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教育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的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的教育现状

乡村的教育现状范文1

摘 要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关键词 教育 体育 素质教育 乡村体育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乏,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三、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四、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二、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三、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也已经出台,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更实际的得到发展。

乡村的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育 资源匮乏 滞后

一、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农村的幼儿教育事业正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1. 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物质基础设施,特别是幼儿教育。没有良好的室内活动室和户外活动场地,更没有丰富多样的阅读资料和各种新颖有趣的玩具,教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的可用资源极其短缺,甚至在一些严重贫困落后地区,根本没有什么幼儿园,大多数家长都只有等到孩子年满7周岁时送入小学学习,孩子们在3-6岁这个智力发展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接受的启蒙教育便可想而知。

2. 教育理念陈旧管理不规范

在农村由于经济的落后,老百姓的素质较低,对于学前教育普遍认知度不高。同时由于当前我国还缺乏健全的幼儿教育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对于幼儿园的资源配置和监督管理等各方面还没有统一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致使农村幼儿园教育理念陈旧,管理极不规范,仅仅是跟着小学教育“照猫画虎”,根本没有遵循幼儿教育的规范,严重制约了幼儿的个性发展。

3. 农村幼儿教育师资匮乏且素质较低

农村大多数幼儿教师学历偏低且非专业幼儿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系统的学习,很多贫困地区的幼儿教师多为乡民聘请的临时民办教师,他们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幼儿教育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想要发展谈何容易。

二导致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影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最直接和根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幼儿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我国教育经费大多数投入到了义务教育阶段,据统计大约只有1.3%投入于学前教育,而这部分经费中的大部分又流向了城市幼儿园,供给农村幼儿园的经费可见所剩无几。经费的严重短缺使得农村幼儿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十分薄弱。导致农村幼儿不能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使农村的孩子相对于城市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2. 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不能被广泛接受

农村由于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信息资源又相对匮乏,很难对幼儿教育的先进理念产生认同感,他们往往会认为上幼儿园不就是找个人看好孩子,要么就是认为要像小学一样读书写字。同时教育部门又迫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压力,将幼儿教育搁置一边,让幼儿教育处于无人问津的边缘地带。

4. 幼儿教师不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农村幼儿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幼儿教师,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无论从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是处于摸索学习中。就拿我们幼儿园来说,全园42名教师,专业教师仅有3名,在开展教学活动中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无不叫苦连天,特别是在新课改后所用的教材专业性更强,教师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根本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音乐课上,教师不能熟练地弹琴,幼儿又怎会有多大的学习兴趣。

三、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去向

1.健全管理机制,并逐步创新

农村幼儿教育有着它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合理地修订并逐步完善适合本园发展的规章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幼儿园章程幼儿园工作计划日常工作常规教职工工作职责教学常规教职工日常行为规范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教研工作常规财务规章制度后勤规章制度年度考核制度以及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各项安全工作计划职责防范预案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并逐步落到实处。改善办园环境,提高办园素质

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幼儿教育资金的投入,从硬件条件方面改善幼儿的活动环境,例如幼儿室内活动室的合理布局,除教室以外可增设幼儿休息室洗漱间厕所等,还可设置舞蹈室绘画室图书室休闲室等。户外活动场地可从幼儿的安全角度出发,铺设草坪或塑胶,配备各种户外大中小型玩具供幼儿玩耍。

2.合理的课程设置,科学的教学方法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置课程,并适时进行调整,例如减少算数语言写字课时数,多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也可增设一些特色课,例如折纸捏泥舞蹈美工等,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组织全园的大型集体活动,去引导幼儿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提高办园水平,凸显办园特色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丰富材料和展示区,让幼儿将作品放置于展示区,相互参观,及时反映幼儿学习效果。也可以在班级创设区域角,例如自然角美术角阅读区等,积极开展区域教学。还可创设主题墙,可根据季节节日学科进度等各方面布置主题墙,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这样不仅能让教师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发展水平、能力及学习方式,照顾到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更凸显了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价值,使得幼儿的天性得到了极大满足。

