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

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文1

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的盈亏情况,可以帮助企业经营者及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在企业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贯穿于企业会计核算程序的全过程,企业应当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这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政治法规、市场经济以及企业自身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到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而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导致处理结果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本文通过对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强调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性意义。

关键词:

会计核算方法;选择因素;会计信息;质量分析

一、会计核算方法的的定义及重要性

1.会计核算方法的界定

会计核算方法即是会计在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持续有效、系统全面、科学合理的反射出经营活动状况所采用的一种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高低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会计核算对象具有多元化、复杂性、多样化等特点,所以在对经济决策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中不能仅仅采用一种核算方法,不能达到企业监督会计工作、反馈会计问题、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应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构建更符合各个企业内部发展的会计核算模式。我国的会计核算主要有账户科目、记账方法、凭证填制、凭证审计、登记账簿、成本费用科目核算、财产盘点清查以及编制财务报表等各个具体的环节组成,只有将各个环节运用到会计核算中,才能真正体现出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科学性、合理性。各种会计核算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

2.会计核算方法的重要性

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对各行各业的要求规范更加严格,对会计核算方法更是如此。我国新会计准则也特别规定了我国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规范以及运用范围。会计核算方法关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会计质量信息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会计核算方法决定的,所以选择适合本行业或者本领域发展的会计核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反映出不同的会计信息,但统一的目的就是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达到核算合理化、科学化的目的。会计核算方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规范化的会计核算方法能准确真实的反映会计信息,确保会计质量水平,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可以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科学的预测、合理的决策,使得会计信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二、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的作用和影响

1.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的作用

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信息保障。企业拥有的各项资源都属于自身资产和所有者权益,消耗的各种资源都应该计入企业经营的成本,并且通过销售行为得到足够的成本补偿,企业通过对外销售保障资源得到合理运用并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会计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这六大要素也是会计核算的主要范围和对象,会计核算以会计凭证和会计数据为基础。企业在确定会计信息生成时间的同时,还需要确定入账信息的时态性,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反映不同时态、不同物价的投入成本,会导致会计核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会计核算方法在保证不受企业管理者干预会计工作等人为因素对会计核算工作造成的影响外,其对会计信息所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恰当合理的使用会计核算方法不仅能增加会计数据及其他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能保障企业实施正确的经济决策。

2.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会计核算方法存在不确定性,基于会计核算的不确定性,往往对于对于相同的会计业务可以采取不同的会计结算方法,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做支撑,但是会计核算产生的结果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也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会计会计信息的质量。目前,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失真,虽然选择适宜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客观反映会计信息的性质、数量、时态和形态,有利于减少会计信息出现质量问题,但是却不能避免类似问题。一方面,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使用的是以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为前提条件的,需要根据主体的过去和现状对该主体的未来进行预测,这种预测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假设或者主观选择是很难界定哪种结果是更科学、合理的。但是,在各个经营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资源分配又必须借助于这种假设和主观选择,所以必然导致会计核算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很多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时为了对经济事项进行计价,然而有效经济业务在需要计价是的金额难以确定,必须通过评估金额来进行计价,这样的计价方式必然包含了不确定成分,必然会影响会计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核算方法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三、影响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

1.根据企业管理要求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要符合企业管理发展要求,选择与企业管理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为了更大的获取经营利润,必须要格控制成本,因此在选择成本核算的会计方法中,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状况下,应尽可能采用将成本控制在最低状态的核算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获利。在控制成本方面,许多企业都特别重视控制采购成本,需结合多种企业发展因素及市场价格的变化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的计划成本,并对实际采购成本与计划采购成本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制定更好的控制措施。针对在销售或者材料采购过程中出现的现金折扣、商业折扣在企业的运营中都将提高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营业利润额,所以,采用何种折扣比例或者折扣方式是企业控制成本研究的重要会计核算方法。对此,需要根据企业的主营项目、企业资金实力、企业当前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长期实施的管理方式等要求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核算方法,才能真正地达到企业长期发展盈利的目的,促进企业经济繁荣发展。

2.根据会计人员素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选拔考试制度不够完善,选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总体偏低,再者,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偏低,导致会计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对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如果某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总体较高且比较整齐,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就可以采用相对复杂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更专业、更科学的会计核算。相反,如果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总体偏低,在进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时就只能选择采用一些相对简单的会计核算方法。显而易见,这两种情况产生的会计核算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以上情况,举例说明,如果企业根据会计准则在计算账面利润与税务机关确定的应税收益不等时,这就必须确认所得税的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高,就可以选择负债法来确认所得税费用,这种计算方法专业业务能力要求较高,计算的结果也比较符合要求,有利于准确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但是,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这样就只能采用简单的应付税款法来核算所得税费用,如果硬性要求他们采用难度较大的负债法进行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无疑会使得核算结果失去准确性,从而增加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

