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文1

【关键词】 信息 计算机科学技术 综合分析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发展已经深刻影响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之中,因此,其发展与应用也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一、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概述

信息技术主要指的是运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现代信息进行生成、处理以及传输分析等。其中,被生成处理的信息是人们将自身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通过数据表现出来,并且在此过程中有着严密的准确性,以确保实际生活中的突发状况。信息传输是依据数据运动的规律来进行的,从哲学上来说,信息也属于一种客观物质存在,是事物运动的方式与状态,作为描述客观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关系,由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两门科学组成[1]。其中,信息科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等,而计算机科学则是重点研究数据计算方式、分析以及软件实现等,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

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综合分析

2.1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实施

信息科学不仅研究信息的本质、性质等,人类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转换、利用等也是其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重点在于研究各种新式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设备,从而推动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将人力资源从自然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都重视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方法的应用,通过研究数学原理,从而达到推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进步的目标。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需要相应领域的广大同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促进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2.2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展望

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信息技术发展又同时能够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革新,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这是经过长期以来实践检验的真理,二者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2]。当前,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面临人类更高的要求,在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在全球通信一体化发展中、在自然灾害预测中以及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中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智能化家居生活是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影响。

2.3推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策略

目前来说,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存在着不足,例如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智能化水平低、创新力不足等。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策略:

1、强化管理控制。当前社会,信息安全与网络安全问题正在日益凸显,这需要我们重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让从业人员遵守各项规范,重视信息安全管理,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体系与制度。另一方面,则需要更深入地应用安全技术,例如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技术、访问限制技术等,以更先进的手段来强化信息安全管理,防止黑客攻击等非法行为;对于软件要及时升级更新,修补软件漏洞,从而提高信息安全水平[3]。

2、提高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智能化水平,这需要更高效的应用结构创新技术,让智能化设备具备人脑的部分功能,依据相应的程序数据能够自主开展操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人力资源,提高人类生活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时间成本。

3、促进创新。创新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力量,在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创新力的增强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技术人员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不断通过更高级的技术水平来实现信息技术设备的更新与发展,提高综合性能,从而促进全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三、结语

对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综合研究之后,可以明显地发现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然而,高新技术的应用也需要逐步普及到普通人民的生活中,从而达到提高整个社会发展水平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王阳阳.试析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综合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04):104.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文2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

我校属于地方省属院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各种服务活动,形成为地方全方位服务的体系。同时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通过校企联合等措施来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地方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按照“面向行业、稳定规模、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进行改革,建立以校内技术中心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育人模式。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具有操作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知识体系宽、综合素质高。

2 课程体系定位

2.1 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制定以“实践、实用、实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探索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实习形式,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和企业需要;理论教学要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加强基地建设,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锻炼。

2.2 发展应用学科专业,开发应用型课程

根据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及时融人最新科技成果,使课程设置处于相对稳定和不断更新的状态之中。在硬件方面的改变,教学校怎么样建立职业场景,创建学习工厂;在软件方面的改变,改变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他们的素质,引进新的技术,引进新的课程和创新教学方法;在机制方面的改变,建立的是一个人才知识、信息和创意的通道,基于该通道学校就可以对整个人才培养进行流程化的改革,建立起新的激励机制;在文化方面的改变,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体、以学习者为主体,体现价值创造的导向,把创新这种精神植入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行业信息化应用解决方案的创新,促进了地方传统行业向互联网+的转型,并以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制造业升级的技术支撑。

3 实践课程体系探索

3.1 优化各类课程设置。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既有根据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要求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又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确定为三个方向,应用软件开发和网站开发和手机APP开发。其中应用软件开发对应课程分别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网站开发方向对应课程为:网页制作、动态网页、PHP源码开发,MySQL数据库;手机APP开发对应课程为:Android应用开发;学生按学科大类人校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选学科、选专业、选专业方向、选课程、选教师,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修读辅修课程、双专业、双学位,甚至可以进行特殊培养。

3.2 注重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课外科技活动引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任务驱动式教学,其特点是任务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以科学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希望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能够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互联网+战略实施、科研应用前沿方面推进地方高校升级发展,使河北科技学院在发展转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产业服务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同时实现行业对高校专业办学的高度认可,有效提升本专业的区域行业影响力。

3.3 改进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单一标准,要更加注重形成性、动态性、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单独以机械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方式为主的知识检测方式和学习评价方式。

围绕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互联网+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促进河北科技学院转型发展,在京津冀地区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满足企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以及个人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和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为了让学生所学更加贴近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中引入企业工程师授课,目的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早确定就业方向,更有效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除了将企业工程师请进来,还引领学生走出去,在企业中完成实习实训,使学生及早获得企业经验。

参考文献

[1]孙峰,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26―28.

