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范文1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机化学实验课能够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到实践来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是帮助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和有效途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必经手段。良好的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和探索激情。
一、大学有机化学和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演示不直观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反应方程式和机理数目繁多,书写费时费力,并且很不直观。尤其对于讲解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有些有机分子的立体结构和立体化学问题感到困难。在黑板上画出具体的立体异构时,很是费时,并且不具备规范性的比例关系。即使利用挂图和自制分子模型也不能很好地显示出实际分子的立体化学。而有机化学中的大分子和高分子的结构,如淀粉、糖类和蛋白质等,都不能很好地给学生进行演示,只能根据书本中的内容作简单介绍。现在的课程一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方面大力压缩课时。故而,教师在课堂上只能进行精简的讲解,自学多练大都依赖学生的自觉行为。如果要系统地阐述某些问题,时间上不允许。但是部分学生反映自学时难度很大,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我们主动积极地进行了网络自学课件的开发,利用网络CAI课件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由于课时缩短、教学内容难以系统讲解的困难。
2.实验内容零散,重点不突出
传统有机化学实验与理论课程的进程不协调,实验的重点内容限于物质性质的验证性实验和一些简单的制备实验,教学方法侧重“依瓢画葫芦”式的照方抓药操作,而且整个实验室所有的学生的实验内容和方式都一样,缺乏创造性的激励等弊端。因此,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没有多大兴趣,把做实验当作完成任务,将学习有机化学的重点放在记忆一些理论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一些反应以应付考试,不能理论联系实验深刻理解有机化学中的精华。
二、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
1.运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在有机实验中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软件,视听教材、录像、Powerpoint课件。在基础理论课上运用多媒体电教室对基本实验仪器,基础操作进行演示和讲解。每次实验前,在对将要做的实验进行讲解后,在电脑中演示三维操作动画,先将整个操作流程播放一遍,然后操作步骤进行回放和停顿,引导学生发现需要特别注意的,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思考讨论后,抽查一位同学进行示范和讲解实验操作鼓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并讨论操作是否正确和规范。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操作示范,学生按照操作顺序和要点再练习独立操作,并由老师逐一进行检查评估,指导并及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
2. 精心选择有机物合成实验
在有机物制备实验中,本着学习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巩固基本操作训练的原则,选择了一些产率较高的比较经典的有机合成实验,尽量保证每个合成实验都能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实验动手能力。教育学生不放过实验中的异常现象,不轻易苟同书本或文献的说法,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探索实验,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操作快速、规范,台面整洁有序,装置美观、稳固,并且要求学生精确控制反应条件,力求达到较高的产率,得到纯净的产品。由于选择的反应属于经典反应,实验条件易于控制,只要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一般都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3.开设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需要学生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知识,进行合成路线的设计,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方法与实验装置的选择,产物的提纯与纯度的鉴别的设计,还需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索最佳的反应条件,根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讨论,进行综合,反复修改实验设计方案,直至达到最佳实验方案与结果。这种研究性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独立动脑、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自觉地去查阅相关文献,综合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选择实验方法,制定实验步骤,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培养他们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设计方案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验为基础理解化学的能力为重点,特别是要以培养具有基础科研能力的人才为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姚春凤. 有机化学实验改革探素[J]. 广州化工,2004
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问答问题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034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过多的交流问答,使学生无法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而且还无法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最后师生不得不通过补缺补差,甚至是“题海战术”来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目标,课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问答,并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笔者就此谈谈几点体会。
一、初中数学n堂问答中存在的问题
1.过多使用判别式提问
在课堂问答过程中,有部分教师担心课堂上没有学生呼应,认为教室一安静就不自在,所以经常会不假思索地使用判别式提问。
[案例]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判定
教学过程: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和推论,学生回答完整;然后教师提出与三角形重心的概念和性质有关的问题,学生对三角形的性质描述不完整,此时教师反问:“应该是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顶点对边中点距离的两倍,对不对啊?”学生异口同声地答“对”!他们认为老师讲的概念很少会错,教师这样提问,会让之前不懂的学生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两倍关系,学生会想为什么不是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顶点对边中点距离的1/2呢?
