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化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化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化学研究

高校化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 《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食品化学》是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食品科学应用研究领域的基本技术和手段,是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顺应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将《食品化学》实验单独设课,大胆改革,强化实验课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与实践环境,以人为本,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条件。

1.加强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的建设

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是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性基础条件。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校要注重添置现代实验仪器设备,关注与内部环境有关的实验场所、实验所需资料、材料的数量和使用程度,加强教师在指导和扶持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和控制实验过程、沟通和协调学生关系中的作用,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考能力,重视与外部环境有关的现代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努力为学生提供自行设计和开发的实验项目及场所。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加强能力培养

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是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式的教学模式,注重运用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创造意识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具有引导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以及能够接受信息和具有传递信息能力的教学模式。同时,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要大力加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构建。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突出预先讲解或提供有关实验资料帮助学生解读,突出营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敢于置疑批判和大胆尝试新方法的环境,鼓励他们坚持己见,增强其善于论证总结的能力。

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讲授为主,从实验原理到实验的每个步骤,都进行详尽的讲解,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对理论教学知识进行验证,然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写出实验报告,刻板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因此,改进实验教学方式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转变实验教学方式。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把教学的重点定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应由教学的中心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基础实验,应以教师指导为主,强调学生熟练仪器的使用方法;验证实验内容,要求掌握基本功;综合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实验内容,碰到问题,能够自己解决;设计研究性实验,以学生为主,教师只给出实验要求,学生自主选题,独立完成设计方案和操作,自行获取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2.2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时代课题。教师根据实验需要,运用多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如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功能融为一体,播放一些实验教学录像,利用数码显微镜将微观世界放大等,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情感等多种感官受到刺激,获取知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充分提供实验教学条件。

为满足教学需要,学校应不断添置新的实验设备,保证实验教学能顺利进行。此外每学期要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实验外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利用实验室资源。

3.注重实验内容,加强成绩考核

3.1重新修订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对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依据学校的特色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食品化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编制本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的过程中,我们明确了实验类型(必修、选修)和实验属性(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与能力。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加工技术等食品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我院教研教改的整体思路中,它既有别于传统的、学科型的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又有别于其他院校的《食品化学》课程。以食品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我们在传统的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原料学等学科性课程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重组,强化学生在食品企业职业通用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因此,在编写实验教学大纲时,我们着重于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这样既能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又结合了专业、实际,富有特色。在选取实验上,我们既突出实验环节中最基本的内容,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编写中参考其它课程的开设情况,避免内容相重复。

3.2编写实验指导书。

目前,已出版的食品化学实验指导书很少,且与实验教学大纲不相符合,也不能体现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为保证实验教学正常有序的完成,达到实验效果,我们结合理论教学大纲,根据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精心编写了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指导中我们鼓励学生正确总结、表达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让学生展开多维度的思考。

在实验内容上,我们吸收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使实验教材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两个层次。验证性实验注重基本工艺和基本仪器训练,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相结合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及基本分析、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水分、糖类,脂类、蛋白质等的含量分析,又要涉及这些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而现行的食品化学实验指导书一般缺乏后一部分,因此,我们适当地增设了这方面的内容。如淀粉的最重要性质之一是糊化,我们设计了一个淀粉糊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主要是观测不同淀粉的糊化温度及其盐类、单糖、表面活性剂等对糊化温度的影响。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独立地完成从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配试剂、实施实验方案、进行数据处理到撰写实验报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按科技论文类似的格式撰写,如摘要(包括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此外,除教学计划内的实验课外,我们因材施教,带领部分2―3年级的学生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给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供机会和舞台,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训练学生查阅中外文科技文献,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读研打基础。

3.3改变传统考核方式,完善实验考核办法。

实验教学的考试模式应根据课程性质、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采用多种考核方式进行,使实验成绩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优化了考核制度,以使其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评定上,我们根据平时成绩、笔试成绩、实验技术的考核等方面的成绩进行考核,通过这种综合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平时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的几个主要环节及其重要程度,建立平时成绩的量化指标体系。在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中,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笔试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熟悉程度,包括实验目的、意义,实验基本原理与方法,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手段的确定、实验步骤等,预习抽查、提问等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实验技术的考核主要是根据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制订相应的考核要点及评分细则。例如对实验过程的考核包括实验原始记录及对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记录;对实验结果的考核包括数据处理、实验现象分析、影响因素讨论、综合分析和结论等实验结果分析、小结、建议及体会等。

总之,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我们通过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以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目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对食品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进行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就一定能收到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黄友琴,黄卫萍等.高职食品类专业《食品工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法制与经济,2009,(2).

