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1

一、转移性收入政策

税收政策是财政收入政策收入中最重要的手段,对收入分配调节的作用直接有效,主要通过税种、课税对象、税率、减免税等税收制度的特定设计来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从调节收入的角度,税收种类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前者主要包括所得税、财产税、社会保障税和遗产税;后者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对收入的调节功能主要通过直接税实现,因此,也会被称为收入税。

(一)个人所得税

第一,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个人所得税以个人收入为税基,税收归宿明确且转嫁困难,调节个人收入效果显著。因此,个人所得税在世界范围内,都承担着重要的调节收入的功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通常采用的都是累进税率,边际税率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累进性非常显著,只要课税范围和模式设计科学合理,课税依据反映真实的收入水平,个人所得税能够体现税收公平,达到缩小高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目的。第二,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机制。在实践中,影响个人所得税调节效应的决定因素在于税制模式的设计,其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税率的累进程度,同等情况下,个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高收入者的平均税率比低收入者的平均税率就高出越多,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就会缩小越多,收入调节效果越明显;二是税收的收入规模,同等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占国民收入的比值越大或者占总税收的规模越大,对国民收入的干预力度就越大,越能够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只有个人所得税成为税制中的主体税种时,才能有效的发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功能。除此以外,个税的起征点、免征额、费用扣除、减免税、税收抵免等都能影响个税的调节效果。第三,个人所得税分配效应的实现需要具备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其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个人所得税需要有充足的税源,才能发挥其调节作用,因此,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居民个人收入上升到一定高度,个人所得税才能具有足够支持调节的规模。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个人所得税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其规模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其规模较小。其二,税收征管水平,个人所得税包含的种类繁多、内容复杂和计算繁琐,较其它税收征收成本较高,对征管水平的要求较高,要有高素质的税务人员,还要有高效廉洁的税务机构,并且有现代化科学的管理设备和管理方法。其三,会记核算制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要以个人收入信息有效获取和收支状况的有效监管作为基础,否则,个人所得税就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木”。要实现对个人收入的有效监控,必须对经济活动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进行全面、可信的计量。其四,纳税遵从度,有效监管个人所得税是个人所得税征收的基础,但是全社会的个人收入不可能全部依靠被动监管,纳税遵从更为重要。因此,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要求建立高效的自行申报纳税制度,当社会公民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社会规范意识后,才能真正提高公民的纳税遵从度。依据以上的条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发展中国家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的作用要小于发达国家。尽管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是有一些学者不主张我国现阶段过多强调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功能,认为发展•财税论坛中国家发展税收累进性会导致税收成本过高而受益太低。

(二)财产税

第一,财产税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财产税是以一定数量或价值为课税对象,向财产所有权或占有权的拥有者课征的税收。个人所得税是对收入的流量课征,财产税在收入的保存环节课征,与个人所得税相互补充。收入的流量和存量相互转化,流量的差异导致财产存量的分化,财产存量的差异又会引起流量的分化,所以,收入的存量和流量都是调节收入不可或缺的环节,二者相互补充,形成对收入多方位的监控,有效调节收入分配。第二,财产数调节收入差距的机制。财产税的课税对象可以分为特定财产税、一般财产税和财产转移税。特定财产税一般针对房屋、土地、车船等少数几类大额财产征收。课税面较窄,税率一般为比例税率或定额税率。具有税源稳定,税收收入稳定的重要特定。一般财产税指对个人或公司所拥有或占有的全部财产净值进行综合课征,通常会对一定价值以下的财产免税,而且允许债务扣除。财产转移税是对财产所有权发生变化的财产价值进行课税,如遗产税、赠予税和继承税,这些税收通常都实行累进税制。特定财产税和一般财产税的课税对象决定了其累进性。特定财产税以大额财产作为课税对象,一般财产税给予财产的最低限制和免除额,都决定了纳税人是高收入人群,因此,具有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财产转移税实行的累进税制决定了其累进性,可以缩小收入差距。财产税可以有效地贯彻立法者的意图,又由于具有明显的累进性,所以,可以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目标。第三,财产税发挥收入调节功能也存在一些缺点,最大的难度在于税收征管。财产税的难点在于财产价值难以评估。财产税是以财产作为课税对象的,一般是从加计征,应税财产的价值由税务机关评估,如何克服评估时会出现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同时,财产价值的评估有时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需要专业人员的协助,就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评估的难度和成本。其次,课征财产税要求有完备的财产登记制度,这限制了财产税的征税范围。

