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愿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发展愿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发展愿景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1

首先,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亚洲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的需要。尽管亚洲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亚洲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多数国家还处于较不发达的状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区域。基础设施投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短期复苏乏力和长期增长停滞风险的双重困境下,基础设施投资既可以推动短期经济复苏,也可以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促进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因此,亚投行吸收新成员,有利于其提升自身实力,扩大受益面、增强辐射力,更好地服务于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有利于亚投行的业务范围向更多的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延伸,满足更多的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对于基础设施和其他生产性投资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展亚投行的潜在资金来源,提升亚投行在域内域外的资金动员能力,以更好地支持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亚洲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合作以及落实“一带一路”新型发展倡议注入更多的动力。

其次,有利于促进国际多边开发体系更加均衡。从成员规模上看,通过此次吸收新成员,亚投行已经超越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主要的区域性多边开发银行,成为仅次于世界银行这一全球性多边开发银行的第二大多边开发机构。从成员结构上看,亚投行此次吸收的13个新成员,兼顾了域内与域外、新d和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平衡。亚投行成员的地域范围更加广泛,覆盖了除南极洲之外的亚洲、大洋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全球六大洲,亚投行的代表性、包容性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为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主导的多边开发机构,亚投行在多边开发体系中地位的提高及其代表性、包容性水平的提升,使得国际多边开发体系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嵌套治理、相互治理、共同治理的特征更加明显,从而推动国际多边开发体系走向更加均衡。

需要指出的是,亚投行吸收新成员,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更与中国的贡献密不可分。中国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按多边化原则来推进筹建和建设亚投行进程。中国在亚投行成立初期实际上拥有重大事项一票否决权,这是根据各方确定的规则得出的自然结果,并非中方刻意谋求。随着新成员的加入,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的股份和投票权比例均会不同程度地被稀释。尽管此次13个新成员股本占比总体不是很大,总体上对创始成员股份和投票权比例变化影响不会很大,但对中国的影响已经接近触及中国事实上拥有的一票否决权的下限。因此,中国的态度实际上是亚投行能否吸收新成员的关键。而亚投行吸收新成员的事实证明,中国确实是国际发展合作的积极推动者和贡献者。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2

关键词:园林绿化;施工技术;新发展

引言

园林工程包括多种项目,比如说水景、园路、假山、造地型、给排水、绿化种植等,这些项目中无论哪一项从设计到施工都要着眼于完工后的景观效果。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达到营造良好园林景观的目的,对于园林项目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园林工程建设的多个项目内容的建造涉及到多个施工单位,故而对于园林施工的组织、施工过程中的配合、施工成本的控制等方面如果出现问题,施工的进度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造成工程工期的拖延,工程的质量将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在园林工程建设的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从而保障工程的顺利施工。

1、要做到园林施工与养护有机结合

1.1园林养护应充分体现设计理念

园林设计是创造园林景观艺术的基础,在养护管理中贯彻设计的理念,是打造一个成功的园林作品对园林养护的必然要求。养护要全力促成园林设计理念的实现和延续。

1.2园林养护应贯穿施工全过程

园林绿化工程要保证树木种植的成活率,达到预想的绿化效果。为保证移栽树木的水分平衡,必须在树木起挖、运输、种植过程中减少根系受伤与树冠失水,对树冠进行必要的修剪,必要时用浸湿的草绳缠绕树干,采取适当的遮荫等养护措施。

1.3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合理安排资金

园林施工与养护均应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结合到施工、养护的每一个环节。要根据资金安排把握施工、养护档次,合理选用工程材料,做好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环节,避免施工中随意更改设计,切忌厚此薄彼或削减养护资金,而影响后期养护效果。

2、园林施工与养护中的几项节约型的技术措施

2.1全新的自动化养护

园林苗木种植后,工作量最大,花费最多的工作是浇水根据我们的统计与计算,浇水过程中,人工费约占整个植物养护过程总费用的42.12%-73.04%。如果能科学地将植物浇水用工量降到最低,便可以节约大量成本。采用全自动化的植物灌溉养护设备,植物浇水的用工量会大量减少,养护成本会急剧下降,同时,由于此系统的智能化,可以随时对植物进行灌溉,确保了植物根系处于科学的湿度范围,有利于苗木受伤根系的恢复与生长,避免了出现植物根系被淹死或根系中下层土壤湿度不够造成的苗木缺水死亡现象,确保植物成活,从而大大降低了苗木非正常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

