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1

关键字:计算机导论;课程设计;课程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引言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的专业课程内容各取一节。另一种是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介绍,基本上与非计算机专业讲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没有区别。

近年来,通过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专业教学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科学本质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比较差。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该课程肩负着“开启专业之门、引领学习生涯”之重任。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将后学习《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以一种统一的思想来认知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教育和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

我们从课程的定位与意义出发,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为:(1)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2)充分展示计算机领域能做什么,但不深究怎么做;(3)让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4)培养学生学科全局观及随着学科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5)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课时安排

“计算机导论”主要是为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使他们对计算机学科整体有一个了解。我们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特别要区别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同,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我们要注意科学性、适用性、实用性,要有全局意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下列几大部分:

(1) 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学科的背景、发展历程、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以及信息化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范畴和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并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 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冯・诺依曼机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等。

(3) 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概念,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软件的分类、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算法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

(4)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SQL概述,几种新型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5) 对通信与网络知识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和网络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知识。

(6) 人与计算机:包括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人脑与电脑的关系。

(7) 学科展望: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前景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内容。

具体的章节安排与课时设置可参照下表1.1:

表1.1课程设计表

章次 内容 总学时 课堂学时数 实践学时数

1 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4 4 0

2 计算机硬件系统 4 2 2

3 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 10 6 4

4 计算机应用软件 20 8 12

5 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 2 2 0

6 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 2 2 0

7 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 4 2 2

8 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1 1 0

9 计算机技术新发展 1 1 0

总计 48 28 20

3.课程特色

3.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同事注意实践操作的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投过技术抓理论。

3.2把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融入教学。积极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更新实验平台,更新教学方法。

3.3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期末理论和实践考试都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习。

3.4基础性强。“计算机导论”是其他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既要防止过于简单,也要防止过于复杂。如果课程内容简单化,使之等同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会背离该课程的教学意义与任务。反之,如果课程内容太复杂,就会把计算机导引课提升到计算机原理课的水平。第一门课就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望而却步,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

通过以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可以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就能对自己今后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刘莉,陶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整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2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计算机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3-0000-01

Computer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rchitectural and Structural Design

Tan Xing

(Guilin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Guilin541001,China)

Abstract:Through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status, combined with relevant work experience with common software PKPM,CAD application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 and its structural design practice,computer technology,scientific applications strategy,regulate trade order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Keywords:Building;Architectural design;Computer technology

一、前言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与结构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类工程的高质量施工均离不开完善图纸设计的科学支持,其已成为建筑工程充分借鉴的系列样图,清晰反映了建筑工程的显著外观特征、艺术造型、精细内部设置、布局结构、各类设备的选用、地理环境特色及其他相关施工要求,因此成为项目施工建设的主体依据。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全面发展的时代,各类优势计算机技术层出不穷,其与建筑及结构设计的完美融合令工作人员彻底摆脱了传统人工式、机械式的手工设计绘图方式,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绘图设计,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引发了行业内成图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二、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与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建筑与结构设计中常见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主要包含CAD及PKPM等。前者的应用主要有建筑绘制、构造设计、规划类图纸设计,例如效果图、施工图设计、造型设计等。当然其衍生出来的应用软件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彻底改善了传统手工绘制施工图纸的机械化局面,随着各行各业的深入发展,CAD技术的应用范畴将越来越广泛。PKPM技术的出现不仅令结构设计的繁琐计算过程得以切实简化,还有效提升了制图、画图的工作效率,令设计周期显著缩短,体现出了充分适应当今快节奏社会建设及生活的综合需求。当然,在该类技术的实践操作及应用进程中,同样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例如我们无法真正、全面、深入的了解各类功能软件的编制原理,加之与软件相配套的相关技术条件说明不透彻、内容不细致,往往令设计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发生偏差理解、错误应用等不良问题,对工作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三、新时期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与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应用操作技能,杜绝人为错误发生