4.注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期是人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注入了爱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赏识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幼儿,正确引导幼儿去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且不可束缚幼儿的个性发展,不要把所有的幼儿都磨成“圆的”或“方的”。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因此,在此阶段幼儿已经有了创造力的萌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对幼儿的思维拓展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乡村的教育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90-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初级中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本人长期在珠山镇中学从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在此谈几点心得和建议。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

农村初中学生的家长,因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学生的学习,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无瑕顾及广泛的信息,学生用以开拓视野所利用的资源和机会非常少,由此,造成农村学生知识面比城镇学生要狭窄。近几年,城镇化的发展和家长对教育的逐渐重视,许多有点经济实力的家庭,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转入城镇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农村初中学校中大量优秀学生流向城镇学校。这样,在农村初中各班级中就失去了一批学生学习的领头羊,极不利于班级班风、学风的良性发展,影响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对教师开展探究、合作、互助的教学活动也造成一定的困难。

学校、老师、家长、学生普遍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存在误区。人的品德形成要通过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我生活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道德认知、情感体验、意识磨砺、行为矫正逐步规范,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才能受益终生。由于中考仅强调了九年级国情国策教育的运用与识记,对七、八年级的内容较少纳入中考考试范围,所以,这门课在农村许多学校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而农村学生的家长,尤其是寄宿生的家长,能对青春期的孩子作心理上的沟通和交流的少之又少。学生长时间生活在学校,生活老师仅作学生的日常管理,很多有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学生,不能得到及时而又正确地疏导,这样现状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很大隐患。

一些教师对本学科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理念不够清楚,主动学习探究意识不够,没有对课程目标、基本理念、实施建议更好的去研究,凭经验组织教学,或者传统的“一言堂”。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老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许多教师虽然经过多次培训,但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方法陈旧,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适应不了课改的要求。就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状而言,普遍存在过分关注死背、死记的现象,而忽略了灵活应用的问题。再就是教学手段单一化,不少教师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认识不足,仍是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照本宣科,不主动运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使得学校的先进教学资源闲置。

二、农村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对策

第一,改变认识,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念会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与教育策略,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研活动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说“农村学生比城里的差远了!”“现在的初中生基础太差了!”等等。他们总是把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归咎于学生基础差、反应慢,甚至推向了小学。这种一味在学生和他人身上找原因的想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并严重损害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以至于降低或达不到教学应有的效果。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间有效交往的基本原则应是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因此,有了基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而没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提高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就无异于纸上谈兵。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才能大大增强。

第二,更新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观念。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打破常规的教育模式,走出一条与城市相接轨、能卓有成效、适应农村实际的教学新路子。使这门学科克服空洞乏味的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体现思想教育性和知识性,又要有能吸引学生的趣味性寓教育性和知识性于趣味性之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品质,用创造性的思维品质,独到性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方法,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人说,思想品德课教学无所谓基础要求,只要在考前突击一下就行了,客气点讲,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第一个学科都有一个“双基”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本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态度重视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充实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师资力量,是农村初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新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科教师,深钻教材和课程标准,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授课要打破以往完全受课本束缚的做法,改变过去有些人认为,思想品德教师只需要认得字,照着课本上念几遍,学生读几遍就可以了。我们要指导学生学好课本知识点,多读书看报,看新闻,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要逐步将小课堂和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平台,打破“独角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拥有的,我们在设置课堂的时候,就要论留学生一些空间和时间。也不能简单地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就一样不管的方式,我们要想办法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参与,还要让学生更多地去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面对今天的思想品德科开放性试题多的实际,我们要大胆探索开放性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性试题就是要求教师开放性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重视资源建设,依靠群体力量,建立学科信息资源库。相对于农村的教学,资源的广泛性和如何选择恰当、适时的资源对于教师的备课是一种考验,更是尽量缩小与城市教学差距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由于本课程涉及的知识广、博、杂,备课时需要搜集许多资料和案例,并且每个人的知识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必须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校级资源库,实现知识互补、资源共享。我们要树立这样的观念:教材不是课程资源的唯一来源,学校的教师、实验室、图书室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任何一项课程改革要得以实施,必须有相应的课程资源的保证,否则课程实施将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学校、教师、学生则是创建资源、丰富资源、利用资源的主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依靠群体的力量,逐渐积累适合本学科的信息资源库,农村的思想品德教学将力争获得最大的资源支持。

