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排产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排产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排产计划

生产排产计划范文1

关键词:产业集群;品牌生态;协同;优化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5D027);长江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16054)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21日

近年来,生物学隐喻方法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广泛使用。由于a业集群和生态系统有着很多相似性,国内外学者在产业集群研究领域也纷纷使用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如国外的Pouder R和Sull D N,国内的郑恩仁、刘友金、罗发友等人。从生态学的视角,运用生物学隐喻的方法,去分析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复杂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特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组成有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三种不同的层次。由同一种生物组成的群体称为种群,处在某一栖息环境中的各个种群共同构成群落,而群落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一个生态系统。产业集群是众多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聚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品牌集聚现象,一个知名的产业集群区域内通常都包含着众多的企业(或产品)品牌。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群聚关系,产业集群内众多的品牌之间也存在着有机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进而形成一个品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与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其对比和定义见表1。(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不仅在组成成分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有着高度类似,而且在结构方面也颇具相似性。生物群落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的形成结构和营养结构的,同样,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也通过产业链形成上下游品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构。在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内,各个品牌之间、品牌与环境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相互产生作用,形成一种“稳态机制”,使系统达到并维持平衡状态。从生态功能角度看,自然生态系统具备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三大主要功能,而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移和交换,具体表现为产品、原材料、资金、劳动力、市场信息、技术资料等的交流。此外,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还表现出与自然生态系统同样的动态演化特征,品牌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经济生物,不管是品牌个体还是集群整体品牌,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衰老、死亡的动态过程,在产业集群中,各个企业品牌之间、不同品牌种群之间,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二、品牌生态系统演进与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分析

通常,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集群区域内的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且缺乏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各成员企业在产品、技术等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企业竞争导向以“价格战”为主要形式,“劣质低价”的竞争格局不仅使集群企业缺少利润积累,没有发展后劲,还使得集群在所处行业缺乏整体市场竞争力,难以抵御外部名牌产品的竞争和威胁。

为了摆脱无品牌的同质化竞争,开始有企业自创品牌,个别优势企业甚至逐渐发展为群内的领导品牌,产生品牌效应,获取品牌溢价。领导品牌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并带动群内其他企业竞相创立自己的品牌。此时,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开始从无品牌的价格竞争转向品牌化的非价格竞争。品牌的本质就是个性化,各品牌都会尽量通过不同维度的生态位分离实现错位竞争,良好、有序的品牌生态结构避免了产业集群内的低层次竞争,降低了产业集群因恶性竞争而走向衰败的风险,有助于集群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分化,各个品牌开始集中优势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争夺同一细分市场的品牌形成一个品牌种群,同一种群内的品牌会通过不同生态位维度上的分离体现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经过反复的竞争、分化和整合,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逐渐会演化出不同的品牌种群,它们通过产业价值链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标志着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走向成熟。此时,在每一个细分市场,在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各个种群内不同定位的品牌分别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使集群体现出强大的、全方位的整体竞争力。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与其品牌生态之间存在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其品牌生态系统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集群内的品牌生态发展水平决定了产业集群成长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在行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其品牌生态系统的演化息息相关,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合理规划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培育并优化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提高产业集群品牌生态发展水平,进而达到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目的。

(一)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整体框架构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是以产业集群整体品牌为中心,通过市场、技术、资金、知识等要素联结起来的复杂品牌关系而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核心(领导)企业品牌与其他竞争品牌、互补品牌等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核心群落,围绕核心群落则分布着供应商品牌、分销商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品牌,而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科研院所、政府等机构和部门对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形成支撑作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及其他外部环境则构成了产业集群的环境系统。经过反复的合作、竞争与博弈过程,产业集群中的主体品牌之间建立起复杂的有机联系,形成一种复杂的品牌关系网络。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形成扩大了核心(领导)企业品牌的生存空间,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而原先单打独斗的单一品牌竞争转变为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整体竞争,增强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二)对产业集群内品牌数量的规划。企业(产品)品牌是集群区域品牌的重要基础,因此培育企业品牌,增加集群内的品牌数量,形成品牌簇群,对产业集群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牌数量对集群的增长和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过多的品牌数量反而会制约产业集群的发展,这正如自然界中生物过度繁殖,生物数量过多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中要对集群内的企业(产品)品牌数量进行合理的规划。在产业集群发展初期,要大力加强企业(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引进,当产业集群进入成长期,则要注重引导品牌的种群分化,而当进入成熟期品牌盗抗多时,则要适当引导企业(产品)品牌的整合与重组。至于一个产业集群内有多少品牌合适,则跟集群规模、集群所处行业特征、产品特征等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在时尚性强的服装、化妆品行业,品牌数量要更多一些,而在工业品领域,尤其是耐用工业品,品牌数量少一些更为合宜。