当前,在自主应用设计或与其他单位展开设计交流进程中,虽然很多单位均采用CAD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软件辅助建筑与结构设计,但却常常出现施工结构图包含诸多概念性错误、常规计算结果错误等不良现象,一些错误甚至可能引发整体工程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一些从事结构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没有接受系统专业性培训,无法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仅具备结构及建筑设计软件初级应用能力,却缺乏对整体结构概念的深刻认识,过分信赖计算机系统得出的分析结构,进而引发结构计算产生的模型与现实建筑物存在较大差别,或者由于工作人员无法对软件相关技术条件清晰认识最终导致了计算结果错漏的出现。虽然一些设计单位目前采用的结构计算软件PKPM自身具有一定的图形及数据自检能力,包含大量专家知识、经验库,具有合理判断、符合设计规范的高科技人工智能体系,然而其对错误的检测也仅停留在一般常见错误的层面,对人为失误现象却无能为力。基于这一现状我们只有从自身强化做起,广泛参加单位、企业、行业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树立认真求实、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避免漏项、错误录入数据、参数设计不准、干预性错误及不当使用软件等现象的发生。同时我们应科学制定完备的复核校验机制,培养设计人员善于用检验精神结合实体建筑资料、设计需求对系统生成数据进行细致的审核、评估。另外我们应设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那些人为错误发生机率较高的员工进行警示、惩罚管理,奖励应用操作规范、具有突破创新精神的员工,从而真正营造良好、健康、有序的建筑与结构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环境。

(二)规范抗震概念及构造设计,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计算机技术在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实践应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抗震概念及构造设计理念忽视的问题,体现了设计工作人员没能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念武装自己,职业道德感及责任心不强等弊端。低碳、环保、经济型、市场型社会的综合发展环境要求我们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才能真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各类自然灾害频发,为了防患于未然我们必须树立忧患意识,在实践中强化抗震概念及构造设计,基于建筑特征及构建需求科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展开纵、横抗震结构设计,从而提升建筑项目的抗震标准及综合质量。

(三)增强综合计算功能,提升精确度

不同于其他设计领域,建筑与结构设计实践中需要准确无误的进行裂缝宽度、承载力、挠度、配筋面积等指标的综合计算,且在工程实践中应符合结构构件例如梁板外部荷载的相关标准规范,并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展开调整与计算。倘若参数取值无法符合要求规范或计算数值结果稍微有所偏差便会影响整体设计产品的经济性与规范性,甚至造成企业、国家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在设计实践中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辅助下增强综合计算功能,提升精确度,不仅关心应当怎样使用计算机进行设计、核算,更应全面掌握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计算及设计方式,深入了解手工求解的内涵原理、科学原则及模型提炼策略,能自主识别各类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与包含的不合理性错误,进而全面掌握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建筑与结构设计问题的优势方法及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们只有进一步对建筑与结构设计中相关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软件施以充分重视,结合实践操作经验总结不足、扭转偏差,充分激发计算机技术的优势功能价值,才能令建筑与结构设计在其科学的辅助应用下实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3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智能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TH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133-01

一、引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信息与控制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它的专业面广,小到制造车间的检测,大到卫星火箭发射的监控都归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测控技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测控尝试都是来自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对时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日晷这一原始的时钟,对空间的测控要求使人类有了点、线、面的认识。现代社会对测控的要求当然不会停留在这些初级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测控技术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二、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工程应用

测控技术,即测试与控制,是一门新型的技术科学,也是一门边缘科学。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先后发明了铜壶滴漏计时器、指南针以及天文仪器等多种自动测控装置,这些发明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次大战期间,由于建造飞机自动驾驶仪、雷达跟踪系统、火炮瞄准系统等军事装备的需要,推动了控制理论的飞跃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控制理论扩展到民用,在化工、炼油、冶金等工业部门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控制理论也日渐成熟。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控制工程又出现了一个迅猛发展时期,这时由于导弹制导、数控技术、空间技术发展需要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成熟,控制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现代控制理论。

