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函授本科毕业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函授本科毕业个人总结范文1
摘要: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现了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的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学习科研活动的一次实践。开展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与毕业论文指导实践时,应明确指导教师与学生各自任务与职责,建立融洽、信任、有效的师生沟通关系,基于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和需求,循序渐进式开展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关键词:科研训练;学生需求;循序渐进
一、引言
大学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 一方面总结和归纳所学领域的经验成果,巩固和深化已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发展前景,拓展新的或交叉领域(庄军等,2004)。《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综合能力主要指“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英语专业毕业生学士论文的写作日益受到学者关注。孙文抗(2004)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生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王崇(2004)指出学生不清楚毕业论文性质和特点,缺乏论文写作经历、写作者基础写作知识、语言运用能力较弱,受到求职、考学等社会因素干扰。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高校众多英语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熊淑慧(2011)提出基于学术语言、学术论文的语篇及科学思维三要素构建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模型;张奕等(2009)提出“在管理体系的建立中促使学生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所学知识”的理念,并构建毕业论文检查、监控与评价、质量评估、控制与管理的多维立体化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管理体系。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学习科研活动的一次实践,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思辨性和创新性的综合教学环节。
二、构建师生关系
国内外学者对指导教师的角色和作用进行了探讨。Kuo & Chiu (2009:2) 将导师定义为“Instructors have individual conferences and meetings with students outside the class to discuss questions and problems that students were unable to resolve or clarify in the class.” Kuo (2011) 提出指导者愿意和学生会面并提供学生所需指导来完成他们的研究论文,并认为一位好的指导教师能够做到开放式沟通、有效的反馈并帮助学生在过程中成长。指导关系即是创造一种可以帮助双方成长并影响被指导者的一种关系。Cramer和 Prentice-Dunn (2007) 认为有效的导师应当意识到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学生科研活动满意程度和收获。Bruce (1995) 指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主性、竞争意识和互相尊重,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身份感,增加学生自信心,使学生积极展示自我和拥有更高职业期望。张玲(2012)研究了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质与职责,指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教学研究经验和水平与毕业论文成功与否关系重大。融洽、信任、有效的关系有助于师生之间有效沟通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基于信任和协作开展科研训练和论文指导。
三、基于学生需求的循序渐进式科研训练和论文指导:个案研究
1.明确指导任务和过程
毕业论文撰写是学生学习进行科研的一种过程,王崇义(2004)提出论文写作指导是从宏观指导向微观指导过渡的过程,宏观指导包括认识指导、过程指导(选题、准备书单、搜集资料)和内容框架指导(拟定提纲和完成初稿);微观指导指修改论文并定稿(局部内容调整、语言润色、格式完善)。笔者负责一名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共计21周,虽为个案研究,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微观视角的参考。指导过程分为毕业论文准备阶段和毕业论文正式写作阶段。准备阶段涵盖选题、文献搜集和阅读、开题报告和提纲写作;正式写作阶段涵盖初稿到定稿过程,如文献归纳总结、研究方法实施、研究内容与结果的科学性和意义等。郑悦等(2007:179)指出“本科生论文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做论文的各阶段技能和知识”。教师与学生对毕业论文各环节的认识应达成一致,巩固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帮助学生克服论文写作认识不清、情绪焦虑浮躁的弱点,达到阶段性和总体性目标明确,稳步完成科研计划。
2. 了解学生需求
王崇义(2004)提出写作过程指导是帮助学生解决论文写作中由笼统到具体、由“虚”到“实”有条不紊一步一步完成论文的策略上的指导。了解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问题和需求,教师做到“有的放矢”,就薄弱环节重点加强训练和指导。笔者采用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准备阶段调查问卷和正式写作阶段调查问卷,每个问卷各有10个问题。准备阶段调查问卷考察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知识基础和对文献查阅和使用、研究选题、开题报告、任务书和提纲撰写的认识;正式写作阶段调查问卷考察学生对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结论和意义、引用、参考文献、语体要求和英语表达方面的理论认识。问卷中的问题从完全不了解、初步了解、部分了解、比较了解和完全了解五个维度来获取学生对论文写作各环节的熟悉程度,保留一个开放式问题供学生反馈具体困难和所需帮助。
3.循序渐进式指导
