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研发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重点研发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重点研发计划

重点研发计划范文1

因为在上个世纪,随着金本位的解体,美国必须要建立一种新的货币体系,美国选择了石油,用石油与美元绑在一起,建立了新的信用。

同时全球经济发展都需要进口石油,而进口石油之前,需要获得美元,这样一来,全世界都在为美元而拼命打工。

这就是石油美元霸权的由来,当时的沙特是全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搞定了沙特,就基本奠定了石油美元的基础。

而随着伊朗和美国的对立,伊朗不断的在石油美元领域挑战美国,伊朗出口的石油都不用美元结算,而是使用人民币、欧元、卢布等。

但如果沙特受到冲击,一旦沙特也开始放弃美元结算石油贸易的话,那么美元的霸权就基本瓦解了。

因此,在沙特受到伊朗的威胁时,美国会竭尽全力保护沙特,维护石油美元的霸主地位。

而以色列担心伊朗的核武器研制成功,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核优势地位被打破,因此想尽一切办法破坏伊朗核协议,伺机对伊朗进行打击。

现在的以色列因为拥有核武器,这是以色列在中东抗衡伊斯兰国家最大的武器,如果伊朗也有核武器的话,以色列的害怕可想而知。

这个时候,以色列就想方设法寻找伊朗研制核武器的证据,以此达到让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的目的。

以色列的特工为此在伊朗潜伏了好几年,终于将半吨重的资料偷出来,然后向全世界公布伊朗偷偷研制核武器的证据。

特朗普也因此非常兴奋,说他早就知道是这么回事,更加要退出核协议,这正是特朗普需要的,而以色列也特别了解特朗普。

其实,以色列偷运出来的半吨伊朗核武器研发资料,绝大部分是真的,但是以色列为了让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也会悄悄做手脚。

重点研发计划范文2

一、改进实验方法,增强直观效果。

高中教材中有些实验通过改进,可以使得操作更简单,实验现象更加明显。

1、焰色反应,用铂金丝实验效果固然理想,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铂金丝价格昂贵,许多中学不具备条件。二是由于所蘸取的金属盐溶液有限,灼烧时,火焰呈现的时间较短,而且火焰也小,演示时后排同学更难观察清楚。改用蒸发皿做焰色反应效果好,改进方法是:在一三脚架上放一干燥洁净的蒸发皿,加入10ml无水乙醇,点燃乙醇,用药匙取少量金属盐粉末撒入火焰中,立即可看到金属离子在焰色反应中的特征焰色。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燃烧的乙醇,焰色可持续到乙醇燃烧完毕。此法的优点是:

a. 仪器简单,材料经济,而且操作简便。

b. 乙醇在蒸发皿中燃烧,火焰很旺,加入金属盐后,产生的焰色光强,玻璃棒的搅拌使金属盐与火焰充分接触,延长了观察时间,焰色反应更加明显。甚至钾的特征焰色不用钴玻璃也能观察到。

2、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实验,验证如下反应:2Na+O2 = Na2O22Na2O2+2H2O=4NaOH+O2,按教材的方法做,第一个反应生成的过氧化钠较少,而且贴在玻璃管上,很难转移到小试管中,第二个实验也就没法做了。我将玻璃管改为直滴管,将钠放在直滴管的粗口处加热(若滴管太细,可将滴管用细条纸包好,再用试管夹夹住),生成过氧化钠后,待滴管冷却,将它插入水中,用余烬的木条在滴管的尖嘴处检验氧气,如下图::

学生用此法做实验,现象明显,安全而且效果好。

二、自制实验仪器,经济方便实用。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加工制作,或将某些仪器进行改进,自制教具,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废弃的矿泉水瓶,在教材中可多次使用。矿泉水瓶有以下优点非常适用于化学实验使用:

a 气密性好,储气时间长。

b 通明度高,容易观察实验现象。

c 瓶口标准,与7号橡皮塞可配套使用。

d 容量规格多,可根据实验需要任意选用。

e 质轻,便于携带,质软,易裁剪。

f 耐酸碱性好,不易腐蚀。

g来源广,易收集。

h学生自己收集制作,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1、矿泉水瓶还可用来做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的反应实验。方法是:将少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倒入收集满氯气的矿泉水