第四,调整课堂结构,创设教学情境,变被动单一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合作式的学习。通过调整课堂结构,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独占讲台,一讲到底的结构形式,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的情境和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大背景统一安排下,根据思想品德课(转下页)(接上页)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间讨论的环节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内的讨论合作这是一个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自尊自信的过程。通过兵教兵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思想品德课要能吸引学生,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方法就能轻易做到这一点;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替学生主体提供文本语音、图形、图像或一段活动影像等信息源,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人机交互方式对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并同时参与学习活动,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它能把过去单一的知识表达结构转变为立体的知识展示结构,可有较扩大知识面,增加主体参与的选择性;它可把教学内容变繁为简、变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优化教学过程。此个学生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即真正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三、结论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就要从各方面来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当然,这还需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以便教师把思想品德课堂真正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逐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促进农村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乡村的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改革

分析了解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现状,可寻求到适合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改革方案,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师队伍的整体医疗水平及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现状

1.1缺乏适宜的继续教育形式

目前乡村医师学历相对较低,一些地区仅为中专以下学历,因此中专学历教育是当前乡村医师主要继续教育模式,以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理论、实用知识、医疗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主,结合乡村医师的自身特点,实行半工半读,采用集中面授、课堂教学和个人自学等多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此外,对于已取得中专学历的乡村医师,通过宣传、引导进行专科层次的继续教育,目前许多高校在各地均分布了若干教学点,由高校制定教学计划,各教学点负责乡村医师日常的教学安排及管理实施。主要学习形式包括2年全脱产及业余函授学习,但由于乡村医师学习时间难以统一、半医半农的双重身份、经济不宽裕、缺乏规范化要求、医务繁忙无时间和精力等因素,这种现有的普通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模式不适合乡村卫生人员的教学特点,影响了乡村医师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高校在为乡村医师制定教学计划时已经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难度高低等方面做出适应调整,以便乡村医师进行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偏重于理论知识,而乡村医师的工作偏重于实践经验,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资格考试时出现了较大偏差。目前一些学校以及一些办学机构针对这种情况开设了适合乡村医师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培训,因此这也成为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另一种形式。在由学校承担的培训中由于师资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不足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比较讲究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技能培训则重视程度有所不足而由医院承担的培训中由于医院工作重心在于医疗加之学员自身重视不足等因素因此学员得到的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机会并不多。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第三种重要形式是短期培训,目的是针对性提高乡村医师的业务水平和拓宽知识领域。乡镇卫生院是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通常以例会的形式进行,很少有组织专家教授到农村实地培训、函授和远程教育的形式[1]。由此可见,继续医学教育虽然有了长效化机制,但教育形式还是比较单一。

1.2乡村医师继续教育进程缓慢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涵盖了从乡村医师的职责、管理、惠医政策、健全培养培训制度和建设队伍质量等多方面内容,全国各地区也制定了相应的乡村医师培训规划,通过在岗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继续教育形式来进一步提高乡村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资料显示,2008-2013年乡村医师人员逐年增加,数量增长了23.79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总数和所占比例也呈上升趋势,分别增长了143.56%和98.76%,表明乡村医师继续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队伍的总体素质得到了提升[2]。然而,乡村医师继续教育还处在起始阶段,虽然2008年至2013年期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2013年乡村医师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占比为22.48%,甚至还未达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的“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师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这项要求,这与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乡村医师总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这一目标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1.3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继续教育是乡村医师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关于培训完成指标明确指出,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执业乡村医师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然而,各地对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一,培训考核机制也不完善[3]。个别教学点只顾完成培训指标而忽略了培训过程的管理使得管理不规范流于形式,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培训的形式内容均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是重理论轻实践;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对乡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和其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没有全面考虑农村居民和医师的需求以及农村环境现状,导致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1]。这些问题致使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成效不佳,流于形式。

2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改革方案

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更新医学理论知识以提高医师业务水平、研修学历以便于获取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资格,这对提高我国农村卫生队伍质量、更好的为农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乡村医师继续教育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改革:

