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体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管理体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管理体制

工程管理体制范文1

一、堤防工程管理体制的创新

传统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金堤工程的管理和工程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由于没有必要的投资,护堤员收入极低,工作积极性不高,致使金堤工程破坏十分严重,大量土地资源闲置,效益低下。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激发护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工程完整同时提高金堤开发综合效益,走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公司+农户的模式、以堤养堤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们提出了:创新管理体制,确保堤防工程完整,提高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思路。

二、体制创新的主要措施

首先、加强了领导、健全了组织。成立了金堤工程管理和工程土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组织,设立了鄄城、郓城两个黄河南金堤管理段,配备了专职护堤管理员。

其次,依法治理堤防。金堤管理段同县河务局水政部门结合土地管理部门对金堤堤防工程进行了全面定界,设立了界牌,埋设了边界桩,确保了国有工程土地不被侵占。

再次,拍卖土地资源使用权,吸引资金,开发速生丰产林。依托菏泽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地区优势,瞄准市场行情,对金堤进行了商品用材林的全面规划。并以管理段为单位对群众进行拍卖承包。速生丰产林6年一个周期进行采伐,届时管理段按照销售额的40%的比例分成。

三、堤防土地承包管理的具体办法

第一个生产周期,主要承包方式有以下几种:(1)村委牵头承包,该方式由村委统一筹集资金,由护堤员护管。国家、集体、护堤员分成比例为4:3:3。(2)联户承包。对于困难较大、难于筹集资金的村委,直接与该村委协商,找责任心较强的承包户。实行适量分成,国家、集体、承包户分成比例为4:2:4。(3)跨村承包。这种情况一般由承包户向原村委一次交清转让费,几年来金堤共栽植速生杨树26万棵。树株分成比例一般为国家40%,承包户60%。第二个生产周期,推行了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开发商按照总体规划,统一购置树苗、定植施肥、打药浇水,同时按照堤防管理要求,进行工程维护,并且金堤承担全部费用。采伐销售收入分成比例是国家50%,承包户50%。

四、创新成果及前景预测

工程管理体制范文2

关键词:水利工程; 管理体制; 问题; 改革措施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has increased,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some management system problem is reveale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our place also will bring appeared, so how to reform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our water conservancy people of duty and obligation.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Management system; Problem;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的水利工程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也由此产生,公共财政长期处于“缺位”状态,“重建轻管”现象长期存在,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现象。因此,为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水平,我们要重视起水利工程的管理问题,改革其体制,促进它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方式

中国传统的固有观念里面认为的无偿用水观念比较深入,政府要逐渐的引导人们用水观念的转变,但是这一过程比较缓慢,不易进行。同时,国家的水利工业政策落后,没有对政策进行重视,不能及时调整水利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对水利管理调整不正规,不深入。国家为了促进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增加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承担的分量。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水利方面的改革需要水利系统职工转变自己原有的思想,发展新观念、新思想、新作风,建立新的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

1.2 管理体制

水利方面的政体分家,经常会产生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权、水政渔政的执法权和管理权、防洪安全的执法权和管理权等工作的错位或缺位,以及在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和编制、灌区输供水时空分布、灌区水价核定、水费计收体制、水利工程管理或养护、供水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诸多矛盾。这种传统的管理体制常会造成双方的权责不分,当有利益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去争,出现问题时就互相推脱,谁也不管。这种局面造成了水利工程管理发展的缓慢,带来的危害危害也是致命的,因此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1.3 运行管理机制[1]

水利部门不同于其他的部门,其管理部门自身要具有多种功能要素,有着其自身的管理特色,主要表现为:

1.3.1 水利资产收益划分的机制。

水利工程上的工程资产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固定资产,它往往同时发挥出两种不同的功能效益,如水库工程中的大坝、放水设施、放空设施、溢洪道等项目,不但可以防止洪水泛滥,还能进行蓄水、养殖、发电、旅游等。因此,在计算其各自发挥的效益时很难分清楚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各自的价值,无法明确其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

1.3.2 水利工程的管理和养护机制。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是水利工程管理。由于我国的大多数大中型水利工程或灌区建造年限较久,在几十年的时间内,水利工程自身出现很多安全隐患。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江河附近的堤坝和水库频繁发生洪水,使防洪抢险任务十分艰巨,水库跨坝、渠道跨塌等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健全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机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1.4 水管单位性质问题

