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范文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时代,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增长,企业必须重视外部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才能不断创新生产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近年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竞争突出的表现为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企业管理者开始重新思考和定位企业人力资源角色,尤其是面对国内外文化交叉化、人才市场层次复杂化、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等多个挑战时,弄清楚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对组织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扩大化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政府和所属的劳动人事部门为核心,由政府统一配置人才的人事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利于中央、地方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但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充分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主要是选拔、培养、配置最合适的人力资源去满足组织经营目标的需要,相对人事管理阶段在招聘、培训、激励、考核、沟通等一系列活动的管理更为系统、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重视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协调发展和供需平衡,进入了企业资源配置的战略管理时代,它既满足了用户需要的最高准则,又指出了战略实现对企业环境的动态依赖性,从“人本管理”上升到“能本管理”,将人的创新实践能力视为企业维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2 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差异化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大环境息息相关。进入新时代以来,全球化带来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交叉文化管理的挑战,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使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许多科技型企业为了应付时代的变革,增加了弹性结构设计,企业考虑联盟的策略性部署部分渐渐加大。企业为了平衡成本效益,寻找最佳的人力资源配套,在招聘、发薪、训练等非核心的劳务项目,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外判成了新趋势。另外,很多企业依靠财政上的配合和收购合并高速化成长,导致企业架构频繁重组,这种环境带来了员工流动率大幅度增加,裁员解雇的情况比比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应对各种情况做出及时的变动。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跨国公司的增加,也给企业带来了多种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人知识存量的增加、价值观念的改变、沟通方式的多样化、获取利益方式的改变,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很新的要求,企业管理制度应及时地对外部体制变革做出宏观上和微观上的回应。因此,企业可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拔优秀的员工去一些知名的科研单位、一流大学深造,有选择地将员工送到国外名牌大学培训、访问,开阔员工的视野,培养员工的国际眼光和全球意识;也可以不定期的邀请专家来企业对员工进行讲学、培训,甚至有条件的企业还可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这些良好的培训机会可以使员工快速成长,也能促进员工思想升华、知识更新。
3 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模块多样化
传统的人事管理通常所做的工作是指在人手不够时招聘员工、员工定期的技术培训、工资福利的发放等,侧重于简单的日常事务,局限“为企业服务”的角色。这种人事管理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对客户需求的分析,往往是封闭的、内向的,最多只能保证企业原有的利益。而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它强调的更多是与其他部门协调共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除了具备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外,还要具备工作设计、协调工作等职能,具体从以下几个功能模块来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3.1招聘管理模块
传统的员工招聘仅仅是在人手不够的时候才发挥作用,很大一部分招聘属于简单的业务管理,缺乏灵活性。然而新时代的职位空缺和职位需求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操作。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公布人才需求信息,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收集各个地域招聘者的信息,并通过专业、学历、工作经验等条件初步筛选出一部分人才,最终通过在线测评、心理素质测验、视频会议等方式迅速找到合适的人选。
3.2培训管理模块
传统的人力资源大多是单纯的技术人员或行政人员,因此一直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在时间、交通上都有一定的限制,这种培训缺乏全面系统的管理思想。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可以接收来自多方面的信息,通过网络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并且员工之间通过在线平台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企业可以及时地查询、评价员工能力,对必要的培训需求做出反应,并有效地计划和管理培训的时间、地点、目标、内容、预算和设备,对培训进行有效的评估。
3.3沟通管理模块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采用上下级面对面的方式,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能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尴尬场面,这种人为障碍不能起到真正沟通的作用。而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通过电子邮箱、聊天工具并开设意见区、公告栏等网络沟通方式加快信息的传播,促进员工之间感情的交流,使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维持良好关系,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进取心,增强企业的团队凝聚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4 绩效管理模块
传统的绩效管理重在考核,往往是将考核结果等同于奖金的多少,缺乏考核之后的反馈、总结、改进的过程,致使绩效考核在企业中流于形式,并没有对员工起到激励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帮助下,新时代的绩效管理主管能通过系统读取电子考勤数据,并录入所有员工的考评情况,员工能在网上对比自己与同事的工作差距,从而激发一般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这种网络化的绩效管理避免了因为远距离而丧失对员工工作实践情况的客观评价,以员工长远发展为目标,从企业整体战略视角增加了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3.5薪酬管理模块