2.2系统控制施工工艺

土建工程施工中的水泥、砂等的用量控制系统采用数字化混凝土(砂浆)拌合控制系统。利用现在施工工地常用的混凝土搅拌机具、运输工具,对其进行部分改进,并增加研制的数字化记录与控制系统,便可完善混凝土的搅拌程序,做到严格按试验标准用量,达到实现节约原材料的目的。

3、园林的施工成本控制及科学分析

园林工程的总体费用只是根据预先制定的设计方案来概算出来的一个定额。通常情况下,施工的成本会尽量控制在预算之内。而且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施工材料的节约,以达到努力降低成本的作用。同时,还要通过一些施工项目的合理安排与巧妙搭配,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1合理分解园林的成本

园林工程的总体费用计算有一个定额,可以进行包干到人,这样就达到了合理的分解,当每一项费用分到每个人的身上之后,总费用还可以公布于众。这样,就会让项目部的每一个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长都了解清楚,从而做到施工的时候处处以工程的成本为核心。

3.2进行管理体系的完善

对于管理体系的制定,一定要全面。当工程进行材料及资产消耗的时候,要及时了解每一笔资金的去向,同时不断进行科学的调整,使之达到最有效的降低成本的作用。可以事先制定一个预案,在施工的时候参照此计划执行,逐步进行资本的分解。当进行实施的时候,对于项目的成本要保证管理体系的完善,每个月都要进行成本的核算与分析。同时,相关的财务处要不定期地组织有关业务人员进行检查,同时要提高检查的力度与频率,在检查的过程中,要与成本进行对比,结合实际执行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如果超出了成本,那么就要寻找薄弱的环节进行改进,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

4、园林绿化施工技术管理的新模式

4.1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

(1)人的因素,人作为施工的主体,对施工效果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人既能是施工成果优化,同时也会造成施工失误,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确保质量目标,杜绝无技术资格的人员上岗工作。选择人员时,要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2)材料的因素,严格验收原材料和半成品,正确使用成品,建立材料专有台帐,对各种环节的进行技术管理,严格控制不合格材料的使用。

(3)机械的因素,根据工程技术要求的不同,分类正确管理、使用和保养机械。建立健全“操作证”制度“、人机固定”制度,确保机械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为提高施工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4)施工工艺因素,认真控制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施工技术设计一经审核,就要作为一项纲领性的文件来严格执行。

(5)环境因素,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包括工程管理环境和工程技术环境等。所以,针对工程的特点和条件,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使工程保质保量。

4.2施工技术管理模式的建立

首先是材料的采购。按照计划,采购的材料要具备合格证等。要严格按规定要求采购原材料,分顺序验收,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材料,采购前业主及监理签证确认主要装饰性建筑材料。然后是进场入库的台帐。保管员每月上报报表,建立材料技术管理制度,保证每一种材料都附有材料牌。注明出产地、产品规格、品种库存等各项内容。并且收集各项质量保证书。

5、结束语

加强园林绿化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对园林施工质量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及时纠正施工中的不良因素,使园林施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才能建造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园林作品,才能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汉基.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2]林进中.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管理[J].科技咨询导报,2007,(23).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3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生态破坏 环境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经济飞速发展,但伴随经济发展的是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人与自然矛盾凸显,环境的破坏也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生态改善和环境保护日益成为改革发展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片面追求GDP,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导致环境经济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也从侧面反映出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已经迫在眉睫。

1环境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1.1环境经济政策的内容

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手段,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综合利用财政、税收等工具,对环境经济活动进行调节的一类综合性政策体系。环境经济政策属于通过经济手段进行的行为激励,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使外部不经济的成本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和消费领域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改善环境状况的行为。环境经济政策有两种基本形式:

(1)调节市场型。又称命令控制型,其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

(2)建立市场型。主要是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

1.2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

环境经济政策调节、控制、和引导经济主体行为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来实现的。采用的经济手段主要有排污收费、绿色信贷、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政策等。这些经济手段适用于污染控制、自然保护、资源利用、流域、区域综合环境管理、国际和全球环境问题以及生产、消费等领域。