(三)产业集群内品牌关系和品牌结构的优化。产业集群内众多的品牌不能只是简单堆积在一起,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管理就是要以品牌协同演进为中心,优化品牌生态关系,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品牌生态效果。因此,首先必须准确识别不同品牌之间的生态关系。通常,品牌关系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技术为纽带的品牌关系、以市场为纽带的品牌关系和以知识为纽带的品牌关系,随着企业生产关系的日益复杂化,需要我们将技术、市场和知识整合,构建新型的品牌关系。如同自然生态中的食物链一样,产业集群也要围绕产业价值链形成品牌链。在产业集群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网络和产业链构成,对应地完善品牌链和品牌网络结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政府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有意识地引导外部名牌企业进驻到集群内产业链上薄弱的生产环节,充实完善产业集群的品牌链。

互利合作是集群内品牌关系的重要特征,包括产业价值链上的分工合作、集体营销和采购、共享各种基础设施等等,都会提高集群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形成集群竞争优势。而竞争也是企业前进的动力,虽然过度的竞争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适当的竞争会促使整个集群保持活力,增强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理想的品牌关系就是要在竞争与合作之间取得平衡,这就要求集群内的品牌形成均衡的品牌链或品牌网络,在产品价值链上的每一个环节能形成一个包含若干品牌个体的品牌种群,种群内的品牌个体之间保持一定的差异性,形成适当的竞争,而从纵向看,价值链上不同的品牌种群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四)建立健全品牌生态环境系统。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需要良好的环境体系来保证的。一是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在政策、法律、税收、投资、技术等方面对品牌企业给予有力扶持,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同时,工商、质检等各相关部门要大力配合,完善品牌商标注册和管理制度、打击商标侵权行为、整顿市场秩序,为品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强产业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设施,此外还包括公共图书馆、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培训教育机构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三是营造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要注重品牌文化底蕴的挖掘,将地方文化特色与品牌文化要素结合起来,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要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各个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群策群力,积极为品牌的宣传推广创造便利的条件,共同营造良好的品牌环境。

(五)维持系统的开放性与动态性。生态系统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动态平衡并时刻保持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互动、协同共生。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往往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甚至导致生态系统的解体,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环境的改变也会破坏品牌生态的平衡。要维持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就必须保持系统的开放性,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适应环境变化,使区域环境空间的各种要素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或者引导集群扩充和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必须时刻维持和促进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技术、资金、信息等多方面的交流。比如,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牵头举办产品博览会、组织贸易洽谈会,推进专业市场的建立等,还可以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开展技术交流、招聘人才等等,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兴元.品牌生态:隐喻研究的方法、意义及动态[J].企业经济,2008.1.

[2]刘天卓,陈晓剑.产业集群的生态属性与行为特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

[3]李明武.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系统演化与集群成长[J].企业经济,2010.1.

生产排产计划范文2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国家队集训基地,培养的选手聂凤在巴西圣保罗获得美发项目金牌。针对如何将“金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问题,现提出“11352”计划:“1”――依托1个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集训基地的世界级技术优势;“1”――提升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3”――举办30场世赛美发技术推广活动和免费技能培训;“5”――接轨世界技能大赛标准,重新梳理重庆市关于5个职业等级的技能培训和鉴定内容;“2”――校内重新制定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积极组建美发专业职教集团。

一、1个世赛国家队集训基地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作为第42届、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国家队集训基地,高度重视对外技术交流,除国家队美发项目专家、教练团队外,集训基地共邀请国际美发专家44人次,国内美发专家95人次,两支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参赛队,两支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参赛队到集训基地进行技术交流。

二、1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美发教师何先泽,在校内设立了国家级何先泽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何老师的带领下,大师工作室将紧跟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结合地方发展特色,进行美发技术难题攻关,通过行业商会召集,对行业人员进行不定期的美发技术讲座。在每年春季、秋季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世赛基地优势,捕捉国际时尚流行热点,将比赛发型向日常沙龙发型进行转换,为行业美发师免费设计并具有国际时尚元素的沙龙发型,让先进的技术融入日常生活,贴近老百姓。

