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教学督导 督查 督导
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教学督导肩负着教学全过程监控的任务,是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稳定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随着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从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追求办学质量的集约化模式转变,教学督导日益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办学管理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教学督导的职业性质
在教育领域,从大的方面可把教育工作者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学人员,即教师。另一类是教育管理人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人员。高职院校教学督导人员必须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要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估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但他们是以指导者、评价者身份出现的,他们不直接进行教学工作。
二、督导实践中的“督查”职责的实践
教学督导的范围和内容在于教学工作,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督导活动的重点是导,以督促导,以导为主,着眼于激励和调动教学两个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教师、学生、管理者三位构成了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决定和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三个基本因素。教学督导针对其教学的三个基本因素,具有其“督教、督学、督管”的功能。
(一)督教
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科学地加强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监控,加强教学督导是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这要求督导对高职教学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导向,如学院的定位是否科学、教学思想是否先进、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是否能够达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分析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策等。督教就是针对这些教学工作中的全局性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向学院领导和教学决策机构提供信息、进行评价、提出建议。在教学中,督导工作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包括备课、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毕业设计、教师评学、考试等环节进行监督、指导;并通过对教学形式和结构的评价,与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与信息反馈,督促和引导教师利用获得的反馈信息调节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激励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敬业乐教,超越过去,保证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二)督学
督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上课、作业、考试、实训、职业能力、课外实践等过程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需求以及学风建设等问题;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管理各部门的意见;督促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的计划性、科学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督学对学生的自我意识、情绪和意志均有积极的影响,能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督管
督管是对教学管理进行督促、评价、引导、导向。包括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学工作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等。通过督导评价。反馈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学院和各系依据信息对自身的工作情况做出适时判断和决策,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水平。
三、督导实践中的“督导”职责的实践
教学督导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具有导向性、监控性、激励性和权威性的作用。
(一)导向
教学督导是通过对高职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分析,整体评价,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的工作过程。因此,教学督导对学校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督导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是为了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管理更人性化、更有效。高等职业院校中的督导是为了教师、为了学生、为了发展,总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教师、发展学生,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得更健康。
(二)监控
教学督导通过对检测得到的各种数据资料及时进行信息分析、评价和反馈,直接反映实现教学目标程度所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促使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适时调控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在信息反馈的同时,被评价者或部门依据反馈信息,自行调节、控制,以不断改进自己或部门的工作。教学督导能从不同方面对教学起到监控作用,并以此为根据促使相应部门做出教学改革新决策,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依据。监控是为了纠偏,以保证和谐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状态。监控必须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为本。
(三)激励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都渴望获得较高的评价,而教学督导的评价结果不仅要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还更要发现、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文化传承、伦理示范、知识拓展的教学经验,支持、培育、推广优秀教学成果,鼓励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营造良性竞争的教学环境,为优秀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促使教师更好地发展。
(四)权威性的诊断评价监控与评价结果具有权威性,使监控与评价具有引导性和导向性,为院校评估、各种考核评选、确认等鉴定性工作提供了依据和可能。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2
关键词:医学专业;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在医学生专业教育中,辅导员也要牢牢把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尺度。严格按照医学教育培养的要求和医学生专业实习教育来
教育学生,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专业知识扎实以及良好的医风
医德。
一、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培养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工作