[2]史秋衡,王爱'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34―37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文3

关键词:经管类学生;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3-0011-03

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信息已成为继土地、资金、劳动等生产要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资源。对企业而言,信息的运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运营,企业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由信息和知识的差异所造成的。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要想继续生存并得以发展,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信息化建设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同时,高校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适应企业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体系设置、实验与实践环节、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整体优化的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提高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

1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为了客观把握信息时代企业对经管类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通过课题组成员深入当地企业调研、收集企业的招聘信息及毕业班学生(实习和工作试用期)的反馈信息,笔者认为经管类学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1) 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学生要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例如,能熟悉使用系统中的文件管理方法,能够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掌握系统的主要配置方法,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对计算机的主要系统部件进行基本的维护。当硬件出现了简单故障学生也可以自我排除。

(2) 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

学生需要整理和加工所保存的信息,掌握关于数据(包括文字资料)的排序、查找、增添、删除、更新之类的操作,这需要用数据库软件来帮助解决,另外,为了进行分析、预测、计划和规划等工作,学生还需要学会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管理和程序设计知识。

(3) 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学生要了解网络应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查询和实现网上通讯,将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自己的成果向其他人展示。要学会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下载、收发E-mail和一些简单的网络环境设置等。在使用计算机网络中学生应该能够自主排除简单故障,比如网络连接问题,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设置的基本知识。要实现信息和传播,学生还需要适当地掌握一些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和的技术。

(4) 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学生将掌握的各种计算机基本技能熟练地应用到自己专业领域中去。

2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高校对经管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培养基本上从3个层次入手,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主要讲授了计算机文化及Windows和Office的使用等具体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学生掌握机算机操作,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在新的时期如何面对计算机和网络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二层次的教育包括了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两方面的教学。主要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程序设计技术等课程,使学生能够通晓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及体系结构,掌握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第三层次主要通过计算机应用开发基础课程及课题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他们能够把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但是,由于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基本上是在等级考试的指导下实行“基本统一”的模式,并依据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质量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主要集中在第一和第二层次上,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无意否定计算机等级考试,但应当承认,计算机等级考试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各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衡量的。由于学校把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衡量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唯一标准,学生就往往把拿到证书作为计算机学习的终极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上出现了应试教育。学生虽然勉强能以及格分过关,但实际的计算机能力并未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时,专业课还未接触,学生也无法结合自己的专业去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如果不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的教学,错过大学期间这最后的机会,是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整合的途径

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专业课教学进行整合是完全可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各个专业课中延续,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本技能和知识,并且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学生自己将来在业务上的发展也是极其有利的。通过近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加强计算机应用实验室的建设

无论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及实践性,上机、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我校商学院主要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工业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近几年学院投入资金建立了基础、金融模拟、管理工程仿真、会计操作、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操作、人力资源评价、旅游管理模拟等7个实验室,配置了实际应用效果好、系统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软件,如电子商务实验室、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实用人力资源测评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系统、UFERP(U8生产制造系统)、钱龙高校金融教学系统、用友财务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仿真模拟(Flexsim、Ralc-Brain)系统等专业系统软件。专业课程的老师们在授课中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系统资源,除了讲解专业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外,还把现代的软件系统发展概况及新型软件的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开拓他们的视野,学生接触到这些系统无疑是提高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能力的最好途径和方式。

