缩小,而且亚洲国家和地区总比重超过了美国和欧洲之和;同时需要指出,这7个贸易伙伴中既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也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十国,这种合理的多元市场结构有效保障了中国的对外经济安全。

三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国的边疆落后省份可以获得更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助于改善地区差距。中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促进西南地区和东北部省份的开发与开放,可以更好地落实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实施,并推动这些省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四是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能一定程度上克服目前多边贸易谈判僵局带来的困境,同时增强今后中国在贸易谈判时的话语权。目前世贸组织多哈回合陷入僵局,原因在于多边贸易谈判中参与方多、议题多,同时还存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重大分歧,以及发达国家间的分歧,种种问题交织,导致谈判步履维艰,影响了国家间的经济发展,所以各国纷纷选择区域经济合作或双边贸易协定作为替代,将多哈回合谈判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中国参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文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1-0014-02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环境下,对于俄罗斯来说,西方世界的不确定性在加强,提高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具有特殊意义。组织俄罗斯的科研机构与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科技产品市场――中国市场展开合作,发展在高科技领域的互利合作,是促进俄罗斯经济发展和有效开展对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条件。这要求俄罗斯政府、俄罗斯科学院和一些大公司作出一系列原则性的决定。为了使这些决定符合俄联邦长远的国家利益,对其要进行全面的论证。

中国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上位居世界第三位(从2007年起居美、日之后),是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目前,中国在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国家和俄罗斯,而美、日、欧盟限制先进技术的转让。中国国内经济活跃、经济一定程度上过热。在此情况下,由于实行开放的政策,中国致力于发展同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科技合作。

保证俄中在投资、技术及创新领域的有效的互利合作,组织俄中联合生产,特别是以出口到其他国家为目的的联合生产,是我们两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条件。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在俄罗斯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较大的科研中心,其科研成果在中国获得广泛好评。足以说明问题的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学中心的活动领域可以与中国领土面积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超过了中国全部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最近合作方向进一步拓宽。

中方有强烈的兴趣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合作,无论是在购买或者联合使用西伯利亚分院研究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和科研成果方面,还是在进行联合研究方面。在俄方感兴趣的领域,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及中国公司准备提供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俄联邦和中国境内联合生产。分析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科研单位和企业情况,评价国内总体经济形势,特别是东北地区经济形势,可以看出以下科技合作的优先领域:

1.新材料,特别是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生产以及在高效粘合物质基础上的工业和农业废料的生产)

2.生产动力燃料(特别是从非传统原料――煤、天然气及沥青中提取)

3.地质学和稀土元素化学

4.催化过程

5.工业和医学激光

6.动力学,包括热动力学以及在有效利用煤燃料和充分利用城市、农村肥料基础上的热能供应

7.软件技术,特别是研究游戏程序,研究现代系统适用于中国汉字的情况

8.光学

9.力电子学

10.购买和组织生产碳纤维

11.地质勘探工作,开发和供应石油和天然气

在组织与俄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时,中方关注的是:

1.以适应中国的经济需要为目的,对俄罗斯先进的科研成果进行排序。

2.建立与俄罗斯的学者及组织的直接联系,来组织科技交流。在国家财政预算内,获得许可优先利用俄科研成果(核技术、地质学和稀土元素化学、石油加工、石油化学工业等等)。

3.组织出口中国的高技术产品供应俄罗斯市场(从药品制剂、医学设备到现代建筑和装饰材料)。

4.利用俄罗斯的技术生产产品(新材料、激光和催化剂等),并将其供应到中国市场和其他国家。

5.按照中国和西方技术组织生产产品,以俄商标和联合商标把产品供应到俄、中和其他国家市场。

6.获得按俄技术(以及独联体国家的技术,特别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生产产品的许可,在获得许可证和技术专利的条件下,以联合商标把产品主要供应到中国市场。

7.组织进口对中国必需的俄罗斯产品,其中包括国家订货的石油和石油产品、木材、黑色和有色金属、生物制剂、工业和医用激光等。

作为发展与中国科技合作的重要方向,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研究在俄中境内建立联合的技术园。

2004年3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与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西伯利亚分院院长多布列佐夫院士签署了意向备忘录,与此相适应,为使中俄科研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并使之商业化,双方采纳了关于建立中俄科技园的建议。