接下来分析判定定理证明过程时,教师直接提问:“用什么来证明DE∥BC呢?”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回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以吗?”学生这一次沉默了,因为图中并没有平行四边形,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回应“可以”,因为老师说的总是对的,其实,此处可让学生回忆一下所有证明平行关系的定理,而后发现只有用平行四边形性质来证明才是最合适的,教师习惯性地使用判别式提问让学生浪费了一次很好的复习巩固的机会和探究问题的体验,表面上是提问,实质是观点想法的直接灌输。
2.忽视问题生成不愿变通
在课堂问答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当学生生成新的问题时,教师采取忽视、淡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样不仅遏制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问答优化策略
1.精心预设,应对生成
古人云:“学贵有疑,教贵设疑,”教师备课,实际上是对课堂生成的问题做好预先的准备,具体到备教材、备练习、备学生三个环节,在备教材时,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及其前后知识点的关联,更要对知识点的生成和分析过程可能要产生的疑惑、分歧、问题做好提前的预设,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备练习时,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及与教学内容的关联,还要对学生的解题方法做及时的引导和评价,备学生时,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对他们在教学中可能做出的反应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的提问才更有针对性,课堂整体进度也才能更好地掌控在教师手上。
2.学会倾听,注重反思
认知心理学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由于受自身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表达形式等影响,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同时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这时教师应询问学生当时的解题思路,耐心倾听他们的表述,让学生坦诚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展示其解题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师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获得学生产生错误的内在原因,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范文3
摘要:本文根据成功素质教育要求,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本校《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把握的基本点极其教学基本要求作出自己的思考,以求教于同行。
关键词:《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素质本位;教学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武昌理工学院以“一切为了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为根本目的,以成功素质教育为特色,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实现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今后的创业成功与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学校创立的成功素质教育不仅是一种全新的大学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更是激励学生志存高远、成就人生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实施成功素质教育,课程建设是其关键之一。为加强课程建设,真正落实向每一门课要质量。学校今年要求进行每门课程建立核心档案材料,从11个方面进行要求,包括了教学的基本环节:备课、讲课、答疑、批改习题、实验课、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考核等,通过对《有机化学》的研讨我感到收获很大。
一、《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质本位”
在建立制药工程《有机化学》课程档案材料的过程中,我对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评体系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将传统的“知识本位”转变为“素质本位”,进行全方位改革,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品德教育、知识教育或心理教育等,而需要从教育制度、培养模式、课程计划、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全面贯彻“素质本位”理念,树立“内化”教育观。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促使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为素质,成为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教育,即在强化专业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同步推进非专业素质教育,按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以下专业素质
(1)使学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正确理解碳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2)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相互联系的原则
(3)掌握分离、提纯及结构测定技术
(4)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一般有机化学问题,自学有机化学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养成以下非专业素质:
(1)诚实守信的作风;
(2)开拓创新的精神;
(3)团队合作的能力;
(4)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同时,应采取有力措施,着重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发展潜质,以解决每个同学不同的问题进行因材施教,和学生共同定下答疑时间。充分开发学生的优势潜质和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观念体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和“能力体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都得到提高。
二、《有机化学》课程建设应该把握的基本点
《有机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和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标准适合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使用,《有机化学》是在无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一门新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能应用现论和方法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注重培养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制药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如有机合成、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分离反应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达到此目标,应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1. 注重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培养。注重专业基础素质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鼓励有强烈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勇于的创新精神。
