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新农村建设;普者黑;乡村旅游;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9-0076-03

目前,关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已经成熟,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从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与模式、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等层面展开,从金融危机角度谈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成果甚少,在金融危机下新农村建设将遇到什么阻力,依托旅游业又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这是危机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对此问题以普者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普者黑乡村旅游在危机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望能为业界关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发展,以此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乡村旅游在国内外的产生与发展

国外的乡村旅游源于法国,然后在欧洲兴起并繁荣起来。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乡村旅游活动,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应。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20世纪就有了发展。2006年9月5日,由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和贵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旅游局承办的“2006年乡村旅游国际论坛”在贵州贵阳花溪开幕。许多国内外著名专家都参加了此次论坛,展开了以“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为主题的论坛,旨在探讨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剖析政府为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战略、政策支持等。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农村经济组织结构创新等前沿理论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就要求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途径之一。

二、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挑战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等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众所周知,2008年末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我国经济和企业都将受到挑战。

旅游业依托性、关联性、综合性强,遭受各种挑战性影响在所难免。普者黑景区就是乡村旅游的一种,位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境内,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危机到来之际,普者黑乡村旅游也将迎来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在危机背景下更加难以完善,融资问题更是雪上加霜,以旅促农战略受阻

经济危机的到来使经济放缓,经营者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方式聚集相应的资金,改善普者黑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笔者在2009年1月进行了为期5天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食品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防尘防蝇、消毒保洁设施不健全,农家乐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办理《健康证》。鉴于普者黑景区淡旺季分明,所以淡季娱乐设施闲置不用,参与程度较高的普者黑村和仙人洞村,没有质量稍好的医疗机构,没有网络等。上述问题的出现,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融资的概率相对比较高,然而,在危机背景下投资者信心大减,融资问题更是举步维艰。原因有三:

1.普者黑景区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淡旺季分明,游客接待量不稳定,旅游业本身所具有的较大弹性消费等问题的存在,使投资者感觉到投资回报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遥不可及,严重挫伤投资者的投资主动性和积极性。

2.经济危机的到来使中国股市陷入严重熊市,首先打倒的就是中产阶级,这一阶层的投资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3.景区农村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缺乏用于发展生产的资金,农村金融网络不完善,农民融资渠道较少。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当地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生活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景区经营资金短缺,运营代价大

在危机背景下,人们对国家经济缺乏足够的信心,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市场也显得疲软不堪。刚刚结束的两会为了刺激旅游经济的发展,关于恢复“五一”长假和《中国公民休闲纲要》都在整理讨论阶段,具体实施方案还没有定性,暂且不考虑其结果如何,既然有这种提法,就说明旅游消费市场前景不容乐观,旅游景区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旅游消费。缺乏足够的旅游收入,旅游景区的经营陷入困境,立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繁荣农村经济的普者黑景区,由于危机的影响,对员工的培训进度放缓,对仙人洞村生活污水处理规划的实施可能化为泡影。一年一度的环境评估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苦于缺乏资金而不能开工。

(三)危机的到来加剧了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不和谐

在普者黑旅游区,只有仙人洞村位于景区内,从中受益匪浅,而普者黑村离景区较远,为了开发景区,占用了普者黑村大量农田,但是村民从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普者黑村没有从中受益的村民抱怨颇多。据统计,普者黑村现有农户901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仙人洞村现有农户183户,农家乐开办户占总户数的27%。这说明普者黑旅游景区的开发范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对振兴农村经济的贡献有限,生产不能发展,生活不能富裕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危机的到来使经营者面临巨大的阻力,为了振兴景区的旅游经济,他们会不择手段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千方百计设计出让旅游者满足的旅游体验,在已经损害了部分村民利益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侵犯他们的生存空间,加剧了不和谐因素的存在,这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极不一致,所以,如何在景区开发中合理安排农民利益,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参与旅游经济的结构,成为旅游开发必须加强研究并推广有益经验的重要领域。

三、危机背景下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发展机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和谐是灵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要有支柱产业的带动[7]。普者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村居民率先富裕起来,然而在农村经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关心和帮助。危机的到来像一把双刃剑,既给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又给带来了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普者黑乡村旅游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有坚实的基础

从开办者来看,据调查截至2008年1月,普者黑景区农家乐已经发展的奥72户,其中:普者黑村22户,仙人洞村50户;从服务方式来看,以经营无公害蔬菜为主,同时经营清汤鱼、“腊猪脚”“老八碗”等特色饮食,附带提供麻将、扑克等娱乐工具,大部分农户还开办了住宿服务;从经营收益来讲,农家乐开办户年收入在5000~30000元不等;从接待能力来看,各项数据均呈上升趋势。如下图所示:

注:以上数据资料均来自丘北县旅游局,其中总投资、总收入、纯收入和所缴税金单位为万元。

(二)普者黑旅游景区社区居民都对发展旅游充满了信心,为“以旅促农”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思想保证

普者黑旅游景区位于文山州丘北县境内,距离昆明287公里,远离昆明市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比较小,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县城区域,所以在危机背景下该景区的客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笔者通过几天的田野调查发现,景区社区居民都很乐意旅游者的到来,也很有信心去接待旅游者。刚刚结束的两会,在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贯穿始终的就是要坚定信心,信心是生产力,信心是思想动力,信心是精神支柱,信心蕴含着奋进的力量。有了战胜挑战的坚定信心,就能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地拿出对策,就能够凝聚力量、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就能够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暂时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纯朴的草根思想在危机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为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危机中的思想法宝。