2004年12月在《吉林省人民政府、中科院长春分院、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政府、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四方联合声明》的基础上,确定在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科技园。2006年5月在吉林省长春市中俄科技园区正式创建。在2006年9月,双方签署了《科技园章程》。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长春市人民政府科技管理局、长春科技发展公司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成为科技园的创办人。从2007年4月开始,根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主席团的指示,中俄科技园成立了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代表处。

西伯利亚分院代表处成立后,很多感兴趣的中国学术机构和商业机构在制定自身计划的条件下,通过代表处获得了许可在俄罗斯或在中国境内与俄罗斯伙伴合作。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已达成广泛合作的共识。

可以期待的是,为中俄科技园划拨出的7万平方米土地中,在2007年年末将建成2万平方米的办公区、生产基地以及仓库区。六层楼的办公区面积达7 500平方米,还有5万平方米预计在2008―2009年建成。现在,该科技园正在研究科学生产综合体的规划,已与战略投资人达成协议。

为了创新经营管理方式,中俄科技园于2007年初注册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主要采取与企业合作方式进行经营,企业出钱、出人,科技园出地,占一定股份,双方进行合作。靠为政府做事、为企业服务、入股分红等收入,科技园解决了运转的费用。来找科技园的企业很多,主要是民营企业。目前,该公司承担着七项政府间合作,协助、组织各个研究所、大学、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科技合作。

中俄科技园第一像企业,第二像政府,最后才像研究所。中俄科技园利用它的多重身份、掌握的多重资源把政产学研等各种创新要素搅拌在一起,为企业提供土地、资金、立项、政策、信息、窗口、技术合作等服务,是一家卖服务的企业。科技园与企业的关系是平等与服务的关系、经济上的关系、股份的关系。

从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中国科学院在长春的中俄科技园合作的具体成果来看,该项合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指出以下主要情况:

1.中俄科技园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大规模的生产和办公基地并于近期内投入使用。

2.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联合规划、组织染料生产技术的研究,并在中方的预算内得以实施。

3.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无机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签署关于创建进行稀土元素研究的联合实验室的协议,这在拓展双方互利合作的领域上是非常有前景的。俄中科技、经济合作取得的显著成果,俄中科学家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方对于开展合作在资源上的巨大投入,在这些条件下,双方的互利合作将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在继续发展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与中国合作的情况下,应确定下列最有前景的机制和合作方向:

1.进行教师和大学生的交流活动。俄罗斯对于专业的汉语教师非常关注,在实际交往中都是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只是懂汉语的人;中国主张吸引俄语专业教师、石化经济专业的教师以及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

2.在中国境内的中俄科技合作区或其他有优惠政策的自由经济区内,在俄罗斯投资基础上建立生产企业,像来自美国、日本、欧盟以及韩国等的投资人所做的那样。对俄罗斯企业来说,中方的优惠有:廉价的生产要素(首先是劳动力)、税收优惠、广大的销售市场、有利的重复投资条件、在中国拓展商贸领域的潜能。

3.在遵守知识产权和保护俄联邦经济利益的条件下,利用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所取得专利权的技术吸引俄罗斯和中国投资者。

4.研究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的先进成果以及技术,挖掘在俄中境内运用它们的潜能。

5.俄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所进行联合科研。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文3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多边贸易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1

当前金融危机以及债务危机的影响还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加剧,贸易保护手段多样化和复杂化。而乌拉圭回合谈判历经波折,最后成果也没有对农产品和非农产品的市场准入这一核心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多边贸易谈判的效果失去信心,开始更积极的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

一、中国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中国立足于周边国家,已经建设的自由贸易区10个,正在商建的自由贸易区6个,正在联合研究的自由贸易区有3个。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松散型的区域经济合作,没有对成员方提出制度化的约束性安排和要求,遵循开放自愿协商等原则。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非排他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组织,非成员方可以自动享受成员方的有关优惠待遇。每次会议最后文件不具法律约束力,需要各成员在政治上和道义上予以实施。二是有约束性的合作模式,根据约束性的制度安排承担相应的责任或义务。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目前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一体化组织,地位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是小范围的次区域合作方式,如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二、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对我国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持续增长和市场的合理分布。另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的贸易平衡,缓解贸易摩擦。迄今为止,中国在与相关区域经济合作伙伴的贸易上持续处于逆差的地位,且逆差金额有上升的趋势。

2.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投资便利化是中国与区域经济合作伙伴正在努力谈判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能促进企业“走出去”,到其他国家进行投资。可以把原来具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制造业向中国落后国家和地区转移,既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又能分散其他国家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针对性,减少贸易摩擦。