在传统的薪酬管理中,薪酬等级设计单一而局限,一直是职务工资和绩效工资,忽略了工作实效。而新时代的薪酬管理在薪资模块上实现了多评定方式、多支薪模式、多银行发薪等,并且各项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的计算管理已按照国家要求设置,扣缴所得税申报表可直接提交税务机关。在福利模块上,实现了弹利,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福利方案组合。根据员工所具备的胜任力等级和其掌握的技能模块,确定工资、福利,这种薪酬系统以战略和发展为目的,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发挥,让企业更富有竞争力。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这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只有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走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最具创造性、能动性的源泉,才能从根本上构筑人力资源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最重要的部分,担任企业管理参谋、支持、执行的角色,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做到尊重个人、尊重知识,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采用多样化人力资源设计,才能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企业只有重视探索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努力经营好知识、经营好人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肖翔,张佳林,左都凯.试论21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03—107.
[2]黄义志,潘莉敏,杉山拓.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及其启示[J].科学学报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0):45—46.
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范文2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定位战略决策再造工程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使国际人才争夺日趋激烈,国际竞争的深化必然推动企业生产要素在全球内流动并进行优化配置,当然更包括人力资源的全球配置。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不论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的角度都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需要企业及时更新观念,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来获得长足发展。
一、21世纪新经济环境特征
随着人类的发展,经济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已经表现出其与以前时代所不同的特征。21世纪是新经济的时代,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它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服务经济。首先,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并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所谓“经济全球化”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渗透、相互储存并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其次,我们知道21世纪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另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越来越明显。企业应时时领先消费者,培养消费者的偏好,占领市场份额。而不仅仅停留在售后服务环节,应转向吸取消费者意见并反映到产品上走到消费者前面,也就是21世纪的服务经济应围绕服务价值链开创新的服务模式。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趋势
1.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战略规划及战略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可以说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的战略性工作之一,是企业董事会和最高层管理者必须关心的事情。因而所有的企业在设计自己发展战略的时候,都将公司和部门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统一结合起来为企业战略决策服务,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之间应达成有效的切合。
2.人力资源管理日益显出在企业价值链中的作用。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增值,价值链本身就是对人才激励和创新的过程。围绕价值链拓展管理范围,人力资源管理日益突出在企业价值链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为顾客提供附加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加强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密切联系,从权力中心走向服务中心。
3.人力资源管理边界呈日益模糊状态。一直以来,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不被企业重视或仅仅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项管理活动,有其独立的工作范畴。近年来,随着业务外包、战略联盟、虚拟企业等各种形式的企业网络组织的出现和迅猛发展,使人力资源的管理边界日益模糊,其管理已经跨越组织的边界,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事务,而是面向于更为广阔的管理空间。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定位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地位日益提高,企业管理者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只有这种角色转型才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保障。
1.战略伙伴角色。时代主题的变迁促使人力资源管理由操作层向战略层转移,把人力资源和经营战略结合起来,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提高组织实施战略的能力来帮助保证经营战略的成功。
2.职能专家角色。管理者在工作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员工潜在的多元化需求,用柔性的角色定位代替传统的职责划分来管理人事培训、奖励、晋升以及其他涉及组织内部人员流动的事项。积极鼓励引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使员工在企业角色变换中认识自身价值,发挥其自身的最大潜能来为企业服务。
3.员工的支持者角色。在新型的现代企业中,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权威逐渐被知识所替代。管理者要想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强化自身各方面综合素质;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成就感。
4.变革的推动者角色。在企业不断变革中,人力资源管理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当企业导入文化变革时,透过组织改造、流程改造可以改变员工的行为与工作方式,员工的贡献管理可以去引导员工行为的改变,教育培训也可以试着改变员工的心态,具备为未来竞争的观念和行为。
四、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几点对策