2. 突出学生个性、尊重潜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本门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3. 教材选用和推荐的参考书相结合,拓展知识面。教材可使用由李良学主编的《有机化学》,参考书可推荐如下几种:
姚映钦,《有机化学》(第二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吕以仙、陆阳,《有机化学》(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改变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积极利用音像、多媒体等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一刀切、满堂灌、教完“拍了屁股走人” 的方式。而是要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耐心解答学生的提问,有计划的辅导和答疑。,有针对性的开小灶。
5.考试改革。该课程采用理论考核和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核以课堂提问、讨论、互动、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的形式记分,实验考核课以预习报告分、实验过程管理分、实验报告分和实验考核分记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队精神、诚信品格。近几年将护理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的考查改为以小论文的形式。一方面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打下基础。总之,该课程考试改革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以考知识为主向以考应用能力为主转变;二是由闭卷考试的单一形式向开卷、面试和实验等多种考试形式转变。
6.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写出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实验考核。利用寒暑期到医药企业参观学习,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把产、学、研有机的结合起来。
暑期每年我系都到制药厂进行社会实践活动,09级到武汉联合有限公司进行暑期社会实践,10级到中联药业四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以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非专业素质过硬、个性特长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实现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今后的创业成功与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通过下到制药厂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我系学生在组织安排、以及校内外联系等方面积极参与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较强的组织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坚韧顽强的吃苦能力,逐渐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范文4
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整体特点: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活。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符合“保持相对稳定”的命题要求,基本实现了新课标下高考与往年高考的平稳过渡、合理渗透、自然衔接。考查的内容遵循考纲、紧扣教材。但在应用上又不拘泥于考纲和教材,考查考生对化学“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三个有利于”的高考命题原则。总体感觉试题平稳、科学规范,无难题、偏题、怪题,有较高的效度、区分度,难度适中,但梯度的设置略有问题,造成试题难度系数偏低,大约在0.40-0.53之间,甚至更低一些,这与高考国家命题中心要求的0.53-0.65有一定的距离,因而难度有所降低。比较适合课改地区的教学实际,对全面推动高中课改,指导中学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总体概括为:遵循考纲、回归教材、稳中创新。
二、具体特点
1.稳定
①试题结构稳定
遵循考纲,表现在试卷的结构方面――教材有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满分100分,有必考和选考两部分试题组成。必考题(85分)含7道单选题和3道简答题,选考题(15分)含3道简答题,分别来自《化学与技术》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和《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考生任选一题作答。和2010、2011年的新课标高考理综试题一样。
②试题题境稳定
2012年的化学试题题境简单、设问直接,考生容易理解题意,试题涉及较广泛的基础知识,突出中学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体现重点知识的考点相对稳定的精神,这样命题既有利于控制全卷的难度,又有利于引导考生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基本经验的落实。为保持高考试题的稳定和连续性,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互相借鉴情况普遍而广泛。新课标的2012年高考理综11道化学试题基本上借鉴了2005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2007年宁夏、2008年的海南、宁夏及2010年、2011年各地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等。新课标的2012年高考理综11道化学试题有2个题来源于2008年海南高考试题。第10选择题和海南高考理综化学相似,考查同分异构体;为了保证新课标高考理综试题保持相对稳定和连续性,为此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13题考查物质结构周期律,和2011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13题考查物质结构周期律一致。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12题和2007年宁夏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第8题相似,考查烃类的规律特点等。
③考查内容稳定
2012年的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突出考查学科的核心知识、主干知识和“四能”,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不回避热点,试题理性回归教材。如必考题中的7道选择题(6分/题,共42分)分别考查了实验(实验室药品的存放),离子的检验,阿伏伽德罗常数。例如第9题,化学用语是化学的学科特征,每年必考,试题中涉及书写分子式(化学式)、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等。2012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中必考部分涉及化学用语总分就多达48分。C5H12O与钠反应放出氢气的同分异构体有多少(第10题)、浓度计算(第10题)、盖斯定律的应用(第26题)。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作为新课改新增加内容以前均有考查,2012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出现在第27题。
2.创新