2鄂尔多斯存在的环境问题

鄂尔多斯深居祖国内陆,全年降雨200-400毫米,属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过渡地带,植被也呈现出荒漠和草原共生的特点。东部地区地表侵蚀强烈,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有毛乌素和库布其两大沙漠,占全市总面积40%。鄂尔多斯探明的煤炭储量1700亿吨,占全国的1/6,预测远景储量一万亿吨。随着近年来对地下煤炭和天然气的开采,生态破坏日益加剧。地表塌陷是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目前当地已探明老空区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塌陷区面积10平方公里,据统计鄂尔多斯每年因开采煤炭造成的地表塌陷接近0.4公顷。在煤炭开采的同时造成大片土地产生积水和盐碱化,由于对表土的破坏,使得草原自身的恢复能力大大降低。煤炭在开采、装卸和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细小的粉尘和固体颗粒物,会对矿区周边的空气造成污染。不断燃烧煤炭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一些其他工业废气,PM2.5和烟尘排放量在近年都有明显上升。同时,煤炭的开采以及煤化工,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水,由于当地水资源有限,造成鄂尔多斯水位的不断下降。而且工厂排放的废水又会加速地表水和地下水体的污染,更加威胁到用水安全。

生态环境的破坏,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分析污染源来看,它们主要来自于那些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工业。与农业和服务业相比,工业在鄂尔多斯的产业结构占比中显得尤为突出。2014年,鄂尔多斯市三大产业比例为2.1:60.5:37.4,工业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中以“三高”为代表的重工业又占据绝对优势,煤炭、电力、天然气这三大部门的规模以上企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70%以上。重工业部门是当地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传统经济模式下,人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外部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为4.2:67.4:28.4,一三产业相对有所增长,但仍旧难以撼动工业的主导地位。政府为了让企业具有竞争力,往往给予政策扶持,比较典型的就是降低收取排污费,而政府对污染的治理停留在表面,这就导致治污的速度远赶不上排污的速度。这种片面追求GDP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正是中国环境问题的根木症结所在。

3环境经济政策存在的弊端

还未形成科学完备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目前我国仅构造了一个基础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包括财政收支、环境税费、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环境金融等。除财政、环境税费发展相对完善外,其他几个方面还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环境经济政策的结构安排与分工,哪些是主要政策需要优先考虑,哪些是次要政策需要辅助执行,面对现实复杂的问题,如何打出科学、有效又迅速的政策“组合拳”,都需要在环境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中逐步明晰。

环境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在现有的环境管理体系中,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和互相博弈,是环境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复杂的问题。涉及鄂尔多斯市环保管理工作的机构主要包括环保局、税务局、发改委、国资委、财政局、农牧局、卫生局等。政府的各个部门虽有工作的分工,但多部门共同管理,必会出现多个执法主体,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工作协调难度大,宏观调控和监管效率不高,很容易出现越位管理、互相“踢皮球”、监管不力的现象。有些环保机构身份定位也存在模糊不清,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部分机构不仅为环保项目开展环评工作,同时还对环保项目建设实施审批,把原本归属于两个机构的职责范围,统归于一个部门。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脱节。长期以来,衡量一地区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是GDP,在“以GDP为宗旨”的思想下,GDP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领导干部的仕途。鄂尔多斯市部分地区为了完成既定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不断增加对“三高”企业的投资,普遍秉承“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优先建设主体工程,环保措施严重滞后,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压力和治理成本也在逐年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在官员政绩考核中,集中反映于GDP的各主要经济指标处于绝对优势,而环保工作处于次要地位,不受重视。官员政绩考核维度不全面,考核内容有限,尤其对环保工作的成绩考察没能和官员的政绩产生有效关联,激励效果不足。

4鄂尔多斯环境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

如今的生态环境问题,早已超过一区一域而成为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难题。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而解决社会公平的唯一途径就是发展。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将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首先要进行体制改革,改变“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局面,统一交由环保部门管理;其次以市场经济为依托,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理念;最后加强监管,对违法单位或个人要严厉查处。

4.1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职能

在环境管理过程屮,鄂尔多斯的各级政府都要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划分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并设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整个管理体系中以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牵头协调其他部门的工作,其他协管部门处于辅助地位和补充地位。在管理范围上,环境问题的所有管理工作由主管部门来解决,本区域的工作由下辖分管部门解决,不得超过自己的职能区域行使权限。环境保护的监管工作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分管部门要进行自我管理,主管部门要定期审核分管部门的工作,对监管不力的集体或个人进行问责。出台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保障执法人员有法可依,对违法者追究法律责任。