1.改变观念,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角度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及其改革,使人力资源部门成为企业战略决策层的战略伙伴,参与企业战略决策过程。大家知道,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能否搞垄断性经营的关键条件。但是企业要具备竞争力和搞垄断性经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实现。而核心技术的创造只能由技术创新者来完成,所以技术创新者作为人力资本的首要要素而存在,而技术的市场化要求需要由职业经理人来完成。正因为人力资本非常重要,所以其作为资本形态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决定企业体制的制度性要素。人力资源管理不应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而应参与甚至主导企业战略的决策过程,应从传统的辅、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所以,企业想提高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践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更好地承担起战略经营伙伴的角色,与各部门一起共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顺应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再造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兴起了一次管理变革的浪潮,哈默等人提出的业务流程再造掀起了一场管理学革命,为企业的运作机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流程改造起源于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我们知道,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传统的功能使组织已经逐渐失去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如果想打破过去传统的运作模式,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的组织,就必须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再造工程。而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必然要求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来适应,才能保证再造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重新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培养一批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那么首先,要从思想上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及认识其战略价值;其次,要将人事部门从传统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原来以“管人”为核心的机制转化到竞争环境下以“开发和激励人”为核心的机制层面上来;另外,要对员工进行积极的培训,灌输新的思想观念及对新的管理模式的认识,提高员工的主动参与意识及创新能力,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27-03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和问题分析
1.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的职能性管理,最早被社会学家怀特・巴克在《人力资源功能》一书中提及。国内的普遍观点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并对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流程、技术、制度和机制的总和。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即现代人事管理,较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不少企业目前还处在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强调以工作为核心,涵盖“进、管、出”三个环节,更关注“事”而不是“人”,因此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人员潜能的开发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属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人性化管理,以类似投资的眼光培养、激励和开发人才,寻求“人”与“事”互相适应的契合点,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回归。
2.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和不足。虽然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由人事管理向人力管理的转变,但对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总结归纳为如下几点。
(1)组织向心力不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更注重人的因素,但组织架构对人的影响不足,容易出现内部人员互相分离,不愿协作,“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不同部门之间、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相对冷漠的工作环境也抑制了工作热情和潜力的发挥,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较为薄弱。
(2)行政文案工作相对繁琐。人力资源部门日常需要处理大量的行政文案,涵盖考勤记录、工资统计、培训测试等方面。由于工作重心集中于行政文案工作,导致人力资源各模块执行能力不足,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核心竞争力的发挥。
(3)没有合理的企业人力战略规划。在人才的选、育、用、留等各环节均缺乏足够的战略规划意识,不能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人才需求、配给和流转等事宜。在企业招聘时对亟需人才的有效定位不足,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缺乏全面考察人才综合素质的手段。人员配给更多只是为了填补岗位空缺,没能做到人尽其才、适人适岗、有效发挥人才潜能。由于没有合理的战略规划,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较为紊乱,人员流失率较高,无法为企业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4)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但组织内的仍较为严重,权力相对集中于上层组织结构的个别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十分有限。组织结构和权力体系的僵化没能给人才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对个人远景的预期不足,容易与组织产生离心力。
(5)有效激励不足。在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运用的激励手段较为单一,认为给员工加薪就能有效激发其工作潜能和工作热情,而严重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更高层次追求;另一方面,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过分依赖程序和制度对员工的约束,经常延长劳动时间而忽视额外激励,甚至大幅削减休假时间,造成员工情绪低落、动力不足、热情不高。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中逐步凸显,并与企业发展的其他问题相互掣肘,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而随着互联网对企业影响的不断深入,使得对传统人力资源的改造已势在必行,“互联网+”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也呼之欲出。
