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文化习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秋文化习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秋文化习俗

中秋文化习俗范文1

【关键词】媒介素养 产业化 受众

2006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年度人物是“YOU”,即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人。新媒体的技术特性赋予个人传播权,人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传播主体。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给人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网民在匿名心理和群体暗示的刺激下会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一、媒体产业化与受众媒介素养之间的关系

“媒体产业化”首先由黄升民教授提出。他认为所谓媒介产业化,指的是“意识形态的媒介”向“产业经营的媒介”过渡的过程。而“利益和控制的互动乃是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动因。”①媒体产业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但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媒体必须承担起舆论喉舌的职责。因此,如何在事业和商业的平衡木上稳步前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体组织的媒介素养。

媒介组织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为保证其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激流勇进,要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品牌的影响力。新闻产品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讲求独特性、时效性、新鲜性,讲求独家首发。这也对媒体组织的素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受众的传媒素养和传媒的产业化存在互动关系。媒体追求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追逐受众,因此受众本位成为产业化媒体新的传播定位。但是,满足受众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媒体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选择有益的信息,采取正确的新闻手段进行传播,以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对媒体的要求提高,会引导媒体产业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1、传媒产业化与受众本位

媒体的产业化与受众的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关联,而受众的信息需求是由个人的媒介素养决定的。个人的文化程度、认知能力、对媒体的期望、使用媒介的能力决定着受众的信息需求。产业化的传媒以受众为主导,致力于满足受众信息需求。首先,媒体要把产品卖给受众。媒体要最大限度满足受众需求,提高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然后,媒体将拥有的受众群卖给广告客户,获取广告收益。广告收益是媒体的主要利润来源,而利润大小主要取决于媒体的受众群大小,取决于媒体产品质量以及与受众需求的吻合程度。

2、传媒信息生产传播与受众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

(1)媒体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同样具有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能力,以此影响人们对各类事物及其重要性的判断,决定受众的思考内容。

(2)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舆论(public opinion)即公共意见。根据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公开讨论的结果而是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作用于人们的从众心理,强迫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②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统一意见环境的支撑,而媒体的新闻传播活动通过强调某些意见而忽略另一些意见来塑造意见环境,从而影响受众对世界的态度,引导社会舆论。

(3)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大众传媒的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信息时代,大众传媒在人们了解周围世界变动并做出相关应对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影响着人们的品牌意识和消费行为;手机短信增强了人们的沟通意识,使人际交流更加畅通;网络BBS增强了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使受众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 网络新闻丰富多彩,重构着网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反过来影响着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活动。受众是传媒信息的消费者,但这种消费不是被动的,受众作为能动的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地接收与个人或个人所属的群体价值规范相一致的信息。按照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在日渐饱和的大众市场上,准确地进行受众定位,开拓具有特定需求的“小众”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生产和传播,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符合他们的群体规范和价值准则,是传媒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媒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和受众需求、受众传媒素养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传媒传播的信息能够左右和影响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也就能影响受众的媒介素养,起到教育受众的作用。反过来,受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需求会影响媒体的信息生产传播行为。

3、受众传媒素养决定着媒体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麦奎尔认为,受众“愈是主动积极,他对于媒介的劝服、影响和操纵行为便愈具有弹性和抵抗力……受众个体愈是自由,愈是能够依靠新技术的力量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媒介‘食谱’,受众类型便愈是多样。”③

产业化的媒体坚持以受众为本,其改革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获取更佳经济效益。读者对休闲娱乐类读物的需求,滋生了报纸副刊;受众对主流意见引导的需求,促进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受众对商品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广告的产生;不同受众群的需求和兴趣,促进了报纸的多元化……今天,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对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度报道、系列报道、独家报道成为媒体竞争的关键。

在传媒产业化进程中,公众传媒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受众传媒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市场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新闻传媒不断改革,从传播方式的改进到传播内容质和量的提高。因此,大众传媒要保证自身健康发展,必须首先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引导受众健康的信息需求,保证媒体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媒体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媒体在产业化进程中片面强调经济效益,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现象严重。产业化对传媒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它大量地使用广告,而且表现在媒体在发表消息或观点的时候,更多地注重所谓‘名人’效应、轰动效果,以此来扩大读者人数和市场占有率。”④一方面,媒体不断提供低俗、娱乐化的信息,给受众以刺激和冲击;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又进一步刺激受众对通俗信息的需求,从而促使以受众为本位的大众媒体进一步地偏向传播低俗信息。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不仅毒害受众,也不利于媒体的持续健康发展。