瓶中,见下图:

用橡皮塞塞紧,瓶子立即变瘪,瓶中气体黄绿色变浅,并有“砸砸”的响声。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证明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效果很好。

此实验应注意的是:矿泉水瓶反复使用,变形次数多了,易破裂,所以实验前应检查矿泉水瓶是否完好。一般一个矿泉水瓶实验2~3次,就不能用了。

2、验证氢气和氯气光照而爆炸的实验是本教材中成功率较低的实验之一,易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a氯气、氢气要纯,在收集过程中应避免混入杂质(特别是空气中的氧气),因其会跟解离后的氢.氧原子反应发生断链。

b 集气瓶壁应尽量薄,且透明度要好,否则光照强度不够,会造成瞬间被激发生成的自由原子较少,造成反应不剧烈,而看不到爆炸现象,只能看到有白雾生成。

除上述原因,此实验要成功,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a 收集的氢气、氯气的体积比1:2,可使反应速率加快。

b 有水存在,有利于氯气分子的解离。

根据上述分析,可将本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1) 将一矿泉水瓶用剪刀在阔口处剪成两部分,取下部将口剪平。

(2) 将剪好的瓶子装满饱和食盐水,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氢气、氯气,两者体积比为1:2,注意瓶中可留一些水,若水排多了瓶子上浮,可用手按住,实验时再放开。

(3) 收集好混合气体后,直接用2~3根镁条点燃,靠近矿泉水瓶壁上下晃动,进行实验, 如下图:

此实验改进后,可靠性强,成功率达100%。

三、改进实验装置,防止化学污染。

本教材涉及了氯气、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在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效果,又要考虑尽可能减少毒害,防止污染。例如,讲氯气时,每节课都需多瓶氯气,为防止氯气泄漏,上课前制好的氯气,可用橡皮塞塞住集气瓶口储存。这样储存的氯气不易泄露,制好的氯气.保存一至两天,实验效果也非常好。实验时将橡皮塞打开,迅速盖上玻璃片,进行实验。 实验完毕后,立即向集气瓶内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再用橡皮塞塞住集气瓶口,减少了氯气的外溢。

实验[4-4]次氯酸使色布褪色,按教材要求,应在课堂上制氯气,将产生的氯气通入设计好的装置中。实验过程会生成大量氯气,污染课堂环境。我将此实验加以改进,方法是:

(1) 准备一个配好橡皮塞的集气瓶,在橡皮塞上插一根铁丝。

(2) 将一张滤纸剪成小于集气瓶瓶口的圆形,用红墨水染红,凉干后,将红滤纸固定在铁丝下端。

(3) 收集一集气瓶氯气,瓶口用橡皮塞塞紧。实验时,将红滤纸一半用胶头滴管滴水浸湿,另一半保持干燥,塞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可看到滤纸湿润的一半褪色,干燥的一半不变。如下图:

整个实验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减少了污染。

重点研发计划范文3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分析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根据我国教学课程安排,学生最早接触化学学科是从初三开始,与其他国家的化学教育相比,起步较晚,导致学生对化学生疏。

学校因设备或者资金不足,无法满足每个学生都有试验器材的要求。教师因成绩考核的压力不愿意“浪费不必要的时间”在实验上,且化学实验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

在教学上,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上以识记化学元素或者化学反应等基本化学概念为主,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上不敢动手。此外,面对中考的压力,很多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掌握应试教育的技巧上,忽视了动手能力。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当下,初中教师队伍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初中实验教学专业教师的能力较差,很多学校存在物理教师兼带化学科目的情况,在教学上,这些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完成最基本的知识教学,根本无暇顾及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也不了解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操。这些问题需要得到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提高化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化学实验室建设滞后。因教育资金有限,很多学校存在整个学校就一间化学实验室的情况,且实验室的设备零散。设备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化学实验根本无法完成,即使形式上是在实验室上实验课,但更常见的情形是:实验室中,学生在教师的演示下“完成了”实验,根本无法起到实验课的效果。对于资金的缺乏,国家需要加大教育投资,学校也要重视实验室的建设。