二、“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1.“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性。“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顺应平等、开放、互动、迭代的互联网整体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形式。由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显著特征,赋予了人力资源新特性,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工作方法和政策机制等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革新,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产生了较大差异。
(1)员工从“经济人”逐渐转变为“知识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使用应实现收益最大化和成本的节约化。该理论承认人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但认为应坚持“以最小的人力资本投入和最低的报酬获得最大化收益”的早期经济学原理,要求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尽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总是试图用三流的薪水留住二流的人才,然后促使这些人力资源做出一流的贡献。从本质上讲,实行此类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将员工等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人”,认为人力资源的实质是可以量化的经济单位。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息传递的不断渗透,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削弱,企业盈利更多依靠员工的脑力劳动,而非机械作业的廉价劳力,知识技能与员工不可分离,逐渐融为一体,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员工已经完成了“经济人”向“知识人”的转变。
(2)领导从“命令者”转变为“合作者”。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认为,领导者应该成为掌控全局的权力者和能力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领导者需要知大局、想长远,制定设计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企业管理层级,并通过实施各类管理制度监督员工贯彻执行;领导者基于自身理解和设想,构建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并通过集体活动鼓励员工不断融入和认同;领导者根据员工表现实行奖惩、鼓励,使员工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通过超前的思维、长远的视角、理性的制度和强大的凝聚能力,领导者得以有效管理企业。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员工普遍拥有个性化的思想和独立的价值观,原有企业和组织中根深蒂固的角色定位、人际关系、工作流程、制度体系、都可能被质疑和颠覆,领导者全盘掌控企业的愿望和意图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企业领导者的职能从个人规划、制度约束、硬性改造向适度引导、聚合发展、交互共生过渡,领导者的角色定位由“命令者”逐步走向“合作者”。
2.“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充分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互联网+”对传统企业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也越发明显。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主导”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的革命,随着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的变化,人员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个性化、人员流动率不断增加,人对组织的粘性和依赖程度降低、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可以不断放大。这些变化使得组织需要重新认识人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方式,真正从人力资本至上角度重构管理理念和模式,利用好人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
(1)大数据化已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决策管理的工具。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接触到大量数据,但以往很难利用数据做出更多的决策,也很难通过数据来发掘本质。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进入了“量化”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将日益依赖大数据及数据背后的知识,需要及时获取大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组合与应用。
基于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同时从小样本中推测到大趋势,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配置与整合作用,更好地处理股东、客户、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近年来,一些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利用大数据进行绩效考核、人员流动管理、分配薪酬等,并对未来进行趋势分析。企业积极建立了人力资源大数据库,同时积极将数据运用于管理决策,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运转夯实了基础。
(2)员工日常社交逐渐影响企业组织形象。互联网时代里的员工呈现更多的个性化趋势。而个性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个体的“社交化”。每个员工都将成为一个自媒体和宣传平台,在表达自身情感和诉求同时,也在对组织品牌和形象进行宣传沟通。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等社交平台,越多越多的个性招聘推荐开始涌现,员工对企业市场宣传的呼应可以及时表达,员工个性化福利和企业文体活动也得到了在线呈现等等。员工的日常社交表达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形象和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逐步在日常社交回应、社交传播和引导等环节进行管理和引导,最大程度化地提升企业形象和员工的企业荣誉感。
(3)跨界思维对人力资源精通业务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管理需求。而随着企业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不仅需要从宏观层面评价和预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更需要从微观层面和专业技术角度来评判人才的技能水平和潜力空间。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原先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统计学的相关方法运用,而现实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熟练掌握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互联网思维、行业产业链知识、财务管理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跨界思维”逐步实现转型,人力资源管理者也逐步成为企业内掌握复合式知识体系的重要决策者和决策参与者。