理综化学试题在维持一定的稳定的基础之上,会加以突破和创新,变化之处在于考试的重点发生了一些变化,表现在有机化学内容考查有所增多,实验题型从无机实验变成有机实验。无机和有机内容结合在一起考查。2010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实验分值15分、2011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实验分值15分、而2012年的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实验分值达到22分!2010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有机试题分值27分、2011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实验分值27分、而2012年的新课标理综化学有机试题分值达到53分!同时对学生的化学学科能力要求增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题型发生很大改变
选择题第7题,以往连续三年化学用语的考查,选择题第8题,以往连续三年有机化学同分异构体的考查,选择题第9题,以往连续三年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考查,选择题第12题,以往连续三年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的考查,实验题第28题,以往连续三年无机实验的考查,今年全部有所改变,化学实验题在2009、2010、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理综化学28试题考查无机内容。主要考查反应原理、实验现象及物质的检验。而2012年实验题28题却是考查实验室制取溴苯。本题来自于中学化学教材必修II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的性质。试题以实验室合成溴苯的实验为载体,强调对实验过程、实验原理的分析,突出考查考生的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
②强化计算能力的考查
2012年新课标高考理综化学进一步确定了化学计算的基础地位。2010年、2011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题根本就没有多少化学计算试题。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对量的概念有所淡化,对化学计算教学重视不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平时的化学计算中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弱化了计算能力。导致许多考生遇到和量有关的简单计算时茫然不知所措。这种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学科素质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笔者建议
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范文5
关键词:复习有机推断与合成 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内蒙古从2009年实行人教版新课程,新课程实施后,高考理综考试中化学选考题中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出题形式主要是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复习选修5《有机推断与合成》之前,我已将人教版新课标2010~2011年的高考题认真做过,发现选考题中的有机推断与合成这个题目既注重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临场模仿能力。比起课改前的有机推断高考题,少了些偏、难、怪题,多出了很多新课程的新考点,如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读出信息、会识别键线式结构等。下面是我学习新课标高考大纲,理解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要理解有机推断与合成题的特点,让学生领悟有机化学学什么
1. 有机推断与合成题出题的主流形式是通过框图的形式,以有机合成为主线,推断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新课程实行后,加大了以重要工业原料为反应物,结合农药和树脂的合成为背景,从“绿色化学”理念出发,选取从原料到中间产物、目标产物的合成以及副产物的分离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流程的素材,围绕合成路线设计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主要考查常见官能团和新引入官能团(羰基、酯基、醚键)的名称和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结构简式的书写、分子式的计算和分子结构的确定、有机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种类的判断及书写、有机实验操作和现象、合成有机高分子的方法——逆合成方法等。
2. 主流题型提供的条件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有机物的性质、特征反应条件及相互关系,另一类则通过化学计算进行推断。
3. 很多试题还提供大学有机化学中的陌生信息,让学生现场学习再迁移应用,即所谓信息给予试题,这就要求学生除了要有临时模仿能力外,还要有获取、应用信息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4. 经常围绕乙烯、苯及其同系物、乙醇等这些常见物质,考察以碳碳双键、三键、苯环、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为中心的相互转化和性质。
二、教师在教学生解有机推断与合成题时,要明确不同阶段训练学生什么
1.第一阶段教学中必须重视主干核心基础知识的夯实、梳理 新课程实施后,由于有机推断与合成这个题目要凸显高中有机化学的所有主干核心知识的考查,所考内容虽都是较为基本、较为典型的知识,但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较课改前,加大了对思维的整体性、有序性、缜密性的考查力度。所以有机推断与合成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首先,在学生答题中,我们要让学生高度重视规范表达,如官能团名称、符号的书写是否正确,书写方程式时要注意规范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结构简式,反应条件不能漏写,以及小分子物质水等不能写丢。
其次,教师要做到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分不同小专题梳理有机知识,使核心知识结构化,实现有效的知识运用。最低起点是学完《烃的含氧衍生物》后教师要让学生抓住“一官一代一衍变”,做各类烃及烃的衍生物代表物的结构、性质及反应类型的表格总结,即各类有机物通式、代表物官能团结构、性质,奠定研究有机化学反应的思路及体系。
再次,帮助学生做涉及衔接机化学反应的几种无机物的重要反应辨析小专题并熟练应用。另外,我还从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解密”官能团、点析三类羟基、有机推断“题眼”等多个小专题进行了整合教学,我认为不要因时间紧而忽略这部分的训练。
2. 第二阶段要善于抓住有机推断中的核心问题
问题1:寻找推断题的突破口——典型现象、典型条件
问题2: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整合教学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整合教学可从(1)烷基异构法:丙基(2)、丁基(4)、戊基(8)异构体书写反复训练、检测;(2)加加减减(残基)法;(3)基团灵动翻转、插入、拆分法:凡是书写、判断多氧烃的含氧衍生物要想到用“灵动翻转、插入”法书写,有酯的结构的同分异构体要想到“拆分法”。一定结合典型例题重点练好C3H6O2、C4H8O2、C5H10O2、C7H6O2、C7H6O3、C7H8O、C8H8OX、C9H10OX (x=2、3)等含有-COO-、-COOH、-OH、-CHO等官能团的类别、位置、碳链、限制性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书写与判断。
同分异构体的复习技巧,要能从实际情境中剥离出同分异构体的高考考点并以此设计问题突破难点,再放回到综合情境题中去训练学生。
问题3:强调能形成环状有机物的反应
能形成环状有机物的反应有二元醇和二元羧酸酯化反应、羟基羧酸分子间或分子内酯化反应、氨基酸分子间或分子内脱水、多元醇分子内或分子间脱水。
在这些成环反应考查中,往往都会在起始时给个分子式或最后给个分子式,解决这类题的最好方法是熟练应用不饱和度,在教学中根据分子式的不饱和度,来推算成环前和成环后的结构。
问题4:充分利用不饱和度
在解题中,往往会在推断框架图中会出现有机物的分子式,这时,我们不仅要通过该物质的连续反应来判断存在的官能团,还要充分利用不饱和度,来确定该物质的具体结构。
3.第三阶段要不断训练学生明确有机推断题的解题思路