3.学生自主意识薄弱。由于初三才接触化学学科,学生更多面临的是中考的压力和重负,加之前期化学实验教学没有良好的环境,学生对化学实验课大多是消极排斥的态度。在化学实验课上,学生操作实验也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抱有应付心态,这样实验课的效果不可能有明显的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没法从根本上得到实现。

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展的新出路

1.教育资金的投入需要加强。第一,拥有实验器材配备齐全的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得以开展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实验资金的投入上加大力度,实验器材的配置要依据改革后新课标的要求,实验室的数目要根据每个学校的学生数量来配备,保证每个学生在上课期间有属于自己的试验器材、设备。第二,实验教学期间的安全需要得到保障。安全教学是一切教学方式存在的必要条件。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在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安全隐患的物品以及实操行为,实验课结束后需要有专职人员对实验器材进行检查并及时更新。

2.教师需要改变教学意识。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培养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双优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贪图省事或迫于教学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在具体课程的安排上,教师应该树立实验教学的意识,实验课程的安排要贴合理论课程的安排。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如果教师的教学意识没有改变,学生就不可能有机会了解化学实验的乐趣,也根本无法掌握化学实验的方法。此外,对于化学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事故,教师应该自觉主动地承担课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3.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化学实验是在实验中验证理论的一种试验,实验操作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动手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做实验跟学习理论知识一样,教师能够做的只是引导学生。要让学生喜欢实验、在实验室里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安全地完成实验,就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宣传,如在初一、初二年级的时候,组织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等。此外,还要打消学生认为做实验是浪费学习时间的顾虑。

4.积极探索更有效率的实验方法。以前的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中,虽然学生在实验室上课,但多数情况下,教师为了安全和节省课堂时间,更倾向于个人演示实验,让学生在一旁观察学习,这样就背离了让学生动手实验的初衷。对学生而言,实验课一样是被动接受,没有调动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在以后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尝试改进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间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实验,这样既让学生交流了学习知识,也让学生在实验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实验的乐趣。

综上所述,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尚待健全,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尚待加强。面对这些问题,学校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试验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发挥主导作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重点研发计划范文4

关键词:实验探究;自主求知;创新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感觉寻求”,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质。实验探究是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感官训练、过程体验、知识学习与迁移、生长与创新为一体的学习方式。从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心理过程来看,一般为“好奇”(注意与感知)“模仿”(理解与运用)“发现与质疑”(思辨与认知重建)“创新”的过程。随着学习不断深入,学生感知的事物、模仿的对象、质疑的问题、创新的内容有从低到高的层次性,学习活动处在一个动态渐进的过程中。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实验探究切分为四个层次:①感知性实验探究;②模仿性实验探究;③发现质疑性实验探究;④改进创新性实验探究。为适应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渐进有序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下面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在感知性实验探究中激趣、活思、启疑

感知性实验探究是指对探究对象进行表层次探究,获得一些感性知识和初级技能。达到浅层探究、细微观察、深层思考,以促进学生感悟能力和主动学习的心理强度的目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二单元内容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的探究都是感知性的,教学目标不高。例如第一单元课题三“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内容及目标是:认识化学药品标签,学习取用药品、物质加热、仪器洗涤、几种仪器使用等方法。当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看到药品柜的各种试剂,仪器柜中的各种仪器,便不由自主地转动试剂瓶,观察里面的药品是什么样的,掰起各种仪器来,表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在按教材内容要求操作时,总是问这问那,急于想知道更多的知识信息。这些表现是初学化学的学生的共同特征,即求知欲的激情性和趋前性。在这种情况下,笔者顺水推舟,引导学生步随神往,突破教材探究内容宽度,将目标由原来认识药品的标签扩展到认识药品物理性状,由学习取用药品、物质加热方法,扩展到对将要学习的几种物质(试剂),如取用一些物质并加热,观察它们的物理、化学现象,来更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启发思考和质疑。探究内容如下表1: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通过感知性实验探究,不仅满足了好奇心、求知欲,而且从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就体验到了化学科学的神奇,丰富了感知。在探究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方法和几种仪器操作方法,而且对今后要学习到的几种单质,酸、碱、盐的物理特性有所感知,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状,也有相似的特性。同时,有的学生对几种物质在酒精灯上加热,在水中溶解变化现象提出了质疑。学生观察力、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激活,为后续学习物质性质、用途做了感知铺垫。把学生的认知一开始就逼近对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与本质上。

