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范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与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重,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乡镇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思路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教学效果也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在进步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还要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一、乡镇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硬件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能力的迅速提升,我国对乡镇教育教学硬件的投入不断加大,有效的改善了原有的教学环境,也进一步的丰富了教学资源。但是,由于乡镇基础教育太过薄弱,根本不能完全达到新形势下教学需求,很多学校还是存在教学实物、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不足或短缺,学生根本不能很直观的对所学数学知识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很难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育教学理念滞后。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乡镇教师由于受环境制约,外出交流学习机会较少,对新鲜的教学理念机会没有接触的机会。因此,在学校,教师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为了学生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教师还是采用灌输的教育方式,让学生不断重复的进行同样的练习。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了。
(三)乡镇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单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和形式要多样化,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合作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小组谈论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等。但由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对于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不够了解,总是以为教师多讲例题,学生多做练习才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最好和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完全扼杀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
(四)对于学生数学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缺乏。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启蒙阶段,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基本都是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为主,着重灌输解题的教学公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完全忽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不会尝试去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在引导讲解。根本不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乡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合理安排教学硬件使用。乡镇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的向当地政府申请必要的教学硬件,如果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课程,尽可能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的享受到教学硬件带来的收获,都能直观的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掌握。
(二)更新教学理念。在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下,教学理念的转变应首当其冲,教学的主体已经不是教师,应该是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主体,不能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为主,应该的多余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教师只要起到辅助和启发的作用即可,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想学、会学、更加善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会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
(三)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刚刚步入小学环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充满好奇,小学数学更是一个奇妙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个体差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去除掉公式化的教学理念和反复练习的学习思路,应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适应性和兴趣性,争取做到让聪明的学生学得更多,让相对学习慢的学生也能掌握教学内容。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运用合作式学习,来培养合作进去的学习习惯,让好的学生去带动较差的学生,即达到了教学效果,又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师法,让学生能够生动形象、主观有效的了解教学内容,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等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乐趣,在乐趣中掌握数学知识,在数学的知识中得到乐趣。
(四)加强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以教学目标为最终目标,不能直截了当的将书本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去思考、去想法,最后教师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并且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的思考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延伸发散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中德.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
[2]张萍.浅析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其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9).
[3]张文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范文2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乡镇小学教育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乡镇小学教育事业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而对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进行透彻的了解,才能够寻求有效的办法来对乡镇小学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本文就是通过对乡镇小学的实际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乡镇小学;教育;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问题成为乡村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通过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生。
1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
