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支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技术支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技术支持范文1

中美两国在能源产业发展模式上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火电均是两国目前最大的单一碳排放来源,再比如两国都在大力支持发展太阳能、风电等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新能源。有观察者称,中美两国正在联手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

从能源产业规模、成本价格,甚至能源体制上来说,美国对于中国或许没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其强大的技术创新基因给美国增加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应该就是我们从美国新能源产业中最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能源》记者在美国加州的采访行程中,听到了多位美国新能源产业人士介绍其创新的技术,也有不少中国的企业家向记者吐露已经或即将引进美国相关技术的计划。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从美国新能源领域引入先进技术的潜力将是巨大的,两国间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合作项目落地。

技术创新基因

加州不仅是美国信息技术的创新基地,也可以说是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孵化基地,该地的许多新能源项目具有独特的创新基因。

对互联网巨头来说,将信息科技的创新基因复制到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开发上似乎是越来越热门的事情。有数据显示,谷歌公司已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完成了数十宗投资,该公司在一年多以前就大约有34%的运营使用新能源。

在光热发电领域,美国是全球拥有顶尖技术的地区之一。目前已投运的、全美最大的光热发电站――伊万帕太阳能电站采用了塔式光热技术,是全球最新的技术之一。这一项目也吸引了谷歌公司的投资。

而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塔式熔盐电站新月沙丘项目也即将在美国投运,该项目将证明塔式熔盐技术在100MW级大型电站上应用的可靠性,并将影响到整个光热发电产业的发展。

Technology Partners公司是美国对新能源技术和相关初创公司投资最大的风投企业。对于投资新的清洁能源技术,该公司合伙人Ira Ehrenpreis身经百战,说起来滔滔不绝。他投资的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标有明显的技术创新的标签。

普通光伏发电站的转换率为16―17%左右,“我投资了一家光伏公司,他们的技术可使光伏发电转化率达到21―24%,而且成本更低。”Ehrenpreis对《能源》记者说,现有技术下,光伏电池板会受到飘落的树叶、阴影等影响,使其整个电池板效率大大降低,而这家公司的技术可以使光伏板只有阴影部分的发电量受到影响,不会影响整个电池板的效率。

新的风机技术也受到Ehrenpreis的关注和投资。据Ehrenpreis介绍,一般情况下风力发电机有三片风叶,由于在物理上有一定的发电极限,为了更多的发电量,风叶的面积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他说:“我近期投资了一家风电公司,它们拥有的创新技术,不再使用传统三片风叶的发电机,可使风叶面积更小,效率更高。”

“对美国的新能源产业来说,技术创新就是其最大的存活之道,也是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一位到加州调研的中国新能源企业家感叹到。

或许正是在拥有强大的创新技术基础上,美国奥巴马政府才如此有底气地宣布了有史以来最重大的能源政策――美国清洁能源计划。该计划提出,要提高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比重,以替代火电。

中美合作潜力

过去,中美能源合作多集中在清洁煤、油气、核电等领域;如今,新的清洁能源技术为中美两国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奥巴马政府把清洁能源的合作作为两国外交关系的支柱之一,希望通过该领域的合作,扩大美国能源科技、服务和产品的输出。

《能源》记者在加州采访的多家新能源企业都有向中国出口其技术和服务的计划。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私募股权基金大中华区合作人傅可夫说:“目前我们正在和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探讨,计划在中国建设熔盐储能塔式光热电站。我们预计会对电站进行技术支持、项目管理,负责提供核心的设备。”

同时,美国可再生能源集团私募股权基金也正在成立人民币的基金,依托美国成熟技术和广泛的中国市场,投资到中国的清洁能源/清洁科技相关产业。

运营全美最大光热发电站的亮源公司也正在扩大与中国公司的合作。该公司营销和政府事务高级副总裁Joseph Desmond对《能源》记者说:“我们目前已经和中电投的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以及上海电气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中国青海开发德令哈项目。”

德令哈项目将利用亮源公司经过验证的塔式光热技术发电技术。该项目总体规划建设6*135MW机组,一期包括两站机组,净发电量628448MWhe/年,平均每年供电的家庭数量45.2万多户。

