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1
[关键词] 信息化;大学生;抑郁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043-03
一、背景分析
(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自从1946年诞生第一台计算机以来,计算机科学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其高速的信息、音频与视频的传输、光怪陆离的虚拟社区、无限可能的交际空间,使得21世纪成为信息化的世纪。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人们经历了口口相传,传递信息与故事,经历了文字发明时期的记载与传承。随后人们经历了技术革新的时代,从造纸,到电视、收音机、电脑、手机等多屏、多展示形式的时期后,如今,人们已经进入到第四个时代。毫无疑问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教育领域最大的一场革命。
(二)网络文化的影响
当今社会,互联网以其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言:“网络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它无所不在、万象纷呈,构成人间迷人的现象。”
今天互联网在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大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互联网时代,呈现给大学生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催生了大学生现代观念的更新,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三)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对互联网“一网情深”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一面,也有危害人类利益的一面。互联网在最繁忙、最具活力地改变着教育理念的同时,也挑战着大学生日益网络化、数字化的生存环境。网络作为信息社会的技术新生儿,也毫无例外地具有这种双面特征。同时现在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在对互联网“一网情深”的同时,生活节奏、生活规律被打破,与外界接触更多依赖于互联网,沉迷其中的自我膨胀意识和脱离社会的孤独意识随之增加,使得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四)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弱,就业压力大
由于高校校园内特殊的竞争环境以及学习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心理负荷较大,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中抑郁症就是经常发生的一种。抑郁症是精神疾病的“普通感冒”。早在十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抑郁症将成为本世纪一种相当流行的病症。在我国,一些研究表明大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可高达18%-36%[1]。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国之强盛的根本保障,关注、研究和预防大学生心理抑郁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源自现代精神病学所命名。在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对抑郁症临床症状的描述为:心境低落、兴趣和愉丧失,导致劳累增加和活动减少、精力降低。
抑郁症属于中医的郁症范畴。我国古代有关郁症的文献描述极为丰富,从秦汉起,发展于唐宋,完善于金元,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为现代抑郁症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中医“郁症”本身含有两层含义,一为以病机而立病名,二为情志之病。《说文解字》对“郁”的描述:“木从生者”,《书经》“郁”为:“愤结积聚之意”,“肝气郁结”。广义郁症:包括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的郁症。狭义郁症:多指因七情所伤而致的气机郁滞之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w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有如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六郁症:由情志不舒,进而致血滞、痰结、湿聚、热郁的病症,即气、热、痰、湿、血、食等六种郁症的总称。五脏郁症:由情志所伤而致五脏气机郁滞的病症,包括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严重的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作为临床特征的癫症病症。
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看,现代医学定义的抑郁症与中医学的郁证、癫证、百合病、脏躁、梅核气以及奔豚等[2]病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作为世界上最易致残失能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之一的抑郁症,其致病机理十分复杂,形成原因至今未有定论。由于治疗抑郁症的西药副作用相对较大,在临床上亟需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疗法,我国中医界正在不断的进行预防和医疗抑郁症的研究和探索。
三、构成抑郁的因素分析
抑郁症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且伴随着睡眠障碍和躯体症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不分性别、年龄,从儿童、青少年、妇女、男性、老人都有抑郁症病例。在我国有精神障碍症状(如抑郁、焦虑等)的成人超过一亿人,在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70%。抑郁症被认为是本世纪与癌症及艾滋病并驾齐驱的新世纪三大疾病之一。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疾病。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抑郁症也变成了高频词汇,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3]。抑郁症由于遗传学因素、神经内分泌、免疫机制、生物、社会环境等各种交错因素较多,目前病因不明,有关假说很多,比较公认的导致抑郁症病因的因素有:
(一)遗传因素
据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
(二)生化因素
儿茶酚胺假说: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下降有关;由于很多抗抑郁剂,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者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等使用后,虽然大脑突触间隙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很快升高,但抗抑郁的效果一般还是需要2周左右才会起效,因此又有了5-HT和NE受体敏感性增高(超敏)的假说;
(三)社会因素
由于社会群体范围的不同,构成社会心理因素也多种多样,社会潮流、习惯势力、社会角色、社会竞争等各种现象构成了社会心理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所涉及的范围包括:1.大群体心理因素,如民族自我意识、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风俗与习惯、民族传统及民族的社会定势等;2.小群体心理因素,如群体意识、人际关系、舆论、内聚力等;3.集体心理因素,如集体荣誉感、集体的团结性、人际关系各层次的结构等;4.个性心理因素,如社会需要、社会动机、社会知觉、态度、侵犯、威望等[4]。
没有证据表明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psychofactors)可以引起精神分裂症,概括的说是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抑郁症的发作。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因素和病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复杂的和双向性的。家庭关系和危险因素研究、应激性生活事件研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抑郁症产生的主要病因;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和)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说:“这种病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当真的人”[5]。关于抑郁症的一般分类,由于研究方向或观点的不同,其分类方式也各有异同。传统的抑郁症大约可以分为:单相抑郁症,双相抑郁症和伴有躯体疾病的抑郁障碍三种。