1.1乡镇小学教师稀缺,缺乏高学历人才:由于乡镇客观环境比较差,很多高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并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乡镇来工作,导致乡镇小学教师比较稀缺。同时通过对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调查发现,在乡镇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比较大,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成为乡镇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的比例比较低,这也就表明乡镇小学缺少新鲜元素,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相比于青年教师而言要稍微老旧一些。还有在乡镇小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高中、中专或者中师,极度缺乏高学历的专业师范人才。除此之外,由于编制的问题,有一些学校只能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的薪资待遇低、稳定性差,并且这种流动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
1.2乡镇小学资金匮乏,教育设施落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乡镇小学的投资建设,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学数量众多等因素,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能够让所有的乡镇小学都能够获得资金去进行建设。这种资金匮乏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之差,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小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桌椅,更别提广阔的操场和辅助教学的教学器材了。
1.3乡镇小学教师一兼多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乡镇小学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学校教师资源缺乏。因此,无法做到每个科目都配备一名专业的教师,所以在乡镇小学中一名小学教师往往同时身兼多职,除了教授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同时教授几门副科。例如教授语文课程的教师,可能同时还教思想品德课和音乐课等。
2关于乡镇小学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2.1学校与乡镇政府积极沟通交流,获得有力支持:对于乡镇小学而言,要想发展,创造出好的教学环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对学校进行建设。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与本地的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其支持,在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其次,学校还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寻求帮助,希望公益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乡镇小学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后学校要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首先乡镇小学要对原本破旧糟糕的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为小学生创造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操场,同时也要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如音乐课所需的音乐器材,钢琴、手风琴等;如体育课所需要的篮球、足球等。其次,学校还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当中来,在每个班级安装投影仪并为每个教师配置电脑,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所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够刺激到学生的神经,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水平。
2.2引进高学历人才,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乡镇小学存在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等不良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乡镇小学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来校教学。因此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必须对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薪资福利上一定要保证其优厚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其高学历人才的津贴补助,以此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在乡镇小学进行教学,还有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给予正式编制,不要迟迟无法转正,要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在乡镇小学工作。这种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不仅能够激发乡镇小学的教学活力,带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想法,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其次,对于本校的原有教师,要实施教师考核和评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或者辞退,以保证乡镇教师的整体素质。最后对于聘用的代课教师,要考量其教学水平是否专业,教学责任感是否强烈,如果代课教师在校代课期间表现优异,那么学校就要考虑适当给予代课教师转正的名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避免流动性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让他们安心执教。
2.3各司其职,合理配置专业化教师:在乡镇小学,一个教师身兼几职的教学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教师和非专业的教师,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乡镇小学对于教师配置上,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只允许专业的教师教授本专业的课程,不可以同时还教授其他课程。一个教师兼任好几门课,不仅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授其他几门副科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精力不够充沛,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亮,韩荣芳,侯凤石.关于河北省S乡镇中学男女生教育现状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20:240-241.
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范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中小学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12-02
1引言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但在人口比例上,汉族人口约占90%,其他少数民族约占10%。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发展、地理等因素方面的原因,人口分布并不均匀。我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少、汉族分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具有地域性。在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虽然受到国家多种政策的鼓励并提供优惠,但由于长期的历史、地理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依然比较落后。因此本案例选取了海南省乐东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发展水平研究基点。并对该自治县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作了初步分析,对于宏观上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具有一定意义。
2调研设计与过程
