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1
2.知法守法尊法,从你我做起。
3.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4.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5.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
6.美好家园离不开法治保障。
7.有一种幸福叫守法!
8.人人皆受制于法律。——比克斯塔夫
9.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10.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11.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构建和谐家园。
12.明德之广崇,树法之信仰。
13.以法克己,以律守则。
14.法律对不够处罚条件的对象是无能为力的。——托·富勒
15.天天学法明是非,时时想法强观念,处处守法树文明,事事用法维权益。
16.坚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17.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爱献生
18.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2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这对新闻宣传工作包括法治宣传报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规律,为搞好法治宣传报道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导。从事法治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应站在对党和国家大局负责、对人民负责的高度,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自觉担负起维护法律权威和促进社会稳定的使命与责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有效化解公众情绪,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维护法律权威的高度把握法治宣传的要求。法治宣传报道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涉及案(事)件当事人、报道对象及读者和受众的相关权利,涉及公众情绪和社会舆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落实,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地在司法实践中体现出来,使法治宣传报道工作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为了既有效维护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又有效理顺公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法治新闻宣传工作者应始终坚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正确分析和认识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慎重甄别和选择报道的角度与细节,深入考虑可能会产生的社会影响,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落实到每篇报道中。
从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的高度把握热点、难点案件报道的导向。案件报道是法治报道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案件也呈现出多发态势。特别是对那些热点、难点案件,社会各界十分关注,新闻媒体也时刻关注。然而,对这些热点、难点案件,如果宣传报道不慎、舆论引导不力,不仅不利于案件的处理,而且可能危及社会稳定。这就决定了法治宣传报道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法治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热点、难点案件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及早发现其中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把握宣传报道时机,明确舆论引导重点,坚决防止因报道失实或失误而误导舆论、激化矛盾。
从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稳定和谐的高度履行法治宣传的责任。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法治宣传报道应当有利于促进司法公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法治宣传报道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少数媒体对一些热点、难点案件进行炒作,对犯罪细节描述过于详细;个别从事法治宣传报道的人员社会责任感不强等。这不利于人们区分善恶美丑,不利于弘扬正气、鞭挞丑恶,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法治新闻宣传工作者要始终站在维护稳定团结、维护公平正义的角度,判断个案价值、取舍新闻素材、选好报道角度,通过搞好法治新闻宣传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民主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
从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的高度探索搞好法治宣传的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法治宣传必须坚持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法治新闻宣传工作者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积极探索做好法治宣传的有效方法,不断提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使法治宣传朝着有利于司法工作开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的方向发展。一是把握法治宣传规律,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法治新闻受关注程度较高,管理难度较大,既应遵循新闻规律,又应遵守宣传纪律。为此,必须结合实践发展和形势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和制度。比如,制定涉外宣传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宣传现场管理、政法干警违法违纪宣传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对从事政法新闻宣传的编辑记者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国家法律法规、党的宣传纪律等方面知识的岗前培训等。二是把握读者认知规律,增强法治宣传效果。法治新闻宣传中的很多案件报道,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不同范围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对读者的认知规律把握不准、处置不当,就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波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只有把握读者认知规律,充分预测宣传后的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才能有效把握舆论导向,使法治宣传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3
2、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3、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4、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5、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9、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10、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11、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2、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13、中华人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民族团结的义务。
14、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xx。
15、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16、深入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推进克拉玛依市法治化进程。
17、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
18、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19、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
20、增强宪法观念推进依法治国
21、宣传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22、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
23、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24、增强全民宪法观念和宪法意识,保证宪法的正确贯彻实施
25、维护宪法权威,增强权利义务观念