(三)危机也是转机

魏小安说,即便遭遇经济危机,中国中等收入的家庭依然有足够金钱外出旅游,也正是由于经济放缓,人们通过旅游缓解压力、享受闲暇的愿望将更加强烈。所以旅游经济在危急中仍然有繁荣复兴的可能。中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主动、迅速、全面的。加上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明显好于以往,有利于产生应对金融危机的明显成效。如正在修订的《公民休闲纲要》就说明政策方面因素会促使人们为了缓解压力而外出旅游休闲。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认为,就我国而言,政府已明确投资几十亿资金发展旅游业的策略,加之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旅游企业和景区的融资建设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因此这一时期可成为产业调整升级的良好契机。

所以,在危机到来的时候,各方面都在群策群力,为应付危机做好了各种准备,在危机中寻找希望,谋求形势的好转。如果普者黑乡村旅游在政策带动下能够蓬勃发展,那么也就意味着该区域新农村建设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四、结语

总之,危机的到来给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为了普者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及早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在危机中必须树立信心,经营部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环保部门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建设部门做好规划,卫生防疫部门做好监管,税务部门和公安部门做好缴税和安全工作,在政府协助下完成融资问题和环保问题,争取在危机中寻找发展空间和发展机会,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孙冬玲,张黎,舒伯阳.乡村旅游与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报,2007,8(4).

[2]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2006,(10).

[3]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J].农村展望,2007,(10).

[4]张飞,郁玉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关系初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3).

[5]王飞.西部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

[6]丘北县旅游局.普者黑景区农家乐经营情况调查报告[R].2008-01-18.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2

关键词:雁江区;创意农业;建议

创意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其一般形态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常见模式有“田园综合体”“农业景观”“田园农家乐”等。创意农业是农业产业的跨界融合,既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支点、乡村振兴的新引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需求的增长,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展创意农业前景十分广阔。雁江区作为农业大区,应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创意农业。

1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现状与优势

创意农业是创意产业向农业的延伸,首先出现在英、德、法、荷、意等西方农业发达国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的台湾也涌现各种各样的创意农业项目。如法国的创意农业以环保生态功能为主,德国的创意农业以生活社会功能为主,荷兰的创意农业以创汇经济功能为主,日本的创意农业以综合功能为主。国内在发展创意农业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出现成都“五朵金花”、浙江千岛湖巨网捕鱼、上海奉贤菜花节等等。各地利用本土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资源优势,将各种创新创意融入农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提升了农产品价值,更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成为农民创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1.1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探索形成了3种独具特色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一、二、三产业互动相融,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雁江区以休闲观光体验为特色的都市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加快了新农村建设、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倾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每年举办莲藕节、草莓节等节庆活动,加大宣传造势力度;重视乡村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推荐,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开展一日游、自驾游活动。通过增加农业设施装备,挖掘现代科技元素,从而形成独特的现代农业农耕文化,有力地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本区发展创意农业的优势明显。

1.2发展优势

1.2.1区位优势明显资阳市雁江区是四川省内唯一同时连接成都、重庆2个特大城市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丹山镇距离资阳城区27km,距成都新机场62km,距成都市区116km,距重庆203km,遂资眉高速公路穿镇而过并设丹山出口,规划中的资潼广高速公路(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延长线)将经过丹山,与板永路、竹太路、中大路等构筑起区域立体交通网络,丹山在成渝城市群中具有显著交通区位优势。

1.2.2交通优势突出雁江距成都87km、重庆200km,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资资路、资乐路、资仁路等干线与毗邻的省级干道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遂资眉高速公路(资遂段)已于2013年6月建成通车,特别是成渝客专2015年建成通车后,雁江到成都仅17min、到重庆45min车程,将完全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成都第二机场选址资阳。2013年,雁江区规划了“二纵一横一环”高速公路网络、“二纵二横”铁路网络、“二纵二横”快速通道网络。

1.2.3自然条件优越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7.7℃,无霜期299d,年平均日照时数1200多h,多年平均降雨940mm。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资源充足,为“一年两熟有余、三熟不足”的典型地区。主要土壤类型有紫色土类、新积土类和黄壤土类,多为中性到微酸性和微碱性,钾素含量丰富,肥力水平较高,对农作物高产、稳产极为有利。

1.2.4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大豆、西瓜、花生、小麦、油菜、马铃薯等,蔬菜包括叶菜、瓜果、块根块茎、茄果、菜用豆、葱蒜、水生蔬菜、食用菌等类上百种蔬菜,是四川最大的加工蔬菜基地。水果主要有柑桔(温州蜜柑、梨、桃、枇杷、葡萄、樱桃、李子等品种,干果主要有核桃、花椒等。畜禽主要有猪、羊、牛、鸡、鸭、鹅、兔等品种。

1.2.5雁江区发展驶入快车道近年来,结合本区实际,2021年提出要牢牢把握成资同城化战略引领,着力构建“联动成渝、全面开放,区域一体、共建共兴”发展格局,强化功能支撑,优化发展路径,加快建设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共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圏,绘就新时代雁江高质量发展崭新画卷。新时代新要求新理念,成渝门户枢纽、临空新兴城市是省委赋予资阳的总体定位,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经过一年多实践,充分证明联动成渝双核、打造交通枢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意农业刻不容缓。

2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问题与困境

目前,本区发展创意农业整体上尚存在着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扶持政策欠缺、产业融合不够等制约创意农业发展的因素,本区发展创意农业,尚有如下问题和困境需要突破。

2.1观念认识更新深化急需加速

本区对发展创意农业的认识不到位,理论研究缺乏,甚至简单地认为观光休闲农业就是创意农业,认为创意农业就是农业生产者或者农业部门的单方面行为;对创意农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够,参与、从事创意农业工作的专家、企业、机构较少,相关管理部门、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尚未将发展创意农业列入议事日程,通过创意构建农业发展链条、提高附加值、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思路还未落到实处。

