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银行工作的认识

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

价值管理是给予价值的企业管理方法,是为了最大化股东价值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实现企业所追求的价值和目的之间的一致性。银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有行业特点、必须具有银行业业务开展的针对性。在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工作如何开展是现代银行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以下针对后危机时代的特点对如何加强银行价值管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关于银行企业价值管理的分析

经济资本是现代银行企业风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标准工具,其取决于银行企业价值和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工作的强化是保障企业价值最大化或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的关键。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价值管理工作是提升银行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的关键,其对银行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在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企业应认识到后危机时代存在的风险与机遇,采取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的原则,逐步采用经济资本系统,以此达到企业价值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如何加强银行价值管理

2.1关于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实施的重要意义

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的实施能够稳定的创造价值,为实现银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奠定基础,同时价值管理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帮助企业应对后危机时代全球化资本市场风险。针对后危机时代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给予,价值管理还能够优先管理事项,明晰、提高银行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和质量,帮助平衡银行企业短、中、长期经营目标,并促进企业合理分配资源。

2.2以正确的认识以及对自身业务发展方向构建完善的价值管理体系

在后危机时代,银行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何正确认识价值管理对银行企业的重要性是决定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管理效果的关键。针对这一情况,后危机时代的银行企业应加强对价值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分析。同时认真分析自身业务发展方向及其对企业价值管理的影响,针对自身业务特点以及管理工作流程完善企业的价值管理体系,明确银行企业各管理层、部门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奖惩制度以及对全员职责权限的明确为价值管理工作的实施奠定基础,为银行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3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的实施需要银行企业针对自身发展方向、业务开展方向等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论证,以此为基础构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机制管理体系。作为一项大规模的企业管理工作,后危机时代银行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强化需要企业以更大量的时间、资源以及耐心来促进价值管理体系的完善,运用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 Performance Management(绩效管理)和Balanced Scorecard(平衡计分卡)等管理和决策支持工具,促进银行价值管理工作的开展。针对银行业务特点,银行企业要特别注重对价值创造的衡量,避免失误,否则将会导致价值破坏。由于价值管理工作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其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银行企业构建强有力执行委员会,并通过实行全面的企业培训或进行管理咨询,促进银行企业价值管理方案与评估模型的建立。

2.4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工作的强化与实施

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工作的强化与实施需要银行企业明确四个关键环节,以此为基础进行价值管理的强化。首先因确立明确的价值理念,其次确定经营价值驱动要素,再次是要求银行企业在经营全过程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最后需要银行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实现领导与普通员工价值的沟通。

三、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强化的关注要点

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的强化需要通过对关注要点的分析以及注重促进价值管理的实现。首先,银行企业因对自身价值管理进行信息收集与任务确定,通过饼形图示将相关成本在总成本中的份额直观地表现出来。同时注重对自身经营成本的分析,了解银行企业经营成本的出处及其成本动因,找出增值业务与非增值业务,并将之在银行企业整个价值链中进行表现,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明确企业价值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评价与提交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在价值管理观点分类后,对银行经营管理、价值创造提议的长处和短处进行比较和对比,将现代银行经营、管理观点与现有的银行产品进行比较,并用T型表格将比较后的优势和劣势列出来。再将成本加入后的最终产品进行计算比较。在提交阶段,银行企业要将最终结论提议交给相关的风险评测以及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经营进行成本核算和评价的,最终由银行企业决策管理部门作出决策并实施。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后危机时代银行价值管理的实现需要银行企业以外部环境的分析以及内部情况的论证为基础,运用现代企业价值管理理论,结合银行业务特点进行价值管理体系的完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实施,以此达到促进银行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现代银行企业必须认识到后危机时代价值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实施要点,以自身主观的强化为银行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一群.银行企业价值管理体系的完善.南方经济,2008;6

[2]周洪波.后危机时代银行发展得出关键---价值管理体系的建立.财经资讯,2006;10

[3]刘金鹏.金融企业价值管理体系建立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财务管理,2009;4

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范文2

目前,如何利用自身现有资源,不断革新思想,努力顺应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把握机遇,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广西蒙山农村商业银行为例,主要探讨金融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该行实际寻求对策,争取早日建设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