2.1确定研究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为了反映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而针对性设计的评价指标。[1]国家信息化的构成,包含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六个要素。本团队根据影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情况,制定了五大影响因素。分别包括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人才管理。在指标设计中,把五大因素作为一级指标研究,在每个一级指标中把问题具体化,分成多个二级指标,之后又把二级指标分成三级指标研究,把研究问题详细化,便于调研问卷的设计,与此同时,被调研者也可以清楚对问题做出回答。经过查阅大量文献以及结合乐东县实际情况,制定了三级调研指标,具体是:一级指标: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人才培养、信息化管理;二级指标:信息化设备、校园网络建设、信息安全建设、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校园门户与应用系统、信息系统、学生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能、信息化发展保障、信息化发展投入、综合管理制度;三级指标细分为27项。
根据这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制定了“乐东县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情况调研问卷”。
2.2样本选取及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活动的选取范围为海南省乐东县,为使调研结果真实可信,且能代表乐东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平均发展水平,根据乐东的教育实情与地理环境,选取了103所中小学作为调研对象,占全县总数的45.6%。调研学校包括11个乡镇(抱由镇、万冲镇、千家镇、大安镇、志仲镇、九所镇、利国镇、黄流镇、佛罗镇、莺海镇重点学校、普通学校);调研学校地理位置涵盖县城、乡镇、农村。各地区都占有一定比例。从样本选取中,能够反映全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情况。
3调研结果与问题发现
通过本次调研发现,乐东县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处于初级建设阶段,信息化建设中只有少数基础设备,与我国平均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严重薄弱,电子资源投入几乎为零,学校应用系统设施缺乏,教育信息化政策不完善。整体上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平均水平还有还大差距。
3.1受调研学校的基本信息
此次调研活动中,调研地区包括乐东县县城以及11个乡镇,共103所学校,其中中学13所,占全县中学50%,小学90所,占全县小学45.5%。
在所有调研学校中,5所学校位于县城,12所学校位于乡镇上,86所学校位于农村。
3.2基础设施情况
计算机数量是反映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最重要、最直观的因素,也是反映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标。[2]通过查询《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可知,2006年,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生机比例为18.6:1,2007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生机比例为16.84:1,2008年为15.3:1,且每年的生机比例有所降低。根据本次调查,乐东县各中小学学校都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但生机比例高于我国平均水平,且城乡存在差异。
从调研县城、乡镇结果可知,乐东县城、乡镇学校100%拥有计算机,且学校联网率达到100%,但是生机比为33.4:1,高出我国平均水平一倍多。最高的生机比例为利国镇,接近200:1,最低的为尖峰镇,为13:1。这组数据的极差为187,说明了生机比分布极不平衡。
调研农村学校生机比时,调查结果如下:抱由镇(134:1)、万冲镇(158: 1)、千家镇(265:1)大安镇(176:1)、志仲镇(145:1)、九所镇(273:1)、利国镇(174:1)、黄流镇(153:1)、(佛罗镇(185: 1)、莺海镇(249:1)、全县(195:1)。由此发现农村学校生机比最高的为九所镇,生机比为272:1,而最低的为144:1.本组数据的极差为128,说明了在乡村中生机比分布也不平衡。
3.3信息化资源建设情况
信息化资源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内容,是学习者的学习对象。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素材、动画类等素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人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信息化资源。在本次调研活动中,发现该县信息化资源中呈现出以下特点:
3.3.1学校信息化资源
信息化资源包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学习者可以在课前、课后获得重要知识。目前,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具有独立资源库,学校的电子书藏有量为零。这与学校的信息化资源投入紧密相关,反映出该地信息化资源严重贫乏的现状。
3.3.2教师信息化能力
在调研中22%的学校教师会制作信息化资源,其中,县镇中学中会制作信息化资源的学校占64.7%,而农村教师会制作信息化资源的学校只有27.9%。反映出了农村教师与县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
3.4学校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校园信息化应用系统能够提高学校的教务管理与学生信息管理,但其投资金额大,乐东县的县城中学与乡镇中学无法承受这笔资金,因此在信息化应用系统投入与应用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尽管如此,个别学校还是建立了自身的主页网站,其中29.5%的县城、乡镇学校有主页网站,7%的农村学校有自己的主页网站。在网站中,主要用于学校新闻,但网站信息更新慢。没有学校具有“教务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教学互动平台”等现代化应用系统。
3.5信息化人才培养建设
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信息化教育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中,学校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落实好信息化教育,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人才战略的发展。在学校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体现学校信息化教育开展进程。
3.5.1课程开设情况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一些地区从小学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根据调研,61%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占全县学生近70%。各年级一般一周开展一节信息课,除此之外,学生每周在课外用计算机学习的时间少于2小时。
3.5.2计算机教师与学生比例
经过对乐东县的调研,平均每所学校有0.8名计算机老师,平均每位老师负责292人的教学。
4面临的问题
4.1对教育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
学校在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中,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落实规划,统一管理,专人负责,专人监督的机制。学校领导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优势,没有制定信息化发展政策,制约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削弱了教育信息化在发展中的效果。
4.2信息化基础设施缺乏
基础设施是实现信息化的前提与基础。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乐东县政府投入信息化教育的经费相当有限,这导致了乐东县生机比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并且学校的联网率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4.3城乡之间存在差距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但在城镇与乡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存在着明显差距,农村学校无疑是雪上加霜。据统计,城镇师生比为33.4:1,而乡村的师生比为195:1。除此之外,城镇中教师的教学技能要优于乡村教师的教学技能。
4.4信息化资源不足
在信息化教育建设中,信息化基础建设一般要先于信息化资源建设,而且,信息化设备水平与信息化资源建设呈现正相关关系。乐东县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化共享资源同样存在不足现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
参考文献:
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范文4
【关键词】 镇直中心小学;教育现状;建议
【作者单位】 湖北省红安县永佳河镇永河小学
【中图分类号】 G63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8-0050-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党的惠农政策的大力推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让农村人过上了与城市人一样的生活。农村小学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推进,大量的农村教学点被撤并。乡镇的学生、教师被集中到了镇直中心小学,使农村镇直中心小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文中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谈谈农村镇直中心小学教育现状与改变这一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农村镇直中心小学教育的现状
