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调查报告的类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调查报告的类型范文1
关键词:IT类研究生;就业;性别差异
自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就业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其中,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全国妇联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统计结果显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有56.7%的人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
本文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0届毕业研究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为基础,聚焦不同性别的IT类研究生在就业中的优势和弱势,探讨性别差异对他们职业规划、求职过程、求职结果及质量的影响,并简要分析IT类研究生就业市场上性别差异的原因。本次调查问卷于2010年7月发放,共发出问卷241份,回收有效问卷228份,有效率94.6%。其中,被访者中硕士占82.5%,博士占17.5%;男性占80.7%,女性占19.3%;专业分布为计算机专业(包括智能专业)63.6%,电子专业25.4%,微电子专业11.0%,该比例与全院毕业研究生总体的学历构成、性别比例及专业构成基本一致。
1性别差异对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的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差异主要反映在男性与女性在获得机会以及接近机会的容易程度不同,即性别歧视,特别是针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认为,所谓“对妇女的歧视”,就是“基于性别所作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指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即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根据上述内容,我们所关注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主要指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方面。
1.1对性别差异的求职感受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超过半数(55.7%)的受访研究生认为,性别因素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及录用有影响。其中,大多数男生(50.5%)表示“没有遇
图1女性毕业生较男性毕业生更倾向于
认为求职市场上存在性别差异
到性别差别”,而女生则仅有18.2%;“感到明显的性别差异”的男生仅有6.5%,而女生达到31.8%。
从图2中可以看出,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超过三成(35.5%)的男生承认,自己的性别在求职时给自己带来优势;而只有不到两成的女生认同这一点,绝大多数(84.1%)女生明确指出,与男同学相比,在找工作时,她们没有任何性别优势。
图2绝大多数女性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性别没有带来任何优势
与此相对应的是,有79.0%的女生表示遇到过就业性别歧视问题;而仅有23.4%的男生有类似的感受。特别是在 “只招男生或女生”、“男生优先或女生优先”等较为直接而明显的性别歧视,女生中有40.4%遇到过。而其他形式的性别歧视[1](在本问卷中,“其他形式的性别歧视”指:1)由于性别原因在面试中被要求回答私人问题,如是否有男或女朋友;2)用人单位认为自己的性别不适合做某些工作;3)因为性别原因而被淘汰;4)待遇比同职位的异性低;5)用人单位对于自己的婚育问题做出要求。)女生中也有38.6%遇到过。
综合来看(如图3所示),性别因素影响着IT类研究生的求职感受。在找工作时,男生对自己的性别更加认同,近八成女生表示在求职中遇过性别歧视。这种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择业过程中,即获得机会的不平等上。例如,有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名额中明确规定只录用男性,或者直接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大学
图3绝大多数女性毕业生遇到过性别歧视
生。在2008年的《就业促进法》出台之后,有些招聘单位不直接表明拒收男生或女生,但他们通过提高对女大学生的录用标准等方法限制女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1.2性别差异对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如图4所示),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具体求职目标的明确程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绝大多数人表示“基本明确”或“非常清楚”。在选择“择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时,也都将“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实现个人理想”、“个人兴趣”及“工作地点”排在前五位,这反映出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在择业价值天平上有较多的共同点。