2.2政策配套资金引导急需加强

创意平台的构建、创意环境的建造、创意氛围的营造、创意意识的提升、创意产品的创建、创意人才的培养、现代技术的顺畅沟通等项目,前期投入时间长、资金沉积量大。雁区创意农业均出现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个案,但由于缺少资金支持,更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导致创意农业进展缓慢。

2.3产业融合技术沟通急需突破

产业融合、技术借鉴是创意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创意农业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物,借鉴和引用现代工业技术发展的成果,是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支撑条件。目前本区农业与工业、信息、文化艺术等其他产业的联系和沟通尚不够,现有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难以满足创意农业全面迅速发展的需要。

2.4创意农业平台建设亟待提升

目前,本区在农业领域的创意平台尚未建立,以“农家乐”为代表的小型创意农业项目或模式,绝大部分只是强调餐饮、住宿的原生态特性,硬件设施水平和科技含量都相对偏低、文化内涵少。各地创意农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明显,广大消费者的创意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创意农产品的创新性、技术性、艺术性不够,创意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够,影响范围和辐射面积十分有限,创意农业提升农业附加值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2.5创意农业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本区缺少从项目策划、价值分析、市场定位、设计建造、创意培训到招商营运的农业创意专业团队,特别是缺少能够开发普通消费者创意潜能的专业培训组织和培训队伍,尚难以运用综合各产业、各专业的最新技术,以农业生产过程或农产品为素材,开发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艺术水准的创意农业产品。

3雁江区发展创意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3.1明确产业发展思路

创意农业发展思路应当注重“三化”,即:一是创意农业在区域布置上要实行“差异化”。在不同的区域,因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传统种植养殖习惯的不同,区域布置应有不同。如雁江可在果蔬、葡萄、水产上进行创意农业的发展等等。二是在模式选择上应“多样化”。生态条件好的地方和交通运输线两旁宜选择生态型创意农业,自然环境、人文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宜选择旅游观光型创意农业,在离市区比较近的地方宜选择体验型创意农业,在苗木花卉比较多的地方宜选择园艺型创意农业。三是在发展环节上要“全程化”。从田间到餐桌充分体现创意理念,并将创意农业的理念覆盖到设计、研发、育种、生产、收购、加工、储运、销售、以及餐饮策划推介等各个环节。例如,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向有机化发展,在种苗上突出特色化,在包装销售上强调个性化,在餐桌上强调色鲜味,在产品上要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创意的农耕、色彩、服务、生态文化)等等。

3.2加强规划宏观指导

在创意农业发展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建议由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调查研究,制定《雁江区创意农业五年发展总体规划》。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实现计划到位、人力到位、资金到位、扎扎实实地将本区的创意农业搞上去,把创意农业提升到农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挖掘和培植。区委和区政府应专题研究创意农业的发展,农口部门应将创意农业发展当作经常性的工作来做,特别应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做好创意农业的规划工作,并给予经常性的指导和检查。

3.3加大政策资金扶持

涉农资金安排,特别是项目投入上,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应对创意农业实行倾斜,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应制定出台鼓励创意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切实营造创意农业良好发展环境。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农民参与程度高、对外影响大的创意农业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在本区建成一批国省级水平的创意农业项目。

3.4夯实科技人才支撑

一是稳定并发展现有的农村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有创意农业意识的职业农民,引导农业专家、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等长期留在农业领域,成为创意农业的领军人才,在项目策划、价值分析、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创意人才奖励基金”,对在创意农业产业取得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吸引更多“农创客”下乡。二是鼓励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社合作,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搭建连通“创意”与“技术”的桥梁。

3.5强化特色品牌打造

推进产品品牌化,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轮驱动,加大雁江“鱼米之乡”、蜜柑、丹山莲藕、稻渔综合种养殖、临江寺豆瓣等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创响“资味”农产品品牌。以创意农业集聚区和创意农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建设现代农业模式的新型创意农场和名优特新优势创意农业产业带,形成现代特色创意农业主导产业,不断提升创意农业发展竞争力。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3

我国是农业大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可以有效吸纳闲置劳动力,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创新农业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多发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增加了产业扶贫难度。农业保险让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民得到经济补偿,有助于农业生产恢复正常[1]。经过各方统筹协调、精准施策,我国产业扶贫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末,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和832个贫困县全部出台了产业扶贫规划或方案,全国92%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67%的脱贫人口主要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产业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1农业保险助推产业扶贫的模式

1.1阜平模式

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来说,发展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脱贫致富的出路。借助农业保险,阜平县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根据当地农业种植特点,开发适合贫困山区生产发展的枣树、核桃、肉牛、肉羊成本价格保险。这种保险不仅能补偿灾害和事故造成的生产损失,而且能防范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二是实行“联办共保”模式。投保时,农民和农业企业自交保费40%,政府补贴60%。保费收入由人保财险和政府保险专户按5∶5分,保险赔款由人保财险和政府保险专户按5∶5分。三是推出“政融保”扶贫项目。按照“政府政策扶持、保险担保增信、保险金融支农、精准扶贫覆盖”的原则,实现政融保联动,提供农业保险和信贷资金支持农户和农业企业,形成完整的金融扶贫服务链。

1.2“政企银户保”模式

资金不足是河北省隆化县在产业扶贫项目开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隆化县推进“政企银户保”模式,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等困境,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政”是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作为贷款的最后一道防线。“企”是指引导农民发展企业、合作社等产业,然后政府进行贴息政策支持。“银”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撬动银行信贷,使农民贷款更容易、银行发放贷款更主动。“户”是指找寻金融支持并且愿意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农民。“保”是通过农业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信贷风险,农户也可以将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给银行取得贷款。“政企银户保”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把农业保险与精准扶贫、普惠扶贫紧密结合起来,为扶贫资金注入活水,成功使5万多人脱贫。