1. 镇直中心小学规模小,学生多,留守儿童多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数量的逐渐增多,学龄人口的不集中,和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学校的生源锐减,在资源整合中,部分农村学校被撤并。这样往往一个镇直中心小学的生源开始覆盖十几个村甚至几十个村,学校的覆盖半径越来越大,家校间距越来越远。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对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如今某些镇直中心小学的规模还很小,生源又多,无法成为寄宿制学校,这让许多偏远地区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租住在乡镇中心小学附近,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家庭的负担。好在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生每天能享受4元营养餐补贴,每生全年享受200天,寄宿制小学每生每年享受1000元生活补贴,以保证每个农村中小学生也能健康成长。作为义务教育供给的重要形式,农村小学在农村地区将长期存在,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不断深入,县镇的中心学校、完全小学在办学条件、师资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学校规模小,教学设备不足,学生较多,采用大班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多方长期通力合作来解决。
2. 当前留守儿童的安全及其心理健康与性格发展堪忧
镇直中心小学有部分孩子是由校车接送的,但由于校车少,每辆校车往往需要往返十几次,这让每天早晚陪孩子等候校车的家长身心疲惫。孩子早出晚归,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变少,而更多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难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环节逐渐消失了,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无法得到关注,这种亲情的缺失容易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认识不够深、意识不够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短时间的相聚使父母大多一味迁就孩子,以此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使一些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父母关爱不足、与监护人关系异常、行为习惯不良,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对亲子关系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父母的职业特点都有直接关系。
3. 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由于学校撤并,乡镇教师相对集中到了中心小学,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大部分教师是民办转正,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观念守旧、教法单一,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一些师范类大学生不愿应聘到农村当教师,学校新生力量缺失。部分镇直中心小学教师的待遇也不高,小学老师工作在基层,战斗在一线,每年职称晋级指标少,教师工作激情不高。
除此之外,教师承载的责任又普遍增加,老师既要上好课,又要负责好每天学生的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安全、校车接送等等,还要搞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和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在农村,无论怎样提倡素质教育,人们关注的始终都是学生的成绩。有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缺陷,本来应该送去特教学校,但还是被家长送到了普通学校。这些孩子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学习、生活,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部分镇直中心小学,由于教师及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加上学生又多,这些特殊的孩子一旦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出现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部分家长认为他们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孩子学习不好,便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老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得不到支持和理解,达不到校方与家庭对孩子学习、思想品德共育的目的。
二、改进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现状的策略
1.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泛宣传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校方多多开展活动,如有可能,组织一批由城市退休教师组成的访问团体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访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智力上有缺陷的特殊学生,鼓励家长送到特教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培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卡,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开设生活指导课,实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导师制”;多开展丰富多样的留守儿童课外活动;通过开办心理健康辅导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
2. 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规划并建设标准化的学校,改变镇直中心小学,规模小,学生多,教学设备不足,大班教学的局面,如有可能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度。同时,学校应多招聘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晋升高级职称适当倾斜于农村教师,让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针对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师资年龄偏大和学历较低的情况,在配备师资方面需要有机动灵活的标准,可采取选派优秀教师到各个乡镇中小学进行巡回授课,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提高本地区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当作一项必需的和长期的工作来对待。
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必需的指导与关爱。农村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多,若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父母就近就业,便能让家长更多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同时,解决乡镇学校校车难的问题,与汽运公司合作,在学生上下学期间增配学生专车,合理收费,让学生上下学不那么辛苦,安全也更有保障,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4. 完善校园管理制度
学校要做好家庭学校的联系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的管理,提升经费管理规范化管理,并充分寻求社会各界经费资源。
要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改变只用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要搞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建立留守儿童亲情服务热线,让每个留守儿童每月至少能与父母通一次电话,进行亲情交流,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总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将不断加强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之间的爱心桥梁,一定会为农村中小学生、留守儿童的明天,托起希望的太阳。
参考文献
[1] 吴宏超.农村教学点的未来走向: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6) .