(4)职场年轻化要求更加注重员工真实体验。随着职场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以及互联网对于职场工作的渗透,企业工作氛围逐渐发生了改变。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员工关系的处理方式和职场氛围的调节手段趋于灵活和多元,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体验,并根据反馈及时修正相关的管理模式和策略显得十分重要。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诸如人力资源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岗位调动等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虽然这种流程可最大化发挥企业战略和业务策略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但受到互联网信息传递以及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影响,上层的决策和意图在下层被贯彻执行的难度开始增大。一方面,员工年龄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政策模式对其的吸引力不足,激励作用也被削弱;另一方面,隔代的思维差异使得上层即使换位思考也很难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当于原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金字塔结构,一些企业尤其是年轻员工较多的企业出现了平行结构,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在短期内满足年轻职场人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要有效关注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及荣誉感、存在感。互联网带来的快速沟通,使得员工自主经营并参与决策成为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5)新型福利将越来越被职场年轻群体接受。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职场群体的诉求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员工福利方面,“普调薪酬”的平均涨薪制度将不再受企业雇主的青睐,雇主更倾向于仅给核心员工涨薪,以应对经济下滑和企业转型的压力。随着一些企业涨薪空间的压缩和力度的降低,津贴和福利等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新型的平民化福利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有效地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关调查显示,诸如旅游津贴、家属体验日、例假休息日、单亲补贴、拥抱福利等各项新型福利已在一些企业推广。较之于传统型福利,新型福利使得企业雇主的品牌化和个性化得到充分体现,也更易受到年轻职场人士的青睐。今后,如何协调老员工提升对新兴福利的认可程度,如何有效地控制福利成本成为今后企业薪酬体系的重中之重。但无论怎样,随着互联网传播,新型福利在企业普及并引发福利创新趋势将成为必然。
三、适应“互联网+”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人才互动渠道,提升员工价值体验。“互联网+”表现出了较强的互动交互性。受其影响,企业组织结构正向网状式转变,产生了网络化经济效应。在网状式的并联结构里,愈接近客户,愈有可能创造附加值并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因而,传统企业上层拥有权力和话语权的局面将极大改变,每一层级的员工都可能成为企业运作的中心。为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逐步改进围绕上层和核心人才开展工作的管理思路,形成企业与各级员工的互动渠道,促使员工均能在组织价值体系里找到存在感和激发点,从而进一步放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应。如微软公司已放弃了员工分级制,认为任何层级的员工都可能变成组织运行的中心;小米公司提出了合伙人组织、扁平化管理、去KPI驱动等等,都是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化经营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为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应从注重手段控制向注重产品和服务转变,真正将企业员工作为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者和体验者,使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客户。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应更加关注员工的价值体验,打造各类平台有效提升员工价值体验,让员工借助平台参与企业决策制定及产品服务的研发、设计和体验。
2.建立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员工荣誉感和使命感。传统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建立在契约承诺的基础之上,而其本质即为企业约束与员工服从的关系,因而企业的薪酬福利等人力资源政策都建立在奖惩的逻辑之上。但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原本依附组织而存在的员工具有了越来越强的自驱力和自我约束力,也享有了更大的,改变了以往被约束的地位,成为企业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构成。因此,为适应“互联网+”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也需建立信任的基石,打造提升员工荣誉感、使命感、事业感的长期激励机制。近年来,海尔提出了“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员工自主经营”的新型战略决策,就是顺应“互联网+”趋势的体现。在完成战略决策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切实将激励的重点放在员工事业拓展和平台搭建上,构建让员工自己拟定目标,促使员工自我驱动的发展平台,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责任心和主动性。
3.建立量化分析的人才管理手段,充分显现大数据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综合感性和理性两种因素的管理,除了诸如绩效考核、薪酬统计等量化分析的部分外,也有诸如招聘、培训等非完全程序化的决策。然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员工和管理者、员工与客户、员工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中产生了众多大数据,对大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比对,也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了量化分析和程序化决策的依据。对大数据的利用,也可协助人力资源管理从小样本中预测大趋势和未来沿革,预测员工对于薪酬的期望值、为人力资源岗位体系设置、劳资冲突纠纷的化解,预测招聘培训需求等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胡婷婷.互联网思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4
[3] 唐魁玉.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J].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2014
[4] 周静.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建模[J].人力资源管理,2014
[5] 陈萍.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浅谈[J].中国商贸,2014
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范文4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柔性管理 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2-0323-01