二、金融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的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大力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较好的成效。广西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工作较传统内审有了较大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幅提高了内部审计质量、效率和覆盖率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对银行内部的财务活动和银行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分析,涉及范围与深度较广,工作量较大。由于传统内部审计中人工手工作业的原因,内部审计主要是采用审计抽样的方式。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前,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各分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抽样比例在12%到25%之间,不足1/4的审计抽样比例意味着较多的审计盲区和较高的内部金融风险。而应用信息技术后,依靠计算机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现在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实现的100%全覆盖,同时内部审计的时间也大幅缩减,由原来的一、两个月缩减到了两周内,审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也大幅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覆盖面都大幅提升。

(二)提示传统内审无法发现的潜在风险

在内部审计领域中采用信息技术对于降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也具有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内部审计覆盖面的增加,大幅降低了审计盲区,减少甚至是完全消除了由于审计范围不足而未发现的财务风险;二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使得各个关联体系之间实现了信息交互,对于涉及关联体系间的风险能够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筛查。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已经采用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筛查出大量的多头贷款,目前已经及时采取了措施,进行清理和控制,大幅减低了金融风险;三是对于信用不佳的贷款人加强了管控。通过信息技术,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现有用户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进行了信用分级,对于信用记录不佳用户的贷款申请进行了严格审查。定期进行历年欠息记录、贷款核销、诉讼费、坏账核销、抵债资产、贷款不良等具有不良信用记录的筛选分析,各支行采取采取清收已核销贷款或提前收回新发放贷款等措施,收到较好效果[1];四是在存在借据合同法律风险的经济往来中,对于符合借据合同规定的行为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核对与筛选,并采取及时的措施,要求责任支行立即整改,化解其风险。按照管理要求,借款借据发放日和到期日应在合同期限内,借据合计金额不能超过相应合同金额,对公借款人和保证人不应在营业执照到期或注销后借款或作保证[2]。

(三)及时发现违规违法的人为操作

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蒙山农村商业银行对所辖内部重要职务人员的个人账户各项信息进行了审计分析,筛查有无出现利用工作职务通过个人结算账户与客户之间违规进行业务往来的情况。据统计,我省农村商业银行2010年来连续两年通过采集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相关数据,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对全省81家行社的新增不良贷款进行了审计[3]。通过数据分析、成因剖析、风险评估和责任认定等,提示出授信管理不规范、部分信贷从业人员“主导”转贷掩益资产质量甚至充当资金中介、非法牟利等需重点关注的风注区域和薄弱环节[4]。及时查找并处理了各类信贷风险,规范了金融业务管理。

三、金融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领域应用中的不足

虽然通过在商业银行内审工作广泛深入地应用信息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并非尽善尽美,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较高,在资金投入上较为充足。但是目前有一部分商业银行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认识仍然不够全面科学,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难度预计不足,对于信息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又期望过高。具体表现为,在建设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甚至是超过了审计工作本身,重视设备和技术的购入,错误地认为采用信息技术后,内部审计工作就一劳永逸了。在设备购入后,如何将其同商业银行的自身内审需求进行融合却是一知半解,既不革新现有的审计方式方法以适应于计算机系统,也不调整系统设置使之真正作为有效平台,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的少之又少。这种主次不分甚至是本末倒置的认识是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不足的思想源头。

(二)审计监督方式一成不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目前,商业银行日常业务的信息化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基本都采用计算机系统完成。但是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虽然信息化的投入建设力度较大,但是却存在着高投入与低产出的怪圈。为了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各商业银行都加大对设备、技术的资金投入,使得内部审计成本的攀升,但是其实际利用率却较低。由于审计监督方式一成不变,仍然以手工操作时一样,因此很难适应信息化后计算机系统的要求,使得具体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实践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甚至还存在着应当采用信息技术处理的环节仍然采用人工处理的方式,计算机系统主要还是用于办公自动化、数据收集检索等层次,设备各项功能的使用率低,造成高投入低产出的怪圈,导致资源的浪费。

(三)信息化系统建设不合理,造成不同资源紧缺与闲置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系统的先进性,在系统建设前忽略了对系统与银行自身内审工作实际的考察调研,缺乏科学地规划,使得在系统建设完成后,发现某些设备的紧缺和另一些设备的闲置,紧缺的设备直接影响了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的正常运行,而闲置的设备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四)信息化环境下的现有综合内审人才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内审工作已经基本实行了信息化,但是在具体管理的人员仍然是传统内审环境下的审计专业人员,他们对于计算机知识较为欠缺,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同时内审人员难以熟悉业务系统的访问控制技术、相关的系统配置方式和访问控制日志[5]。这一点也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从传统手工向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即使勉强做到了计算机操作,其操作水平也较低,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实际的信息化作业中工作人员对于审计信息的认识和分析能力也会进一步降低,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深度开展,这样反而提高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风险。此外由于自身对于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的生疏也容易导致一部分内审工作人员“往回走”,在应用信息化系统的过程中,暗地里对于内部审计的核心工作仍然进行手工操作,使得信息系统的应用程度低,并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内审水平的目的。