此外,亮源公司还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工程研究院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在光热电站的选址、施工、降低成本和培训方面向其提供指导。2014年11月,该公司还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签署了一份成立合资公司的协议,旨在中国建造公用事业的CSP发电厂。

中美两国光伏产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在逐渐增多。加州太阳能产业协会前主席、太阳能产业协会光伏事业部轮值董事Barry Cinnamon7月底在旧金山见到《能源》记者时兴奋地说道:“三个星期后,我会到上海去跟中国的一些太阳能厂商谈合作,还会从上海坐高铁到苏州。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都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新能源技术支持范文2

关键词:汽车;环境保护; 新能源

中图分类号:F426.471

1汽车与环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10年公布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统计,中国以300多万辆的优势,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比原先预计的提前了5至6年。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2009年初中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在所有出台的政策中,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影响最大,2009年该类车型销售为719.55万辆,同比增长71%,增长贡献度70%。汽车工业的蓬勃发展在大大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科学分析表明,汽车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一辆轿车一年排出的有害废气比自身重量大3倍。英国空气洁净和环境保护协会曾发表研究报告称,与交通事故遇难者相比,英国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要多出10倍。

2.汽车新能源的发展优势

2.1技术支持――国标立项中汽研目前正在研制单独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先进行正碰标准研究。在此基础上完善侧碰和后碰等相关研究,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预计将在2年内完成。电动汽车存在高能量动力电池的潜在危险,电压、大电流的回路对乘员的潜在危害和车辆发生碰撞时的危险状况,而目前国内电动汽车安全标准的具体条款过于简单、宏观,可操作性差,且仅局限于正面碰撞的要求。据了解,国内正在做单独的电动汽车碰撞标准工作,现已经完成了国标立项,并完成了对几十辆电动汽车的碰撞试验。碰撞试验将为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提供更多数据支持,目前,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正在修订,尤其针对电池技术方面增加了很多内容。

2.2政策支持――新能源补贴

据汽车行业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去年汽车行业分化明显。乘用车方面,长城、吉利等汽车公司受益于出口市场的增长,利润增长明显,而一汽轿车、长安汽车等国有企业集团仍然未显现市场活力。商用车市场,大中型客车表现较稳定,校车、新能源车等受政策利好,市场进一步增长;而重卡行业虽然降幅收窄,但是回暖迹象并不明显。进入2013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新兴细分市场的快速增长,客车企业将在校车、新能源公交车及公路客车等细分领域迎来较大幅度增长。同时,随着国家在混合动力公交车领域示范推广范围的扩大,新能源客车有望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进一步被市场接受。一份来自电动车领域的 《2012年中国新能源客车消费报告》显示,受益于政策影响2012年新能源客车销量超过4800辆,其中包括宇通、中通客车等客车企业,都从快速爆发的市场中抢得不少红利。

不仅如此,随着国家对新能源客车示范推广范围的扩大,新能源客车有望在政府的补贴扶持下进一步被市场接受。从目前来看,新能源(含混合动力)客车在技术上已经渐趋成熟,而在市场保有量上也开始出现规模化效应,国家的政策导向性越明确,政府采购的新能源客车项目会越多,推广起来也会越来越容易。

3.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3.1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应该以政府的政策为先导企业、环保、公安、城建协调。在行动上应该从建站投资开始,只有从建站开始才能推动改装,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政府要尽快制定清洁燃料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配套管理机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改车、建站、加快清洁燃料汽车的推广。发展清洁燃料汽车,既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又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的发展。对于清洁燃料汽车的产业发展,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让其按照市经济的规律运作。由政府颁布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投资贷款、税收、排污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改车、建站,同时政府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3.2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引进国外产品和独立开发相结合,不能仅仅把燃气装置作为一种简单的改装产品和简单的商业行为,要将市场改装和汽车制造厂开发相结合,并逐渐由市场改装转向生产厂定型生产。