医学教育不仅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育,更要关注专业素养、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1.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他们责任心的培养,不仅是每个医学生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更直接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医学院校肩负培养人类健康守护神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学生工作中就要求教职人员,特别是辅导员们更应加强爱心、责任心教育,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为病人着想、为病人服务,就是医学院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的终极理念,所以高等医学教育才将培养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放在教育目标的第一位。
2.注重课程体系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医术本是“仁术”,医学的本质就是培育具有高级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一个好的医生,绝不仅仅是医术的娴熟,更应体现一种医德的美好。正如人们对扁鹊、华佗的推崇一般,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是神医级别的高技能医生,更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爱人的仁心,是一种医德的绽放。为此,我们更应注重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要体现出一种医学的人文之光,要有规划、有系统地对在校医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方面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真正做到人文理念与医学机能的完美结合。
3.熟悉医学专业知识,适应医学课程设置的高强度压力
医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其他类别的专业不同,具有本身独特的专业性。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它要求学医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厚的人文底蕴,而求要具备相当功底的科学技能。此外,随着现代医疗科技的进步,医学知识呈爆炸性发展,因而,这就加重了医学生的课程学习的内容,不仅要学人文、学自然科学、更要学专业知识,以此来拓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与医学视野,以便适应人们对未来医生的要求。
二、进行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
辅导员从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管理工作,必然会涉及医学生专业实习的教育。医学专业是应用学科,从理论学习到运用理论,必须经过多次的专业实习,才可能在如此的往返学习中完成学习的内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伴随医学教学实习中如影随形的专业化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在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多方面来着手进行。
1.培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杜治政教授曾明确指出:“医学不仅表现为一种知识,而且还表现为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的实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当出现误诊时,就意味着也许会出现生命的终结。所以,每个医生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唯有如此,才会尽心尽力地呵护生命、守护健康。作为医学生,更应明确这种敬畏的内涵,更应以病人为中心,以维护生命的尊严为天职。在医学院校的教育中,我们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有充分的理论阐述,而且在做各种具体的临床试验中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宗旨。我校的校训“诚于己、忠于群,敬往思来”更是朴实地表达了这一敬畏思想、深化了敬畏的内涵。此外,对医学生及时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不仅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且还会有效增进医学教育的人文关怀性。
2.培养医学生病患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
(1)培养医学生明确的医患沟通意识
现代医学模式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提倡对疾病和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的全面关注,给患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支持和疏导。一个医生如果人文素质较低,就不能以人文关怀的精神去感受患者的心理需求,就不会根据患者的不同情绪、语言表述、心理反应运用不同的语言去进行疏导,使患者由此产生极大的心理和精神的慰藉。因此,加强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意识,通过加强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把医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提高“人性化服务”理念,引导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包括正确理解人与人的平等人格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形成人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较高修养,最终使他们形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
才可能是他们在行医的过程中对患者产生真正的理解、同情、关
爱和尊重。今天的许多医患纠纷大多起源于医生对患者的地位不平等意识,我是施救者,你是被我施救者,你必须服从于我的施救。因此,患者面对的是冷冰冰的医疗器械和勒令式的嘱咐甚至斥责。
国外的医疗机构一般极为重视医患沟通,一方面是彻底了解病情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取得患者理解支持的重要工作内容,毕竟一种相同的病会有多样性的表现形式和不同的身体机理反应,这是我们在医学生培养中要认真学习的内容。
(2)帮助医学生树立信心,争取提高患者对自己的信任
医学生刚开始实习时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怕说错话、做错事。这时带教老师应给医学生足够的尊重,尽早将医学生以“医生”的身份介绍给患者,使学生能够以医生的角色面对患者;鼓励学生多与患者接触、积极参与问诊,训练他们如何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平时在
患者面前多鼓励、肯定医学生所取得的成绩。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另一方面也会增加患者对医学生的信任感。
(3)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只是在讲授“问诊技巧”时或在一些导论性课程中才涉及到医患沟通的内容,讲授的内容非常有限。有些医学院虽然也开设了一些医患沟通课程,但一般只作为选修课,且授课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可操作性不强,对医学生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必须把医患沟通教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增设医患沟通教育课程,如,《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也可以通过种种医学实践活动开展沟通的讲座与知识竞赛,选取典型案例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等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
3.增强服务意识
医生是病人康复的健康天使,是坚守生命线的白衣战士,是为病人进行无微不至服务的守护神,这就要求医生始终都要有一种服务意识。医学院校的学生更应如此,因为今日的医学生就是明天的医生,如果在学理论学知识的阶段仍没有打下一种坚实的服务理念,那么如何才能让人们心怀希望地求医问病呢?因而,我们的学生工作应该多多注重培育学生的服务理念,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总之,辅导员加强医学生专业实习中的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引导他们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使之成长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要求的临床医师,是我国未来医疗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洁.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于实践研究 [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道德教育;现状;方法