引言:在知识经济日益发展的现在,企业当中对于柔性管理的重视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化是柔性管理的关键所在。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脱颖而出且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通过领导和员工的全面参与和努力来实现柔性管理。
1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涵义
柔性化管理是在人力资源实践发展过程中逐渐提炼出来的一种管理模式。是以“以工作制度为中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其本质就是“以人为中心”,依据的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规律,强调方法上的非强制性管理。它主张重视人的情感、个性、能力,以灵活的人性化的方式管理员工,来依靠员工、信任员工使员工产生与企业的协同感,从而达到把组织的意志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的管理目标。
2 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特点
2.1 管理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管理
在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始终将员工的管理摆在首要位置,在对员工的管理上,尊重员工的物质以及精神需求,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改变刚性管理模式中的制度约束,通过价值引导以及企业理念宣传,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让企业的员工能够自觉主动的执行各种工作生产任务,企业员工的工作动力得到显著的提升。
2.2 柔性化的人力资源影响力持久
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强调对于员工的内在管理,让企业的员工将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准变为员工对于自身的约束与对企业的承诺。因此,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员工影响力更加持久,由于具有较强的内在驱动力,所以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员工的价值创造能力。
2.3 柔性化管理具有激励有效性
柔性化管理模式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员工在企业中仅仅作为劳动力的出卖者的状况,在那种工作情况下,企业员工只能够获取微薄的劳动力报酬,工作地位也低下,所得薪酬只能够满足其对基本生活的维持;在现代社会企业中,现代企业更加注重对员工的整体素质的满足,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其物质生活的满足水平上,通过对员工多元化生活层面的满足,让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3 柔性化管理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3.1 人力资源的知识化
随着时展,社会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对人才的知识性要求也进一步提升,相对于传统的企业员工,现代社会的员工具有更高的受教育程度,拥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具有极为强烈的社会交往的要求,兴趣爱好也相对广泛,单纯的物质追求已无法满足他们在工作以及生活中的需求,他们对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更加重视和追求。现代社会中知识型员工在对工作单位进行挑选的时候,还会对企业文化进行考虑,寻找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地方,从而使自身的个人理性以及人生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3.2 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
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知识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工业化时代在发展中对员工体力、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从而使其对员工知识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在如今的社会中,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度在越来越高,成为现如今竞争中的核心。想要在企业发展的时候促使相关人员的是功能得到越来越大的发挥,为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就需要对相关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4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中柔性化管理显然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趋势,其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4.1 建立柔性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企业的柔性文化以人性化为标志,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它注重平等和尊重、主动和自觉、奉献和创造。它依据资源整合、竞争性合作、差异性互补、团队精神等,实现知识的转化,创造竞争优势。企业要把以能为本作为柔性企业文化的核心,提倡双向沟通,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要承认价值的多样性、差异性和文化的多元性,认清个体差异,创建一种宽容、谅解、包含的文化氛围,以减少冲突,让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背景的员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创设共同愿景,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保持员工强烈的学习愿望,推动员工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要创造有利于每位员工创造力发挥的文化气氛,创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机制,使每个员工都乐于将自己的个体知识贡献给组织,实现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
4.2 建立有效的柔性化的激励机制
柔性激励机制是建立在人本理念和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应采取多种激励方式。
4.3 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是要通过减少管理的层级从而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变壁垒森严的专业小组为没有边界的多功能网络式小组。柔性组织结构表现为由集权管理向分权过渡,组织机构设置向层及少的扁平型、网络型过渡,从而提高信息的高效传递,增强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能够强化直线管理者的战略管理能力,拓宽管理跨度,充分下放权力,为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创建高效的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其目的是提高信息的高效传递,增强沟通协作,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且层次减少人员精干后加大了员工的工作责任,增大了工作职位的挑战性,迫使组织成员自我加压,有利于人才快速成长。
4.4 健全柔性化管理制度
(1)畅通人员流通渠道,建立柔性的人员流动机制。要破除职务终身制,实行“双向流动管理”,鼓励员工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流动,按照任务进行组合,随时间、任务的改变而不断演变,使员工处于动态管理中,实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
