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初中计算机;突出问题;策略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科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一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也被逐渐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初中计算机信息课不但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与普及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学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学习科目,对中学生计算机素质的提升与进步,以及日后更好地适应这个信息化、现代化的社会都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感悟,我对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现总结如下。

一、当前初中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生自身尚未真正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片面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升学率,而这一“应试教育”理念也逐渐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始终围绕着“中考”打转,面临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以及学习负担。更有学生认为:“既然计算机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我们学习它还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将计算机这门科目取消,改为自习课,我们也能利用这个时间对我们的薄弱学科进行突击与巩固。”……持有类似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这表明在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与束缚下,相当一部分初中生尚未真正认识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

2、课堂教学仍以“注入式”教育为主,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应试思想对计算机教育的负面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身上,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手段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其深刻的影响。例如,不少初中计算机教师仍习惯将学生视为“储存计算机知识的容器”,在讲解理论知识时更是将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全都一股脑儿地强塞给学生,并丝毫未意识到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模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烈冲击以及对其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的严重削弱。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具体应对性策略

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将我的一些感悟与看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从而推动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更好落实与发展。

1、向学生强调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上面提到,大多数学生片面地认为初中信息技术的课程“学而无用”,其实,这是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认识与片面理解。

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是所有学生的必修科目,更为推动学生高阶段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的计算机知识,他们才有可能懂得具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计算机知识,也才能逐渐建立起一套科学而完善的计算机学科体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初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又为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并积极融入这个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前提准备。

因此,我个人认为,作为初中计算机教师自身首先要对这一科目的前景充满着坚定的信心,更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表现向学生传递一个理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本质意义在于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进而推动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信息化社会,而并非像大家所认为的“学而无用”。

2、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点的更好理解。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倡导“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初中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不但要自觉摒弃以往“注入式”“灌输式”等类似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更要切实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理念真正融入自身的日常教学中。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化;高职学校;酒店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8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1 计算机信息化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和必要性

1.1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深入到酒店管理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普遍意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只有在实践中能熟练操作,才能不断扩大和完善酒店的服务项目,真正满足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促使酒店经济效益真正提高,这才是学校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目的。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完全普及,尤其是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得到真正提升,这样的学生不能与当前酒店业的要求保持一致。因此,教师要注意加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1.2 计算机信息化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必要性

1.2.1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与大专类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控制力相对较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同时,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普遍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代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对计算机信息技术拥有浓厚兴趣,作为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其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也比较高。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2.2 培养符合酒店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酒店业也加速自身发展步伐,推动酒店业国际化发展战略,这既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对其专业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酒店业管理岗位出现从业人员流动性以及缺口较大的特点,这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更加明显。因此,高职学校要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延伸到酒店管理中去,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把酒店行业管理的工作流程融合到教学中,还可通过软件模拟等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对实现酒店管理、提升品牌竞争力具有促进作用。

1.2.3 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为教学指明方向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其已经运用到现代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要求,难以满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社会,以及岗位竞争和巨大就业压力的社会环境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教师,要把计算机信息化运用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符合时展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 改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信息化教学对策的分析

2.1 加大对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推行力度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在酒店管理中的应用,能拓宽酒店的服务项目,及时迅速地为顾客提供有效服务,能极大提升酒店的市场竞争力。作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要具备信息化理念,要能在实际工作中熟练操作,才能真正为酒店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当前高职学校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但要适应传统教学模式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且要具备将二者综合运用的能力。教师的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其在课堂活动中对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不仅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关课程内容,还需要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软件模拟等技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活动中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当前酒店管理中应用广泛的Opera软件,就是一个系统设计相对完善的系统,其核心部分是Opera前台管理系统,简称PMS,其在设计上能够满足不同规模酒店的需求。有了Opera软件,与酒店管理相关的用户(如酒店员工、客人或酒店管理者等)都可利用这个软件进行信息查询、编辑档案、预定酒店房间、查询消费记录等。同时,还可利用Opera软件帮客人办理入住结账,建立客史档案,利用Opera软件对客人进行候餐管理,点菜、结账等。依靠这个软件,酒店的管理更加系统化和智能化,为酒店节省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提高了酒店工作的时效性。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加强对相关酒店管理软件的学习和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2.2 把计算机信息化知识和操作作为酒店专业学生的基本功