1、虚假新闻:媒体为争取收视率、读者群,刻意追求轰动性,故意制造新闻事件,弃新闻的真实性于不顾,如“纸包子”事件、华南虎事件。

2、广告泛滥:“电视广告插播电视剧”,报纸上的大量广告专版、类似新闻的软广告、网络页面上的弹出广告以及关键词搜索广告都以铺天盖地的形式争夺我们的注意力,产生了 “新闻洞”,损害了受众的知情权。

3、新闻娱乐化:在新闻报道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以吸引受众眼球,娱乐节目的比重大幅增加。

4、无序竞争:媒体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受众市场,恶意攻击、相互诋毁的现象频出。

三、媒体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应该承担的责任

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媒体及其从业者尤其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媒体及其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高是承担大众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基础。

1、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媒体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取得何种传播效果,对受众带来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这些问题首先取决于媒体自身的素养高低。首先,媒体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熟悉新闻学的基本知识,具有综合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其次,媒体成员要善于分析辨别信息,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第三,媒体熟练掌握信息传播的技巧,有效地实现信息传播,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最后,媒体要有职业道德,维护新闻的真实性,保护受众的知情权。

2、主动承担提高受众媒介素养的职责

新闻不仅是商品,更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产品,会影响到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具体的行为。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表达群众的意见观点,引导公众舆论,是媒体首要的职责。美国学者C.R.赖特提出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大众传媒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受众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实现社会化。因此,大众媒体必须首先在意识上认识到其作为媒体的责任,明确自身定位,在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方面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信息内容、传播渠道和方式等方面注意舆论引导性。

3、内容上引导教育,培养积极受众

大众传媒如同一所学校,它的信息传播活动好比是教学,“受众”就是学生。传播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受众的素质和观念。作为老师,大众传媒应该进行引导教育,不仅要培养受众积极健康的信息需求,更要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培养受众主动接收信息以及使用媒体主动传播信息的能力,即培养“积极受众”。⑤首先,通过舆论监督,促进民主化进程。其次,向受众灌输民主意识、民主思想,鼓励受众主动行使知情权、传播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第三,强化文化宣传教育,教导受众及时获取信息、辨别信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信息。

传媒产业化是媒体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坚守阵地,既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又承担起社会责任,是产业化对媒体的重大挑战。媒介素养是保证媒体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剂,是媒体保持社会性的重要因素。媒体产业化与媒介素养是相辅相成的,媒介产业化对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媒介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媒体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①卢金珠,《中国媒介产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J].《国际广告》,2001(1)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

③段京肃,《媒介与终生学习》[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7(1)

④贾保华,《产业化与全球化对中国传媒的影响》[J].《现代传播》,2003(4)

⑤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 著,曹书乐 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中秋文化习俗范文2

2、走月:中秋节之夜还有一大特色赏月活动叫“走月”。皎洁的月光下,人们衣着华美,三五结伴,或游街市,或乏舟秦淮河,或登楼观赏月华,谈笑风生。明代南京建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朝月楼,都是游人“走月”时的赏月胜地。中秋夜出游赏月,上海人叫做“走月亮”。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见顾禄《清嘉录卷八》)。上海也有此俗(见玉鱿生《海陬冶游录》)。所谓走三桥者,明显度厄之味在。

3、祭月: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4、赏月: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文字记载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5、追月:追月也是中秋一习俗,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农历八月十五,兴犹未尽,于是次日的晚上,不少人又邀约亲朋好友,继续赏月,名为“追月”。据清人陈子厚《岭南杂事钞》序云:“粤中好事者,于八月十六夜,集亲朋治酒肴赏月,谓之追月。”

中秋文化习俗范文3

这一框题的教学目标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化的继承性,解析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能力目标分析: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能力,分辨传统文化种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分析: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本框题通过传统文化面面观展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其中分四个部分进行探索,课前我交给学生四个较容易收集到资料的主题,分别从“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传统思想”四个方面选择主题――“中秋节、京剧、安顺老建筑、大同思想”,让学生充分了解这四个主题,并在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学生分四个小组收集资料,课上开始正式讨论。

第一组的主题是中秋节,首先由一个同学做引领式的发言。

甲:“中秋节的习俗由来(略)”

同学开始纷纷发言,表述自己的家庭在中秋节那一天的活动内容,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他们收集了不同地方的庆祝活动,比如。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他们主要围绕“为什么历史久远的中秋节能保留至今”这个主题,通过讨论,同学乙作总结:“通过大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点。