(五)信息环境下的内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

除了上述现有内审人员自身计算机系统知识不足,对于信息化的适应能力不强外,商业银行不重视新时期内审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是阻碍其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内审人员综合能力的不足是绝对存在的,但是大多数商业银行却只重视系统的开发建设,在设备与技术上投入加大,对于现有内审人员的培训提高认识不够,力度不足。近年来,部分商业银行在内审人员的招聘过程中,仍然以审计专业人才为主,并没有调整人才选拔思路,招进来的人仍然是只懂审计不懂计算机。这一点使得本来就不高的人员综合技能止步不前,信息化系统建设得再好都难有用武之地。我们应该看到,金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关系到我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大局,直接体现着我国金融内部审计的水平。在现阶段只有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内部审计水平才能进一步更好地保障商业银行的金融安全,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长效发展。

四、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逐个击破,尽早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扩大审计的范围与深度,更好地完成内审工作经济监督的职能。

(一)树立正确的内审信息化建设观念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有人的意识决定。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关系到内部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内部审计在信息化环境下的生存[6]。因此在内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商业银行应当首先转变自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内审信息化建设观念,要做到足够重视,不仅是要对信息化建设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重视,而且要对自身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重点有足够的认识。不仅是商业银行的相关领导、信息化建设带头负责人要有足够的认识,而且包括内审人员在内的商业银行的全体人员都要对其有足够的认识,树立起内审信息化建设的正确观念,认清各自的责任,商业银行内每个人都要对于自己在内审心喜欢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加快建立健全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制度建设

加快制度的建立健全能够推动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的规范化和实用性。虽然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制度与规定,如政府审计曾出台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社会审计也曾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只提出了“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对于其具体操作并无准确和详细规定。因此商业银行在自身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在遵守政府相关的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参考其他银行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尽早地制定出符合自身内审工作实际和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制度,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整个流程、阶段性目标、人员职责、信息化水平考核方法等都要进行详细的规定,促进内审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

(三)加快信息化环境下内审人才的建设力度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不仅需要人才,而且是离不开人才。在内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中,商业银行应当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建设力度,一方面对现有的内审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增加其计算机相关知识,加快内审人员对于信息化工作的适应速度,同时在培训中增强内审人员对于内审工作信息化趋势的认识。另一方面,适当引进同时具有审计和计算机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在内审人员的引进中,注意考察其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人才队伍的快速建设。引进复合型人才不仅本身能够促进信息化环境下内审工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对原有的内审人员做好指导示范,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外部环境。此外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用性,培训方法的多样新,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考核等综合手段,尽快提高内审人员的综合水平。

(四)大力推行非现场审计模式

目前非现场审计已经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中央银行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非现场审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全面、连续、实时地监测审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来分析、评价和监测审计对象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风险状况的一种审计方法[7]。非现场审计不但能够发现银行以及下属金融机构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同时也能有效控制各类人为操作的欺诈、贪污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建设非现场审计对于审计工作的范围与深度都有质的提升,这离不开信息系统的建设,只有将内审工作信息系统中各类子系统进行准确的权限设置和数据交互传递,同时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内审数据录入的准确性、程式化,并建立起审计数据库,才能真正达到上述功能,加强事前预测、事中监督和事后分析的水平,降低审计成本,从而提高内审工作的实效。

(五)加快建设审计信息系统安全平台

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硬件设备的更新、软件系统的升级、网络环境的变动都要求安全平台作出相应调整[8]。在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要素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要注重“人”“法”“技”的有机融合,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出台,很难使审计信息系统安全走上正轨[9]。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将信息系统安全中重要的因素――参与信息活动的“人”和信息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设备”有效地结合起来,责任到人,确保安全工作有序开展。其次加强审计信息安全的宣传培训工作,让全体审计人员充分认识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安全防护知识,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问题;对策