[2]陈琼,王尔茂.高职《食品化学》课程改革实践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江洪波,严奉伟.食品化学与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大众科技,2009,(2).

[4]金显文,耿雪侠等.《普通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

高校化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地方高校 生物化学 化学应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62-01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生命体的化学组成、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规律的学科,它既是现代生物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基础,又是其发展的前沿。该课程已成为各高等学校生物类、农学类、食品类、药学类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最新制订的《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中列入了生物化学。本文针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特点以及地方高校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对两个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进行思考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 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涉及学科门类较多、理论性较强、概念抽象,其中的代谢反应复杂,即使是生物专业的学生也感到理解难、记忆难、掌握难,更何况是基础生物学知识相对缺乏的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知识的起点普遍偏低,容易导致与两个专业的实际相脱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甚至产生畏惧和排斥情绪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生物化学知识,真正对其专业学习有帮助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

二 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式

1.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和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基本要求。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性高等院校,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围绕的是结合地方特色,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化学与应用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目标也不相同。因此,作为指导性文件的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拟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教学进度、教学深度、教学重点和难点等方面。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构建适合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特点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尽量避免已学知识的重复。两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生物学知识相对缺乏,在学习中易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基础生物学知识可为学生提供学习生物化学的基本背景性材料,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专业教学重点在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和现代化学技术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对应用化学专业还需要讲授生物化学知识在工业、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构建一个既有联系又体现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特色,以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生物化学教学知识体系。

3.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联。目前,不少学校的生物化学教学工作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一些经验。结合地方高校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际和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第一,注意理论结合实际,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来解释和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生物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针对化学和应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生活案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枯燥、抽象的基本概念和代谢途径的理解,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并强化了记忆。

第二,采用启发式、对比式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解与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相关的生物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启发学生自主思考来理解教学内容,并用形象直观的比喻帮助学生对抽象概念和机理的理解。此外,由于生物化学知识的逻辑推理性强,需要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对比和总结。

第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运用,多媒体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将枯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抽象的体内代谢变化规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让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高校化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高校;化学实验教学

因为多媒体技术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很多高校也开始广泛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化学专业,此专业课程比较多,并且需要进行一定的化学实验教学,因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领域引进多媒体技术,可以极大的提升教学效率。

1 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方式较为注重的是教师讲授,同时进行部分演示,以此让学生能够对实验原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有所了解,而后学生再加以实验。学生实验期间,教师会巡回指导,查看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以及所获得结果。此种教学模式对于一些步骤相对简单,原理不复杂的化学实验比较适合,但是对于步骤繁琐、复杂的是实验则无法发挥作用。传统化学教学实验教学主要存有如下问题:

首先,化学实验课通常情况下30人左右共同上课,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以及过程时,有些学生因为距离比较远,无法听清或者无法看见,这就是使得学生在实验时,思路非常不清晰,时常出现操作不当的问题;其次,对于一些简单的试验,如果学生出现了操作不当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演练,但是一些非常复杂的实验,操作环节会比较复杂,要求也比较多,如果教师进行现场演练,将好花费比较长的时间,课堂任务将难以完成。比如在讲解色谱柱时,填充、上样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很长时间,这使得学生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再次,长时间的理论讲授,使学生越来越失去学习的兴趣。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对于简单的试验,教师大约要讲30-40min,剩余为试验时间,而对于复杂的试验,教师至少要讲解1h,待到教师将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学生已经忘记了一部分,在实验时依然出现操作不规范的问题;最后,学生实验之后,获得各项数据以及结果,无法与教师进行及时沟通与交流,使得不少学生面对问题时,不能得到教师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迷惘,逐渐的失去学习兴趣。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

首先,集中优势资源。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比如投影仪、大屏幕等,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实验的各个操作环节,而且还可以借助摄像头,对指导教师所进行的实验步骤直接投射到大屏幕中,以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看清,保证课堂效率;其次,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缩短教师的理论讲述时间,延长学生实验时间,再加上通过Flash或者是其他相似的处理软件,使实验内容更加清晰明确,这使得学生对实验有更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对实验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摄像头,随时了解学生实验情况,以此及时提出改正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之上完成实验任务;最后多媒体技术能够查看微观图,比如在原电池实验课上,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电子流动的播放,使学生对实验原理更加清晰明确。再例如某些物质可能毒性比较大,或者是由于体积过于庞大,无法进入到实验室中进行试验,对于这些物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播放相关知识,也可以使学生对其能够有充分的了解。