准备阶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通过英语写作课程和指导规范手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术英语写作理论前提,这对科研活动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和学生互动式讨论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是学生在毕业论文准备阶段所面临的困难和希望得到指导的方面之一。学生仅初步了解选题步骤,题目契合点不易把握,或过于宽泛而无法囊括所述领域,或过于狭窄而导致研究失去了广泛应用意义。此外,关于创新的概念,导师认为“创新”常常指突破某一问题的前沿,而学生认为“创新”主要指未搬用现成的东西(郑悦等,2007)。教师要对选题进行科学引导,可以推荐10至15个题目和摘要范例供学生阅读,讨论其合理性和适宜度,帮助学生认识选题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话题列举出1至5个题目供教师评阅,教师避免直接评价题目的适宜性,而是由学生反思题目确立过程,教师给予补充或修正,从而促进学生更改或完善论文选题。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在择选文献来源、有效阅读文献、使用电子资源库、使用文献理论支撑话题方面迫切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信息主要进行宏观指导,分析每个环节困难和找到解决方法,学生亲自实践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提高科研活动的有效性。
写作阶段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结论和意义等环节熟悉程度,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采取恰当的指导方式。结果显示文献回顾写作和研究方法是学生正式写作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文献查找和使用与献回顾写作紧密联系,前一项是实践搜集,后一项是对搜集的文献资料的理论总结、归纳和评价,是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要求与体现。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文献回顾不是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盲目堆砌和拼凑,而需要论文写作者能够对所研究领域的重要历程和发展进行逻辑概述并给予评价。学生对定量或定性研究方法知之甚少,虽然不要求本科生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但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去分析某数据或现象,锻炼学生思考、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引用和参考是学术英语写作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学生可能具备了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和参考意识,但对于具体要求不甚熟悉,为了避免文献来源使用不当,如省略文献来源、盲目引用文献、曲解文献原意等而造成无意抄袭,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构建理论支架,了解文内引用、参考文献条目及学术语体特点等,然后通过示范法培养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思维和构建学术语篇。
四、意义
Guterman (2007,引自Kuo,Ya-Hui, 2011) 强调本科生如果和指导教师之间拥有一个强烈的关系纽带则能够从研究实践中可以获得极大学习和成长。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实践活动中,应建立起融洽、信任的关系纽带,宏观指导与微观指导相结合,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合适研究话题、确立问题、撰写文献回顾、应用研究方法、思考和分析数据、总结并拓展研究结论和意义。基于学生需求开展循序渐进式指导,逐一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个人自身成长和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性、协作性、思辨性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Bruce, Mary. Mentoring women doctoral students: What counselor educators can do. Counselor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J], 1995, 35(2), 139.
[2] Cramer, Robert J. & Prentice-Dunn, Steven. Caring for the whole person: Guidelines for advancing undergraduate mentorship. College Student Journal[J], 2007, 41(4), 771778.
[3] Kuo,Ya-Hui. Applying a proposal guideline in mentoring English major undergraduate researchers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 Based Coaching and Mentoring[J],2011,9(1),76-82.
[4] Kuo, Ya-Hui & Chiu, Jean. Mentor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ir research proposal writing: EFL students in Taiwan. The Mentor: An Academic Advising Journal, 2009. Accessed 1 November 2013 at: http://dus.psu.edu/mentor/old/articles/091216yk.htm.
[5]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外语界[J], 2004(3): 59-64.
[7] 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外语教学[J]. 2004(6).
[8] 熊淑慧,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及构建写作过程模型,上海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版)[J],2011(2):126-132.
[9] 张奕,王健,构建多维立体化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 2005(09),71-72.
[10] 张玲,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资质与职责的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J],2012(4),76-77.
[11] 郑悦,张海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策略,中国成人教育[J],2007(9):179-180.
[12] 庄军,邓宏兵,蔡靖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探索性思考,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4(5):11-16.