(2) 拓宽计算机与专业课结合的广度

计算机知识本质上是一门应用技术,如果把计算机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才更具活力和生命力。目前我校商学院的许多专业课程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将所学计算机技术用于解决专业中的问题。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加深了对专业课的理解,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笔者在讲授“网络营销”课程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及网络应用能力,向学生介绍各种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语法规则和搜索的技巧,引导学生在网上收集市场信息资料;介绍如何应用网页设计技术建立以营销为目的的企业网站,如何进行图像和动画处理、网页的保存与下载、文件的上传与保存。我院讲授统计学课程的教师也适当引入计算机应用内容,促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搜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特别是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教师将统计调查、整理、分析和市场预测的方法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利用已学过的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培养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3) 精心组织教学,强化上机实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而专业课的学习要到三年级第二学期或四年级第一学期进行,由于长时间不去应用,大部分同学对计算机程序设计等技术已比较生疏。因此,在讲授专业课内容之前,必须利用几个学时对其进行必要的复习,以利后面的教学。例如,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讲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在简要回顾数据库主要原理、方法和步骤之后,进而说明编程序的基本方法及过程,写出关键语句或表达式。其他简单的语句表达式尽量启发学生在课内编写,以便使他们思路紧密与课程内容相联,从而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笔者还结合会计专业,布置了一个大作业(如账务处理),让学生根据课内所讲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方法及编程技巧,编写完整的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思维与动手能力。通过课内及课外安排上机实习时间,让学生自己结合会计专业编写的程序上机调试,笔者则根据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分析指导。这样就使学生在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及编程调试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加深了他们对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并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深计算机设备的学习

与计算机相关的设备,在学生毕业后也必将会碰到。与其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学习不如让学生在学校里学习,这样也可以为学生走出校门增加一定砝码。学院实验室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设备,完全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充分的熟悉与使用的环境。机房管理人员与专业任课老师应积极配合,做好学生的上机辅导,这样,使学生不但可提高程序调试技巧,而且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配置等也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笔者在讲授企业营销网站规划与建设内容时,将机房内的计算机、网卡、网线、有线和无线交换机等设备展示在学生面前,讲解并示范如何在办公室或家庭范围内构建有线及无线局域网,进行相应的设置,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5) 营造良好的外界环境

一个良好的外界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除了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外,仍可以有充分的提升自己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机会。例如,笔者在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中,把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放在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在网络营销课程设计组织上,根据学生的建议,适当分组(5人一组)实现所选设计任务。分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安排项目进程。合理安排任务分工,是实现团队合作的一个好方法,在此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相互学习,更增强了项目组织,项目过程管理的意识,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败得失。同时,在课程设计成果评价上,让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这使学生有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充分展示出来,此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得到成功的满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开发欲望。同样也激发了他们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日常管理、日常数据存储和处理的兴趣,带动学生主动应用他们所学的计算机技能。

5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己经融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各种事务处理、计划、控制、决策,也渗透到各专业教学和应用之中,逐渐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开发工具。无论是从对学生的培养方面来讲,还是从对教师自己的科研需要来讲,计算机应用已成为专业课教师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之一。专业课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与软件应用的能力,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还能从课堂教学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渡到综合运用课堂所学,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佑新.企业信息化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倩.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12):35-37.

收稿日期:2007-03-11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实践

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计算机教学应当抓住改革机遇,积极的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利用信息技术的先天优势(快捷、方便、跨时空、宽领域、资源丰富等),提升两者的融合度,全面的改善教学质量,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为教学目标,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及实施。基于此,本文简单介绍了计算机教学特点,并且根据教学特点,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改革措施,即探讨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期望能够为其他学科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一、简单的介绍计算机教学特点

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主要有:(1)目前尚缺乏成熟的借鉴经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够为计算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指导,两者的有机整合,是对有效教学资源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计算机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利用信息技术中的图像、视频、音效、动画等功能,调动计算机课堂教学氛围,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往往对两者的有机整合意识不强,且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中,对其优势的借鉴较少。(2)往往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技能有效的提升计算机教学质量,也能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且良好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滞后于计算机发展水平,且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障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3)计算机教学教材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材内容的编订不是过于超前就是过于落后,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导致我国的计算机教学水平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虽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学让不尽如人意,但是正在迅速崛起、不见进步阶段,而且在素质教育的助推下,计算机教学质量正在逐步的提升。

二、阐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将有趣的教学与经验或者生活常识融入到信息技术系统之中,以信息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便能够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而且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提升。另外,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还在课外学习以及教学指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教学定期组织学生到计算机企业进行学习或者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机比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与社会信息技术相融合,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而且这是对计算机教学方式的拓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打破常规,由传统的课堂教学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教学,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全面的提升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加深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从而全面的提升计算机教学效率及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计算机人才。

2、有利于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往往存在诸多漏洞,如:重视考量学生的考试成绩(笔试),忽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与提升;重视教师硬性传授,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被动接受,忽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的培养等等,都严重的制约着计算机教学质量,同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在计算机教学中,加强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够有效得奖教学主动权回归给学生,且灵活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为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打好坚实的基础。