水管部门所管理的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同于其他的部门,因此在界定其部门性质时比较复杂。如果水管部门只是靠单位的经营性收入来补偿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支出是补偿不了的,理应受到国家的经济补贴。如果界定错误水管单位的性质,没有国家的经济补贴,很容易造成水利部门的经营无力,导致水利工程无法进行。

2 改革水利工程体制的主要措施[2]

2.1 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

首先要发展适应时代形势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这需要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转变原先的计划经济,合理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们要不断地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观点、方法,通过改革的手段迅速淘汰掉影响经济发展的劣势因素,树立起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摆脱水管单位的困境,最终实现水利管理部门的改革。

2.2准确把握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3]

首先要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进行明确,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要定位清楚自身的性质,是公益型、经营型,还是准公益型,由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而准公益性水管单位不仅要发挥防洪、排涝等作用,还有供水、发电等经营。因此,在划分其性质时,要以科学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确定之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水管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使职工生活上有保障。

2.3 建立新的运行机制,符合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首要的就要通过改革,建立一整套新的机制,使其能够够适应形势、符合时代。主要表现为:

第一、重新制定水价,根据工业、农业、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分类重新核定成本水价,加快水价调整进程。调整水价的机制,使其科学化、规范化,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第二、征管水费时,不依靠地方政府,减少征管环节,按照“先服务、后收费”,直接明确供需双方主体,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建立乡镇或村社用水户协会或支渠管理委员会[4],将基层的供水、管水、收费的服务形成一条龙式,真正做好服务。

第三,建立专业的队伍对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可以节约维修养护经费、精简水管单位人员,同时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第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财政部门在资产管理机制上必须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严密关注国有资产的保值增殖, 实施动态和静态的管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建立健全严密的监督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合理分配现有的水利资产,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

结论

目前多数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水利部门如果管理不合理,容易造成水资源不足、城镇供水紧张、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重大问题。为了解决掉这些问题,水利工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水利工程管理中的一些传统习惯和管理方式仍在继续,使其无法适应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真正做好水利工程管理,一定要从其剔除与市场经济所不相符的管理观念、手段和方式。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形势,才能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冉维功.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建设管理单位治理结构[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赵洪利.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

工程管理体制范文3

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是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而逐步变化的。政府投资工程从广义上说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将一部分集中性财政资金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各个环节”建设的项目;从狭义上说是“政府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对固定资产再生产和流动资金按最低限额而投入资金”建设的项目 。政府投资工程也可被认为是各级政府为建设主体的投资项目。主要包括: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含国债资金)投资项目;国家外债资金项目;使用各类专项建设资金项目;法律、法规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政府投资项目。

1. 我国现行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

1.1现行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模式

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调整,在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直至竣工验收交付到使用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在发生着变革。从长期的经验中可以总结出,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建设指挥型。该模式是指在计划部门下达基建任务后,有关部门带头从各个相关部门中抽出相关人员组成一个临时的基建班子,统一进行指挥,等基建任务完成后,班子就解散,编制收回。②项目法人制型。该模式是指整个投资工程从前期准备、建设到完工移交使用前的所有事项通过一定的方式委托给符合工程要求的法人单位,法人单位根据工程要求的规格组织实施,验收合格后交付给相关使用或者管理单位。③基建处室型。该种模式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相应基建处室直接牵头进行项目相关活动。④事业单位型。即政府设立专门的事业单位,从事建设工程的管理。⑤企业法人型。主要指由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工程。一般由市政府设立企业法人,由其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和建设管理,项目建成后,负责该项目的运营管理。⑥政府部门型。一般是指市政工程和水务工程,这些工程直接由政府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和管理。

1.2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上述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缺点也日益显现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工程质量得不到保障。政府工程投资的管理者一般是政府,而这种工程大部分都是重点工程,工程实施过程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质量控制的环节较多,由政府进行监管效果不好。②资源浪费。每一个工程都需要先建立一个工程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人力、财力和物力等资源重复配置的浪费。③工程难以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主要是因为非专业部门对工程实施的基本程序不熟悉导致不能科学合理的控制工期,出现不能按时完成的结果。④超预算支出。是由于分散管理造成的投资额度失控,超出预算的现象。⑥主体不明确。投资者、建设者和管理者界限不明确,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极易形成投资“黑洞”,滋生腐败现象。