四、大学生抑郁症的表现行为
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其所表现的忧郁症一般可以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抑郁症主要源于内在因素,如有些大学生过于追求完美倾向,对自己要求过高,当无法达到目标时,自然会产生幻灭感,从而引发抑郁症。“外源性”抑郁症则主要是由外来压力引起的,如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各种激烈的竞争、失去亲人、失恋、人际关系紧张、环境不适等情形,由于无从排解而烦躁、抑郁,从而引发抑郁症[6]。表现行为有:
(一)抑郁相
抑郁相(Depressive Phase)是双相情感障碍(躁郁症)的一种临床相。是指双相情感障碍中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分相。法国医生Falret最早描述躁狂、抑郁在同一患者身上交替出现,命名为环性精神病[7]。由于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加之过多的在虚拟网上情感交流,长此以往,容易沉溺虚拟空间从而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深埋心底,不向真实世界坦露,并懒得与活生生的人进行情感交流。生活中,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不为情感所动,一副冷漠姿态。
(二)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Seizure of Depression)是指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症状体征持续存在两周以上。持续时间少于两周不能作为一次抑郁发作(参见《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以抑郁为特征的疾病状态。从前是指没有明显内源性抑郁症状,而是与应激事件有因果联系,以及与适应不良的人格有关。经常有目的地在不适当场合出现的破坏活动。心境低落,与所处的境遇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状态。
(三)破坏
内源性抑郁症严重者:心境恶劣,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中焦虑与运动性激越比抑郁更为显著。破坏(Destructive Behavior)表现在经常有目的地在不适当场合出现的破坏活动,如有意打破东西或严重自残、直至失去生命。
五、预防大学生心理抑郁的手段
互联网构建的信息化时代特点决定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的、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呈现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影是双重的。关键在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及广大心理卫生工作者如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时代积极的心理效应,控制和减少其消极作用,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协作联动。
(一)树立正确的“三观”,开展正面积极教育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道德判断能力,指导大学生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提高个人修养,养成道德自律。打牢思想根基,提高自制力。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曾说:“要留心,既使当你独身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这是一种道德境界,它在信息化显得更加更重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是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
(二)打开大学生心灵之锁,引导放飞梦想
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为此,通过开展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的主题鲜明、形式活泼、清新高雅、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导大学生在放飞梦想、张扬个性的同时,避免由于“唯我独尊、唯我是大”的意志未得到满足而出现的损害自己身心,损害他人利益等过激行为。为此,要加强引导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加强引导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的积极发展,克服消极影响,调动大学生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促使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开阔大学生视野,激发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
(三)心理治疗
通过心理治疗,即:认知治疗和人际治疗,帮助患抑郁症的大学生分析他们的问题来源。在认知治疗中,心理医生可帮助患病学生改变导致抑郁的行为和思维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去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而在人际治疗中,心理医生要引导大学生不要独来独往,要有团队意识,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和体育锻炼,如讲演、观看球赛、电影、听音乐、参观实践活动等,同时开设心理学课程,积极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节,预防并减少大学生抑郁的发生。
(四)药物治疗
抗抑郁症药物的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发作具有重要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病学生改变人际交往中导致抑郁的行为方式,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增加和强化学习与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减少导致抑郁症的行为。
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大学生心理抑郁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卫生与健康意识,使大学生们变得更加阳光、更加自信,从而增强大学期间学习自主性,使大学生形成与父母之间互相交流、与老师之间互相讨论、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良好、和谐的关系,从诱惑中学会拒绝,从迷茫中找到希望,在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中完善自己,让健康心理植根于大学生心中,并茁壮地成长为助推21世纪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代英才。
[参 考 文 献]
[1]王卫.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J].心理科学,2000:506-507
[2]鱼浚镛,田金洲.试述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J].天津中医药,2011(4):343-345
[3]刘佳莉,苑玉和,陈乃宏.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9):1193-1196
[4]卢乐山,等.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
[5]Judd L L. Leomo rphic expression of unipolar depressive disease: ards a new diagnostic paradigm Ptow [J] .Affect Disord, 1997: 45-85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2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 质量工程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17-02