引言
小学语文是塑造学生道德素质的一个开端,对国民素质教育的影响不容小觑,是学生思想道德启蒙的关键所在。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道德培养现状
1.课文内容单调,针对性差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内容过于单调,而小学生正是处在特殊的心理时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有色彩的东西及形状特殊的东西更为感兴趣。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契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有效地调整教材,不仅要饱含人文内涵还要富有吸引力。
2.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
我们经常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空有理论知识而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之中,那么我们的理论知识岂不是纸上谈兵么。在塑造小学生的道德素质的时候不仅要加以理论熏陶更要落实到实践之中,这样也能使小学生更清楚地明白道德教育中的具体行为指导。
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欠完善
在小学语文道德教育中需要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来体现出教学成果。但是靠分数成绩来衡量又并不是那么完善,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过于注重分数,而容易催生功利性心理,使得道德教育呈现功利化,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动机不再单单是为了提高道德素质水平,这就扭曲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并且完善的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无小事,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将语文学科的特征与道德教育有效融合,以学生为本,将道德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学科学习之中,促使学生的道德品质有效提高。
1.挖掘教材内容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是通过教材来体现的,有效利用教材内容的思想性,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時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也是经过了相关人士的精心设计,考虑到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其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很多内容也饱含着道德教育的内容,所以在语文老师授课之时,需要挖掘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比如强调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英雄人物事迹,带领小学生学习一些热爱大自然,颂扬美好生活等的文章,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有明显的帮助。学生在文章的优美与感感力之下,提升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讲解文章的时候重点让学生自主阅读,老师适时候进行引导,使学生自发地去认识其中的道理与美德等。
2.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课本知识得到灵活运用
道德教育不仅要有理论教学更要有实践运用,在如今的道德教育中更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鼓励学生去落实课本所学,如布置作业帮妈妈做家务,帮妈妈揉揉肩等。这些实践教育的落实往往更有教学效果,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身的道德水平。此外,将道德教育融于交流之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互动之中通过语言的表达等来学习提高道德水平,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有个更好的发展。
3.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要完善
在很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道德教育欠缺智育和监督机制,也没有完善的评价机制,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建设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避免学生们在学习道德知识的时候产生功利性心理。可以设置观察法、情境法等使得评价机制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不设置具体的分数高低制,可以引用西方的优良等级评价制。
4.强化作文教学
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得语文学科的教学重点不再仅仅只有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方面,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方面也开始加以重视。其中的作文考察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社会实际生活情况的素材搜集来让学生参考并展开写作,抒发感情或者展开评论,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明白真善美,丑假恶,强化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还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了道德教育,使得学生的发展有个全面的进步提高。
综上所说,小学语文教育中努力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使其知识道德全面发展,是当下教育的关键之处,只有培养出具备优秀道德水平的人才,才能使得我国的发展更加有希望,更加有源源不断的力量,祖国的未来更加繁荣富强。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正确积极且有深远意义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顾秀华.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27).
[2]李清.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2014,12(2).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4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发挥专业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对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责任心重、创新进取、德艺双馨的优秀“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教师认真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培养学生,以亲情和爱心来关心学生,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文明的行为举止、科学规范的职业操守去影响学生。在专业课程教学环境的构建上,要将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结合,要将道德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终身职业能力发展,将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展板、标语、制度、规定、标准、职责等不同形式不同途径地展现出来,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行业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本职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因此创新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保证在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促使学生在职业道德修养上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企业准员工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为例来进行阐述。