3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探究

3.1 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利用,将抽象转化为形象

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改善传统模式下的概念实验教学及规律实验教学,从而在概念及规律方面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有效增强。概念教学住住是教学工作中的难点内容及重点内容,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实验过程中科学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投影等,让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两者间进行有机融合,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能够根据观察将问题引向深入研究层面。与此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的逼真模拟视频进行多媒体演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2 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善传统模式下的分组实验教学

借助多媒体技术,对传统模式下的分组实验教学进行改善,通过典型的软件资料的应用,对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的情况进行模拟,让学生在计算机面前进行模拟操作。通过模拟操作后,加深对容易出错操作的印象及理解,进一步在实际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改进,从而使实验的正确性及科学性都得到有效提升。

3.3 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优化实验设计教学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实验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能力。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实验设计教学进行优化,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比如在"物质的鉴别"一课中,在多媒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试剂,让学生自行设计各类方法,进一步对实验进行有效判断。对于计算机来说,在这里起到的作用便是能够对各类方法产生的各类现象进行模拟,进一步对正确的判断给出正确的提示。这样,便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有效巩固以及有效应用,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

4 明确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地位

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代替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不可取代性原则,尽可能避免形式上的追求。化学教学中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但可以通过微机解决其局部放大模拟或微观变化、宏观展现。因为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其表现在学生在实验中所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在实验中对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也只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因此,不能因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应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化学作为非常重要的学科,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既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实践应用能力,也能够促进我国高校化学教学手段改革,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1]吴晓艳,赵晔.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J].科技信息,2013(23).

[2]袁丽环.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0(1).

[3]吕红,凡靖.改革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J].中国西部科技,2009(5).

高校化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应用化学;教学团队;建设;实践;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而且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对新疆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进行研究,根据专业教学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出一套有效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教学团队以化学和化工学科为基础,以自治区应用化学重点学科、新疆兵团化工绿色过程重点实验室等人才培养平台为依托,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支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团结和谐的教学团队。

一、教学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情况

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是一支年轻而又富有朝气的队伍,教师平均年龄不超过38岁,团队成员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目前应用化学教学团队现有成员24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4人,在读博士4人。5人为博士生导师,18人为硕士生导师。其中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名;引进绿洲学者1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支持计划教师1名;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校级优秀骨干教师5名。选派3名青年教师出国访问交流。团队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坚实后盾,确保了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工作的深入持续发展。

二、教学水平的提高情况

近年来,应用化学教学团队以深化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经验,大力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取得了良好实效。

1.抓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师德建设作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首要工作来抓。首先建立全体教职工学习制度,采取“学习、讨论、活动”三步走的方法,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等方面对教师进行教育,规范教师的言行,提高教师依法治教的水平。其次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教师心灵建设、开辟师德宣传栏等活动,弘扬先进,树立典型,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讲奉献、重合作、乐创新的和谐氛围。

2.抓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创新重在管理创新。我们的教学管理思路是:开发自我、同伴互助、专家引领、整合提升。为了实现教学管理目标,团队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立足本校,抓管理、争优质、提质量、促发展,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几年的实践,团队构建了科学的、适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其基本框架为:班主任――课程主讲教师――课程组组长――教学团队负责人。

3.抓教师培训创新

为了提高团队教师专业素质,学院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多渠道组织各种培训活动。首先确定专人对骨干教师或选定的培养对象进行系统的、经常性的指导和帮助,选送优秀的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其次通过项目引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并对骨干教师的成长发展积极给予扶植,督促他们通过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刻苦研究和改革探索来提高自己。同时,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活动的交流、研讨和评比活动,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水平和成果的“舞台”。

4.抓教科研一体化

自2010年以来,结合团队教学实际,确立了“以校为本,立足常态,植根教研,均衡发展”的高水平大学“教科研一体化”教研模式,充分发挥团队的教学示范和辐射作用。统一安排教师开展教材通研、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为教师发挥特长、形成教学特色提供了交流空间,形成浓厚的校本教学研究氛围。以活动促教研,研讨结合,初步探索出了应用化学教学团队教研一体化、管理规范化的路子,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三、 团队的影响辐射能力情况