3.有利于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目前中国选择的区域经济合作伙伴或对象多是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4.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在国际分工中,中国仍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可以与较为发达的韩国、新加坡、甚至日本建立区域合作机制,为新兴产业获得技术、资金和信息的来源。也可以与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国家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为成熟产业或夕阳产业寻找转移的市场,为实现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创造条件。

5.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和平崛起创造有利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参与地区合作有助于缓解东亚、南亚周边国家的疑虑,中国与一些东盟国家过去有过很多冲突,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密切了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不介意在双边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二)消极影响

1.南北型区域合作中中,贸易逆差越来越大,逆差额不断增长。并且中国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贸易结构没有明显改善,主要出口初级产品,换取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2.南南型区域合作中,发展中国家的国内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无法形成紧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关系。并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一般成本递增快、经济规模小,难以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成员国大多产业结构雷同,出口产品相似,贸易创造效应较小。

三、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中国在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要继续扩大区域经济合作领域提高区域经济合作的质量仍面临很多困难。如,美国重返亚太地区,日本、韩国对中国的崛起有所戒备,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心存疑虑,等等。对于深入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提出以下建议。

1.积极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组织,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通过与发达国家进行区域合作,引进经济建设所需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接受发达国家产业的转移,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高度重视南南型区域经济组织,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和地区环境。积极推进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也同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中既能创造良好的周边政治生态,也能通过与南方国家的合作,组建起自身的区域一体化,是团结起来联合自强的重要途径。

3.积极构建以中国为重点参与对象的区域经济组织。根据地缘经济依存度和经济互补性强弱,可将中国推进区域组织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大中华核心圈;第二是与中国的互补性最强,地缘、人文优势条件较佳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东北亚区域合作经济圈、亚太经济圈、上海合作组织的中亚国家经济圈;第三圈层是与中国的互补性次强,地缘、人文优势条件良好的南亚经济圈、西亚经济圈、欧盟经济圈。第四圈层:与中国的互补性弱,地缘、人文优势条件一般的中东、非洲、拉美等。

4.坚持平等、互利、开放的态度参与。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多,在合作中,我国应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作出让步,以消除这些国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疑虑,为我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同时,坚持开放的态度,不排斥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合作。

5.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提升产业结构。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尤其是与较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合作中,中国必须制定优化本国产业结构的产业政策,鼓励民族经济发展,鼓励国内技术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坚持多边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区域经济合作只是目前多边贸易合作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的一个过渡方法和路径,而不是最终目的和结果。因此,中国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同时,要继续推动多边贸易自由化。

参考文献:

[1]蒋瑛,郭玉华.区域合作的机制与政策选择[J].江汉论坛,2011(2).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文4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逐步实施,会展企业作为新型服务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模式下,会展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要认清“一带一路”建设与会展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会展产业走出去,挖掘新的会展活动,建立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顺应日益激烈的时代潮流。

一、文献综述

岳辉(2017)分析了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会展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方式,提出要提升服务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关注文化学习注重文化创新。同时,又有学者研究会展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转变路径。寿怡君(2015)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会展业需要完善会展业政策机构、深化对外开放、强化会展产业链、优化会展格局并打造会展特色。张洋(2016)通过数据分析,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论证了丝绸之路会展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他认为国际会展物流与国际贸易及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

二、“一带一路”与会展国际化的互动关系

(一)“一带一路”对会展国际化的带动作用

1.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战略作为我国近两年最受关注的国际倡议,不仅提振了中国企业投资亚非欧,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的信心和底气,还增强了合作对象国吸引中资的热情和意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资金支持填补了亚非欧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存在的资金缺口,实现了亚欧非大陆以及周边海洋的互联互通,更快促使沿线国家与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需求的对接,加强了沿线各个国家基础建设实现了互联互通。

2.促进中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为会展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一带一路”在规划中,新疆被定位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而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土地面积辽阔,资源丰富,其地区的会展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举办专业展会例如农用机械展会、水果物产展会等,同时也可以举办相关论坛活动向世界展示其丰富的文化,拓展我国的交通枢纽,加强对外界的联系。

会展产业可以在其中成为解决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外向度低的提升器,促进我国国际产业转移,将我国过生产能转移,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r通过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加强相关国家的沟通,可以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达成国际共识。