3.根据业务类型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各个企业经营项目是不尽相同的,针对不同的经济业务应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理,才能达到真正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目的,减少了企业因会计信息不确定性问题带来的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多数的会计核算都会涉及到固定资产的折旧科目,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核算中通常都采用加速折旧法、直线法和工作量法等三种常用方法,此三种方法适合不同经营业务范围的企业,加速折旧法一般更适合机器设备与技术更新程度有紧密联系的企业,直线法则更适合于与年限相关的厂房及建筑的企业核算方法,工作量法则适合于交通运输的车辆以工时作为主要考核标准企业的核算方法。所以,针对不同的企业的不同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一方面能最大限度的缩小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能找到更加符合各类企业业务发展需要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企业发展来说是更加有利的。

4.根据受托责任要求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往往受企业制度的影响,在产权明断的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和生产经营者完全分离,经营者受企业所有者的委托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委托人即企业所有者则通过会计信息来了解、评价生产经营者的经营情况,经营者向委托者提供生产经营的经济信息,及会计信息,这是会计的基本职能。所以,在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过程中,经营者应该倾向于采用有利于资产保全、限制超前分配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本身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风险规避的方法,采用比较科学、稳健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保证会计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5.根据决策有效性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已经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所有者,对会计信息内容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所有者需要通过过去的会计核算结果、会计信息来对委托经营者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进行考核。所以,在现实操作中,为了反映企业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而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及结果也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核算与报告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保证企业所以者和委托经营者的双重利益,往往会根据决策有效性选择会计核算方法,这样的会计核算结果就可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科学的、合理的理论依据。

四、结束语

对影响会计方法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企业和经营者对会计方法的选择,每一种因素的影响程度或每种因素对不同会计方法选择的相关性。使得会计准则制订者了解企业对不同会计方法选择的动机,从而有利于在准则中对会计方法选择的灵活性和会计披露的程度做出规定;使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了解企业选用会计方法的动机,方便对企业会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做出较为合理的经济决策。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不会完全一致,行业的经济特征会影响着会计方法的选择,只有找到最适宜、最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作者:何巧涵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晓丽.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会计之友,2010(31).

[2]宋红艳.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5(10).

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文2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相互关系

在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会计核算是一项基础的工作内容,其所反映的企业财务活动必须是真实发生的,并且要在企业决策者的需求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继而做出相应的会计报告。可以说,会计核算为会计信息提供了依据,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而对于会计信息来讲,必须要保证其真实性、客观性与可靠性,这就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要严格遵照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标准执行核算。具体来讲,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的相互关系主要可以体现在下文所述的三个层面。

一、会计确认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所谓会计确认,就是当企业发生了一笔经济交易或财务活动时,需要确认其具体的内容和会计反映方法,并判断出有用的信息进行会计管理。会计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环节,是实施会计管理的第一步,包括对时间的确认和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在会计确认的核算方法中,首先就需要注意其所确认的会计信息必须要满足新会计准则上所定义的某一基本会计要素,并且该会计要素需要具有一定的可计量性,对该会计信息的确认要能够与会计信息使用者所作出的决策具有相关性,最后,在会计确认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客观、合理的选择会计信息确认依据,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会计计量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的关系

会计计量是会计核算的主要环节,也是核心环节。会计计量的最大作用是解决了企业的财务活动或交易事项应该如何在会计信息上以量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一问题,其计量出的结果不但体现了会计确认,还决定了会计记录。由此可见,会计计量的准确性与否是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优劣的关键。

一般来讲,企业的会计计量应该体现两方面内容,一是计量单位,另一个是计量属性。其中计量单位可以使用名义货币单位,也可以使用固定货币单位。在使用名义货币单位的一般情况下,会计的计量核算相对更加简单方便,也能够相对较好的保证会计计量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若市场发生通货膨胀现象,名义货币就会出现贬值,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无法得到保证。而使用固定货币单位作为会计计量单位,则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当期的实际会计计量,增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一致性,但这种计量单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因为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若其出现主观判断失误,必然会失去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而计量属性则是指计量成本,包括历史成本、重量成本、公共价值、可变化净值等。其中新会计准则为了使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并对决策更加有用,全面引入了公共价值计量属性,规定在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以公共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易中以公共价值确认换入资产并确认置换收益等。但确定公共价值的主观随意性大,增大了经营成果的不稳定性,“公共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