4.2合理定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有效实施,市场机制如何体现,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二者关系的核心问题又在于政府的角色定位。环境经济政策要求政府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转而运用间接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要求政府改革管理创新,有效释放市场活力,建立服务型政府,这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一致。环境经济政策是“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典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且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也体现了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

4.3改变传统观念

鄂尔多斯要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不仅要加快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还要在培育产业新优势上下足功夫,特别是以节能环保、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国家煤制燃料储备基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指出:不以GDP论英雄。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不是说废除GDP考核,而是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不仅要加强宣传教育扭转思想,还要在体制方面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建立一个更加科学的指标体系。降低GDP考核的比重,加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产出的税收等指标,综合反映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并将环保工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中;再次,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问责机制。对既定的环保政策和目标要予以坚定的贯彻执行,对执行不力的人员要严格追究其责任。

4.4创新公众参与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公众参与机制起步较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也仅仅是在政府的倡导下进行,参与人数较少,流于形式,而且广大群众缺乏参与意识和参与渠道。由宏观来看,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今后的主要动力,只有民众发扬“主人翁”精神,保障公众知情权,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环境才能得到改善。鄂尔多斯市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员深入基层,建立公众参与试点,掀起示范效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应事先充分调查民众意见,举办研讨会、听证会等形式,并在主要媒体平台进行数据公布和政策解读,这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同时大力发展环保的非政府组织,能充分集中民间力量,调动公众积极性,有效补充政府工作的不足。

5结论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事关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经济政策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内容,是非基本制度的改革,通过政策手段的主动调节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它符合人类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环境经济政策只是一种工具,它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对环境重要性的判定,以及在环境管理过程中能否协调一致。环境经济政策在环境管理体制改革,乃至政府职能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文明转型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在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朝飞,王金南,等.环境经济政策改革与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W出版社,2010.

[2] 潘岳.7项环境经济政策当先行[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5).

[3] 程宇航.发达国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J].老区建设,2011(21).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4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方向;问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people to protect environment, improv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rising, landscaping industry appeared a hitherto unknown vigorous potential. But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e city of our country gardens afforest also did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opin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1.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1 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1.2 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完善。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1.3 低价中标,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园林建设工程的招标采取无底价竞标法(最低价竞标)、有标底竞标法等形式,几年前大量采用有标底竞标或邀请招标法,都因招标执行过程中存在人为操作过程而告终。目前的招标方法普遍采用最低价竞标法。所谓低价中标,其最根本目的是追求价廉物美,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重要手段,是参照世行贷款项目及国际上通行的低价中标原则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许多项目均采用“经过评审,选择投标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的方式。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对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对招标过程中人为操作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随之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多。

2.发展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

2.1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首先应当进行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是指检测人类的规划、措施和行为对每个自然界的元素及其网络体系带来的影响。必须明确这种影响是否很显著,如果影响不是很大,则该规划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造成的影响很显著,则必须研究如何通过其他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如德国的“对城市规划方案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第一步是检查建设计划有没有对自然界和景观造成明显的破坏,对环境有明显破坏的方面被详细地记录到“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查报告”中,该报告包括调查、描写和评价规划和设计所触及的所有对象。第二步,要检测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或者使之最小化。不得已而存在的破坏,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补偿。

2.2在规划中尽量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在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时,为了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应首先进行环境影响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作为规划设计的条件。科研人员通过对植被调查、地面打孔及对周边环境的调查研究(气候/空气、表面水、动物世界),得出生态方面的重要数据,并提出设计前提条件。例如在气候方面可根据季节和通风情况来约束未来建筑的形状,限制楼层高度,保留新鲜空气通风道。提出对自然生态的要求、物种保护的限制以及区域建设的建议等。明确的生态要求会帮助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方案。

2.3发展城市周边自然景观。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在核心城市建造众多新居住区,使大量绿地景观空间被侵蚀。城市周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出现了社区之间的“真空地带”,或者由于原有工厂搬迁所形成的弃置地,使地块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壤养分维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增加城市内动植物物种的丰富性、改变区域小气候和城市景观,对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化是进行城市周边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利用自然过程,采取自然演替方法是重要的手段,包括采用乡土物种,恢复植被群落与演替,改善土壤质量,恢复自然河道与水的自然过程等,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

2.4减少能源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消费。预测到2050 年对能源的消费需求量将比现在翻两到三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更有效的使用能源,并且充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建设,建筑的节能和可再生性的开发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规划和设计,要优先考虑减少能源的需求,并与整体性生态规划相结合。