(2)实行柔性化的工作设计,在时间和空间选择上给予员工较大的弹性和自,同时积极营建家庭式的工作氛围,帮助化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3)关注员工的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人实际和特点,帮助其寻觅职业锚类型,进行职业生涯定位,把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与企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实现共同长远发展。
(4)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满足员工的发展需要。实行有效的全员培训、全程培训,帮助员工实现自我,支持和增强公司的核心能力。改革培训方式,变单向式培训为发散式教育,鼓励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5)建立柔性化的绩效考评制度,制定柔性化的考核指标。要切实改变传统的对员工进行全程“监控”全面考核的“过程管理”的管理方式,采用目标管理的柔性管理办法,进行绩效考核,使员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对人员的考核以完成任务为中心,不拘泥于机械的考勤制度。不能简单地将绩效评估作为评判员工的工具,而是把它作为提高业务能力的过程,强调以学习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式的业绩管理。
5 结束语
总之,在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实施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深刻的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实质,进而通过规章制度、组织结构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柔性化建设,在企业内部构建柔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依靠高效的人力资源价值发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陆江东.人力资源柔性化管理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2(03).
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范文5
关键词 信息化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319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模式陈旧
当前存在一部分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使用人工记录、人工传达的方式统计和传递信息。在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中,人力资源信息在医院各阶层单位间传递效率较低,并且很容易导致信息错误,影响医院的管理水平。除了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医院使用单机未联网的管理平台,早期的管理软件不仅技术落后,更加缺失很多必要的功能。随着医院的逐渐发展,这些管理软件本应该被淘汰,但由于管理者的不重视或者其它原因,致使医院一直沿用落后的管理软件。
1.2管理效率偏低
有些医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单纯将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作为一个行政部门。许多管理者缺少管理经验,这种情况下即使是采用现代化先进的技术设备也会导致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当。当前许多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运转效率低下,其工作人员完全处于被动,缺少积极主动性。然而市场竞争可以说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的竞争。如果医院管理部门的竞争意识不高,注定会影响医院的整体发展。
2基于信息化的医院人力资源管理
2.1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能够将医院的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避免了由于信息堵塞、错误造成的资源浪费。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整合现存的所有资源,并且实施管理利用,从而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地控制成本。将资源信息化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医院良好地运营。信息化已经是当今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医疗企业来说就更应该紧跟信息化脚步。
2.2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把医院所有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搜集、整理起来,通过专门的应用软件综合地分析人力资源信息,从而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岗位分配、培训、绩效考核等工作都可以信息化,这将会使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显著地提高。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保证医院的人力资源在各个机构和岗位发挥充分的作用,是提高医院整体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3.1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随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不仅仅是要求管理者完成一些固定的操作,更加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匹配、衔接”。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源信息的传递、反馈效率,增强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递,在医院的各阶层部门间传递和反馈的效率将会明显提升。管理软件整合人力资源的所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避免了资源误用和浪费。另一方面,维护好人力资源信息资料,对岗位调动和薪资变动加强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将集合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功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及时的人力资源。通过人才培养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培训学习可以使医院的人力资源最大化,不断地为医院提供所需人才。
3.2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将更注重以人为本。对于医院来说人才岗位较为固定,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将会更多关注员工利益与其岗位乃至医院整体发展的关系。在聘用时可以完整地获取人才信息,充分分析人才的各项基本素质、工作能力以确定合适的工作岗位。这就打破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观性聘用人才的情况,遵循了以人为本、公正公开、择优录用的聘用原则。另外,在培训方案的确定上也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掌握充足的人才信息,能够了解到员工的爱好、特长。培训方案确定阶段可以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采用因材施教的培训原则,让员工学其所爱、学习所长。这样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才成长,更是提高了医院的整体实力。
3.3权责制度更加明确
医院相对于其它企业来说,更加应该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然而在传统落后的医院管理中,往往不能明确各岗位的权责,发生意外状况不能及时地找出原因。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将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首先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分配能够保证员工工作能力和岗位相匹配,员工具备足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在自身的岗位上落实工作内容。其次,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权责分配明确,每个岗位员工的权力和责任都由管理者分配和监督。岗位责任制度的明确,赋予员工更高的工作使命,使其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从而也推动医院的整体进步。