2.1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继续教育师资水平

乡村医师培训教育的核心是构建培养体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教育方案。优秀的师资是实施乡村医师继续教育、提高乡医队伍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国家正规高等医学院校应成为承接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主体,高校以其雄厚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医疗设备、完善的实习基地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为培养乡村医师的主要基地。通过打造一支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团队,以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为重点、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为目标,在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方案,为农村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比较完整的教育模式,使乡村医师的培训教育更加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

2.2使培训内容切合实际,按需培训

在培训需求方面,应更重视获得实际的医疗技能,例如可以将一些专项技术、急救技术纳入培训内容以增强教育实用性,培训内容要涉及多个医学学科,注意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乡村医师的理论培训重点内容应有别于其它全科医师的通识培训,制定的教育计划应针对所在地的地方病防治和乡村医师自身的薄弱专科知识,丰富教育课程培训内容,涵盖农村常见问题、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保健和社区预防等多方面内容。在设置乡村基层医生继续教育培训课程时,不仅要注重学历提高和职业资格的培训,还要注重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新知识的教育,例如可以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穿插开设常见病、多发病的最新诊断治疗知识、医学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药理知识、中医知识等方面的讲座,有助于实现由临床医学知识培训为主向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转化。结合乡村医师的培训需求,分批进行培训,避免培训期间空岗现象的发生。此外,为了使培训内容更加切合实际,应定期对乡村医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调研,以期提高继续教育的实用性。

2.3改革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多样化

除了教学内容上合乎乡村医师的实际需要外,教学安排上也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人性化设计,应当结合乡村医师特点设计、丰富培训方式,形成以一、两种形式为主,多种形式为辅的教育模式。例如针对乡村医师比较分散的特点,可以统一建立适宜的培训课件、视频网站和培训大纲、规划教材等,通过网络远程授课,供乡村医师学习,远程网络教学时间较为自由,对工作与生活影响较小,可减少对开门行医的影响,有助于减少工学矛盾。定期集中面授并安排相关临床实习,既可以有效减少乡村医师集中学习时间,又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培训费用,表现出教育的应用性和灵活性。这种模式将自学与面授相结合,化繁为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实现由注重数量培养向注重质量提高的转化,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培训效果。

2.4规范培训考核制度,并建立奖惩机制

对乡村医师的培养,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应进行大胆的改革,实行严格的考核机制等是保证继续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培训考核是在受训者完成相应的培训后涉及变量的测定和总结,结合全科医生的培养特点,通过理论测试、实践技能考核及综合素质评定对受训者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察受训者对训练内容的学习、掌握程度,是否能够记忆并熟练操作技能。此外考察受训者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应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及培训之后是否对培训和岗位工作产生了更加积极的态度。制定详细的教学管理规范,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解决乡村医师工与学之间的矛盾,构建较为灵活的学分制、弹性学制、选课制和部分课程免修制等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奖惩机制,定期对乡村医师进行卷面考试与技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执业注册挂钩,对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乡村医师给与政策和资金倾斜。这样可以督促学员在培训过程中认真学习,保证培训效果。扩大乡村医师教育成果、不断提高乡村医师卫生服务水平,促进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是新形势下乡村医师教育的主要任务。只有大力推动乡村医师的继续教育,提高乡村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才能为广大农村疾病患者提供医疗保障,更好的服务于民众,缓解城市医疗资源紧张,均衡和促进我国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冯宪敏 刘迪 孙宏宇 时文艳 马爱新 王柳行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病原教研室

参考文献

[1]杨佳,吕兆丰,王晓燕.我国乡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6):90-93.