3、能够有效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繁荣,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强,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需要的建设性的计算机人才,不仅仅要具备过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强大的实践操作能力,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角色变化能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而单纯的依靠课堂教学不够(而且课堂教学还未普及素质教育),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即强化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度,尽可能的利用社会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的定位,及时的发现自身的缺点,并且加以改正,掌握机身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差距,及时的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与此同时,经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试验发现:强化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契合度,能够系统性的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能力,且能够将不断更新的市场信息及时的传送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有效的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

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面对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计算机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为了有效的推动素质教育的普及,需要不断的强化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利用计算机教学——高效、实时、跨时空、灵活、操作简便等优势,及时的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积极的与学生交流互动,改变压抑、凝重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师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另外,结合上述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的意义,我们能够得出: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三、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改革措施(实践)

1、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要求之一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具备强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开拓解决问题的思路,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目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的提升他们的总额和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在WORD知识和技能教学时(排版、编辑),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的去下载一份学习小报,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揣摩、学习,鼓励支持学生自主的制作一份相应的学习小报(自主完成),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学习的主动权回归给学生。学生通过实践,潜在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地。另外,学生为了使得自己的小报设计更加的完美,往往会自主或者潜移默化的调动自身的潜在能力,对小报进行更加优质的设计、修饰、编辑等,甚至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画图、Photoshop、Flashd等技能,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也能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获取一定的学习成果时,便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全面的提升教学效率及质量,而且这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2、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能够自主的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涉猎网络上的教学资源,逐渐的打破书本知识的局限,同时,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并且能够将各种知识互相转化,提升他们的自主应用能力。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相关概念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的上网搜索计算机网络概念,并且要求学生注明引用的出处,学生通过自主的搜索和查找,一方面,能够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概念的认识和掌握,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网络知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如:在讲解路由器及交换机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自主的发表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认识,并且要求学生自主的上网查找两者的相同点和差异,并且将查找到的常见路由器或者交换机的生产资料以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资料下载下来,方便学生的自主剖析,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自主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且潜移默化的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方位、多层次的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具有加强的实践性,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即:在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计算机进行逻辑性操作,使得具体的信息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供了多种途径和放法,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往往受限于设备不全、教学环境差等因素的影响,难以顺利的开展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在缺乏动手实践的条件下,逐渐的丧失动手实践能力。因此,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首先需要加强重视,然后,为学生创设一些网上实验室,搭建动手实践平台,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时,利用创设好的网上实验室,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组装以及计算机检修,并且可以将学生的动手实践实际情况与网络实时连接,教学即使的指正并修改学生的组装、检修错误,且对学生保持谦和的态度,不要轻易的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动手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自信心、成就感等,反哺于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也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4、重视师生活动交流

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往往忽视师生之间的联系,导致教师的教学进度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相脱节,甚至部分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的情绪,不利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需呀重视师生活动交流,教师要留意学生的心理动态、学习态度、感悟能力等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计算机教学,同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时的与学生保持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如:在教学公众网站上,增设学生反馈机制(功能),鼓励支持学生积极的发表自身的学习情况、教学意见和建议等,集思广益,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能够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有效的推动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推进素质教育的普及。

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且计算机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需要注意四方面,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师生活动交流,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计算机教学改革,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培育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2):9-10.

[2]李倩.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验教学与专业课程整合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05-106.

[3]金丽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6,32(11):258-259.

[4]闫保权.略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的融合[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10):149-150.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课堂教育;应用

绪论

随着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涉及到包括生产、生活等方面。包括建筑、航天、商业及机械等方方面面,也包括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中,从而进行教学任务。在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具有诸多的特点与优势,直观、生动、形象,将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进行灵活运用,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对其进行掌握。其所包含的多种教学形式已经在学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及习惯的挑战,并体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叙述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概述

1.1特点研究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过程中,体现了诸多的特点,从而决定其不同于其它的教学形式与方法[1]。

首先是具有居大容量的信息量和知识量,在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时代,通过计算机技术不但能够很好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还能够对其进行补充,从而满足现代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其次,通过计算机视频或者音频、图像等方式,使本来枯燥的课堂更加活跃和灵活,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和直观具体。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课堂教学,尤其注重教与学的结合,这也符合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主张,并敦促老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多样性,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不但支持游戏教学,还能够实现模拟教学过程,并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模式研究