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工作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反洗钱工作的体系不断完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经过调查发现,反洗钱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难点,这都需要我们尽快且高效地解决。

一、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性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工作仅仅停留在很浅显的层次上,仅仅是在有人民银行牵头,其他商业银行被动跟随的状态,并没有达到一种长效可持续的效果。对于反洗钱的宣传工作也只是表面性宣传,要求宽泛而不具体。

(二)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管理能力差

首先,大多数银行在反洗钱工作方面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无法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报送的环节多而冗杂,并且效率低下,报送员大多都是兼职员,毫无专业性可言,报送的数据常常会出现差错。而这些差错却不容易找出来,即使能找出来,也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时间。

其次,反洗钱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和业务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企业在权衡利弊时,往往会注重业务的发展而忽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管理者没有意识到,反洗钱工作没有做好,在商业银行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隐患。

(三)反洗钱工作技术落后

目前,商业银行的反洗钱数据提取和甄别手段落后,没有完备的技术基础作为保障,基础工作力量不够雄厚。由于以上的种种限制因素,在反洗钱工作的客户资料录入、分析统计、数据传输等工作大多是由手工进行操作的,使反洗钱的准确性和效率都大大降低。

(四)可疑交易报告有效性仍亟待提高

当前,虽然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按照要求建立了反洗钱监测系统,但是最核心的数据甄别、分析工作依然需要人工完成。不同工作人员在做数据分析时,或多或少会添加一些主观色彩,使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

(五)缺少专业化人才队伍

现在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并没有专业化的反洗钱人才来进行实施。此外,虽然根据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每年都要进行反洗钱工作的培训,但是培训在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资金、没有合适的教材、没有进行培训的老师,而只是例行公事进行表面的过场培训,对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实际工作意义不大。

二、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完善监测系统,推行智能化管理

在商业银行进行的反洗钱工作中,应该加强与监察部门的紧密配合与联系,对反洗钱的案例认真分析,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不断优化改进反洗钱监测系统。增进智能化管理建设,数据采集更具有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同时通过参数控制,提高监测模型的命中率,实现全智能化控制,而不需要人工的鉴别及分析。推行智能化管理,能够减少人力的投入,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二)适应变革,做好反洗钱缺位补充

《反洗钱法》在2007年正式投入使用,在当前制度之下,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该认真分析系银行当前在反洗钱工作中的问题,结合社会大背景,制定出成文的规章制度,是反洗钱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监管部门规范了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利于工作人员以及银行主体更好地履行义务,也有利于银行能适应商业竞争中的变革。

(三)构建全方位的反洗钱运转体系

建立商业银行间反洗钱联席制度,积极促进各商业银行反洗钱案例、先进经验和运作信息的互通、共享。此外,商业银行内部也应该建立起有效可行的反洗钱规范系统。

首先,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工作的牵头部门,应该首先明确自己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制定反洗钱工作进程的计划表,建立标准的流程,使银行的其他各个部门都明确自身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建立行之有效的公众信息平台,负责人在平台上及时分享政策及规章制度的更新变化,使反洗钱工作的各个流程都能紧密结合监管要求进行开展。同时,商业银行应该加大对新业务的反洗钱指导,在银行新业务出台之前,反洗钱工作的牵头部门就应该提前了解清楚新业务的相关信息,及时对该业务的反洗钱工作进行管理。

(四)依法合理经营,理性相应职责

商业银行应该依法履行反洗钱工作相应的责任,加强对市场的规范,防止在市场经营中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商业银行应该意识到,反洗钱工作开展的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银行业务是否能健康长远的发展。

在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中,对客户进行基本背景、经营规模、经营特点、资信状况等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有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第一,在交易过程中,严格审查开户人的身份信息,确保身份的真实性及合法性。第二,加强现金管理,禁止以违规手段为任何个人、集体提供资金。对开立银行账户的存款人资料进行严格审核。第三,严格检查票据的真伪,防止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五)完善反洗钱激励约束机制

商业银行应该把反洗钱工作与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结合起来。由反洗钱牵头部门领导,银行各个部门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对反洗钱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监督等程序。对认真贯彻落实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以及反洗钱工作的人员进行无知己精神上的激励。对不服从商业银行管理制度,反洗钱工作业绩无法达标的人员进行惩罚。