三、30场免费技术培训

在重庆市人社局的统一部署下,何先泽大师工作室主要成员将带领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优秀学生组建宣讲团队,深入到重庆市各个区县。在每个区县,选择在酒店会议室进行技术讲解和现场发型制作演示,学员可以拍照和摄影。宣讲团队共分为3个组:第1组是宣传组,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宣传组将提前印制宣传单和培训通知亲手送到美发店店长手中;第2组是技术组,在酒店会议室准备美发演示的头模、耗材、PPT技术演示文档、演示视频等;第3组是保障组,负责宣传团队的后勤保障、会场布置、来宾接待等工作。

四、美发师5个职业等级的培训和鉴定

由于美发行业多为个体经营,形态较为松散,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为了整体提升重庆市从业人员素质,大师工作室将配合重庆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美发师职业技能等级的培训和考核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和修订,通过规范、严谨的职业技能培养,通过严格的鉴定考核去规范和提升行业从业人员水平。

五、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组建职教集团

国家队集训基地设立在重庆五一高级技工学校,使得学校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这四年的积累,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的教师由1人增加到4人,本专业在校学生人数成倍增长。为了适应时展,我们计划每两年修订一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国内外顶级美发专家咨询,重庆市知名美发连锁企业调研,查找出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主要工作内容,梳理出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在国内顶尖美发专家、重庆市行业专家、教育专家、学校四方的努力下,共同制定面向就业和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重庆市人社局指导下,由重庆市美容美发商会、重庆市知名美发企业、重庆市开设有美发专业的技工、中职院校共同组建职教集团。职教集团将丰富学校的师资,让优秀的行业人员进入学校作为兼职教师,让学生在校体会到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实战性;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将努力做好行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进行在职人员职业技能等级鉴定培训、职业技能等级晋升培训、大师工作室沙龙发型培训等。

生产排产计划范文3

关键词:化工生产 可燃液体 紧急排放 防火

中图分类号:X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078-01

在化工生产中,因为事故情况下紧急排放的可燃液体有可能会导致火灾,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对于紧急排放可燃液体导致的危害要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有针对性的对策研究,我国目前化工企业众多,在日常的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化工生产中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企业因生产的需要设有原料储罐区,储存的原料或者成品中有不少是甲、乙类的物品,这些物品一旦紧急排放,都可能会引起火灾,根据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第10号令)第十五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辩识,确定本企业的重大危险源。对已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应当有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规定的检测,评估和监控措施,定期检测,检查并建立重大危险源检测、检查档案。”根据我们的辨识,有一部分的储存区域能够构成其重大危险源。但是,在确定为重大危险源之后,还是有一部分企业没有重视危险化学品储存的安全管理,在一些可燃类的原料或者成平之间,或者相互接触可引起剧烈燃烧或者释放剧毒气体的原材料和成品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阻隔。

1 可燃液体排放的设施分析

压力自流系统主要是由紧急排液管线,紧急防空塔和紧急排放池等组成的,当然还包括了排污系统等组成部分,紧急防空塔等设施也可以在抽送系统中广泛应用。

可燃液体物料排放系统中有大量专门设备和设施,可以利用一些工艺容器进行可燃液体的排放,这种排放的设施主要是包含饿了抽送系统和压力自流系统这两种系统,其中抽送系统组成部分主要是紧急冷却器,紧急排放池,转油系统,这些是核心的组成部分,然后这些组成也可以用于抽送系统,所以整个系统的技术比较紧密结合,设施的配备也比较的科学。

紧急冷却器的用途是对于冷却排放的料液体都有降温的功能,这样就可以消除火灾,并且避免爆炸的危险,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冷却器一般是蛇管式,专用设计和两用设计都可以,而且在正常操作下,冷却器的一部分中就有这个组成,比较耐用,操作也比较的简单。事故储槽的功能是对于接受冷却后的物料进行储藏的一些安全设备,这种设备大多为立式的钢罐,容积比较大,在紧急放空塔下段有5~6层挡板,下部进油,上部喷淋冷却水,紧急放空塔下段的上部还应接入消防蒸汽。

2 可燃液体紧急排放的防火措施

2.1 技术层面

厂房里的生产设备和容器在发生紧急情况下可以将容器内的液体排放到厂房外的专用储槽或是排放槽中去,厂房里和事故储槽或是排放罐的距离等于厂房里到设置在厂房外的工艺设备距离,而从露天装置到事故储备槽的距离,或是到排放罐的距离是必须要在台架之外的,这样才能够保障安全。