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这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又一项重要工程,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1]。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2],是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能力的培养,改变目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环节薄弱,动手能力的不强现状,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同时,应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和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知识传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就能造就适应时展的全面人才。
1 夯实基础 培养兴趣
1.1 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基础化学实验原来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等四门实验课程,俗称“四大化学实验”。各实验课程分别开设,相对独立,且有脱节之处,学时也分散。在有限的学时内,还会出现部分内容重复,相当数量的课时浪费在无谓的低层次循环之中,且实验教学大部分都放在了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以及验证性实验项目上,导致了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综合系统训练不足,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因此,我们编写了教材《基础化学实验》1和2,避免了一些不足之处。
1.2 培养良好实验习惯
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天才,不可能一开始就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因此,打牢基础是根本,高楼万丈平地起的道理是任何人都知道的,问题是怎样去做这项工作,如何做好这项工作。
基础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主要是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实验前做好预习等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充分预习教材,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教师在实验开始前检查预习情况,作为实验考核的内容。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只有这样才会熟练正确地操作,顺利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和提高实验数据的可信度。二是基本操作必须规范正确:这项工作从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开始抓,学生操作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仪器的使用寿命,甚至发生危险,导致事故。三是仪器试剂放置应规范:在做化学实验时如果仪器试剂放置不规范会很容易造成仪器损坏和试剂泼洒,甚至发生烧烫伤事故。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身作则,认真示范,使学生感受到规范的必要性,自觉养成好习惯。四是试剂用量要适度:取用试剂量过多或过少,不仅会影响实验结果,甚至会出现与已知现象不符的状况从而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原理入手,进行估量,这样既能得到正确结果又能减少浪费。五是做好实验结束工作:实验完毕及时清理实验台是良好实验习惯的基本要求,实验结束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是否清理好实验台柜,最后在实验原始数据上签字才能让学生离开实验室。
1.3 严格实验考核制度
在进行实验教学方面我认为主要还是必须进行严格的实验考核,本实验中心采用平时成绩、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其中平时成绩占60%,操作考试成绩占40%[3]。
平时成绩:对学生每次实验进行评分,累计后平均即得学期平时成绩。每次实验成绩的评定,应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迟到、早退情况;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情况;实验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时台面等的整理;实验报告,包括结果的精密度、准确度和有效数字的表达等。
操作考核成绩:本实验中心的实验课程采取实验结束进行操作考试,操作考试采用随机抽题方式。操作考试内容:仪器的使用;实验的规范操作;独立操作能力。
为了使实验课的成绩评定能公平、合理,本实验中心制定了《基础化学实验考核大纲》和《基础化学实验考核得失分标准》。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实施了多年,效果良好。
1.4 提高实验兴趣
积极开展各类实验竞赛,每年春学期我们都举办校级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通过笔试筛选正常参加决赛的学生有一百多名,都能拿到学校的荣誉证书,使得这部分学生得到一种荣誉感,能也为毕业时的就业增加一定份量。另外,由于江苏省教育厅每两年(逢双年份)举行一次全省范围的大学生化学化工竞赛,所以逢双年份我们是校级竞赛暨省竞赛的选拔赛。参加学生更加踊跃。
开设实验教学选修课,能使部分有兴趣的学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能拿到学分,使一些学生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也算是得到一些实惠吧!这方面工作,我们已经向学校进行了申报。
开放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学生能做一些规定的实验项目或和教师商定的一些实验课题。这方面工作还有待于强化。
2 提高能力 增强素质
根据我校目前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概念是相对于专门学术研究型人才而提出的。本人认为我校培养的学生应该绝大部分是属于技术或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能力的培养会显得非常重要。而我校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目前我校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大概为2-3∶1,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和时间很少,在实验课内自由发挥机会的时间则更少,实验教学效率较低,而在实验课外,则很少有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部分学生对待实验课,只是敷衍应付,抄袭实验报告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种只注重理论教授而不注重动手实践的教育必将造成大量的莘莘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因此,我认为实践教学应该要提升一个高度。而实践教学主要是实验和实习,但实习如果是在校内实习还能说得过去,如果是在校外,如到工厂实习则是众所周知的效果甚微,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在此情况下,实验教学就应该是重中之重了,所以必须加强实验室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氛围,配齐实验室,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优化实验教学体系;通过加大实验课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提供平台 脱颖而出
基础化学实验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能够具备的,对于创新能力是可以打下一个良好基础的。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这样一个平台上,在完成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后,可以为部分有个性的学生提供方便,让他们从由兴趣爱好开始,锻炼其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个性与创新能力,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平台。
实践教学本身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将创新思想融入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并从各方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健全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全力开放实验室,建立实验技术平台,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教育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谐的团队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4]。在正常的实验教学以外,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实验,以此激发这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能让他们脱颖而出。