4结论
基于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管理必然的发展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从根本上优化了招聘、培训、考核、责任制度等工作内容,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将会在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得到更多的应用和体现,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更加明确了权责制度,为医院的发展巩固了基础。随着更多管理技术和理念的融入,相信医院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范文6
[关键词] 新经济 人力资源 创新
新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经济”或“旧经济”而言的,是指在全球化资源配置和市场开发基础上,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由高新科技产业驱动,以创新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大调整。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在新经济时代,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进行创新。
一、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eHR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是基于先进的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全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融合了“电子商务”、“互联网”、“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优化(BPR)”、“以客户为导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思想在内的最新理念,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准确、互动和海量存储的特点,为人力资源管理搭建一个信息化的工作平台。它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不具有增值功能的例行工作中解救出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增值,从而持续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eHR中的“e”包含了两层含义:不仅仅是“Electronic”即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同时更重要的是“Efficiency”即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效率是eHR的根本目的,而电子化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一些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功能,比如招聘、薪酬管理、培训(或者说网络学院)、绩效管理等;利用互联网、考勤机、多媒体、各种终端设备等;越来越多的电子化产品和手段被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实施eHR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有效手段,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
二、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创新、个性化、复合型和合作的特点,这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是企业内外环境变化的迫切要求。因此,根据新时期人才的特点,我国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应该进行创新:
1.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已成为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员工,思想开放、头脑灵活、技术专精、自信自强、流动性很高。要想吸引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增强员工的竞争能力,并会以此吸引大批优秀人才;设立共同的目标。企业应设立可以激起人们奋斗精神、愿为事业共同努力的目标,在这样的创新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实行柔性化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真正才华横溢的人才,往往是充满个性而难以驾驭的,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在管理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充分调动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企业将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信任员工、尊重员工、依靠员工,把企业员工放在管理的主置,围绕着充分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展管理活动,激发人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自在的发展,使企业的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一致。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需要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要努力培育共同的企业文化意意识,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得企业成员对企业目标和价值有着共同的理解,从而在行动上达成共识;共同的文化意识还使得企业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相吻合。企业的用人制度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个性习惯和企业的包容性、创造性,并使其贯穿于每一位员工的言行中,在努力营造企业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同时,提倡各部门形成各自的特色。
三、结束语
新经济时代的网络化、知识化改变了衡量企业财富的标准,知识成为企业的战略资产,作为知识承载者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财富和资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成为其兴旺发达,保持恒久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深刻理解人力资源创新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创造出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我们每一位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需要敏锐的职业洞察力,顺应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担当起企业系统策划者、资源整合者、管理咨询者、变革推动者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苏慧文著.中国企业市场主义管理与业务流程再造.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年3月.
[2]罗仲伟 罗美娟:网络组织对层级组织的替代[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