乡村的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 乡村医生 工作现状 在岗培训 学历教育

中图分类号:R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0-0018-04

浦东新区三林及周边的北蔡、川沙、合庆镇属城乡结合地区,乡村医生承担着农村人口和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随着镇村一体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医生纳入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通过对乡村医生工作现状、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需求的调查,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乡村医生提供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岗位培训,对有学历要求的乡村医生提供再教育机会,将有利于农村家庭医生制服务的全面开展。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2年8-9月,浦东新区三林及北蔡、川沙、合庆地区在岗的乡村医生共计170人。其中三林及北蔡、川沙、合庆地区乡村医生数分别为:31、20、65、54人。

1.2 方法

自行设计乡村医生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乡村医生基本情况、工作现状、培训情况、教育需求等,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家庭医生负责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70份,三林、北蔡、川沙、合庆分别回收30、15、63、53份,合计161份,回收率为94.7%。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软件,并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1名乡村医生中男41名(25.5%),女120名(74.5%);在职人员占69.6%,退休返聘占30.4%;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8.2±3.1)岁,其中年龄≤30岁占7.5%,31~45岁占32.3%,46~60岁占45.3%,>60岁占14.9%;平均工作年限为25年;学历:初中或中专占47.8%,高中占8.1%,大专占42.9%,本科占1.2%;职称:无职称占9.3%,执业助理医师占29.8%,助理医师占54.1%,执业医师占6.8%(表1)。

2.2 工作现状

乡村医生提供的服务主要为基本医疗、慢性病管理、健康宣教、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计划生育指导、残疾人康复指导及药品管理等。以2011年的工作报表为依据,每名乡村医生年平均基本医疗服务5 250人次,公共卫生服务2 976人次(表2)。

2.3 业务培训情况

2.3.1 岗位培训

有43.5%的乡村医生参加过全科医学的岗位培训。乡村医生参加岗位培训1~2次/年的占28.0%,3~4次/年的占43.5%,5~6次/年的占28.5%。由区镇初保办和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占97.6%,由二、三级医院组织的仅占2.4%。

2.3.2 培训内容

54.0%的乡村医生认为基本医疗培训非常重要,60.9%的乡村医生认为公共卫生岗位培训重要。基本医疗7项培训内容排序,依次为诊疗能力、病史采集及病史书写、药学知识与处方书写规范、接诊及医患沟通技巧、转诊标准和适时转诊能力、家庭病床访视、中医及适宜技术;公共卫生8项培训内容排序,依次为慢性病管理与随访、健康宣教、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妇女儿童保健、肿瘤社区访视、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指导、计划生育指导。

2.3.3 培训形式

82.6%的乡村医生希望的培训形式为“半脱产”;可接受的培训时间:1~3月占38.5%,3~6月占51.6%,6~12月占为7.5%。认为适宜的培训地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70.2%,区级及以上医院占26.7%,在村卫生室接受上级医生指导的占3.1%。

2.4 学历教育

46.0%的乡村医生有参加学历教育的意向,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分别有24.0%、53.3%、22.7%的乡村医生希望通过全脱产、夜大、网络教育的形式完成学历教育;涉及学历教育的经费,100.0%的乡村医生都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部分经济补助。

2.5 个人意愿

对是否愿意参加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岗位培训,88.9%的乡村医生表示愿意。希望通过岗位培训和学历教育提高业务技能(89.5%),参加职称评定或晋升(30.8%),获取证书或文凭(26.6%);11.1%的人员表示不愿意,原因依次是年龄偏大、培训期间工资待遇问题、地点不方便、工作离不开、执业范围受限、认为没有必要。

3 讨论

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卫生服务网络在我国农村存在已有近半个多世纪,并已成为国家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医生承担了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等卫生服务工作。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村卫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农村居民日渐增长的医疗需求和医疗消费水平,需要逐渐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过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乡村医生队伍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探讨对乡村医生开展全科培训,使其转变观念并掌握全科知识与技能,成为全科医生的助手是当务之急。

3.1 乡村医生现状分析

现阶段各镇村卫生室乡村医生普遍呈“一高三低”状况[1],即高年龄(>45岁占60.2%)、低学历、低职称、低水平。在岗的乡村医生1/3是退休返聘人员,岗位稳定性差,且很多人员未经过系统的医学专业培训就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乡村医生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广大农民的健康及农村卫生工作的成败。

乡村医生的队伍建设不仅要靠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划,设立乡村医生规范化教育机构,还要有激励机制鼓励新生力量加入到乡村医生队伍中来[2]。镇村一体化管理后,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责任承担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不仅要支持乡村医生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还必须规范乡村医生的全科培训,提升乡村医生的综合能力,适应新形势下医疗服务的新模式。

