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教育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殊教育教育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殊教育教育案例

特殊教育教育案例范文1

关键词:案例 特殊教育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现在,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案例教学也慢慢起步,传统的教学只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这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案例教学则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使课堂教学氛围活跃。

一、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人才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特殊学校教学工作者,能够对儿童进行个别化教育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只教给学生怎么做,内容安排落后,很多内容并不符合社会实际,课堂枯燥乏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而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在案例教学的最后阶段,每位学生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这也是案例教学应用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讲授不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是教师在实践中经过深入地调查研究总结出的,绝不能由教师通过理论知识虚构。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其真实的细节,让学生犹如进入真实的情境之中,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对待案例中的人和事,认真地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才有可能搜寻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能力。为此,教师一定要亲身经历、深入实践,采集真实案例。

2.案例教学的地位不明确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不能摆正案例教学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但教师通常会过大渲染案例,不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而滥用案例。这样的教学只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课堂气氛较好的效果,但是这样学生只能记住案例本身,而不能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显然不可取。所以,我们在选案例的时候要注意内容要与学生实践经验相联系。

3.案例教学中没有重视双向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学到的都是死知识。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通常仍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的角色无法转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拿到案例后应先要进行消化,然后主动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学生还要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提出的答案给予引导,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把问题和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教育工作者对案例教学在特殊教育专业教学中的思考

1.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建立典型案例库

在中国,家长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都不会接受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儿童的事实。家长出于自己对孩子的保护,更不会将自己的孩子作为教学的案例进行研究。而且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比较起来更具复杂性,所以建立案例库的难度会非常大。因此,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访谈。我们如果不帮助家长转变观念的话,就很难获得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因此,家长要转变观念,与教师互相支持,这是能够顺利采集教学案例的前提。

2.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充分体现案例教学过程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首先,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前提,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案例的内容也要体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相匹配。再次,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步骤缺一不可,而且步骤之间必须紧凑。教师要建立案例教学评价体系。最后,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3.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为实施案例教学创造条件

在课前,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做好计划。在课堂中,教师仍然是案例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主体,要集中注意力思考。对于在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在课后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用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自己,同时也积累了案例。

总之,我们已经开始在特殊教育专业领域中大胆尝试进行案例教学了,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们只要能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继续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47-49.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12.

[3]经柏龙,罗岩.论案例教学及其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1)38-40.

作者简介:

特殊教育教育案例范文2

关键字:特殊家庭;小学生;分析;思考

一、背景

某小学学校规模较大,学生来源基本相同,大多为附近小区的住户的子女。有一名二年级男孩子十分调皮,智力、想象力一般,做事无持续性,自我约束力差,课堂上没有老师的叮嘱是从来不听讲的,上课经常傻笑,严重影响教学秩序,作业几乎不写,即使是写也是一塌糊涂。老师们对于这个孩子的作业和成绩常常是抱怨有加。有些时候,这孩子不自觉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为,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属于多动症。班主任老师经过了解,知道了这个学生的家庭比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孩子缺少管教,因此孩子比较任性,在家根本不怎么听爷爷奶奶的话,爷爷奶奶也感到束手无策。该学生的个人卫生也比较差,衣服比较脏乱。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之后,老师对他就一直比较关注,也常常关心他。帮他搞好个人卫生。显然是童年的家庭环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纵、天马行空的性格。他现在的这些问题,包括了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都是从童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觉察开始的,父母分离对他造成很大伤害。从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父亲的疼爱,母亲的关爱,使幼小的心灵在无形中留下了阴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想方设法搞一些恶作剧引起大家的重视。但由于经常犯错误,经常受到大家的指责批评,使他变得更加顽固不化,更加放肆。而同时由于爷爷奶奶年事已高,也不能细致地照顾到孙子,对于他的个人卫生也没有太大的重视,于是使得他平时在学校里邋里邋遢。