在紧急排液安全处理设备的硅谷中需要按照最大的量来确定,而不是按照一般的量来确定的,因为最大的量一旦发生,用的容器和设备万一不够,就会令事故发生,最大处理量的安排主要是在同一时间同一个装置内发生事故的考虑,装置或是工厂在采用紧急防空设施的过程中要按照一次量紧急排液设施来处理的。在炼油厂,最大的紧急排液量要彻底的考虑周全,一般炼油厂的考虑主要是按照管式的炉或是分馏塔底油来进行考虑的,比如60万t/a或120万t/a的催化裂化装置,一次最大紧急排液量为300m3,50~60万t/a的热裂化和延迟焦化装置为200m3。一个事故储槽可以同若干个容器相连,其容量不应小于其中最大一个容器的容积。

2.2 操作层面

假如是在操作中发现异常的事故,通常在操作中一旦发生异常,或是设备的运行存在故障,在紧急的状态下排放易燃易爆物料的话,非常的危险,因为易燃易爆液态物料在一般情况下,处于沸点的温度下都会导致危险的发生,这种管线在进入紧急防空塔以后,就会形成速率过快而导致危险的发生,有时候甚至会带来爆炸的危险,所以应当适当的控制排放速率,密度较大的液态物料,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如石油炼制企业的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热裂化等装置,主要应采用自流排液方式,经紧急排液管线、紧急冷却器转送紧急放空塔、紧急事故罐等储存处理系统。

2.3 预防层面

事故储槽要制成密闭式的。但它在使用过程中可能积存凝结水。此时,若放进高温液体,可能使水急剧汽化,槽内压力急剧上升而发生蒸汽物理性爆炸。因此,积存的水要定期放掉。事故储槽的底要做成有坡度的,以便将水排干净。为了防止高温液体流入封闭式事故储槽和空气接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而发生爆炸,排放高温液体之前,要用水蒸气或惰性气体吹洗事故储槽及其管道。

3 结语

危险化学品因为都含有一定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所以从他生产到销售经营使用的每个环节都要对事故进行防范,一旦控制不当,很容易就发生事故,这在化工生产中不可小觑,如:火灾或爆炸,人员中毒或伤亡,污染生态环境等。这些的研究还应该有深入的分析,本文从对于可燃液体紧急排放的防火措施中几个层面入手,对于技术,监管和人员素质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孟中.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在化学品供应链中的整合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2] 张广华.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推动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6.

生产排产计划范文4

刚才,各县区通报了情况,竺学平同志代表市安委办布置了本次专项整治行动的具体任务,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分析会、总结会,更是一次动员会、部署会,是结合全市已经实施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专项整治活动,单就修造船行业再拎出来,进行一次再动员再落实。之所以这样做,是形势所逼、发展所需、职责所在。下面,我就切实抓好这次船舶修造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再讲三方面意见。

一、工作要肯定,形势要认清

从大安全看,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安全生产“执法年”的要求,加大检查执法力度,排查整治安全隐患,严厉查处安全违法行为,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全市安全生产的总体平稳,三项指标实现了“零增长”,行业安全事故总体控制在考核指标范围内。数据上反映,渔业事故死亡指标不超135人,实际数9人,占6.67%,是历年来最低的;火灾事故死亡指标指标不超过10人,实际为零;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指标不超过50人,实际为17人,占34%;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38人,实际数18人,占47.4%。

但是安全生产各行业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当前船舶修造行业安全形势严峻,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事故频发。1-6月份,全市船舶修造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10起,占工矿商贸领域安全事故总数的62.5%,成为该领域的安全事故高发区。值得注意的是,仅6月份就发生安全事故4起,7月份(共9天)又接连发生3起安全事故,呈现了事故发生频率加快、事故等级提高、高多期提早(以往主要集中在7-9月)的不良势头。