1.推广精品课程建设,共享教学资源

本团队建设的系列精品课程均建有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于本校“石河子大学精品课程资源网”。课程大纲、授课教案、授课课件、课程资源、授课录像等全部上网,还同时开通了网上答疑和在线测试等辅教学平台。适时召开精品课程研讨会,开展教学交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作用,通过推广交流,使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团队所开发的第二课堂,把学生从校内带到校外,在社会大课堂中去进行实训,做到学校与社会之间互惠互利,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和资源的匮乏。

2.服务地方经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

高校化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有机化学;高校转型

O65-4

当前,我国正逐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学教育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正逐步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的不对等需求。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而企业对于自身需求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则需求不到。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需求出现了不对等的矛盾,为缓解就业问题中的这一矛盾,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也正式拉开了精英教育到应用教育的序幕。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生工、制药、食品等领域的基础课程,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进一步巩固有机化学知识起到关键作用,该课程的实际目的是使得学生掌握有机化学专业的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有机实验的一般操作技能及简单有机物的合成、分离、提纯等一些列操作方法,,通过基础操作培养学生独立操作、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及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高校转型发展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

有机化学又可分为有机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分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在持续增加,然而教学课时却有逐渐压缩的趋势,所以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也就随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矛盾主体。因此,作为一名化学学科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定义、公式和实验方法,而是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快速寻求到解决今后所遇到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要适应新世纪对新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由理论公式型向现实应用型模式转变,以培养真正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目前,关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方法和教学实验现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新的高校教育改革形势下阻碍基础有机化学的教学和学生们关于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比较传统,教学效果欠佳;学生安全意识低,应急能力差。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一般不会针对专业的差异进行适度的延伸,而是传统的讲解、演示,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挖掘本专业的侧重点,另外对于有机实验,传统的实验考核方法让学生养成了报告“照搬硬抄”,操作“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学生很难体会到实验带来的乐趣及思考过后的成就感,因此消极对待实践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接触较多的有机化学试剂,这些试剂往往是易燃、易爆的有毒试剂,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很少去了解实验药品的毒理特性和安全使用规范,使用完的药品随意排放,另外,在实验中遇到一些紧急的状况,如着火、加热套接口处冒火花等问题便会陷入慌乱、尖叫中。

因此,对于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是十分有必要性的。

二、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改革方案与实践应用

1.整合教学内容,为各专业实验做好铺垫

整合有机化学的知识,结合不同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解读,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着重理论性的讲解,对于化工类学生,多介绍实际应用的知识。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内容,也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整合一套各专业均“刚需”的实验项目,注重实验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注意实验内容的衔接性。对于专业后续知识开展意义不大的实验可以适当性的放弃,例如:熔沸点的测定及温度计的校正实验,而对于涉及常用操作较多的实验,例如蒸馏分馏、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则是必须掌握的。

2.改革教W方法,充分利用资源

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我们也借此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优化,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性实验,我们制作了相关的视频、微视频课程,对于必须了解的知识和关键点,专业实验开展的目的和操作均进行了讲述,将此视频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进行预习了解,以便于在正式课堂上对于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把握。

3.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知识考核方式是进行书面考试,对于实验考核是实验报告,这些方式过于单调,并且不能很好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挖掘,针对此问题,需要对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课前,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知识预习,回答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同时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难点; 课中,学生按照教师发放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给自己评分,做到认识实验操作,认识自身操作,有的放矢的学实验技能; 课后,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点评学生的实验报告,及时学生作业的优缺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劳动成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通过随机抽题的方式完成理论与操作的考核。

三、结语

高校新改革形式下,结合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利于将专业、就业更好的结合,将地方办学的特色凸显出来,使得高校与所在地的经济、创新更好的衔接在一起,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

参考文献

[1]万茂生, 画莉, 谢登禹,等. 地方高校转型中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践[J]. 广东化工, 2016, 43(6):197-197.

[2]吴红梅, 郭宇, 张震斌. 高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5):120-121.

[3]黄楠楠. 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时代教育, 2016(7):66-66.