二、解决办法

班主任老师一直在思索要用什么方法来帮助他。一种方法是与他交朋友。经常给予他关爱,使他感受到老师没有抛弃他。课上积极启发他,帮助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缺少课外书也买给他;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他和比较活泼的孩子同位,鼓励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温暖感。但是这对于老师的时间要求很高,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第二种方法是持续、不断地对孩子进行表扬、鼓励。培养他完成作业的自觉性。 运用表扬、鼓励的语气激励孩子,并采用“奖星制”,持续、不断地表扬、激励,培养孩子自觉完成作业的习惯,逐渐让他改掉作业拖沓的毛病。这需要学生很好的配合老师,而这是最困难的。

第三种方法是与他的爷爷奶奶联系,交换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通过正常的途径,采用有效的手法积极予以治疗,以辅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 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但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年级比较大,对于这一方面也不是很了解,也很难弄清楚,同时也存在着沟通的问题。

三、启示

班主任老师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了这个学生的问题,并且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的行为对于小学老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本身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十分繁忙。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小学教育工作中一定要细心观察每个孩子,要对问题儿童有更多的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作为小学老师要用爱心去滋润孩子幼小的心灵,积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经过老师的努力,他的行为终于有所收敛,约束力有所增强,但时常还会犯毛病。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老师的下一步的打算是继续采用激励、表扬的方式跟踪分析,直到他能够真正跟上班级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教育案例范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49-02

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是特殊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指导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基本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从事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在工作后表现出小学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明显欠缺的问题,需要盲校、聋校花费较长时间来培训才能胜任教学工作,而小教专业的毕业生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扎实,进入工作岗位马上能够适应教学工作,致使许多盲校、聋校在招聘时宁愿选择小教专业的毕业生。这种现象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应如何有效地设置特殊教育教学法?本文试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基本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满足特殊教育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为其他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设计

笔者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特殊教育专业2012级和2013级学生――分别是98人和80人为教学对象,根据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现有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剔除其中重复的内容,重新编排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边教学边调整课题方案,不断完善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本课题是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研究过程

本教学研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这个阶段主要工作是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信息,拟定课题方案,整合教材。笔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基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要求和新课程理念,根据视觉障碍和听觉障碍两类儿童的特点和小学数学学科知识体系,使用天津出版社的《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和《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作为教材,选用《小学新课程教学法》和《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小学数学教学法和网络资源等为教学参考资料,通过对《听觉障碍儿童教学法》《视觉障碍儿童教学法》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整合,形成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理论知识。

(二)第二阶段――实施教学阶段,调整教学计划

1.理论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着重从理论方面阐述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其中第一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阐述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包括数与代数的教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和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2.实践教学。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应通过实践课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学科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突出本课程的实用性。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实践教学由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构成,校内实训主要通过课内讨论、试讲、说课和评课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技巧;校外实训则是利用见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等机会在基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地教学,由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作专业指导。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学校为例。该校与广西南宁市盲聋哑学校、百色特殊教育学校、北海特殊教育学校等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建立见实习基地,为学生见实习提供很好的实践场所。另外,这个阶段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选编及录制了部分学生教学录像,以配合教学。

3.教学方法的选用。本课程的教学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借鉴先进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实践型教学法等。

4.考核手段的选用。在考核上,改变传统作业与考试方式,将每部分教学理论与特殊教育小学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写教案、试讲、制作课件等作业形成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理论,同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本课程采取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40%)包括课堂讨论、教学计划设计、观摩课的评析、校内实训(试讲、说课和评课);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为随堂考查,为指定教学内容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教案,并选派小组代表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试讲。

在第二阶段,笔者采用行动研究法,一边实施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教学,一边调整教学计划,使现有特殊教育教学法的设置逐渐符合特殊教育学校需要。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这个阶段笔者将特殊教育学校数学教学法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课件、教学案例集和学生实践作品集汇编成教学资源包,这些既是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师范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教师讲授特殊教育学科教学法提供参考。

四、实践效果及反思

本课题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需要,通过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特殊教育学校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特殊教育数学教学法的教学获得学生基本认可,学生在见实习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也获得见实习单位的肯定,2012级学生现已毕业,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用人单位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非常认可。