二是损失惨重。上半年10起事故共造成1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18.98万元(未包括三江船厂事故损失)。尤其是发生了2起从未有过的较大事故:一起是6月20日,船厂老厂区安全事故一次死亡4人;另一起是6月27日,三江船厂发生地基塌陷,并波及附近永锦船厂,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万幸的是,当时企业因停电暂时停工,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三是隐患严重。安全事故多发,背后必然是大量严重存在的安全隐患。从事故原因分析看:有责任不落实问题,修造船行业的经营特点是外包作业,随着工程层层转包,导致安全管理责任层层减弱甚至消亡。船厂“6·20”安全事故,就是无资质工程队最终承包项目,第一手承包商又疏于管理所导致的。这种“以包代管”现象在修造船行业普遍存在。有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低下的问题,上半年发生的10起事故中,因从业人员“三违”行为引起的事故就有5起,事故死亡7人。有企业安全管理、安全投入不到位问题,重效益轻安全,重生产轻管理,发生事故也是必然的。今年的事故都集中在大企业,2起、死亡5人,中远2起、死亡2人,金海湾2起、死亡2人,还有万邦、欧华、海舟、册子、龙山等船厂分别发生了1起死亡1人的事故。这些大企业建设、生产任务重,为赶进度、抓效益,不同程度减少了安全投入、放松了安全管理。这类企业、这类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下步专项整治的重点。

四是监管困难。目前全市共有修造船企业178家、外包队580多支、从业人员8万余人。面对快速发展、大量分散的修造船企业,面对行业标准滞后、监管力量不足的管理现状,要在短时间内把修造船行业的安全问题切实管起来、管出成效来,确实也存在不少困难。

所以讲形势、讲问题,丝毫没有责备大家的意思,目的是既要深入看清严峻的形势,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又要善于借势、用势,抓住这样一个上下高度关注、有利作为的时机,发挥好各方面的力量,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我的体会是,安全工作如果真正高度重视起来,真正化大力气抓下去,是可以抓出成效的,目前的严峻局面也是可以遏制和扭转的。

二、认识要到位,措施要可行,重点要明确

专项整治能否广泛深入开展下去并取得预期的效杲,思想认识是前提。要牢固树立“三个意识”:

一是保平安、促发展的意识。发展船舶修造业,方向是正确的,工作是有力的,成效也是明确的,行业产值从95年的3.7亿元快速增长到06年的107亿元,已成为全市工业的主导产业,为发展壮大海洋经济、增加地方财力、解决社会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存在的问题是,随着总量的快速扩张,与之相匹配的安全管理没有同步跟随上,出现了事故多发的势头。加强对这一行业的安全管理,是确保其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家不必怕当罪人,有所顾虑。

二是依法治安、重典治乱的意识。事故多发,源头在于隐患;隐患不除,事故不断。修造船行业中的一些违规违章问题,由来以久,积弊已深,有的已成为“顽疾”,必须严刑峻法,铁腕重典,通过扎扎实实地抓好专项治理,打开工作局面,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

三是属地管理、监管主体的意识。按照修造船行业安全管理属地化原则,所在地各级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地方各级政府保安有责,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确保一方平安。

具体工作要求是做到“三个结合”,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把对企业的排查整治和对政府安全工作的落实检查结合起来。这次专项行动,不仅要查企业,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也要检查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工作落实情况,指导督促县区、乡镇基层政府加强对辖区内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主体落实到位。对企业存在的一些重大隐患,不仅要查找责任主体的原因,有进也要查找监管主体的原因,使“两个主体、两个责任”有效对接起来。

二是要把专项行动和建议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在排查治理隐患的基础上,注重对船舶修造业安全生产工作深层次问题和规律性问题的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措施。结合省《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基本要求》于7月1日的正式施行,推进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产机制,力争今年达标企业面达到25%。

三是把隐患排治理和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安全生产也是先进生产力,通过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强化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改善安全装备,淘汰落后的安全技术,进一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要进一步明确的“四个重点”是:

一是重点时间。接下来的3个月,是船舶修造行业安全事故的高发期。今年的气温又特别高,更容易诱发各类安全事故。专项整治就是要围绕这一时期,通过大家的努力,最大限度地缩短、改变这一规律期。还有一个检查的重点时段,是企业早、晚的加班时间,作业人员特别疲劳,管理人员往往又没有到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二是重点企业。全市修造船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参差不齐,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主要是骨干企业、安全基础工作比较薄弱的企业和今年以来已多次发生过死人事故的企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企业,加大指导监督力度。

三是重点作业。近两年,船舶修造企业所发生的死人事故都集中在触电、高处附落、高空物下掉打击、气体爆炸爆燃、机动车碰撞5大类,这5类事故要作为此次专项整治的重点加以整治、规范。