1.2.1常规模式

一般来说,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多体现的首先是常规教学模式,即老师作为引导者或者主持者,通过主机与学生进行交流,实现问答和对话的过程,从而实现了知识的传授和接受[1]。

1.2.2练习模式

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其他的教学模式。练习模式是指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输入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进行回答,最后通过系统的智能性特点进行答卷批阅,从而代替人脑,使批阅行为更加精确和高效。这种练习模式为课堂知识巩固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和准确的渠道[1]。

1.2.3模拟模式

这种模式也成为仿真模式,主要指通过计算机的虚拟环境对现实社会中的自然现象或者人文现象进行模仿,从而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近似真实的训练及练习,并提供了人机交互的机会[1]。

1.2.4探究模式

计算机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探究模式,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自主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接受,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进行探究,并使其更加巩固。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在计算机或者网络环境中进行查阅、检索等行为,从而提升了自身的思维灵敏度[2]。

1.2.5协作模式

一般来说,现代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是一人一力所能完成的,这就决定了需要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要通过团队合作进行对知识的探索与确认。而计算机技术正可以提供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能够通过集体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也能够培养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应用

2.1因素分析

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特点与优势,同时还包括学校、教师和学生等综合因素的决定,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影响着这些方面[2]。

2.1.1学校因素

在学校因素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主要有设备提供与维护、师生评价体系和网络教育资源提供等方面,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实现起到了主要作用。同时,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保证学校的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充实,并对提高学校的名誉、社会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等,具有积极性的作用。

2.1.2教师因素

教师属于课堂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规划中,教师作为学生的主要引导者和配合着,在知识的传授和计算机设备操作中不可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了课堂上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效果,其技能的高低也是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在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对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技能、操作技能以及教学观念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2.1.3学生因素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观念已经被社会各界所认可,而在课堂中,这些国家及社会未来的人才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程度直接影响了其使用范围和知识的接受。据统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80%以上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通过计算机渠道进行知识学习和资料的查阅,因此这也决定了计算机技术在课堂的使用,同时通过计算机,让学生的眼界更加宽广,也更加能够与世界接轨。

2.2应用类型

在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课堂的过程中,除了提供诸多的教学模式,其能够体现的教学应用类型也应该着重考虑[1]。

2.2.1智能化教育应用

智能化教育是计算机技术应用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及功能应用范畴。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的智能化特点与人工智能相结合,互相补充并且完善。不但解决师资力量不足或者知识储备不完善的问题,同时能够通过学生自学或者模仿来进行实践活动;同时还具有评价和审核的作用,因此是课堂上主要的应用类型。

2.2.2仿真教育应用

仿真教育应用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仿真特点所进行和应用的。在这里,计算机以二位或者三维的模式,对实际环境进行模仿,同时为学生创造一个集视、听、读、写等方面为一体的虚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和学习,对知识进行接受教育。这种仿真教育体系的应用适应于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学生进行学习。

2.2.3远程教育应用

远程教育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成功应用于教育方面的背景下提出并实现的,它的主要主要特征是摆脱了课堂教育的束缚,在不同的地域和空间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同时教育,并实时解答。从而大大减少了成本以及提高了教育的高效性。

结束语

通过上述的叙述,可得出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教学方面的诸多特点、因素、模式等,并且说明了其实际应用的诸多类型,以此说明了计算机技术不但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还具有深远的发展前景,本文基于上述介绍,以此对计算机技术在教育界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借鉴。(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范文6

[关键字]网络:web2.0;协作;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科学课程标准;206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3-0074-04

一 科学教育中协作研究的现状

中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已经推出数年,新标准的修订工作也全面展开,众多科学教师也开始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开发或调整自己的课程设计。但是,过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单个教师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开发出一个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所以,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和教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在课程开发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们在网络上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科学教师由于“教学任务太重”或“缺少这样的环境和机制”,彼此之间交流甚少。其他研究者也认为“研究者单独作战的多,有组织的少”。

网络是目前教师开展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很多关于科学教育的论坛、网站和博客。但是,这些通用化的网络应用由于只能进行简单的信息和交流,很难开展深入的讨论和协作,因此出现了很多重复性的劳动,而且,这些通用化的应用也缺乏专门面向科学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服务。