3.2 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4.1%的乡村医生已接受专科及以上的高等医学教育,并有46.0%的乡村医生希望通过学历教育进一步提升学历。专科的学历教育更多的是以理论授课形式进行,临床实践的时间有限,对培养面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为主的全科医生还缺乏经验。现有的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制度虽能保证80.0%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定期的岗位培训[3],但仍有培训内容不系统、不规范,培训质量不高等问题存在。

3.2.1 注重乡村医生的在岗培训

要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开展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是重点。在岗培训可以减少乡村医生脱离工作岗位的时间及乡村医生因外出培训而减少的经济收入。更主要的是可以根据乡村医生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采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本次调查显示,有88.9%的乡村医生有意愿接受继续教育,且89.5%的乡村医生是以提高技能为目的。

3.2.2 改进在岗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本次调查结果提示我们:①当前的乡村医生对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的培训需求较基本医疗高,这与居民的服务需求及大量的外来人口导入有直接关系,因此应该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培训。②培训方式的改进,目前乡村医生的在岗培训主要由区镇合管办和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多以集体授课和短期临床实践为主,培训质量较低。乡村医生表示有意愿接受临床进修,可能的情况下会进行脱产培训,可接受的培训时间长度为3~6个月为宜;乡村医生希望有直接的临床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委派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医生定期到村卫生室进行指导值得探讨。

3.2.3 提高乡村医生的全科意识

此次调查涉及的4个镇均属于城乡接合地区,已逐步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模式,全科医生是提供服务的主体,而乡村医生对本地区的卫生状况比较了解,将是全科医生在农村地区的有力助手。这些地区的乡村医生仅43.5%参加过全科医学的培养,多以在岗短期培训为主,没有经过系统的、正规化全科培训。

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创建成为上海市全科医学社区教学基地,具备了对乡村医生开展全科社区实践的教学能力,而且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岗培训,省时省钱,是比较理想的培训基地。本中心将年龄在45周岁以下,经过乡村医生系统化、正规化培训并取得相当于中专水平毕业证书的在岗医生作为全科医学知识培训的对象[4],已经取得很好的效果。

3.3 增加激励机制,提高乡村医生培训积极性

镇村一体化管理后,乡村医生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管理,中心首先要确保乡村医生有稳定的工资收入,确定其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要设立专项经费提供乡村医生外出进行培训和进修学习。并将培训纳入乡村医生考核范畴,将考核结果与其工资奖励、职称聘任等挂钩,充分提高乡村医生的培训积极性,使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5]。

总之,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乡村医生要成为全科医生的助手,势必要加强再培训,尤以全科知识的技能培训为重,逐步提高服务能力,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明媚, 曹斌, 周文泳. 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医师的管理和发展[J]. 社区卫生保健, 2007, 6(2): 119-121.

[2] 臧礼忠, 刘宝. 关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下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2010, 13(4): 190-192.

[3] 卫生部. 2001-2010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EB/OL]. (2001-12-29). http:///chengjiao/show.aspx?id=306&cid=33.

[4] 朱建华. 乡村医生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医学信息, 2010, 23(3): 278-279.

乡村的教育现状范文6

摘要:本文以吉林省乡村学校为研讨对象,经过对吉林省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剖析与研讨,找出限制乡村学校体育开展的要素,提出改良乡村体育教育工作的倡议,旨在为我国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变革和开展提供参考。

一、吉林省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经过对吉林省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的调查研讨,发如今我省乡村学校中存在许多问题限制着体育教育的开展,且长期以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

1.师资问题

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或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高才生,毕业后首先选择留在大城市开展,经大、中、小城市的层层挑选,最后抵达乡镇学校的已屈指可数,兼职代课现象普遍存在,学历低下,专业性不强是目前乡村体育师资的主要问题。

2.学校不注重体育的开展

固然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但却没有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考试办法、录取制度等没有本质变化,学生要靠高分才有出路,学校要靠升学率才干生存和开展,应试教育的实质并没有任何改动。学校固然开设了体育课,但被主课占用的状况很多;群体活动时间没有保证;体育教员的工资待遇普遍低于均匀程度;“放羊式”教学是目前乡村中小学体育课的一种普遍现象;