四是重点对象。主要是外包队及其从业人员,要认真检查外包队自身的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发包企业和外包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外包队的生产资质情况。还要重点检查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持证上岗情况,打击“三违”行为,防范事故发生。

三、工作要做细、作风要深入

1、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船舶修造行业安全管理实行属地化原则,地方各级政府是监管主任,是隐患排查治理的组织者。县区、乡镇要马上行动起来,成立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进行全面细致的动员部署,把各阶段工作落到实处。专项整治所涉及的在座各部门,都要协同、配合、支持,市安委办作为专项行动的牵头单位,要切实履行好综合协调、检查督促的职责。

生产排产计划范文5

蔡老师,我是一名软件工程师,也是一名新的APS爱好者。最近几年我一直做纯生产企业(订单生产、代加工)的项目,所以我更關心APS在车间排产方面的应用。现在我接触的企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类的,规模大的1万多人,少的也是500人以上,有机器密集型车间、有人员密集型生产线,他们目前排产方式属100%经验型人工安排。我疑惑的不是APS的思想,而是怀疑算法计算出来的计划实用性到底有多大?我想向您了解的是,目前APS软件在国内应用到底怎么样?实施APS的企业一般用到哪个层次?谢谢!

A 蔡颖:

APS是高级计划与高级排程,现在国内大部分企业运用多的是高级排程,主要是考虑机器有限产能排程。基本上,应用规则,不用算法。考虑交货期、负荷率、订单延迟最小、在制品最小等。APS应用最好是在ERP和MES应用较成熟的企业中,所以,均是信息化应用高端客户。

Q 北京孙智斌:

谢谢蔡老师的回复。

现在我接触到的工厂不管是大是小(应该都属于中小企业范畴),ERP基本上已经普及,但多数停留在管管库存和财务,把生产过程当做黑盒子,而客户确实有这方面的需求,那这个问题目前看来是不是无解呢?我是有心做这方面的研究,先从排产开始,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跑偏了。

A 蔡颖:

注意我所说的是信息化应用高端企业的定义与企业大小關系不大。如果ERP已普及,那突破口就是车间管理了。对车间的管理是否精益。如车间设备的工艺数据、资源数据、人员技能以及在制品数据等。当然,可以用APS项目来推动车间的基础管理与采集、可视化。

那么APS推广也不能贪大求全。如机器密集型的,就考虑机器能力、约束力:人员密集型生产线就考虑节拍和人员班次约束等。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车间现场,一定要通过APS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大有潜力可挖,怎么会是无解呢?APS实现顺序是先实现现场数据可视化;实现约束规则动态排产,最后再追求算法优化。

Q 北京孙智斌:

感谢蔡老师耐心的回复。

“APS实现顺序是先实现现场数据可视化”,您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在2010年初的时候,就这个问题,我专门去了广东研究“RFID生产数据采集系统”的解决方案,目的就是想找一个方法让纺织服装类企业的生产过程透明起来,

但是我发现现在广东那些提供解决方案的厂家多数是做硬件设备起家,其解决方案核心也是数据采集终端,虽然也号称MES,但是系统化程度远远不够。

实施过的客户对这也颇有微词,说没用吧也确实能做到部分生产数据的追踪,但是和期望差的很远,形同鸡肋。

然后我总结出问题根源在于,他们提供的所谓MES缺少“计划”层的东西,仅仅是“计划”或者仅仅是“数据反馈”都无法形成闭环的数据链路,也就无法形成客户最想要的、供其决策的分析报表和预警。

所以我们计划在“排产”计划层次做一些研发。之后随着不断的跟生产企业沟通的深入,我们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生产现场之外的“产前”问题。

所谓“产前”问题,其实我认为也是跟MES想解决的问题类似,就是一个“计划-反馈”的问题,工厂所谓排产一个是车间层面的排产,另一个是大部门之间的排产。比如生产部、技术部、采购部、原辅料库、品检部等,这些部门协同完成一项生产任务,产前任务同样有计划和反馈,这些计划一反馈数据对生产车间、生产线排产至關重要,尤其是按订单生产的纯生产型企业。

典型的问题比如:某项物料因为某种不可抗拒的因素,不能按时到货,生产调度人员应该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事实上很多情况是,车间提料的时候才发现,先造成生产线空产之后是过度加班:某些物料到货,但是有问题,生产计划需要调整;客户产品细节变更,需要调整生产计划等等。这些问题说是工厂沟通机制不完善也好,说它执行力不够也好,但是我认为系统对这些问题应该有所提示和预警,这也应该是MES的一部分。