2.5加强雨水利用。

雨水是城市生态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在许多地区淡水供应紧张,需要长距离输水道来保证城市供水;另一方面在多雨季节洪水泛滥成灾,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损失。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展,土地表层不断硬质化,导致天然降水不能迅速下渗和蒸发,而是通过人工排水管排入河道系统,在多雨的季节大量排入河道的雨水远远超过了河道系统本身的泄洪能力,导致洪水泛滥。另外用长距离输水道供给的城市饮用水,一部分变成城市污水,在经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被排入河道。这几方面的因素,大大破坏了天然水系的循环过程,使洪水增加。因此要从生态的角度尽可能的保持和恢复天然水体的循环系统

3.发展方向。

3.1城乡生态绿地系统的建设。

我国城镇将聚集大量人口,城市化率将达到80%以上。占城市建设用地30% 的城市生态绿地和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乡村绿地构成的生态绿地系统,承担了改

善城乡物质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任务,成为全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2防灾避灾体系设立。

虽然人类不可能摆脱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但是,很有必要研究对其防御和减弱的技术,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城市绿地系统将有效构成一套防灾避灾体系。我们甚至要建立跨省的、区域性的生态绿地系统来防灾减灾避灾。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我国有些沿海城市将部分被淹,从而会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新城的建设。

3.3风景园林植物材料的培育和生产。

我国拥有丰富的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有待开发利用。通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培育技术相结合,许多野生的、乡土的风景园林植物的大量生产,可以满足我国城市绿地中对植物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生态环境。

3.景园林的产业化和法制化。

由于当今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主导行业之一,风景园林迫切需要从科研、教育、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养护、植物材料和土建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技术与行政管理等,形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链状产业形态,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两级风景园林法规的制定,将从根本上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以及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同时与国家和地方的其他法规相衔接。当然,也要制定和实施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行业。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5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 旅游业 平顶山

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也是货币转移的过程,旅游接待地可以通过旅游者的消费取得经济收入,有资料显示,旅游业的乘数效应远高于其他行业,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4.3元,所以旅游业又称为“引爆产业”,平顶山市的主导产业在煤矿资源,产业结构单一,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多元化。充分挖掘平顶山市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业,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且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的最佳选择。

一、平顶山市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1.系统性与比较优势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就是说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虑,统筹规划,系统开发,各个景点既有自己的特色,又相互形成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形成规模,吸引更多的游客,产生规模效益。煤矿旅游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刚开始时客源市场肯定是狭小的,应依托于其它的已经开发的旅游景点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名胜,随着煤矿旅游的发展,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游客的不断增多,应逐渐和其它景点形成一个旅游系统和板块,平顶山市甚至可以与邻近区域的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规模。

2.因地制宜、突出个性的原则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充分发挥平顶山市独特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优势,形成特色主题,以此树立平顶山市旅游形象。对旅游业来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远,有奇观就有游客。景点只有具备新、险、奇、特的特点,才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活动的需求。平顶山市可以建立煤矿博物馆,让游客了解煤矿的发展历史;可以开通煤矿旅游,使游客亲眼看到煤是如何挖掘出来的,还可以通过在工作现场游客与工人的交流,让游客了解工人工作的环境、工人的心理,工人通过游客也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总之,无论从旅游内容、生活方式还是接待设施、导游服务上,平顶山市都要尽可能突出特色,切不可盲目照搬。

3.注重创立旅游名牌原则

旅游名牌产品是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构成要素。旅游资源只是可供旅游业发展的原材料和基础条件,旅游产品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旅游名牌产品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后,成为具有轰动效应的独特价值的特殊吸引物。它的功能在于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并使这种发展具有超常、跳跃的特性,形成巨大的磁力效应。谁拥有旅游名牌产品,谁就有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旅游业是新兴产业,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中的新生事物,可以借鉴旅游城市的经验,创立自己独特的旅游名牌,争取更大的客源市场。

二、平顶山市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方向选择

1.特点和形象定位

平顶山市资源价值和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旅游形象的影响程度较低,不宜使之凸现。境内煤炭资源丰富,这是本市发展的历史基础和未来发展的依托之一,故“能源城市”的形象应加以体现,寻求一种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契合。