1.3“保险+”模式

甘肃省天水市把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针对不同产业为贫困户提供不同的保险内容。天水市麦积区在苹果集中种植区采取了“保险+合作社”模式。成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采摘、储藏、包装并对外销售。合作社组织其成员购买苹果收获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对苹果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还开设了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完善了特色扶贫农业保险产品体系。针对特色产业易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开设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实现农业保险“两个风险”全覆盖,减少灾害损失,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的保底作用。这种扶贫模式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惠及广大贫困户。

2农业保险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保险特色险种供给不足

我国传统的农业保险种类以保成本、保产量为主。当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减产等经济损失时,传统的农业保险能为农民弥补自然灾害带来的成本损失和产量损失。农业生产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农业保险险种已不能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必须开发和设计更具特色的农业保险品种[2]。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台风及强降水的影响。台风及强降水给农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全损,导致生产中断和部分农户因灾致贫。天气指数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此类风险保障,但我国目前仅有少量气象指数保险,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此外,农产品生产者还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农产品价格保险的种类有待扩充。要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就必须扩大农业保险扶贫险种供给,开发农业保险特色险种。

2.2财政补贴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农业保险带有政策性属性。财政补贴是促进农业保险长期发展、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一是我国现行的农业保险保费缴费模式为“财政补贴+农民缴费”形式。农户保险购买力普遍较低,贫困县财政资金紧张,导致农业保险助推产业扶贫的进程缓慢[4]。二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险种单一,很多地区品种未能覆盖,导致农业保险推广受到阻碍。三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大,农业保险经营成本高。如果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保险机构会面临资金压力。

2.3农业保险实施机制不合理

政府在农业保险工作中位居主体地位,保险公司和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性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在农业保险经营中非常常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如农户只对水涝风险大的地势低洼区作物投保、养殖户把死猪冻冰箱进行两次索赔等,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农户保险知识缺乏,对相关政策理解不清。在监管机制不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在定损、理赔方面蒙骗被保险人,影响农业保险市场健康运行[5]。

3推进农业保险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3.1创新农业保险产品

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前景广阔。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增收,需要相应的农业保险产品。政府要大力引导保险业发展,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保险机构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差异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例如绍兴市开发了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等产品,增强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全面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要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提高保险知识普及率,为农业保险服务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增加农业保险种类,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

3.2完善财政补贴和监督机制

一是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动实施差别化农业保险补贴,提高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补贴比例,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二是要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品种繁多、覆盖范围广的各类产品。保险公司创新试点项目由财政资金购买,农业保险扶贫项目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扩大保险范围。三是规范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补贴政策,吸引更多保险机构加入,活跃农业保险市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项目发展。

3.3优化农业保险实施机制

一是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协调保险公司、产业基地、产业扶贫项目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农业保险工作。二是保险公司应积极承保。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工作,积极推销农业保险产品,使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者了解创新产品的保险条款,提高投保积极性。三是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基层组织在推进农业保险、动员农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扶贫项目开发往往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农村基层组织与产业扶贫项目对接,达到顺利承保的目的。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4

关键词:短视频;互联网平台;直播助农;营销方案

1直播助农的优势

1.1直播容易引发关注

如今,快手、抖音等平台所提供的农业产品直播最为明显的优势便是主播可以进行现场演示,观众得以直接确认商品的外观形态。经营者甚至可以在直播期间直接试吃或是试用,以令观众能够对产品的实用性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主播通过该方式可以激发观众的消费欲望。以各个水果产地直播为例,经营者可以通过试吃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水果的口感;还可对水果安全进行基本的检测,使得观众认可食品的安全性;也可为观众展示精美的外观包装等,引起观众的购买热情。在直播助农的帮助下,我国各个地方的水果开始销往各个地方。

1.2便于品牌效应的形成

直播更为容易产生品牌效应,以知名主播薇娅为例,薇娅是主播中的代表人物,历经数年的经营逐渐形成了上亿的粉丝群体,每次直播带货,仅需要数个小时便可创造数千万元的销售额度。故而,农业产品直播带货也可通过经营不断培养粉丝群体,保证诚信经营,逐渐累积知名度,进而形成品牌效应,一旦构成品牌效应,并拥有忠诚的消费群体,销售量自然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这种直播号培养所需要的时间长度相较于实体店知名度培养时长而言更短,这也是短视频直播品牌最为显著的优势。

1.3政府提供支持

直播助农离不开政府方面的支持。由于2020年疫情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各个地区农产品销售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在此情况下,各个级别政府均在积极倡导农村开展直播带货活动,乃至许多地区县长以及镇长亲自作出示范。而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令农产品直播带货的账号数量不断增加。直播带货的具体内容也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吃播、创意短视频等,部分地区甚至引入高水准的影视制作公司,以保证短视频直播整体质量。

1.4成本低廉

直播助农最为显著的优势便是帮助农民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不需要农民支付实体店的租赁费用,仅需要在智能手机中开通账号便可进行直播或是上传短视频。对大部分农产品而言,实体店租赁成本费用往往占成本中的主体,每年需要支付的成本费用多达数万,乃至数十万,农民将所节省的费用直接投入在成本开发以及包装之中,针对品牌效应的提高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2短视频平台直播助农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直播助农营销团队不能充分应用平台优势

相较于传统电商直播平台而言,主播在短视频平台之中开展直播带货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能够充分应用平台之中上传短视频的功能,第一时间告知观众直播时间、直播内容以及直播之后精彩的片段,以最大限度吸收观众的关注度,同时积极开发潜在的消费群众以及用户黏度。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主营农业产品的营销号中,仅部分高质量营销号强调该方面内容,并愿意投入成本提高短视频内容质量,许多农业营销号往往不会应用短视频在直播之前先进性预热或是针对直播期间的精彩片段予以剪辑、。即便部分营销号进行,但是因为缺少专业性的视频拍摄、剪辑以及制作团队,导致该类型短视频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视频清晰度较差、拍摄技巧简单、剪辑混乱以及内容简单等,往往不能激发消费者的关注度以及购买欲望,对直播热度的帮助较为有限,不利于直播的推广与品牌效应的形成。