但是,差异仍然存在。有15.7%的女生认为“薪酬待遇”这一因素比较重要,相对于男生的20.7%低了近5个百分点;而在“工作地点”、“社会地位”这两项考量指标上,分别有13.0%和7.8%的女生认为重要,较男生方面的数据均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另外,也有更多的女生将“家庭情感”纳入择业选择因素。这些数据说明,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薪资水平的要求相对较低,更多青睐于稳定的工作环境、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女性仍未超越女性角色的传统认同,性别意识已渗入到她们择业观念中。她们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在当前社会,女性的何种行为是合适的、可被接受的,因此在对未来就业的计划及价值观的选择上与社会实际职业中的性别差异趋于一致。
图4女性毕业生与男性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基本相同
如图5所示,在未来职业定位上,女性更倾向于成为管理者,有34.1%选择“专家型管理者(如CTO、IT项目经理等)”,有18.2%选择“职业管理者”,而男生分别有25.0%和15.2%;在“创办企业”这一项上,男生与女生存在明显差异,男生的比例达到21.2%,而女生仅有2.3%。对于这些怀抱激情的毕业生们,他们创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梦想”,而不仅仅是为了生存[2]。然而,社会职业分工上和心理上的差异使女性在进行职业活动时处于劣势地位,她们承担着更多的责任,需要兼顾职业和家庭,其成功又在社会期望之外[3]。在这种性别角色期待的长期影响下,女性虽然在智力、能力上与男性相类似,但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与进取心上却薄弱许多。因此,相对而言,男生更加敢于追求自身的梦想,对成功的渴望和开拓精神也更为强烈。
图5女性毕业生与男性毕业生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期待不同
综合以上结果说明,男生和女生在职业定位上存在性别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社会观念和男女性之间不同的自我性别认同所导致,这将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1.3性别差异对求职过程的影响
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女大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因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就业受阻,以至于不能实现就业或就业不理想。
由找工作所花的时间(从写第一份简历到最终签约)计算,女生在一定程度上付出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成本。用1~3个月时间完成求职过程的男生约有53.6%,而女生则低了9.4个百分点,仅有44.2%。相对而言,超过一成的女生求职时间在半年以上的,而男生只有6.5%(如图6所示)。
其次,调查结果(如图7所示)显示,在“找工作中发出的简历数”这个衡量指标上,男生与女生的回答总体上呈现相同的趋势,即在头尾两端出现峰值,中间出现低谷,说明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共投出的简历数量在21~60份之间的人数较少,大部分毕业生或者是有选择性地投出20份以下的简历后快速结束“战斗”,或者是采取“海投”式的“广撒网、多捕捞”策略。具体而言,投出简历数量为0~10份的男生有24.5%,女生有18.2%,比男生低了6个百分点;在“11~20份”中,男生中有19.6%,女生中有22.7%,高了3个百分点。选择另一个峰值“61份以上”的男生有13.6%,女生则达到22.7%,比男生高出9个百分点。
图6女性毕业生在找工作时花费更多的时间成本
图7女性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投出了更多份简历
由此可见,在名校和热门专业的背景下,对于这些女毕业生们而言,找到一份工作并不是难事,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她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承担了相对较高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这个结果一方面印证了就业市场上存在性别偏见,由于男女在获得机会上并不平等,女生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如前文所述,由于对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价值观较为认同,女性角色在择业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倾向于进行更多的尝试以满足多种需要。在这个意义上,女毕业生们的自我定位并不是完全由自我意志所驱动,缺乏清晰度与稳定性。甚至有部分女生缺乏个人主见,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始终是盲目地受虚荣心支配或从众心理影响。
1.4性别差异对求职结果的影响
总体而言,在获得的接收单位数量上,男生与女生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如图8所示,数目在1~3个之间的,男生中有55.5%,女生中有65.9%;获得录用函“7个以上”的,男生中有11.0%,而女生中仅有4.5%。因此,女生获得的工作机会略微弱于男生。
图8女性毕业生获得的接收单位数量略低于男生