(三)社会保障缴费

社会保障缴费是指为社会保障筹集资金而向缴纳人无偿收取的缴费。在西方很多国家,税收形式征收,与社会保障缴费本质是相同的,因此,也称社会保障税,本文统称为社会保障缴费。第一,社会保障缴费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我国称为社会保险缴费。社会保障缴费通常由雇主和雇员共同缴纳。课税对象主要是雇主支付的工资薪金额、雇员取得的工薪收入额及自营业主的收益额。因此,有时也称为工薪税。社会保障缴费的目的是保障低收入阶层生活,体现社会公平的要求。但是,社会保障缴费的征收方式也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影响,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累退和累进双重性,从一般经验来讲,其累退性为主。第二,社会保障缴费调节收入差距的机制。社会保障缴费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具体的税基和税率的设计。社会保障缴费的征收方式,有两种设计方式:一是采用比例税率,一般有上缴的上限和下限,也不会排除其它缴款人的收入情况和人力状况,这种设计使得低于下限的低收入者要按照最低标准进行缴费,高于上限的高收入者按照最高限额进行缴费,这样导致了低收入者缴费比例高于高收入者,社会保障缴费就具有很强的累退性;二是设置免征额或实行累进税率,在最低线以下免交社会保障缴费,这样就增加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有利于调节收入差距,降低社会保障缴费的累退性。在通常实行比例税制,又没有扣除额和免征额的调节下,社会保障缴费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体现为累退性。

二、转移性支出政策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2

关键词:税收;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预算支出;财政收入

1.引言

为了详细了解重庆市税收收入的各项情况,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税收的影响因素、税收如何影响财政收入、重庆市不同类型企业所缴纳的税类差异。

2.重庆市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这里以重庆市的国有税收收入和地税税收收入分别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三个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用回归的方法分别分析它们对两种税收收入的影响情况。

选取的原始数据为从1996年到2014年的国有税收收入、地税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的数据。

2.1国有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

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去掉,只分析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预算支出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设回归模型为:Y1=B0+B1X1+B2X2+u。

其中Y1代表国税税收收入;X1代表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X1代表重庆财政预算支出;X1代表商品零售价指数。商品零售价指数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分析结果见表1。

由该结果可看出:

可决系数R2值为0.998,调整可决系数R2值为0.997,说明因变量Y中绝大部分可以由自变量x来解释,方程显著。F值为3364.187,明显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以上表格也反映出每个变量的t值和P值都表现为显著,说明每个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税收收入的影响都是显著的。

所以正确的模型形式为:Y=-398695.889+724.052X1+0.021X2。

2.2重庆市地税税收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设地税税收收入模型为:Y2=B0+B1X1+B2X2+B3X3+Ui。

商品零售价指数以及财政预算支出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不明显。

结合以上分析结果将地区生产总值与地税税收收入做回归。

设模型为:Y=B0+B1X+ui(其中Y代表重庆地区地税税收收入,x代表地区生产总值。)

其分析结果见表2。

由该结果可知:

可决系数R2值为0.985,调整可决系数R2值为0.984,说明因变量Y中绝大部分可以由自变量x来解释,表明方程显著。该表反映出F值为1125.083,明显大于临界值,说明方程拟合程度很好。从P值和f值看,地区生产总值对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显著。因此,该回归模型的方程和变量均显著。

因此回归方程为:Y=-1388459.269+891.286X。

经济意义表现为: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平均说来地税税收收入增加891.286万元。重庆市地税税收收入主要是受到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正向影响。

2.3综述

综上可知,国税税收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财政预算支出对国税税收收入的影响次之,商品零售价指数对国税收入影响非常小。财政预算支出以及商品零售价指数这两个因素对地税收入的影响很小,地税税收收入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3.税收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

由于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影响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分析重庆地区国民税收收入以及地税税收收入两种税收所包含的不同类型的税收收入对重庆财政收入的影响情况。

以下对各种类型的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相关性,以了解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各种类型税收以及财政收入的相关矩阵如表3所示。

该表格体现了1996年-2014年间财政收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该结果可以看出每种税收与其它类型的税收相关关系都比较强。其中也可以简单看出增值税与消费税的相关性较强,这两项税收属于国民税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性较强,这三项税收同属于地税税收。这说明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的确存在差异。财政收入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系数比它与增值税、消费税的相关系数更强,说明国有税收收入与地税税收收入所表现出来的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即地税税收收入对重庆市财政收入的影响更加明显。