测试技术是实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各种物理量的测量原理和测量信号分析处理方法。测试技术是进行各种科学实验研究和生产过程参数测量必不可少的手段,起着人的感官的作用。一般说来,测试系统由传感器、中间变换装置和显示记录装置三部分组成。传感器将被测物理量(如噪声,温度)检出并转换为电量,中间变换装置对接收到的电信号用硬件电路进行分析处理或经A/D变换后用软件进行信号分析,显示记录装置则测量结果显示出来,提供给观察者或其它自涌刂谱爸谩R虼瞬馐约际醯姆⒄购艽笠徊糠质且览荡感器的发展。

传感器技术是在20世纪的中期才刚刚问世的。在那时,与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控制技术相比,传感技术的发展都落后于它们,不少先进的成果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并没有投入到实际生产与广泛应用中,转化率比较低。

三、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

随着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技术与仪器的测量与控制相结合,实现测量自动化、测量与控制智能化,使仪器的发展进入了测控结合的智能化阶段。可以说,测控技术仪器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子工程中,可以有效的对电子工程进行优化,推动电子工程的发展和完善。其中:(1)智能化技术优化电子工程,使得电子工程设计更加简单便捷,智能化的操作相似,可以使得的电子工程的自动化控制水平得到提升,控制模型数据的变化形式,规避各类的控制问题。(2)提升电子工程的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率,发挥其功能性,使其生产效率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科学的智能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控制部分的控制质量和控制效率提升,降低安全隐患,提高效率。(3)简单的人机交互形式,可以使得的电子工程的操作更加简单直接,相关技术人员通过培训工作后,可以进行电子工程的相关操作的,有效的提高的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质量。(4)发挥控制系统的功能性,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对系统内部的具体状况的进行分析,并可以实现自主的逻辑判断,有效的提高控制质量。

四、智能化技术在测控领域的应用

新一代测控仪器在保证其高可靠性、高效率、高精度以及多维化、多样化的前提下,更着重于智能化的应用。在信息拾取与数据转换、信息测量、判断和处理及系统控制方面大量采用微处理器和微计算机,实时显示与控制系统向三维形象化方向发展,技术操作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并且具有人工智能,从学习机进一步向人工智能机发展是测控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1、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当今社会,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普及与发展,计算机已成了测控系统的中坚,网络技术越来越成为测控技术满足实际需求的关键支撑。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智能工具,具有以下优越功能:储存盒管理数据信息的功能;高效的图像显示和绘图功能;快速的数值计算能力;逻辑判断和推理功能。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能有机地将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和设计者的判断力、创造力相结合,从而加速了设计进程并提高了设计质量。

2、智能化下的虚拟技术

虚拟环境技术是测控系统中仿真技术智能化的发展新高度,是对智能化技术的延伸,采用人机交互技术有效地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视、听和动作,使操作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软件开发方面,NI公司的Labview和LabWindows/CVI功能强大,不仅使虚拟仪器的开发变得简单方便,而且为虚拟仪器做到时网络上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智能化虚拟仪器使软件更加灵活高效,提供全方位的系统集成模块化硬件、标准的软硬件平台,带动了测控系统的升级和革新。

五、结语

现代测控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中的重要支柱,现代测控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为整个社会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起到改造和推动提升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多的创新、高科技测控自动化的成果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测控技术的未来发展将朝着标准化、智能化、系统化及系统功能的综合性等趋势发展,并更加标准化、开放化、全球化,推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探析[J].机电信息,2012.

[2] 李欣国.浅谈现代测控技术及其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

[3] 孙亮.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电子质量,2006.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创新观念;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7-0000-01

Innovation Ways of University Computer Teaching

Wang Yanzhong,Sun Peishuo

(Henan Quality Polytechnic,Pingdingshan467000,China)

Abstract:The computer and the application toward the network,multi-purpose,the profession direction are developing,needs to have th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many and varied workers.Therefore the computer teacher must meet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swift development need,does not separate the innovation the teaching way,enhances the student computer operational level and information-handling capacity,raises the social need application talented person.