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范文5
一、农村小学教师断层之怪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发展迅速、人才倍增。可是,农村小学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见有大的改观。农村小学的中坚力量(中师生)大多通过进修获得大专或更高学历,调入初中或改行,极少数因为担任领导职务才没有离去。现有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主体前身是民师,多是通过转正或进修取得公办教师资格。他们学历虽然达标,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他们年龄普遍偏大,思想相对保守,而近年来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缺乏适切性,教师缺乏内在发展动力,继续教育培训也很难收到效果。
以安徽省金寨县某镇情况为例,该镇2006年106名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有40人,占37.74%;40-49岁的有32人,占39.19%;二者合计达到76.93%;30岁以下只有16人,占15.09%。[1]从最终学历看,该镇小学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2人,占1.9%;拥有专科学历16人,占15.1%;拥有中师学历88人,占83.0%。不仅人人学历达标,还有近20%的人拥有高等教育学历,似乎很让人振奋。事实上,只有18位小学教师是正规中师毕业生,他们通过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全员培训等方式取得更高学历,成为当前小学教师中难得的骨干和精英;其余几乎全部是民师转正后获得中师学历的。2004年,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在调研中发现,一所小学12位教师,50岁以上的、45岁以上的、40岁以上的各占1/3,教师平均年龄竟然是47岁!他感慨地说,这批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比不上自己上小学时的教师。[2]
由于没有及时补充,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大大超重。由于财政紧张,农村小学教师编制一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严格按照标准每25名学生配备1名教师。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学校布局无法完全集中,学校规模一般都不大。另外,因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及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每年入学的适龄儿童都在减少,许多农村完全小学在校生不满100名,只好开设复式班,2-3名教师负责5-6个教学班级,全天都要在课堂上课,几乎没有时间备课、批改作业,更谈不上个人进修提高。放学后,家里还有做不完的农活。教师没有时间充分备课,没有时间培养学术兴趣并获得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的休息。
由于教师素质的整体下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也随之下滑。多数受访群众对本村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满意,对子女的前途颇为忧虑。为了让独生子女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各显神通把孩子送到县城、乡镇上更好的学校读书。有的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有的甚至不惜成本租房专门照顾孩子上学,实在没有办法的群众才让孩子就近入学。一位群众的话很有代表性:“现在不给生多,就是一个孩子,让孩子上这样的小学,我们不放心。宁愿多出钱,也要为子孙后代谋个好前途……”一位初中班主任面对笔者叫苦不迭:“现在小学毕业生好坏都升学,班上不会汉语拼音的学生超过1/3,不会加减乘除的也大有人在,叫我们怎么教?!”