4.税收类型与重庆市企业类型关系分析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地税税收收入对重庆市财政收入具有很大影响,为进一步探究重庆市各个类型企业主要缴纳的哪种类型的地税,即了解缴纳的各类型地税在不同类型企业中的分布情况,以下对各类型地税收入与企业类型进行分析。

4.1构成情况

4.1.1税收类型构成

由于在数据收集阶段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和屠宰税数据缺失,因此此处不将这两者纳入分析范围。最终确定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车船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这几种。

4.1.2企业类型构成

根据统计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分别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非内资企业(主要有: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以及乡镇企业)的税收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企业类型与税收在结构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采用以上13种类型的税收作分析。

4.2对应分析

根据分析,可得因子平面图如图1(图中数字1~11分别表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其他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

由该因子平面图可知:11种类型的企业之间距离不大,总的来看区别不大,但仍然可以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编号为2、3、4、5、6、8、10、11的样品,即政府从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个体经营、乡镇企业这几种类型的企业收取的税收主要为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和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其中对样品11(乡镇企业)收取的以个人所得税为主。第二类:编号为7的样品,即内资企业中的其他企业所缴纳的税收种类主要是耕地占用税。第三类:编号为1和9的样品,即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它们缴纳的税类主要是印花税、资源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

在最后分类结果中可看出车船税和烟叶税没有与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距离较近。由于数据收集阶段车船税和烟叶税的部分数据已经缺失了,因此此处不对这两种类型的税收进行归类。

5.结论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3

[关键词]财政收入;产业结构;丹东

[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3-0037-02

近年来,丹东市财政收入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有了较快的增长,2006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38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全市实现税收收入425,143万元,比上年增长23%,增收79,392万元。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实现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态势。但是,根据数据分析,这种良好的发展走势后面仍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如不及时注意加以解决,难以保持这种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丹东市财政收入的综合评价

1.从宏观上看,税收总量增长逐步加快。“十五”时期,全地区累计实现税收收入122.1亿元,由期初的19.7亿元增长到期末的31.6亿元,年平均增幅为13.5%,五年税收收入翻了一番。税收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增长,为财政收入增长和更好地发挥财政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详见表1)

2.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成为税收增长主要动力。“十五”期间,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累计实现增加值分别为265.7、289.5、345.1、465.6、654.2。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8.2%,第二产业为38%,第三产业占43.9%。与此同时,“十五”期间第一产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3.7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第二产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64.7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53%;第三产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53.7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4%。第二产业成为创税收最高的产业。(详见表1)

3.从行业结构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税收新的亮点。“十五”期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累计实现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1.4%,年平均增幅27%。从税收增速看,5年中,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以年均27%的高速发展,成为税收收入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从税收贡献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税收收入占税收总额的比重逐步上升,2001-2005年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占当年税收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0.6%、8.6%9.7%、11.8%、14.6%。(详见表1)

二、存在的问题

自2000年以来,丹东市经济呈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但由于产业结构上的缺陷,与省内外同等城市比较,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不是愈来愈小,而是呈现愈来愈大的走势。具体表现在:

1.财政收入基础不稳定。2000年以来,丹东市全地区一般预算收入中非税收入所占比重由20.5%上升到24%,加权平均为21.6%。而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所占比重平均为15.3%,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非税收入基础很不稳定,相当部分不能形成各级财政的集中财力。非税收入大多来自于政府部门的收费、基金、罚款、摊派赞助等。执法部门多,收费项目多,收费环节多,数量庞大,必然加重企业及个人负担,提高经济运行成本,恶化发展环境。

2.财政收入来源结构不合理。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成为城市、区财税重要来源。建筑业“十五”期间累计实现税收6.3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1%。2002-2005年的税收增幅分别为-23.8%、37.4%、7.8%、50.8%。房地产业“十五”期间累计实现税收收入7.6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6.3%。2002-2005年的税收增幅分别为3.1%、18.1%、79.1%、36.4%。主要是近几年城市的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使房地产业超长规发展带来的繁荣景象所致。