4 做好服务 开创辉煌
随着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我们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老师会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学生科研工作纳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管理机制当中,进行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统一考核;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以开拓专业学习的视野为目的,以新兴学科、交叉边缘学科和各种技术学科为主要对象的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小论文、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广泛地开展各种科技咨询与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 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为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创造机会,以实践教学为主,尽量创造充满求知欲望的教学情景,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尤其注重研究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的点拨、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已经通过江苏省教育厅基础课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的验收,正式成为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必须尽我们所能,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3):4-8.
[2] 冯林,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27-29.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3
【关键词】移动学习 大学英语教学 探究
一、引言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7月的第34次调查报告表明: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达5.27亿,在规模提升的同时,手机上网时长也在快速增长。Wi-Fi覆盖提升、3G的成熟和4G的启用,为网民提供了更优质、便捷、价廉的上网环境,移动互联已经成为集购物、社交、娱乐、学习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同时也为高校英语教学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移动学习。在此背景下,探讨通过移动微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这一目标变得必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从实际出发,结合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分析了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的实践,对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展望。
二、移动学习的内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委员会认为,移动学习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利用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PDA、笔记本电脑灯)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以及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交流,其特点是移动性、随时随地性、交互性。移动学习需要建立在一个基本的条件上,即学习者按需要自主地学习。
通过比对分析国内外学者对移动学习的各种角度的诠释,移动学习的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移动学习是从电子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电子学习的高级阶段;(2)移动学了具备电子学习的所有特征外,还具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性,即学习者不再被限制在电脑桌前,而是可以自由自在、随时随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3)移动学习实现的技术基础是移动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即移动互联技术,实现的工具是小型化的移动终端设备。
三、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必要性
英语移动学习对于大学英语教育有重大意义。任何一门外语的学习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语境,学习英语也是如此。大学前的英语学习只是基础,有基本的词汇和固定的语法模式,变动性很小,而大学英语学习更倾向于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摄取,课堂内与课堂外严重脱节是学习英语的一大弊端。目前,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育,较以前的教育模式有很大进步,但是计算机对互联网的连接本身因为设备的制约,而对于随时随地这一远程学习的重要要求有相当大的局限性。随着时展的需要,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传统的学校教学已不可能给予学生日益更新的、全方位的英语国家的社会知识与学习资源。
脱离了应试教育的束缚,对广大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动机呈现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相互交织、相互促进的特点,使得英语作为交流媒介与工具的本质愈加凸显,因而更加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这一点与移动学习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发生转换的特点相吻合。移动学习改变了学习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从关注“教”转变为关注“学”,更加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移动学习模式提供的巨量数字化资源和开放式交互平台,给因个性化差异和多元的价值驱动不同而学习英语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权和自。
四、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可行性
1.移动终端普及。当今,计算机和移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大多数高校已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学生和老师在网络覆盖的地方随时能够上网。作为微学习主要终端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在大学生中的拥有率较高,这为推广移动微学习打下了物质基础。
2.移动设备技术环境可行。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例。首先,它们有合适的尺寸和高分辨率的屏幕,支持文本、图片、动画等内容的显示,以及多种格式的音视频文件的播放;其次,它具备上网功能;另外,它还能够根据用户需要,安装各种应用程序,如电子词典、即时通信工具等等。所以,无论是在情景创设方面,还是在自主学习方面,或者是在资源查询方面,这些移动终端都能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目前新加坡与我国上海、香港等地一些中小学已将平板电脑引入到教学中。
3.碎片时间大量存在。大学生们生活在校园里,有很多“碎片时间”,如在课间、在操场上、在餐厅、在宿舍、在路上。在这些时间段里使用移动设备聊天、玩游戏、听音乐、阅读电子小说等行为比比皆是。
五、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中的行为管理
尽管英语移动学习带给大学生很多学习的便利,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学生很难持之以恒,如何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移动学习呢?