2. 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对策和建议

2.1顺应时代潮流,转变传统观念,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专业化和规模化,政府为了适应社会也在不断的进行职能改革,朝着管、干分离的方向发展。为了符合政府精简机构、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就必须加快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政府职能监管分离的转化目标,使管理者不再身陷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并且能充分发挥其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就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另外,为了有效的防止政府官员的职务犯罪,从根本预防腐败,就要建立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我国在1996年推行了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自此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自我国加入WTO之后,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应该遵循“投资、建设、监管、使用”四分开的原则,达到制约有效、科学规范和专业化管理、权责明确的目的,实现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健康有序发展。

2.2运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完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

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管理和服务是一种国际通用的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目前我国深圳、上海、青岛等地已经开始借鉴现代工程管理理论进行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方式的变革,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运用。很多地方在改革中借鉴的是香港的模式,即将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职能和业主职能赋予同一个机构,以深圳为典型的代表。虽然,深圳、上海和青岛等地尝试性的在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中使用了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但是与国外真正意义上使用现代工程管理理论还相距甚远,我国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并要不断的进行改进。由此可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投资工程应该大力推行现代化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工程项目管理公司资质管理制度和考评机制,保证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逐步完善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

2.3完善政策环境,逐步推进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逐步进行推进,不能急于求成。为了逐步完成改革,必须建立完善的政策环境。政府需要不断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定以及管理办法,与此同时,可以借鉴资质管理的经验,制定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也可以实行公开招标的机制,通过公开招标选择工程管理的公司这样就可以在政府和管理公司相关标准的制约下,有效的规范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模式的运行。另外,我国也应该尽快和国际接轨,遵照国际通行的做法按照市场运作的规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并进一步规范安全监督资格审核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为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奠定基础。

从以上分析中,可知我国长期以来政府投资工程管理均存在责、权、利划分不清楚的现象,并且有关的监管体系也没有能够完善起来,造成政府投资工程实施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另外由于政府投资工程很多都是非经营性的,致使投资工程的实施单位不用承担资金、质量等任何风险,造成很多严重的不规范现象,已经成为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根源。我国政府工程投资中存在很多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有关,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政府投资工程的管理体制具有很大的意义并且已经迫在眉睫。

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比较特殊,其实施、运作都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所以政府能否做好其投资工程的管理工作就显德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政府认真总结经验、解决投资工程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积极引导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机制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长强.政府投资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析[J].城乡建设,2004,(1):58-60.

[2] 凌向前.对我国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代建制的理解[J].山西建筑,2011,(14):249-250.

工程管理体制范文4

关键词水利 管理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31-01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政策、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同时应该看到由于历史、体制、改革环境等诸多原因,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仍存在许多难题。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特别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第一次实行全面改革,其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是可以想见的,为此必须在改革中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二、正确处理政府职能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职能的关系

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取代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权限,扰乱了水利工程管理秩序,妨碍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应有的自,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工作搞得很死,经营能力很差。这是因为各级水利部门是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主要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协调监督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计划指导下,遵照政策、法令的规定,利用自己的水土资源的技术优势,按社会需求和自身经济效益,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是微观管理。可见,政府职能不包含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能,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能亦代替不了政府职能。所以,各级政府包括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从水利工程的具体管理中退出来,逐步恢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应有职能。这样才能推动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

三、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利益的关系

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及其它各部门服务,为社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可是长期以来,不少单位过分地强调社会效益,使供水单位及工程管理部门应得到的经济收人,通过远远低于供水成本的水费无偿地转让给了用水者,或把收到的水费用于别处,使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经济收人甚微,水利工程无法维修,形成了重建轻管直至难以为继的恶性循环。这样势必挫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积极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是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利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决不能用损害社会整体利益来满足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利益。但是,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不能以服从社会经济效益为名,长期不顾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合法利益,如若那样,最终还是影响全社会的经济效益。所以,只有在服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兼顾各方面的经济效益,才符合水利事业发展的规律。从目前水利工程现状看,应把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到重要位置上,否则水利工程的老本就会被吃光,工程就得不到维修、养护,再多地投人,也难以填满水利建设这个产业无底洞,成为真正的“水大头”。