如图9所示,在工作第一年的薪资报酬方面,女生的劣势并不明显。主要的差异集中在月收入“6000~8000元”这一档,男生中有19.3%,而女生中有26.8%;而在高收入“10000元以上”选项中,男生中有31.5%,女生仅有22.0%。总体而言,相对于男生,女生的收入分布更加均衡,二者间的差异并不大。但在高收入段,女生处于弱势。
图9女性毕业生第一年的薪资报酬更加均衡
如图10所示,在“求职满意度”这个指标上,女生的比例分布与男生基本等同,均有超过2/3的毕业生表示对自己最终找到的工作表示满意。虽然在求职过程中,经历不同的苦辣酸甜,女生始终处于弱势地位;但如果“不看过程只要结果”,性别差异在这里并没有得到体现。
由此可见,就本次调查的受访者而言,性别差异对求职结果的影响并不显著。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体现在接近就业机
会的不均等,以及与此过程相伴的心理感受、价值观、花费的精力等方面的差异,而较少体现在同工不同酬等就业歧视方面,其原因主要是由IT类学科的专业背景所决定的。相对于文科专业的女毕业生,理工科类的女生由于有“一技之长”,在北大的名校背景下找工作存在优势;同时,理工科类女生比例明显低于男生,较小的基数在一定程度也会使性别歧视问题有所缓解。
图10女性毕业生的求职满意度与男性毕业生基本持平
2形成性别差异的个人主体原因
调查结果(如图11所示)显示,男生和女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显著差别。女生成绩排名前25%的比例反而略高于男生。成绩作为一个可直接测量的显性指标,虽然并不能充分说明其专业水平,但仍十分重要。相对而言,女生会比男生更看重这项指标。因此,虽然是在IT类这样要求严密逻辑思维与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学科里,女生的成绩并不逊色于男生。
图11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差于男大学生
当用“考取相关资格或证书”作为职业能力的衡量指标时,男生与女生总体上并没有表示出显著差别(如图12所示)。通过资格考试或者获得相应的证书是职业化能力的一种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求职竞争力。相对而言,女生会未雨绸缪,对自己的将来考虑较多,从而提前做好各种准备,通过更加多元的方式在各种硬性指标上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图12女大学生增加求职竞争力的方式更加多元
在以“担任学生干部”与“参与学生社团”等两个指标来考查在校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热情时,我们发现,女生在这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如图13所示)。例如,在回答“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时,超过半数的男生表示没有,而女生只有三成表示没有。具体来看,女生群体中担任校级、院系级或班级干部所占的比例都高于男生群体,担任学生社团骨干成员的比例也略高于男生。虽然在理工科院系中,女生人数一般较少(以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例,男女构成比例大约为4:1),但在各类学生活动中,女生却占有一定的优势,表现出善于沟通交流、工作细致及执行力强等特点。
图13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花费了更多
时间和精力在课外活动上
调查(如图14所示)同时也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参与兼职、实习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生积极活跃、积极从事社会实践的特点。
图14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程度相同
因此,从教育素质来看,女大学生在学业成绩、获取额外就业资本方面与男生没有显著差别;在社会实践方面也十分活跃,社团经历与实习或工作与男生旗鼓相当,甚至表现更为突出,担任学生干部和骨干成员的比例也高于男生。
就这个角度而言,造成就业市场上性别差异的个人主体原因不在于女性求职者智力上或者能力上劣于男性。相反,女生在校期间一般都勤奋刻苦、成绩也比较稳定,同时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其他社团活动,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想象力、实践力及知识的灵活运用方面完全不逊色于男生。那种认为女大学生“重成绩轻能力、重学习轻创新”,因此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的观点有失偏颇。
3结论与建议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就IT类研究生而言,性别差异确实影响着女性毕业生的就业。近八成女生认为,就业市场上男生处于优势,女生处于弱势,用人单位有性别偏见。比如在问卷中有女生认为“部分单位偏爱招男生”、“工作压力强的职位男生更受益”、“男生可申请职位更多”、“技术开发类喜欢要男性”、“男生在IT领域相比女生天然就有优势”、“简历关,男生的简历通过率比女生高”等。
但是,就具体的求职成本与求职结果而言,在北大这样的名校中,女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弱势,但性别差异并不如想象中的那样显著。同时,男女生在学业成绩等个人主体的客观素质上基本相同,而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实践经验来加大自身的求职砝码的女生甚至多于男生。