2.旅游资源分析

平顶山以煤立市,因煤而兴,具备资源型城市特色旅游资源,另外,平顶山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独特而丰富更为平顶山市增添了许多幽古色彩。这些资源包括世界级旅游资源:蒸汽机车、马街书会和姓氏文化;国家级旅游资源:石人山山水风景、墨子和三苏等名人文化、临风寨等历史遗存、汝窑等国粹;区域旅游资源;温泉、民俗文化等。

3.旅游开发方向

(1)精心设计旅游地整体形象

旅游地形象主要指旅游者对旅游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旅游地历史印象、现实感和未来信息的一种理性结合,旅游地整体形象在旅游者心中地位的好坏,决定着该旅游地客源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很显然,它成为旅游促销的重要内容,影响着旅游可持续发展。根据平顶山市自身共同性的事物,可概括、提炼出总的理念,然后不同景区,不同目标市场,不同阶段,推出不同口号,以完善和强化旅游形象。

(2)突出资源特色,建设旅游板块

开设煤矿探险游,让游人亲身感受矿工与大自然斗争的场面,使游人进一步加深对乌金、光和热及美好生活的重新认识,拓宽视野。建立煤矿历史博物馆,开设不同内容的展厅,如现代化煤矿展厅,展示建国后平顶山市煤炭事业发展的历程;煤炭系列展厅,展示煤炭的种类、用途,通过展览,增加游客的知识,增强对矿山、煤炭事业的热爱。对于已初具规模的石人山等旅游景区,需进一步开发完善。新区按生态旅游城市的标准建设,作为平顶山市的旅游名片。使每一个景点就是一个旅游板块,各个板块之间绝不雷同,形成互补,使旅游者游览一个板块后,渴望再去游览另一个板块。所有的旅游板块组成平顶山市旅游的大板块,形成规模。

(3)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开发具有平顶山旅游景点风格和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不仅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而且可以对旅游业起到宣传作用。旅游商品开发以下五大系列:一是纪念品系列,设计以平顶山市主要旅游景点的名称、建筑风格、风景名胜等为主的金属、石材、塑料、水晶质地的佩带牌、纪念章、标志服装及日用纪念品等;二是陶瓷系列,以汝窑为主,开发各类规格的药王像、千手千眼观音像、药王骑虎图等;三是文化艺术品系列;四是开发地方风味产品系列。

(4)拓宽融资渠道,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平顶山市旅游业起步时间不长,仍处于成长阶段,保持适当的投资规模和发展速度十分必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大力支持和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兴办旅游业,投资开发旅游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满足不同层次旅游消费者的需要,搞好各种档次的旅游宾馆、饭店和交通、运输等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措资金,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达性,促进旅游业发展。

(5)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旅游宣传

一是利用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尤其重视利用互联网上多媒体互动系统将旅游景点动态地展现给消费者,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平顶山的各种风景名胜、人文风俗及了解各种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产生亲历其景,并想来平顶山市旅游的冲动;二是举办各类活动进行宣传,如通过石人山杜鹃节、平顶山国际魔术节等旅游活动,宣传平顶山;三是在公务、商务交往中,给客商赠送各类别致、精美的旅游标识工艺品(纪念章、领带夹及其他旅游工艺品),通过客商把这些工艺品带到各地起到宣传作用;四是通过公开有奖征集的方式设计自己的旅游标志,并通过新闻媒体、印制平顶山风光系列明信片、日历卡、挂历等方式多层次的传播,使旅游形象标志形成集中的冲击效应,让游客来平顶山市眼所及之,手所触之,到处都有平顶山的旅游形象标志;五是把有奖征集优秀的、美化平顶山的歌曲,制成录像带、光碟,拍成MTV;六是在国内外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稠密的地方,如车站、机场、地铁处,以平顶山旅游标志为主画面作为平顶山形象广告。总之,通过宣传,达到让更多的人知道平顶山、认识平顶山、了解平顶山、想来平顶山的目的。