酒店管理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专业课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计算机信息化操作能力,要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要对计算机信息基础知识认真学习,并熟练将其运用到日后的工作管理中。当今社会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酒店管理对信息化的需求非常大。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要学会利用计算机检索相关信息,利用相关软件模拟酒店管理工作,这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注意把相关学习内容融入到课堂当中,并通过相关课堂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金天鹅酒店管理软件就是一款比较适合中小型酒店的软件,价格比较实惠,另外,四星级以上的酒店多使用中软或西软的软件,费用较贵,但操作更加适合星级酒店。同时,酒店管理中,对客户的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就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能随时调出相关客户的登记信息。然而,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都要建立在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熟练操作的基础之上。例如,利用西软软件进行查询,用户要先进行软件安装,在电脑中安装FOXHIS系统运行环境,填写用户信息,根据自己需求安装组件,将当前使用IP地址即可地址修改为使用地址,最后打开应用软件程序即可首次启动为更新过程(无需更新)登陆后管理即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注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熟练运用多媒体检索,这样不仅是自身能力的提高,更能为今后快速适应酒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3 建立计算机系统,开展相关活动

高职院校是各个专业学生的复合体,但也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大系统,各个部分的有序运行,才能保证整个学校的正常发展。计算机系统为高职学校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更需要借助计算机系统提高综合技能。我们知道,酒店管理专业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借助计算机,才能模拟现实中的酒店管理,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我校酒店管理专业的领导和教师,都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注重信息化技术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应用。例如,教师平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实际操作模拟,或开展相关的操作模拟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增长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例如,前厅实训时学生进行前厅接待服务比赛,餐饮实训时进行点菜操作服务比赛等。

另外,学校还可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优秀的学者、教授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领略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并且相关教授还现场对酒店国际化信息管理模式进行演示,学生不仅能见识到优秀学者的风采,还能学习到先进的知识。

3 结 语

当前高职院校在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方面的建设还存在相对落后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同时,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熟练操作酒店管理系统和软件,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技能的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出色的酒店管理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徐红叶.地方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3).

[2]梁远远,屠海华,周彬.论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和保障系统――以酒店专业师生培养为例[J].电子商务,2014(9).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层次教学;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42-02

一、引言

如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每一个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几年里,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我国中小学都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高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受到各地区经济条件的限制,教学水平发展不一,因此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1.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

由于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的限制,我国各地基础教育在硬、软件两方面的投入差距非常大,使得各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虽然目前我国在中小学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各地区的情况不同,学生的能力很难在全国进行统一要求。高等学校入学新生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使用能力,但水平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零起点。在这种形势下,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如何正确定位,怎样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模式,怎样弥合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的差异,都是放在教师面前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2.计算机信息技术内容多、涉及面广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理论知识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必修课程。二是实践部分,重点是计算机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可以采用实习或实验课的形式。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涵盖的内容多,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知识,许多内容都比较新颖、比较有难度,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都是平常接触较少的知识,学习起来难度大,经常抓不住重点,难以掌握。

3.实践教学的模式比较固定

通常在实践教学中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根据教材挑选一些习题或例题,作为学生的上机实验内容,或者选用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指导学生按照上面的实验题进行操作。这种模式中实验题目的设计很大程度受到教材的限制,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不强,任务不够明确,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效果不好。

4.教师的工作量大,课时紧张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多,涉及面广,学时有限,一直是困扰教学的主要问题。为了赶课程进度,教师往往忽略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让学生机械记忆一些理论、公式和过程,分裂了知识的原有结构,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工作量大,每天忙于上课,导致很大一部分教师教学业务成长不快,与学生交流得少,不能及时为学生释疑解惑。这些状况在一定程度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5.课程考核形式单一