高校化学研究范文6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16)

[摘要] 通过基础调查研究,建立了一套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该体系将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即科技项目和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即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评价指标,同时还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最后,以福州大学2012 年科研工作量计算为例,计算结果与学校各单位现实发展状况较为吻合,证明了该计算办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

关键词] 福州大学;科研工作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办法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4?0157?05

一、引言

高等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任务,按其性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教学工作,二是科研工作。在教师和科研人员工作量的计算中,应对二者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前,教学工作一般都有一些明确的定量指标和折算课时数的办法进行量化[1],因此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在各校都较为成熟。然而,科研工作的量化涉及面大,量化指标复杂,难于确定,因此在高等院校科研管理中,如何对教职工的工作量进行科学量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科研工作量不仅是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业绩的重要体现,更关系到高等院校科研资源的配置导向问题。不科学的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会导致教师和科研人员收入分配不公平、挫伤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忽视一些具有做出中长期有价值成果潜质的研究人员等不良后果。反之,能活跃校园学术科研气氛,有效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从而提高高等院校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质量。

针对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一些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段尧卿[2]等人给出高等院校科研量化管理的优先级评价方法,给出优先级评价模型;刘开源[3]等人给出了高校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原则,使科研量化管理体系的量化范围明确化,并设计一种量化计分方法;王凌峰[4]对高校科研量化评价中赋分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难度系数的概念,对三种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形式的分级与量化赋分以及彼此之间统一转换问题进行讨论,为确定统一的科研量化考核方案提出一种新方法。王建阳[5]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学术论文量化评估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学术论文评估的指标因素与权重,并提出了量化评估的数学模型。李兰平[6]将灰色综合评价法应用到高校教师科研工作量的考评中。由以上的文献可知,尽管对高等院校科研量化评估的方法研究较多,但是有的考评指标考虑得过于简单,有的过于繁琐不易操作,这些评价方法不能完全适用我校的科研工作实际情况。为此,建立适合我校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增强科研管理规范化,实现科研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一直以来,我校所用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以项目经费和项目持续年限为变量,根据项目类别和级别确定相关系数,按照相应公式计算科研工作量。我校传统的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只考虑科研投入,没有考虑科研产出,是不合理的。为了改进我校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使其更加科学化,我们做了大量基础调查研究,试图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科研工作量评价体系。把反映学校科研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科技项目,反映学校科研产出能力的主要指标—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获奖成果、授权专利、科技平台建设、学术交流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体系,并考虑了项目类别、项目级别、著作类别、论文类别、获奖级别、专利类别等因素,使计算办法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二、高校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应设立4 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平台和学术交流,在一级指标体系基础上设立了6 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技项目、科技论著、获奖成果、知识产权、平台建设、学术会议。按照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1:1设立权重系数。

(一)指标分析

1. 科技项目

科技项目是高校科研工作的核心,科技项目的项目数和经费总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科研经费为各类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环境基础,一般科研经费大的项目难度高、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更加迫切。科研项目的项目数可以反映学校在承担研究项目方面能力的全面性和竞争力。本体系按科技项目的类别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项目主要考虑项目的级别和类别,为了简便计算,项目级别设立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以下两个级别,对不同级别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以示对国家级项目的重视并加以导向;项目类别按照项目的学科类别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再按照项目的性质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考虑到社会科学及基础研究经费相对较少,给予较高的权重系数以便学科之间的平衡。横向项目规模以到校经费数从10 万元—60 万元以上按不同学科不同取值范围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鼓励和引导科研人员有效整合科研资源,联合科研攻关,以争取重大项目、提高项目资助经费作为科研工作的发展目标。

2. 科技成果

(1)论著。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著作和论文是高校基础科研成果产出的主要形式之一。著作主要是指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著作一般分为专著、编著、译著,考虑到学术价值性,本体系选取专著和译著作为评价指标,赋予不同权重,以著作字数计量分值。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科研影响力和科研竞争力。本体系将论文分为五个级别,每个级别赋予不同权重系数,引导各单位出高水平论文。sciENCE、NATURE、CELL是代表世界顶尖学术水平的三大知名期刊,也是高校科研竞争力的标志性指标,所以本体系赋予其较高的分值,和国家奖二等奖的含金量相当。其他论文指标项都是根据分区、被引频次等因素划分的。

(2)获奖成果。高校科研成果获得科技奖励的数量多少、等级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科研水平.是衡量高校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它集中反映学校科研综合实力、科技活跃程度、整体科研水平。成果获奖级别和等级是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量化评价的具体体现。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作为科研工作量计算的指标,并按照奖励级别和等级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标准分值。级别越高分值差距越大,激励科研人员提高成果奖励竞争能力,从而获得高等级的奖励出标志性成果。