2.2视频缺乏观众的吸引力

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使用者基本可以区分为两个群体:第一,开展直播营销的主体,即在直播平台开展生产以及营销活动的使用者,该类型群体也是直播的经营者。第二,直播销售的主要目标,拥有购买意向或是潜藏的购买意向的群体,即消费者。如今,直播助农的热度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然而就目前我国短视频平台农业商品销售情况而言,我国在短视频直播平台之中开展直播带货的经营人员总量依旧较少,在我国许多农业销售人员之中,占比依旧为少数。即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者以及经营者尚未将短视频直播平台视为营销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如此,虽然如今短视频平台用户规模明显上升,然而大部分用户依旧仅重视平台之中的短视频功能,一般仅在碎片化时间中使用软件,作为放松个人压力、娱乐休闲以及一种求知渠道,而并非是购物平台,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观看整个直播活动。尤其是针对农业产品而言,大部分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线下购买或是前往专业的电商平台进行采购。故而,农业的生产者以及经营者还需要进一步开发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直播采购农业商品的市场。

2.3直播助农营销队伍宣传质量不高

针对直播带货的农民而言,其对直播营销这一新兴模式知之甚少,可能仅了解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的基础操作,但如何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以及知名度,使得自己的直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都是农民所不了解的内容。如今,社交媒体平台总量不断增加,然而许多农民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以及对直播平台的缺乏了解,不具备多媒体平台基础操作能力,也不了解怎样借由商业化方式经营一个乃至数个营销账号。

2.4商品质量难以保障

以次充好是直播平台带货最为常见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视频之中,为观众展示的优质产品,以吸引更多的用户。但是在发货时间,却采用劣质商品作为替代,导致用户个人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部分商品已经过期或是变质,消费者在食用之后,身体将受到严重的损害。如今,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也成为许多网民在直播平台采购时最为担忧的问题。另外,许多用户在采购商品之后发现出现追责困难的问题。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并未于农业领域全方位建立责任追溯体系。

3短视频平台直播助农营销的问题解决方案

3.1明确平台宣传方向

短视频平台发展的初期阶段,较为常见的运营方法是经营者上传短视频,而直播营销仅仅是一种衍生物。不仅如此,伴随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人们关于农业产品的要求更为苛刻,在挑选时考虑的内容也更为全面。一些传统、大规模且专业开展电商的直播平台趋势已经累积了十分良好口碑,所以民众在挑选以及采购农业产品时,普遍是选择大规模专业电商平台。因此,为了有效破除这一刻板的印象,短视频平台必须强化电商化直播能力,以此改变民众针对平台的认识。例如,政府可以联合平台共同建立农业有关的话题活动,以此引发民众的网络讨论与关注,借此提高热度,引导更多平台用户参与其中,强化消费者的粘性。此外,企业可以接住合理的宣传方式,向受众传输更为正积极的信息,即处于当前平台严苛的审核制度之下,保证直播营销的农业商品拥有较高的质量,或是保证价格更为实惠。

3.2提高用户吸引力

用户吸引力的提高主要集中在如下两个方面。3.2.1提高直播内容的多样性,以保证用户多样化需要得到满足丰富的直播能够令观众更为方便地获得直播所具有的增值服务。不仅限于对商品的基础介绍,同时能够令消费者的求知欲等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与普及,使得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仅仅重视与强调产品的介绍,由于没有创新,往往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群体,所以必须尝试在直播内容之中融进更多元化的元素。使得直播能够最大程度展现农产品所具有的优势,例如主播在介绍产品期间,也可同时教授消费者该类型商品的烹饪技巧,以满足部分对烹饪技能有需求的消费者;或是在介绍产品的同时,也向消费者介绍农产品或是品牌背后的故事,不仅可以增加民众对商品有关内容的了解,同时也实现了品牌文化内涵的传播,容易引起消费者情感的公民,并有效增加了农产品的知名度。例如抖音某一直播号在直播期间,同时讲述了仙女献瓜的传说,以此介绍蜜瓜背后的故事,内容更为新颖,且视角也十分独特,也令观众对蜜瓜传说的求知欲得到满足。3.2.2积极开发不同平台营销渠道在新媒体环境现,媒体社交平台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各个平台的属性与传播效果之间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经营者在不同的平台需要运用不同的营销方案,使得营销效果达到最佳。针对农业商品的宣传也需要尝试依赖不同的媒体,例如依靠微博以及微信号开展宣传,构建独特的品牌形象,同时经过设计优秀的农产品外观包装或是邀请知名度较高的人担任品牌代言人,以提高直播间的流量,增加品牌在市场的知名度。

3.3建立专业的视频团队

短视频直播的存在也是对人类视觉、听觉以及触觉能力的一种引申,画质高、画面优美以及音效优秀的直播自然可以得到观众的认可,逐渐累积大量消费者。所以,短视频制作质量十分重要。经营者理应引入专业化的团队或是针对直播助农团队予以培养,以达到专业化运营的水准,要求从事直播助农的人员开展技术方面的学习,包括录制技巧以及各种设备的应用方式。直播策划方面,也需要采用合理的营销方案,例如怎样借助买赠、抢单等方法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另外,在沟通与交流方面,经营者也需要积极学怎样和受众开展沟通,以争取受众的信任以及青睐。