1.定期查看教学网页的“足迹”。建立专门的Web教学网站,课前将所要讲授的教案制作成PPT的形式到专属的Web教学网站上,简明扼要地向学生介绍知识点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及教学难点等。学生可以在线浏览服务器上的网络课件,初步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师则可以定期在后台数据中统计阅览的次数,查看学生的浏览量。
2.以学校教学为主,移动学习为辅。学习过程是一种经验体验,学校教育在建立学生初步经验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移动学习只能作为学校常规教学的一种补充,以期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而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只有协调好移动学习与学校教学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移动学习的价值。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提取与加工技能、信息道德等,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地完成学习任务。面对数量庞大、复杂多样的信息,有些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觉得手足无措,这种情况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者获取、筛选信息,如告知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习网站导航的使用方法等,使学习者不偏离主题。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观,防止不合理利用信息现象的产生。
4. 加强移动学习行为的心理辅导。由于移动学习的随意性,一方面,使学生在移动学习时间上无法保持必要的连续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常处于分散状态,对知识印象变得模糊。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督促和监管,无法保证课程质量和学习质量。因此,英语教师必须针对这些情况,适时地作有效的知识辅导和心理指导,督促学生更好地自学。
结束语
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校园无线网络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客观需求不断高涨等因素,都将促进大学英语与移动学习更好地融合,这对营造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耀庭.移动学习和移动服务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8).
[2]吕世平,潘玉田.移动学习:新型学习方式的优势[J].继续教育,2012(04).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强化;策略
在高校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等现实问题,大学生在面对危机、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因为自我保护意识的不足而导致恶劣后果的产生。因此,着手强化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当前社会新形势下显得日益迫切。本研究立足当前现状,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的自我保护现状,结合前人有益经验,为强化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提出策略应对。
1.大学生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但是由于其“弱势群体”的现实,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加强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意义重大。首先,开放式的高校环境方便了各种不同素质的人员流入校园,为学生带来安全隐患,而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安全问题。其次,强化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有助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面对危机和困难时不至于手足无措,有利于其独立性的形成。再次,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过渡和缓冲期,是融入社会前最好的锻炼阶段,其自我安全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
2.大学生的自我保护现状
2.1普遍缺乏危机意识
在我国的家庭之中,普遍存在对学生的过分保护的现象,个别父母家长甚至是溺爱,唯恐自己的孩子受到一点伤害。这就造成许多大学生尽管年龄上已达成人的阶段,但是在认识与独立生活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过分的保护不仅难以起到真正的保护目的,反而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不利于其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也难以识别潜在的危机。
2.2 培养方式单一化,缺乏长效机制
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大学生在面对危机时候的反应、处理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校园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尽管高等学校已然意识到该问题的严重性,并着手采取了一些方法,但是培养方式的单一化使得教育达不到理想的目的,长效机制的缺乏大多时候仅仅是在学生出现危机的时候才加以重视,使得学校教育简单化,逐渐流于形式。
2.3自身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疏于防范
生活中,大学生普遍还存在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疏于防范的问题。宿舍违规电器的使用、处理矛盾纠纷的不合理性以及盲目约见网友都是大学生对于自我保护意识缺乏的典型现象。一时疏于防范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痛苦,在2014年8月,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就发生了针对年轻女大学生的多起劫持、绑架、失踪甚至被谋杀的案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身认识的不足与侥幸心理的存在。
3. 强化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策略分析
考虑到大学生在自我保护方面存在的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防范能力的现实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为强化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供策略参考。
3.1从学生自身而言,要树立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
当今时代,大学生面对的环境十分复杂,各种不安全因素此起彼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树立的自我保护意识。一方面在校园中应严格遵守校园安全制度;另一方面,应通过互联网等各种途径,了解大学生安全问题相关内容、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通过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危机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其次,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锻炼大学生自理、自立能力。
3.2从学校层面而言,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加强大学生危机意识教育和自我保护能力培育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管理的一方,高校对于在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要将安全教育、危机教育纳入大学各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综合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大学安全教育,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安全、危机教育长效机制。除了进行上述的课程化教学外,要切实加强针对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在长期安全知识灌输的过程中强化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同时定期组织多种实践活动,比如火灾演练中的灭火器操作,不定期进行演习演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3.3从制度层面而言,要制定并完善规章制度