(3)知识产权。高校知识产权是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具有的学科、人才、信息、学术环境等优势,使其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成为我国知识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地。专利是知识产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专利的拥有量是一所高校科技实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将授权专利作为科研工作量指标,并根据专利的种类给予不同的分值。由于国外专利申请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难度系数比较大且各高校的国外专利授权量较少,所以国外专利的分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利。发明专利是经过初审和实质审查后才授予专利权比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只经过初审就授予专利权,其过程复杂和难度系数大,故发明专利的标准分值大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以此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申请发明专利和国外专利,以提升高校专利申请质量。

3. 科技平台建设

科技平台是高校在科研成果、人才等资源在长期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研发能力、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科研平台是领军人物、顶尖人才的聚集地,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整合学校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打造一流的创新团队,从而为高效的科技活动创造优质的科研环境,助推人才的成长。因此选择科技平台建设的指标,并对不同级别平台赋予不同分值,鼓励科研机构发展成更高级别的平台,争取更大的科技活动与发展空间。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学校科研成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通过行内人士共同交流,分享科研成果,可以促进科研工作者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为未来的科研创新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承办全国性以上学术会议对于增强学校国际国内影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可以有效活跃学术气氛,提高科研水平,扩大对外影响,便于我校科研人员了解国际前沿领域。尤其是国际性会议,可以拓宽科研工作者的视野,和国际顶尖高手同台进行知识学习与交流,对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影响力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术交流水平是学校科研实力的反映,这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展示的平台,还是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我们能够更好地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学术联系,对未来的学术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承办会议对学院学科的发展、学术的研究、人才的培养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指标体系

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的构建,如表1 所示。

(三)指标说明

1. 科技项目

(1)科技项目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立项目(校级项目除外)。

(2)自然基础类是指973 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自然应用类是指纵向自然类项目除自然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4)社科基础类是指国家软科学、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教育部、教育厅重点项目的纵向社科项目。

(5)社科应用类是指纵向社科类项目除社科基础类外的其他项目。

(6)q 是指实际到校经费。(单位:万元)(7)国家级项目是指我校为主持单位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的项目,等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青年基金项目分值不足270 分的以270分计,一年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分值不足140分的以140 分计。(若各类项目到校经费达200.0 万元(含)(工科)、50 万元(含)(文科)以上可参照执行)。

(8)省部级及以下项目除国家级项目以外的其他各类纵向项目。

2. 科技成果

(1)著作指学院前一年度由出版部门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

(2)著作字数是指由我校执笔撰写的字数。

(3)在Nature、Science、cell 上以福州大学署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以我校作为主要署名单位且主要作者(单位和个人排名为前3 名以内) ,按一区论文计分。

(4)三大检索论文是指我校委托中信所检索的SCI、SCIE、EI 收录的期刊论文,重复收录以就高原则只计算一次。每篇论文JCR 分区以当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为准。

(5)国家一级刊物是指国家一级学会、中科院直属所主办的学报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6)社科权威刊物是指社科处认定的93种刊物。

(7)获奖成果是指学院前一年度获得的国家、省部级科学奖励。国家奖:若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其分值按相应奖项减半计算。若我校为第三完成单位按30%计分。省部级奖只计到第二完成单位,其他不计。

(8)授权专利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授权的职务专利。

(9)软件登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版权局登记的软件。

(10)集成电路设计是指学院前一年度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的设计。

3. 科技平台建设

(1)科技平台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新批准立项建设的平台。

(2)国家级是指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平台。

(3)部级是指除发改委和科技部外等部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央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和中央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4)省级是指省科技厅、省发改委批准建立的平台,地方企业产学研合作平台是指我校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的产学研平台。

(5)厅级是指除科技厅、发改委外各厅局批准建立的平台。

4.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指学院前一年度承办的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

(四)各单位科研工作量计算

(1)计算各单位的各项指标分值Xi。

(2)计算各单位各项指标分值总量ΣXi。

(3)计算各单位科研工作量占全校研技工作量比例数Pi

三、实证分析

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利用科研工作量指标体系对2012 年福州大学各单位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计算,并换算成各单位工作量在总工作量中的比例,结果如表2 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