3.4构建农业商品质量追溯体系

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实则是将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商品营销网络以及最后的销售点均归入监管范围之列,接住信息技术予以全方位监督以及控制。需要短视频平台驻站经营者在销售的商品之上粘贴质量二维码标识,否则不能发货,借此从根源上避免假冒伪劣商品的出现。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必须承担一定的审核责任,需要承担全部用户销售商品的认证工作,凡是无法供应质量凭证的产品,均驳回对方的申请,或是在审核过程中发觉存在质量问题,即便仅一次也必须列入黑名单之中,并采用代为赔偿制度,即从经营者提交的保证金之中划转部分资金赔付消费者。另外,为了确保所有商品的质量,应确保全部的农产品均包装上柜,且所有包装之上粘贴质量追溯标识码,保证通过扫码能够追溯至产地,如果消费者发现质量问题,可以直接与产地进行协商调换,以此避免传统直播平台之中难以调换的问题。

4结束语

短视频直播助农营销如今依旧热度不减,但是在质量、内容以及支付方面等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而诱发上述问题的原因也多种多样,例如缺少监管法律以及国家行业监管不足等。故而,从事直播助农的经营者不仅需要了解直播助农的优势,同时也需要明确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明确平台宣传方向以及提高用户吸引力等具体方案,以期推动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玮珵.网络直播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学,2021,4(03):67-69.

[2]陈蓉.“直播+电商+短视频”精准扶贫——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第五季从“心”出发[J].传媒,2020,334(17):26-28.

[3]李凯雯.外贸企业采用“网红经济”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8):166-167.

[4]周浩.社交电商时代邮轮旅游短视频营销问题和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20,246(06):66-67.

[5]陈莹莹.抓住直播机遇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经济日报“触电”卖货带来的启示[J].新闻战线,2020(10):14-17.

[6]唐弋.抗疫,“城市IP化”,助农——贝壳视频今年的3条赛道[J].中国广播影视,2020,698(08):52-54.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5

教育一体化 城乡外语教育 均衡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的教育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外语教育的发展同样令人鼓舞,但在现实中,在城乡外语教育均衡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城乡外语教育发展的差异依然存在。而且,外语教育的良性发展在整个教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切实找出其问题所在并探索出可行的解决办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课题。

一、城乡外语教育发展中所凸显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发现,在城乡外语教育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中学师资结构呈现“两低,一少”现象

对城乡中学师资结构的差异研究由来已久。过去,许多研究发现,农村中学教师结构的突出问题在于:农村教师编制紧,呈老龄化趋势,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亟待提高。但此次研究笔者发现,由于政府部门的努力,特别是由于实施“特岗教师”和“支教”政策,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趋于年轻化,但突出问题却是学历低、职称低、名师少的“两低,一少”现象。城市中学教师队伍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上,而农村中学教师大专学历者占总数的39.4%,中、高级职称比例之和比城市中学低了33.5个百分点,城市教师中的名师比例比农村的高出一倍。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农村名师的快速成长、实现职称结构分布合理化已成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农村的生源少、差,造成新的城乡外语教育发展非均衡

通过问卷和访谈获知,80名农村英语教师教授102个教学班,每班学生人均为50人,而城市110名教师教授212个教学班,每班学生都是55人以上。也就是说,农村每名教师的平均授课班级为1.28个班,班额是50人,城市教师每人平均教授1.93个班,班额为55人,农村中学班级少、班额小,大量的生源涌入了城市中学,城乡中学生源分布很不均衡。主要原因在于农村中学教育资源、教育质量落后,“很多农村家长不惜血本把子女送到城市学校去读书”。另外,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出现较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教育观念落后的家长就不支持孩子读书,致使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辍学。农村学校生源较少,加之城市学校生均公用教育经费明显高于农村,造成新的城乡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农村中学生不仅数量少而且英语基础非常薄弱,很多农村学校与教师对此十分担忧。在开放性访谈问题“如何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外语教育的均衡发展”的回答中,70%的农村中学教师关注的不是加大资金投入,不是加快师资培训,也不是校舍维修,而是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太差的现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英语学习过于滞后和学习资源的缺乏。如上述调查所示,农村学生实际上初中一年级才开始正式学习英语,小学要么不开英语课,要么开了不重视,基本上没有专业的英语教师,多数是语文和数学老师兼教英语,使学生前学后忘,缺乏必要的英语基础。

3.农村教学设备、课程或学习资源严重不足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城乡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分别为50︰ 1和80︰ 1,图书生均占有量仅一本或不足一本。城乡中学教学设备、课程或学习资源都不能满足师生教与学的需要,但是农村中学的情况更加严峻。因为即便是在学校无法获得的设备与资源,城市学生可以借助于校外众多的书店、图书馆、网吧、MP3等播放器、光盘与CD/VCD机、家庭电脑或学习机等获取丰富的课程或学习资源;但是由于城乡文化、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差异,农村学生无法像城市学生那样方便快捷的接触到校外资源,特别是想要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知识显得非常困难。

4.农村中学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仍不给力

此次调查发现,城市中学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获得培训的机会也比农村教师多很多,城市教师中的名师比例比农村的高出一倍。这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在参加教师进修、培训方面,城市中学英语教师比乡镇中学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培训,且参加培训的级别较高,培训多为地市级以上,而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参加的培训多为县市级或学校内部的培训;与此同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教师接受在职继续教育困难很大。

二、促进河南省城乡外语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本次调研反映出了河南省城乡外语教育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较之以前有了相当的改观,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城乡外语教育差距虽然在缩小,但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农村中学师资结构呈现“两低,一少”现象;农村的生源少、差;农村教学设备和课程资源紧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受挫。这些问题反映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异性和非均衡性,要想促进城乡外语教育均衡发展,更好地实现中原崛起,振兴河南,更快地推进城乡外语教育一体化建设,应采取以下措施:

1.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

缩小城乡差异,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政府、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全力支持与配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确,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与体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讲,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应对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大致确保各阶层受教育者受教育权利相对平等,针对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国家应遵循公共资源从富裕流向贫穷的原则,将公共资源向弱势人群和农村地区倾斜。这符合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建设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潮流;这也为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城乡外语的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契机。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对促进河南省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城乡外语的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