三、会计记录的核算方法与会计信息质量

在会计记录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核算方法有账户设置、编制会计分录、复式记账、编制会计报表等,通过这些核算方法,形成会计信息,达到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的目的。会计记录的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可靠性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记录方面规定:

1.新准则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计量依据,即资产减值的价值是可收回金额的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从而使资产减值准备的确定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确认,存在着较多的主观因素。而会计人员主观判断和评估准确程度的高低必然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新准则规定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不予转回,虽然堵塞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途径,但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原计提的减值存在转回的实际,新准则规定不予处理,使资产的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

2.债务重组要以债务人发生财务危机为前提,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不再计入资本公积。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债务重组利得作为非经常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给上市公司带来利润,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其每股收益在新准则实施后,将出现大幅上涨。这些由于会计政策变化形成的收益,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会计信息的质量受到质疑。

3.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给予企业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达到赢余管理的目的。

四、结语

总之,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密切联系,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否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大小。为了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在新会计准则中,重点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与会计记录的执行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进,以确保企业核算能够如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经济活动,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避免通过会计核算随意操纵会计利润,有利于企业更好的管理财务活动。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文4

[关键词]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15-02

1物流成本的构成

物流成本即是可以进入会计准则要求的成本。那么物流成本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呢?如何归类才更方便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呢?在这一个个问号下,显性物流成本和隐性物流成本的概念应运而生。

1.1显性物流成本

显性物流成本,即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和物流理论,明确可以计入物流成本的费用。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运输流通加工成本。运输流通加工成本包含的层面比较广,运输成本包含物流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包装费、装卸费、运输费等费用;流通成本则涵盖了保管、材料消耗、车辆工具维修、人工等费用。

(2)仓储成本。仓储成本主要包括仓库的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折旧等费用及仓储作业产生的其他成本。

(3)物流信息和管理成本。这一成本包含诸如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培训费、杂费等一些费用,以及供应、生产、销售环节中产生的相关费用,也包括企业内、退货和废弃物等其他环节产生的物流费用。

1.2隐性物流成本

隐性物流成本是会计准则中没有或不能确定能否计入的费用。

(1)其他企业支付的物流费用。如果企业之间存在其他企业向该企业送货这一服务类型,那么这其中便存在了一个隐性的物流成本,即该企业在支付给其他企业的费用中必然包含了部分的“物流成本”,实际上该笔费用中的隐性物流成本也是该企业的物流费用中的一个有效部分。

(2)企业的库存商品中存在的占用企业资金的机会成本。

(3)库存积压所造成的价值下降。

(4)缺货造成的损失。这一部分费用源自企业自身预计失误导致库存储备不足,从而难以满足顾客的全部需求,造成订单流失,这部分损失费用是很难估算的,相应的隐性成本自然也很难衡量比较。

(5)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一部分物流费用,它们很难从企业的其他费用中单独剥离出来,并且这部分费用也不容易通过计算简单得出,这也是典型的隐性物流成本。

2研究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意义

随着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顾客需求的日益提高,对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对产品质量的颇高要求,在质优的基础上寻求最廉价的产品和服务等需求。为了在竞争中获得成功,企业开始转移视线,将关注度更多地投向了产品销售流通等系列环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随之而来的是寻找控制物流成本的方法――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如何找到最优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呢?这就要求企业明确影响物流成本的各个因素,找到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最佳途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探索适合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方式方法,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物流成本的财务管理模式。

3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3.1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主要依据现行会计成本核算制度来进行,并没有形成针对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专门规章制度,而物流服务本身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单纯地依靠现行会计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核算,所以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急需一个具有针对性且规范、严谨的制度对物流活动成本核算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保证。

3.2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混乱、标准不一

(1)核算不完整。目前我国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项目相对混乱,不单内容不全面,而且企业在成本核算时往往只关注企业外部成本,对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重视不够,这就产生了一个核算内容不完整的问题,进而导致物流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真实性不强,无法令人信服。

(2)核算标准不统一。我国的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时,都以自己的企业为准绳,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进行计算,“各自为政”的现状导致物流成本核算难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这就给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带来了相应的问题。

(3)核算不准确。现行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里,并未对物流成本这一费用项进行独立立项,相应的各种物流费用分析计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同时,隐性物流成本的存在也使企业很难正确衡量自身产生的物流成本。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流成本数据核算的不准确性。

3.3企业内部对物流成本核算监督制度不完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物流企业也不例外。对物流成本核算方式方法的监督、对物流服务流程的监督、对物流服务人员的监督都是十分必要的,物流成本产生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效的监督制度,以保证最终核算结果的真实、准确。

4加强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对策

针对我国物流企业在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与政府都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物流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以达到最优的核算效果,具体对策如下:

4.1健全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制度

物流企业应从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模式、方法及核算人员等方面,细化核算细节,规范操作方法,强化核算程序,按岗履责,健全相关制度,完善制度细项,形成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健全体系,使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控制、分析等环节都有据可寻。

4.2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物流企业健康发展企业自身的制度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行业整个体系的完善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与企业通力合作,发挥宏观指导和保障作用。依据相关法律,完善制度空缺,在全领域内形成统一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标准,从而使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归向统一的方向,进而保障企业的利益。

4.3健全企业物流成本的责任机制及监督体系

完善的责任机制及监督体系,可以使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均可追溯到人,按岗履责,按责究人,更好的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便于强化其责任意识,减少企业风险,形成全方位的监督模式,这对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4.4规范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存在诸多不足,这就促使物流企业萌生了对物流成本进行单独集中核算的想法,具体思路如下:

(1)在显性物流成本的会计科目下增设三级及以上会计科目,并对其开展集中核算。

(2)单独设立物流成本专门报表,期末将物流成本明细项目数据逐项统计,编制物流成本报表。

(3)确定物流成本对比分析指标。

这一指标的确认,企业将通过综合物流成本表和其他会计报表全面核算对应的会计指标,将核算结果在同领域内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对比查找自身不足,学习其他企业先进成本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企业自身的物流成本管控水平,从物流成本角度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4.5加快物流成本核算电算化步伐

物流成本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且项目繁多,所以统计式的核算方法被广泛采用。但逐条查询会计凭证的做法不但工作量太大,而且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显然是不现实的。于是人们想到开发和改进会计电算化系统,使其更加便于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相信,未来物流成本核算电算化的步伐将紧紧追随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脚步快速前行。

参考文献:

[1]高想清.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探索[J].当代经济,2007(9)

[2]王桂琴.对物流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问题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9).

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文5

关键词:会计革新会计元素

一、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会计科目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会计理论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说,会计对象就是会计要素及其增减变化。而会计要素的内容包括企业全部的经济业务。一般地,会计要素可划分为类目别、项目别、科目别、子目别四个层次。而会计科目就是根据经济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在对各个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赋予每一类别的名称。并且,大部分会计科目的名称与会计要素按科目别的分类名称相一致。

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七种主要方法。这七种方法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该体系有其成立与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会计实践中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但是,现实总爱跟我们开玩笑,不可否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缺乏信心,特别是需要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去进行某些决策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凭借非会计信息辅助决策。

论述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缺陷的文章已不在少数。归纳起来,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至少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

(一)科目体系设置的呆板性。在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会计科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不设置合理、全面的会计科目体系,企业就无法准确地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更谈不上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等其他财务职能的运用与发挥。由此可见,科目代码体系的设置是如此的重要。可惜的是,如此重要的科目代码体系却又表现得非常呆板。比如: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这个四级会计科目是由一级科目“库存商品”,二级科目“金属部”,三级科目“二号仓库”和四级科目“螺纹钢”按顺序组成的。这样设置,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每个部门、每个仓库、每种存货的会计资料。然而,会计科目一旦设定就不能轻易更改,从而账簿体系也就不能轻易更改,通过会计所反映的各类经济指标也就不能轻易调整。假若该企业存在三个仓库,三个仓库都存有螺纹钢,想知道该企业螺纹钢的总存量就必须逐一查找对应每个仓库的存量后再相加。也就是说必须将库存商品――金属部――一号仓库――螺纹钢、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库存商品――金属部――三号仓库――螺纹钢三账并账后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结果。

(二)会计数据加工的繁琐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结果的正确性、可靠性,对会计数据处理程序作了许多规定。比如:严格规定记账凭证处理的“三步曲”,既填制、审核、记账。在填制环节,严格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借贷记账法的规定根据原始凭证正确填写,在审核环节,要求审核人与制单人不能为同一人,规定审核人对所审核凭证的正确性、合法性负有连带审核责任,在记账环节,严格规定必须按平行登账法由不同的会计人员根据相同的记账凭证分别登记总账、分类账、明细账、日记账和其他备查账。报表编制必须遵循严格的钩稽关系。会计核算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虽然规定如此的繁杂,我们仍不时地听到某某会计为了两分钱的差异而通宵达旦的加班加点。难怪有人将会计循环比喻成一首不断重复的、繁重的证、账、表加工的脑力劳动的咏叹调,将做会计比作做苦力。