四、正确处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管理的关系

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和保护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国家必将不断加大对水利工程病险水库的整治力度和对大中型灌区的干支渠配套改造力度,以利于水利工程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一定要抓住这一机遇,发展自己,壮大实力,提高社会地位的,迎接挑战。在加强自身的综合经营管理的同时,争取上级各部门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的支持。为今后的综合经营工作奠定牢固的基础,借以增强自身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实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财务状况的良性循环。

五、正确处理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理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管理体制,主要在于理顺外部管理体制和理顺内部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外部管理体制涉及到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而内部管理体制则主要涉及到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的责权利职责划分。这些内部关系的理顺,必须在人事、财务、分配等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内部和外部关系的理顺,为整个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理顺创造条件,做到上下左右关系协调,形成合力,不断增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

工程管理体制范文5

一、水管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水利工程运行机制,为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正常发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牢固的体制基础。

(二)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要求

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符合××县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终达到理顺体制,搞活机制,机构合理,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目标。

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完善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分级管理体制;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保障有力、配套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全县水管体制改革,按照省、州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分三步走。20*年为准备阶段,做好调查研究,完成经费测算,搞好试点,编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20*—2005年为实施阶段,在全县范围内,认真贯彻落实本实施方案,深化内部改革,初步建立起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年为总结验收阶段。对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报请上级进行检查验收。

(三)改革的原则

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既要确保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既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又要重视水利工程管理,切实做到加大水利工程管理的投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既要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水管单位的权利和责任,又要在水管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绩效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从水利行业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要确保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

××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是全县范围内小型及其以上规模的国有水利工程。以上规模的水利工程,至今仍未明确管理机构,落实管理人员和经费的,同时纳入此次水管体制改革的范围。

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一)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1、水利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1)中型水库,由县水利局管理。

(2)小(一)型水库、集镇饮水工程,原则上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视情况依法委托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委托乡镇管理的工程应报县政府审批后执行。

(3)收回小(二)型水库管理权,包括0.3m3/s以上引灌沟渠,由工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管理。

(4)农村五小水利工程,根据谁建谁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管理人员和职责,属集体所有的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管理,属农户所有的由农户自主管理。

2、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管理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障本行政区域内水利工程的安全,限期排除险情。县水利局作为县人民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各类水利工程负有行业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县管工程负有监督资金使用和资产管理责任。

水管单位具体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要依法追究水管单位、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负责人的责任。乡(镇)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水管单位和乡(镇)政府负责人的责任。其它单位管理的水利工程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业主责任。

(二)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

1、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

县水利局管理的中型水利工程,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具有灌溉供水、集镇供水等经营,虽有一定经济收益,但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定为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座小(一)型水库和×座小(二)型水库,主要承担农业灌溉任务,兼有防洪、排涝功能,均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定为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

2、严格定编定岗

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其编制由县机构编制部门会同县财政局和县水利局核定。各水管单位要根据国家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认真测算定编、定员,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合理定岗。

(1)岗位设置

按照部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定员试行标准》(SLJ705—81),根据“两定”方案测算,两座中型工程及小(一)型、小(二)型水管单位岗位设置的具体情况如下:

××水库管理所设置岗位25个,××水库管理所设置岗位24个。

小(一)型及小(二)型水库岗位设置,每座小(一)型水库管理所设置4个岗位,每座小(二)型水库管理所设置2个岗位。11座小(一)型水库和105座小(二)型水库,共设置岗位254个。

(2)定员

根据以上要求,对县管两座中型水库水管单位各类岗位定员,具体情况如下:

中型工程水管单位岗位定员表

水管单位名称

定员数量(人)

合计

非公益性

公益性

××水库管理所

25

21

4

××水库管理所

24

17

7

合计

49

38

11

小(一)型水库11座,定员44人,小(二)型水库105座,定员210人,共254人。

(三)全面推进水管单位改革,严格资产管理

1、根据水管单位的性质和特点分类推进人事、劳动、工资等内部制度改革。事业性质的水管单位,要按照精减、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人员编制。全面实行聘用制,按岗聘人,职工竞争上岗,并建立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对年龄偏大、素质差、水平低的部分职工实行内部退养或待岗,退养或待岗期间,依据人事劳动的有关政策发给基本生活费或退养金,退养人员到退休年龄,一次性办理退休手续。水管单位负责人由主管部门通过竞争方式选任,定期考评,实行优胜劣汰。