3.税收收入与产业规模不匹配。餐饮住宿业与批发零售业的税收贡献率与其发展规模不相匹配。“十五”期间餐饮食宿业营业收入约18亿元左右。2005年餐饮住宿业实现税收4429万元,仅占地区税收总量的1.4%,与餐饮住宿业营业收入相比平均税负仅为2.5%。同时,全地区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21亿元,但实收税收收入为46549万元,平均税负也仅仅达到了3.8%。(详见表2)

4.经济结构与税收结构不协调。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比重为1544.140.9,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三产业3.2个百分点。全部税收产业结构比重为0.9:48.4:50.7,第二产业税收低于第三产业2.3个百分点。二产税收总量低于三产税收总量1亿元,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与税收贡献率不协调。

三、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全地区上下形成发展就是抓项目的意识。不断的上项目铺新摊子,解决经济总量偏小的问题。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企业到丹东来投资。二是争取国家资金,引进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不断的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工业项目落户丹东,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寻求自我发展,扶持中小企业使其形成规模。招商引资,要做到国内、国外并举,抓项目,上企业要做到中小项目并举。

2.将工业培育成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工业发展,使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中形成不断增长的态势。随着工业整体规模的提高,工业企业规模的扩大,形成稳定的税源,使二产尤其是工业税收占一般预算中的比例愈来愈大。

3.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加大二次产业提供的税收支撑能力。目前丹东市的企业规模仍以中小型为主,没有形成大的集群,产业关联度不高,经不起市场经济的波动,大起大落,造成税源不稳定。因此,建立大型骨干企业,提升产业关联度,扩大市场份额,是丹东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在注重抓项目上新企业,不断壮大企业规模,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也要注重从主要依靠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持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技术进步支撑经济增长点转变。产业选择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性,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点集约化水平。同时,还要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色,有利于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并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较快收回投资,扩大就业。以科技创新和发展为手段,提高经济运行质量。重点扶持适用性高的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商贸旅游业等领域。

参考文献: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也节节创出新高。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地方财政收入合计从2001年的7803.2999亿到2010年的32602.59亿元。总体来看,我国的地方财政收入发展情况良好,但是,各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如何呢?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因素又都有哪些呢?各自的影响程度又如何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周忠辉提出,影响我国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税收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但是目前还没有学者研究我国各地区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是否同国家财政收入那样,同样主要受税收收入和生产总值的影响?本文将选用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结合相关数据,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一些模型和方法,来解释地方财政收入。

二、基本概念及简要论述

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各地方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地方财政收入表现为各地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地方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税收收入: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充裕的资金,因此,各地方政府都把税收收入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收入来源。

地区生产总值:本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地区生产总值常被视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我们认为,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会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促进地区财政收入的增加。

就业人数:一般认为,一个地区就业人数越多,所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会间接地影响地方财政的收入,并产生积极效应。

三、模型的建立

本文拟选用地方财政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地区税收收入、地方生产总值、就业人数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如下:

其中:y代表地区财政收入,x1代表地区税收收入,x2代表地区生产总值,x3代表地区就业人数,参数c1、c2、c3为x1、x2、x3的系数。

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收集了2009年我国内地31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及税收收入、生产总值、就业人数等四个变量的数据。

四、模型的估计检验与调整

利用Eviews6.0软件对数据及模型进行参数估计,选用OLS估计方法,结果如下所示:

S.E(22.662)(3.985) (4.558) (0.015)

t值 (2.700)(23.654)(3.609)(0.038)

(一)经济意义检验

由估计结果可以看出,c1的值为94.254,经济意义为:地区的税收收入每增加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就要增加92.254亿元;c2的值为16.450,经济意义为: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000亿元,地区财政收入就要增加16.450亿元;c3的值为0.001,经济意义为:地区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万人,地区财政收入就要增加10万元。

以上分析表明,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都为正,表明地区财政收入与这三个变量呈现正相关,符合经济事实。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估计结果具有经济意义。

(二)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从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出,拟合优度R-s为0.995,修正拟合优度为0.994,表明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是基本符合经济事实的,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

2、t检验。查t分布表得,在0.05显着性水平下,自由度为30的t的分布临界值为1.697,tc1=23.654>1.679,tc2=3.609>1.679,tc3=0.038

3、F检验。查F分布表得,在0.05显着性水平下,分子自由度为3,分母自由度为27,F的临界值为2.95,而估计结果中,F的值1602.554,明显大于2.95,所以F检验显着,说明估计方程模型的整体检验显着,与经济事实吻合较好。