(三)会计信息的现实有用性不足。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会计信息主要来源于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其中账户可以分成总账、分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发生额可以有月度、季度、年度之分,余额也有期初与期末之分;此外发生额及余额除了提供记账本位币计量标准外,还可以提供外币、数量等其他计量标准。这些数据加上复式记账法的运用确实能够正确反映企事业单位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然而,基于以上方法收集的会计数据至少缺少以下四个方面的信息:

1、缺少关于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的会计信息。对于主要来源于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的会计信息大多数是企业已经发生的若干经济事项的会计记录,缺乏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的预测信息。

2、缺少关于同行业的可比指标的会计信息。同样的,对于主要来源于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的会计信息只能提供关于企业自身情况的会计信息,让我们的信息使用者犹如坐井观天,让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很容易夜郎自大。

3、缺少关于市场的经济情报的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商情瞬息万变。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越来越取决于企业能够收集和把握的市场风向。“适者生存”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中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可悲的是,作为企业经济状况“晴雨表”的会计信息却未能有效地收集和管理市场商情信息。

4、缺少关于政府部门相关经济法规的会计信息。目前,政府部门相关经济法规对企业行为的约束和影响很难通过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行为发生作用,导致许多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和利用经济法规为企业服务。事实上,目前政府部门相关经济法规对会计的约束和影响更多地是通过对会计制度的调整和相关会计操作制度的调整来实现的。

由此观之,运用建筑在主要来源于以会计科目为标识的账户发生额及余额基础之上的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及财务辅助决策等工具的企业管理者或投资者就象“铁达尼号”游轮上的船长和游客一样,时刻面临着航行的风险。

(四)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理论上的局恨性。

1、重权责发生制、轻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一对相对称的概念。权责发生制的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不论款项是否收付)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收付(不论权责关系是否成立)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期。从理论上讲,两者各有千秋。然而,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采用了权责发生制而抑制收付实现制。

2、重历史成本、轻重置成本。历史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重置成本是指在当前市场同等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具有相同使用价值的财产物资所需要实际支付的现金及其他等价物。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之所以选择历史成本是因为历史成本是实际发生的,具有客观性,而且历史成本的取得比较容易。然而,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某些情形下(比如:在企业分立或合并时)却又不得不警慎地、保守地采用重置成本,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更是如此。

3、重货币计量、轻非货币计量。无可非议,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用以充当会计的统一的计量单位,是非常合适的。但是,非货币计量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对象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有时很难使用或并不适合使用货币做为计量单位的管理对象,货币计量就有点勉为其难。可见,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强调以货币计量为主、非货币计量为辅的方式未免顾此失彼。

4、重表内科目、轻表外科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做为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的记账原则被视为金科玉律加以贯彻和执行。然而,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这条金科玉律有时也不灵光。比如:对于银行会计中的空白支票、对于外贸会计中的外汇收支核算都不得不采用表外科目对经济业务的发生加以补充登记。

5、重期间编报、轻实时编报。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出于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加工成本及其他因素的考虑,在会计分期这一假设前提条件下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定期编报的习惯做法。然而,这样做并非表示作为信息使用者就不想得到实时报表,不想会计提供实时编报。

6、重有形资产、轻技术资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非常重视对物质财富、有形资产的核算与管理。然而,在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对于象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技术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就显得力不从心。

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这样说,现行的会计系统就象一条建造于15世纪的经过多次修缮而仍在服役的轮船,需要消耗过多的能源,却又只能提供低速和充满风险的航行。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可以让会计系统改头换面,变成一艘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仪器装备的既安全、又高效的轮船呢?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我们乐意采用新的轮船设计技术和制造工艺就完全有可能。笔者试图基于会计信息系统论、特别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观点提出一种新的方法论“会计元素体系”。对目前会计科目、会计科目体系及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作一革新,使之既能完全具备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所有功能,又能克服以上诸多不足,让会计焕然一新。

二、会计元素的概念及会计元素体系

我们可以把企业经济业务中具有某一共同属性的一类对象称之为会计元素。如:部门、职员、往来客商、开户银行、商品等。会计元素既可以对应企业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某一类可计量(包括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的对象,如商品;也可以是某一类统计类别,如成本项目、计划数、预算数、同业指标等。会计元素有主、从会计元素之分。所谓主会计元素可以看成类似于或对应于现行会计科目体系的一级科目,它主要用于对经济业务进行类似于科目别的分类统计和管理。除主会计元素以外的其他会计元素可称之为从会计元素,如大多数企业都会存在的部门、职员、往来客商、开户银行等会计元素。