二、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断层的直接根源
农村小学教师断层是教师后备人才枯竭造成的吗?显然不是。从全国情况看,2004年我国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上升到5.77%。[3]然而,2004年全国普通小学代课教师仍有37.86万人,其中农村小学有31.96万人,占84.41%[4]。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生为何被弃置一旁呢?原因是代课教师成本更低,能够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和压力。据调查,安徽省金寨县1997年以后毕业的中师生不再安排工作,农村小学多年没有年轻教师补充。初、高中教师招聘也是逐年减少,2003年招了60人,2006年只招了20人。2001年以前,金寨县师范学校每年大约有中师毕业生100余人,幼儿教育毕业生80余人。2001年,金寨县师范学校被县一中兼并,再也没有面向农村小学的中师毕业生了。[5]目前,高校毕业生也对回乡彻底绝望,纷纷到外地打工,代课教师补充出现困难。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断层是政府经济困窘,无力办好义务教育吗?显然也不是。改革开放前,国民经济凋敝,人才匮乏,农村小学教育规模也比现在大得多,尚能够做到保证所有学生上学,贫困生减免学杂费。如今,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2005年人均GDP达到1703美元,各类人才齐备,农村小学教育却举步维艰,怎能不叫人痛心疾首?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教师断层的根本原因在于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农村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税费改革前,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农村小学主要由乡镇和村委会负责。由于乡镇财政状况因1994年分税制改革而弱化,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少农村地区乡镇财政沦为“吃饭财政”,对于发放农村小学教师工资已是勉为其难,无暇保障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
农村税费改革后,国务院确立“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不能足额填补空缺,相当部分贫困地区的县级财政负债累累,无力履行举办义务教育的职责,无法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只能拼命压缩教师编制,封死教师入口。例如,安徽省金寨县自1999年起,不再聘用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任教师。教师缺口采取层层选调的办法,县城中学缺教师从乡镇完全中学选调,乡镇完全中学从农村初中调,农村初中从农村小学调,最终导致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贫血”。
此外,部分县乡政府机构叠床架屋、冗员成群结队,部分地区和部门腐败浪费惊人,部分干部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以至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发展支持乏力,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给文化、教育和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农村教育投入长期得不到保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问题只是比较突出的外在表现之一。
三、农村小学教师断层的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断层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最大缺口,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隐患,最终对社会公平构成威胁。农村小学教师断层问题只是农村小学教育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专家提出了农村小学教
师队伍建设的建议,为避免重复,下面着重谈三点:
1.免费缓行,积极吸纳社会资源办学
在中央、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有限,地方财政吃紧的大前提下,国家提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并非良策。其实,无论是政府财政投入,还是农民自愿出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最终还是来自人民。如果没有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单纯依赖政府增加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现阶段免除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农村小学教师质量问题有可能因教育经费不足或增长乏力而长期得不到解决。如果我们能够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适度吸纳来自人民群众的教育资源,把教育经费切切实实用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质量上,缴纳一定数额的杂费还是能够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这样,国家财政还可以因此摆脱困扰,更加从容地保障低收入家庭接受纯粹免费的义务教育,从而履行政府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职责。
2.放开搞活,让公办和民办小学二轮并转
笔者认为,农村小学教育门槛相对较低,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小学办学的基本标准,放开搞活,最大限度吸纳社会资源,鼓励农村当地合格人才自愿捐资助学/投资兴学。相应地,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村小学办学资质的认证和宏观协调与管理,确保公、民办等各类农村小学竞争有序、健康发展;政府设立奖励基金或实行教育券,根据各学校招生人数、办学质量和水平等指标,给予奖励或补贴。