(三)计量经济学检验

1、异方差。

(1)异方差的检验。通过检验,发现存在异方差。

(2)异方差的修正。剔除样本中的第6个样本(辽宁)和第11个样本(浙江)后,尽管异方差性未得到较好的消除,但是拟合优度提高至0.997,仍然比修正前要好。下面我们改变模型形式,建立如下模型:

变换模型后,异方差现象更加严重,所以我们仍选用之前建立的线性模型。

2、自相关检验。 用杜宾-沃森检验法进行自相关检验,步骤如下:

由估计结果知,d值为2.298。样本容量为29,解释变量数为3,查D-W表得出临界值,dl=1.198,du=1.650,因为4-dl=2.802,4-du=2.350,du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所以,可以确定修正后的方程为:

S-e (17.489)(3.098) (3.511) (0.111)

t值(2.83)(31.151)(4.071)(0.732) 查t分布表可知,在0.05显着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8的t值为1.701,t(c1)=31.151>1.701,t(c2)=4.071>1.701,均显着。可以判断,税收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是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就业人数则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较小。

4、模型的预测检验。选用北京地区2008年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的相关数据,有:x1=17.756,x2=10.488,x3=1173.8,代入估计方程,得:

y=49.51+96.504*17.756+14.291*10.488+0.008*1173.8

=1903.973亿元

已知2008年北京地区的财政收入为1837.324亿元,估计值与真实值之间相差不大,说明方程拟合的较好,通过了预测检验。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个结论:

(一)虽然各地区的财政收入存在差异,但是几乎都符合同一个模型。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5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财政收入与GDP的相对增长速度应该有一个标准,使得经济发展超额负担最小、效率最高,这也是各国财政收入的目标。但实际上,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政府职能定位、经济体制与财政体制以及统计标准的各不相同,该标准难以统一,只能在考虑多方因素的情况下对财政收入增长的影响加以综合考量。

本文研究目的是探讨影响中国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央财政收入对税收收入的依赖程度,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对未来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加以预测。

二、模型假设

1.变量选择

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指国家根据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形式。税收收入包括工商税、农业税和关税, 还包括从1985 年开始征收的国有企业所得税和集体企业所得税。

能源消费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由国家或地区用于生产、生活所消费的各种能源数量之和,它从总量上反映了国家或地区能源消耗水平、构成与增长速度。

预算外资金收入,是财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从财政专户调拨给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以及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予上缴预算外资金的财政专户,直接由行政单位按计划使用的预算外资金。

2.建立模型

3.模型检验

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全回归分析,有结果如图:

(1)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方程在修正后的R-squared值较高,体现了变量对因变量有很好的拟合程度,但应当注意到C,lnX1与X2三者的t值均偏低(在此选择置信度为0.05),检验未通过,因此怀疑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的问题。

检测自变量lnY,lnX1,X2,lnX3之间的相关系数,判断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如图:

观察易得:各个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比较高,进一步怀疑其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应当进一步加以修正。

(2)异相关White检验

根据估计结果,得到White检验的结果如下:

nR2=17.7399,由White检验知,在置信度为0.05下,计算得临界值为18.3070> nR2=17.7399,表明模型没有异方差干扰。

(3)序列相关检验

根据原模型的回归结果可得,在修正之后R2= 0.9765,F = 416.1494,df =31,DW =0.1915,表明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均显著。在样本量为31、三个解释变量、5%的显著水平的情况下,查阅DW 统计表可得,dL=1.229,dU=1.650,模型中DW

三、模型修正

1.多重共线性修正

在对相关系数进行观察,并利用逐步回归法对原模型加以修正,以lnx3为因变量对其他解释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有分析结果如下图:

由分析可知,在加入变量lnx1时,可决系数得到改善,但t检验仍不显著,且参数为负值也不合理,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lnx1与其他变量有高度的相关性。而加入变量x2时,t检验较显著,且可决系数也有很大程度改善。证明多重共线性主要是有lnx1引发,将之剔除。

2.对修正后的模型再次进行序列相关检验

由修正后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在修正之后R2= 0.9765,F = 623.8471,df =31,DW =0.2599,回归方程可决系数较高,回归系数都很显著。在样本量为31、二个解释变量、5%显著水平的情况下,查阅DW统计表后得,dL=1.297,dU=1.570,模型中DW