26、依法行使民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27、弘扬民主法制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28、高举宪法旗帜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29、学习宪法、掌握宪法、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0、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33、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3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35、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6、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7、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8、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39、深入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推进克拉玛依市法治化进程。
40、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41、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4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43、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44、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5、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46、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4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8、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
49、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50、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51、增强宪法意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5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53、美好家园离不开法治保障。
54、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
55、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56、扎实开展“法治进机关”活动,不断提高学法守法意识和维权能力。
5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8、加强“法治六进”工作,大力推进“平安建设”。
59、深入宣传法律法规,全面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60、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61、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6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6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64、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65、学习宣传宪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66、维护法律尊严,打击违法犯罪。
67、大力开展“法治六进”活动,提高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68、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
69、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70、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71、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2、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73、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
74、宪法是人民意志的体现。
7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
76、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们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利。
77、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8、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79、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xx。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公路系统;和谐社会
一、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和教育功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主体自身的和谐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概括地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承担着培育主体的功能,通过发挥教育功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功能,促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国家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全方位、多领域的共同发展,发展离不开大批的高素质的人才。换言之,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培养以责任、信任和诚实为核心价值体系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所系。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导向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就要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进步、为民族复兴、为国家发展而奋发学习的思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共同精神理念与文化,为人们在同一组织内"如何行为"提供价值信念上的共识,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与觉悟,促使不同价值取向和目标需求的个体自觉按一定的组织规则结合在一起,并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中找到共同的需要和价值目标,使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和谐必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活力的和谐,是一种死寂的、毫无价值的和谐。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首要问题。我国的这种激励思想一直沿袭了近两千年。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我党正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民群众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个伟大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肩负着重要的激励功能。
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调控功能,促进社会秩序的优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这里的"有序",是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有章可循并且井然有序。一个社会从无序到有序,或者保持长期稳定的井然秩序,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建设工作。在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提高群众的规则意识
规则作为民主与法治的最终结晶,是社会运行的基石,是摆脱偶然性、任意性和特权,使社会有序运转、人与人和谐共处的基本元素。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培养全民的规则意识。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让法治的理念、规则至上的意识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公民崇高而又不可移易的人生信仰。
(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曾说,如果谨慎、勇敢、仁慈这些有益于社会的美德,"为大多数公民共同具有时,一个国家内部就是幸福的,对外就是可畏的。"道德,作为市场经济的"心脏和大脑",能够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尤其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如果社会成员不能用公认的道德原则自觉约束自己,就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紊乱。因此,深入开展全民道德教化工程,使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三)促进社会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社会是否稳定、和谐,首先取决于大众心理是否成熟、健康。如果社会群体心理敏感、浮躁、嫉妒、缺乏定力和理性,就极易受到舆论或谣言的蛊惑、煽动。当这些心理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因偶然事件而爆发出来,形成社会动乱的心理基础。所以,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大众的心理问题,要适时进行疏导,调整不良情绪,纠正异常行为,使转型的社会心理朝着优化、改善和健全的方向发展。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5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流动有两重涵义,一是垂直流动,二是水平流动。