那么,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求职心理感受和职业定位上。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更强的责任意识,勇于承担风险;女生虽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并不弱于男生,对自身的发展前景也有较多的期待,但往往受传统观念对女性定位的影响,或者迫于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在择业方面不能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和意愿,择业取向上趋向保守,对职业稳定性与安全感的要求较高。另外,女大学生求职的心理预期也影响着她们的求职过程,例如,认为男性优于女性,在潜意识里承认男性更有能力,这种潜意识直接或间接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会遭遇到性别歧视”的心理预期。在这种心理预期的暗示下,女性求职者会变得更加敏感,不自觉地扩大对“性别歧视”的认定范围,甚至可能将劳动力市场上正常的性别隔离认定为歧视或者偏见,加剧焦虑紧张情绪和自卑感,从而影响求职心态与求职表现。
从长远来看,基于职业定位的差异,男女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也有非常明显的不同。而这种职业发展方向虽然是女性自我选择的结果,但却根植于整个社会结构建构出来的性别角色行为与性别角色期待,并反过来制约女性将来的职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性别差异最关键的着手点在于观念引导。这一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待遇、晋升制度等方面提供公平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对传统女性职业角色产生观念性的转变,从而对女性能力实现认同。
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在完成常规就业工作任务的
同时,更要关注女大学生的状态。在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培训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形象礼仪、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努力营造使女大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女大学生特有的力量、潜能和优势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进一步增强女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具体可采取的手段,比如邀请优秀的职场女性与大学生们分享自身的职业发展历程,打破传统观念对女大学生思想的束缚,消解女性就业的消极意识。又如,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强调女性在保持美好丰富感情的同时应增强自信,寻找协调的而非对立的标准来评价两性差异。在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求职和生活的挑战充满必胜的信念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女性就业确实有不同于男性的地方,生育等方面所承担的不同责任要求所有的职业女性必须严肃面对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这样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孙晋. 我国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与就业难的政策环境研究[EB/OL]. [2011-03-12]. /newlaw 2002/slc/slc.asp?db=art&gid=335592735.
[2] 李妍,许凝. 金融危机下IT类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10(1):40.
[3] 陆方文. 职业性别歧视:原因和对策:谈女大学生、女研究生为何找工作难[J]. 妇女研究论丛,2000(4):5.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Gender Difference Affecting the Employment of IT Graduates
――Based on the Case of Employment for the Graduates of School of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Peking University
LI Yan, XU Ning, YU Miaomiao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调查报告的类型范文2
【关键词】 中药资源学;,,野外实习,;,,考核标准
摘要:通过设置识别植物的群落、样方的调查和调查报告的撰写等三个内容(十个考核指标),对中药资源学野外实习的考核标准进行探讨。认为这套评分标准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其客观性及实用性较强,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中药资源学; 野外实习 ; 考核标准
中药资源学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研究中药资源的种类、分布、形成、蕴藏量、品质、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学。由于该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掌握中药资源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野外实习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客观地评价学生真正的学习水平,多年来是我们要探索解决的问题。现将我们进行药用植物资源野外实习的做法简介如下。