3.教学经费缺乏

由于体育经费的严重缺乏,大局部中小学体育器材陈旧、设备不全,体育教学场地非常粗陋,个别学校以至没有一条完好的50米跑道,因而,难于满足展开体育活动的需求。

二、改良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倡议

要积极有效地改良乡村学校的体育工作,不只要依托政府政策上的培植,同时学校也要量体裁衣地针对本身的实践状况不时地停止变革和创新,开展具有民族特性、区域特性、各校特性与特征的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也要积极贯彻德、智、体全面开展的教育方针,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从基本上改动乡村体育教育所面临的窘境。

1.有方案的处理乡村中小学师资问题

倡议政府有方案地配齐中小学体育教员,多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实行定向培育,处理分配渠道不合理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也可制定政策,号召和鼓舞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偏僻乡村锻炼,国度给予一定的再就业优越政策。各地应依据本地实践状况,制定实在可行的培训方案,增强乡村在职体育教员的继续教育,进步他们的专业素质;同时要尊重体育教员的劳动,在位置、待遇上要把体育教员与其他学科教员同等看待,如职称评定、课时计算、工资待遇、升级评劣等,都应与其他学科教员享用同等候遇。

2.处理乡村学校体育经费问题

政府在加大致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的同时要鼓舞学校自筹资金,号召社会捐献、勤工俭学、学生集资等多渠道处理体育经费缺乏的问题。经费的投入首先要满足于学校展开各项群体活动及组织竞赛的需求;其次,要给学校和教员发明一定的空间,使其和外界停止学习和交流,并带回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办法;第三,要增强乡村学校场馆、设备的建立及体育器材的选购,使其能满足于学校根本教学和活动的需求。

3.落实《国度学生体质安康规范》测试工作

新《规范》可以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安康水平,《规范》施行可以使学校及学生及时控制和理解本身的安康情况,同时测试结果也是权衡学校体育工作展开状况的重要指标。局部学校由于受场地器材的限制及经费艰难等缘由不能有效地完成测试工作,存在假造上报数据或夸张测试成果的造假行为。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制定中小学校学生的达标规范,一方面要定期停止抽查,根绝学校的作弊行为,发挥《规范》的真正作用。

4.完善乡村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

科学标准的管理是乡村学校体育事业开展的保证。在管理运转上,树立责权明白的县、乡、校三级管理体制;在常规管理上,树立对体育教员、体育教学、课余锻炼、群体活动和体育考评等全面的管理体系。要制定规划,落实措施,担任到人。经过实地调查,肯定久远规划,并制定出长、中、近期目的,然后采取措施,分期分批地完成这些目的。主管部门对基层工作要有明白详细的指标请求,主动协助他们处理一些实践问题,详细措施担任到人;要增强指导,定期检查。上级部门一定要增强对方案施行的详细指导与催促检查,及时总结和推行先进经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工作评价体系

各地域经济开展程度良莠不齐,各校的场地设备、师资装备、教学程度差距较大,所以对各类学校的评价规范、请求要采用区别看待准绳,不能“一刀切”,要依据各校的详细实践状况制定实在可行的评价规范,同时评价要引进竞争机制。对那些在乡村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突出奉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要给予惩处奖励,对那些、不进取的指导,要撤换或调离,表现出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机制。

6.分离本身特性,展开各具特征的体育活动

乡村各类学校的体育面临着不同的条件、程度和特性,教学内容的布置既要根据教学目的,更要思索理想的可能,在总体上贯彻国度大纲和教材的前提下,各校应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经济根底,现有设备,自然条件,专兼职体育教员的专业学问程度和体育素养,学生认知心理、体育根底,选择一些便于个人操作、运用场地器材少的内容,使每个学生到达可能到达的最高锻炼程度。如:学校能够量体裁衣,乡村学校田野开阔,空气清爽,能够率领学生停止越野锻炼。山区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停止登山活动,既有很强的文娱性,又有重要的健身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