函授本科毕业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气象观测;业务学习;规范规定;业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P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150-1
1 要高度重视气象观测工作
充分认识观测业务在整个气象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基层台站必须把观测业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分管业务领导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观测业务质量上。在以自动观测为主的现阶段,观测员仍是保证观测质量的主体,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各级台站要妥善处理好业务、管理、科技服务之间的关系,关心观测人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切实解决观测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观测团队中营造友好和谐的工作氛围。
(1)偏关气象局的经验是:每年同观测员订立承包合同,完成全年任务,有奖,四个人每人奖金伍仟贰佰圆整,服务组完成任务才肆仟元奖金。并且每人节假日双工资也在壹仟圆左右,补助资金压倒其他职工。出了错情,完不成任务,处罚力度很大。
(2)专管测报业务的副局长,常年坚持值班,把测报的各个环节始终盯紧,不能有任何松懈。
(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测报室配备有饮水机,42寸液晶电视机,一对不锈钢沙发,和休息用床。
2 作为观测员,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这是确保取准取全气象观测数据的前提
(1)积极支持职工进修。没有气象相关学历人员要积极进修,偏关局有一人到河北气象学校上中专毕业,三人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函授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一人计算机本科毕业。局领导给每个进修人员报往返路费和住宿费,学费也按规定的比例给予报销,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学习积极性。
(2)测报组的人员,每周一、三、五日上午是学习时间,每月组织一次考试,成绩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首先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如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等。
(3)学习气象观测基础知识,如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等。
(4)学习专业知识,如地面气象观测,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指南,自动气象站,规范、电码、规章制度,数据文件格式,相关法规等。
(5)学习台站仪器相关方面的知识,如台站观测仪器常见故障的排除,日常维护保养等知识的学习。
(6)学习台站新的观测技术知识,如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操作,业务软件操作方法,酸雨、辐射、大气成分,雷电定位,农业气象,GPS/MET,高空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
3 严格执行地面观测规范,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这是确保准确取得气象观测数据的保证
(1)严格执行观测值班纪律,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密切监视天气演变,认真按照规范要求完成各项观测任务。
(2)坚持每小时巡视仪器设备制度,确保仪器设备正常运行。懂得自动气象站基本原理、操作、维护和日常维修方法,能正确安装、操作和进行一般维修。
4 建立与观测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业务流程,确保各个环节无遗漏。
基层台站的观测业务要从单一观测值向多种观测综合的方式转化。一方面是完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流程,特别是针对自动气象站运行,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的结合,要从流程上梳理好。另一方面是其他如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监视,酸雨观测,雷电定位观测,GPS/MET监测等,纳入到地面值班业务流程中。基层台站观测业务工作不断增加,任务重,头绪多,容易出现差错,必须建立科学的业务流程,协调好各项工作。
5 加强地市业务部门对基层观测业务的管理。
(1)充分发挥地市级测报业务管理人员赴台站业务检查和指导的作用,认真检查观测薄,集体观测记录,自记纸、计算机、报表、仪器、观测场,测报规章制度。
(2)县局局长每月要参加本站的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分析会,对好的观测质量给予表扬,对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严格执行各类规章制度,严格业务质量考核,保证观测质量的真实性,杜绝考核不严和瞒报、少报错情的现象。强化业务检查和质量分析,消除各种隐患,杜绝人为重大差错。
6 加强观测队伍建设
(1)台站要保证观测员的数量,优先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观测岗位。要严格执行观测岗位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要坚决实行待岗再培训。
(2)要坚持开展站内集体观测,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定期组织观测专业技术培训,积极支持观测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鼓励观测员每年撰写技术总结或论文,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气象学会论文交流,对于获奖者给予奖励,并将其作为对观测员年度考核的基本要求。
函授本科毕业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多学科视角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37-03
一、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简要回顾
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旨在大幅度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教师专业化运动日益成为各国提高教师专业质量的主导运动。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天的教师》的报告。这两个报告同时提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旨在确立等同于医师、律师职业的教师职业“专业性”。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如《教师培训》、《学校质量》、《今日之教师》、《教师质量》等。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加强在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为主题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1〕2001年9月,由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国内第一部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专著《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由此,“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提高我国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序幕渐渐开启。
与中小学相似,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研究趋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二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三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方式的研究。国内幼教类核心期刊三年来发表了诸多理论与实践兼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相关文章,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普遍欢迎。然而,有关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研究尚停留在经验总结与概念澄清阶段,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通识性、科普性文章较多,实证研究、跟踪研究与田野研究较少,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等。〔2〕要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不能单从教育学、心理学这类教育学科中寻求解决方法与策略,还要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化学的多学科视角,不断解析探究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从而解决实践问题,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多学科视角审视