二 来自软件行业的启示

计算机软件研发是一个高速运转并且飞速发展的行业,这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研究人员对项目管理、软件工程和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的深入研究。通过对计算机软件行业的考察,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

不论在商业软件公司中,还是在开源软件社区中,软件研发过程都非常强调“合作”与“规范”。“合作”要求各个成员相互配合,为团队的目标而努力;“规范”要求各个成员的行为符合共同的流程和准则,确保团队正常运作。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规范地合作”。下面作者以“文档”和“会议”为例子,分别说明什么是“规范地合作”。

1 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包含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求产生一定的文档。文档不仅是一个阶段工作的成果,也是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对每一份文档,在其结构、版本等方面都应有严格、规范的定义,以确保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可以快速、准确地阅读文档。并且,所有成员在同一时间看到的是同一份文档,以避免出现因版本问题而导致的混乱。一些细致而且有效的做法可以使得“文档”真正成为团队成员之间跨时间、跨空间沟通的桥梁。

2 会议是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和合作的主要方式,更需要遵循“规范地合作”这一准则。会议前会发出电子邮件,明确会议的议程、时间、地点、人员、角色安排、做决定的方式等等;会议中,会有一些规范的方法用于指导团队如何开展讨论,如何做决定等;会议后,一份会议记录会列出会议中做出的决定,以明确各个成员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在下一次会议中,各个成员首先需要检查上次会议安排的任务的完成情况,保证每一件事情都能及时完成。正是有了这些细致的做法,会议的效率才得以保证。

很多大型企业为了解决员工之间时空分散的问题,更是把这些“规范”通过企业内部的网络和软件加以固化,以保证这些“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计算机开源社区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也开发了一系列工具,用来协调、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譬如:用于沟通的电子邮件列表,用于管理程序代码的CVS、subversion等版本控制工具,用于团队协作文档的在线文档系统和wiki系统,用于对外信息的blog系统,用于跟踪错误和其他反馈报告的bug trace。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网站,专门帮助团队开展网络协作,如Google code,Source forge等。最近十年,相对松散的开源软件社区贡献了很多高质量的软件,这些工具或网站在辅助和促进团队协作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们要提高在网络上开展科学教育协作研究的质量,就需要借鉴这些来自软件行业的“合作”、“流程”和“规范”的方法,更应该将这些方法根据科学教育的需要,适当改造并通过工具或网站的形式加以固化。因此,针对中国科学教育行业开发一个知识管理系统是必要的,这样的系统可以比论坛、博客和wiki等通用平台提供更多的功能和应用。

三 对2061项目的深入研究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起的2061项目(我们没有翻译为2061计划,因为我们注意到2061是一个严谨的、系统化的、切实可行的项目,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设想中的计划)是科学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一个范例,我们的很多想法也来源于2061项目。

1989年出版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是2061项目的第一个里程碑,它给出了每个学生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在科学素养方面要达到的标准。有200多位来自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参与了该书的编写工作,历时4年,为美国科学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1993年出版的《科学素养的基准》一书是2061项目的第二个里程碑,该书进一步给出了学生在各个年级段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分年级标准。来自实际课堂的教师是这个阶段工作的主体,他们在科学家和教育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历时4年完成。《科学素养的基准》是团队协作的产物,该书的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这种协作开发的过程。

《科学素养的基准》的网络版本是一个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2061项目将所有基准都纳入到一个标准化的计算机数据库中,这样可以及时更新基准的内容,也可以方便用户查找和引用基准,更为后续计算机工具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基础。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和《科学素养的基准》这两个阶段的安排是2061项目管理中的特别之处,即:科学家负责制订K-12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并给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关键性的建议;教师主导制订分年级目标,充分利用他们来自实际课堂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这种安排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家和教师各自的优势,并使他们处于一种互补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相互怀疑和指责。

在基准制订完成后,2061项目开始关注收集和评价现有的课程资源,而不是从头开发所有课程。事实上,由于地域、自然环境、种族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课程的设计必须要多样化;同时,多样化的课程又必须纳入到统一的科学课程标准中。2000年出版的《科学素养的设计》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做法:课程开发人员从一个经过质量认证的资源库中提取若干符合当地条件的课程模板,一个计算机辅助工具对这些课程模板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最终产生一份符合科学教育基准要求的科学课程计划。