三、平顶山市旅游业发展路径选择

1.路径之一:盘活工业资源,开展工业旅游

盘活工业资源,开展工业旅游,是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卖点。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具有丰富的工业资源、悠久的工业历史、齐全的工业部门、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这些独特的优势,变工业资源为旅游资源,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拓宽旅游资源的内涵,为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平顶山作为资源型城市发展工业旅游不能盲目照搬其他模式,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特色进行开发,挖掘旅游资源的潜力。平顶山城市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展工业科普旅游和工业历史旅游。在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的企业,有的生产线因落后已被废弃,一段废弃的巷道、一片陈旧的厂房、一辆老式的机车或汽车都能够反映当年生产场景和生产历程,从中游客可以了解当年工业发展史,领悟工业生产的艰辛与创造。在经过信息化改造的现代化企业,开展工业科学知识普及游,使游客了解现代工业的发展,了解科技在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其对工业产业发展的认识。在发展工业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旅游产品的设计,旅游线路的编排,接待实施的完善,服务质量的提升,打造品牌,做出精品,将工业旅游的发展纳入到本地的旅游规划当中,从而做强、做大平顶山市的旅游业。

2.路径之二:优化城市环境,开展都市旅游

优化城市环境,开展都市旅游,是平顶山市旅游发展的重点,都市旅游是以都市的风貌、风光、风物、风情为特色的旅游,到都市旅游观光、商务洽谈,能够使旅游者感受到现代气息与城市文明。因此,都市旅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平顶山市将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环境质量,让居住者自豪、投资者满意、旅游者羡慕,为海内外客商创造一个极佳的投资硬环境。通过休闲广场的修建,城市绿化休闲区的设立,形成现代化城市休闲风景线,积极开展都市风光旅游,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吸引力,在全市开展强化城市管理专项治理活动,还城市一个美好环境,都市旅游风光无限。

3.路径之三:激活城市精神,开展文化旅游

激活城市精神,开展文化旅游,是平顶山市旅游发展的亮点。旅游文化是旅游者的高层次需求,繁荣的城市文化是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注重挖掘平顶山市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要大力建设和改造城市雕塑、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城市标志性建筑等,籍此提高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文化品位,创造出资源型城市的崭新文化。

4.路径之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是平顶山市旅游发展的支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实现保护环境、创造仙境、升华心境的理想境界。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平顶山市建设和环保旅游是一种社会行为,将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企业。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相互协调,观念,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坚持走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的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特征的清洁生产道路。将给生态企业的成长培育良好的土壤,随着生态企业的不断扩大,生态城市的不断壮大,平顶山市环保将更好,平顶山市环境将更优,平顶山市风光将更美,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形成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5.路径之五:开发旅游商品,建立生产基地

开发旅游商品,建立生产基地,是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旅游发展的焦点。要设计并制成能够反映工业特色,小巧精致的旅游纪念品,供旅游者购买留念。许多老工业企业可以改造成为旅游商品生产企业,通过规模化发展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当今,国内旅游商品生产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竞争度较多,有很大发展空间,平顶山市作为资源型城市应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在重视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重视旅游商品开发。

参考文献:

[1]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M].天津:天津人学出版社,2002

城市发展愿景范文6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低碳城市;碳生产力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对各国经济发展提出挑战!面临共同的经济发展难题,国际上达成了《京都议定书》等制度约束性文件,而且许多国家已经积极开展了减排行动,以英国、美国、日本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均摸索了各富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就减排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后,我国最终做出了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等一系列承诺,并选取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保定8市于2010年8月开始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在2011年6月提出低碳示范城镇建设。可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参与国际竞争的主攻方向。所谓低碳经济,简单讲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形态。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国际、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必将随之产生农业、环境、交通、能源等生态问题,要求通过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的科学发展之路,将其培育成中部区域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作为人口、工业、商业十分密集的区域,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总量的75%左右。中原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必然要求城市低碳发展。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与西方国家一样,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中原经济区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涉及周边山东、安徽、河北、山西4省的中部区域,区内城市的共同发展特点是工业化、城镇化率不高,而且今后一个时期趋势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将被快速推进。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出现了典型的“城市病”: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贫困失业、住房紧张、健康危害、城市灾害、安全弱化等,中原经济区城市发展中正面临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一)环境污染

据国家环保局2013年1月10日公布的数据,全国空气污染排名前十大城市中中原经济区就有5个,分别为邯郸、郑州、平顶山、开封、三门峡,其中邯郸和郑州属于重度污染城市,平顶山、开封属于中度污染城市;三门峡属于轻度污染城市。据专家分析,目前城市的空气污染主要是PM2.51,而PM2.5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扬尘(建筑扬尘、道路扬尘等)、餐饮油烟、燃煤电厂和锅炉排放的废气等。燃煤、交通、扬尘的贡献度各占三成左右。