学生感知越丰富,越真实,在头脑中形成的表象就越清晰,这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感觉寻求”心理要求和兴趣,为学生充分提供感知材料和实验仪器,让学生在感知性实验探究中,学习观察,比较认识物质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去体验过程,发展学生原认知力。

2在模仿性实验探究中拓展、迁移、创新

模仿性实验探究是在已习得的演示、验证性实验知识方法基础上,在明确了探究对象相关性质、原理之后,进行内容的拓展变换、操作方法的改进、知识运用的迁移、创新的探究。

教学目的是把学生置于创新性学习活动中去。不仅是摹其样,而且是探其新,实现知识与经验整合重建,形成新认识结构,使学习更有意义。

例如:当学生学习“一氧化碳”性质实验时(教材第六单元、第三课题),CO的制取原理和收集方法教材中没有设置。CO性质实验时,CO是由教师事先准备的,上课时,总有学生提出CO是用什么制取的?发生装置是什么?怎样收集之类的疑惑。每当学生问这些时,笔者反问学生,制取纯净的CO其操作比制取氧气、二氧化碳复杂得多,你们真想去做吗?“去做”!学生欢呼雀跃。此时,笔者突破传统教法的定势,把CO的制取,收集设计成一个模仿性实验探究内容,让学生去制取收集CO并进行性质实验。教师给出阅读材料:CO的制取药品是草酸H2C2O4(或甲酸HCOOH),用浓H2SO4混合脱水制取,其反应原理

H2CO4H2O+CO+CO2。

请你设计一个制取CO的方案,并证明生成物中除CO外,还有水蒸气和CO2气体,且将两种气体除去,得到较纯净的CO气体。(提示:参照O2、H2、CO2制取、收集装置,设计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根据水、CO2相关性质,选择适宜的试剂和装置,验证并除去水蒸气和CO2)。任务布置后,起初同学们感到茫然无措,因为老师没有做演示实验,教材中也没有图示参考,经过同学们讨论,动手试验,很快设计出了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后,选择了其中最佳的方案,如下图表2:

此种设计的思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学生既要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设计CO气体发生装置,还要考虑反应可控制;验证、除去H2O、CO2气体,既要根据气体性质选用试剂,又要考虑气体便于贮藏和使用来选择装置。它是一个知识、方法综合应用并创新的探究,在探究中进行了思维发散、思辨、聚敛思考,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层次更加深化。

学生模仿能力越强,其知识方法选用、迁移、创新能力就越强。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探究积极性,因势利导,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模仿实验,主动去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发现质疑性探究中,释疑知新

发现质疑性探究,是学生在对一个具体对象探究时,发现了新问题,提出质疑后而对问题进行再探究,达到释疑知新的目的。

例如:当学生学习教材第八单元课题3中对“金属腐蚀和防护探究”时,学生按教材提示能很容易得到金属腐蚀的两个条件,即水和氧气,以及相应防护措施。学生在实验中,有的学生发现自己实验现象与教材并不一致,如植物油中浸泡的铁钉变色发黑,提出:“是否植物油中有使铁钉腐蚀的物质”?还有学生质疑:“为什么用刀片削水果后几分钟,刀片就变色了,这可能不是水和空气的作用”。还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我家里埋在地下的水管比上部的腐蚀的还快”?“为什么铝锅易腐蚀料穿,而铝合金门窗锈得慢……”?同学们的质疑,拓宽了探究思路,针对学生在探究中和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金属腐蚀的现象和质疑,笔者引导学生对常见金属铁、铝、铜、锌腐蚀条件及防护进行了拓展性探究,预设的腐蚀物质从空气、水扩展到用水果汁、动物血液、酸、碱、盐土壤液、尿液……等,进行了对比实验。