1.社会学视角: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要有利于切实改善与提升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
社会分层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存在于各种社会形态之中。社会学家引入分层概念,旨在分析表达社会不平等体系,依据一定的等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若干等级层次。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也包括地理空间结构)中的位置变化。合理的社会流动能调整个人与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改变个人的社会地位;能形成开放式的分层结构,为个人提供改变社会地位的平等机会;能促进分层体系的量变进程,形成合理的结构形式;能缓解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使差别本身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3〕在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过程中,无论其分化的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还是其分化的状态、内容、形式与性质,如果不是朝着正向互动、垂直向上的目标方向运行,可以肯定,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层级愈明,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愈强,成效愈显著。
幼儿园教师(尤其是面广量大的农村幼儿园教师)应该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确认。在从业资格方面,幼儿园教师作为专业(至少是准专业)工作者,应该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或学历证书,接受过系统的幼教专业训练,〔4〕其职称评定、培训进修、评优评先等也要比照当地小学教师的标准执行。在工资待遇方面,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应为当地最低劳动工资标准的1~2倍或参照当地公务员工资标准执行。作为社会基本生活的保障,幼儿园教师还应享有持续、稳定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
2.经济学视角:学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在资源供给上政府应该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长期以来,全国学前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在园幼儿数占全国学生数的9~10%,但经费仅占教育总经费的1.3~1.4%。〔5〕学前教育经费在进行再分配时,少数窗口、示范、城镇幼儿园占用了大部分经费,面广量大的一般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则经费短缺严重。具体到单个幼儿园,在经费使用上,硬件与软件投入的比例很不合理,人力资本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状态。据统计,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经费为12390元,幼儿园生均经费仅为291元;2001年山东省共有6.8万农村户口的幼儿园教师,其中月工资300元以上的占27%,200~300元的占20%,100~200元的占35%,其余1万余名农村户口幼儿园教师的月工资不足百元。这种不对称、非均衡、不合理的状态使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举步维艰,急需政府宏观调控的大力支持。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政府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上应该遵循“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3.伦理学视角: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应该引起高度关注
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求真、行善、爱美也是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价值目标与行为取向。然而,弥漫在幼儿园教师群体中的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仅是由幼儿园的管理严苛、科研工作繁重造成的,更多、更深、更复杂的原因是教师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向存在偏差,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造成持续而深远的影响。如果经常处在“无奈、无助、困惑、自卑、烦燥、郁闷、厌恶、愤怒、悲哀”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身心疲惫,“想哭、想逃走、想发牢骚”,那教师的专业发展必然是“水中之月”。
4.文化学视角:幼儿园教师的“工艺、技术和学识”不足,需要得到优先补偿
文化是一个社会向善论的概念,它包含人在发展或者完善自身的过程中取得的工艺、技术和学识。我国幼儿园教师具备的“工艺、技术和学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深度。以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考务科提供的数据,1993年至2003年8月间,全省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毕业生数为21430人,目前在籍学员数为32233人;本科毕业生数为10人,在籍学员数为3581人。也就是说,全省共有57254名幼儿园教师已经或正在通过自学考试这一业余学习方式获取学历文凭,这占全省幼儿园教师总数的2/3~3/4。而剩余的绝大多数在职幼儿园教师为职业中学(中专)幼师班毕业或幼师(中师)函授毕业,其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业余爱好等文化底蕴远不及普通高中毕业生深厚。幼儿园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欠缺必须得到优先补偿。
三、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改善策略
要有效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善。
1.尽快改变将学前教育单纯视作福利事业的看法,将学前教育全面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使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切实享受到专业工作者的“国民待遇”。抓紧制定幼儿园的人员编制标准,进一步推进幼儿园办学与管理体制改革。
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抓紧《学前教育法》以及《教师教育条例》的起草拟订工作。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确保各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并逐步做到幼儿园按成本收费。
3.全面建立统一规范的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全国统一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适当时机实施专业资质全国统一考试,适当控制通过率,严格把好入口关,做到持证上岗。
4.尽早实施幼儿园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
幼儿园教师教育质量等级认定以及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鉴定制度,尽快整合各类教师教育资源,以教师的需求为导向,应用市场机制,为教师提供灵活多样、具有较强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终身教育内容与方式。
5.大力倡导园本发展,大力实施园本培训,把任职幼儿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和行动研究的主战场,努力构建职前与职后一体、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联通、人力资源与网络资源结合的现代教师教育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高晓清,汤萌.对教师职业专业性的探讨〔N〕.光明日报,2005-02-23(5).
〔2〕季诚钧,陈于清.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3〕郑杭生,杨敏.社会和谐的深层时代内容〔N〕.光明日报,2005-02-22(5).
〔4〕刘明远.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构想〔J〕.人民教育,2003,(19).