三、总结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着多种问题,商业银行只有认识到这一现状,并且对现状进行深刻分析,并且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将反洗钱工作的实施不断改进完善,才能实现商业银行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范文4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制度落实不到位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行动指南,管理者和会计人员是通过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来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的。随着金融行业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也在银行各项业务中被广泛应用,促使银行业务有序的运行和发展。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银行业务中应用范围和深度的扩大,也给会计内部控制带来新的契机,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建立和完善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效性和合理性,为控制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依据。另外,即使银行有健全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依然存在制度没有具体落实的情况,在执行上走形式主义,使会计内部控制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

    银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近几年来银行业务发展较快,新设机构网点多,且会计人员配备普遍控制紧,使得会计结算人员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达到要求。另外,银行人员流动性加大,跳槽频繁,股份制银行会计人员平均年龄低,从事会计工作时间短。有些业务人员被简单培训就上岗操作,有些业务人员对业务不熟悉,操作技能低,无法完成岗位职责的要求。

    对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拓展,以及银行对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传统的会计内部控制已经满足不了银行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审计独立性差、频率低、范围窄等各种弊端,这就是导致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不到位、制度没落实的根本原因。

    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更新会计内部控制的管理理念,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管理理念进一步创新,把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看作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方法: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减少银行损失,就是增加了价值。反之,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不到位,就造成了银行的损失;另外,在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上,要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束缚,会计内部控制要随着银行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有效的调整;还有就是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机构要具有独立性,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要强化监督检查力度,提高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执行力;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内控制管理的工作能力。

    (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会计内部控制观念,逐步建立和完善会计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体系,并且针对会计内部控制标准,银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实施效率、效果的评估是达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监督和评价,能够充分调动会计内控制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及银行内广大工作人员的参与配合管理的积极性。建立管理水平的高低与其所得的绩效成正比的监督评价体系,消除对员工的扣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达到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的效果。针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的查漏补缺,及时的整理和完善,把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同时将银行的部分收入与会计内部控制相联系,建立风险管理考核小组,利用监督考核体系对各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测和督促。

    (三)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建立“以人为本”的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构建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创造和谐的内部控制工作文化氛围。在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既要重视银行的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约束力,也要充分认识到和谐的内部控制文化氛围对员工的约束力和影响力,良好的会计内部控制文化氛围有利于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把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载体,明确工作人员是会计内部制度的建设者和执行者的地位,建立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政治作风正的内部控制工作队伍,才能更好的适应新时代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需要。

    (四)强化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宣传,提高工作人员会计内部控制意识,通过积极宣传和营造和谐工作氛围以及建立监督评价体系,赢得员工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及管理工作的肯定和支持。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各项制度最终需要人执行,银行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管理水平高的会计队伍。为此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针对80后、90后新人的特点开展思想和道德教育,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各类岗位培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提升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打下基础,因此会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业务功底,深刻认识财务、税务等多项相关的监管法规,掌握运用管理会计、风险计量、价值估值等理论,并且熟悉内部控制工作的制度、工作流程等内容。

    (五)增强计算机应用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中的渗入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在银行工作中也被广泛使用,因此利用计算机的先进技术实现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也成为银行管理系统开发的目标。银行在研发新产品或者系统升级时,要时刻将会计内部控制思想落实到新产品的设计理念、构架和流程上,实现计算机控制代替人工控制,有效的降低甚至消除人为控制的失误和风险。计算机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渗入的程度,也直接反映了银行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因此,扩大计算机应用系统在会计内部控制渗入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提升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工作水平。

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信息安全 应急管理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200-01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业系统越来越显示出面向社会、数据实时性强、多资金交易、处理海量数据、业务复杂度高的特点,但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为银行业务、管理提供驱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控制IT建设风险,保证IT稳定运行对银行可谓“性命攸关”。在这种压力下,银行业IT应急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强化应急管理、做好应急储备、加强应急协调、提高应急能力成为银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

2004年,我国金融业信息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全面启动,在这几年间,各金融机构应急组织体系基本建立,“两地三中心”应急灾备体系日趋成熟,应急处置经验得到积累,应急协作能力有所提高,金融业IT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近年来发生的银行信息安全事件来看,金融业应急管理工作仍然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妥善处理好应急与发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增强全局意识、忧患意识、安全意识和协作意识。