2.1依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由专任教师、企业实践专家、职业道德专家、德育教师、辅导员等人员组成的“职业道德研究会”,在对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规格各层次各性质众多企业进行广泛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及智力特点,参照与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鉴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细化专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进行提取优化,进一步明确各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对专业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研究。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为例,专业的任职岗位群主要为机械设备装配工、机械设备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操作工、安装调试工以及设备管理与销售人员。对制造企业工作人员、工作环境、工作岗位等进行大量的调研,依据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及国家职业鉴定标准中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确定了该专业在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具备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具有认真、细心、诚实、可靠等基本素养;具备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
2.2突出教育的实效性,系统化设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
以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为要求,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将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渗透到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第二课堂中,充分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不断线。开设《形势政策教育》《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等大类基础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学习、职业道德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社会调研和环境熏陶等多条渠道,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心理承受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原则与规范的理论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确立主人翁的社会意识和敬业、乐业、勤业、创业精神,明确职业道德的一般原则与规范,为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准备条件,提供必要前提。针对专业课程中不同工作任务的内容和特点,按照职业道德要求不断提升和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实事求是、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创新创业、安全规范、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加入项目教学,使之成为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得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时,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熟悉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工作要求,按照真实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深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重依托学院素质发展平台,发挥学校的优势资源,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活动、道德讲堂、道德名人专题讲座、优秀毕业生专题讲足、爱心互助、以职业道德为主题演讲比赛、希望工程、专业技能比赛、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英雄模范电影展播等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教育第二课程活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
2.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拓宽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的途径
根据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职业活动相联系,体现创新、合作、敬业等职业道德修养和品格要求,体现“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任务式、启发式、参与式、案例式、合作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实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教学与人文讲座、职业道德讲座、名师讲堂、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小组、创业工作组、社会实践等密切结合,文理交融,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在进行项目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项目设计、方案制定、任务实施、项目评价等途径,将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细化到各个教学流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先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职业道德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规范学生的职业行为,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心理调适、创新思维、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通过规范作业、文明生产、强调纪律,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能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2.4通过职业实践活动,促进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
充分利用《金工实习》《机械设备装调》《维修电工实训》《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及答辩》等实践课程的实训实习环节,从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训练。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管理到位,要做好统筹规划、分工明确、精心设计、实施认真,对于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的实习实训,通常采用“双师”授课形式,企业兼职教师多为来自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骨干和实践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高尚的职业操守,可以结合自身的行业企业背景和职业成长的轨迹从专业角度深入解析职业道德的内涵和从业的精神。另一方面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顶岗实习,作为一个准员工,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习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要求,在车间师傅的指导下在企业任职岗位上进行生产作业,使企业职业道德文化的氛围感染顶岗实习学生,由企业职业道德的标准评价和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在不断实践中领悟职业道德对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束语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5
【关键词】美育;道德教育
一、美育的本质