该门课程学期结束,我校所有专业的学生要求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考试形式主要考核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包含填空、选择、判断三种题型。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

如上所述问题,《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想要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1.实践课程应采用分层次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环节。针对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水平差异较大的现象,实践课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教师对每位学生上机布置实验任务时,可以采用不同的要求,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能完成第一个基本实验任务;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可以完成前两个实验任务,而且加强对实验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完成三个实验任务。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基础不一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实验课的时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选用优秀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选择一本优秀的教材,对于教学工作的实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我校理论教材采用了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张福炎、孙志挥编著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实验教材采用张明、王必友编著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该理论课教材概念清晰正确,原理简洁明白,知识新颖实用,材料丰富可靠,文字通顺流畅,图表实例丰富,每章都有自测题。另外,该教材还采用了分层结构的做法,将教材的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正文,是教材的核心内容,大多属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第二层次是阅读材料,是正文的补充和深入,将其部分作为选讲内容。该教材既突出了重点,又可适应我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安排合理,既可以方便学生自学和实验,也便于按两个课时组织课堂教学实验。

3.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精讲”,着重讲清楚重点和难点。为了巩固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在保证实验学时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科学地安排实验时间,实验与理论进度同步,每个实验都要在学习了相应的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让学生在实验中达到多练的目的。实验课中,最好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前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布置一些任务,然后要求学生上机完成。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动手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创新的能力。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同时还应是教学活动的指挥者与参与者。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纽带,决不能简单地以多媒体来完全代替教师的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擅于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想法和见解,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绝不能完全照搬课件来讲课。教师应向学生建议,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大学教材中的内容不可能也不需要全部在课堂中讲解,学生还应该养成自学的习惯。

5.考核方式的改革

学生成绩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重要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不能简单地以理论考试来衡量。计算机实际操作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在考核方式中加大实践方面的考核力度。应该针对学生的级别区分、专业特点实行有针对性的分级考核。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文科类和工科类不同的考核标准。对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具备使用计算机处理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编辑、幻灯片制作等日常事务的能力,具备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而工科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利用数据库处理和加工信息,学会运用有关应用软件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问题的能力。考试形式可以采用“自动化考试系统”代替笔试,实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核,学生随机抽取试题,考试结束自动提交、自动评阅,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水平。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更新的课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切实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福炎,孙志挥.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孙志挥,倪巍伟.关于《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考[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1).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文4

摘要:从幼儿教师工作实际出发,全面分析了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幼儿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幼师生“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以期通过职前培养与职后需求的无缝对接,使幼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可能。

关键词 :幼师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标准》的幼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095)

作者简介:陆霞,女,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19-03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教育信息化使教育教学从观念、思想、理论到方法、手段、模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1]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初始环节,幼师生正面临着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幼教专业的公共课,是培养幼师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途径。然而,笔者深入分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学模式传统、单一;教学内容与幼师生实际需求脱节;考核形式不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因此,必须从幼儿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全面分析其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从而培养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工作需要的合格幼师生,并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需求的无缝对接。

一、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分析

学前教育从培养目标、培养对象到课程设置、管理方式都有别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育,这就对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一)教育教学工作

学前教育教材不统一且更换比较频繁,而幼儿园课程的课型既有针对某一具体领域的,如美术课、音乐课等,也有将几个领域综合起来的综合型课程。这就意味着要想上好课,仅靠教材是不够的。幼儿教师必须能够通过书本、网络等媒介搜集相关素材协助备课,并能够根据需要制作课件。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搜集、分析及整合的能力,以及具备课件制作能力。

(二)班级管理工作

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复杂而琐碎,幼儿教师经常要收集、统计各种班级活动信息并及时进行处理。除了班级内部管理,“家园共育”也是幼儿园的一大特色。很多幼儿教师会通过QQ群、校园网等数字化平台与幼儿家长交流,从而传播科学的育儿知识,促进班级管理。因此,幼儿教师还要有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2]