〔5〕姜谨.应对挑战,开阔思路,谋求发展:在2004年全国幼儿教育工作研讨会上的报告〔J〕.早期教育,2005,(1).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Liu Mingyuan
(Institut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Jiang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210008)
函授本科毕业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45—03
MPH,即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的缩写,属于专业性学位教育b MPH素有卫生行业的“MBA”之称,是国际公认的公共卫生领域的主流学位…。我国自2002年起开始在22个院校进行MPH试点培养,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培养体系。然而近年来的培养实践表明,MPH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和困惑,现行的一些培养手段与实际需求脱节。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表明,我国公共卫生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公共卫生领域管理的新任务,也对MPH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丹麦等国的MPH培养理念和模式较为成熟,我国部分培养单位也在MPH教育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培养经验,将有助于提出应对MPH教育所面临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MPH培养教育体系。
一、我国公共卫生硕士(MPH)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2002年开始开展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试点招生,主要采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答辩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一般学制2—4年,采取在职培养方式。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24所医学院校和机构具有招生培养资格,每年招生人数已接近2000名。虽然在发展规模上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MPH教育的入学选拔机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与公共卫生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1.尽管对MPH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度,且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但生源仍主要局限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在职人员。有报道显示,2003年至2007年,我国MPH学生入学时的工作单位类型主要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35.1%)、医疗服务机构(21.9%)、医学院校与科研机构(18.5%)、卫生监督部门(8.4%)、卫生行政部门(8.1%)、医药企业(3.1%)、妇幼保健机构(2.8%)等。相对于国外的MPH教育广泛的生源类型,我国MPH学生的职业背景比较狭窄,内部结构不合理,缺乏既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又善于沟通协调的复合型人才。有研究认为,现行的以笔试成绩为主的选拔方式,使得一批实践经验丰富但备考时间有限的在职人员难以通过选拔考试,而本科毕业时间短、工作经验少的人员却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造成MPH生源偏于年轻化。这些年轻人对公共卫生问题缺乏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对自身能力与现实需求的差距缺少认知,不利于在后续研究生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素质培养。此外,一些人把MPH曲解为获得学位的捷径,某些单位盲目扩大招生对象,降低招生标准,不仅影响了生源质量,也影响了社会认可程度。
2.在MPH的定位和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虽然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同等,但MPH这类专业学位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仍相对落后。一些管理人员也对实施MPH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层次和质量的差异,使MPH向培训化、营利化方向倾斜。在培养目标和理念上,简单地用科学学位的标准来衡量MPH教育,掩盖了其专业性、职业性教育的特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拥有某一领域的实践经验,掌握了相关管理技术及方法,掌握了相关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MPH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公共卫生的专门人才,而目前的MPH教育或者使其简单化,成为某种或某些学科的函授式培训教学,忽视对学生整体素质和人文修养、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或者过于强调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忽视对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MPH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不足。MPH教育的培养内容分为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课题研究等三个部分,其中的课程学习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各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但内容基本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范围内,重点是与其专业相关的内容。虽然目前对MPH的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认识,但在具体实践中,课程与专业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和课程个性化程度欠缺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同时管理类和人文类课程也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需求。在教学方式上缺乏灵活性,主要为面授教学,远程网络教学不足,MPH在职攻读的特点使部分学员难以兼顾本职工作和课程学习。同时,部分院校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接受和灵活应用。社会实践是MPH培养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实践,学员可以深刻体会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部分院校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资源不足,没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中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现场条件或者指导教师,或者实践学习时间不足,仅在课题研究中穿插安排。
二、解决我国MPH教育问题的对策
1.拓宽生源渠道,改善入学选拔机制。在医学模式已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今天,公共卫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的社会问题,需要一支有良好教育和多学科背景的公共卫生队伍。也就是说,职业背景的多样化符合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美国MPH学生除了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员,还有相当数量的律师、医生以及自然科学领域的人员。例如著名的Johns Hopkins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07—2008学年的非全日制MPH学生中,有44%是执业医师,6%是护士,其余学生分布于50余种职业中。我国的MPH教育应改变过去那种将招生限定于医疗卫生领域的局面,将具有管理、经济、社会及心理学等实践背景的人员也纳入招生范围,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国内一些学校的总体招生规模偏大,有的每年招生都在100人以上。在开展MPH教育较早的国家如丹麦,各学校根据自身培养能力严格控制招生规模,人学条件宽松灵活,通过控制招生规模来保证人学质量,且要求大学毕业生与其他教育机构毕业生之间,从事卫生事业的人员与其他行业人员之间构成合理的比例。