第一,要全面提高农村外语教师的素质,在师资培训和中、高级职称比例上对农村学校采取倾斜政策和扶持机制。政府要加大“特岗教师”和“支教”政策的实施力度,继续为广大农村学校输送学历高、知识结构与教学理念新的大学毕业生;同时,还要制定优惠政策留住教期期满的合格“特岗”和“支教”教师,这有助于提高农村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政府还要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在职外语教师的培训,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师资培训工程,力求实现“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高尚的人格修养、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知识的外语教师”的培养目标 。政府还要在农村中学外语教师的中、高级职称评定上给予指标倾斜,这有利于促使农村教师职称结构趋于合理化,更能提高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建立教育设施投入保障机制。如针对农村学校划拨购买外语学习资源和教学设施与设备专款,用来购买外语图书资料、外语影视等影像资料、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的装备,尤其要给各个农村中学配备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为农村外语教师提供更丰富的备课资料和更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也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有趣的外语学习资源和更适合他们口味的学习外语的方式。只有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可能使他们学好外语。尤其有了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声音、影像资料,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更能提高其学习质量,尤其是可以促进农村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可见,政府树立教育公平的理念,加大教育设施投入既能很好的解决农村课程资源紧缺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农村的办学条件,为农村学校吸引、留住更多的学生以及培养更好的学生创造条件,农村中学生源少、差的问题就有能较好地解决了。

第三,要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倡“城市教育反哺农村教育”,充当城市和农村学校沟通和交流的桥梁。推行城乡教师切磋沟通的机制,实施对口支援工作,带动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教育理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专业知识陈旧,也少有专家指导。因此,应积极鼓励优秀的学科骨干组建名师团到农村学校讲课并参与到学校的教研活动中,通过当面指导,开专题讲座,或教学示范等形式把最前沿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农村,实现先进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共享、有效成果共享,迅速有效地帮助农村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城市学校亦可定期选派抽调综合素质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帮扶,定期组织城市与农村骨干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逐渐建立健全城市中小学教师若要提升职称需要到乡村任教服务的制度。

第四,要提高教师的薪资和福利待遇。当今社会,物价疯涨,房价偏高,然而教师的工资却增幅微小,尤其那些刚入职的年轻教师,靠着一千多的月工资维持一家人的开销,贷款买房,紧衣缩食,因此政府应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工资的积极性。

令人欣慰的是,在最新的《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地规定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2011年3月,河南省政府又做出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细化了《纲要》中政府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中要达到的目标所承担的责任,进一步明确了加大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职称比例、健全教师交流机制和改善教师待遇的具体路径。这对于有效解决城乡外语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凸显的主要问题、提高农村外语教育质量和缩小城乡外语教育差距都能起到政策保障作用。

2.学校和教师应各尽其责

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外语教育均衡发展,除了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扶持,具体的工作是由广大农村中学的校领导和外语教师来完成的。

首先,农村中学校领导要担当起促进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学校要执行省政府的规定将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培训经费,通过师范生实习的方式来顶本校教师的岗位,让农村外语教师有机会积极参与脱产进修、培训。在学校内部形成讲学习的良好风气,组织外语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外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校领导要为本校外语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之间架起交流的桥梁,通过外语教学上的频繁交流可以促使本校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取长补短、快速成长。

其次,农村外语中学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还要学习政策、法规,维护学校、学生和自身利益。外语教师首先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参与“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中小学名师培育工程”,利用好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使自己的外语知识结构更完整、自己的外语教学方法更丰富。另外,广大外语教师还不能仅仅等、靠学校或上级的外援,更要通过自己读书或使用网络来学习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理念、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自我反思、自我改进、自我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以政府为后盾,以法规政策为依据,关心国家及省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如本校的基础实施建设、教学设备与课程资源的配备标准、学生“三免一补”政策及教师自身的培训、工资、职称评定等,因为只有本校的软硬件都跟上,才能真正地促进城乡外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结束语

追求教育公平,是当今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目前,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目的的城乡外语教育的均衡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外语教育的均衡发展,还有相当漫长的道路要走,任务还相当艰巨,亟需包括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方艳梅.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26.

[2]蒋笃君.论新农村建设视域下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创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48.

[3]刘慧,.城乡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对比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01):67.

[4]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09-20.

[5]朱迎春.从教育公平原则看中国城乡教育差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2011-03-10.

[7]张静茹,苑淑娇.保定市唐县义务教育城乡师资均衡现状调查[J].保定学院学报,2011,(02):128.

乡村振兴的困境及对策范文6

关键词:教育;教育公平;财政教育投入

中图分类号:G4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6-0074-04

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推进教育公平,从而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十七大关于教育公平的强调,表明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教育在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的进程中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出现了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教育公平缺失的主要原因又恰恰是教育投入存在弊端,具体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入总量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通常,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表1可知,虽然从1995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逐年递增,但总体水平还很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1995年滑到谷底,只有2.41%,2000年上升到2.87%。“十五”开局第一年达到3.14%,2002年达到3.32%。正当大家预期2007年达到4%的时候,没想到2003年又下降为3.28%,2004年下降到2.79%,只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到了2006年,仅为2.27%。教育经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我国连续3年把这个百分比定为4%,也只是达到欠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二)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

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乡之间的义务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

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并且这种正的外部性决定了国家对各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应该是相当的。但我国基础教育一直保留着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属地管理原则,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也是以此为依据来统计的。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和教育体制,造成了城乡之间教育的严重不均衡。据统计,2002年,农村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占全国的47.33%、66.97%,分别为城市学生的2.82倍和4.73倍,但全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并没有体现这一现实,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34.82%、61.48%。若以生均教育经费作比较,城乡差距将更加显著,当年全国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998.42元、 834.26元,而农村却分别只有815.95元、723.36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础教育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导致了高等教育城乡之间的机会不公平。1998年进行的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的调查显示,城乡之间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使在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2.8倍的名义差距。目前,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