keywords:Computer teaching;Innovation idea;Applied talents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化的需求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相应地对人才的要求也呈多样化趋势,在企业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型和面向社会各行业使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的应用型人才缺乏,因此计算机教师要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电脑操作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软件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因此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由原来的教学生“学会”使用各个软件变成教学生“会学”,会探求各软件中包含的各项功能。掌握自学的能力,学生在今后自己学习、迅速掌握新开发的软件都受益匪浅。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例如,对于《Photoshop》课程,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一些必要的基本知识,然后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文件和教学课件,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竞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设计具有个性的photoshop作品,并且把优秀的作品共享给大家欣赏,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的氛围。

二、关注学生个性,因人而异确定培养方向

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多样的劳动者,这样就要求现代教育向个性化教育方向发展。从就业市场看,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人而异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办公自动化方向培养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人员;网页制作方向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r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计算机网络方向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使教学深度、广度和进度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均获得最佳的发展。

三、融入人文底蕴,进行价值观教育

教育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对于人的培养,体现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增进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必须具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技术要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前提,对于利用科技进行的危害社会和人类安全的行为要加以抵制。在计算机教学中融入人文底蕴,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谐的文化氛围,启发学生重视自我的感悟与心灵的觉醒,升华自己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加强引导,弘扬健康、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精神,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全的人格。例如,在教授学生设计教学网页时,可以设计以“保护地球环境,共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网站,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用互联网搜索到有益环境保护的知识,从中深切体会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素养得到提高。

四、潜移默化,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共同的评价。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使学生将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善于把内心的情感和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在进行photoshop的海报设计时,可要求学生制作一则公益广告,内容可以关于环境保护、弘扬孝心、激励奋斗等积极健康的题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情感和内涵,通过海报的设计制作,使学生经受一种健康、温暖、崇高的情感洗礼,在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同时,为学生的心灵增添一抹温暖的人文底蕴。

总之,教师要跟上时展的步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史晓宇.试论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1

[2]任芳,吴茜,刘旭.计算机教学改革之新模式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1

[3]邱晓娜.对增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8,3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5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 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就业趋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28

Discussion on Cultivating Mode of Application-Oriented Young Talent Specialized in the Majority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CHEN Huazhou, SONG Qiqing, TANG Guoqiang, FENG Quanxi

(College of Science,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application-oriented specialized young talent training, for the majority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science, we discussed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n several aspects of scientific professional training targe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professional skill strengthenization, practical skill teaching, and foresight of graduate employment. We exposed some problems for the specific situation of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d some constructive measures of cultivat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s certain references.

Keywords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application-oriented young talent;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ystem; employment trend

0 引言

在当今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一个集信息整合处理和计算科学与计算机软件为一体的交叉型本科专业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技能,有软件项目研发、信息整合和处理能力的毕业生,①同时良好的数学素养和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而持续发展,并结合地方情况实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1 明确培养目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同时接受计算机应用的强化训练,可以在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领域中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设计开发有关软件,②从事科学研究。桂林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根据地方特色和已有基础设施制定了特色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基本的算法分析能力与较强的编程能力,可以在某些科研或生产领域中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安全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要求毕业生具备网络设计、配置和网站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2 课程体系的合理化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强调数学基础,开设的课程是与专业方向设置一致,最能体现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③④课程体系的核心是教学计划,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群,该专业学生毕业形成专业素养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群来培养和训练。所有的课程可以划分为数学理论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综合课程。

数学理论课程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初级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理论和信息处理的算法基础。初级课程可以部署为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解析几何、离散数学、概率统计、数值分析、运筹与优化、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

计算机技术课程在初级课程的基础上展开,主要涉及计算机技术的科学基础和技能训练,可以部署为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结构导论、数据库系统等。

综合课程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设置。数据处理方向部署课程为算法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挖掘实验、模拟仿真实验。软件开发方向部署课程为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及其应用。网页设计与安全方向部署课程为互联网技术、信息安全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及其应用。其中有一部分综合课程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培养方向里面。