解有机推断与合成题,主要是确定官能团的种类和数目,从而确定物质的结构。所以,必须在全面掌握有机物代表物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及官能团的性质与反应的前提下,把握以下三个推断的关键:审清题意、用足信息、积极思考。
A.审题 (四看):通读整个题目,信息与设问
(1)分子式:求不饱和度—预测官能团
(2)结构简式:观察官能团种类、位置、碳链—从分类想性质
(3)框图: 找特征反应试剂、条件、新信息标志;分子式、结构式的变化—想转化
(4)文字:可以转化为框图
B.解题:记录局部—界定、拆解问题—寻找突破口、上下求索—接受、吸收、整合信息
C.答题(四会):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中文字(名称、数字、文字、答题)
D.解题方法与策略应用—从不同角度用好每一道典题,例如2010年北京高考题28(解题方法、策略、题型特征见下面表格):
28.镇痉药物C、化合物N以及高分子树脂( )
(1)A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
(1)A的含氧官能团的名称是 。
(2)A在催化剂作用下可与H2 反应生成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 。
(3)酯类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15H14O3 ,其结构简式是 。
(4)A发生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扁桃酸( )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属于甲酸酯且含酚羟基的同分异构体共有 种,写出其中一种含亚甲基(-CH2-)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
(6)F与M合成高分子树脂的化学方程式是 。
(7)N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大学有机化学问题范文6
关键词:中职院校;化学教学;有效性
化学作为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意义重大,但是中职学生普遍综合素质低、文化基础差,学起来感到很吃力,或者对专业基础课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兴趣不浓,甚至有的学生觉得可有可无,毫无意义。可见,中职院校烹饪专业化学课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一、中职院校烹饪专业化学课教学现状分析
1.烹饪专业化学教材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沿用普通中学的理论体系,重视知识的系统连贯,跟烹饪专业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职业教育特色。理论性强,学生难以接受;实践性差,学生不感兴趣;跟专业不够相关,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烹饪专业化学师资不够可靠
对于规模较大的中职烹饪院校或系来说,一定要有自己专职的化学教师队伍,由于烹饪专业的化学课涉及化学的很多分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而我们高等院校的化学专业大都分支较细,所以我们的教师大部分只对化学的某一个分支有较深的了解,这样难免造成有些章节被忽略或一带而过的错误做法。为此,笔者认为,中职烹饪专业化学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3.烹饪专业化学的学科地位不高
化学作为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用赘述,尤其在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在理解本专业学科知识上存在困难,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正是搭建一个桥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可是,目前在中职院校中不仅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化学的重要地位,就连学校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走上工作岗位,也压缩诸如化学这些专业基础课的课时,甚至取消此课程的学习。
二、提升中职院校化学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1.注意教材甄选与应用
目前,烹饪专业的化学教材大多存在与烹饪专业衔接不够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学生从化学课本上学到的化学知识和烹饪实践之间是两张皮。化学教材应以服务烹饪专业教学为目标,使学生在基础化学的基础上掌握相对较复杂的化学知识,为后继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如,缺乏有机化学常识,学生学习《烹饪营养与卫生》就比较吃力。
笔者认为,化学教材的编写要把原来化学课本中的相关的章节选择出来,再把相关烹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里面的有关化学知识选出来,把二者进行有机的综合。例如,烹饪中的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维生素C的氧化作用等等。
2.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选择与教材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在教材的选择上是成功的,那么接下来教学方式的探索将会是有效的。身为教师,一定对林林总总的教学方法并不陌生,但在课堂上,我们真正使用过的有几种呢?不同的教学内容,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比如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疑问,继而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原因;再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模拟实验,形象地观察,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总之,不断探索适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正是检验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之一。
3.促进教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名中职院校的教师,想必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学生对专业基础课不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难调动,教师想方设法,到最后无计可施。教育界上上下下都在呼唤教师素质的提升,但笔者认为所谓的提升不一定是学历的提升,也不一定是职称的提升,而是教师针对具体教育类型和教育对象的掌控力的提升。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普通中学的教师应该有应对升学和初中生的掌控力,而中职院校的教师自然有应对中职生的掌控力。这种掌控力包括了解学生的需求、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紧紧吸引这些在学习上没有优势的中职生、技校生的注意力。
4.提升化学在烹饪专业中的学科地位
要提升烹饪专业化学课的教学效果,就要提高其学科地位;要提高烹饪专业化学课的学科地位,就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课时数作为保障。对于三年制的中职院校烹饪专业来讲,应该开设一学年,按每周4学时计,共144学时,其中基础化学部分为50学时,食品化学部分为50学时,实验教学为44学时。如果课程安排确有困难,则安排为一个学期,每周至少要有5学时,其总学时数绝不可低于90学时,否则就等于不开这门课。
总之,要改善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化学课教学现状,就要严格甄选或自编教材、努力培养一支专职的化学教师队伍、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化学学科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欧时昌.成才视野下中职烹饪专业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才思:才苑广角,2014(03).
[2]唐滢.浅谈中职化学有效性的提高[J].科学咨询,20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