经上述论证,财政收入(Y)主要与税收(x3)成正相关关系。而且,从经济意义上分析,虽然财政收入与预算外收入的关系并不突出,但仍还是存有一定相关性,这在计量经济分析得到了证明,因此予以保留该变量。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上述的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主要受税收收入和到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对于财政收入的影响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可以直观地发现,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呈正向变动关系。自1985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得到大幅增加,这在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同时还激发了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且两者的增长率也有着相同趋势。据此提以下建议:

首先,财政政策合理化,进一步支持经济。财政和经济互为表里,经济是财政的根基,没有健康经济的水平,财政就难以作为。所以在研究财政发展时,应当首要考虑的是如何运用好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这是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途径。

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范文6

关键词:山东省 税源建设 税收收入弹性 产业结构

一、引言

1994-2010年,山东省地方税收收入规模不断扩大,呈平稳上升趋势,年均递增16.02%。但是,税收收入总额在不断增长的同时,税收收入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例如1994年税收收入达126.46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93.91%;2010年税收收入达2 149.90亿元,占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仅为78.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两部分,税收收入占比的下降则意味着非税收入占比的上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大多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层次,由于财政本身难以创造出所对应的资金来源,必然要求有一种稳定可靠又可无偿使用的财政收入形式。税收的固有特征,决定了其在财政收入中的主体地位。一般认为,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税收收入规模在地方政府向社会征集的资金中占比将进一步扩大,而非税收入所筹集的财政资金将趋向减少,从而使地方财政分配关系逐步走向规范。但从山东省税收收入所占比重的趋势来看,税收收入规模反而有不断缩小的趋势。税收收入比重的降低会产生两方面的负影响,一方面使地方政府过多地依赖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则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寻求新的财源,例如日益突出的“土地财政”问题。因此,提高税收收入比重,加强地方税源建设,则成为地方财政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本文针对山东省税源建设进行研究,主要从宏观税源的角度出发,将分析过程分为三个步骤:1.确定税源分析的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对税收总量与经济总量关系的分析;2.在完成对税收与经济总量关系分析的前提下,考虑结构影响,将税收总量分析推进到税收分量分析。3.从区域经济差距角度对税源问题进行分析。

(一)山东省税收收入与经济的关系

就经济总量而言,一个地区GDP越多,意味着该地区社会产品越丰富,可供财政参与分配的基数越大,所提供的税收收入越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意味着该地区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增长比较快、地区内各个产业产值增长加快,创造的各项税收收入增多。经济总量对于一个地区的税收收入来说是宏观的税源。本文所研究的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及预测山东省税收收入的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经济的增长,即GDP增长对山东省税收收入的增长的贡献度问题。

总量分析:选取1994-2010年山东省地方税收收入与GDP数据(来源于山东省1994-2010年统计数据)对税收与经济的绝对额直接回归,其中地区税收收入为因变量,GDP为自变量,通过eviews6.0利用最小二乘法做出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T=-92.1025+0.0541×GDP

R2=0.992145

从模型可以得出:山东省税收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具有高度相关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弹性分析: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重,称为税收弹性。如果不区分税收收入变化的原因而笼统地计算税收收入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比重,称为税收收入浮动率。在给定税收制度不变的条件下,计算出来的税收弹性则称为税收收入弹性。一般认为,税收收入弹性更能够反映地方税制的内在增收能力以及地方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本文采用了数量经济方法计算1995-2010各年度税收收入弹性,以分析山东省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由于GDP增长率与税收收入增长率会随着政策制度、征管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不规则变动,所以我们在对税收收入增长率(用TG表示)与GDP增长率(用GDPG表示)进行税收收入弹性计算之前,需要做的是将增长率变动中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进行区分。在这里我们采用Hodrick-Prescott滤波方法(简称HP滤波),这种方法在对序列组成成分中的长期趋势分析中使用非常广泛。应用eviews6.0的HP滤波分析对年度数据中的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区分,并将波动成分剥离出来,得出税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长期平滑趋势,从而计算出1995-2010年山东省税收收入弹性。结果显示,山东省税收收入弹性略大于1,意味着税收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这在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税收征管能力不断提高的宏观环境作用下属于正常弹性值范围内。