尽管这样的工具现在还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发展的趋势和基础。我们发现在全美科学教师联盟(NSTA)的网站中,所有的课程都标记出该课程所实现的

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具体条目。有了这样的数据基础,可以开发出很多计算机工具。譬如:教师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有相似的课程,然后进行比较,并优化自己的课程设计;也可以实现上文提到的计算机辅助课程计划工具。

2061项目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教师和科研人员密切配合,各个阶段之间也需要相互衔接,一些里程碑式的书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些书籍的附录中列出的上百份来自实际课堂的研究资料,让我们认识到一份高质量的标准有其大众化的科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在实际课程中开展实证研究,并把其研究成果规范地到网络协作平台上,积少成多,逐步提高我国科学教育的水平。

产生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这些著作,很多沟通都依靠书信来传播。我们现在有了强大、便捷的互联网络的支持,更有利于协作研究的开展。但是,网络的力量越强大,我们越需要一个可以规范这种网络协作的计算机工具,以防止这种协作只是流于形式、简单重复。

四 2062科学教育平台

基于上述论述,特别是在对2061项目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2062科学教育平台的理念和构架。我们提倡:

1)科学教师在科学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中需要相互协作;

2)利用网络协作工具,如Google“在线文档”,来促进和规范团队内的协作;

3)开发为科学教育定制的网络数据库平台,积累广大科学教师的工作成果,并促进彼此工作的重用。

1 “在线文档”协作平台

Google的“在线文档”是一个专门为团队协作而开发的工具,在协同编写文档、版本控制、网络和安全性等方面,具备传统单机文档处理工具(如:MS Office等)不可比拟的优势。以前,我们需要通过电子邮件或聊天工具和其他教师共享我们的文档,其他教师修改之后再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工具传回来。这种工作方式很有可以能引起版本问题:假设别人在修改文档的同时,你也修改了这份文档,这样就产生了两份不同的文档。当团队的规模再稍微扩大的时候,既要保证各个成员多样化的工作,又要维护文档的一致性,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现在,我们只需要通过“在线文档”工具编写文档,协作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由计算机和网络解决。两者之间不同的工作模式由图1和图2所示。当然,有了工具的支持,还离不开一定的“流程”和“规范”,只是这种“流程”和“规范”可以更方便地执行。

2 科学教育的数据库平台

开发中的网络数据库平台包括两个部分:“课程库”和“基准库”。课程库中的课程需要指明该课程可以实现的基准库中的基准条目。现在大部分教师的课程设计都会在开头指明该课程的目的,但是如果不把这部分内容连同语义放入数据库的话,以目前的技术,计算机是很难做进一步自动处理的。

“课程库”用于收集、整理并规范目前已有的科学课程资源。课程库中的课程需要包括的资料有:

1)基本资料,课程的设计,以及实施建议等;

2)所能实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的具体条目,并按照实现的先后次序排列;

3)课程需要占用的时间,包括每一堂课的时间,以及建议的授课季节等时间限制;

4)管理其他教师的反馈和评论,通过一些工具,方便教师之间开展“规范”的协作。

“基准库”用于标准化地维护国家科学课程标准,并记录基准之间的依赖关系。基准库中的每一个基准都需要:

1)用一个字母和数字组合的标记来标识,方便教师查找和引用;

2)记录各个基准之间的依赖关系。譬如:在理解“月相盈亏”的概念之前,学生必须要理解“有的光来自物体反射原始光源的光”等概念。这种依赖关系体现了学生概念和能力发展的一般途径,也是设计和安排课程时要遵循的约束。读者可以通过科学普及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科学素养的导航图》一书得到这种依赖关系的直观表现。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两个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尝试重构出2061项目众多出版物背后的知识管理系统。

3 具体应用

在上面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数据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发一系列辅助工具和应用,以促进科学教师之间的协作,并提高科学教师的工作效率。以计算机辅助课程计划工具为例:教师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时间等约束条件,选择一些课程,作为某个年级或年级段的备选课程:计算机工具将教师选取的课程进行自动排序,使得这样的课程安排既能满足学校授课的时间约束,又可以最好地实现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计算机工具还可以给出一些课程调整的意见(譬如:删去一些重复的课程以留出更多时间,或者加入一些课程以实现更多基准的要求),并再次自动排序,得到更好的课程安排。图3是一个基于“课程库”和“基准库”进行课程安排的简化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