特殊教育教育案例范文4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的听力残疾的学生和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况只能通过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单招单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明显滞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了学习能力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也与普通高职的学生不同,身体、心理的素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均和健全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残疾学生所学专业。高职中残疾学生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缺乏适用的教材将会制约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适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是确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学教材的开发。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差异,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是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这就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职业学院的学生有听障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全聋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学生、也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带助听器的学生、有肢体残疾的学生还有多重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各地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通常采用聋校的统编教材,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有个别来自普高或普通职高的肢残学生,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虽然是在普通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基础也不扎实,学习困难较大。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普遍较弱,现在在同一专业一起学习,而数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是理论上严密,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强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开发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整合,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能力”培训,培养学生与专业结合获取、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确定教材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来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要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并要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学课程的任务要以数学教材来作为载体来实施。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既要紧扣专业培养的目标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1.残疾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在开发时要注意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知识的衔接,教材的起点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课程(如初等代数的内容)作为衔接教材。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时平稳过渡。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时,引入的例子简单直接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图形、图表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开发时按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必须”和“够用”的特点。教材不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上要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证明,只做简单的几何解释和能够运用即可。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选用专业问题、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来增强数学课程的适用性。

3.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要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分类分层教材内容和形式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时可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残疾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普遍较薄弱,在基础模块中突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还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题的分层,将高职数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分解,可分解为若干个学生易掌握的、递进的若干知识点,用残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手段呈现。

同时在教材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类残疾学生,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如听障学生在认知事物特点、记忆和逻辑思维等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略有欠缺,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论,就理解和接受相对于困难,对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与相关知识结合的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掌握。而肢体残疾的学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学生相同,但书写等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材开发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层,注意内容深度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注意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可以同步发展。在每个章节都安排学习指导课,挑选符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4.尊重残疾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充分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应用模块的开发在专业老师交流研究专业课程对数学内容的需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的特殊性增加相关的内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聋生的生理造成听不得人们的语言交流,难以借鉴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教材开发时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注重以实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数学应用的思想,可以到达残疾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理解吸收知识。同时在应用模块中补充专业中的实例,结合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解答学生所学专业中的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既可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与专业结合,教材在应用模块加大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残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专业技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缺陷,在课堂的接受知识有时间差,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复习的机会,起到给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电子教材的内容可以细化分层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的短板的学习平台,同时在电子教材中适当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内容。电子教材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培养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三、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考查,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式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并且在传统的试场上也存在残疾学生由于生理的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题,就不能完整反应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的考核既要能考查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要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残障情况,要制定多层次考核和标准,对他们的评价要有所调整。在课堂上增加课堂提问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阶段探究性的大作业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如肢体残疾、脑瘫的学生答题有困难的延长考试时间或调整考试方式,与纸质考试的同时采取上机考试。

特殊教育教育案例范文5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现状调查;培训模式

一、前言

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是既能承担各类康复,又能承担特殊教育集体教学任务人才。关于“双师型”师资的研究,纵观文献,只有孙韡郡和卢红云对特殊教育“双师型”进行论述[1],作者通过对“医教结合”项目学校教师培训的实践总结,明确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着重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体系、后勤保障等方面对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探讨。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在江西省范围内的特殊学校50所,主要分布于全省11个地级市,分别为南昌、九江、赣州、吉安、萍乡、鹰潭、新余、宜春、上饶、景德镇、抚州,基本代表了江西省特殊学校教师的基本情况。对50所特殊教育学校的人事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为100%。2.研究工具。为全面了解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师资现状,本研究采取了问卷调查法,设计了《江西省特殊教育学校调查问卷》。包括三部分共21道题,主要包括学校师资情况,“双师型”师资情况、培训情况等。3.研究过程。本研究主要通过邮寄、培训等方式向各特殊学校人事部门发放和回收问卷,同时,研究者进入特殊学校进行问卷调查,以深入了解特殊学校“双师型”师资情况。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1.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2.特殊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现象。3.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学方面知识掌握较多,康复知识掌握不足。