1 野外实习的考核内容
1.1 植物群落的识别要求学生了解实习点各种群落类型、结构、建群种、附生种等;初步推断不同群落在现存状况下可能向前演替的方向;理解所调查的药用植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真正认识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1.2 样方的调查要求学生掌握样方调查的方法,包括样地、样方的选择,样方的设置、抽取,懂得规范记录样方中的各种植物种类和数量,以及蕴藏量、经济量、年允收量的推算等。
1.3 野外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要求学生基本掌握野外资源调查报告的撰写、了解中药资源名录编写的技术要求和过程。
2 野外实习考核标准的制定
2.1 识别植物群落的评分标准
2.1.1 考核指标识别植物群落的类型、分析群落的结构、确认建群种、指认附生种。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40分。
2.1.2 评分依据凡能熟练地识别3种植物群落以上,并正确地指出每个群落的组成、建群种及附生种,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转贴于
2.2 样方调查的评分标准
2.2.1 考核指标样地的选择、样方的设置和抽取、样方类型的使用及产量的调查。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40分。
2.2.2 评分依据①能根据群落类型,利用主观取样、系统取样或随机取样等方法,正确地选择样地(标准地);②能根据药用植物种类(草本、灌木、乔木)和群落学特征确定样方的大小、设置及抽取;③能正确地使用记名样方或面积样方进行产量的调查;④能做好调查记录,并正确地进行计算统计,均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2.3 调查报告的评分标准
2.3.1 考核指标内容的详实性、见解的独特性。每个指标各占10分,共计20分。
2.3.2 评分依据撰写调查报告的格式规范、内容真实完整(应附实习点的中药资源名录),具有较强的分析、整理能力,并能提出较独特的见解,均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调查报告的类型范文3
【关键词】 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主体;启动;社会调查报告
一、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概述
1、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之发展
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发展过程漫长曲折,社会调查的设立目的不是残忍地惩罚或报复,而是改造罪犯并预防犯罪。[1]人权保障运动的逐步升温,社会调查渐渐演变成了“量刑前调查报告”,关于社会调查的适用域、社会调查的主体、程序以及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也在不断细化。随着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炽热化,少年司法制度成为衡量国家法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尺。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是少年司法制度中重要一环,如何完善各国仍在激烈探讨中。
2、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之价值
未成年刑事社会调查不仅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刑事政策提供一个视角,同时也为司法上更为有效率的应对犯罪提供一个思路、一个改进路径。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不仅为法官正确定罪、合理量刑提供依据,还对后期相关机构的矫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在定罪上,法官可以根据社会调查报告包含的成长、教育、生活背景等衡量未成年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在量刑上,社会调查报告可以适当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并为公正合理量刑提供科学化的参考依据;在矫治上,可以考虑社会调查报告内容,确定未成年被告人的品格特征以及重返社会等因素,为制定有效的矫治方案提供参考资料。
二、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国外考察
1、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主体
国情的差异,有关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主体规定也有所不同,社会调查程序主体职权主义化是国际上的一个普遍趋势。美国设有专门的观护官,他们根据职权走访涉事儿童的家庭,并将家长、邻居、老师等的观点综合起来,形成社会调查报告,然后依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对承办法官们提出处置建议;日本对少年问题尤为重视,不但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未成年人,还专门设有家庭裁判所对少年问题予以规制。就社会调查而言,日本专门设置有调查官,专门负责社会调查工作。[2]担任社会调查员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单一的法律知识或社会经验难以满足专业化需求。社会调查员的选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在美国,观护官需要进行职业资格考试,只有通过考试方具有从业资格,然考试内容涉猎十分广泛,不仅包括法律、语文、数学等基础知识,还包括相关的实务工作技能;而日本家裁所的调查官还需要了解心理学、社会学、社会福祉学、教育学等学科,最重要的是,在社会调查员任职后,还需要在实务部门实习锻炼两年方可担任。[3]