(三)自身专业发展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迅猛,要求工作在学前教育第一线的广大幼儿教师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从教能力,从而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成为具有批判反思能力的教师。[3]因此,幼儿教师必须要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应能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二、幼师生信息技术课程改革

在调查分析幼儿园一线教师信息素养需求的基础上,对“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

(一)调整课程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用主要体现为:满足幼师生未来职业的潜在需要,为将来从事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准备。基于此,可将课程目标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能够熟练使用office常用办公软件;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信息;能够熟练使用电子邮件。

2.能力目标。具备基本的信息管理、加工、利用的意识与能力;具备使用典型的应用软件和工具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具备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及与他人交流的基本能力;能使用多媒体形式表达、传递教学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教学问题;具备初步构建基于信息资源的学习环境的能力。[4]

3.素质目标。能够意识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工作的愿望;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关注信息道德,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过程中要恪守一定的信息道德。

(二)确定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面向一年级师范生,是后续“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的基础。在确立“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基础性原则。要选择学科中较稳定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对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和组织,力求教学内容精练、简明,通俗易懂,切中要害。(2)师范性原则。必须充分关注学生未来为学前教育服务的特点和需要,教学内容要贴近学前教育的实际状况,重点培养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识和基本技能。(3)发展性原则。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课程内容必须体现学科知识的新发展,把最新的信息、最前沿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内容中去。[5]

在把握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确定为表1所示的模块内容。

(三)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是学生接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第一场所,教师应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努力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有针对性地应用各种教学策略,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切实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1.导学与自学相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本课程的信息容量越来越大,采用传统教法已不可能完成如此大信息量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讲授要点、难点,为学习者构筑知识框架的“导学”与“自学或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列出章节的讨论题目,并提供与内容相关的学习资料,从而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获取信息的过程。[6]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有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对理论性、系统性强的知识内容,如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可采用“课堂讲授+热点问题专题研讨”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感悟与思考中加深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对强调应用能力的内容,如word的使用、Powerpoint的使用等,可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通过展示、分析、评价与修改实际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技能与方法,并形成相应的能力。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书本和课堂,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生动、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7]比如在讲到网络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好的学前教育网站;在确定学习主题后,可引导学生学会获取有关的学习资源以及掌握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从而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的大量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4.与幼儿园建立合作关系。为使教学更具实用性,学校始终跟幼儿园保持密切联系,主要采取以下两种合作形式:(1)每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学前教育,了解幼儿教师的日常工作。教师为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实践任务,如:撰写调查报告、制作课件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幼教工作中的重要性;(2)与幼儿园实现资源共享。幼儿园的优秀教案和课件可以作为教师上课的好素材,而学生根据幼儿园要求所制作的课件,又可以满足幼儿教师上课的需求。这种教学与幼儿园工作的紧密合作,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再只是“纸上谈兵”。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评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内容既应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协作能力及实践能力等。因此,评价方式采用“课程成绩=平时成绩(20%,主要为考勤和每堂课的综合表现)+实习成绩(30%,主要为表1中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期末考核(50%,课件制作)”方式;同时,小组合作一直是本课程的重要组织形式。除期末成绩由教师直接给出外,在平时成绩和实习成绩中,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通过采用上述措施,学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增加了,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改革在具体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小组协作学习时,可能出现部分同学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评价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中,偶尔会出现“人情分”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因此,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对于幼师生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改革,还应结合实际,继续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雪梅.海淀区幼儿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方案研究与实践[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3]王永军.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初探——以安徽省委机关幼儿园为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金明.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信息素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5]钟启泉,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张玉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与实施[J].机械职业教育,2015(1):38-39.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文5