四、讨论

1.特殊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特殊教育前几十年编制不多导致的,同时特殊教育尚未在高校普及,很多师范类毕业的学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意愿不强烈。2.特殊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存在学历层次不高现象,这主要是由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导致的。历史原因是很多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都是从其他行业或者普小转业过来,他们本身存在学历不高,或者不是特教专业出身。现实原因特殊教育专业职后学历教育机构或者高校不多,老师们难于在学历层面得到提高。3.特殊教育教师对特殊教育学方面知识掌握较多,康复知识掌握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省培或者国培的主题以特殊教育知识为主,涉及的康复知识不多导致的。五、建议综合江西省“双师型”教师师资调查情况显示,要改善“双师型”的师资现状,主要在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康复技能。1.鼓励老师通过网络形式学习特教及康复知识,随着互联网普及,很多相关知识都可以在网络上面共享,特别是康复云平台的建立,更是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提供了网络学习的好机会,2015年张玉红在《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中提出了康复云康复云及其在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中的优势,探讨了康复云在课堂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虚拟实验教学和现场经验探究方面的应用前景[2]。2.积极参加学校和政府组织的培训,通过培训等再次学习,增加自身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作者所在单位为江西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连续3年承担江西省的特殊教育师资国培工作,在江西省教育厅部署下,由相关专家制定3年的系统培训计划,在这3年的培训计划中,作者参与制定了康复类培训计划并已经执行,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1)传统培训方式,由政府牵头,进行国培,在国培计划中,承担国培的学校设置康复类课程培训专题班,专题班的课程安排方式为一个系列的,递进,循序渐进的,包括基础班,提高班,强化班三部分,每部分的教学目标都不一样,整个专题班为三期,具体的见表1。(2)采用新型的互联网+模式进行。“互联网+”中的互联网是指一种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代表互联网对其他各样各业的催化作用[3]。“互联网+教育”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的过程[4]。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培训,老师可以不用出校门,通过互联网模式进行课程内容包括言语语言康复、听觉康复、情绪行为康复等综合康复精品课件及实训设备,虚拟实践基地。课程形式是在线基础课程,在线实践示范课程,线下特色培训课程。在线教育康复基础课程:通过在线平台提供言语、听觉、语言、认知、情绪行为、运动、学习板块概述的课件,帮助学员掌握综合康复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板块,有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在线教育康复实践示范课程:通过提供一系列以临床实践为主的录像,以“训练方法示范及模拟、课例模拟、真实课堂”为主线,结合专家远程指导,层层递进,帮助学员提升康复技能。线下教育康复特色培训课程:主要根绝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进行康复,主要包括智障康复培训特色课程,听障康复培训特色课程,自闭症康复培训特色课程,脑瘫康复培训特色课程,经过基础板块学习,实践示范课堂的学习和特殊课程的培训之后,通过互联网+康复模式通过远程指导学员进行评估,制定评估方案并实施个别化训练,从而在实践操作上提高其康复技能。

参考文献:

[1]孙韡郡,卢红云.医教结合“双师型”教师培训模式之初探[J].学术探索,2012,(5):121-123.

[2]张玉红,黄昭鸣,刘巧云.特殊教育专业康复实践教学的运行困境与突围路径—基于智慧康复云服务的视角[J].中国特殊教育,2015,(11):49-55.

[3]刘芳,孙福万,王迎,等.MOOCs背景下的开放大学课程建设[J].教育科学文摘,2015,(2):98-99.

特殊教育教育案例范文6

关键词: 特殊教育 教师素质 专业化成长

我省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改革正在驶入快车道,但也给特殊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建构、职业技能的增长等。当前针对残疾儿童缺陷补偿的职业康复治疗的教师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残疾儿童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残疾儿童“自食其力”目标的实现。于此,加强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实现特殊教育公平和改善残疾民生,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湖北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1.建设目标与教师素质结构存在一定偏离。

我省的特殊师范教育发展较晚,采用的教育模式基本是“学科+素养”,即在掌握一定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了部分特殊教育学、心理学、特殊学校教学法等方面的课程,导致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的倾向[1]。目前,许多地区在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上,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目标制定时一般多从行政管理角度出发,因学历达标清楚且易操作,几乎在所有的文件中都较为偏重学历达标的描述,而对于特殊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技能等级和综合素质的描述则是笼统的、难以实施的,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职业教师任职标准,这与省外重视特殊教育教师标准的开发和制定的状况大相径庭。在特殊教育学校,许多语文、数学、美术、思品等学科教师兼任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导致了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明显不足。