有研究者建议改革现行的MPH入学招生录取方式,由选拔性考试改为资格性考试,逐步向国外的CMAT方式过渡。同时加大面试成绩、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综合素质成为MPH入学选拔的重点考核内容。对公共卫生在职培训需求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已具有硕士学位,并且接受过系统的公共卫生理论培训和课题研究的调查对象中,仍有98.5%人员表示需要继续接受在职培训。公共卫生事业是一个随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的领域,需要不断提升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现场工作能力,因而公共卫生人员的在职培训需求很大。顺应这种现实需求,MPH的入学选拔机制也应向能力、经验和未来从业方向倾斜,尽可能满足人才建设和个人发展的双重需求。
2.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从未来就业岗位来看,科学学位教育毕业研究生主要面向科研院所和实验研究单位,而MPH学员多数为在职攻读学位,今后主要从事卫生行政管理和服务管理工作,或者面向卫生部门的企事业单位。MPH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广泛的多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综合技能,能够在公共卫生领域独立进行现场研究、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其定位在于培养职业卫生人才,而非科研型学术人才。有研究者在从入学要求、学习方式、知识层面、能力要求和未来工作岗位等方面对比了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和MPH教育的差异后提出,我国的MPH教育就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具有在职攻读、半脱产学习的特点,突出知识的广度和实用性,强调职业岗位的实践能力,这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深度和课题研究的学术创新性形成对比。MPH培养目标的特点,一是“需”,即符合社会、单位和个人的需求;二是“专”,即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因此,MPH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课题研究都要服从培养目标,突出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的特点。
3.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美国的MPH课程除了基础理论和公共卫生专业基础课程,与技术和实践相关的内容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以北卡罗来纳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MPH教育为例,其课程的两个部分即实践课程和研究方法课程,包括健康教育实践、健康促进规划、管理学原则、干预方法学、应用研究方法等。对教师、学员和毕业生进行的课程需求度调查显示,研究方法和规划等课程被认为对职业准备有相当大的意义。该学院每7年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一次调查和评价,这些评价结果是指导MPH课程体系更新的重要依据。国外的MPH教育部分属于全日制方式,且包括“研究型”和“实践型”两个方向,与我国的MPH培养方式有所区别。因此,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MPH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首先,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需要协调好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等三类课程的比例和关系,在抓住专业理论课程这一重点的同时,突出MPH教育的特色即专业技术,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要适当引进国际通用教材,提高培养质量,增强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和竞争力。国内一些教育单位针对MPH培养特点,同时结合以往学员的反馈意见和每年的生源情况,对每届课程都进行适当调整,这一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其次,增设社会和管理学课程。随着人文社会学科和管理学科在公共卫生领域影响的日益加深,有学者建议在教学中增设人文学科、行为科学、心理学、公共管理科学、金融、法律等方面的课程,以进一步拓宽学员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判断能力和处置能力。同时,SARS防治的教训和经验也提示,MPH教育必须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国际交流和部门协作的发展趋势,着重提高学生的协调沟通、对外交流、部门合作和信息利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再次,扩大选修课比例,为学员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MPH学员的来源和职业岗位不同,学历、经验和人文素质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设选修课使学员有更大的选择面,可以根据工作实际需求、围绕岗位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最后,采用积极主动的教学方法,充分应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研讨教学等有利于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MPH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要求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探讨多种主动、互动式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时借助现代教育手段拓宽教育空间,使网络资源成为更灵活的授课模式的新选择。
函授本科毕业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校管理;志愿者;激励机制;品牌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2-0042-03
志愿服务在整个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表现在扶持、疏导、教化和凝聚上。同时志愿服务也是广大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高校大学生,因其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人文素养和青春活力,以及高校对大学生较强的动员和管理能力,成为国内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集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仅在2013年暑期,浙江大学号召组织了376支队伍,1500余名大学生参与了“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足迹遍布全国各地,通过支教、家电维修、科普传播、公益宣传等形式,帮扶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为社会的稳定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使青年学子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一、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积极作用