垂直流动,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地位的上升和下降。人们地位的上升有个人努力的因素,也有社会结构的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和谐社会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它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上升机会。任何社会如果能够让其中的穷人不断地变为富人,就有无限的活力。社会学将社会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流动率偏低的社会,另一种是流动率比较高的社会。比如,贵族等级制的社会就是流动率偏低的社会,因为贵族是世袭的,这样的制度阻碍着其他阶层人员的流入。目前,我国社会的流动率是比较高的。据测算,父母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流动率与美国的代际流动率近似,在国际上属于流动率比较高的社会。这说明,目前我国社会是有相当活力的。
第二,人们地位的变化应该是公平合理的。这是指社会地位变化所遵循的原则,该原则决定人们的地位为什么会上升和下降。比如,“奖勤罚懒”的原则就是对的,反之“奖懒罚勤”的原则就是错的。在这方面,我国上世纪80年代曾经出现过“脑体倒挂”现象,结果引发了很大的社会问题。而90年代以后,“脑体正挂”了,符合马克思说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的原理,这就具备了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
社会流动是有规律的,群体地位的变迁主要受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目前,我国处在产业升级迅猛发展的时期,即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急速变迁的时期。体现在社会流动上,就是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化为工业劳动力,城市工业劳动力逐渐演变为以从事专业技术、管理、销售、办公室工作的白领为主。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我国的社会流动目前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时期,即多数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有可能出现整体上升。当然,目前的整体上升主要发生在大城市里,一些沿海大城市出现了城市居民就业者中白领劳动者超过蓝领劳动者的现象。职业地位是人们的首要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的普遍上升是非常积极的正向指标。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范文6
关键词:企业信用;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诚信为基。用我们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立”。没有信用,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团结,就不能形成普遍的认同,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企业是社会经济的细胞,经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企业信用是实现经济和谐的核心和关键。社会和谐,企业有责。
一、信用是企业应利用的“资本资源”
1.社会和谐,诚信为基。从伦理道德角度,信用是一种品质、一种品德;从社会学角度,信用是维系社会关系稳定的基石;从经济学角度,信用是一种价值体现,又是一种可利用资本资源,是现代人的第二张身份证;从法律的角度,信用则是履行自己承诺的行为规范。从表面看来,伦理信用仿佛远离经济生活,没有直接的功利价值和重要的经济意义,然而,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潜意识当中自觉遵守伦理信用,是因为从长远来看,道德行为远比不道德行为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和尽可能少的损失,所以,在许多情况下,伦理信用可直接转为经济信用,经济信用也可以上升到伦理信用的高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经了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三个阶段,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是企业的立业之道,兴业之本,若企业信用不好,市场交易就会衰落萧条。以信用为本才能使市场交易双方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信用的理解从伦理道德的范畴提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今天,信用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不仅是一种声誉,更是一种资源。就个人而言,信用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企业而言,信用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企业有了信用,其产品就能不断开拓市场;银行有了信用,就会吸引更多储户。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为什么选购这个品牌的商品而不选购其他品牌?面对众多申请贷款的企业,银行为什么对有些企业慷慨解囊,而对另一些企业却增高贷款门槛?这当中都存在一个信用问题。有信用,人与人之间将多一份信任和宽容,少一份戒心和隔阂;有信用,你的生意会有更多的客户伙伴和忠实的消费者,会带给你更多的财富和用财富换不到的尊敬;有信用,政府可以将更多的资源从监管转移到建设,社会的运转也将更加顺畅、和谐。
2.信用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必备要件,有着“真金白银”般的价值,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也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假冒伪劣商品横行、合同违约、企业相互拖欠“三角债”、价格欺诈、价格垄断、价格歧视以及坑蒙拐骗等信用缺失问题,成为制约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顽症。在信用缺失的情况下,我们将无法避免下述情况的发生:企业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的许多细节问题上达成一致所需要的谈判成本增加;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为判断原有的合作关系能否存续、如何对原有的合作关系进行调整,也将增加信息搜索成本。与此同时,信用沦丧还会导致大量的自利行为和动机的出现,交易道德水平下降,从而使得交易活动中利益冲突和决策争端不可避免,摩擦增大,无形中会增加企业的沟通和成本,这就实际上增加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开支,造成企业运行成本的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任务,这对我们发展市场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我们的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法律和道德是企业信用赖以维系的两种支撑力量,我们应通过建立良好的企业信用,来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及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长期合作,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增加社会总福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和谐,诚信为基。这不仅需要道义的呼唤,更需要制度的保障。现代社会对企业诚信价值提出了更广泛、也更高的要求,要求它成为一种社会制度,人们的行为规范,每个人的品格和操守,要求它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我国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前我国企业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合同违约、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披露虚假信息、价格陷阱、质量欺诈、商标侵权和价格欺诈等。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商品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提供者。企业失信,严重背离市场诚信原则,不但给市场经济秩序造成混乱,而且给社会经济发展也带来不小的危害。当前企业信用不佳,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信用意识、社会缺乏信用环境以及政府对失信失范行为惩治不力。
1.企业缺乏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
诚实守信虽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推崇的美德,但由于我们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真正的市场经济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极为淡薄。加之我国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使得许多企业对于信用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关系认识不足。因此,在社会上没有树立起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信用的失衡也就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2.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立法和执法,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对全社会信用教育的研究开发等。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中虽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立法仍然滞后。在执法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相当严重。在对一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处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失信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惩罚和道德惩罚。政府对信用领域监管薄弱,对从事企业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和征信中介、资信评估等)缺乏监管,造成虚假信息盛行。