我们可以把由若干会计元素组成的(其中必须包含且只能包含一个主会计元素),在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中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的会计对象称之为会计元组。如: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就是由主会计元素“库存商品”和从会计元素“部门”、“仓库”、“商品”共同组成的会计元组。会计元组可以有主、从会计元组之分。所谓主会计元组是指类似于在记账凭证中出现的具有固定会计元素成员及会计元素成员排列顺序的会计元组;除主会计元组以外的其它会计元组称之为从会计元组。主会计元组作为会计处理的最基本、最小的经济业务记录单位,可以保证我们设定的最基本的会计核算与管理要求,也可以与目前记账凭证填制方法中要求填制最低级明细科目相对应。对于不包含在主会计元组中的会计元素可以在记账凭证的附件――原始凭证中记录。我们把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有效的分类,将其中会引起会计元素发生变化的经济业务定义成会计事务。我们只要将会计事务涉及到的会计元素及业务发生额描述清楚,就可以让会计事务自动完成类似于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工作(下文有例子对会计事务进行举例解释)。当然,会计事务的定义和功能的发挥我们最好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同时,我们还可以对账簿体系做些调整。一方面提供账簿格式自定义,做到只要在会计元组中(或者类似于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中)出现过的会计元素都可以作为账簿中的内容;另一方面提供可以按主会计元组出账,也可以按从会计元组出账,还可以按会计元组及其他会计元素出账。这样一来,账簿体系就变成了会计元组的附庸,只是会计元组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由此,基于会计事务、会计元组、会计元素的会计报表编制就变得简单而高效了。不但可以完成定期编报、而且可以提供实时编报。会计元素、会计元组、会计事务、会计报表构成了会计元素论的四大组成部分,它们互相有机组合、配合使用就构成了完整的会计元素体系。

三、会计元素体系与会计科目体系相比较的优势

(一)会计元组设置的灵活性。在企业经济业务中,按照是否具备某一共同属性将管理对象分成若干会计元素。在会计元素的分类标准上遵循分类标准的一致性和归属的唯一性就可以解决好会计元素的划分与归类。其中,我们把与现行一级科目分类标准与归属相一致的会计元素称之为主会计元素。在此基础上,我们把在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中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出现,其必须由若干会计元素,包含且只包含一个主会计元素组成的会计对象,称之为会计元组。其中,我们把与现行会计科目代码体系的科目级别与排列顺序相对应的会计元组(其组成会计元素个数与科目级别的级别数相等、会计元素排列顺序与会计科目各级排列顺序相当)称之为主会计元组。对于上文提到的例子,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由主会计元素“库存商品”和从会计元素“部门”、“仓库”、“商品”共同组成的会计元组。把与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对应会计元组称之为主会计元组。因此,与库存商品――金属部――一号仓库――螺纹钢、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库存商品――金属部一一三号仓库――螺纹钢都有与之对应的主会计元组。对于过去需要通过并账才能得到的螺纹钢的总存量就可以通过从会计元组“库存商品―金属部―螺纹钢”相对应的账簿得到。由此可见,通过会计元素和会计元组完全取代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体系的同时,还增加了无限的灵活性。

(二)经济业务事项描述的直观性。会计元素和会计元组的概念比之会计科目和会计科目体系更符合人类自然语言的表述,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使用会计元素和会计元组之后,我们可以定义一种称之为“会计事务”的对象。比如:从工行提现1万元这笔业务。用我们现行的会计语言来描述就是:借:现金10000元,贷:银行存款一工行10000元。并且将其填制记账凭证。其实,该业务中只涉及三个会计元素(现金、银行存款、工行)和一个业务发生额(10000元)。如果我们定义一个会计事务“从工行提现1万元”对应企业发生的工行提现这类业务,让会计事务根据其所涉及的会计元素和会计元组去完成会计分录的描述。那么,我们就只要填入“10000”这个数字就可以借助会计事务去完成会计分录为借:现金10000元,贷:银行存款一工行10000元的记账凭证的工作。此时,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从工行提现1万元”比“借:现金10000元,贷:银行存款一工行10000元”要更符合自然语言习惯、更直观、更易懂。以此类推,其他经济业务我们也可以定义不同的基于会计元素的会计事务去完成。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考虑取消会计分录的载体――记账凭证,用会计事务取而代之,即根据会计事务直接出账。

(三)会计信息加工的简便性。从上文可以看到,会计事务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基于会计要素的一种描述。在会计事务中只要完整地描述清楚经济业务所涉及到的会计元素、对应的会计元组及业务发生额,就可以由会计事务完成类似于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以及报表的编制等。也就是说,借助会计事务我们完全可以不必象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中那样使用严格的处理程序按部就班地处理会计信息。事实上,如果我们乐意借助电脑代替人脑,再加上采用会计事务,那么,我们完全有希望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性的证、账、表会计循环中解脱出来。现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即使不改变传统会计的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及程序,象记账凭证的填制、记账凭证正确性的检验、记账凭证合法性的校验、账证的核对、账账的核对、报表的编制与稽核等都可以交给电脑完成。更何况,我们使用会计事务必将对会计信息加工的简洁性、方便性有更大的提高。