2、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启动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程序的启动多设置在法院阶段,原因在于法院享有少年刑事司法案件排他性的先议权,然调查员是主动进行调查还是被动进行存在不同。美国独立的少年法院,在接到警察机关或社会民众对于少年犯罪嫌疑人的控告后,直接由观护官主动启动调查程序,对涉案少年进行深入的了解,开展社会调查;日本的社会调查,采取的是典型的职权主义模式,[4]对于移送到家庭法院的案子直接步入调查和审判阶段,法官下达调查命令后,调查官才能开始进行调查。
3、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
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定位直接影响了社会调查报告的功能实现。在日本,社会调查员全程参与诉讼,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由调查员在审判时宣布,并允许双方进行认证与质证;在美国,定罪与量刑相分离,社会调查报告不得在事实调查听证完成之前提交法庭,因此,社会调查员并不可以全程出庭参与庭审,社会调查报告尽在量刑方面起到作用。
三、我国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发展
1、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的主体方面
对于社会调查员,法律规定模棱两可,司法运用也各自为政,导致究竟由哪个主体担任社会调查主体观点不一。有人认为,由公安司法机关享有全面调查实施的决定权,自主决定何时、何人开展调查;有人认为,应整合资源,设立“多层次共存、专兼职结合”的社会调查主体设置模式,可以以未成年保护委员会为主体,结合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协同完成;也有人认为,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作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的主体,这样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中立性和客观性,充分发挥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的优势。笔者认为,矫正部门应担任社会调查主体,因为该部门处于中立地位,且组织权威、行为规范性、人员相对专业,另外,他们本身担负着少年的矫治教育工作,节约资源。
2、社会调查的启动方面
对于何时启动未成年社会调查学界观点趋于一致,即侦查阶段启动能够更好地保护未成年的合法权益(盛长富、郝银钟认为应当在公安机关立案后,通知未保会,由未保会立即启动)。这样不仅能够起到分流案件,节约司法成本作用,还给社会调查留出充足的时间,因为社会调查事项繁多,而与其他司法程序时间比较,侦查阶段时间最充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对其进行审查监督。
3、社会调查报告的运用方面
学界度对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可谓众说纷纭,归纳观点,即证据、参考资料与双重属性三种。有学者认为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与合法性等特征,可以作为证据的“第八种”分类。[5]有学者认为,我们应该在尊重法律的现行规定下探讨法律的精神和规定,社会调查报告虽然具有证据的相关特征,但是因不属于证据七种分类的具体某类,故社会调查报告不具有证据的属性。社会调查报告包含涉案未成年人的年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以及犯罪前后的表现等,对量刑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可以在法庭质证后作为酌定量刑情节进行采纳。笔者认为,社会调查报告虽然不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证据类型,但具有证据属性。社会调查报告就是少年司法中的特殊制度,符合证据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特征,类似于诊断报告、治疗方案。
四、结语
青少年犯罪是成年人犯罪的前奏,[6]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无论是为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还是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青少年犯罪都应极为重视。社会调查是指在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中,由专门机构的人员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实施犯罪的情况及悔改表现等具体情况展开的调查,是为涉罪未成年人定罪、量刑、教育矫正提供参考或依据的极为重要一环,理应得到理论与实务界的加倍重视。
【注 释】
[1] 汪贻飞.论社会调查报告对我国量刑程序改革的借鉴[J].当代法学,2010.1.
[2][4] 尹琳.日本少年犯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00-101.127.
[3] [日]田m裕,V|健二.注少年法改版.有斐w,2001.96.
[5] 康相鹏.“涉罪未成年人异地社会调查相关问题”研讨会综述青少年犯罪问题,2014.5.