初中信息技术实践应用学科渗透一、初中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主要任务

教学改革要以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在有限学时内尽可能增强教学效果,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素质。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初中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内容,在充分了解计算机原理的基础上,高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重视互联网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效结合,强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应用的结合,使计算机应用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的同时,应该增加实践机会,让学生尽可能熟悉各行各业的计算机应用状况,进一步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熟练使用一些常用软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为主,逐步熟悉计算机基本的操作,否则将来学习、就业会面临很大压力,所以学校必须面对实际情况,重新确定信息技术应用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教学,时刻让学生有新鲜感,也不至于让那些相对较差的学生感到困难。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时进行调整是一方面,重在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兴趣和能力,不断增加实践锻炼机会,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时间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更为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帮助学生增加实践锻炼机会,确保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为学好其它学科知识服务的基本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普及。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社会实践,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有重点的学习。在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实践中,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探索能够促进学生新思维发展的教学方式,把计算机应用与其它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设计制作新的符合学生心理接受能力的教学视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网络探索新知识,让信息技术作为新鲜教学媒体来帮助其它学科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使课堂教学更加趋向于形象化、趣味化、科学化、信息化。通过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灵活自如地在屏幕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也可以因人而异,设计不同的教学课件,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尽可能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操作,并且借助教学课件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而不是直接参照教材,进行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模式。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脉络、提出新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跟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教学目标,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信息产业方兴未艾,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技术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不断更新换代,而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是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中心,缺失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重视实践操作,首先要教育学生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喜欢亲自操作的良好习惯和需求,信息技术应用不仅仅是一门专业技术课程,更是一种关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从前面分析的内容可以看出,初中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的目标不能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探索创新意识,其操作技能的提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应该是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功用,对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要反复练习。因此,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不断强化实践训练,在授课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技术水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入一些新的技术,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使其自觉以实践为参照向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靠近。在鼓励学生积极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有效指导,设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从而为学生创设自学的环境。教师要把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的形成,与社会相关部门进行多渠道沟通,争取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此提高教学效率。为了在有限学时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有提高教学效率,而提高教学实效的主要途径是实施教学改革。

四、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整合的实践

随着对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研究的深入,出现了许多课程整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化课堂教学模式,巧妙利用其它学科教学资源,开展探索型学习模式,基于其它学科的问题,进行信息技术辅助解决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探索,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必须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合在一起,改变传统教学策略,开展趣味性学习活动等。教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尝试与其它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互动,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是新的探索,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式也是大的改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使信息技术应用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部分,以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学好其它学科知识。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逐步调整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好其它学科知识。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应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大多数学校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与其它学科渗透,为了更加切合实际的同时也要保证教学质量,按期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对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实施多学科渗透,有效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伯涛.初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

[2]徐红彩,冯秀琪.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2002.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范文6

一、主题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主题式教学模式”即高中生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指导之下,以某一个主题为学习的目标,围绕着高中信息技术的书本上恰当的学习内容,而将高中信息技术书本上每一个主题都串联起来进行有效的学习。高中生能够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当中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学会从大局观上考虑问题。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实行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当中主题式教学模式之后,可以让高中生不再仅仅是以前零散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而是围绕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每一个知识点构建一个主题化、情景化以及真实化的教学主题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比如说,在高一上学期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本当中一共分为五个主题,分别是(1)信息的概念、特征、作用,技术基础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2)信息的安全和道德,包括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定义、特征等;(3)Windows基础知识:鼠标与键盘的基本操作;文件夹的移动、删除、新建、命名、重命名、连续选中、不连续选中;输入法的相关知识(一些标点符号的输入方法);常用快捷等;文件的类型(后缀名);(4)计算机信息存储的基本单位及采用的进制数,各单位及进制数间的相互转化;(5)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软件PPT的基本操作等等。这种主题式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以及高中生来说,既能够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开辟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又能够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高中生的信心技术学习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情景式的教学环境。而且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主题式教学方法更加能够帮助高中生构建一个真实动态的知识线路,从而能够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符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考试教师来说,主题式教学模式比较符合高中生的思维认知特点,但是主题式教学模式符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实状况十分令人担忧。比如说,教学资源分配的不均匀,而且高一下学期课本《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当中主要讲的就是VisualBasic编程软件的一些基础知识,相比高一上学期的知识点来说较难。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仔细研究,高中生也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在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上,而且在高中信息技术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有限性。 

三、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