一、增强全局意识

2010年2月3日,民生银行核心系统出现故障。事件原因是民生银行武汉分行开发了个人小额账户管理费扣收程序后,上挂其总行核心业务系统运行,由于抹账功能存在业务逻辑和算法缺陷,导致在处理对银行来说数量并不是很大的个人小额账户管理费扣收交易和抹账交易时,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库进入“长事务”处理状态,从而系统资源耗尽,数据库挂起。在这次事件中,民生银行核心系统中断对外服务4小时20分钟,虽然未造成数据丢失,但影响了民生银行30个分行,近400个网点业务的正常开展,对社会公众服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整个事件的发生和应急处置来看,民生银行在信息系统的投产和运行管理方面比较欠缺,对运行维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相对滞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更是走在其他行业的前列,并且随着银行与其他业务的深度融合,银行业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已渗透到了证券、保险、贸易,甚至生活基本费用缴纳等一切与资金休戚相关的行业中。但是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发展趋势,“重发展、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在金融业屡见不鲜,对应急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解决具体技术故障的层面上,缺乏全局统筹考虑。从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出发,各级机构都应该将应急管理作为银行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应急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建立科学的应急管理体系,使全系统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保持统一、协调。

二、增强忧患意识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使金融业的IT应急管理工作经受了严峻的考验。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当天,四川银行机构行内系统不能正常通汇网点达35.17%,由于基础设施受损和人员伤亡,金融机构有2796个网点不能营业,占网点总数的22.26%,有187台ATM不能运行,占ATM总数的3.52%。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能够作出快速有效的IT应急响应显然是最重要的。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银行业应用的广泛普及,以及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的可能发生,银行业IT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挑战日趋严峻。经过近几年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经验,突发事件具有发生突然、蔓延迅速、难以把握、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的特点,发生的概率虽然较小,但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各银行业机构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做好IT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IT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主动从建立有效的应急工作机制,完善机房及供配电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防御能力,建设应急灾备体系,开展系统不可用、机房不可用甚至城市不可用等不同层面的灾难恢复应急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资源等方面入手加强IT应急管理。

三、增强安全意识

2010年8月30日,中国光大银行核心系统及总行前置系统交易发生拥堵现象,部分交易超时报错,导致核心业务处理缓慢,影响正常业务近5.5个小时,当天有19.6%的交易失败。事件原因是其加密机管理系统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密码与密钥管理服务,该系统所使用的厂家提供的密码服务平台在处理密钥内存读取操作时存在设计缺陷,在进行密钥增减操作的情况下,会因密钥缓冲区资源占满且超过程序处理能力引起系统性能下降。

银行机构经过多年努力,基础技术设施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在数据集中、系统整合过程中大量采用集群、热备技术,并建设同城和异地灾备系统,硬件设施抵御技术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但软件和技术管理方面的技术风险开始凸现。近年来,由于应用程序设计和实现中存在性能缺陷而引发的信息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强应用系统功能测试,加大应用级风险监测力度,在应急预案处置流程中考虑优先保障业务恢复等未雨绸缪的措施将对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银行业工作的基本落脚点在于建设与安全,二者不可偏废。一方面要通过科技手段运用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另一方面要防范网络、系统中隐藏的运行风险、管理风险、风险等,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观点。

四、增强协作意识

2010年5月25日,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EMC存储设备发生故障,导致在其上保存数据的CONET/ATMP系统和CSP 3.0客户服务系统运行不正常,造成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辖内1234笔ATM机存取款交易不成功,影响了外汇实盘的网点自助终端交易,短暂的B股银证转帐自助渠道交易和代收费业务的自助终端、网上银行交易。故障发生后,EMC存储设备的硬件维护商――EMC公司工程师虽然采取了积极措施进行抢修,但由于现场技术分析和判断不准确,导致该存储设备故障多次重现,对故障修复造成了困难,导致整体故障处理事件较长。

银行业IT系统有很多相关方,包括业务部门、开发部门、运维部门、企业用户、个人用户、通信运营商等等,这种复杂的业务关系使得银行业IT应急管理工作也不是孤立的。但是,从目前的应急管理体系上来看,上述相关方在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方面存在严重的“高内聚、低耦合”现象。在运维部门开展的应急演练中,系统恢复的演练多,业务恢复的演练少;内部演练多,跨部门、跨单位的协作演练少;纯IT运维的演练多,业务数据处理的演练少。IT应急的最终目的是业务服务的快速恢复,不是系统的恢复,因此,要摆脱应急管理是某个部门工作的错误认识。从内部来讲,要加强业务与技术的协作,协调业务部门,做好日常应急管理和突发事件处置的配合。从外部来讲,要主动加强与通讯、电力、设备提供商、外包服务商、公安、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建立有效的应急协调机制,做到密切配合,互相支持。