2、规范水管单位的经营活动,严格资产管理。对准公益性水管单位,要在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资产的基础上,对内部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职能部门和承担供水以及多种经营职能部门进行严格划分。将经营性部门转制为水管单位下属企业,做到事企分开,财务独立核算。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在核定的财政资金到位情况下,不得兴办与水利工程无关的多种经营项目。企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和经营性水管单位的投资经营活动,原则上围绕与水利工程相关的项目进行,并保证水利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的足额到位。

(四)积极推行管养分离

积极推行水利工程管养分离,有利于精简管理机构,提高养护水平,降低运行成本。把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业务剥离出来,逐步推向市场。

为保证水利工程管养分离的顺利实施,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同级财政部门要保证经核定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足额到位。同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维修养护市场主体,规范维修养护市场环境。

(五)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强化计收管理

1、逐步理顺水价

水利工程供水水费为经营性收费,供水价格要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核定。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农业用水水价按实际补偿供水成本的原则核定,不计利润。非农业用水价格在补偿供水成本、费用、税金、计提合理利润基础上确定。水价要根据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及市场供求变化适时调整,分步到位。

中型水库工程水价成本测算表

单位名称

农灌水价

(元/m3)

城镇供水水价(元/m3)

备注

××水库

0.11

现状水价

××水库

0.20

0.49

根据××水利工程现状及经济发展水平,拟定中型灌区水价改革计划。××水库农灌水价:20*年至2005年,0.*元/立方米,20*年至2010年,0.10元/立方米。从2011年起,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通过逐步调整,使水价逐步达到供水成本。非农业供水水价按供水成本一步到位。××水库农灌水价0.11元/立方米,为水库现状成本核算水价,不能作为水价改革依据,待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后再进行水价成本核算,拟定水价改革计划。

××水库水价调整时期及价格表

供水时期

农灌水价

(元/m3)

城镇供水水价

(元/m3)

时期

年度计划

支渠进水口

水厂原水表

第一时期

20*—2005年

0.*

0.49

第二时期

20*—2010年

0.10

0.49

2011年以后

适时调整农灌水价,逐步实现按成本价计收。

乡(镇)管理的小(一)型、小(二)型工程,在水管体制改革中,结合地区实际,制定水价改革计划。供水价格按供水成本逐步到位,原则上要能确保管理人员工资和工程的正常维修养护经费的来源。

2、强化计收管理

改进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和方法,逐步推行计量收费。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改进收费方法,减少收费环节,提高缴费率,严格禁止乡村两级在代收水费时任意加码截留。收取水费时,要实行公示制,接受民主监督,规范收费行为。非农业用水必须安装原水计量设施,实行计量收费。

(六)规范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严格资金管理

1、根据水管单位的类别和性质,实行不同的财政支付方法

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编制内承担公益性任务的在职人员经费,退休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公益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等项支出由同级财政负担,更新改造费用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经营性部分的工程日常维修养护经费,供水价格未达到成本水价计收前,缺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贴,供水价格按成本水价计收后,由水管单位自行筹集,财政不予补贴,更新改造费用在折旧资金中列支,不足部分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计划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事业性质的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收益和其它投资收益要纳入单位的预算。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乡(镇)水利管理站应及时向同级财政部门报告该类水管单位各种收益的变化情况,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

2、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为保障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同级政府要合理调整水利支出结构,积极筹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一是建立水利建设基金,根据云政发[1997]101号《云南省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从20*年起,建立××水利建设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的足额到位。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来源于同级水利建设基金的30%(建设基金使用结构为:55%用于水利工程建设,30%用水利工程维护,15%用于应急渡汛)和同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岁修费,实施中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补给。各项水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管护资金的来源,按“收支两条线”纳入同级财政,统筹安排,加强管理。