3 专业技术与强化核心技能

专业核心技能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技能的确定与教学计划、专业的方向定位和毕业生就业规划等都相关,从目前及未来几年的就业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这些技能的培训同时对该专业的前景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⑤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于对专业技术与核心技能的需求,毕业生所具备的核心技术需要超前于当前的就业市场,而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滞后于就业市场,因为从技能训练到毕业就业需要2~3年的时间。同时,技能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结合地方特色,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要符合自身发展且根据现有的和预期可达到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领域等来制定。

4 加强“应用型”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本院系的地方特点,部署一些立足于某些课程理论的课程设计。例如,数据分析算法方面,数值分析、运筹与优化、数学建模等课程安排实践环节,部署实践课程,教师可以利用不同领域的案例进行出题,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计算机技术方面,基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库系统等课程,引入一些综合性编程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训练熟悉并掌握一些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对应的操作平台。

毕业实习是学生迈出院系与企业结合的第一步,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对于验证所学专业知识、了解和接触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

高等教育要求毕业生独立完成一份毕业设计(论文),这是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各方面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来总结,对自己也是一种综合训练。毕业设计也是学生毕业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⑥

5 毕业生的就业预见性

内陆有些大学院校和沿海城市大学院校来比较,信息相对较为闭塞,学生就业会受部分影响。许多学生在即将毕业时对就业还缺少一些能力、观念和相关支撑材料等方面的准备。为此,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教育,尽早进行前景规划,强化就业意识。让学生时刻对自己将来就业存在一种危机感,促使大家努力学习,增强实践经验。

本院系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趋向考虑三个培养模式:(1)信息产业人才,即培养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等工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数学建模能力,此类人才可以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2)计算机软件研发人才,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学生可以进一步攻读运筹与控制、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等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也可直接到科研单位从事科研工作,进而蜕变成软件研发型的科研人员。(3)数据信息整合方面的人才,毕业生可以从事金融保险、生物化学、医学信息等行业,结合行业背景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整合等方面的工作。

6 结束语

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趋向于交叉学科的方向,也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社会要求计算机人才具备丰富的算法分析知识,同时要求数学理论研究者具有应用和产业化的能力,因此,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的迫切需求。从近几年来看,大学院校的大规模扩招让该专业的发展存在机遇,同时存在一定的压力。这需要对该专业进行更加科学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完善、实践教学的强化等,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强化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构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要不断探索,通过实践证实。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A 055,2014JGB153,2015GJB252),桂林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B05)

注释

① 冯建中,孙玉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3):147-148.

② 陈将宏.一般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科技论坛,2007(10):178-179.

③ 王光辉,赵艳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4(15):19-20.

④ 郑继明,胡学刚,陈六新,虞继敏.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科技创新导报,2009(34):191&193.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6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 调整教材 案例教学 促进就业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社会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在人才的需求方面,将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作为录用职员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医药领域,不论是医疗、医护的辅助岗位和药品生产、营销的生产操作岗位都需要计算机技能和专业技能同样过硬的基础型人才。因此,如何使得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尽快占领这一领域,并且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则对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当前就业市场对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医药类辅助型人才需求增大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等学历医学生的大量产出,使得医药人才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矛盾突出,导致众多没有学历优势的医药类中专毕业生丧失了应有的选择权,“双向选择”也近于“单向选择”。当然,这些指的是医药领域的高中级应用型人才岗位,但是对于医药领域中的各类辅助型技术岗位,却对既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又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础型人才有着很大的需求缺口。

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高科技工作手段,已经深入到医药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医药辅助型岗位中的应用尤为广泛。如:运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系统进行医学图像检索和文本资料、图像信息数据的管理;用电子设备保存、管理、传输和重现数字化的病人的医疗记录,取代手写纸张病案,实现病人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和服务;药品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药品网上营销商务;药品生产车间流程控制以及质量鉴定;加工和交流护理

服务以及管理领域内外的资料和数据等。以上这些技能都应用在医药基础岗位上,既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医药学专业知识,又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

2目前中专医药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等医药类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医药类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1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年级公共基础课之一,目前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Office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知识和In-ternet的应用。以上内容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已经有所接触,从内容上缺乏新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职业要求上也难以满足岗位需求。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并且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从远程医疗到虚拟手术,计算机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工具。而目前医药类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无法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同步,并且“医学”特色也不突出。这就带来了教学与实际相对脱节的问题,且未能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2.2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对教学要求各异