(二)税收与产业结构分析

各级产业由于税负水平不同,其产业结构变动对地方税收收入增长的贡献也不同。通常,第一产业由于增加值低,因而其税负水平低,加之取消农业税后,第一产业存在增产不征税的政策和可能性,因此,当第一产业产值占全省GDP总值的比重发生变化时,其对地方税收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较小。具体来说,2005-2010年山东省第一产业税收贡献率(产业税收收入/全部税收收入)分别为0.08%、0.04%、0.03%、0.13%、0.14%。第二产业目前是地方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2010年的税收贡献率分别为76.07%、76.34%、71.21%、67.28%、65.24%,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其税收贡献比呈下降趋势,但所占比例仍然很高,仍可以称得上山东省税收收入的支柱产业。第二产业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可以直接增加地方从增值税中分享的收入,而建筑业的发展可以增加营业税收入,同时增加地方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附加税费的收入,其发展规模直接影响地方税收收入的规模及增长率。第三产业,由于其形成的税收收入绝大部分形成地方财政收入,2005-2010年的税收贡献率分别为23.84%、23.62%、28.76%、32.59%、34.62%,上升趋势明显,是地方税收收入最具潜力的来源,而一般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增加的效果最为明显。

(三)地区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分析

税收与税源的背离程度可以用地区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与该地区GDP占全国GDP比重的差距来衡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制度创新与区域协调研究”课题组(2011)运用一定的数量经济方法对2004-2008年我国31个省份以及四大区域板块的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度进行了测算,从数值上可知山东省是全国31个省份中税收与税源背离度比较高的省份之一(另一省份为河南省)。本文将山东省的17个地级市分为三大区域,分别为鲁东地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鲁中地区(济南、淄博、临沂、泰安、莱芜、东营)和鲁西地区(济宁、德州、滨州、菏泽、枣庄和聊城),选取2006-2010年数据应用同样方法对山东省区域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1.税收主要是从鲁中地区和鲁西地区转移到鲁东地区;2.税收与税源的背离程度总体上趋于扩大;3.地区经济越发达,税收的正向转移越大。

三、结论与对策

(一)发挥地区优势,培植区域主导税源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为契机,促进税源区域结构合理化,一是要充分利用各地区的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从而实现最佳的财税效益。二是要建立与各地区资源条件、经济水平、文化水平相适应的地区分工体系,组织地区间商品生产和流通,尽可能地使各地区形成具有相对或绝对优势的支柱税源,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培植区域主导税源,主要是对主导税源产业的重点培植,包括重点培植以大中型骨干项目为重点的支柱性税源,重点扶植对本地财政税收有较大影响或起决定作用的某种或某些地方税税种的主体税源。只有抓住支柱税源和主体税源的重点培植,确立主导税源的地位,地方财政才会有稳定的来源和坚实的基础。

(二)山东省税源建设的产业选择

1.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基础税源。一方面,山东省属于农业大省,从数据来看,1994年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16%,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1年所占比重为8.76%(2012年山东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横向比较来看,我们选取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等在地区生产总值与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相近且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前的省份进行比较,2011年这三个省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90%、5.01%、6.24%(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相比较来说,山东省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是相对比较高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第一产业仍然涉及烟叶税、农业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仍然征收增值税等税种,进一步开辟农业税源,发挥地区优势,加快海洋渔业的发展,加大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对于山东省税源建设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途径。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地方主体税源之一。第三产业投入少,受资源约束少,提供的税收收入稳定而且增长迅速。从发展的眼光看,第三产业在山东省税源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具有很大的增收潜力。例如,2009年第三产业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0.2%,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同期第二产业拉动GDP增长仅为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其带来的税收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其中,保险业税收收入增长47%,建筑业税收收入增长26%,金融业税收收入增长13%,交通运输业、住宿业税收收入增长均将近10%,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税收收入增长效应进一步得到验证。

(三)减少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税源建设的稳定与均衡

由于区域经济差距所带来的地区间税收与税源的背离,需要从根本上、从制度上给予重视。对于山东省来说,鲁东、鲁中、鲁西不仅仅是一种地域划分方式,也是一种经济发展水平的划分方式。由于地域的差距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而导致税收收入的差距,这似乎形成了一个循环体。如何破解这一循环体,需要外部资金的注入,也就是需要财政转移支付的支持、吸收投资的财税政策的倾斜。只有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区域的资金投入,才能实现整个山东地区税源的稳定与均衡发展。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12WG66;山东省统计局基金规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T12051)

参考文献:

1.成军.河北省地方财源体系建设与财政收入增长对策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5,(2).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制度创新与区域协调研究”课题组.税收与税源背离的情况及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J].发展研究,2011,(1).

3.李忠华,张明慧.我国税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