(四)会计信息结果的重组性。从会计元组实际上就是对主会计元组的重组。如:库存商品――金属部――二号仓库――螺纹钢,这个由四个会计元素组成的主会计元组衍生的从会计元组就有23个。为什么有这么多呢?其实,从会计元素就是主会计元素“库存商品”和从会计元素“部门”、“仓库”、“商品”四者的一个排列减一,(即4×3×2×1-1=23)。另外,采用可以自定义的账簿格式按以上会计元组出账得到的账簿就更是千变万化。基于会计元组的重组可以完全打破基于会itS@目的账户会计信息的呈报方式。从拓扑结构分析,现行基于会计科目的账簿体系是一种树形结构;而基于会计元素的会计元组则是一种网状结构。按科目树形结构归集与分析数据与以会计元素为结点按会计元组网络结构归集与分析数据的方法相比就显得捉襟见肘。

(五)会计元素体系的扩充性。对某一会计元素除了进行基于传统会计原理的会计信息加工外,还可以添加一些特殊的算法来对该会计元素进行其他目的的信息加工。该信息加工方法、方式可以不拘泥于确定性的会计计量范畴,甚至可以包含非确定性的会计计量范畴。比如:对“职员”会计元素在进行满足借贷平衡关系的传统工资薪金的核算与管理的同时新增符合人力资源管理原则与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对“设备”会计元素进行基于历史成本的传统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的同时新增按重置成本进行的资产评估及设备管理;对如银行会计中的“空白支票”、税务会计中的“空白发票”、外贸会计中的“外汇买卖统计币”、高科技企业的按现行资产确认基础不能入账的技术资产都可以通过进一步扩充表外科目性质的管理属性加强核算与管理,从而摆脱以表内科目为主、表外科目为辅的核算与管理局面;对于象黄金、珠宝行业中的贵重库存存货、医药行业中的药品有效期等可以通过扩充计量属性来增强管理力度以充分满足所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特殊要求;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会计事务按权责发生制编制会计分录的同时按收付实现制编制另外一套会计分录,并且让它们各自登记不同的两套账簿,如此我们就可以同时得到基于权责发生制和基于收付实现制编报的两套定期或实时的报表体系;对于一些损益类的会计元素可以增加一些来自于同行的、市场的、政府的参照指标属性加强与同业、与市场、与政府的比较核算和管理。这样就可以将会计核算的财务数据和业务管理的数据进行有机的组合与共享。扩充会计的职能,真正实现会计频道与定制会计节目的功能。

(六)会计元素体系的兼容性。采用会计元素体系完全可以兼容现行的会计科目体系。通过基于会计科目体系的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所提供的功能完全可以从基于会计元素体系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取得。事实上,通过上文的论述,特别是对主会计元素及主会计元组作用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计元素体系完全可以兼容并超过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四、建立会计元素体系替代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及会计科目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

(一)必要性。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会计理论界、实务界人士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有人为会计及会计职业在未来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而担心。会计的问题似乎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如果真有这种担心的必要,那么,会计元素体系就有了生存的空间,或者说,会计元素体系就是对传统会计的改革。

(二)可行性。新的技术和方法是否可行,只要看它是否可以兼容旧的技术和方法。计算机软件如WINDOWS操作系统的普及使用与有效升级都无可争辩地说明:只要新的技术和方法对旧的技术和方法具有兼容性,那么,新的技术和方法替代旧的技术和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由于会计元素体系具有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兼容性,因此,会计元素体系替代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可行的。

(三)优越性。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行性还并不表示会计元素体系就一定能够取代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新的东西还要比旧的东西优越,才有可能取代旧的东西。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元素体系相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来说具备原理简单、直观、自然,在具备兼容性的同时还具备充分的扩充性。因此,会计元素体系相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具备无比的优越性。

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环节范文6

【摘 要】为了应对随之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会计组织和会计系统应迅速行动起来,从各个层面上进行反思、变革和完善。在会计变革的滚滚洪流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相关理论丰富管理内涵、提升管理水平便是值得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管理 会计服务器 会计流程再造 会计知识管理系统

1、 引言

上世纪40年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使会计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随着信息化投资黑洞、信息悖论、信息孤岛等陌生字眼的出现,以及对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工程的影响,使包括会计在内的管理信息化前途遭受到莫大的质疑。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看待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如何开展会计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成为了我们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2、 会计管理的现代特征