3.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
我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这首先易导致因授信不当使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频繁发生,又会因对合作客户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受骗上当。
4.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中介服务市场规模小,经营分散,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发挥对信用行为的奖惩作用。这一方面因为信用中介市场供需严重不足,企业普遍缺乏使用信用产品意识;另一方面,信用信息的采集有很多障碍。因而,我国难以依靠商业化、社会化并且公正、独立的信用调查、征信、资信评估等方式提高社会信用信息的对称程度。
5.信用信息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正常获取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途径
我国对征信数据的开放和使用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更没有从理论上明确,政府部门和一些专业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资讯没有公开,增加了公众获取企业信用信息的难度。因此,健全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可能发展。信用不仅产生效益和物化的社会财富,而且产生和谐和精神化的社会财富。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诚实经营,一味走歪门斜道,其结果必然是被市场所淘汰。因而,企业加强信用建设,树立诚信形象,已经显得相当重要,相当迫切。
1.社会和谐,企业有责
笔者以为,所谓企业的社会责任,至少应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内部员工的诚信。企业要公平分配企业利润,保障员工合法的收入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二,对社会的诚信。不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不欺骗消费者,依法纳税,不偷税漏税。第三,对公共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维护公共环境质量,使用清洁能源,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目前这三方面内容作为必要的道德底线,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己经以法律责任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企业必须遵守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除此之外,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较高层次——道德层面上,好的企业还应该像好公民一样具有公益心,为社会公益活动做贡献,是否承担这样的责任完全听凭企业自觉。此外,还有一些介于强制责任和非强制责任之间的责任,比如第三方制定的SA8000标准,其中规定“企业必须承担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对工作环境、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薪酬、工会权利等一系列问题承担“最低责任”。福特汽车公司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曾有一段著名的论述:“我相信一个好企业与一个伟大的企业是有区别的:一个好的企业能为顾客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而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能为顾客提品和服务,还竭尽全力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社会和谐,企业有责”。任何一个企业,对于推进社会的有序发展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经营形象,既是历史发展的经验,也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从整体上讲,西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已经跨越法律层面,开始重视和强调在道德层面有所作为,并表现出了相当高的道德自觉性。许多跨国公司都制订出本企业的社会责任条例,将人权原则、国际劳工标准和环保要求写进条例之中,并安排专门管理人员督促落实。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处境是远远落后的。直到现在,国内广大消费者还在为实现“童叟无欺”的市场目标而苦苦奋斗。至于说企业要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要把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创业的宗旨,这方面更是做得远远不够。
2.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根本保障和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不和谐问题,像食品安全、住房质量、商业欺诈、知识产权保护、洗钱犯罪、假医假药、教育乱收费等等,无不与信用有关。因此,加强信用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只有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加强了,经济工作才能搞好,政府和企业的工作才能顺利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才可加强,全国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才会真正大有起色,企业上当受骗的事情才可避免,个人消费才能普及,骗人骗己的事情才会逐渐减少。当然舆论环境也很重要,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
加强企业的信用建设,首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企业要高度重视自身的信用建设。企业良好的信用,离不开必要的社会氛围。因此,要通过广泛开展对《民法》、《合同法》等各项法规的普及和公民道德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守信获益、失信失利"的舆论环境,使人们特别是广大企业增强"按合同办事"的信用意识。通过媒体曝光、文艺宣传、行业示范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使信用意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是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有关部门要把建立企业信用制度和商业信用制度作为重点,建立企业信用征集系统、市场信誉监督管理体系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和评级。商业银行和社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要对各个经济主体的业绩、行为建立信用档案和评估体系。商业机构的信用管理部门依法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要把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作为基础,依法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其内容包括个人信用登记、个人信用等级、个人信用记录、个人信用风险预警等,并向全社会开放,形成"守信者褒、失信者惩"的信用机制。
其次,提高信用管理水平,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一是内部报告系统。企业获取信息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内部报告系统,它主要由内部档案数据库、销售报告系统、应收账款报告系统组成。企业内部档案数据库是企业建立的客户信用数据库;销售报告系统是企业销售进展情况的业务流程的报告系统;应收账款报告系统则是企业客户的应收账款总量及账款追收的情况的报告系统。企业应特别关注客户档案数据库的作用,它是企业进行信用管理决策的依据。二是信用情报系统。信用情报系统是企业获得日常信用信息的一整套程序和来源。这个系统主要收集正在发生的信用数据,通常是通过专业资信调研机构订购资信调研报告获取客户信用信息,然后由信用管理人员通过阅读书籍、报刊和商务出版物,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以及公司内部其他管理人员谈话等方式收集。三是资信调研系统。由企业建立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系统地设计、收集、分析和提出数据资料,并提供对客户的资信状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这一系统就是企业的客户资信调研系统。调研人员会对被评估对象的财务报告及公开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同时确定还需要的其他数据,并草拟出一份详细的调查提纲作为备用。调研内容一般包括被评估对象的财务状况、收入状况、营运状况、竞争地位、未来发展趋势及其他与评级相关的内容。四是信用销售决策支持体系。要做出正确的授信决策,就必须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企业信用销售决策支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运用模型对企业进行信用分析是该系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