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吸引农村人才投身农村小学教育,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又可以激发公办农村小学提高教学质量。公办和民办小学之间、公办和民办小学内部形成多重竞争的大格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农村小学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为推行素质教育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3.精兵简政,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也出现了一些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农村深层次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如果不能扭转不良社会风气,裁汰冗员,撤并机构,建立民主的公共财政问责制度,农村教育投入还是无法得到保证,农村小学教师断层问题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只有把政府和社会的各种关系理顺了,公共财政问责制度建立起来了,农民参政、议政的权利真正得到落实了,农村经济社会真正得到发展了,农村公共资源的大量积累、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才有可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最终才有可能有保障,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有了稳定而充足的教育经费,还应该保证它能够得到高效合理使用。要组织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及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委员会,采用公式化拨款、公共开支跟踪调查、卡片调查等方式提高透明度和可问责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执行严格的监督,确保农村小学有充足的经费配置合格教师。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断层问题最终可以因公共财政投入的增加、办学体制的改革、教师编制的放宽和教师人事制度管理的科学化而得到根本改观。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安徽汤汇镇中心小学)
注释:
[1] 2006年9月调研数据。
[2] 张志勇,2004年4月3日,《农村教育调查日记》。
[3] 国家统计局编. 中国统计年鉴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105-106
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范文6
关健词:乡镇幼儿园;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一、现状分析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要求在2020年前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特别是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此背景下,里雍中心幼儿园于2014年9月利用当地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和教师资源改建而成。该园填补了当地多年没有公办幼儿园的空白,为当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肩负着里雍镇学前教育和幼小衔接教学工作的重责。现开设有小班、中班、大班和学前班,在园幼儿150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1、办园规模偏小,尚不能完全满足当地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里雍中心幼儿园现设4个班,在园幼儿150人。作为当地唯一的公办幼儿园,办园规模明显偏小。一方面,里雍镇自2013年以来在对当地小学教育的布局进行调整和完善,调整为寄宿制小学后扩大招收较偏远乡村小学的适龄儿童。因此出现了为方便照顾好寄宿学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搬到镇上生活的现象,这一现象给该园带来了更多生源。幼儿园在应对这一现象中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因此仍存在部分适龄儿童无法入园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对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在未来的三年后,入园幼儿人数将不断增加。可预测,几年后假如该园办园规模仍维持现状,仍然是现今的办学和师资水平,将无法满足当地适龄儿童入学的需求,特别是在当地没有私立幼儿园的情况下,必将会出现“入园难”现象。因此,幼儿园必须未雨绸缪,扩大办园规模将刻不容缓。
2、后期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幼儿园硬件、软件设施不完善,与同类型幼儿园对比相对滞后,无法满足幼儿园快速发展需求。该园是在2014年由政府出资在原里雍中心小学的基础设施上对原4层楼的教学楼中的1至3楼进行改建而成。现在幼儿园平时收取的保教经费主要用于幼儿园聘请的保教人员工资和日常办公开销,投入改造硬件设施的资金相对较少。因在办园初期在职教师人数有限,为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幼儿园从社会上聘请部分保教人员充实幼儿园师资力量。以2015年为例,幼儿园全年收取的保教费为17万元,其中用于聘用保教人员的工资支出为11万左右,占到总收入的近65G。剩余的保教费捉襟见肘,只能维持日常的办公开销。因此,能投入到硬件设施改造的资金就所剩无几。在政府后期资金投入相对较少的情况下,资金不足导致难以实现改造硬件设施、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质量无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扩大办园规模更是无从谈起。
3、保教水平低,严重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学前教育教师和保育人员,师资队伍不强导致幼儿园发展后劲不足。当前,幼儿园共有保教人员共12人,平均年龄41岁。教师队伍中属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仅1人,其余均是具有多年小学教育工作经验的教师。他们无论在教学方式、教学技巧、保育知识上,主要还是根据本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工作经验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教学手段也多停留在原小学教育的方式上,与专业幼儿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
4、家长参与家园共育意识不强。据统计,该园目前在园儿童大约有25%的为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多数属于隔代抚养,幼儿监护人教育观念相对陈旧,参与家园共育意识不强。另外,大多数家长对幼儿的教育重智轻德,忽略了对幼儿性格、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对艺术与科学能力的开发,导致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很难开展。
5、缺乏办园特色,模范作用不大,无法带动当地学前教育工作快速发展。里雍中心幼儿园地处依山傍水的里雍镇,农作物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风土人情。多年来,随着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幼儿园保教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该园办园起点较低,现在尚属于办园的起步阶段,无论在校园环境、保育教育工作、幼儿园区角建设等方面,均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质幼儿园相差甚远,无法为全镇的公建民营幼儿园又好又快发展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三、改进规划与策略
1、多渠道筹集资金,改造幼儿园硬件O施。
首先,逐步减少幼儿园临时聘用人员,逐年通过政府在全区公招中获得教师,以节省更多的经费,为筹集资金改造硬件设施提供了前提条件。