2、1会计管理是系统性管理。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的系统性尤为突出,会计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既相对独立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流程完整的工作体系。从管理过程来看,无论是同属事前管理的怀集预测,决策和财务预算,还是事中进行的会计控制,以及事后的会计检查,考核和分析,都是属于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强调的是提高整体经济效益。[1]

2、2会计管理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下,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高低归根结底是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的流向才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是企业生命力的所在。会计管理也同样涉及人本管理,在企业中不仅要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也要关注会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竞争性的会计人才。

2、3会计管理更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知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发展知识经济就要加大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因此,知识的生产必须加以保护,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也更为严谨。随着知识竞争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的重心也在向着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倾斜。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是这些无形太投资,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管理,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人力资源的管理。[2]

2、4会计管理正在向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化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会计管理工作中,采用网络信息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更多的信息在网络的平台上得以互动和共享。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会计管理迈入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

3、信息化会计管理方法

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管理中的数据准备阶段由会计核算工作来完成,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和核算软件等都是为数据准备服务的,但要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优势,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经济信息,这样才能为企业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常用的会计管理方法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大阶段中采用的方法。

在会计核算中,对于同样的经济业务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备选会计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手工会计条件下,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信息提供的决策有用性原则外,成本效益原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手工会计条件下,成本效益原则主要是要考虑会计核算工作量不能太大,提供相关信息带来的管理效益不能低于处理信息的成本。因此,在会计核算时,常常需要由会计人员根据经验选择既能保证一定的信息质量,又比较简便的会计核算方法,但核算方法的选择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这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会计核算过程可由计算机来完成,因此成本效益原则已不再重要;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和动态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会计核算方法也应规范化。因此,会计信息化下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精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最具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

4、 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研究

4、1 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会计管理的性质

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等结算方式的兴起,更加大了资金流控制的难度。由于网上开展得一系列商务活动无法像传统的结算方式一样得到有形的记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的协同与集成,使得对信息流的管理变得复杂繁琐,控制起来也变得异常困难。面对新的局面和新的信息化环境,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新的会计管理方式呼之欲出。[3]

4、2 集成管理提出了会计管理的新内涵

集成管理概念的提出,给会计管理信息化带来了强大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企业的各种商业信息,与企业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是都由这个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理和的,因此作为会计系统,财务数据要首先与其他信息形成集成管理;其次,集成管理要求会计系统不仅要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时要兼顾一个管理系统的角色,充分发挥会计功能本身具有的预算、决策、资金控制等全面的管理功能;第三,“管理信息系统(MIS)由生产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AIS)等组合而成,但毕竟还没有从各个独立的分支有效的升华为一个整体,无法涵盖企业的所有方面,仅仅是信息化的雏形阶段。

4、3 供应链管理扩大了会计管理外延

随着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逐步取代传统的企业竞争,同时传统的职能部门管理也随同向供应链一体化管理转型,

在新的竞争需求下,为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集成化管理,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各联结企业间的会计协调对于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三流集成”的管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特别是资金管理问题。首先,各企业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而是具有各自不同组织结构和等级制度企业的联结,缺乏独立企业中绝对权威和强制规范的约束。其次,在供应链协议中,体现的是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等,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为了所谓的整体战略目标而牺牲自身的利益。供应链是一个靠协议约束的虚拟组织,没有更高一级的管理和凌驾在各成员间的机构,其合作是松散的并带有鲜明的阶段性,他们既是合作伙伴又是暗中相互的竞争对手,在信息资源和管理协调方面都不可能完全实现共享和透明。同时由于资金管理无论在各个缔结企业还是在整条供应链中不可动摇的特殊地位,只有加大资金的监控力度,保障资金管理,才能带动其他环节同步协调发展。笔者认为与各个联结企业你饿不资金管理相比,整个供应链中资金流的协调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庞大。因此,针对业务环节中的资金活动,要奉行“管控结合,以控为主”宗旨。在各联结企业享有独立决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协调功能,使资金流动信息透明化,在链条的决策过程中实现信息化会计管理,这是加强供应链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传统会计理论体系虽然完备,但在信息化发展日益重要的企业管理领域,有些理论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甚至被淘汰,继续沿用可能对信息化会计管理工作的效果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为此,必须在继承优秀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性的特征,总结过去的缺陷,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用于指导和支撑会计管理体系发展的新思路。信息管理的未来是知识管理,会计管理应迅速捕捉这种发展趋势,借助管理平台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利用神经元网络和决策树等技术,实现会计系统的高端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万军.会计电算化[J].

[2] 王凡林.基于界面管理的会计控制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