(二)会展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助力作用

1.为沿线地区的发展提供平台,促进产业融合

会展业外向国际化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了开放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为出境展带来的市场机遇,不在展览业发达的区域,也不再经济发达的区域,而是集中针对了新兴的经济体区域。新兴经济体市场对展会这样的平台需求具有巨大的需求,这是他们了解和熟悉“中国创造”新技术和新产品最快速和直接的方法。中国会展业“走出去”吸引各个区域地区的客商前来参展,有效地提供了各国买卖双方相互接触、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为各国企业进行进出口贸易活动提供最便捷的渠道。将各国资源、区位、产业等要素集聚为一体,促进产业融合,加强了不同产业链的打造和完善,利用区域互动合作和产业集群,整合了各国的优势资源配置,不仅带动了贸易投资,给我国过剩产能和优势产业提供的发展的新方向,降低了国际贸易的交易成本,为企业创新和区域产业融合创造了广阔的平台。

2.帮助各国及沿线地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降低贸易壁垒

“一带一路”的理念中非常提倡合作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国家成为经济伙伴,成为一个经济利益共同体。会展产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实现有效空间布局,能够将地区、国家、时空在空间上实现集聚和整合,进一步辐射带动城市和区域经济增长,同时我国自身贸易结构也需要调整,会展可以降低贸易壁垒,实现贸易结构的优化提升。

3.促进各国知识、文化交流,实现各国有效信息传递

“一带一路”中,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展会的形式的以实现,将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的同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丝绸之路举办的国际文化博览会、相关电影节、图书展一届国际高峰论坛等充分说明会展业可以促进各国知识与文化的交流,将我国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且会展还具有充分的展示宣传作用,能够将信息准确有效的传递,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双方交易信息对称,推进会展国际化的进程。

三、结语

(一)鼓励会展跨国公司的建设,推动会展国际化发展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通过搭建展览或者会议平台,以贸易和投资为纽带,有助于推动中国品牌“走出去”,带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发掘中国与广大新兴市场国家之间潜在的互补互利机会,加强中国与东亚、西亚、南亚、中亚、东南亚、欧洲等国的贸易往来,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创造条件。因此,一带一路沿线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出国办会办展的重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会展目的地的区位选择对促进投资贸易、技术交流、文化交流交流等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鼓励会展跨国公司的建设,抓住发展机遇,开拓会展业国家化的经营发展模式和道路,推动会展业的发展。

(二)鼓励创新驱动会展业发展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文5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西伯利亚地区;中俄经贸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42-03

作者简介:李站(1988-),山东章丘人,黑龙江大学2010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东部经济发展。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一、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西伯利亚联邦区是按照2000年5月13日联邦总统令成立的。该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尤其是天然气、煤炭、石油、水力等燃料动力资源、森林资源储量丰富,均占全俄的80%以上,金属矿的蕴藏量也占相当大的比重。

20世纪30—80年代,苏联时期的“生产力东移”战略使西伯利亚地区成为全苏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苏联解体、俄经济转轨后,俄资源配置及生产开始遵循市场原则进行,西伯利亚地区转向“自我发展”模式。一方面,该地区生产的大量油气和矿产资源及其衍生品作为国家可控资源和产品用于出口,为俄经济复苏提供了资金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失去了联邦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也中断了地区内和跨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该地区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在“自我发展”模式下,西伯利亚巨大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与俄西部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许多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大大低于全俄平均水平,尤其是西伯利亚近北和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被媒体称之为“第四世界”。

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如果一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大,那么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多,从而吸引企业进入这一市场(与需求相关的后向联系)。企业在本地的集聚使本地区消费品种类及数量增加,促使消费者生活成本下降(与成本相关的前向联系),实际工资的上升,这又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随着劳动力的迁入,本地区消费支出份额随之增加,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如此,形成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循环累积因果链”。据此,可以将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过程描述如下:

(一)初始条件的差异

在工业经济时期,市场容量(外部需求)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俄西部发达地区人口较多,地理上靠近欧洲发达国家,使得该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远大于西伯利亚地区,本地市场规模优势明显。此外,由于历史及地理优势等原因,西部地区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上明显优于西伯利亚地区。这就使得西部地区内部交易成本及其发展对外贸易的成本远远低于西伯利亚地区,这为西部地区开拓国外市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在两个初始条件完全相同的地区,由于突发的某种“震动”,一方获得优先发展,随后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取得先机的一方发展成为核心地区,另一方则成为边缘地区。在初始条件上,西部发达地区相较西伯利亚地区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这正成为西伯利亚地区逐渐被边缘化的开端。