古希腊时期,美育即被视为道德教育的一种特殊方式,所进行的“缪斯教育”就包括美育和智育,古希腊人开始注重艺术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柏拉图发现自然美和艺术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提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因为他认为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锐地发现一切艺术品和分辨丑恶,在看到美的东西时,会很快乐地吸收到心灵中去,在此之后,使得个人性格变得高尚优美。亚里士多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艺术审美教育能给人以道德教育,净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并把“尽善”和“尽美”作为崇高的美育理想。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十分注重“礼乐相济”,将六艺中“乐”排在第二位,他强调“乐”对于陶冶性情、完善人性有着重要作用。荀子在其后提出了“美善相乐”,认为美和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道家提倡一种自然和谐音乐“大音希声”,认为“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是美的本源,美的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直观感受。由此可以看出,自古以来中西美育思想部分揭示了美育的本质。到了近代,德国美学家席勒首次明确提出“美育”概念并加以论述。在《美育书简》中,他强调美育可以促进人性获得完善的思想。这也成为之后马克思在《1844年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及的美学观:“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认为人的本质力量作用于外部世界,并在交互中趋向于人格平衡与和谐发展。近代中国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影响,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确立了美育的独特作用,认为应把美育列入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之中。更全面、深刻地论述美育,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之后梁启超进一步阐述美育对情感的熏陶培养作用,提出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朱光潜明确提出美感教育是为了怡情养性,为了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基础。从美育思想的发展可以深刻剖析其本质,即涵养人的心性。美育能培养人塑造美的灵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引导人按照美的规律丰富和充实心灵,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实际生活中,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最终造就完美的人格。
二、美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1.同一性美育与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途径各有侧重,美育侧重动之以情,而道德教育侧重晓之以理。美育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的魅力,以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培育人的审美情感,讲究以情感打动人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则往往通过说服、疏导、批评等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传播理论道德观念。但两者的目标具有同一性,美育重在对个体和社会进行教育和熏陶,培育人正确的审美观和欣赏、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好心灵和完美人格。道德教育旨在育人为善,使人在善的行为活动中获得更有意义,与他人、与自然更融洽和谐地相处。因此,美育和道德教育皆是为了实现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2.交互性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康德认为“美是道德的象征”,“怀有对自然美的一种直接兴趣是一个善良心灵的标志”。认为美育可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这些学者的观点都说明美育与道德之间存在相通之处。美育是以人的精神审美为目的,帮助主体在美的对象中从价值意义上理解人类和自身,引导主体按照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地塑造自己。由此可见,美育过程必然蕴含着道德修养和理想教育。美育实践过程中的道德陶冶与净化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因此,美育对于道德教育的互动式作用尤为明显,可以成为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辅助途径。3.独立性美育与道德教育作用于人不同的精神层面,故而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们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道德教育主要通过说理、灌输、是非评价来规范和制约个人行为,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美育则是以美的事物拨动人的情感之弦,通过美好的情感体验,涵养完美人格。道德判断以善、恶之分,审美判断则是以美、丑之分。此外,尽管在美育中可以包含道德教育,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审美或创美过程中涉及道德人生的体悟时,道德教育才能有实现的路径。这种实现方式也是通过主体自身的体悟而非即时性的说教去实现的。如果我们将二者混为一谈,以道德教育代替美育或以美育取代道德教育的观点和做法都是片面的,二者有其各自独立的教育方式和目的。
三、中西关于美育在道德教育应用的比较———以博物馆教育为例
1.美育环境的渗透性诸多学者研究认为西方道德教育渗透性强,能够达到较好多效果,而中国的道德教育多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并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教育方法过于生硬,使得我国道德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笔者在西方游历观察发现,西方的道德教育也包含课堂教学,但此课堂非彼课堂,多在具有历史性、纪念性的博物馆或纪念堂进行授课,突破传统的教室授课环境。以美育为重要载体,通过建筑本体的“场效应”,一种难以下准确定义的氛围,包含展品及其陈列环境所蕴含形成的精神气息,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质、审美风尚、情感追求、生活喜好和生存状态,以此形成了博物馆特有的场域。学生浸润于此环境中,容易让人无法自拔地沉浸其中。因此,西方通过美育以实现体悟式渗透,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空间环境。笔者在访问法国卢浮宫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时,看到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在教师或专业工作者的带领下,或围坐或分散地在展品周围进行实地学习,这些参观学习并非一次短、频、快,而是根据学生成长规律,通过课程设置贯穿整个学生培养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情趣,以提升内在道德修养。国内博物馆亦能时常见到学生参观学习,但多以自由参观为主,走马观花,时间有限,此外国内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多追求体量大,与展品特色联系不紧密,较难营造一种“场效应”,因而学生体悟有限。2.美育方式的隐蔽性美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皆是要培养人感受美的世界,成为善的人。博物馆是集人类历史文明与艺术瑰宝的重要场所,西方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实现道德教育的隐蔽性。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都有着动人的故事,在欣赏展品艺术美的同时,其背后所代表的时代与人物的故事成为学生学习榜样的重要资源。笔者在英国游历时,发现英国王室在英国得到了大多数英国人的爱戴与拥护,笔者在英国王室各处纪念馆、博物馆找到了其中的一个答案。英国学生被组织前往皇室各展示处参观学习,在体现英国皇家艺术品位的宫殿内,所有室内装饰、陈设都代表着皇室的审美,教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英国皇室的历史,并且学生可以进入普通游客无法进入的区域进行上课。皇室通过彰显其庄严、典雅的美在英国学生美育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进而引导他们在道德价值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尊重爱戴皇室之情,可谓通过情感方式实现有效的隐蔽性教育。3.美育内容的实践性美育和道德教育要具有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理论学习,也不局限于课堂,更需要走进社会去实地考察学习分析,这是一个通过内化过程进一步转向外化的过程。