2.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来源单一。

湖北省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来源相对于普通学校来说,比较单一。主要有特殊教育师范、普通高校、职技高职毕业生等。部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是聘请的校外企业的技术人员等,但由于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没有严格的技术准入的标准,来自各渠道的师源只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特别是兼职教师的聘用,由于缺乏必要的特殊教育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与方法指导,或是很少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评估考核,难以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3.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职后教育薄弱。

近年来,随着湖北省培训计划和名师工程的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的主干课程教师先后不同程度地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但对于术科教师和职业技术教育教师普遍缺乏规范、长期性的培训规划。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职后培训缺乏专业对口且灵活、多样性的培训机构。现有的特殊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师资的职后培训力量不足,内容远远不够[3],不能真正解决残疾人职业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训内容与教师工作实际脱节,培训的技术含量不高,导致教师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4.农村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基于个人或待遇保障方面的因素,致使湖北农村地区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难以适应当前农村地区,尤其是大量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教师一般认为是副科教师,不能得到同仁的认可;二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人们很容易将职业教育教师看成企业的员工或师傅,导致职业教师个人心理有较大的反差;三是职业教师队伍分布失衡,没有将职业技术教师纳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招考计划之中,导致有一定业务专长的教师或高校毕业生不能及时充实教师队伍,被聘任的教师又不能完全胜任职教工作;四是受到编制等因素的影响,进入农村教师严重缺编,有专业特长的职业教育教师逆向流失,加剧农村贫困地区师资匮乏;五是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或随班就读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设施、生存条件等不能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求,个别教师从特殊教育学校分流,导致队伍整体水平偏低,教师队伍面临断层。

二、加强湖北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体现良好的职业声望。

特殊职教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关系着残疾学生职业治疗和职业发展,教会学生一技之长是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有利于残疾学生平等参与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特殊学校职业教师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也是特殊教育发展到今天所必须体现的社会的进步。加大对于国家特殊教育职业教师的宣传力度,提高职教教师的职业待遇,鼓励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报考特殊教育职业教师,在进修、晋职、评优等方面给以一定的关注,以此来吸引优秀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增加职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教师的招考必须接受社会的监督。凸显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维护职教教师的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4]。

2.实施职业教师的准入制度,造就新型职教师资。

在湖北省各地特殊教育学校逐步实施职业教师的准入制度,将有利于真正实现高端技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保障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与落实,使残疾学生学有所长。特殊教育学校的新型的职教师资,就是技能娴熟、素质高的“双师型”职教师资。他们除了具备全面的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教师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之外,能够熟知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能从事职教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建设,又能从事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和指导,并在专业领域内有一定的造诣,必须具备的学历证书、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必要时每年安排教师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熟悉整个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对接,丰富职业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真正实现教师“站得上讲台,下得去车间”,将聋哑、肢残、智力残疾等职教课程的开设落在实处。

3.倡导终身学习,提升特殊学校职教师资在职培训实效。

长期以来,有关部门对湖北山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教师的培训关注较少。由于资金、观念、个人等因素,职教教师参与省培、国培的机会相对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了许多职教教师对培训的态度比较消极。而且,由于评价内容、方法的落后,对于参训教师的评价的结果往往也不能说明教师培训的实效,其效度、信度偏低[5]。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发展,终生学习理念对于职教教师尤为迫切,特殊教育学校应该经常组织教师到省内的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单项技能培训,或邀请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来到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指导,提高专业技能[6]。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合现代网络技术,加强自我研修,或与同仁开展专题讨论,或与片区的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分享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等,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4.提升特殊教育学校职教教师的专业地位。

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不仅是特殊教育自身的问题,要真正开设好职业教育课程,还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保障措施等。如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对于职业技术教师的培养、使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由于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从世俗意义下的学生成功中获得职业的成就感,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残疾人联合会,以及特殊教育学校领导等应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即时的评价和精神激励,激发他们工作的原动力,使其产生职业的自豪感,还可以与大学、教育科研部门合作,参与课题研究,使自己的技术研发得到社会的认可,赢得社会的尊重。从而让他们安心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工作,服务残疾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蒋云尔.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特殊教育师资继续教育体系[J].现代特殊教育,2008(9):18—19.

[2]贺文谨.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20—21.

[3]汪飞.对辽宁省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11,(5):104—105.

[4][5]吴玛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