当前,针对高校广大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问题,难以说仅仅是学生自身或是学校、家长的责任造成的,从国家或是高校的制度层面来看,亦有不可推脱的重要责任。国家相关部门有必要针对现实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并形成材料,分析缘由,最终制订出有益于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的相关制度,而且高校也应当有必要的部门专门负责学生的安全保护问题,并形成制度化、长效化管理,从而为提高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构建美好校园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语
总之,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离不开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学校的教育以及制度的完善和在实践中的锻炼。强化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立足于社会的前提,更是对家庭与社会的负责。笔者从学生、学校、制度三个层面入手,针对大学生在自我保护现状出现的问题提出策略性意见,而唯有多层面、全方位的携手合作才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与技能的提升,为学生营造更加健康、和谐、进步的生长空间。
参考文献:
[1]孙亚蜀,王小梅等.大学生的危机意识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06):140-143.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5
论文摘要:面对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加快的时代,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的方法和技能更加迫切需要。在日益变化的信息时代,本文提出了大学生掌握信息的几个技能及应用方法,对在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具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意义。
信息时代,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被全面应用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时代。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最重要、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的急剧膨胀和迅速传播。现代印刷出版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数量朝向人们涌来,各种媒体时时撞击人们的大脑,争夺“眼球”。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社会、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不仅在于掌握具体知识,还要做到在广泛选取有用信息的前提下,并有效地加以应用。因为信息的威力是巨大的,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市场中,得到一条信息救活一个企业,漏掉一条信息将使一家公司破产,这事已屡见不鲜。
信息时代是为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新型的学习时代,为适应这个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技能:
1利用信息工具的技能。
(1)掌握因特网浏览方法、学会使用电子邮件、电子图书查寻、期刊检索等电子资源的技能,及时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2)能利用FTP信息库下载—上传数据、文件,为学好自己的功课提供丰富的课外信息资源。
(3)熟练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及重要信息汇总起来并存储好这些知识信息,以备将来更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充分利用图书馆,因为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中心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这里有丰富的图书,随你选择。进入图书馆先要了解图书馆的功能,怎样查询所需的图书目录,进而找到所要的文献信息。笔者几次发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来到图书馆后,不知道怎样去使用图书馆目录,图书、期刊等文献资源所在位置,但是我们工作人员都会耐心地给他们指导,以克服大学生来图书馆所面临的困难。
2获得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和选择各种学习信息,能通过阅读、讨论、实验、检索等手段来获取信息,并且大量占有信息,为自己所用。在这方面,关键的能力是信息的收集能力和选择能力。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集信息能力,有的接收信息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学习起来不费力气,而有的大学生则不然,接受信息能力特别慢,甚至对周围的信息无任何反映。所以掌握好收集信息的方法,对学习及以后的工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信息可用不同的收集方法,一种信息可使用多种收集方法,一种收集方法也可以为多种信息的收集服务,信息与收集方法是多对多的关系。此外,信息必须经过选择才有使用价值。信息的收集和选择必须遵循目的性、效率性和网络学习技能等三大原则。
大学生要掌握有效的信息检索方法,方能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检索有四个阶段:
(1)分析阶段。首先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特别给以重视,及时淘汰无用的信息;其次要明确范围和对象,对要检索的信息做到目标明确。
(2)准备阶段。确定检索步骤,选择检索工具,如利用图书目录、索引、文摘或其他检索工具等等,由近及远检索信息,并充分结合使用学校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信息资源查询、查准所需的有用信息。
(3)检索阶段。检索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书名(或刊名)检索--根据书名(或刊名)查找信息;著者检索—根据作者查找信息;分类检索—根据图书分类号检索信息;主题词检索—通过反映信息内容的主题词查找。
(4)筛选阶段。该阶段是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选出对自己学习及研究内容有价值的信息。
当然,检索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大学生只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准确、快速、完整地收集到信息,就能达到检索信息的目的,为学习及研究内容作好基础工作。
3处理与加工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存储、记忆、批判、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在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是信息理解能力和信息判断能力。信息理解能力是指能明白信息的本来意图,了解信息的本质性意义。信息判断能力是指通过客观地了解信息生成过程,探讨其效果,制作意图,制作技术。信息加工地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思考,剔除假信息,去掉过时的、重复的信息,而对有价值的信息研究。对于收集和选择的信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推敲,形成自己的观点,为自己所利用。
4创新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在信息搜集、选择、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所需要的信息,能围绕同一目的,在多种多样的信息交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从而创造新的信息,达到理解信息的目的。一切新生事物来源于创新,创造性的本质是,将几个旧思想用新方式结合起来。创新的信息培养出来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的人,只有这种人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需要创新,任何事物都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活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灵魂。众所周知,信息创新是科研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能力,论文写作就是创新过程的系统总结。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条件下提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创新的过程可分几个阶段:
(1)提出问题。
(2)查找信息资源。
(3)弄清问题。
(4)生成方案。
(5)实施方案。
(6)回顾总结。