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这些物质都能使金属发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的金属腐蚀程度不同,速度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的金属,不同的腐蚀环境条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防护措施和方法。不仅如此,提出的新质疑已涉及到铁、铝、铜、锌、酸、碱、盐各类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应用等更深层的探究问题,学生对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理解,超出了教材的既定目标。

“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明朝陈献章语)。只有质疑,思维才会发散,才能产生认知冲突,才能激活创新思维。把感知的新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对其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重构,方能全面准确应用知识。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入,进入新的探究对象。要避免“同质思维”,创造一种和谐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质疑的问题再探究,推动学生基础知识与问题知识矛盾运动,获得新悟、新知、真知。

4在创新性实验探究中,学、创一体,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性实验探究,是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闪现的创造灵感契机,让学生进行的实验设计,操作方法,仪器改进等方面的创新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创造性地加工知识、经验、信息,形成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成果。

下面举几个成功例证:

(1)当学生学习了教材第六至七单元CO2制取原理、性质、用途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应用知识的创新探究:自制CO2灭火剂、灭火器。在活动开始之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仪器和药品,便于学生探究创新。活动过程是:①学生谈见过的灭火场景(创设情境);②教师展示常见的几种CO2灭火器,介绍它们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启发创新);③学生讨论常见几种灭火器优缺点(打开创新思路);④讨论方案并动手试验。探究的结果令人兴奋,有的学生设计出了“灭火手榴弹”,有的学生设计出了“救火手球”……其中“背伏式长管喷头可控灭火器”获得国家技术专利。

(2)当学生学习了第七单元物质燃烧条件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后,进行了“燃烧改进”的创新活动。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农户柴禾灶,各种样式的煤炉,各种不同的火锅炉等结构,进行测量试烧,测定能量效率,分析结果,找出优缺点,进行设计创新。学生设计出了炉堂螺旋回烟道新型节能柴禾灶,防污染煤炉……其中“多管孔安全卫生酒精炉”已获得技术专利证书。

(3)学生在做水净化实验时(第三单元第三课题),不慎打破了一个水冷凝器排水管,致使整件仪器报废。当笔者追查打破原因时,一个学生说“这仪器设计不合理!”咋听起来,似乎学生说得有点荒唐。但笔者下意识到一个新的创造将会出现。当即问:“你认为那点不合理,怎样做才算合理在(科学)?”他讲了理由。一个“可拆卸多用冷凝器”装置诞生了(已获胜者国家科协奖励)。诸如此类的创新事例不胜枚举。

创新性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欲望。学而不化,因循守旧,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桎梏。学习,是为创造做准备,知识的应用创新是学习的终极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鼓励学生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解剖旧事物,独立思考,发现和提出有创新价值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慧性、灵性,让智慧火花、创新思维萌动、生长、孕育出新成果。

重点研发计划范文5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企业实际需求

会计电算化实训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完成电算化实训后,具备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迅速的融入工作环境,实现从学生到会计工作人员的顺利转变。为实现这一目标,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内容应当贴近企业实际需求,让学生在会计电算化实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工作机制,在会计电算化实训课堂上解决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财会问题,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财会专业素养,从而达到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培养人才和企业需求相一致的目的。

但目前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会计人才专业素养的提升,致使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纸上谈兵,缺乏解决企业现实中遇到的财会问题。具体体现在:账目处理方式落后,会计人才的重要职责就是建立账目、处理账目以及账目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渐和世界接轨,很多企业的账目处理工作都采用世界上先进的方式进行,而我国会计电算化实训中所教授的企业账目尽力以及处理方法还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致使学生无法满足现代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积极性不够