[6] 姚建龙.青少年犯罪与司法论要[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调查报告的类型范文4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可以根据情况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2012年第二次修订否认《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第486条就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开展社会调查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对于检察机关进行社会调查的范围、调查内容、调查主体等予以规定。由此,社会调查制度作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组成部分,正式在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中予以明确。
二、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调查主体不统一
通过两高的司法解释可以看出,我国社会调查的主体主要有四类:控诉方(包括公安机关和检察院)、辩护方、社会团体组织、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各地法院采取了不同的尝试和探索,如江苏法院委托社区矫正机构;山东法院聘请团委、妇联干部和学校老师等等。在社会调查主体的确定上,各地的做法显得过于混乱,容易造成地区间社会调查司法协作无法进行。调查主体的多元化和混乱,很可能使社会调查工作走向两个极端,一是重复调查,二是相互推诿。各个调查主体基于其角色本能,在调查内容方面可能各有侧重,造成调查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冲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诉讼各方相互质疑、争辩,则可能延误审限,同时也是对未成年被告人身心的摧残。
(二)调查内容不明晰
开展社会调查,应针对哪些方面进行,新刑诉法仅仅是泛泛规定,有待实践中的细化和补充。以各地实践看,江苏省规定“自我认识”“帮教条件”是调查内容;湖北省规定“受害人意见”也是调查内容。调查报告是社会调查的总结,调查内容的不统一,就造成了社会调查报告在客观内容方面也不统一。除此之外,实践中对社会调查报告是否应该存在主观内容有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认为不需要制作专门的调查报告,只要把各种调查材料汇集提交给法庭就可以,而对材料的加工容易加入制作者的主观成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社会调查报告多以表格的形式存在,内容主要由选择题构成。这种表格通常由法院制作,然后下发给有关被调查人填写;二是认为调查报告要专门制作,根据调查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与分析,形成一定的结论,并可以给出一定的建议。”
三、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宜在确定双向保护原则、客观、中立原则、全面调查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一是明确社会调查的主体。在实践中,有的地区是由办案人员调查,有的由律师进行调查,也有的是由第三方调查。具体而言,在案多人少、司法资源不足的现实条件制约下,办案人员自行调查并不可取;律师由于职业自身的利益倾向性,通常更加注重收集那些对未成年人有利的材料,而忽视那些可能给未成年人带来不利的材料,有时难以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真实。有鉴于此,虽然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调查主体应当是办案机关,但由办案机关委托中立第三方进行调查,既可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也使得由他们所作的社会调查报告更容易被办案机关所采纳,有助于妥善处理未成年人案件,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公安机关在侦查环节应当委托司法行政机关进行社会调查,检察机关在受理案件时,对缺少社会调查报告的,应当让公安机关予以补充,也可以委托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在提起公诉时,检察机关应将社会调查报告随案移送人民法院。
调查报告的类型范文5
去年4000万人参与网络传销,涉案资金60亿元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淘宝网、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支付宝、当当网、京东商城、新蛋网、卓越亚马逊、VANCL等一批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一些传销组织开始以当下时髦的“电子商务”、“网络团购”、“网络广告”、“网赚”、“网上购物”、“淘宝网店”、“网络直销”、“网络营销”、“网上基金投资”等名义,以快速发财致富为诱饵,诱骗网民从事网络传销非法活动。
去年有4000万人参与网络传销
日前,联合中国反传销协会、中国反传销志愿者联盟编撰,经过数月的专题调研、数据监测,在杭州了中国首份网络传销调查报告《2010中国网络传销调查报告》(报告下载:b2b.toocle.com/zt/2010bgdz/)。
报告主要针对以电子商务名义进行非法传销的企业展开调查,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传销现状与特征、网络传销组织运作模式、网络传销企业的发展现状等方面。
据《2010中国网络传销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参与网络传销的人员超过4000万,经工商查处公布的涉案金额达60亿元,其影响范围和发展势头直逼传统传销,且大有超越之势。
而由于网络传销极具隐蔽性,给工商查处带来难度,还有大量的网络传销组织未被发现。网络传销已发展成为危害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为电子商务和合法直销的健康发展设置障碍。
报告显示,2002至2010年,网络传销在我国的发展由星星之火逐渐形成了燎原之势,网络传销案例不断增多,且增长迅速,发展趋势由单纯依靠网络逐渐发展为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先进手段发展下线。2002年,传销组织开始“触网”,通过出售网络虚拟物品发展下线。而到了2009年,传销组织手段逐渐成熟,一些大型实体企业开始建立网上平台,招聘传销队伍从事网络传销。
网络传销主要通过购物、游戏等载体实现
调查报告的类型范文6
GUIDE 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在北京隆重,2006年度中国互联网多项关键市场数据通过会以及调查主站.