(七)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税收及社会保障政策

1、妥善安置分流人员,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县水利局和水管单位要在定编定岗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分流人员大力开展多种经营,特别是旅游、水产养殖、农林畜产,建筑施工以及渠系维修养护等具有行业和自身优势的项目。利用水利工程和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的项目或企业,要优先安排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在理顺水管单位现有经营项目的基础上,把经营项目的剥离与分流人员的安置结合起来。

2、落实社会保障政策

各类水管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参加所在地的基本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有条件的水管单位要为职工建立各类补充保险。事业性质的两座中型水库水管单位,公益性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负担,非公益性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所需费用由水管单位解决。改制前水管单位所欠缴的各项社会保险由同级财政解决。

3、税收扶持政策

在实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中,为安置水管单位分流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符合国家有关税法规定的,经税务部门核准,执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八)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进一步完善新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确保工程质量,实现新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机结合。在编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报告的同时,必须同时编制管理方案,核算管理成本,明确工程的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运行管理经费来源。对没有管理方案的工程项目,不予审查、立项,不得审批、转报项目建议书以及项目设计。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管理设施、管理机构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管理设施不健全的工程不予验收。

(九)改革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使其发挥效益,积极探索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的改革。

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根据工程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形式认真落实管理主体。一是由乡(镇)组建工程管理所负责管理,将工程安全、清淤维修、供水管理、水费征收、工程的日常管理等任务下达给工程管理所,乡(镇)水利管理站则负责监督检查各项管理制度和任务的落实。二是以受益户为基础,组建工程灌溉管理委员会(受益户代表委员会),履行工程管理主体责任,日常管理由灌溉管理(受益户代表)委员会聘用专人负责,工程清淤、维护整治、水费征收由工程灌溉管理(受益户代表)委员会组织广大受益户共同落实,内部实行民主管理。三是对受益范围小的微型水利工程可以明确由主要受益户所有,并负责日常维护管理。

(十)加强水利工程的环境、法规建设,强化安全管理

1、加强环境保护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要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符合环保要求,着眼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水管单位要做好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内的防护林(草)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下游生态用水需要。水管单位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应当避免污染水资源,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坏。环保部门要组织开展有关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对水利工程及周边区域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2、法制建设和完善

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水利工程管理的有关规章。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要严格执行有关水利工程管理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健全和完善执法管理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维持水事秩序,维护水利工程的安全。

3、强化安全管理

水管单位要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利用水利工程及保护区域内的水土资源开展多种经营项目。不得将水利工程作为主要交通通道,大坝坝顶、河道堤顶确需兼作公路的,需经科学论证和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维护措施,未经批准,已作为主要交通通道的,要限期实行坝路分离,对堤防要限制交通流量。

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改革的方法和步骤

为切实加强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县人民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涉及改革的主要部门领导为副组长,县发展计划局、地税局、财政局、人事劳动、水利局以及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同时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

水利局职责:负责水管体制改革的日常工作,组织试点日常工作安排,上报测算的基础资料,代县人民政府编拟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并指导实施。

财政局职责:建立××县水利建设基金,筹措岁修资金,对水管单位进行分类定性。公益性资产管理各种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按照“两定”方案和有关测算定额标准,对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水利工程的运行经费进行测算,测算审定固定资产,严格划分公益性资产和非公益性资产。

发展计划局职责:测算审定水价成本并制定水价,按逐步到位的原则进行水价改革,做好报批手续。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费用。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责:对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分类、定性,并测算审定水管单位定岗、定员编制,把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在编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工程管理体制范文6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我国的水利工程在最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与漏洞。因此,水利工程管理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如何针对当今面对的问题,合理进行改革,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形势

据统计,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绩。截至2009年底,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完成定性率达100%,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落实率达94%,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落实率达81%,水管职工社会保障落实率达88%,实现管养分离的占66%,实施了内部改革的占8l%。但是,一些突出的、核心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1.已实施改革的部分工程,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还未足额落实到位,各项改革任务进展不平衡,保障工程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尚未有效建立。首先,全国国有大中型水利工程仍有6%的公益性人员支出和19%的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没有落实,一些地方政府还存在“承诺落实”现象,“两费”实际落实率可能远低于统计数据,还不能满足工程良性运行的要求。