会计电算化实训中,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使用将会计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整个会计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主题,学生是课程学习主题,而教学手段就是知识传播介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会计课程知识体系通过多种传输介质向学生进行讲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开设质量。而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将自己视为课堂的主角,单纯的进行知识的传授,不注重教学手段的丰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这种填压式的教学模式从源头上上剥离了知识和智力的内在联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主动性,将课程教学演变为了庸俗的记忆与背诵的过程,极大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开展质量。

(三)教学理论性较强,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理论对于实践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会计人才的培养中,经济理论是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固然重要,但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了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只会让学生成为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而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会计实训中,从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过于侧重理论学习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完全违背了课程开设的本意,难以完成会计应用人才的培养。而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侧重会计理论的学习,忽视实际例子的剖析,将每一个会计学生都当成研究型人才进行培养,这种教学侧重点偏差的问题普遍存在,十分不利于会计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侧重于理论的方式,会让丰富多彩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变得晦涩难懂,失去对于学生的吸引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举措

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能够改变传统的老师为课堂主角的单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入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并针对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在财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添加实用案例,能够让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的学习,拥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满足企业现实需求的人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的运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让体验式教学法在会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更新教学内容,满足企业需求

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日益认识企业财会管理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更新很快,新型的账目处理方式一两年时间就会有所变动。另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账务管理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而软件版本的更新替换更是以月为周期的,因此只有加快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内容的更新,才能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企业账目处理方式,熟悉最新版本计算机软件的使用。首先教育部门应当及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编写最新的教材,让教学内容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其次,学校领导应当和软件方建立校企合作,及时更新软件版本,让学生熟悉最新版软件操作,从而加快学生适应企业环境的进程。

(二)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实训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进行会计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主观性以及主观性无法得到充分的调动,课程的学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会习惯于被动学习,容易产生学习依赖感,不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完成课程角色的转变,从演员变成导演,将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完成企业案例的分析,教师负责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难点的疏导以及课程开展情况的总结与提升。

(三)引入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针对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中教师过于侧重理论教学的问题,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当充分运用案例进行财会教学,在课堂上模拟企业实际工作情况,让学生体验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用作。

重点研发计划范文6

关键词:电力系统;遗传算法;无功优化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识码:1009-3044(2009)13-3481-02

1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已经步入了大电网、高电压和大机组的时代,电力负荷和电网容量迅速的增加,电网损耗、电压合格率等技术指标日益受到电力部门的重视,无功优化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降低电力网络有功损耗、提高电压质量的重要措施。

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 是一种模拟生物进化的智能算法,借鉴生物遗传机制的一种随机化搜索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群体搜索和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换,被广泛应用于求解各类问题。遗传算法近年来在优化技术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具备适用范围广,寻优能力强,程序实现相对简单等优点,对于一些大型、复杂非线性系统,更表现出了比传统优化方法更加独特和优越的性能,适合于求解类似于无功优化等复杂非线性优化问题。

2 遗传算法原理综述

遗传算法[1] 的核心思想源于这样的基本认识:生物进化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过程,是自然的、并行发生的、稳健的优化过程,这一优化过程的目标是对环境的自适应性,生物种群通过“优胜劣汰”及遗传变异来达到进化或优化的目的。

2.1 相关术语说明

群体(Population):解空间的一组作为父代遗传用的初始解。

染色体(Chromosome)又可以叫做基因型个体(individuals),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了群体,群体中个体的数量叫做群体大小。

基因(Gene)是串中的元素,基因用于表示个体的特征。例如有一个串S=1011,则其中的1,0,1,1这4个元素分别称为基因。它们的值称为等位基因(Allele)。

基因特征值(Gene Feature):在用串表示整数时,基因的特征值与二进制数的权一致;例如在串S=1011中,基因位置3中的1,它的基因特征值为2;基因位置1中的1,它的基因特征值为8。

适应度(Fitness):各个个体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叫做适应度(fitness)。为了体现染色体的适应能力,引入了对问题中的每一个染色体都能进行度量的函数,叫适应度函数。这个函数是计算个体在群体中被使用的概率。