以上几个过程都与信息有关,大学生充分占有了信息资源并应用于实际学习中,才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不断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信息方面占有主动权。
5信息协作的技能。
现代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将对社会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会发现自己无知。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已经缩短到2~3年,人类探知的领域越来越大。在这种时代,仅靠某个人是无法完成某项科研活动或某项社会工作的,而必须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协作关系。这有赖于大学生具备信息的传递技能,特别是网络传播手段,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及时明了地传递给他人,达到信息共享、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利双赢的目的。
6充分利用信息的技能。
大学生要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如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生存和发展的质量,让信息充分发挥最大的效益。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能力的强弱,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成败的关键。信息尽管不是唯一的资源,但确实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谁在信息资源方面开发得成功,谁就能在未来社会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此,大学生应充分掌握更多的知识,掌握获取更多更快的信息方法和技能,为将来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7接受终身教育的技能。
大学化学实验心得范文6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施;研究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改变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新时期下,应当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提高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高校来说,应当为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和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减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顾虑和盲目性,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
一、实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意义
1.人才培养的需要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许多国家中都推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特别是在一些国家中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有效地促进了人才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美国大学中有非常多的创新创业课程,这些课程形式丰富,内容多元化,甚至一些大学提供了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学位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了解到创业的过程,能够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创业品质和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和创业方面的人才。同时通过创新创业计划,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新的学习的机会,使大学生最终能够成为创业家,创建个人的公司等。
2.高校发展的需要
创新创业能力得到了国内外大学的一致重视,国家在关于结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中突出强调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性,这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需要,通过为社会提供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力量。教育部也提出了关于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相关要求,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发展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国家层面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和机遇。
二、落实创新创业计划的措施
1.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对于高校来说,应当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落实相关的创新创业计划。在高校内部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协调和组织好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经费的投入、学生的宣传、教师的参与以及引导等。创新创业需要在高校内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筹考虑,协调校内的相关力量来推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得到实施。通过在校内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落实相关人员的职责,能够使创新创业计划得到顺利地实施,能够减少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障碍,对于高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选择优质高效的项目
在选择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时,应当结合个人的实际,联系学术的要求进行综合性地考虑。对于大学生本人来说,应当从个人的实际出发,例如项目的难度要适中,将项目建立在个人的兴趣上,而且能够确保项目完成。例如应当引导大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关注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引导大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和关心专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找到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针对某个具体的小问题进行研究,给出自己的结论。还可以引导大学生主动地参与到一些创新创业项目中,目前全国已经开展了多个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例如一些著名高校所推出的数学建模等计划,这些竞争性的项目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帮助。对于大学生来说,缺少足够的科学研究的机会,在确定项目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项目选题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学校可以根据科研的经验,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从而不断地提高项目选题的质量,确保项目能够得到很好地实现。
3.提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活力
高校要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建立相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支持,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不断地增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活力。例如可以在一些专业中,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必修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或者专业问题,并且给出自己的解决策略。高校应当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学分纳入到学科培养中,对于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学生,并且得到相关结论的学生应当获得相应的学分,并且计人到个人成绩档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