2.地区之间的教育投入不均衡

我国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财政收入存在重大差距,导致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入差距日益增大。(具体见表2)

从地区差异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教育投入的大小也不同。无论是从财政的人均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还是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来说,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教育投入有较强的财政支持和其他资金来源,投入教育的经费相应较多,经费的其他来源也比较充裕;而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主要依靠财政进行拨款,但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甚至早已处于入不敷出的困境,所以教育投入很少。教育投入的地区分级负担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教育投入地区之间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

3.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支出结构不合理

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的层次上呈现“倒金字塔”型,即教育经费投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现了“倒挂”。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而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却面临危机。

二、促进我国教育公平的财政投入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教育投入增长迅速,这主要表现在绝对量上,但相对于教育需求仍是不足的,解决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认识教育的公益性,回归政府的公共产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

如果把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当作一种营利性产品的话,必然会出现学费飞涨、择校风盛行、乱收费泛滥等不良后果,加剧教育的不公平。因此,充分认识和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就要把教育当作一种“公共品”来看待,政府真正承担起提供这项公共品的主要角色,确保应受教育的儿童无差别地享受教育,品学兼优的青年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全社会在最大范围内从教育产品的消费中受益。从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的投入来看,政府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克服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现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高教育投入的透明度,扩大全民参与度,对政府的教育投入实行公共评估,确保教育支出实现公平。

(二)加大教育投入总量

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国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下限为4.07%-4.25%。我国人均GDP现已超过了1000美元,但表1显示,我国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2006年只有2.27%,可见我国的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太低。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刻不容缓。按分级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借鉴发达国家对基础教育确定标准办学水平和实行职位轮岗的做法,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教育成本分级负担制度,实行中央对省,省对县的教育均衡化转移支付,并由中央对全国的义务教育承担兜底责任。

(三)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1.调整城乡教育投入结构。调整教育支出结构,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弱势群体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在经费投入和师资调配上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别。加大义务教育的直接投入;在广大农村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农教结合,建立农村实验学校,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

2.调整教育投入的地区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大力扶持。特别是高度重视教育在西部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西部的基础教育普及和改变西部农村贫困状况的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利用教育公平来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调整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的投入结构

首先,从义务教育看,其属于“纯公共品”,是一项免费性、强制性的教育,其普及是提高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关键,应由政府无差别均等地提供,承担其全部和最终的责任,以保障公民享有最基本且公平的受教育权。因此,义务教育支出应该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绝大比重。针对地方财政负担沉重、各地义务教育水平严重失衡的情况,中央政府要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同时将县以下地区的办学责任收归到县一级,实现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

其次,从非义务教育看,作为“准公共品”,因其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可依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利益原则,由政府、受教育者和社会共同分担,在政府投入的基础上,更多的引入市场力量。特别是高等教育,是所谓的“精英教育”,在财政教育投资中的比重应该降低,可从征收适当学费、加大社会投资以及高等教育与市场结合、高校自我创收等方面扩大经费来源,政府应主要对一些长线专业、基础研究、人文科学等学科进行支持,同时,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促使高等教育投资多元化。国家应逐步减少对高等教育的补助,把节余下来的经费用于义务教育。

再次,为满足第三产业发展对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的大量需求,政府和社会各界还应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投入。

(四)建立和规范政府间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因素法”为特征,结合地方实际财政能力、学龄人数、教育成本等客观因素,确定“最低教育经费支出标准”,设计科学的转移支付公式。根据公式,教育需求大、财力水平弱的地方得到的补助多,富裕地区得到的补助少。中央政府应侧重于与国家整体利益相关的教育问题,如少数民族教育资助、基础学科、国防科研项目补助等;省政府的补助则侧重于满足地方教育的经常性需要,平衡省内地区间及城乡间的教育发展水平;公共财政除了加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直接资金补助之外,更重要的是实行倾斜政策,取缔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校之间的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代之于均等化的义务教育;对城市“外来人口”的子女应和当地户籍孩子一样,就地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高考,平等竞争和录取。

(五)拓宽财政教育投资的收入来源

1.重构税种,征收教育税。借鉴美国的教育税制,开征教育税,取代目前各种教育附加费及其类似的项目,同时适当拓宽税基。这不仅有利于足额征收,而且有利于教育经费的增长。

2.发行教育公债。教育公债是政府专为筹集教育经费发行的一种公债。从理论上讲,由于教育的公共性,政府应以税收形式筹集教育经费,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形式投入教育,以维持教育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但教育经费支出与政府其他方面的支出不尽相同,它不但是一种消费,同时也是一种投资活动,特别是政府对教育的基建支出更具有投资性质。政府教育支出的这一特点适合通过发行教育公债来为教育进行筹资。

3.发行教育彩票。中国的彩票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发行教育彩票完全是有可能的。在中国发行专门的教育彩票,将更好地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教育事业。发行教育彩票是一种要比希望工程更有力的筹资方式。

总之,教育公平在促进我国社会公平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解决多年积累下来的教育不公问题绝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因此,要坚决贯彻十七大精神,将教育公平真正作为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把教育公平真正落实到实处,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 哈维・S・罗森.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阿耶・L・希尔曼.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 林双林、刘怡.中国公共财政政策改革挑战与对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4] 陈共.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王波.保障教育资源供给,有序推进教育公平[J].中国农村教育,2007,(04).

[6] 张杰.对我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思考[J]. 高等教育研究,2006,(09).

Discussion on Financial Investment Solution for Enhancing Education Fairness in our Country

Wang Yanyan Chen Qilong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axation,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Trad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