离开实践的美育和道德教育只能作为一种知识或概念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不能转化为个人的审美修养和道德素养。西方非常注重美育在课堂外的延伸,将博物馆作为美育的重要实践场所,并努力突破传统博物馆只重收藏、展览、研究的传统模式,更注重发挥博物馆在教育方面的作用,同时改变以往教育的传统模式,注重观众对展览的参与和反馈。西方国家多数博物馆皆有面向学生的特别教育活动,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在那里,观众比展品重要,孩子们与实物的接触、与展览的互动,从整个过程中得到的感受,要比一个展览的主题及内容更为重要。法国卢浮宫博物馆设立数十间“艺术车间”,集参观、讲解、实践操作三者于一体的艺术功能。“艺术车间”借助卢浮宫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资源,旨在通过与艺术零距离面对面,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在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这座曾是法国多位国王行宫的博物馆中,教师在参观学习开始前给每一名学生布置与法国历史、艺术史相关的课堂作业,所有的答案都需要依靠学生在参观过程中主动探寻,学生表现出玩游戏般愉悦。遇到无法解决的题目时,学生会一起讨论,或者请老师帮助。整个过程教师依靠作业作为学习主线,强调学生的主动实践,鼓励学生学习欣赏法国各时期的历史与艺术。这样的美育教学将书本理论延伸到现实生活,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间接地进行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使其完成内化向外化过程的转变。国内美育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美术课,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多集中于课堂教学,以简单的美学理论教授和音乐绘画欣赏为主,尚停留在就美谈美的阶段,无法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对美的情感共鸣。现阶段,学校提出“第二课堂”的概念,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博物馆、音乐厅等高雅场所接受美育熏陶,但专业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无法产生良好的实践效果,使得美育对道德教育的促进有限,尚不能发挥其辅德的功能。
作者:彭瑷莉 单位:复旦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金雅,聂振斌.梁启超与中国现代美育:“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2]宁薇.大学生美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3]金昕.当代高校美育新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4]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杜卫.当代中国美育问题[M].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7]蒋孔阳.美学新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8]檀传宝.德育美学观[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9]田正平,肖朗.中国教育经典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0]袁济喜.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1]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道德教育实践作业范文6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优势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概念
“道德”这一概念源自于我国伟大思想家老子的作品。而其中的“道”指代的是规律及准则,“德”代表的则是人的品行。到了近代,“道德”衍生出了“生态道德”的概念,而对于其具体定义,学术界还没有构成统一标准。有学者认为,这一概念属于人类对自然所理应担负起的责任。还有的学者提出,生态道德所突出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要求二者和谐共处。而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即都是在原来的道德概念基础上延伸出来的,但也只限于阐述人和自然间的联系。之后,人们又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构建出了生态道德教育理念,要求人类与自然亲密相处,互相促进,并且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确保受教育者能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语文学科与文字密切相关,其中包含了多元化的素材,可以让广大学生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而将生态道德教育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则不需要特意设置道德课程,只需在日常教学当中对学生施以生态道德教育即可。这样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促使其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生态道德教育,能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内容的优势。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都颂扬了大自然的美丽。例如《庐山的云雾》、《彩色的非洲》、《桂林山水》等,都描述了风光无限的自然景色。借此,教师便可以将语文教学同生态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在字词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字词是语文学习的根基所在,亦是小学时期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教师在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贯彻生态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教给学生这首儿歌:“天气晴朗河水清,小小青蛙大眼睛。”该首儿歌中便出现了不少和大自然有关的字词,如“天气”、“河水”、“青蛙”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这些字词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同时告诉学生:“晴朗的天气和清澈的河水很美,小青蛙也很可爱。但是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以此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爱上自然。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多学习一些常见的环保标语,通过这样的字词积累,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宣传环保理念。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在阅读教学中掺入生态道德教育,也是十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有不少课文描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比如《观潮》、《海上日出》、《火烧云》等。老师在针对这些课文进行讲述的时候,也应当注意生态道德教育的糅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这些景色的现状,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知道人类的活动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程度的破坏。这样便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树立起端正的生态道德观,进而逐步使其建立起环境保护意识。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保?o大自然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关的知识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并作出汇报。比如树林、河流、空气的变化等。并且,每当到了环境保护日时,教师再让学生亲自参加植树、捡垃圾等活动,待回去之后再写下自己的心得。这样便能够使学生亲身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最后,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关于环保的纪录片,让学生在课后自主观看,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让其对当今的自然环境状况再多一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