2.2 算法概述

在求解的过程中,遗传算法是从一个初始变量群体开始,一代一代地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直至满足收敛判据或达到预先设定的迭代次数为止,它是一种迭代算法[2]。

在利用遗传算法求解问题时,问题的每一个可能的解都被编码成一个“染色体”,即个体,若干个个体形成了群体。在遗传算法开始时,总是随机产生一些个体初始群体,根据预定的适应度函数对每个个体进行评价和选择,通过交叉和变异操作产生继承优良特性的下一代,这样不断的朝更优解的方向进行,直到满足收敛判据或达到设定的迭代次数为止。

3 无功优化介绍及典型方法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目的是通过调整电网中无功潮流的分布来降低有功损耗,并且保持较好的电压水平。

3.1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概述

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基本思路是[3]:在电力系统有功负荷、有功电源及有功潮流分布已经给定的情况下,以发电机端电压幅值、无功补偿电源容量和可调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作为控制变量,而以发电机无功出力、负荷节点电压幅值作为状态变量,应用优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满足电力系统无功负荷的需求下,谋求合理的无功补偿点和最佳补偿容量,使电力系统安全、经济地向用户供电。无功优化涉及到无功补偿装置投入地点的选择、无功补偿装置投入容量的确定、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和发电机机端电压的配合等,是一个带有大量约束条件的非线性规划问题。

建立无功优化分析模型的思想是:在满足各种设备和电网运行阐述的约束条件下,充分运用现有无功调节手段,如调节发电机的无功输出、改变己有无功补偿设备(电容器)的投切容量和调节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的基础上,以投入最少无功补偿设备的投资为目的,实现电网无功功率的合理分布。

3.2 无功优化的数学模型

电力系统的无功优化问题是一个多变量、多约束的混合非线性问题。电力系统无功优化数学模型分析方法大致包括:线性规划方法、非线性规划方法、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动态规划法。这些数学模型是通过确定目标函数、等式约束条件和不等式约束条件来建立模型求取最优解。

无功优化虽然是个非线性问题,但是可以采用局部线性化的方法,将非线性目标函数和安全约束逐次线性化。自1984年KarmarKar提出用于线性规划的内点法以来,各种形式的内点法被大量引人电力系统的研究中。

另外,混合整数规划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优化计算中变量的离散性问题。该方法是通过分支-定界法不断地定界以缩小可行域,逐步逼近全局最优解。

动态规划法是研究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解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互相联系的阶段,依次对它每一阶段做出决策,最后获得整个过程的最优解。

下面是一个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数学模型[4]:

■ (1)

■(2)

■(3)

■ (4)

■ (5)

■(6)

■ (7)

■ (8)

其中,F为目标函数,是指有功网损指标,(1)式是目标函数表达式。Pi,Qi为节点i注入有功、无功;Ui,Uj为节点i、j的电压幅值;Gij,Bij,0ij分别为节点i、j间的电导、电纳和电压相角差;Nb表示所有与节点i直接相连的节点集合,(2),(3)式是功率约束表达式。Ugi max,Ugi min为发电机机端电压上、下限值;Qgi max,Qgi min为容性无功补偿上、下限值;Tgi max,Tgi min为可调变压器分接头位置的上、下限值,(4),(5),(6)式是控制变量约束表达式。Qgi max,Qgi min为发电机无功出力的上、下限值;Uci max,Uci min为节点电压幅值的上、下限值,(7),(8)式是状态变量约束表达式。

针对上面构造这个数学模型适合于非线性规划求解的方法求解,可以参考采用拟牛顿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本文就不详细介绍了。

4 基于遗传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

近年来,各类人工智能方法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遗传算法、禁忌搜索和模拟退火算法,以及比较新的一些算法,包括:模糊优化、免疫算法、蚁群寻优算法、人工鱼群算法、粒子群算法以及这些算法的组合方法等[5]。本文将谈论遗传算法在电力系统无功优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