(一)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托不同的载体予以开展。而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使青年志愿者(教育客体)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内容,并依托教育客体使教育内容得以交流和传播。依托志愿服务活动,广大青年志愿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为载体的志愿活动具有广泛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以几何的速度传播开来,这种使青年学子既接受教育又教育他人的形式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区别于其它载体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上,在实现中国伟大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作为未来顶梁柱的中国青年学子应当肩负起更多的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历史使命。同时,中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后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持续蓬勃发展。经济发展越快,社会就越需要时代精神的支撑,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志愿服务工作的参与,能使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自身的价值、社会的需求,从关心与尊重弱者到服务与奉献社会,从帮助环卫工人扫马路到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和增强了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后,如何建设和谐社会便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高校青年志愿者,作为社会发展的年轻力量,是社会群众所广泛关注的一个群体,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是大学生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重要形式,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国内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国内高校发展迅速,无论是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大提升。在着力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同时,作为青年学子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也颇受关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各高校的重视和大力发展。然而,激励机制的缺乏、支撑与保障的缺乏以及品牌活动的缺乏等正阻碍着志愿者工作的长效发展。
(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青年志愿者行动积极性的调动上,合理的激励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有力措施。适当的鼓励或奖励,是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肯定和促进。同时,有效的激励机制也需要一套合理的评估体系来支撑。然而,大部分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尚不拥有一套完备的志愿者工作评价体系。志愿者在服务工作中的态度和质量往往被忽略。针对“走形式”、“做表面”、“无实效”、“重功利”等志愿者或志愿活动,高校应予批评教育。一些高校青年志愿者尽管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但是在真正付诸行动时,在各种困难面前,却动摇退缩,严重限制了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和提高。高校部分志愿服务项目报名人数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激励机制的缺乏。
(二)缺乏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青年志愿者的热情付出,为他人或组织提供了便利,温暖了人心。但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开展,仍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而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中,经费的短缺却成为阻碍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障碍。除了个别大型的活动,学校会投入部分的经费外,许多志愿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仍需要通过赞助甚至学生自费的形式弥补。这严重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以浙江大学为例,除了各级团委的经费中有部分常规预算外,各级单位日常志愿服务项目的开展再无其它支撑。资金的匮乏使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后劲不足。很多有意义、高层次的志愿服务活动被迫搁浅或放弃。
(三)缺乏长效的品牌活动
当前高校志愿者工作常出现部分活动在开始之初轰轰烈烈,时间不久却又默默无闻,缺乏志愿服务的一以贯之和长效发展。这阻碍了志愿服务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也使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用大打折扣。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园在2011年3月组织30余名90后大学生走进退休老人社区,通过文艺汇演、结对服务、对话老党员等活动,为退休老人送去了关怀和关爱,也使90后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受教育。然而,该项目因各方面原因仅举办了一期,着实可惜。
另外,培训方式单一、宣传力度欠缺、信息化步伐缓慢等也是影响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因素。
三、推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志愿者培训,促进工作有序开展
国内青年志愿者组织主要定位在“服务提供者”,相应的活动开展显得比较被动,有项目就接,没有项目就无法开展活动。特别是在培训方面。对于志愿者的培训只有针对性非常强的项目培训,缺乏相对应的志愿者常规培训。而发达国家的志愿者活动,则比较注重志愿者本身的学习和发展,它涵盖了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目前浙江杭州的几所高校中,在册的志愿者人数都有千余人。而针对志愿者的培训都是覆盖面很窄的项目参与者培训或骨干培训。而且当前的培训都着重于技能的培训,缺乏内在的教育和引导。
2012年10月,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杭州举行,各在杭高校都为残运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志愿者。浙江大学共招募了856名志愿者,其中330名志愿者服务于六月的提前赛事,参与9个大类29个分项目的志愿服务。共计服务2360总人次,服务总时间14000小时。另有526名志愿者服务于十月的正式田径赛事,参与8个大类30个分项目的志愿服务。共计服务4204总人次,服务总时间28060小时。青年志愿者挥洒汗水,在各自的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得到了主办方、运动员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光鲜的背后,是一场场从手语的强化认知到医学常识与紧急救护、从团队管理与激励到助残扶残技能、从媒体应对与沟通到志愿服务精神的多方位培训,铸就了成绩。如能借鉴残运会志愿者的培训项目,再加以常态化和系列化,将大大提高志愿者的素质能力和服务能力。
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应该从个体出发,从注重素质培养入手,提倡多元化发展,多组织覆盖面广的礼仪培训、集体归属感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历史使命感培养,引导志愿者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使每个志愿者都能通过志愿服务来获得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享受。
(二)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志愿者角色认同
“激励”可以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行为的内在动力,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激励管理,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应急应对式被动管理行为,而是防患于未然,不仅能够长期防止问题发生,而且能够为组织执行提供更大助推力。
同时,从事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志愿者”这一社会角色的认同程度,对其在生活中是否持续性开展志愿行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正确的高校志愿工作不应着眼于完成单个任务,而应把目标定位在服务社会与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提升上。大学生只有正确认同了自身的志愿者身份,才能使其在志愿服务工作与其它事务相冲突时,合理做出调整,使其的志愿服务精神得以延续,使整个志愿者队伍得以稳定。而激励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正是志愿者角色认同的必需。