其次,幼儿园扩大办园规模、改造硬件设施的关键是相应地增加教学教室和幼儿寝室。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园内现有资源,把教师办公室及其它非教学用房转到教学楼三楼以上,对现有一至三楼教室进行合理有效地调配,将空余的教室作为增开的班级教室和幼儿寝室使用,以满足幼儿园未来的三年内需开设6个班在园幼儿达220人的发展目标。
2、逐步扩大办园规模,提高入园率。
在未来三年内,该园将逐步扩大幼儿园规模至6个班,使在园幼儿达220人左右,当地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100G,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首先,要把握好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这一机遇以及当地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生源,运筹帷幄,制定适宜本园长远发展的目标与方案;其次,应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扩大办园规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层次,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为当地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大培训力度,快速提升保教人员专业水平,为幼儿园后期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首先,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是当务之急。通过全区教师公开招聘和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等渠道招聘到更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能迅速的改善幼儿园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和队伍不专业化现象,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凭借她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快速提升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其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习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幼儿园每年都要选派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各项科研及国培计划学习,学习结束后及时由参加学习的教师向其他教师汇报学习成果,进行讨论总结。同时,幼儿园应定期开展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以老带新,以专业带动非专业,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保教专业水平。
再次,幼儿园应逐步提升具有丰富经验的编外聘用保教工作人员的待遇和福利,使他们在幼儿园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促使其对保教工作投入更多的热情,既实现其本人的人生价值,又能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4、规范幼儿园管理,不折不扣落实一日常规。
(1)用制度职责管理教职工。在幼儿园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可根据幼儿园各岗位制定岗位职责。合理人性化的工作职责的制定不仅可以指导幼儿园在职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向,也可以让所有的人在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上有据可依,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家的积极能动性,让新办的幼儿园更具朝气。
(2)用幼儿园一日常规管理保教活动。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对幼儿每天活动的内容、时间、程序等进行明确的规定,让他们明确这是规则,不允许任何人不按规则活动,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比如,幼儿喜欢玩游戏,幼儿园制定有良好的游戏常规,能使游戏活动在宽松、友好、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5、借助现代网络的力量搞好家园联系工作,促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共同发展。
在现代学前教育中,家园共育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园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如通过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等方式,家长与教师可以自由的在网上进行家教经验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尤其是在外地务工的家长,可以通过班级QQ群、微信群及时了解到幼儿在园的真实表现,了解幼儿园的发展状况,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家长和幼儿园的及时沟通,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因为在当前社会环境中,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缺一不可。
6、立足农村,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打造办园特色。
在乡镇幼儿园缺少城市幼儿园现代化的园区和完善的教学设施的情况下,可以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念为突破口,发掘出自己特色,将当地农村特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打造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办园模式。首先,为幼儿园定位好“乡土田园”的办园特色。软件上,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材料,如竹子、甘蔗叶、草绳、果树枝等农作物在校园走廊、教室及活动区域进行装饰点缀,打造成具有“乡土个性”的幼儿园。其次,在教学中加入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教育,包括对如当地的农作物、沙田柚和里雍头菜等特产、特色小吃的介绍,给幼儿从小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再次,在区角活动和游戏中加入利用废弃的禾草编制简单草席、草凳、草帽、草鞋等的手工活动,幼儿还可以发挥想象力编织更多的手工作品,这不仅锻炼了幼儿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幼儿对当地的特色手工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邀请有这方面特长的家长为幼儿教授讲解,既可以促进家校互动,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师资的问题,增加幼儿对家乡的了解和提升自身的自豪感。
四、结束语