3.3加强技术监督,制订有关标准。特别是对燃料要有严格的监督检验措施和标准,应指定有关部门实行定期检验制度确保清洁燃料的质量。制订改装标准,特别是随着电喷车的改装需修订和补充原改装标准,对改装车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3.4改车、建站设备要尽快落实,在可能条件下,逐步实现国产化,在用车的乞讨造将影响到整车的动力和安全性能,应尽量在整车生产厂指导下完成,同时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和监管体系。

新能源技术支持范文3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战略思考

1 中国新能源产业现状的理解

中国目前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与石油,尽管我国现在这两种资源已日渐稀少并且正走向枯竭。2008年,我国的煤炭消费却仍在世界上占据第一名,石油消费在世界上排在第二名。所以,中国现在急需发展新能源,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非常不相符,只有发展新能源才会适应中国的发展。可怎么样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发展新的能源呢,中国各个部门如今已经意识到发展新能源的作用以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必要影响。从微观中分析,一个企业最需要具备的是能动性,一个企业的积极性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新能源产业对一个国家来说等同于能动性对于企业,需要对新能源发展的方向有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新能源这一新兴的产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表示对其很感兴趣。愿意投出时间与精力在新能源上,并且对新能源的发展很看好,有着很大的积极性。由此看来,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2 中国风能、氢能的发展

风能是我国开发最快速,并且是如今运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在我国,新疆可以说是风能最丰富的的地点。同时,新疆也是最早开发风能的地点,风能企业的运行相对于其他新能源企业来说,更早的进行了实施建设。新疆风能的开发潜力也是不可预估的,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使许多的企业愿意在这里发展,在这里投资。除了新疆,河北的风能资源也比较有优势,许多企业也愿意到河北搞建设,利用其自然优势,同时对风能进行合理的开发。在河北的投资中仅有一个县城就引来了十余家的企业希望在这里投资。江苏也是我国风能比较富裕的城市,目前也已有很多企业打算入驻江苏,在这里发展风能。

除了利用优越的自然优势,企业也要注重自身技能的发展,提升自己的技术,利用技术更新将风能更好的利用。中国除了在风能上有所发展,在氢能源上的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我国对氢能源的开发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现在已经可以在多方面提取氢能源,并且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氢能源,如果氢能得到开发后,影响最大的便是我国的汽车产业。风能与氢能源的发展,更是我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3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局限

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比较受限的,不能够完全的适应市场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的政策力度还是不够大。新能源在市场上还是处于劣势,与其他产业相比,竞争力远不及固有的产业,所以很多企业还是不会完全将精力投入在新能源的开发上,同时,政府对企业的激励还不是很大,并且没有更多社会支持的新能源发展还是很难在众多品牌中立足的。另一方面,社会对新能源的需要是有限的,在市场上的使用不够稳定,不能够持续的进行发展。第三,在开发过程中,能够提供的技术支持有限,新能源产品不能够进行完全的开发,对一些新兴的能源更是缺少技术。一般的设备以及技术都需要从国外引进,我国的技术与其他国家真的是相差甚远。同时有关于新能源的各种体制都不够完善,所以我国新能源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解决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首先应该推出更强有力的辅助政策。国家的支持,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社会对新能源产业的支持,也可以让新能源更加迅速的发展。其次,国家加强完善法律法规。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首先是要有市场,有优势,有一定的利益,才能够有更多的企业愿意投入到里面。但是只有实施一些强力度的政策,才可以更好的保证新能源的市场。第三,提升新能源方面的科学生产技术。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不仅可以更好的开发新能源,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4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战略要求至2020年,新能源占总能源的18%以上,绝大多数新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我国也将全面实现新能源的现代化,也将会在2050年达到30%以上。这也完成了我国《“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预计在2020年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的计划。并且新能源的应用不仅能促进国内的能源行业发展,更是加紧国际合作,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的良好方式,在这之中,我国也是受益颇多。新能源作为中国重点开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坚实的技术支撑,这对我国现如今能源行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大作用,也对我国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战略要求至2020年,新能源占一次总能能源的18%以上,绝大多数新能源技术达到商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之上,我国也将全面实现新能源的现代化,也将会在2050年达到30%以上。这也完成了我国《“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计划》预计在2020年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的计划。并且新能源的应用不仅能促进国内的能源行业发展,更是加紧国际合作,促进国与国之间友好交往的良好方式,在这之中,我国也是受益颇多。新能源作为中国重点开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具有坚实的技术支撑,这对我国现如今能源行业的结构调整具有重大作用,也对我国环境保护和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中国新能源产业地位的政策提升