(二)区域政策的作用

俄罗斯经济转轨后,联邦政府取消了对东部地区大量的政策支持,转而侧重靠市场调节发展东部地区。这使得在市场规模、资金及基础设施上不占优势的西伯利亚地区更加丧失了经济发展的支撑。当西伯利亚地区丧失联邦中央政府的“强制优惠政策”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生产要素按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分配。由于初始条件的劣势,西伯利亚地区“市场规模效应”及“生活成本效应”较弱,从而导致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聚集力”缺乏;与此同时,工业在自身规模经济特征的作用下,所创造出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使得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本要素和其他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向西部发达地区汇集。

(三)最终结果

西部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构成了对东部地区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巨大拉力;反过来,东部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入又进一步增强了西部发达地区的集聚效应,二者呈现一种正反馈机制。在自我强化的循环累积过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断增强,两地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四)政策的“延迟效应”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当经济系统处于一种均衡状态时,外来的一个短暂冲击不会使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立即改变,而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继续原有的经济均衡状态。这就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区位的粘性,即通常所说的“路径依赖”。近年来俄罗斯联邦政府日益意识到西伯利亚地区经济振兴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计划,如《西伯利亚1997年至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联邦专项纲要》《西伯利亚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2020年前)》等,这些措施使西伯利亚地区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然而,西部发达地区在初始发展中形成了生产要素的累积机制,经济转轨后市场作用更推动其快速发展。尽管近几年联邦中央开始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伯利亚地区经济振兴,但由于区位粘性的存在,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没有立即得到提升,与西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很大。

李 站: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李 站: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三、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在联邦中央政策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区域聚集力,形成良性的累积循环。

(一)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形成经济增长极

1资源开发的“带动”效应

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能源的开发与供应成为所有发展项目的重中之重。根据点轴理论,几乎所有的产业尤其是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都产生和聚集于“点”上,并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邮电通信等)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聚集于各级“点”上的产业及人口等,又会向周围区域辐射其影响力,取得社会经济运行的动力,这就是生产轴线的辐射原理。在西伯利亚地区,要充分发挥能源开发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同时,在东北亚区域内,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能源优势显著,加强该地区的能源等资源的开发,不但会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全俄经济的振兴,而且还将成为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因素,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强大的聚焦作用。

2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

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溢出效应,需要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力量使科学研究深入到该地区生产的主要环节中去,可以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根据该地区生产的需求进行科学研究,适当降低军工产品的生产,扩大轻工产品、食品等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生产,把科学技术用于优化该地区的经济结构,缩短产业结构升级的周期。同时政府要适当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引入竞争机制,激励企业的创新研究,缩短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周期。此外,由于西伯利亚地区距离俄罗斯国内主要市场——西部发达地区较远,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主体的运输成本较低的工业产业可以较好地解决产品运输距离问题。如俄罗斯的一些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都有意利用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科技潜力在西伯利亚地区发展石化工业、石油加工工业、进口替代机器的生产等。

3地缘优势的“连接”效应

西伯利亚地处欧洲与亚太地区的中间地带,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可使该地区成为世界市场中连接欧洲和亚洲市场的中间环节,但需要在西伯利亚地区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使其逐步与国际交通运输网络接轨,以充分发挥该地区的“连接”优势。西伯利亚运输业的发展首先与远东—西伯利亚—欧洲这一运输走廊的建设有着密切联系。虽然面临亚太地区其他国家的竞争,但这一运输走廊势必会对途经的西伯利亚地区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重要阵地。俄罗斯实行东部大开发战略不仅旨在协调全俄的区域经济,还将进一步利用东部地区靠近亚太地区的地缘优势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及东北亚合作。

(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区域聚集力

交易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一区域“本地市场规模效应”与“生活成本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制约着“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作用的发挥,从而是一区域经济自组织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要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聚集力,降低交易成本是关键。对西伯利亚地区来讲,降低交易成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加强“硬环境”的投入

发挥西伯利亚地区资源开发这个“增长点”的辐射带动作用,需要由线状基础设施(铁路、航道、公路、邮电通信等)向外辐射。沿着主要线状基础设施(主轴)方向的辐射强度最大,从而引起或加强在该方向上较大规模的集聚。这就要求西伯利亚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辐射”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基础。同时,交通运输业不仅是西伯利亚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对俄罗斯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合作与融入亚太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运输走廊与重点运输线路的铺设,该地区可以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使生产力实现充分汇聚,实现生产力布局与线状基础设施之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提高区域的组织水平和规模收益。