按说产前的问题应该是ERP管理的范畴,很遗憾我还没有见过几个客户能够用ERP很好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我认为生产信息化的目标就如您所说“让现场可视化”,我理解的这个“现场”不仅仅是“车间”还包括参与协作的职能部门。

生产管理系统的实现不求事无巨细的把每项数据都进入系统,做大而全,但是生产任务的分解调度一定要做,部门之间计划一反馈可以用类似OA之类协同软件来实现,车间现场用采集设备之类的完成。

这样整个制造过程都可以看到“计划一反馈”的实际情况。系统本身不能解决生产管理的具体问题,我们的目标是让系统最大程度的暴露问题,让管理者去不断的改善。这样一个系统中心就又落到了“排产”上,所以我非常關注。

现在我们有个很小的团队在往这个方向努力。蔡老师是生产制造行业信息化的专家,我很想听听您对我们这个思路的看法和建议,打击也没有關系。

A 蔡颖:

分析的好!我的建议:建立APS平台,实现如下:

APS高效敏捷的生产与物料计划解决方案:

1、需求预测与S&OP

2、模拟计算合理的CTP

3、高级约束生产计划与物料计划

4、详细约束车间排程(与计划相互關联)

5、多种可视化甘特图(人机交互,定义颜色查询提前或延期)

6、快速反应重排

7、使用基于规则或优化算法来计划排程

8、反复模拟what if

通过APS高级计划排程,满足资源约束,均衡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瓶颈阶段给出最优的生产排程计划;实现快速排程并对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1、订单评估。交货期问题

2、AP高级计划。生产任务下达问题:生产任务成组问题与工艺路径的规划。工艺路径的规划:尽量少而简单的物理移动,把生产设备在逻辑上动态的组织成高效率的虚拟的生产线。工艺路径的规划的规则:IF的布局、设备的产能、生产任务状况和利用价值流(浪费最小化),通过APS的仿真来模拟规划的生产能力、物流效率等KPI。

3、AS高级排程APS的运作控制:识别瓶颈、瓶颈优化排程、缓冲设置与管理、生产节拍的控制。

4、APS/MES的模拟仿真的实时监控:监控绩效指标:在制品水平、订单完成情况、待加工产品的等待时间、设备的负荷、设备的利用率、产品的生产周期等。

生产排产计划范文6

【关键词】 锅炉产品 计划 目标管理

引言

锅炉、汽轮机、发电机是发电环节中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锅炉产品结构最为复杂,零部件最多,也是兑现合同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对象。那么怎样做才能使锅炉产品更好的兑现合同、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呢?这也是各生产制造企业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发现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计划和目标管理工作,需要针对电站锅炉产品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计划管理,因为计划做好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有效合理地调度配置公司资源,才能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员工工作评价的可操作性。同时,有计划后还要进行过程跟踪控制,要让科学计划与目标管理紧密结合,使兑现合同工作有双保险,只有这样才能让兑现合同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最终满足用户需求。

1. 锅炉产品的特点

1.1部件杂多。锅炉是发电设备(锅炉、汽轮机、发电机)之中重量最大、零部件最多的一个产品设备,普通的30万或60万超临界锅炉部件数都在300个左右,百万机组部件个数更多。而每个部件里又有数包或数十包产品,每包产品中又往往包含上百个零件。所以锅炉产品的生产组织过程困难相对较大,也往往是用户重点关注的对象。

1.2生产周期长。电站建设是一个大的工程项目,从前期准备、破土动工到安装调试、运行发电的周期非常长,一般60万机组都需22个月左右。而锅炉产品从开始技术准备设计、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产成发运的普遍周期也在18个月左右,整体周期很长,具体部件生产过程中需有一个详实的计划。

1.3锅炉产品通用性差。由于锅炉产品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地理位置、地震列度、风速、设计院管道布置走向等,所以基本上是一台炉一个样。不同机组、不同用户产品之间完全窜用的可以性是零,具体部件之间窜用的可能性也很小,即使能窜用,也往往需要进行适当修改,这直接决定了锅炉产品不能批量生产,不能像服装或食品一样可做适量的储备。

2. 计划排产需考虑的因素

2.1合同交货期。合同是执行的根本,各项计划工作要紧紧围绕合同执行,如资料准备进度、配套件厂家的选择、生产交货日期、回款节点等。在项目正常执行的情况下,各项工作不应超越合同条款,否则将面临罚款的风险。