第一,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第二,传统习俗得以保留至今的根本原因: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习俗符合民族心理,具有民族性。

第一组的讨论完成,用时8分钟。

第二组的主题是“京剧”,同学甲2作引领式发言:“京剧的概要(略)”。

发言完毕后,同学开始讨论京剧的表现手法,京剧脸谱,家里的老人对京剧的痴迷等,也反思了现代年轻人对京剧的不够热衷的原因是什么,甚至提出京剧该做改良了,不然会流失大量观众,也有同学欣喜的看到现代的京剧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基础上也顺应时代的艺术特征做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改动,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还邀请同学乙2演唱说唱脸谱,课堂气氛一度被推向。最后,该组学生经过探讨,归纳:京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地方戏的精华,使京剧越来越具有魅力,鲜明的民族性使京剧至今仍能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第二组顺利完成主题,用时10分钟。

第三组的主题是安顺现在还保留下来的传统老建筑,同学甲3先对传统建筑这个概念进行了发言:“中国传统建筑是指从先秦到19世纪中叶以前的建筑,是一个独立形成的建筑体系。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经过实践逐渐形成的特色文化之一,也是中国各个时期的劳动人民创造和智慧的积累。

中国传统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改进,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又与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审美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从建筑形态上看,中国的建筑大体可分为:城墙、宫殿、礼制坛庙、园林、民居、陵墓、寺庙、道观、塔、牌坊、桥梁等几大类型。这些建筑类别大多结构奇巧、装饰精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态和风格。”

发言完毕以后,该组同学就自己搜集到的安顺城区老建筑展示了图片(略),并说明了历史,以及自己对该建筑的观感,引起了同学的强烈共鸣,都在这些建筑的美感中体会到了所孕育的那一份价值,都认为这些建筑是该被好好的保存下来的,通过谈论,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建筑对于今天的巨大价值。第三组顺利完成对传统建筑的感受,用时8分钟。

第四组的主题是大同思想,同学甲4作开场发言:“大同思想的内容(略)。”

然后,第四组同学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天人合一”等观点供同学讨论,他们的讨论还把和合思想与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的观点相联系,充分感受到了传统思想在今天的价值,最后同学乙4针对41页探究的问题作了总结:“的话表明了对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等传统思想继承的重要性。这些思想经过几千年发展,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有重大影响。”用时10分钟。

中秋文化习俗范文4

(2)活动回顾:上一届“唐韵中秋”活动的基本回顾、图片等。

(3)针对人群:金字塔原理,对于现在上海市的市民来说,了解并且对那些中国传统习俗有研究的人属于一小部分,这部分的人群市场比例很小,对于这些东西的风俗习惯了如指掌;其次是中间人群,这部分人比学者的数量多,但是和本地市民相比数量就明显少了很多,也是本次我们活动主要的服务对象人群(受众);最后是国内的广大人民群众,这部分人群数量最多,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定了解,但是不想学者或者研究者一般精通,有认知空缺。也是本次活动的服务对象之一。

2、本届活动内容:

(1)观看月饼制作过程,由知名品牌的月饼师来现场亲自制作各类馅儿的月饼,让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参观者都对月饼制作有直观认识,并且每一个来客都可以现场挑选自己喜爱的口味的月饼一边吃,一边喝桂花酒,一边赏月(天气晴朗)。PS:如条件允许,可现场加入赞助商售卖月饼的摊位。作为赞助回报。

(2)由于中秋佳节时天气还比较炎热,故可给每一位参观者发放折扇,一边攀谈,一边赏月,一边扇扇子也别有一番滋味。

(3)分三个区域(江南区,东北区,国外区)使参观者了解不同地域的不同习俗,并且由英语讲师讲解各个习俗的典故,配上中大型的配图,使观众可以对中秋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乐器演奏民谣。建议琵琶、古筝、二胡等,配以中秋佳节的氛围相得益彰。

(5)现场放置100个孔明灯,作为三大中国灯节之一,自然在中秋之夜少不了放飞孔明灯。我们将100个孔明灯发放给前100位入场游客,并且在老师指导下亲手制作,写下心中美好祝愿放入灯内,在活动行将结束之时放飞。至此活动圆满落幕!