2改善投资“软环境”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资源丰富,是国外投资者眼中的宝地,然而外国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却步履维艰,投资成效并不显著。俄罗斯虽然制定了保障外商投资的法律,但是仍然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突出表现在投资法规不完善,缺乏明晰的税率和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外商纳税负担过重,特别是交通运输税过高。因此,制定稳定的外商投资政策是西伯利亚地区进一步吸引外资的当务之急。

四、结论

近年来,俄联邦中央日益意识到西伯利亚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加快了该地区经济的开发。西伯利亚经济振兴将为中俄经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我们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推动中俄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赵立枝俄罗斯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范文6

喀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维吾尔族的发源地,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都在这里发源。喀什作为祖国最西端的一座城市,周边与五国接壤,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祖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喀什周边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印度五国接壤,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四个口岸对外开放。随着1999年南疆铁路库尔勒至喀什段贯通,2004年喀什航空口岸开放和喀什至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通航,喀什结束了遥远封闭的历史,一跃成为中国进入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向西开放的桥头堡,战略地位更显突出。喀什周边接壤国家最多,要真正把喀什建设成为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桥头堡,形成发展上的比较优势。从战略意义上讲,喀什是深化向西开放的门户。喀什与周边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中亚、南亚各国特别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对内地投资者来说喀什是进入中亚南亚市场的有利之地。周边国家轻工纺织、食品工业落后,中亚国家每年进口大量蔬菜、肉制品,对机电产品需求也十分旺盛。这些出口产品大部分来自中国中东部地区,长途运输成本高。在喀什建立经济特区,可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地缘区位优势,促进内地开放型产业向西部转移,形成我国与中南亚更密切的合作格局。

一、促进“西出西进”战略

从经济方面看,国家有意开发西部,促进新疆经济发展。而喀什作为我国最西部的重镇,和五个国家接壤,地理条件优越。目前,对于整个西部来说,如何选择开放路径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喀什特区的战略意义并不止于新疆。将喀什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与西部最重要的成渝经济区,西三角形成联动,将确立起西部“西进西出”大格局,将对整个西部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西部现有一条北疆乌鲁木齐至阿拉山口的铁路,与哈萨克斯坦相连,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中巴国际货运铁路线”建设开始酝酿,但中巴铁路仅是中国西部进出境通道的南支线,主要作为油气物流专线,功能虽重要,却较为单一。中国西部如果拥有与东部沿海同等甚至更加便利的对接境外资本与国际市场的条件,就能一改幅员辽阔的西部远离东部沿海口岸,对外贸易与经济往来鞭长莫及的被动局面。同时,随着亚欧国际铁路复线建成,从川渝到欧洲的货运日程从过去海运30天缩短到5天左右,这样,整个“西出战略”便是以西安、重庆、成都为支点的“西三角经济圈”和成渝城市群,可通过与喀什、新疆的联动,在大西部同构中国大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西进西出”的打造,将吸引东部沿海因世界经济危机难以全然消解的投资能量,将产业平台向西部转移,从而进一步深化和扩大西部开发开放,造就西部特色经济产业集群,拉近西部与东部的经济水平与发展距离。

二、带动南疆三地州发展

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带动南疆三地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南疆三地州是指新疆天山南部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南疆三地州是国家级贫困地区。三地州总面积相当于4个福建省的面积,人口占新疆总人口近3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3%以上,占全疆少数民族人口45%以上。南疆三地州在新疆发展和稳定大局中占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滞后,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尤其是身处山区的牧民,居住分散、交通闭塞,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就南疆的发展问题,国务院2007年下发的32号文件明确指出:“南疆三地州既是新疆工作的重点,也是国家支持的重点;既是援疆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工作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给予特别关注和帮助”。“不实现南疆三地州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新疆的全面小康;没有南疆三地州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全疆和全国的和谐稳定”。对于喀什来说,它是南疆三地州的核心区域,喀什地区的人口占到南疆三地州的63%,喀什市是南疆三地州区域中心城市,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区位优势明显,因此,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并把喀什向西开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之中,随着特区功能的完善,将带动周边县市建立多个工业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开放、大联动,使其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带动辐射功能,对于加快南疆三地州的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增强民族团结,确保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