2.2现场进度实际情况。对锅炉部件进行计划排产时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有些项目合同签订的早,当时确定的交货期不一定符合工程实际进度。可能由于现场打桩原因不具备接货或吊装条件,这时就需对构架、预热器等部件做以后退调整。也有可能现场进展较快,原要求时间不能满足电建安装需求,这时就要进行适当提前调整。

2.3风险情况。在具体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受项目核准、融资贷款、预期效益等因素影响,有些项目往往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变数,尤其是近几年,火电效益大幅度下滑,甚至大面积亏损。有些项目即使是核准了也迟迟不动工或者是由于资金原因进展到一半就停下来,所以计划排产时还要结合实际防止“烂尾楼现象”的出现。

2.4资料、材料准备情况。产品计划的排产时间有指导技术准备计划、材料准备计划的作用,反过来技术、材料准备的完成时间反过来也会影响产品计划的合理排产。所以产品计划排产时要关心资料、材料准备进度,例如设计的完成时间、工艺的完成时间、材料配套性等,以便给生产制造留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周期,否则只顾按要求进行排产,计划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将削弱,也不会被下游部门所接受。

2.5车间生产能力。生产供货完全按用户的要求是个理想状态,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还受车间产能影响。例如按需求这个月需要供货1000吨,但生产能力最多只能干出800吨怎么办?这就是计划需要提前考虑、测算的问题了,需考虑哪些部件可以适当提前调整,哪些部件可以适当后推调整。

3. 做好计划管理的建议措施

管理的前提是计划,计划的前提是目标。任何工作都应该从计划开始,没有计划就不会有成功。制定计划首先应该确立目标,因为计划是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在管理工作中,计划的完成是通过一系列目标的实现为基础的。因此,要执行计划,最重要的是搞好目标管理。即使是执行上级的计划,各级组织也需要有自己的“小计划”。针对以上锅炉产品的特点和计划排产所受的影响因素,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计划管理。

3.1确定目标。首先要弄清计划排产最终达到的结果,目标要越确切越好,这样才能越容易实现。目标包括公司的总目标、部门目标、个人目标(建议要有长期、中期、短期三类目标)。其确定要遵循以下原则:(1)具体性的原则,要切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2)可度量性的原则,即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3)可实现性的原则,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4)有挑战性的原则,要让大家“跳起来够桃”,这样目标具有导向性,还有激励的作用;(5)时限性的原则,要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3.2搜集信息。包括项目基本信息(核准情况、融资情况、现场进度、水压目标、发电目标等)、现有人员和生产设备加工能力能否工期需要、图纸设计、材料(包括原材料与辅料)资源能否满足生产加工需要、检查测量装置能否满足产品质量需求等。

3.3信息融入计划,滚动排产。对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去伪求真,分析出主次影响因素后,在遵从以上“五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排产各锅炉部件。另外针对锅炉部件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周期长的特点,建议实施滚动计划排产,公司级的计划滚动周期要在9个月以上(一些材料采购周期要6个月、生产周期要3个月)、生产部门级的计划要4个月左右,以便指导具体车间、生产单位有计划的开展各项工作。

3.4加强过程控制。计划的实施应严格按照计划安排推进,以保证交期和质量设计满足顾客需求,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计划以致出现非预期结果。怎样保证计划的不“跑偏”?就得加强过程控制,要以“短期计划”的实现来保证“中长期计划”的实现。例如月度生产计划需要周作业计划来保证,周作业计划要以日作业计划来保证。同时在这里建议“作业计划”要与“目视管理”相结合,通过颜色、横道图、曲线图等来表示进度,让具体操作人员一目了然。那么怎样保证短期计划的实现呢?过程考核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实用工具,要对工作不到位、不尽职尽责的人进行处罚,对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奖励。当然,在考核之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在进行目标实施控制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如:目标是年初制定的,年尾发生了金融危机,那么年初制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因此在实行考核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目标进行调整和反馈。

3.5总结吸收,不断提高。锅炉产品的特点,直接导致了其执行的困难,每一个项目的执行不可能一番风顺,总会遇到些磕磕碰碰,但这也是一个机会,一个总结提高的机会。通过总结可以快速培养、提高工作能力,可以寻找出工作规律有效推进工作前进,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有利于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