3、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DM单页派发,发送邀请函等,报刊报道

(2)场地选择与物料制作搭建

(3)活动中的执行

中秋文化习俗范文5

为使广大师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广泛挖掘与诠释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校开展了以“传承优秀文化,歌颂团圆春秋”为主题的活动中,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主题班会、黑板报、手抄报等形式,精心设计内容,广泛宣传传统节日,营造出了浓厚的民族节日氛围,以此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

各班级开展了“传承优秀文化,歌颂团圆春秋”主题班会。特别是八年级很有创意。活动以智力比赛的形式进行,老师巧妙地将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传统习俗、诗歌等以智力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组对中秋节的知识了解的最多。获胜者老师给大家分发奖品——学习用品。同学们惊喜地接受这节日的礼物。与师生分享着节日的快乐。

此外,各班还开展了“传承优秀文化,歌颂团圆春秋”手抄报评比活动。活动中学生们精心设计,用自己独特的见解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中秋节。绘图过程中,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利用学校图书资源搜集有关中秋节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手抄报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中秋节的由来、风俗习惯、灯谜等传统文化。

学校广播站则播出了学生们精心准备的中秋节目——我们的节日—中秋节。节目中通过讲中秋的故事、说中秋的习俗、赏中秋的诗篇、送中秋的祝福等,让全校师生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到了中秋佳节的美好氛围。

除此之外,每个班级通过组织农民工子女、留守学生打亲情电话、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小品、歌舞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中秋节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了节日的温暖。

中秋文化习俗范文6

老习俗:中秋鲤鱼饼孩子挂胸前

说到做鲤鱼月饼,福州名俗专家方炳桂说,他祖上原是开糕点店的,每年都做鲤鱼月饼。解放前,他祖父在福州洪山桥开了一家义兴饼店,6岁那年,祖父去逝后,这种鲤月饼慢慢不做了,也就失传了。中秋节吃鲤鱼月饼的习俗也就鲜为人知了。

“鲤鱼饼”的形状就像两条鲤鱼,头尾依偎在一起并成一个圆形,小时候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卖“鲤鱼饼”,“鲤鱼饼”的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做包点,在上面画上两条鲤鱼;一种是做成两条鲤鱼的形状,里面的馅和月饼一样。

“月光光,照厅堂,公疼妈,妈疼孙,搬椅给爷坐,唱曲给妈听……”这是首有关中秋的福州话民谣。早在解放初期,中秋期间,外公外婆都要买鲤鱼月饼送给外孙、外孙女,代表长辈对晚辈“鲤鱼跳龙门”的美好祝愿。中秋那天,胸前挂着鲤鱼月饼的小孩子就会满街跑,向人炫耀。孩子们挂着鲤鱼饼一块玩耍,饿了就吃饼,好玩又实用。在上世纪30到40年代,居民们大都生活贫困,买不起鲤鱼饼,就有人用木头雕刻出鲤鱼饼的形状,涂上颜色,给孩子们挂上。

老童谣:刀子还月亮,耳朵还给我

老童谣:刀子还月亮,耳朵还给我。福州民俗研究爱好者王可铨唱起这首老福州耳熟能详的古老童谣,“月是大,奴是细,拜您一百零八拜,刀囝还给您,耳囝掏还奴。”其中,“奴”是孩子的自称,“细”指“年纪小、辈分小”,“一百零八拜”是虚数,意为许多拜,“刀囝”和“耳囝”是方言,即刀子和耳朵。整首童谣意为“月是大,我是小,我向您拜许多拜,我把刀子还给您,您把耳朵还给我”。

在福州有种说法,孩子们不能用手去指月亮,否则夜里会被月奶“割去耳朵”。王依伯说,月亮明亮皎洁,高高在上,这种说法的原因之一应该是大人教育孩子要有敬畏之心,也要讲礼仪,不能用手对月亮指指点点;也有一种说法,因为过去孩子不太讲卫生,耳朵后堆积污垢导致发炎,大人便说是被月奶割了耳朵。在中秋之夜,福州人要在庭院或者天井里设香案,摆上月饼和时令水果,妇女带着儿童拜月,教儿童唱这首童谣,祈求月奶保佑孩子们健康成长。

新做法:回归还要“跃龙门”

日前,在福州南后街,由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等主办的“鲤鱼饼”现场制作活动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观看,并参与其中。“鲤鱼饼”呈巴掌大小,是一对头尾相连的鲤鱼形状。它的制作原料有面料、糖和水等,将面团压入模板成型后倒出,再用慢火烘焙两个多小时,取出后便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