对银行工作的认识范文6

一、银企对账的重要意义

1、保证银企双方账务记载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完整性。由于银行和开户单位的行业会计制度特点不同、记账时间不同、记账凭证传递程序不同,因此双方记账结果会出现不一致。通过银企对账才能发现某方账务记载过程中的错记、漏记和重记,以便及时更正。只有银企双方账务记载一致,才能确保银企双方账务记载的正确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及时发现差错事故和经济案件,防范操作风险。银企对账是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手段,能够保证银企双方资金安全高效运营,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在当前不法分子冒用单位账户诈骗银行资金、银行内部员工贪污挪用单位资金等经济案件屡有发生的情况下,切实做好银企对账工作对确保经营安全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

3、堵塞资金管理漏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银企双方账务不一致,会出现未达账项,若不及时调整,会对本单位的资金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是银行已收而企业未入账,不利于及时将资金投放到更高收益的资产项目中去;二是企业可能过高估算银行存款资金,造成资金超支使用,甚至形成账户透支。只有切实做好银企对帐工作才能严格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增强银行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方便银行了解客户信息。银企对账工作树立了银行员工的风险意识,大大提高了风险防范能力,为商行业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外,通过银企对账,银行经办人员与开户单位财务人员有了面对面的接触,银行能及时捕捉到详细的客户信息,包括业务需求、存款增长点、业务扩张等,能摸清开户单位的家底,清理一批死账户,激活部分老账户,实现银行业务不断扩张。

二、银企对账工作制约因素分析

1、企业方面

第一,对银企对账认识不够。部分企业对银企对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它是银企双方互相监督和制约的有效措施和防止经济案件的重要手段。在被调查的客户中,有538户认为不对账也不会发生什么意外和差错;212户把银企对账单纯看作是银行的工作;32户认为银企对账会暴露企业内部信息,拒绝对账。这些错误思想导致对账质量不高,银企对账流于形式。有的企业收到对账单后,不及时勾对、核实账务并在规定期限内向银行发出对账回单或确认信息;有的企业对收到的对账单保管不善,甚至丢失;有的企业对于未达账项不仔细核查,明知企业账余额与银行余额不符,也盖章确认等等。第二,财务管理混乱,对账制度不健全。在被调查的客户中,有331户企业会计或财务人员表示不会专门去银行拿对账单,而是等银行邮寄或下次业务时捎回;123户在收到银行邮寄的对账单后没按银行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反馈对账信息;48户由于存在着跨一年、两年、甚至五年的未达账项而没完成对账;125户由于没有建立银行往来账簿,导致银行无法与之对账。这类客户主要是贷款客户和私营企业,他们只将手中的借据与银行贷款分户账进行核对,而对于银行收取企业的表内、外欠息没有账务记载,无法对账。以上情况说明,部分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对银企对账缺乏责任心,没有一个完善的银企对账制度,从而导致对账不及时,资金安全存在严重隐患。

2、银行方面

第一,宣传力度不够,对账方法落后。银行对账宣传工作不深不细,不能使客户认识到对账工作对银企双方资金安全的重要性。另外,大部分银行主要还是采用两种原始的人工对账方法对账,一种是银行等待企业财务人员来办理业务时捎回对账单,再等企业下一次办业务时捎回来,时滞长;另一种是邮寄,成本高,对账返回率非常低。人工对账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应进一步提高银企对账电子化程度。第二,专职对账人员配备不足。从目前商业银行各网点来看,对账的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根本不能保证银企对账中心配备专人负责银企对账工作以及面对面对账的要求。第三,对账制度不能对企业形成法律约束。在银行与企业的对账制度中,缺乏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银行对不对账的企业毫无办法。若采取强迫措施与企业对账,企业会对银行服务不满意,很可能会造成客户流失,所以银行对态度强硬的客户只能迁就。第四,银行业务操作不规范、不统一。主要表现在:(1)满页账(未满页账)发送给企业不及时。如有的银行网点未满页账是按月打印的,有的则是按季打印的,有的网点则只能打印满页账,不能向企业提供未满页账。满页账(未满页账)是银企对账的重要依据,银行提供满页账(未满页账)不及时将直接造成银企对账不及时。(2)部分回单(如网上银行回单)由于银行业务流程原因在银行滞留时间较长,不能及时提供给企业,造成银行已记账,企业长时间不能记账,这也增加了未达账项的核查工作量和银企对账工作的难度。(3)部分网点的银行业务凭证回单没按要求打印凭证号、付款人名称以及摘要等记账信息,这导致企业在勾对账务时对于相同日期和金额的业务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一笔已入账、哪一笔仍在途,给对账工作增加了难度。第五,对长期不动户的清理不彻底。大量的长期不动户的电话、地址早已变更,无法与之联系对账。