为解决我国现如今的现状,我国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来实现新能源的发展,应扩大现有的规模,增加新能源的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企业的利益与竞争力,使其能够在市场中立足,为新能源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所以政府就要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其次,也要不断的完善体系,使新能源的发展更加的有规划,更加的稳定。同时也应根据我国的市场行情来制定发展计划,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选择合适的伙伴与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在企业合作前行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优势,把加强技术开发作为企业的计划,在实践中,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多方合作,共同进步是当今发展的一个趋势。每个企业发挥自己的长处,进行创新,建立技术研发平台,这样可以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新能源这一技术在汽车发展方面已经有了运用,如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激进技术和增量技术。而汽车产业最需要创新,这就使对企业之间联盟的要求更加要有广度和深度,每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但是企业联盟的成功率还是不是很高的,因此,我们在此方面需要更积极的进行探索,寻求更稳定、更易发展的新能源产业的合作企业。

6 结束语

新能源的开发对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我国新能源a业的发展也将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维冲,孟浩,李维波.南非清洁能源发展最新进展及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 望,2016(11).

[2]唐安宝,李凤云.融资约束、政府补贴与新能源企业投资效率――基于异质性双边随机前沿模型[J].工业技术经济,2016(08).

新能源技术支持范文4

一、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新能源技术支持范文5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新能源技术支持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径选择;甘肃

中图分类号:F12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2—0028—03

189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Svante August Arrhenius曾预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会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而增加,并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发生。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这一预测在今天得到充分的验证。建立在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城市及生活方式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经开始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在寻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2008年1月28日,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北京正式启动了“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先选择在上海和保定开展项目合作示范。2011年8月18日,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广东、云南等5省和天津、重庆等8市的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甘肃省要想在未来几十年里加快发展步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向低碳经济转型是其必然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与研究现状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见诸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实质就是要解决能源效率的提高与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进行新型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最终目标即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进行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通过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模式,构建低碳产业结构下的生产方式、消费理念和鼓励低碳发展模式的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低碳技术,又称清洁能源技术,其目的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降低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程度,主导技术涉及石化、冶金、电力、化工、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以及对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相关领域的有效控制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李胜等(2009)提出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4个环节,核心是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创新,提高节能技术、新能源开发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水平。建立低碳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环节的低碳化。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制度的设计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体现为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节能产品认证,并将低碳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其次,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制度,通过限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交易体系来激励对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第三,设立碳基金,充分发挥国际组织、政府和企业在扶持和鼓励低碳技术开发领域的指导作用。

(二)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

继英国政府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2006年10月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全新的审视,报告指出如果全球以每年GDP的1%投入低碳产业,可以避免未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并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各发达经济体都把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新能源、新的汽车动力、清洁能源、生物产业等作为重要战略选择。美国积极推动气候立法,通过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AC.Es);欧盟提出在2013年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环保项目和相关就业,支持欧盟区的绿色产业,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英国2009年7月公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明确提出企业要最大限度地抓住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机遇,在经济转型中确保总体经济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2008年日本提出“福田蓝图”,次年4月,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发展日本的低碳经济。就研究方法而言,除了传统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碳循环能源模型、动态综合评估模型等。综合来看,在全球气候变暖、能源短缺的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均不同程度的调整发展战略,制定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政策、发展战略、能源政策、生态保护、政策与制度建设等与低碳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并探索了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