cn首度披露。
《INTERNET GUIDE 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产业市场多项指标显示,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经曲折、调整,从2005年开始在应用层面开始步入快车道。网络广告等多个关键领域市场指标突破5%市场渗透率这一临界点,走出市场培育阶段,开始强势起飞。资本市场阴晴无关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市场基本面正在得到空前的增强和改善。
200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个人互联网消费市场总规模约为2767.46亿元人民币,较2005年1876.53亿元同比增长47%。包括上网、购物、玩游戏等各种在线支出在内的人均月互联网消费水平为 169.57 元/月,比2005年的157.80元同比增长7.46 %。
在所有50个互联网细分市场领域,最受关注的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网络游戏两个领域2006年度的市场营收规模分别达到了49.8亿元、59.6 亿元人民币,分别比2005年增长50.91 %、61.96 %。预计2007、2008年,在基数已经比较高的情况下,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 51.8 %和55.6%的增长。
搜索引擎、即时通讯以及各种新兴互联网服务的发展对门户等传统互联网服务正在产生较强的市场分流和资源挤压作用。搜索引擎2006年、2007年、2008年的增长率分别领先门户11.16、27.98和25.6个百分点,分别达到49.52 %、48.20 %和40.60 %,其2006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5.71亿元。报告数据还显示:2006年度播客/视频分享网站受众规模已经达到7600万人。作为刚刚兴起的带有此项Web2.0特征的互联网服务,已经迅速为大众青睐和接受,其用户规模甚至已经超过B2C电子商务、汽车、房地产等一些发展多年的传统互联网服务。包括搜索引擎、综合门户、电子邮件等16个互联网领域的用户到达规模已经超过1亿人。
搜索引擎成为2006年用户年到达率最高的互联网服务,其用户年到达率达到89.74%。而博客服务的用户年到达率为74.52%,比去年同期增长12.32%,在所有互联网细分服务类型中是增幅最明显的一个。个人门户/空间、播客/视频分享等Web2.0特征的互联网服务用户年到达率也分别达到了57.43%、56.24%,威客则达到了53.18%。在视频点播/直播、视频搜索等领导宽带潮流的新兴互联网服务市场,用户年到达率分别达到72.29%和60.05%。这一系列数据说明,博客等Web2.0服务用户年到达率增幅在领跑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
在深度剖析2006年度中国互联网市场状况的基础上,会上还透露《INTERNET GUIDE 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课题组对2007、2008年度中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整体走向以及各细分领域发展趋势等一些预测。
《INTERNET GUIDE 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的从中国互联网50个领域为着手点,系统总结了2006年度中国互联网市场各层面整体发展状况与规模。《INTERNET GUIDE 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互联网总体状况以及各个细分市场的发展现状、趋势等状况,在系统总结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对2007、2008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进行了大量专业的分析预测,这将为投资融资,为广告投放,为企业市场推广计划的制定等提供客观的第三方决策支持。一年一度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也必将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方向的指引者。
据悉,现场的数据只是《INTERNET GUIDE 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简版报告的部分内容。全部数据与分析最终将通过完整版本的中英文报告向各方提供。此次的简版报告部分内容包括:
1.中国互联网50个细分领域中主流、热点及潜在高成长领域的 2006年度市场规模、增长率、营收结构,这些领域是,网络广告、搜索引擎、综合门户、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即时通讯、博客、宽带视频、音乐、社区/BBS等;
2.中国互联网50个细分领域中10个主要领域的2007、2008年度市场规模、增长率预测;
3.2006年度中国互联网用户个人互联网消费市场总规模、增长率;
4.2007、2008年度中国互联网用户个人互联网消费市场总规模、增长率预测;
5.中国互联网50个细分领域市场集中度、用户到达率、用户规模;
6.中国互联网50个细分领域中10个细分领域企业互联网服务的用户年到达率排名;
7.2007年中国互联网发展主要问题提示、若干重要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