三、突破银企对账瓶颈的出路

1、发挥银行在对账工作中主导作用

做好银企对账工作,银企双方领导首先要提高认识,从硬件和软件上保障对账工作的重要地位,把对账真正作为一项会计核算监督职能和结算管理的重要内容。银行应积极发挥在对账工作中主导作用,加大银企对账工作的宣传力度。宣传要做到全方位、不间断,全方位即在宣传对象上做好银企对账的内部宣传和外部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多种方式并举,如报道、电视、条幅、网络等;不间断是指银企对账在开户时宣传、做业务过程中宣传、对账日宣传,还应通过柜面、客户经理等渠道召开客户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通过实例案件,大力宣传对账工作对保证银企双方资金安全的重要意义,以此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养成及时对账的习惯。如某企业在银企对账时发现自己竟然有一个金额十余万元的长期不动户,若将此案例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宣传,一定会引起企业的极大兴趣。

2、建立完善的对账机制

首先,银行应加强对账户的管理。一是建立长效的更新和完善客户信息机制,加强与客户的联系,按区域、按行业等特点做好客户细分,提高对账效率。如可以实行企业每次来银行网点办理业务时对自己的单位地址、联系电话、联系人等客户信息进行确认或更改客户信息及时通知银行制度。银行在进行面对面对账时,发现客户登记的客户的信息与银行不一致时,也应做好登记并要求客户确认和到银行更改。二是要及时、彻底清理长期不动户。银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长期不动户清理的监督、检查力度,保证对符合条件的账户进行彻底清理;对不能销户的,要指定专人管理,一旦该类企业与银行联系,银行马上完善企业的客户信息并与之对账。三是对不愿与银行对账的企业,要由企业负责人与银行签订银企对账协议,在协议中明确对账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加强约束。其次,要不断完善银企对账制度。银行应严格按照“防范操作风险”的有关规定制订和完善银企对账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对账人员岗位责任制,加强奖惩力度。要对对账质量、对账进度等方面进行考核,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奖惩。此外,银行还要规范各网点业务操作,改造银行业务流程。银行应及时向企业提供满页账和未满页账,并按规定记载银行业务回单等凭证的对账信息。还应进一步简约银行业务流程,缩短银行业务回单在银行的滞留时间,以便于企业及时记账。

3、提升银行对账人员的素质

银企对账工作的性质决定银企对账部门势必成为商业银行服务的一个窗口,尤其是银企面对面对账,对账员自身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银行在企业中的形象。因此,提升对账人员的素质非常必要。银行应加强对账人员培训,培训不仅包括对账相关业务知识,还包括新业务、新知识及综合业务知识;不仅要包括银行业务知识的培训,还要包括员工礼仪的培训。这样不但可以使对账人员做好银企对账工作,还可以在对账的同时宣传银行的新业务。高素质的员工不但能给企业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也能增加企业对银行的信赖感。

4、积极探索多种对账方式

一方面,银行应针对不同客户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客户的多种对账方式。如,新开户客户,银行在开户时要与客户签订《对账协议》,与客户协议对账;余额对账单对账,可与客户约定采取回单箱的方式对账;异地开户的单位的面对面对账,若客户地址在省内可采取系统内对账人员相互委托的方式对账,若为不常动的外省户,可采取挂号信的方式对账;企业无专门对账人员的,可采取预约时间地点对账等。另一方面,银行还应加快电子对账系统的建设,提高银企对账工作的科技含量。已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可在网上银行系统中开发银企对账系统。利用电子对账系统,可以建立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对账信息平台,优化对账程序,满足业务和客户的需要。具备上网条件的客户可利用电子对账系统实时对账,提高对账的准确性和便捷性。电子对账系统还可以具备完善的银行对账业务后台管理功能,银行各级对账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快速、方便地查询、统计、维护及打印对账情况,减少对账人员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