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基础差别很大,有的同学已经基本掌握了Windows和Office软件以及网络的使用,但有的同学仅停留在会打字的水平。如仍按教材按部就班地讲课,则有的同学“跟不上”,有的同学“吃不饱”。

2.3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固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同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黑板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远远落后,而且,仅仅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也是远远不够的。原有的以讲为主、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2.4毕业生计算机水平无法满足就业需求

许多考试优秀的学生不会用word制作患者体征信息检查表和患者病历,不会用excel进行药品库房的进出数量的统计汇总,甚至不会上网查资料,更不会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不会换打印机的色带,不会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能胜任一个医务室助理、药房库管、营销开票的工作。针对学生就业中碰到的种种问题,我对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应该说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践训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根本无法适应当前学生的就业。

3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突出医药类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和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便于他们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和专业性质,很快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投入工作,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医药类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研究,希望对毕业生更好的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适应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有所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教学大纲也要不断适当修改,使之不断趋于完善。大纲的编写应体现实用、实效性原则,照顾到普及的需要,又要兼顾先进性,应反映出计算机领域新的科技成就及其应用水平。其次要重视选用合适的教材,每一门课的教材选取既要保证基本的知识要点,又要适合医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一些更为适用的教材或讲义。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就业,就应该注重符合学生就业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贴近就业岗位,以训练学生实操能力为主,贯穿计算机文化知识为辅的原则,减少教师讲的内容,增加实训的内容。如:尝试将计算机理论知识集中在第一章节,其余各章节各知识点以参考的形式列出,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数据库以及医药领域中常用的应用软件等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发编撰成各种任务和专业岗位操作案例,分布于整个教材。特别是一些新问世的优秀的工具软件,可以用来充实教学内容。这些优秀的工具软件,实用性较强,而且简单易学,便于掌握。教学实践证明,从简单原理人手,讲解应用性强、见效快的软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为了给毕业生在就业上增加更多优势,可以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围绕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计算机课程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计算机考证的过关率,培养双证型应用人才。

3.2以就业为导向.调整适应医药类中等职业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目前医药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主要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以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或者以教师演示学生跟着练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导致只是教师讲授而学生不接受局面,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听,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听懂,大多数学生跟不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学积极性都会受到严重挫伤。学生学了知识后不知道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将来如何跟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如何就业,如何胜任工作岗位,如何能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宗旨。

笔者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了一些探索,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由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好方法。

项目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以行为导向的职业技能教学法,它是将这门学科知识结合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设计成大小不同的多个项目。将课程的内容分成若干个实践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并以答辩和实践报告的方式交流汇总,最后将出现的问题和重点由教师突出讲解。任务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专业岗位,如:病历的排版与制作,患者的生理体征的跟踪检查表的制作,收集和存储、处理患者信息的数据库软件使用,药品营销系统的应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搜集整理医药相关资讯,各种常用外设的使用,操作系统的修复和安装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完成各个项目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它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项目教学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完成项目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应用并不完全是学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用出来的。大量运用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内容要轻理论知识重实践操作。教学中尽量对难理解的理论不做太多的解释,尽量把理论知识的程度降到最底。

教学实践证明许多学生开始不理解或不完全明白的理论问题随着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理解掌握。所以先实践探索研究后理论体会升华,对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探索能力、适应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能力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3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还应与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对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笔试;对具有一定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采用笔试或上机相结合的方式;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尝试采取完全上机考核的方式;也可以设计医药类专业岗位计算机操作项目,通过学生完成自选项目情况,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在考核中注重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考核,注重学生对项目总结报告考核;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得如何,特别是综合能力如何,除笔试、口试、上机考核外,最好能再通过对岗位模拟操作和计算机课程设计进行考查和评价。

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选题,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有关单位的岗位进行实操考核和课程设计,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医药行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同时,也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运用已有计算机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考核方法,灵活应用多种考核机制的结合,对培训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就业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