2.管理体制改革未覆盖全部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量大的小型水利工程未实施改革,仍存在产权制度不清、管理责任不明、安全隐患多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水利工程体系整体效益的发挥。2002年以来的水管体制改革的对象主要为隶属于各级政府的大中型水利工程,而隶属于乡镇和农村集体的非国有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事实上,小型水利工程是我国水利工程体系的“主力部队”,在防汛、抗旱、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水量调度等方面发着巨大作用,保障小型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才能确保水利工程系统效益的发挥。农村税费改革前,全国小型水利工程普遍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实施维修养护;“两工”取消后,传统的小型水利工程投入机制被打破,新的弥补机制尚未建立。造成全国的小型水利工程普遍存在维修养护投入严重不足、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工程老化失修、加快报废,安全隐患严重。以水库为例,已建成的8.6万多座水库中,各类小型水库8.1万多座,占水库总数的94%,由于各类小型水库建设标准低,加之近年来管护不到位,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平均每年都有数十座小型水库发生溃坝。

3.与小型水利工程关系密切的基层水利单位,性质不明、职责不清、经费不足,无力承担对小型水利工程实施管理和维护的公益性职能,亟待通过改革强化能力建设。基层水利单位是水利工程管理向农村和基层延伸的重要节点与关键环节,对保障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意义重大。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对原先承担农村公益性职能的“七站八所”进行了撤并,不少地方取消或合并了原先的乡镇水利站。一些保留下来的基层水利单位也由于机构改革和定性等原因,经费渠道不畅、人员队伍不整、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造成我国基层水利单位服务能力持续下降,成为当前水利发展最薄弱、最脆弱的环节之一。

三、实施水利工程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

1.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针对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体制不顺、责权不明、管理粗放的问题,《实施意见》明确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国有、集体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职责,对其他行业管理的水管单位和其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水行政主管部门相应的行业管理责任也作了明确规定。同时规定水利工程实行枢纽拦河坝与灌区统一管理;规定工程按规模大小和行政区划进行分级管理。国家投资兴建的中型及跨县(市、区)行政区划的小型水利工程,由地(州、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也可受权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国家投资兴建的小型及跨乡(镇)行政区划的小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位于城市(镇)上游位置特别重要的水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商同级财政、发改、编制等部门同意后,也可提高一级管理:原属集体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负责管理,或由乡(镇)人民政府明确工程所在地村及村民组或受益户联合体(或用水户协会等集体组织)负责管理并确专人负责;个体投资修建的小型水利工程(含l~10万m3的山塘),应接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水利站的业务指导,其安全运行管理必须明确专人负责。特别提出了水利工程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凡水利工程管理出现安全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管理单位、主管部门、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的责任。这些规定和制度,明确了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要保证职责履行到位,必须狠抓基础管理,量化责任目标,规范、完善管理制度。

2.建立维修养护的运行机制

通过改革,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市场、适应形势、符合要求的运行机制非常必要。在维修养护机制上建立专业的水利工程养护维修队伍,实行企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专门负责水利工程设备、设施、渠系工程的养护维修,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维修分离,既可精简水管单位人员,节约维修养护经费,又可以提高维修质量,缩短工期,充分发挥工程的运行效益。

3.加强领导。稳步实施,积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

为了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形成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管理粗放等有关问题自水管体制改革以来,逐步解决了部分水管单位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和工程效益衰减等一些难点问题,水管体制改革是改变我州水管单位现状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持推进水管体制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两定”测算、经费落实、管养分离、内部改革、人员分流等方面,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大力推进水管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4.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首要前提是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发展的陈腐观念,将原有的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完全依赖行政命令的思维方式转变过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价值规律办事。特别是在水管单位内部的供水生产、水产养殖、水利发电、库区旅游、水土资源等生产经营实践中,严格按照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要求,加强各环节的管理,强化成本棱算,合理确定价格,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在重视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生活水平。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切台实际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形势,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揽我们的工作,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水土资源、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摆脱水管单位举步维艰的困境。

5.处理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

体制改革不是要全部废除原有的所有政策、制度、规范,而是要破旧立新,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改革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稳定、增效、发展才是我们改革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指导改革的具体工作,以稳定、求实、创新、发展的态度来面对改革,在改革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

四、结语

水利工程管理的体制改革至关重要,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强对体质改革的重视,严格绩效管理改革体系,促进水利工程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