浙江大学完善的志愿者小时数审核确认体系和星级志愿者评定体系就是激励机制的一种。青年志愿者参加的所有志愿服务项目(包括项目的时间、名称和志愿服务时间)经审核后都登记在人手一份的《志愿者手册》上,记录了志愿者们每一次的无私奉献。志愿者小时数的累积也将使志愿者获得相应的星级称号和第二课堂学分(浙江大学本科生在校期间需在第二课堂上获得4个学分方可毕业)。同时,浙江大学免试研究生的选拔也将考察学生的志愿服务时间。星级志愿者的评定,是对青年志愿者的肯定、鼓励和奖励。评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着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中激荡青春活力,收获成长,服务他人。
当然,激励方式还有很多。可以是利用组织目标、组织使命感对志愿者进行激励,也可以组织专业的培训,使那些希望获得实践经验、培训经历的志愿者们得到激励。还有诸如尊重激励、信任激励、榜样激励、宽容激励等等。
(三)创新活动形式,建设专业化志愿者队伍
活动形式的单一和普遍性造就了高校志愿者工作的持续性差和发展缓慢。创新活动形式,把高校志愿者工作与党建、团建、学科推广、工业应用、高校管理、社会管理等等相结合,按类建立一支支专业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将真正发挥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用,增强志愿者的成就感,促进志愿者的个人
提升。
浙江大学学生“E志者”协会就是志愿服务与学科推广的良好结合。协会的前身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于1984年成立的电器维修小组,是由众多志愿者自发组成的大家庭。二十多年来,依托学科优势,协会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型、实践型、培训型、研究型等特色明显。目前协会已在日常电器维修、电脑维修、智能汽车竞赛等多方面具有较强实力,拥有社区义务维修、电器创意大赛、走进敬老院等众多口碑良好的学生活动,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协会成员涵盖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志愿服务与社会管理的结合。自1999年项目开展以来,浙江大学共选派十四届,141名优秀本科毕业生赴四川昭觉和贵州湄潭两地开展扶贫支教工作。十四年来,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薪火相传、代代接力、奉献青春、砥砺心志、开拓创新、凝聚爱心、服务社会,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职,充分发挥东西部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联系社会力量,通过创新教育手段、搭建捐资平台、提升师资水平,支持基础建设等活动,努力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
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园将志愿服务与社区管理相结合,支援了秀水社区和映月社区的建设,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锻炼平台。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邵医志友”发挥自身特长,走进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深受百姓爱戴。心理志愿者和图书馆志愿者等专业化队伍,也在地震的灾后救援工作和图书馆的稳步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专业化队伍的建设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永葆青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体托社团法人化、对接企业等,为志愿者工作提供保障
缺乏健全法律制度的保障,是我国志愿者事业发展的“短腿”。依托社团法人化,可使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成为法律保护下的正式组织。社团法人化不仅使志愿者得到了更多的法律保障,也使组织能有更多的机会和方式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筹集经费,包括发起社会募捐、寻求企业合作、寻求政府支持等。同时,作为非营利组织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可以达到提供更好公共服务的效果。
浙江大学于2011年在伟基发展控股集团的支持下,成立了浙江大学伟基学生成长发展基金。基金的设立旨在支持浙江大学的人才培养工作。基金设有多项奖励。其中“浙江大学伟基志愿服务之星”的设立和评选用于奖励积极组织或参与志愿者活动,事迹明显;以及具有较好的志愿奉献服务精神,在志愿者中有较好的影响力或号召力,获得师生好评的优秀青年志愿者。这是学校和企业对青年志愿者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是对青年志愿者的鼓励和嘉奖。如何整合企业资源,为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资金等保障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也是保障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发展的锦上之花。
(五)搭建信息化平台,重视志愿服务宣传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建设的蓬勃发展期,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展开,都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也可依赖信息化,建立高校志愿者工作的门户网站,集志愿者精神宣传、志愿者政策宣传、志愿者活动招募、志愿者个人档案管理、先进评选等于一体,为广大想投身志愿服务工作和已经活跃在服务一线的志愿者们提供更好更快的优质服务,促进高校志愿者工作的长足发展,使志愿者工作接轨E时代的
步伐。
“浙江大学志愿者”网站就是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利器。网站门类齐全,学子可轻松查看志愿服务的概念、精神、政策、新闻、活动等,并可在线报名。网站成为浙江大学志愿服务的有力宣传阵地,是广大志愿者交流和学习的良好平台,也是浙大志愿者服务的工作室。志愿者网站的建设使广大志愿者在E时代下拥有了线上的组织,增加了“家”的归属感。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和宣传的重要,结合传统平台(宣传栏、校园广播、报章刊物等),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以及参加的方式,并结合“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之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的评选鼓励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开展先进事迹宣讲、优秀学长交流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志愿者、关注志愿者组织、关注志愿服务精神,号召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其中,并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发展高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中,不可盲目追求志愿者的数量,应更加重视志愿者的素质、志愿活动的质量,严把质量关。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志愿者,才能稳定志愿者队伍,才能促进志愿者组织的健康发展,才能发挥志愿活动的服务效力,才能宣传志愿精神的积
极面。
参考文献
[1] 宁一.论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2,(10):116-117.
[2] 孙羽.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2,(11):13.
[3] 倪春艳.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实践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9):45-46.
[4] 周博,张传辉.高职院校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工作实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9):160-162.
[5] 王向菊,崔炳利.浅析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建设[J].决策与信息(下旬),2012,(10):123-124.
[6] 廖雪霏.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