根据2010年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和相关部门的统计,中原经济区城市空气污染有三成来源于机动车的尾气排放。而汽车保有来那个爆炸性增长后带来的尾气排放增加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周边地区的“热岛效应”也使中原经济区的心脏--郑州城区温度比郊区高出2℃~8℃。

(二)交通拥堵

最近10年是我国汽车产业的黄金10年。同时,我国的最大发展引擎在城镇化,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市民化,人口和机动车的增加造成了“停车难,停车乱”加剧了交通拥堵。以郑州市为例,2006年郑州市汽车保有量只有65万辆,2009年这个数值就上升到了102万辆,截至2012年底,郑州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0万辆,郑州市被冠以“堵城”之称。

(1)停车位缺导致停车难,停车难加剧交通拥堵。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8版)标准,每百辆机动车停车位需达25~35个。以郑州市为例,需要约30万个停车位,但仅有停车位13.9万个,缺口达16万多个。另外,对部分大型建筑配套建设的停车场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显示,郑州市的32个大型商厦、商务楼、商场地下或院内停车场的3755个停车位被挪(占)做他用,造成本来就紧张的停车问题更加突出。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和所处的区位优势,大约每天有超过5万辆外来机动车进入郑州,这些车辆社区停车场、单位停车场一般不让进入,公共停车场又不足,被迫占用机动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使本来就不足的道路资源更加紧缺,拥堵问题更加严重。

(2)城市化造成拥堵。中原经济区最大的需求潜力和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根据《中原经济区规划》目标,中原经济区将在2020年接近全国城市化的水平,城市化率提高15%,这就意味着中原经济区必将以快于全国平均城镇化的速度推进城镇化发展,从而引起人口的快速集中聚集,物流、人口流动集聚,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道路修建随之而来,引起的部分路面封闭施工、楼房改建占道等造成了路面交通拥堵严重。以郑州市为例,郑州市的环线和市内立交桥的建设质量较差,经常需要大修,比如郑州市北环的彩虹桥、文化路立交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频繁维修已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从2011年底开始的外三环高架桥修建工程最快于2014年竣工,期间由于路面变窄、施工占地、路口封闭等原因,导致几乎任何时段车辆均不畅通。

二、城市发展趋势

(一)智慧城市

党的十提出在原来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中深度融合信息化,即,在“四化”协调推进的新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纳入信息化因素,充分发挥信息的作用,建设智慧型城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3年1月29日公布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河南省的郑州市、鹤壁市、漯河市、济源市、新郑市、洛阳新区、安徽省的蚌埠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榜上有名。目前中原经济区这8市已经作出初步的规划。

(二)低碳城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指出: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中国城市论坛2009年北京峰会”的《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十二五”时期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2012年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的讲话中明确表示,“我们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城市发展中,不仅重视“量”的扩大,更重视“质”的提高,建设“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美丽城市”。

三、中原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空间

(一)中国碳减排承诺

中原经济区将发展为中部区域以河南为主体的增长极,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中期,根据国际经验,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主要是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必然引起人口的集聚、工业的膨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都会增加能源的使用和碳排放。迫于节能减排的客观发展要求,城市建设必须事先规划好发展模式和路径,因为城市基础设施一旦建设成将很难再修改,从而出现“碳锁定”。

(二)国际经验

以英国为首,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逐渐开始了低碳城市的建设,最早探索低碳经济的英国经验值得借鉴:首先是立法约束;其次是财政政策;再次是政府规划。

(三)国内示范

2010年3月,由社科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和英国查塔姆研究所等数家中外研究机构联合研究出的《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为中国首个低碳城市试点吉林市的低碳发展制定了路线图,明确了城市低碳经济问题,并将进一步细化实现路径和评价体系。2010年8月开始在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保定8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11年6月21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在“APEC低碳示范城镇论坛”上提出建设低碳示范城镇。2012年11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2年】3760号文件),确立了包括北京、上海、海南和石家庄等29个城市和省区成为我国第二批低碳试点。至此,我国已确定了6个省区低碳试点,36个低碳试点城市,至今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除湖南、宁夏、和青海以外,每个地区至少有一个低碳试点城市,换句话说,低碳试点已经基本在全国全面铺开。

注释:

①PM2.5,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监测指标。

参考文献:

[1]管清友.金融危机要钱,气候危机要命[N].上海证券报,2008-12-15.

[2]王先菊.城市低碳转型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特区经济,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