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靳志勇(2003)就当年英国的低碳经济能源政策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李文虎(2004)对英国的绿色能源战略进行了介绍;庄贵阳(2007)指出,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应依靠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制定低碳政策措施来实施一场能源革命,试图建立一种较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任小波等(2007)对斯特恩报告进行了解读,从科学基础、气候变化中的经济学问题、减排行动的政策与经济因素、适应行动的效益分析以及全球合作应对气候的意义等五个方面对报告的主要内容、立场和结论进行了介绍;王志轩(2007)提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要在法制的框架下推进,要科学估计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一定要通过政策、价格来引导,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推进。综合来看,国内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阐述、宏观政策、思路架构和低碳能源角度的技术途径等方面,针对具体区域发展低碳经济路径的研究,大多也只停留在介绍国外低碳经济政策措施的阶段。本文以甘肃省为具体研究对象,探讨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二、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甘肃省是一个资源型省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能源缺乏的省份。甘肃省的支柱产业多是重化工业,能耗高、污染高,对资源和环境造成的压力比较大。在这种发展方式下,资源能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难以支撑,产业竞争力低下,人民生活质量难以提高。在地区性能源、资源、水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弱化资源的约束是甘肃的必然选择。

(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

甘肃省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7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5位;矿产资源相对丰富,在全国和西部占有一定地位,特别是有色金属矿产在全国占绝对优势;煤炭、油田、水能资源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全省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甘肃省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重化工业比重达到85%以上,是典型的“两高一资”工业结构,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性极强。2010年,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消费能源达到3689.45万吨标准煤,而其中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达2 984.30万吨标准煤,占到工业能源总消费的81%,万元GDP能耗和电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2.7%和84.6%。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石油可达40%左右,天然气占到22%左右。甘肃省能源结构以煤炭、火电为主,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较高,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低。

(二)甘肃省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的问题

1.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甘肃省目前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典型的“二、三、一”形式,一定时期内,甘肃省能耗高的重化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还有可能升高,这种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很难发生根本的变化。而重化工业产业的基本特征是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甘肃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快推进使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必将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这就加重了甘肃经济的高碳特征。

2.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从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开况和供需变化来看,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我们在资源上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2006年,中国煤炭消费排名全球第一,其中生产占当年全球总量的39.1%,消费占当年全球总量的38.6%。甘肃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多种新能源资源,是全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近年在国家政策的促进下,甘肃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必须认识到,甘肃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占到70%以上,经济的“高碳”特征明显。

3.技术结构水平低下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动力是先进的科技水平,甘肃省技术结构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和经费有限,劳动力技术水平偏低。甘肃工业企业基础比较薄弱,低碳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慢,导致能源生产和利用水平相对落后,这是开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由于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目前,我国低碳技术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而引进转让势必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和适应阶段。我国在低碳技术开发上尚没有明确发展规划,如果甘肃省内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4.节能减排意识缺乏

节能减排不仅是政府和企业的重要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科技部组织专家开展的《全民节能减排潜力量化指标》研究表明,个人生活点滴中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如果大家都积极参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随着甘肃经济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建筑能耗、物业能耗、污染性消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三、甘肃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径与方法

(一)结合“十二五”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结合“十二五”规划,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为低碳发展提供指导。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平均能耗水平偏高的主要原因,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甘肃省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避免碳密集产业的转移,否则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导致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进而阻碍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提高高技术制造业比重,积极培育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等新兴、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法律、金融、物流、旅游、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GDP的碳排放强度,推进低碳工业化进程。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项目核准程序,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基地,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新能源、碳基新材料和氟化工产业,加快现代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发展。构建全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宜居和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支持一体化创新发展。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甘肃能源生产和消费仍以传统能源为主,能源结构的合理调整,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是发展低碳经济的物质基础。甘肃省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应大力开发利用新型洁净能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甘肃省在发展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上处于政策优势地位,其中,酒泉风电基地是我国目前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千万千瓦级的风能电力基地。同时,甘肃省在核燃料生产供应上具有技术优势,要降低对高碳能源的依赖,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新型能源的能源消费比重。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全面推进节能减排,鼓励企业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倡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三)加快低碳技术引进与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较成熟的低碳技术。针对甘肃省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环境污染现状,省内企业要加强与国际组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在低碳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理论与经验,力争在关键技术和工艺上实现引进、消化以及技术创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河西新能源开发与接人电网等相关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创新。搭建甘肃省低碳经济信息平台,支持建立低碳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提升科技应用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突破传统能源的约束。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积极研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的低碳技术。同时,要立足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使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转变消费观念,推进全民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